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后面各题。
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是你?①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望侍萍。半晌。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②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③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④
鲁侍萍   (怨愤)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小题1】对这个片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戏使周鲁两家三十年前旧恨的冲突实质明朗化了。
B.鲁侍萍与周朴园的对话,从私生活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丑恶灵魂。
C.鲁侍萍的突然出现,使周朴园马上意识到,这将危及到他的名誉地位,因而他一下子变得冷酷无情起来。
D.周朴园思念的是年轻貌美的侍萍,眼前的侍萍使他很失望。这段戏表现了他复杂的心情和性格。
【小题2】(1)①句表现了周朴园怎样的感情?(2)②、③两句是周朴园的连声责问,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3)④句有言外之意、未尽之言(即潜台词),应如何分析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小题3】鲁侍萍不止一次说到命运:“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对侍萍的命运观,应如何理解?
【小题4】上面的对话表现出鲁侍萍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08: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奖励【荷兰】马尔埃尔泽·赞得列夫
我的祖父待人和蔼可亲,可就是赚钱不多。我至今还感到奇怪,祖母是怎么靠他挣来的微薄收入维持一家人生活的。
在我的整个孩提年代就有那么一次让我吃得又好又饱。那一天,贝塔姑姑忘了锁上食品储存室,让我一下子瞅见了。等姑姑一走,我就溜进去将里面的二十二个炸面卷一扫而光。为此,家里的其他人一直耿耿于怀,也一直不肯原谅我。几年以后,每当我出现在家庭聚餐时总会有人高声喊道,“看紧那些炸面卷!”
也许你可以想象出,在晴朗的一天,当幸运女神微笑着朝我祖父走来意味着什么。他遇到了一次火车失事!
嗨,如果你遇到这种事(而你又能幸免于难),那你就发财了。铁路局得赔钱!所以,那些大难不死的幸运旅客完全知道该如何去做:他们尽量表现出痛苦呻吟的样子,躺在地上滚来滚去,等待医生和担架救援队员的到来。
可我的祖父是个例外!
祖父的胃口好得很,我们全家其它人加起来都望尘莫及。在他的一生中还从来没有错过一顿饭,看来现在也不打算这样。那可绝对不行!他不会因为一次小小的车祸而做出这样的牺牲。所以,他自己折了一段粗壮的树枝权当拐杖,走了三小时的路程,不辞辛苦地回家了。
与此同时,发生车祸的消息传到了村里。
我简直无法向你描述当祖母看到她的丈夫跨进家门,满身的尘土,因长途跋涉而面带一丝疲倦,更多是庆幸自己及时赶上晚餐而自鸣得意时脸上所出现的种种表情。首先,看到祖父安然归来心里总算松了一口气;不过,那份轻松便很快夹杂着一丝怨气,并最终变成了一股怒气。
祖父已经错过了难得甚至是一生中唯一的大好机会!
想到这,那愤怒变成一阵阵无情的责骂。还没等祖父明白是怎么回事,他便发现自己的裤子被扒掉了,不由分说地被按倒在床上。无论他怎么抗议也无济于事。祖母将湿毛巾敷在他的额前,找来了家里仅有的药物——蓖麻油!
祖父吓得叫了起来,赶紧躲到铺盖下面。可祖母不管三七二十一,捏紧他的鼻子就往他的嘴里灌药。我可怜的祖父!祖父眼下唯一需要的只是他的晚餐。可一旦他的妻子下定了决心,他又能如之奈何呢? 
做完了这一切之后,祖母派我们中的一个孩子去请医生。医生给祖父来了一个彻底体检,正准备恭喜祖父健康状况并无大碍,这时候,祖母纹丝不动地立在医生面前,挺直她那四英尺十英寸高的身材,以一种不容置疑的语调对医生说,祖父得了严重的休克还有什么脑震荡之类的病。要不然还怎么去解释他竟然会主动放弃这一生中难得的一次机会呢? 
医生看着祖母满脸冷峻与坚定,心中不寒而栗。他以前与祖母打过交道,知道拗不过她。于是,医生让步了,接受祖母的诊断,然后知趣地离开了。
接下来便是等待。祖母想方设法让祖父躺在床上,认真地指点他铁路局的人来后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什么。祖父明智地点点头,答应合作。
大概你有这种体会,要让一条鳗鱼乖乖地待在池中那谈何容易?祖父三番五次想要溜掉。无奈之下她只好把他的裤子藏起来,祖父便诱使我们小孩子帮他找来裤子,想方设法溜下了床。
刚下了床穿好衣服,我们便听见屋外一阵骚动,铁路方面来人了!透过窗户我们看见铁路局的调查人员,整个村子的人都有礼貌地跟在后面,等待着调查结果。
裤子、靴子…祖父连同身上穿的一切钻进被窝里,将铺盖一直拉到脸下巴。蓖麻油瓶子就放在床边的显眼位置,这时,调查人员被领了进来。
调查人员一到,祖父显然把祖母好不容易教会的东西早已忘到九霄云外去了。他笑容可掬地迎接尊贵的来访者,恭维起他们如何如何的英俊漂亮,然后又谈论起天气,还有什么庄稼呀,等等等等。等到铁路局的医生最终有机会问到他伤在哪儿时,祖母站在一旁不耐烦地指着自己的脑袋向来者暗示。
“哎呀!”祖父面带天使般的微笑说道,“其实我什么事也没有,根本没得什么连十万块钱都治不好的大病。”
祖母听了当即昏了过去,而那位调查组的事故赔付精算员却笑得直不起腰来。
来人把可怜的祖母抢救了过来,又对全家人一阵安慰,然后,他们奖励了祖父五千块钱,让他一下子成了全村最有钱的人。
可是,直到临终的那一天,祖父也搞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给他那笔钱!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从细微处写人,“庆幸自己及时赶上晚餐而自鸣得意”“笑容可掬地迎接尊贵的来访者”等细节描写使祖父的形象跃然纸上。
B.遭遇火车失事本应是非常倒霉的,但在文中却被描述成“幸运女神微笑着朝我祖父走来”,这种违反常理的观念正是病态社会的体现。
C.医生也无法解释祖父为何“会主动放弃这一生中难得的一次机会”,从而被祖母说服,认同了她的诊断结论。
D.祖父的价值观念与其他人是截然不同的,他完全不赞同祖母的做法,在行为上毫不妥协,也因此得到了意料之外的奖励。
 
E.本文虽然是一篇外国小说,但所呈现的一些社会现象我们也似曾相识,这展示了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可以突破语言和地域的限制的。
【小题2】小说中祖母这个人物有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第二段“我”偷吃的情节,是否可以删去?请简述你的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我的世界小得不得了
周有光口述丁晓洁整理
我的人生没有什么传奇,就是多活了几年。我经常说:大概是上帝太忙,把我忘掉了。我到了八十五岁才离开办公室。现在年纪大了,一百零五岁了,不能活动,就在家里面。我的世界小得不得了:半张小桌子,半间小屋子,这是我的世界。
天下的事情,有好处,就都有坏处。我年轻的时候是搞经济学的,我们学经济的时候,也是一阵风。1955年,中国举行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成立一个新机构,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领导要我到这个新机构做语言文字工作,我就改行了。既然改了行,我就专心一致,我的工作主要放在制定汉语拼音方案上。我在欧洲的时候,看到欧洲人很重视字母学,就买了很多字母学的书,自己看,觉得很有趣味。想不到隔了许多年还有用处。制定汉语拼音方案,你不懂字母学是不行的,而当时这个学问几乎没有人知道,我就写了一本小书,叫做《字母的故事》,引导大家对于字母学有一点了解。想不到这本小书出以后,很风行,一下子印了几版。这项工作在今天发挥作用了,大家都要用手机,发短信都是用拼音嘛,所以,拼音推广了手机,手机也推广了拼音。
我是最早用电脑写文章的,那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大家用电脑》。我一早就提倡用电脑处理汉字,当时有的人不赞成,后大家都用电脑了,也用不着我提倡了。电脑当然是好东西了,可是好东西都是有坏处的,坏处就是小孩子现在不会写字了。所以说天下的事情,有好处,就都有坏处。
网上有人写文章骂我,我看了,骂我的文章我最喜欢看,好玩得很。讲得对我就改正,讲得不对我笑笑就完了。譬如我说“世界观没有阶级性,说世界观有阶级性是错误的”,有人就写文章骂我了:“社会有阶级,人当然是有阶级性,世界观当然有阶级性。”我觉得他的话不对,不理他就算了,我不跟他辩论,很好对付的。
我下放宁夏的时候,有一天通知说:明天清早5点要开会,重大的会。因为宁夏那个地方,早上很冷,中午很热,我一看天气很好,中午一定很热,就戴了一个大草帽。开会开到10点钟,大雁飞了,不是几千只,是几万只,像乌云一样过了。千千万万的大雁,飞到我们头上的时候,有一只大雁突然发命令,一声怪叫,大家下大便。大便像雨一样下,我戴了大草帽,没有多大问题,人家是满头大雁的大便,狼狈不堪。他们说这是一万年才碰到一次的——不是很好玩吗?
我是上海解放了才回国的,然后三十年跟国外不往。可是到了1979年年底,领导找我,说你赶快准备,下礼拜代表中国到巴黎去开会。我说我不想去了,你看我带回的,用了三十年的西装,都穿破了。领导说没有关系,你赶快去做新的,从袜子到大衣,都做新的带去,开了会回,一概交给国家。开了会回,我仍旧穿破衣服——不是很好玩吗?更有趣的是上飞机的时候。领导派了一个人,陪我到飞机旁边,他告诉我:你是联合国请的,联合国给你很多钱,所以我们就不给你美元了,还有,你的皮夹子要拿出,人民币不能带到国外去。我把皮夹子交给他,联合国给我的钱我要到巴黎才能拿到,我口袋里一分人民币都没有,一分美元也没有。人家后问我:你怎么敢上飞机的?人已经到了飞机门口,你不上也得上,可是我不心慌,因为真正没有办法,我在国外还是有点关系的。上飞机口袋里面一分钱都没有——不是很好玩吗?
我是乐观主义者。古书中有两句话,一句叫“猝然临之而不惊”,一句叫“无故加之而不怒”,这两句话在“文化大革命”当中对我用处很大。什么叫“猝然临之而不惊”呢?人家打击你,毫无道理地突然打击你,你不要惊慌;“无故加之而不怒”,人家说你这样不对那样不对,都是瞎讲的,毫无道理的,你不要生气。我又不惊慌,我又不生气,那么我就可以渡过这个艰难了。我认为坏的事情都会过去的,好的事情一定会的。
我跟沈从文的交往非常多,我们两个人的背景是完全不一样的,可是大家都是乐观主义者。他不是很有名的文学家吗,解放以后叫他去做故宫博物馆的解说员,人家以为他很不高兴,但是他一点也没有不高兴。他说,本我要看故宫的古董很不容易,现在我不是方便了吗?他这一点跟我一样,坏事情要看到好的一面。我们常常在一起,考古的东西我不懂就问他,外国的东西他不懂就问我。我们经常出去旅游,很有意思的。
我是相信进化论的,不仅动物在进化,作为动物的人在进化,同时人的社会也在进化。假如你相信人类社会是进化的,一步一步往前走的,假如今天还是落后的,明天会一步一步走上去的,那么你就能变得乐观。
(《新周刊》2010年第11期)
【小题1】周有光说“我的世界小得不得了”,他的理由是什么?读完本文后你对此有什么看法?(4分)
【小题2】概括传主的三个主要人生观,并各举一例简要分析。(5分)
【小题3】本文的整理者丁晓洁说自己的感受是“实际上在整个谈话中,他都是这样的:把所有艰难的时光,统统当成笑话讲。”你认为是这样吗?请举两例说说理由。(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马可:只想做与时尚无关的真正的衣服
9月底的一个傍晚,马可坐在工作室的会客厅接受了《人物》的第三次采访。这是一间几乎没有任何装修痕迹的空间,灰色方砖地面,由几块老木板拼接的桌椅,桌面坑洼不平,细缝处隐约可见两三团青黑色的苔藓。父母问,你怎么不搞一个天花吊顶呀?你看人家弄个天花,多漂亮啊。“你说,我能听吗?我就不是那种审美啊。”马可呵呵地笑着。此时珠海,刚入初秋,天气不那么闷热了,马可穿了一条白色亚麻连衣裙,身材削瘦,麻花辫,脸上偶尔流露出小女孩的羞怯。
马可工作室的出品都是纯天然的手工制作,她从偏远的西南山区请来了一些掌握传统女红技术的手工艺人。马可的设计从手织布的组织纹样开始、再到手工缝制和植物染色。虽然缓慢,但令人身心愉悦。她厌倦了此前令她成名的流水线成衣,她只想制作真正的手做的衣裳,那些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了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向外界“炫耀或者建立某一种形象”的生活必需之物。
台湾云门舞集创办者林怀民非常欣赏马可的设计,邀请她为新作设计演出服装,“她在意的是布料跟身体间的空间。”林怀民接受《人物》采访时谈到,当他的舞者穿上马可的衣服时,与空气、风“来来去去”形成一种奇妙感,一位性格急躁的舞者竟然可以很好地做出此前并不擅长的慢动作。“这么多年来,在西方时装的影响下……所有的人自卑,一个是它的价格昂贵,第二个是一定要瘦得皮包骨你才能算是赶上流行。”林怀民说,马可的衣服任何身材都可以穿,“所以为了穿那些昂贵的衣服,要把自己瘦得生不如死那个样子,不晓得在干吗,我想这个是走歪了。”
林怀民初见马可是在澳门一起观看越南裔编舞家的舞团表演。舞者是一群真正的越南农妇,马可兴奋得不行。演出结束后跑去后台跟老人们聊天,语言不通,七手八脚,直到老人们表示要回旅馆了,她才放她们走。“这很滑稽。”林怀民半开玩笑说,“我就是比较不一样,我会觉得我很喜欢她们,然后讲几句话,我就去睡觉了,马可没有,勇往直前。”
“勇者”马可付诸实践之事是将“无用”投入市场。她在北京城中心一个创意园区举办了国内首次无用作品发布会,同时宣布北京无用生活空间正式开幕。表演在一个露天天台,充满浓郁的宗教感,一位台湾原住民歌手唱响序曲,33个高矮胖瘦不一的表演者,穿着粗布麻衣,缓缓踱进舞台。
表演者围拢在一起,踏着简单的舞步,整齐地用脚跺踩地面,地板上的玻璃烛台在抖动中发出越来越强烈的节奏声。马可流泪了,事后她解释说,现代社会强调个性和自我,她却从这支舞里看到了祖先们赖以生存的根基,那种群体协作的共性永远超越个体差异的强大。“这是还保留着原生态生活方式的各地民族共通的东西,人们聚在一起,手拉着手,头顶苍天,脚踩大地,只要不断重复着简单的动作,就能够给彼此带来内心的感动和幸福,我们还要什么呢?”
演出结尾,两位老人带领着一队人向一个方向走远,他们回家了,灯光熄灭,沉浸在黑暗中的嘉宾一时还回不过神来,没有通常时装秀完毕的鲜花和掌声,大家在静默中被指引着来到楼下的广场,铁锈色的小剧场幕墙上打出“无用回家”4个字,一束暖色灯光洒在马可身上,她一袭暗红色麻布长衫,用轻微的声音感谢一连串的人。“我什么都不想说了。”两周后,她对记者说,本来想解释无用到底是什么,但那一刻,她觉得语言太苍白,她想说的一切都尽在演出中了。
无用到底要做什么?在一篇写于2007年的文章《我对服装设计师身份的认识》中,她给出答案:“我不满足于服装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和装饰性,我深信最伟大的最高尚的创作动机应该是出于关心人,对人本身的终极关怀——关心人的情感、关心人的精神世界。这种关心包含了爱,但比爱更为宽广,更无条件。”
(本文节选自《人物》2014年10月号)
【小题1】如何理解马可在演出后“我什么都不想说了”? (4分)
【小题2】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设计师马可的精神品质?请分点概括。(5分)
【小题3】文章结尾引用了马可的一句话:“这种关心包含了爱,但比爱更为宽广,更无条件”,结合本文,联系当前社会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守住文化的私人性

顾土

①在我小的时候,文化的余绪尚存。我经常看见父亲持箫,母亲吹笛,声声相和,在月光下打发闲暇,舒解心怀。我也见到许多长辈,或琴或筝,一艺在手,不时吹拉弹拨。记得邻居中有一位是曾国藩的后人,父执中有一位在旗,擅胡琴,他们二人每周必填词唱和,你来我往,一概楷书。那位姓曾的邻居曾经让我欣赏过她的词作,大约有好几千首,旗人作古后,她便痛付丙丁

②读书仍是那个时代私人占有的最大文化,无论藏书还是阅读,都是私人的事情。关起门来,湖一壶茶,或正襟危坐或歪倚斜靠,读上一本好书,欣赏一天的新书,是莫大的享乐。

③那时,书法也是老一代人私人生活的必需。他们多数不算书法家,但写出来的字大都摆得出去,虽然没有自成一格,或颜或柳或赵,兼着一点隶书魏碑的底子,但透出那么一股文化的气息。诗词楹联也是很多人咏志抒情交往的渠道,读起来你就明白,合辙押韵工对是他们文脉里的根基。

④更早以前,诗琴书画乃至治印,都是我们的古人,尤其是有文化的士子必备的人生才艺,一不为了演出,二非炫耀,三没想到牟利,多数人纯粹是在私人空间里表达情绪而已。俞伯牙鼓琴,高山流水,为的是知音钟子期;嵇叔夜一曲《广陵散》,是自己受刑前的绝响;翻开唐诗,大量的也是私人间的送别、赠与、酬和。古人另外还有个习惯,就是写笔记,记人记事,考据辨正,加上琐闻杂姐。写笔记无关著述,无非消闲造日而已。清代纪晓岚曾说:“景薄桑榆,精神日减,无复著书之志,惟时作杂记,聊以消闲。”诛、铭、挽联一类相对来说带有公布意味的文字,古人自我欣赏的成分其实也很重,何况大多写过后根本没有机会示人,纯粹是那时的“抽屉文学”。曾国藩就喜好给别人写挽联,还特别乐意人家在世的时候提前写就,当然不敢出示,只作为自己的雅癖,还有点“缺德”。

⑤前人的诗词书画印谱笔记刊印的也不少,多为自我把玩、自得其乐、自存留念,也赠与亲朋好友、师长同年,志在酬唱,意在交游。当然也有因此出了名的,也有赚钱赢利的,尤其是近代诞生了报刊、画廊、博物馆,刊布日见其多,但作为职业的还是风毛麟角,也没多少人当这是专业,绝大多数人依然视此为私人空间。直到上个世纪下半叶,旧时代培育起来的人纷纷谢世,诗琴书画的个人传统日益没落,艺术内涵也渐趋衰微。至于笔记,好像五十多年前已近匿迹。

⑥从前,只要读过书的人都具备起码的知识功底,诗写得再不济,也合乎基本的格律,也知道用典也明白骄偶也清楚哪里用了拗句,更分得出雅与俗;字写得再不成书法,也有笔力和规则,修养之气溢于一笔一画之中,规范之心聚敛于起承转合之内。这种标准也使他们轻易不敢将私人的事情贸然张扬,羞耻之心、畏惧之心、仰承之心,令他们更乐于隐藏回避,钟情于文化的私下把玩。

⑦如今,文化的私人性是否依然存在,我很怀疑。

⑧读书已经不再是私人的事情,有人偏好替别人开列书单,而更多的人必须依靠别人指引,倚赖市场烘托,才明白该读什么书,才知道应如何读书。网上处处充斥着读了一半或者尚未开卷或者干脆根本没读懂就已经急于发表的见解。

⑨尽管艺术成了热门,但无论是否职业演员,凡是会一门技艺的,都在拼命考级,一级一级攀升,而且个个喜欢比赛,人人爱好出头,曝光似乎才是最终的目的。艺术不再是私人的文化享受和情绪排遣,却成了炫耀、上镜、晋升的工具。

⑩书画当今并不冷清,尤其书法简直还有泛滥之势,可是,当众挥毫、以字逐利、四处题写再加办展览、出挂历、上报刊,才是写字绘画的终极目标。梁实秋曾经描绘过他那个时代已经出现的两种人,一是写字的,一是办画展的。他说:“写字的人有瘾,瘾大了就非要替人写字不可。看着人家的白扇面,就觉得上面缺点什么,至少也应该有精气神三个字。相传有人爱写字,尤其是爱写扇面,后来腿坏,以至无字可写;人问其故,原来是大家见了他就跑,他追赶不上了。”他还说:“我参观画展,常常感觉悲哀,大抵一个人不到山穷水尽的时候,不肯把他所能得到的友谊一下子透支净尽,所以也就不会轻易开画展。”如今,写字的人早无扇面可写,但在马路上、书面上、纪念仪式上题辞成了嗜好;开画展的人还特别走俏,不必透支,趋之若骛的非常多。因为这两种人的本事往往在书画之外。

⑪诗词似乎也不萧条,虽然更像顺口溜,还不如二人转,一看就是数来宝的根底,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不甘藏拙,非要见诸报端、刊印成册、借此炫示才罢休。

⑫大概是历次运动的熏陶,什么大字报、批判稿、决心书、思想汇报,都要摆出来当众表演,以示忠心,结果养成了不知文化羞耻的习惯。以后,市场经济的猛然来临,已被严重损伤的文化涵养使人面对物质利益和巨大的传播效应时根本不知如何自持,以为什么东西都可以亮出来叫卖,什么内瓢都可以袒露出来与人争输赢。社会环境也为文化的全然裸露推波助澜,舆论更是为文化的公然贩卖喊好叫价,任何文化终于因为失去审视标准失去环境制约失去舆论规范而一律成了经营的道具。

⑬文化一旦失去了私人性,自我修养的作用也就丧失,自我愉悦的目的也随之废弃,而修身养性原本是文化对人的最大益处,赏心悦目原本是文化对心智的最有力的启迪。我不知道,当文化只剩下公开的社会性时,还算不算文化?或许只是行政的工具,或许只是产业的一份子,或许只是公共场合的装饰品。

⑭文化,我总以为应该守住一点私人性,不然,就不是文化!

(注)①在旗:隶属旗籍。②付丙丁:古以天干配五行,丙、丁属火,因称用火焚毁为“付丙丁”。
【小题1】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1)我经常看见父亲持箫,母亲吹笛,声声相和,在月光下打发闲暇,舒解心怀。
(2)关起门来,沏一壶茶,或正襟危坐或歪倚斜靠,读上一本好书,欣赏一天的新书,是莫大的享乐。
【小题2】第①段中引用梁实秋所讲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小题3】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守住文化的私人性?
【小题4】作者认为不能守住文化的私人性,就不是文化。你赞成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漫谈“漫画”
孩子们吵架,有一个用木炭——上海是大抵用铅笔了——在墙壁上写道:“小三子可乎之及及也,同同三千三百刀!”①这和政治之类是毫不相干的,然而不能算小品文。画也一样,住家的恨路人到对门来小解,就在墙上画一个乌龟,题几句话,也不能叫它作“漫画”。为什么呢?就因为这和被画者的形体或精神,是绝无关系的。
漫画的第一件紧要事是诚实,要确切的显示了事件或人物的姿态,也就是精神。
漫画是Karikatur的译名,那“漫”,并不是中国旧日的文人学士之所谓“漫题”“漫书”的“漫”。当然也可以不假思索,一挥而就的,但因为发芽于诚实的心,所以那结果也不会仅是嬉皮笑脸。这一种画,在中国的过去的绘画里很少见,《百丑图》或《三十六声粉铎图》庶几近之,可惜的是不过戏文里的丑脚的摹写;罗两峰的《鬼趣图》,当不得已时,或者也就算进去罢,但它又太离开了人间。
漫画要使人一目了然,所以那最普通的方法是“夸张”,但又不是胡闹。无缘无故的将所攻击或暴露的对象画作一头驴,恰如拍马家将所拍的对象做成一个神一样,是毫没有效果的,假如那对象其实并无驴气息或神气息。然而如果真有些驴气息,那就糟了,从此之后,越看越像,比读一本做得很厚的传记还明白。关于事件的漫画,也一样的。所以漫画虽然有夸张,却还是要诚实。“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
“夸张”这两个字也许有些语病,那么,说是“廓大”也可以的。廓大一个事件或人物的特点固然使漫画容易显出效果来,但廓大了并非特点之处却更容易显出效果。矮而胖的,瘦而长的,他本身就有漫画相了,再给他秃头,近视眼,画得再矮而胖些,瘦而长些,总可以使读者发笑。但一位白净苗条的美人,就很不容易设法,有些漫画家画作一个骷髅或狐狸之类,却不过是在报告自己的低能。有些漫画家却不用这呆法子,他用廓大镜照了她露出的搽粉的臂膊,看出她皮肤的褶皱,看见了这些褶皱中间的粉和泥的黑白画。这么一来,漫画稿子就成功了,然而这是真实,倘不信,大家或自己也用廓大镜去照照去。于是她也只好承认这真实,倘要好,就用肥皂和毛刷去洗一通。
因为真实,所以也有力。但这种漫画,在中国是很难生存的。我记得去年就有一位文学家说过,他最讨厌论人用显微镜。
欧洲先前,也并不两样。漫画虽然是暴露,讥刺,甚而至于是攻击的,但因为读者多是上等的雅人,所以漫画家的笔锋的所向,往往只在那些无拳无勇的无告者,用他们的可笑,衬出雅人们的完全和高尚来,以分得一枝雪茄的生意。像西班牙的戈雅和法国的陀密埃②那样的漫画家,到底还是不可多得的。
(注)①“小三子可乎之及及也”二句,意思是“小三子可恶之极,戳他三千三百刀。”②戈雅:西班牙讽刺画家,作品多取材于民间生活;陀密埃:法国画家,晚年曾参加巴黎公社革命运动。
【小题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④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漫画”的特点。
【小题3】文章第⑦段画线句子有何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