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共6分)。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之中,又使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小题1】对“真的猛士”中的“猛士”理解最恰当的是    (    )
A.刘和珍B.为革命献身的烈士
C.为革命事业奋斗的先驱D.包括刘和珍等烈士在内的革命志士
【小题2】对第一个画线句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
A.烈士为生活的平淡无奇而悲哀,以为国捐躯而感到幸福。
B.歌颂烈士的英勇无畏,哀叹烈士生命的短促。
C.作者为烈士之死悲哀,为其献身精神而备感欣慰、自豪。
D.烈士为国家为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悲哀,以勇往直前、为国为民奋斗献身而感到幸福。
【小题3】画线句为何用问号,理解正确的是    (    )
A.对他们是哀痛者和幸福者表示怀疑
B.启发读者思考猛士是多么崇高伟大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C.肯定这些猛士的行为
D.表示不理解这是怎样的哀痛者与幸福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09: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一个无所畏惧的社会是可怕的   佳 桐
无所畏惧,经常被用来描绘英雄。一个顶天立地的勇者,似乎也需有这样的风范。孔夫子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德国哲学家康德面对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准则,称自己“愈思考愈觉神奇,内心也愈充满敬畏”。
两位先哲并非先天胆怯,更非后天无知,而恰恰是超越常人的智慧,让他们多了一份敬畏之心。所谓敬畏,与一般的畏惧不同,它带着几分特别的敬重。最典型的是宗教徒,对神灵顶礼膜拜,丝毫不敢亵渎。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过去人们眼中的许多神秘现象,都得到了理性的解答。但现代化可去除迷信,却不应去除敬畏;一个人可以不信神,却不能无视神圣的力量。
我们首先应敬畏自然。相比宇宙和自然的无限,人的理性与能力是那么有限,我们对世界的“未知”要远远大于“已知”。敬畏自然,就是承认我们自身的渺小,正视大自然的神圣。我们还应敬畏生命。生命都是神圣的,每个人之于他们的家庭、友人和团队,都是难以割舍的存在。敬畏生命,就是将人的生命摆在首位,而且珍视人的自由选择,维护人的发展机会。对生命的敬畏还应包括和我们一样有心跳、有亲情、有痛感与悲戚的其他生灵。我们同样需要敬畏法律、敬畏规则。法律、规则作为人们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一经确立,就具有不被逾越、不被变通、不被潜规则左右的神圣性。
世间需要敬畏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敬畏历史、敬畏先贤、敬畏百姓、敬畏科学、敬畏正义。对其心存敬畏,不是受金刚怒目、铁棒皮鞭的恐吓,更多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从本质上讲,敬畏与信仰息息相关,没有敬畏之心,就没有信仰之真。当今社会,敬畏已染上浓厚的功利色彩,需不需敬畏,也要先问一声“有没有用”,对自己有用,就烧香拜佛;若不再管用,则立马丢开。因此,最被敬畏的往往是权势与金钱,但这两样东西最易变幻。敬畏的功利化,说明社会上普遍无信仰,意味着人们精神世界的荒漠化。当本该虔诚以敬的东西,都可用权换、用钱买时,这个社会即使堆砌出再多的眼前财富,也必定与真正的文明渐行渐远。
怀敬畏心,虽不排除外在约束,但主要源于内心的自律。每个人的心中其实都有一道底线,这是不应突破的最后屏障,是我们必须敬畏的戒尺。无可否认,这条底线现今对许多人来说已可移动,但只要良知未灭,它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仍然起作用。“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就道德层面,一个人可以不做君子,却不可以做小人;可以不忠言逆耳,却不可以奴颜婢膝;可以不襟怀坦荡,却不可以两面三刀;可以不乐善好施,却不可以为非作歹。心存敬畏,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做人底线的不懈坚守。
一个民族在走向自由、民主、开放的同时,不可没有敬畏。一个无所畏惧的社会,恰恰是最可畏惧的。假如一切都无禁忌,那么一切都可被毁坏、被打砸、被妖魔化,于是什么房子都敢拆,什么古墓都敢挖,什么数据都敢造假,什么决策都敢拍板,什么官司都敢乱判……这个社会将变得肆无忌惮,也势必进入为所欲为的恶性循环。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呼唤敬畏,就是呼唤理性,呼唤良知、呼唤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求,但必须有所忌、有所惧,知晓前行又懂得停步,知晓获取又懂得放弃,由这样的公民支撑起的社会才健康、良性而和谐。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 (3分)
A.不管人类多聪明,人的认知和智慧都是有限的,这说明了人类应该敬畏生命。
B.埃及“二战”盟军阵亡将士墓碑上的话“对于世界,你只是一个士兵;对于家庭,你是整个世界!”体现了对法则的敬畏。
C.华盛顿将就任美国总统比作“像走向刑场的囚犯”,这说明了总统更应敬畏生命。
D.父母生育了子女,就无权伤害子女的身体和健康,这体现了对法律的敬畏。
【小题2】如何理解“敬畏的功利化,说明社会上普遍无信仰,意味着人们精神世界的荒漠化”?(3分)
【小题3】东汉杨震调任东莱太守,昌邑县令王密前往拜访,私下以金相赠,还称“暮夜无知者”。杨震回答:“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杨震的行为体现了文中的什么观点?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飞向远方的“金孔雀”
30岁的她,青春靓丽,自信阳光。祖国的蓝天,记录下她五彩缤纷的梦想——余旭,我国首位歼-10战斗机女飞行员,人称“金孔雀”。2005年9月,她考入空军航空大学,成为中国第八批女飞行学员;2009年,她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首都阅兵,驾机飞过天安门;2012年,她率先驾驶歼-10战斗机直冲云霄,成为我国目前4位歼-10战斗机女飞行员之一;她2次驾机亮相中国(珠海)航展,向世界展示中国空军的风采……不难想象,她的未来,或驾机捍卫祖国边疆,或成为宇航员遨游太空,注定成为世人瞩目的巾帼英雄。
痛!永不退缩的“金孔雀”蓝天折翼
“空军女飞行员余旭同志在飞行训练中不幸牺牲,我们失去了一名好战友……”11月12日,空军新闻发言人申进科发布了这一消息。
人们怎能相信,就在前一天,她还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信息:“人民空军!67岁生日快乐!”可是,如今她却带着战机,带着挚爱的事业,把青春和梦想化作了永恒。
2005年夏季,带着五彩的军营梦,带着振翅的飞行梦,余旭和35个女孩成为中国第八批女飞行学员。体能训练是第一道坎,跑步是每天必须课,一跑就是3000米。回忆“飞之初”的训练过程,余旭曾说:“不管每次训练多么辛苦,我好像从来没有真正退缩过。从来没有。”
2009年,经过一轮轮考核,余旭最终和15名姐妹成为中国第一批战斗机女飞行员。毕业后,她参加的最为荣耀也最有挑战的任务,就是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首都国庆阅兵。4个月后,余旭以娴熟的技术驾驶着教8梯队三中队右二僚机,飞越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庄严检阅,并用彩烟把国庆盛典推向高潮。
一次次高飞,记录着余旭的飒爽英姿;一次次任务,见证着余旭的永不退缩。她带着永不退缩的精神,和心爱的战机一起拥抱蓝天,一起挥洒自如,让生命之花在蓝天绽放……。
“每个人的青春乐章中,总会留下动人的旋律和音符。女飞行员,是我在自己生命乐章中留下的一笔,我期待在飞翔之路上能多添几笔,把每一笔都当作书签,收藏在我生命的每一页中。”余旭在日记中写道。
忆!激情四射的“金孔雀”蓝天翱翔
由于会跳孔雀舞的缘故,余旭得了“金孔雀”的代号。军校报到时,她也曾带着五颜六色的布娃娃。但为了蓝天翱翔梦,她剪掉长发,把所有的颜色换成了空军蓝。
2014年11月11日,广东珠海,在歼-10战机凌空而上的轰鸣声里,“八一”飞行表演队拉开了2014年第10届中国(珠海)航展的帷幕。队员们驾驶战机在机距不过几十厘米的“魔鬼编队”中俯冲、转弯、跃升、翻滚,赢得了观众们的啧啧称赞。在这次航展中,余旭作为女飞行员首次编入“八一”飞行表演队。我们看到的只是炫酷的动作,却不知道,她的身体要承受自身六七倍的载荷。今年11月,余旭再次亮相中国(珠海)航展,做出了更多花式动作:剪刀交叉、双机绕轴滚转……观众席中,爆发出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撩一下短发,回头一笑;酷酷的样子,充满阳光。人们记住了你的模样,那是中国女军人最美的风采。人们都在期待,下一届的航展上,依然有你熟悉的身影,看到你一飞冲天的自信……
余旭日记中有这样一句话:“有时候也会去羡慕身边的同龄人,但我们选择的生活方式不一样,职业也不一样,我们追求的东西也不一样,我觉得青春真的是无悔的。”
盼!人们怀念的“金孔雀”何时归来
今年中国(珠海)航展,是余旭生前最后一次公开亮相。面对镜头,她自信地说:“我会把最好的状态展现给大家。” 那空中的伞花,怎会是你最后的身影?
为了飞行,入伍最初的4年,余旭只回家过3次。过年时,母亲问她回不回家,她安慰母亲,“我迟早会回去的,我根在那里。”而如今,她突然离开了,再也无法回去。2014年中国(珠海)航展,是母亲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到现场看她的飞行表演。然而,她却很少有时间与母亲在一起,匆匆见一面,就又返回去训练了。更多时候,母女俩只能靠电话和微信联系。如今,天人永隔,怎能忍受失女之痛。
余旭,你知道吗?有多少人在等着你平安着陆。
余旭,你知道吗?你的战友,你的跑道,等待着你的返航。
余旭,你知道吗?你的善良和美丽,成了朋友们永恒的记忆。
有人说,生命的最后,余旭一定是微笑的,因为她不惧生死,她把生命献给了最爱的飞行事业。余旭曾说:“要想飞得更高,就要把地平线忘掉。”可是,这一次,她却忘掉了地平线,再也没有回来。
金孔雀,天堂中的你,也许正在酝酿着凤凰般的涅槃,重整行装再出发。等着你,换羽归来……。
【小题1】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2005年的夏天,带着五彩的军营梦,余旭和35个女孩子成为中国第八批女飞行学员,不管训练多么辛苦,余旭好像没有真正退缩过。
B.“她带着永不退缩的精神,和心爱的战机一起拥抱蓝天,一起挥洒自如,让生命之花在蓝天绽放……”作者以生动的文笔,真挚的情感写出了余旭为了祖国的飞行事业,献身蓝天,读来感人肺腑。
C.本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叙事手法新颖,取材点面结合,行文运用了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刻画余旭的形象。
D.“有人说,生命的最后,余旭一定是微笑的,因为她不惧生死,她把生命献给了最爱的飞行事业。”英雄为自己心爱的飞行事业而牺牲,以身殉职,令人肃然起敬。
【小题2】如何理解标题“飞向远方的‘金孔雀’”?
【小题3】文中多次引用飞行英雄余旭自己的话,有何作用?

同类题3

刘伟:我的双脚
最初的梦想
刘伟出生于1987年,上小学的时候,正是中国足球职业化的肇始,成为职业球员是他的理想。一切想象在10岁的一天终止,醒过来的时候,他已经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不就是截肢吗?好了再接上不就行了。”脱离生命危险之后,刘伟被告知,他永远失去了双臂。“当时我的脑袋一片空白,傻了。”
在医院做康复的那段时间,他遇到了一位同样失去双手的病人。“他能自己吃饭、刷牙、写字,而且事业上也非常成功,他教了我很多。”这个人叫刘京生,北京市残联副主席。面对有着同样遭遇的人,刘伟的感受是:“如果你一出生就有两个脑袋,别人都觉得很奇怪,怎么有两个脑袋呢?无所适从。但当你遇到一个同样有两个脑袋的人,而且你发现他过得很好,那你肯定会想,他过得好,我也可以。”失去双手半年后,他就学会了用脚刷牙、吃饭、写字。
生活被放到了没有双手的断点上。他在12岁时开始学游泳,进入了北京市残疾人游泳队。仅仅两年之后,他就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获得了两金一银。刘伟对母亲许下承诺:在2008年的残奥会上拿一枚金牌回来。
残酷青春
在为奥运会努力做准备时,高强度的体能消耗导致了免疫力的下降,患上了过敏性紫癜。医生告诉过他母亲,高压电对于刘伟身体细胞有过严重的伤害,不排除以后患上红斑狼疮或白血病的可能,他必须放弃训练,否则将危及生命。“只能放弃,不能为了比赛,命都不要了吧。”
在放弃了足球、游泳之后,他把希望置放在他的另一项爱好上——音乐。家人反对他走音乐这条路,但没有成功。“人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所以我最终选择了音乐。”
找到一家私立音乐学院,校长给他们的回应是:刘伟进我们学校学音乐只能是影响校容。刘伟对校长的回应是:谢谢你这么歧视我,我会让你看看我是怎么做的。
用脚弹琴是艰难的,这需要勇气和想象力,许多人用手弹都需要很多年才有起色,何况是脚。刘伟每天练琴时间超过7小时。“我是三点一线的生活:练琴、学音乐、回家。我家在五道口,练琴的地方在沙河,学音乐的地方在四中,那时真是精神和体力的双重考验。”
在脚趾头一次次被磨破之后,刘伟逐渐摸索出了如何用脚来和琴键相处的办法。奥运会时,只学了一年钢琴的刘伟上了北京电视台的《唱响奥运》节目,当着刘德华的面,弹了一曲《梦中的婚礼》。接着,他弹着钢琴,与刘德华合唱了一首《天意》。
一个“达人”的诞生
《中国达人秀》并不是刘伟第一次参加选秀。今年5月,他参加了《快乐男声》济南赛区预选赛,“我的歌还没唱几句就被打断,当我们把钢琴抬进来表演时,不到一半,评委就很不耐烦地打断了演奏。我觉得这些都不算什么,眼前的天空会出现5个字:多大点事啊。”
8月,在《中国达人秀》的现场,刘伟空着袖管走了上来,坐到钢琴前。那首《梦中的婚礼》响了起来。曲子结束,全场起立鼓掌。当评委高晓松问他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时候,刘伟说了一句:“我觉得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
当刘伟被命运再一次放到一个耀目的舞台上,他有些像自己写的歌词那样:“我站在这里送给你/送你我最美丽的回忆/送你我的努力/你的鼓励永远都清晰/我站在这里拥抱你/抱你我最真实的身体/抱你我的约定/你的美丽永远都很清晰”。(节选自《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小题1】概括刘伟能够获得成功的原因。(4分)
【小题2】文中多次引用刘伟的原话,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3】“我觉得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结合本文与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军 刀    赵恺
不是军人,我却拥有一把军刀。不是真正的军刀,却是真正的好刀。准确地说是一件金属雕塑作品。
军刀出自一位军旅雕塑家之手,燕赵壮汉,宋哲元将军29军之后裔。雕塑家赠我燕山刀,我赠雕塑家淮河酒,钢刀遇烈酒仿佛骨骼遇血。酒酣耳热,胆气舒张,雕塑家缓缓抽出他的作品,“砰”地一声插在我俩对饮的桑木方桌上。军刀闪闪晃动中,热酒在木桌上流成北方的河。遥隔酒河,他给我讲述了一则关于军刀的故事。
1933年3月,日寇占领喜峰口西侧两个阵地,企图对主峰形成迂回包围。宋哲元决心把鬼子赶下山去,筹划出一个出奇制胜、静夜袭营的方案。他秘密约请精良工匠,认真锻打五百把上品军刀,并挑选五百士兵组成大刀队。充分准备,严格训练。临战,宋哲元亲赴阵前送行。巍巍长城脚下,五百男儿巍巍列队,仿佛天地之间矗起一座血肉长城。刀柄在肩,刀身在背,硬瘦西风敲打在金属上,五百钢刀发出铮铮雷韵。一个,一个,一个,宋哲元从五百条汉子面前一一走过。士兵年轻得像是刚刚抽叶的红高粱,抚摸他们的肩膀,仿佛抚摸黑土地。五百双眼睛映出一幅相同的画面:飞雪,长城,一只盘旋在长城上空的鹰。宋哲元想,如果不是日本侵略,他们当是在垄亩间劳作,还是在学堂里习字呢?如果不是日本侵略,此刻,夕阳西下,暮色将临,五百位母亲不是正倚在五百扇门边,殷殷瞩盼着五百个孩子回家吃晚饭吗?可是如今……想到这里,宋哲元突然停下了脚步。为什么停下脚步,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只是觉得,面对这个士兵有话要说。
大额头,方嘴唇,一副聪慧与质朴的自然组合——宋哲元心头怦然一动。
他问:“你叫什么名字?”
回答:“报告军长——一班班长侯万山。”
他问:“你身上背的是什么?”
回答:“报告军长——是大刀。”
他问:“背着大刀去干什么?”
回答:“报告军长——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他问:“不简单,还是个诗人。在家读过书?”
回答:“报告军长——临上轿扎耳眼,我们队长现教的。”
他问:“队伍明天就要出发,有话要说吗?”
一听这话,侯万山热泪泉涌,“砰”的一声给他宋哲元跪下了。
宋哲元冷峻如铁:“你是男子汉吗?”
侯万山仰面作答:“报告军长——是男子汉。”
宋哲元说:“男儿膝下有黄金,更何况抗日军人!”
侯万山含泪站起含泪作答:“我侯万山别无牵挂,只是家有一个临产之妻,如果我壮烈了,孤儿寡母能得军长体恤,我也就死而瞑目了。”
听完,宋哲元望着侯万山那双闪烁在大额头和方嘴唇之间的眼睛,之后,蓦然转脸作狮子吼:“军务处!”
军务处高声报告:“在!”
宋哲元说:“把侯万山的话记下来,也把大刀队全体官兵的要求记下来。”说完面对侯万山也面对他的五百壮士,久久,久久,只轻轻讲了一句:“你们放心去吧。”之后,他庄重立定缓缓把手掌举向帽檐,在巍巍盘旋的苍鹰翅膀下,立成一座雪人。
喜峰口役,侯万山牺牲在长城脚下的罗文峪中。目击者说,他一人砍死七个鬼子,直到军刀卷刃。
遵照诺言,宋哲元对烈士遗愿一一妥作安排。
他派人到侯万山老家,接来烈士的妻子和一对刚刚出世的双胞胎,把他们安置在自己家里,还请来个奶妈哺育幼婴。他对部下郑重交代:侯万山的孩子就是29军的孩子,就是我宋哲元的孩子。这两个孩子一个就叫做宋记峰,一个叫做宋记峪,作为对喜峰口和罗文峪的纪念。十八岁后,他们还跟随他们的父亲,改姓为侯。
我问:“从哪里得来这么一个动人的故事?”
他答:“家父所言——他当时是29军军务处的副官,侯万山的遗属,就是他去接的。”
说到这里雕塑家连喝三盅,热泪顺着面颊落下,滴滴溶进桑木桌上那条北方的河。
军刀兀自孑立,锃锃闪动冷峻的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3分)
A.雕塑家的父亲是29军的军官,他把喜峰口战役的动人故事告诉了雕塑家。
B.“五百双眼睛映出一幅相同的画面:飞雪,长城,一只盘旋在长城上空的鹰。”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战士们渴望军长能身先士卒,一同出战的迫切心情。
C.文中的第三段对宋元哲将军的动作、心理描写表现了他的矛盾心理、复杂情感,既有对士兵为国赴难大义凛然的自豪;又有对年轻生命生死难料的无比痛惜。
D.“我侯万山别无牵挂,只是家有一个临产之妻,如果我壮烈了,孤儿寡母能得军长体恤,我也就死而瞑目了。”表现了他在国难当头之际,舍小家而为大家,有血有肉,深明大义。
E.本文通过雕塑家的口述,再现了当年抗日战场上的悲壮故事,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小题2】小说以“军刀”为题有何用意?(4分)

【小题3】从全文看,如果不写“我”和“雕塑家”的有关内容,小说的故事也完整。试对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加以探究。(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