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通往田野的小巷
刘亮程
①顺着一条巷子往前走,经过铁匠铺、馕坑、烧土陶的作坊,不知不觉地,便进入一片果园或苞谷地。八九月份,白色、红色的桑椹斑斑点点熟落在地。鸟在头顶的枝叶间鸣叫,巷子里的人家静悄悄的。很久,听见一辆毛驴车的声音,驴蹄滴达滴达地点踏过来,毛驴小小的,黑色,白眼圈,宽长的车排上铺着红毡子,上搭红布凉棚。赶车的多为小孩和老人,坐车的,多是些丰满漂亮的女人,服饰艳丽,爱用浓郁香水,一路过去,留香数里,把鸟的头都熏晕了。如果不是赶集日,老城的热闹仅在龟兹古渡两旁,饭馆、商店、清真寺、手工作坊,以及桥上桥下的各种民间交易。这一块是库车老城跳动不息的古老心脏,它的头颅如清真大寺般昼夜高昂,它的手臂时时背在身后,它的双腿埋在千年尘土里,不再迈动半步。
②库车城外的田野更像田野,田地间野草果树杂生。不像其他地方的田野,是纯粹的庄稼世界。
③在城郊乌恰乡的麦田里,芦苇和种类繁多的野草,长得跟麦子一样旺势。高大的桑树杏树耸在麦田中间。白杨树挨挨挤挤围拢四周,简直像一个植物乐园。桑树、杏树虽高大繁茂,却不欺麦子。它的根直扎下去,不与麦子争夺地表层的养分。在它的庞大树冠下,麦子一片油绿。
④有人说,南疆的维吾尔农民懒惰,地里长满了草。我倒觉得,这跟懒没关系,而是一种生存态度。在许多地方,人们已经过于勤快,把大地改变得不像样子,只适合人自己居住。他们忙忙碌碌,从来不会为一只飞过头顶的鸟想一想,它会在哪儿落脚?它的食物和水在哪里?还有那些对他们没有用处的野草,全铲除干净,虫子消灭光。在那里,除了人吃的粮食,土地再没有生长万物的权利。
人只有缓慢下来,才会很从容地想想人之外的其他事情。人已经远远地走到其他生命前面了,完全没理由再急死忙慌地奔跑了。停下来,至少,放慢些脚步。
⑥库车农民的生活就像他们的民歌一样缓慢悠长。那些毛驴,一步三个蹄印地走在千年乡道上,驴车上的人悠悠然然,再长的路,再要紧的事也是这种走法。不管太阳什么时候出来,又什么时候落山。田地里的杂草,就在他们的缓慢与悠然间,生长出来,长到跟麦子一样高,一样结饱籽粒。
在这片田野里,一棵草可以放放心心地长到老而不必担心被人铲除。一棵树也无须担忧自己长错位置,只要长出来,就会生长下去。人的粮食和毛驴爱吃的杂草长在同一块地里。鸟在树枝上做窠,在树下的麦田捉虫子吃,有时也啄食半黄的麦粒,人睁一眼闭一眼。库车的麦田里没有麦草人,鸟连真人都不怕,敢落到人帽上,敢把窝筑在一伸手就够到的矮树枝上。
⑧一年四季,田野的气息从那些弯曲的小巷吹进老城。杏花开败了,麦穗扬花;桑子熟落时,葡萄下架。靠农业养活,以手工谋生的库车老城,它的每一条巷子都通往果园和麦地。沿着它的每一条土路都走回到过去。毛驴车,这种古老可爱的交通工具,悠悠晃晃,载着人们,在这块绿洲上,一千年一千年地,原地打转,永远都跑不快,跑不了多远,也永远不要跑多快多远。
⑨不远的绿洲之外,是荒无人烟的戈壁沙漠。
【小题1】文章开头描写库车老城有何作用?
【小题2】理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①人只有缓慢下来,才会很从容地想想人之外的其他事情。
②在这片田野里,一棵草可以放放心心地长到老而不必担心被人铲除。一棵树也无须担忧自己错位置,只要长出来,就会生长下去。
【小题3】全文体现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49: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红楼梦》的哲学形态类似庄子,其巨大的哲学意蕴寓于精彩的文学形式与审美形式中,寓于丰富的寓言与意象中。所以既可称庄子是文学家,也可称庄子为 哲学家,曹雪芹也是如此,两者兼得。但迄今为止,曹雪芹还没有庄子的幸运,即还没有作为文学家和哲学家被充分认识。在文学史上有《红楼梦》的崇高位置,在 哲学史上曹雪芹则一直是缺席者。
探讨《红楼梦》哲学,首先应注意体现于全书的哲学视角,这是曹雪芹的宇宙观,也是哲学观。好的文学作品除了需要审美形式之外,还需要有思想,所以作 品总是除了艺术性之外又带思想性。但是具有思想并不等于具有哲学。这里所不同的是思想不一定具备特别的视角,而哲学则一定具有某种视角,即某种特别的观照 宇宙人生的方法。这种视角,带有独立价值,甚至带有思想所没有的永恒价值(思想一般只带有时代性、当下性)。没有视角,就没有哲学。视角一变,哲学的形态 与内涵就跟着变。《儒林外史》作为一部文学杰作,可以说它很有思想(对科举的批判与对知识分子生存困境及人性困境的思索),但不能说它很有哲学,因为整部 作品并不具备哲学视角。《红楼梦》的哲学属性,首先是它具有自身的哲学视角。 
《红楼梦》中有个大观园,而“大观”正是曹雪芹的世界观和哲学视角,我们可称之为大观视角或大观眼睛。所谓大观眼睛,用现代的语言表述,便是哲学性 的宏观眼睛,或称没有时空边界的宇宙极境眼睛。《红楼梦》中帮助主人公贾宝玉“通灵”入世的一僧一道,就拥有这种眼睛,即具有天眼与佛眼。《南华经》(庄子)也把眼睛分为多种,其最高的“道眼”,也是大观视角。《庄子》的开篇《逍遥游》,其大鹏的眼睛,也近似“天眼”、“道眼”,从九万里高空上俯瞰人间, 便看出“大知”与“小知”的区别。庄子用道观物,正是用大观的眼睛观物,这就打破了世俗眼睛对万有万物的人为分类分割,抵达空物我、泯主客、齐生死的“齐 物”境界。
正因为具有大观视角,所以《红楼梦》才有许多独特的发现。贾宝玉发现世间有两种世界,一个是以男人为主体的浊泥世界,一个是以少女为主体的净水世 界。他所努力的是站立在浊泥世界的彼岸,保持“玉”的灵性与真纯。贾宝玉的眼睛不是肉眼,而是天眼、道眼,所以他才能发现一个遍布整个人间而且就是你身边 但肉眼看不见的诗意世界,这就是贵族少女和丫鬟们所构成的女儿国。在他的意识与潜意识里,这些诗意生命,正是世界的本体,历史的本体,其重要性连佛陀与元 始天尊都难以企及。《红楼梦》之所以是伟大的悲剧,正因为它是诗意生命的挽歌,把最有价值的诗意生命毁减给人们看,便构成深刻的伤感主义悲剧。 (选自刘再复著作《“红楼梦”哲学论纲》)
【小题1】下列关于文中“大观视角”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观视角是哲学性的宏观视觉,“大观”是曹雪芹的世界观和哲学视角,也是《红楼梦》的哲学视角。
B.庄子的用道观物是“大观视角”的一种,依靠这种大观视角,庄子达到了空物我、泯主客、齐生死的“齐物”境界。
C.贾宝玉具有大观视角,他用天眼、道眼看世界,所以能发现遍布整个人间但很多人肉眼看不见的世界。
D.没有大观视角,就没有大观哲学,《红楼梦》凭借其具有的大观视角、大观哲学,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好的文学作品需要艺术性与思想性的融合,但有思想的好的文学作品却不一定具有哲学。
B.哲学是观照宇宙人生的一种方法,哲学视角具有独立价值甚至永恒价值,没有哲学视角,哲学也就无从谈起。
C.《红楼梦》为我们虚构了两个世界,一个是以男人为主体的浊泥世界,一个是以少女为主体的净水世界。
D.《红楼梦》的哲学意蕴寓于文学形式、审美形式、寓言与意象中,它的大观哲学视角,让它有了许多独特的发现。
【小题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观眼睛是哲学的宏观眼睛,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宇宙极境眼睛,天眼、佛眼、道眼就属于此类。
B.一直以来,《红楼梦》都因崇高的文学价值而被世人追捧,但其哲学意义却长期没有被发现。
C.《庄子》这一著作,哲学意蕴与文学价值并重,所以庄子既被世人认为是哲学家,同时也被当作是文学家,两者兼得。
D.《儒林外史》整部作品颇有思想性,也有一定的哲学,但却不具有哲学视觉。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通俗史学家蔡东藩
来新夏
蔡东藩(1877—1945)的一生正处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巨变的时代.他经历了甲午战争的中国失败到中国人民的八年抗日等等惊天动地的事件。世事纷扰.山河破碎,不能不使这个长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日益加深其忧惠意识,而不自觉地熔铸了他具有儒家学者三项标准的优秀品格。
他出身贫寒,过着箪食瓢饮的日子,住着以教读抵租金的居室,如果他能降志辱身混迹官场,也许能博取富贵,但一则他家境贫寒,无力应酬;再则他看到官场各种蝇营狗苟的无耻恶习,实为腐败官场所罕见。从此,他决意敝屣荣华,告病归里,重回“君子固穷”的旧
日生活。他手无缚鸡之力,不过一介书生,但能临危不惧,铁骨铮铮,当他所写《民国演义》
问世后,因秉笔直书,有触犯军阀劣迹数处,遂遭武夫恐吓,弹头威胁.有人亦劝其曲笔.
“隐恶扬善”,但他决不为动,宁愿搁笔,决不曲笔。蔡东藩的种种立身行事,称得起是一位善于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真正儒者。
蔡东藩自绝望于官场,即倾其毕生精力于著述。蔡东藩著述很多,但能享盛名而传之久远的,则是《历朝通俗演义》。蔡东藩之所以能以极大的毅力完成这套通俗历史著述.绝非一时冲动的偶然行为,而是有其一定的思想基础。他身经国运艰危.目击风雨飘摇,不可避免地会像同时代有些知识分子那样,受到“救亡图存”时代潮流的冲击。当时,“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富国强兵”等等课题,流传于社会。蔡东藩也必然会结合自己的条件作自己的选择。他深明亡史亡国的教训,而要用自己的文史知识和秃笔凹砚写出两千多年中国历史的兴衰治乱,用以警觉民众,振奋精神,以实现其“演义救国”的素志。就在他思考酝酿过程中,辛亥革命爆发,给他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但迎来的却是北洋军阀集团的统治和袁世凯的帝制自为,蔡东藩在这种政治恶行的刺激下,决定先从《清史通俗演义》开始,其主要目的是以这个被推翻的专制政权为靶的,笔伐“洪宪帝制”。他在《清史演义》自序中说:“至关于帝王专制之魔力,尤再三致意,悬为炯戒。”《清史演义》着手于民国四年秋,正是袁世凯等办帝制甚嚣尘上的时候,而成书的次年秋,又是袁世凯自毙之时。这不是巧合,而是作者有意识的行为。从中也能约略窥知撰者为什么把《清史演义》的写作提到第一位的奥和所在。而自序中的词语也正是作者对“洪宪帝制”的历史鞭挞。民国十年正是“直皖战争”给民众带来兵燹灾祸之际,蔡东藩更运其如椽之笔,进一步地投枪于军阀统治的黑暗现状。他历数民元以来的动乱不宁,更明确表达其正直的史德说:“窃不自揣,谨据民国纪元以来之事实,依次演述,分回编纂,借说部之体裁,写当代之状况。语皆有本,不敢虚诬。”史家应有风骨,于此可见,亦无怪乎军阀武夫为之惧,而出以威胁之劣行!
蔡东藩在历丈编纂法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著述虽以“演义”为名,但并不是
相沿所谓的“演义体”如《东西汉演义》、《三国演义》等等。他不满意《三国演义》之类的演义书,他在《后汉演义》自序中,曾有所评论说:“若罗氏所著之《三国志演义》则脍炙人口,加以二三通人之评定,而价值益增。然与陈寿《三国志》相勘证,则粉饰者十居五六。寿虽晋臣,于蜀魏事不无曲笔,但谓其穿凿失真,则必无此弊。罗氏第巧为烘染,悦人耳目,而不知以伪乱真,愈传愈讹,其误人亦不少也。”蔡氏就以此观点指导整套通俗演义的写作而自成一“新演义”体.“新演义”体的特色是,博览群籍,广搜史料,文笔力求通俗,叙事端在真实,间入稗史遗闻,不过修饰文字,敷衍情节,要不得脱离历史正轨。他还采用夹批、后批和注释等手段.以发挥自己的史观、史识。这一“新演义”体裁,很适于普及历史知识,供社会教化之助。顾便于以国史回归国人,鼓呼民气,尽史家之职责,所以,对“新演义”体固不得以小道视之.而当誉之为通俗史学,并堂皇列位于史部之一目。后之以历史为题材而着笔为历史小说者.何不取法乎此?等而下之,其戏说历史,亵渎历史者流,亦当自愧于先贤!
蔡东藩以十年寒窗之功,囊括两千余年史事,成《历朝通俗演义》1l部600余万字.其
有功史学自不待言!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蔡东藩一生正处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巨变的时代,他经历丰富.对一些惊天动地的事件目见耳闻.这使《历朝通俗演义》更具真实性。
B.由于蔡东藩在写《民国演义》时坚持其正直的史德秉笔直书,“写当代之状况”。“语
皆有本”,使“军阀武夫为之惧”,而遭到军阀的恐吓。
C.蔡东藩的‘新演义”体与传统的《东西汉演义》、《三国演义》等“演义体”历史小说不同,他完全采自正史,力求通俗,不修饰文字。
D.蔡东藩认为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巧为烘染,悦人耳目,而不知以伪乱真,愈传愈讹,其误人亦不少’也”,不适合“供社会教化之助”。
 
E.作者认为《历朝通俗演义》应列入史学著作之中,作为历史小说的范例,应该效法,而那些戏说历史、亵渎历史的人相比之下应当惭愧。
【小题2】作者认为蔡东藩“具有儒家学者三项标准的优秀品格”,请结合文章作简要概括
A.
【小题3】蔡东藩将《清史演义》提到第一,并在写书的时间上有意安排,其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蔡东藩以十年寒窗之功,囊括两千余年史事,成《历朝通俗演义》ll部600余万字。你认为影响他写作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只欠母亲

赵鑫珊

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是否能考取,没有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知数。不能有奢望。

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

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我是天天盼决定命运的信件。

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

 “赵鑫珊,通知书!”邮递员的叫声。

我拆信的手在颤抖。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北京大学!”

中国章回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

第二天,母亲为我收拾行装。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子。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

“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我这一说,妈妈的泪水流得更多,但她没有解释她为什么哭。

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才渐渐明白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

母亲不善言辞。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母亲的预感是对的。大学六年,我一共回过三次家。加起来的时间不到两个月。主要原因是买不起火车票。

母亲死后二十年,大妹妹才告诉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妈妈经常哭,以至于眼睛受伤,到医院去看眼科。

听妹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呆了好一阵子。我对不起母亲!过去我不知道这件事。我后悔我给母亲的信很少且太短。

后来邻居对我说:“你娘总是手拿信对我们说:‘你们看我儿子的信,就像电报,只有几行字!’”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亲不懂,不必同母亲多说——今天,我为我的信而深感内疚!在校六年,我给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每封不会超过三百个字。

六年来,我给母亲的信是报喜不报忧。这点我做得很好。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我分心、牵挂、忧愁。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当时我父亲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反右”运动我受到处分,也没有告诉母亲。读到四年级,我故意考试考砸主动留一级,更瞒着她。她也没有觉察,我怎么要读六年。

大妹妹问过母亲:“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

“你哥是妈烧香拜佛求来的崽。”

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我父亲是长子。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是女儿,不到两岁便夭折。不久,我二婶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样一来大家庭的长孙便在二房,不在大房。我母亲的地位大受威胁,遭到歧视。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意思是二婶后来者居上,先得了儿子,我母亲落后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现象很严重。

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不久我出生了。

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所以整个小学、中学,我和堂兄宝珊都是同年级。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有等到我进了大学,我才知道。母亲说:“你为娘争了口气!”

离开家乡的前一夜,妈舍不得我,抱着我睡。当时我十七岁。其实自我出生,从没有离开过娘。好在我走后,还有弟弟妹妹在母亲身边。

往北京的火车渐渐开动的时候,我看到我母亲、大妹妹梅秋(十岁)、弟弟光华(八岁)和小妹云秋(四岁)久久站在站台上目送我。这回妈没有哭。

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她身边侍奉她八年、十年,使我深感内疚。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临行前,母亲暗暗垂泪是因为她明白到儿子这一走,等待她的将是聚少离多的苦闷日子。
B.散文用拙朴自然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勾勒出一个的儿子对母亲忏悔式的追忆。
C.我收到通知书时,母亲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感到欣慰,为自己的良苦用心感到满足,更对儿子今后似锦的前程充满期望。
D.当赵宝珊出生后,母亲为了挣回在赵家的地位,偷偷求神拜佛,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反映了当时社会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的现象很严重。
【小题2】文中多次用细节描写追忆母亲,请举例,并说说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小题3】本文是源自作者心扉的声音,夹杂着对自己过去无知的负疚和对母亲感恩似的怀念。《我只欠母亲》像一面警钟在敲响,给我们深刻的震撼。请联系自身说说你的感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小题。
同志
刘白羽
天是晴了。漳河暴涨的洪水,却并未因此落下去。半夜,我的隔壁,有着关于这水吼的对话。起先,是一个浓鼻音的老人在说:“你听!蛟在叫呢。你听听这声音,水,一时半会儿退不下去。”“哪里有什么蛟,这是迷信:”这响亮的喉咙也没说出涨水的来由。
我却信任了那浓鼻音的人,水,一时半会儿退不下去。因为我确定他一定是这河岸上的老住户,他的经验一定可靠。第二天天刚亮,我跑到隔壁去,进去叫醒炕上的人,却只一个。他是那样愕然,他的眼光是那样警惕……忽然,他用明朗而干燥的声音无意地扫了我一下:
“你来干什么。”
“我想找那个老大爷,问一问今天水可落得下去,可过得河。”
他一口回绝我:“白想!”然后挥挥手,露出他心意的烦躁,
他很轻蔑地唾了口沫水,伸手去搔脚,我才发觉那只脚由厚厚白布包扎起来。我看他已经感觉到我的注意暧昧地点了点头,又赶紧机警地扯开去:
“枪一一这半天不响了。”
突然门外一阵气喘声,谁破门而入。是那浓鼻音的瘦小的老人,急急挥着手说:“躲一躲吧!从夏店来了鬼子兵,还有二十里!”
后有追兵,前有万恶洪水,这怎么办?经过一阵急促摆布,老人示意只有我能帮助他搀扶他那病脚的儿子。对老人家这种信任,我真是哀心感谢,便伸手去搀扶那青年人。他却怀疑似的退缩一下说:“你不要跟着我们白跑路吧。”我真想捶他一拳,但我正需要这农民来掩护我自己,只好耐心扶他走。我觉得这年轻农民真是讨厌,他总要摆脱我似的。仿佛他知道现在我需要他们掩护,他使故意和我作难了,这是一个农民和一个抗日军人的关系吗!我心里渐渐地也怀疑起表,我想他也许是对于我不利的坏分子吧。这警觉的触角的确触痛了我,这样,我几次去触摸我那光滑滑的手枪柄,准备他万一危害我,我就使用枪膛里的第一颗子弹,——不过当远处沉闷的雷一样的炮声响一下,我从那青年的眼珠上便看出一种异常的表情,一一他仇恨、震怒,而不是普通农民的慌惧。我又觉得这是很熟悉的一种眼色。这时我们三个随着犬牙般嵯峨的白垩岩降下一条深谷,到一个路口,往里去是深深的灌木林,前面是漳河漂浮满白泡沫的河面。我们三个歇息在一块石头上。那老人担心地望着横搁在他膝头的伤脚,叹息地摸着什么,一面闪着泪水婆婆的小眼说:“这样三天两头躲来躲去,你的脚几时好呢?”一面把一个小白纸包递给年轻人。谁知道这护士一样的殷勤反而引起这伤者的暴怒,冷冷地把药合在两手心上,警惕地看了我一眼。
我摘下帽子,揩了把汗,预备离开他们。我问:“你们知道×支队往哪个方向去了’”
那老人答复我:“五天前渡河的。”
一阵风搜索似的掀着我的头发,突然,我藏在帽檐里的一只布片哗的一旋,落在年轻人那只好脚的跟前。
我急忙伸出一只手去捡,一只手去抓抢,一仰头,仿佛望见山崖上垂着的一朵野花,他从早晨时时刻刻对我很凶狠的样子,倏地,给那甜蜜蜜的微笑遮着了。这样,他和蔼地把那只大手抓着我:“你是同志……”我们两人互相看着,笑了出来。
老人说:“好!你们都是一家人……”
原来我赶大队伍不上,换了便衣躲避到这荒村里来,最怕有坏分子去报告,因为背后敌军正在追踪我们,便将臂章摘下来藏起了。
“我也是×支队的。”那响亮的声音如同吹响的银笛。
“你?……”我一下蹦起来。
“是啊!你不信!我是七连的通信兵。夏店火线上挂了花,那天,大队伍过河,把我托给这个老大爷!
我一扭身,激动得眼窝酸了一下,把脖颈伸到老人面前:“他不是你的儿子’”
老人伸手抓了几下胡须摇摇头,莫名其妙地指着搁在膝上的脚说:“上药吧!”
“哈——我来!”那个同志自己一面弯过身来解着白布带。忽然,我想为他做点什么才好。他却一面咬着牙忍耐疼痛,好笑似的说:“我先前对你这陌生人总有点怀疑,我怕你跟来……万一你发现我,你会怀疑的,是吧,那我和这老大爷……”
“我也是这样推测你。”我在伸手替他往布上敷药。
一阵芳香的气息从泥土里吹过来,一簇簇星似的黄花在那儿绽嘴微笑。他舒适地倒在老人的怀里。
一九四一年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我”在追赶大部队的过程中被阻隔在一个山村里,前有洪水,后有追兵,为了摆脱困境,“我”和老大爷以及他受伤的“儿子”一起转移。
B.青年人猜到了“我”夜里偷听了他和老人的对话,所以第二天天刚亮,“我”跑去叫醒他的时候,他对“我”警惕起来,态度冷淡,很不友好。
C.老人家对“我”充满信任,但是青年人处处为难“我”,“我”对青年人也颇为怀疑,“我”和青年人处于矛盾冲突中,造成了紧张的气氛。
D.“我”和青年人一下子由彼此怀疑变成彼此信任,是因为一阵风吹落了“我”藏在帽檐里的臂章,他看明了“我”的身份,用“同志”称呼“我”。
E.结尾的景物描写,烘托了温馨和悦的气氛,这一方面暗示军民之间、战友之间的深情,一方面预示“我”一定能找到部队,抗日必胜。
【小题2】作品中的老人虽着墨不多,但形象突出,请简要分析老人的形象特点。
【小题3】作品是怎样叙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4】本文标题是“同志”,但有人认为将题目改为“三人行”更贴切,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傲慢的铁匠和他的邻居
茅家梁
①历史上最傲慢的铁匠是谁?大概要算三国时期的嵇康了,这个“竹林七贤”中的精神领袖,确实与众不同。《晋书》上说,“初,康(嵇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颍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
②在绿阴掩映中,当一个崭新的马蹄铁,在一头尖如独角兽,而另一头敦厚如方屁股的铁砧上,时不时地闪现一个个扇形的火花,放在水中“丝丝”作响逐渐成形的那会儿,“大树”底下真是个神圣的祭坛。即使是我,没有几寸“风骨”,也会沉浸在创造的愉悦中,对“钟会”这样的贵宾言不由衷、虚与委蛇。嵇康的铁匠炉边上,风箱一拉,风进火炉,炉膛内火苗直蹿。此景如何?因为与“大树”为邻,他就应该少了更多的顾虑。
③自古以来,铁匠们谁能有嵇康这样浪漫的“环保意识”?《南亭笔记·卷八》里有记载——“曾(国藩)既贵,营治第宅”,其邻有铁匠铺,整天“乒乒乓乓、叮叮当当”。曾国藩非常讨厌,让人传话,“予以重金”,叫这位邻居搬家,那铁匠就是不答应。“或劝用强”,曾国藩说:“以前有司城子罕不强迫做鞋匠的邻居迁徙的故事,我怎么能让古人看笑话呢?”“卒听之”。权力没有惯有地“任性”。
④一场和风细雨、没有悬念的纷争,最后看起来是铁匠取得了捍卫尊严的胜利,而客观上这个胜利其实分明来自于曾国藩的见贤思齐或道德自律,他的良知降服了“以势欺人”。不然,以曾国藩当时的权势,真的听从有些人的馊主意——“用强”,就是不“予以重金”,不给一个子儿,恐怕铁匠铺的主人也只能眼泪一把鼻涕一把,一步一回头,“钉子户”一去不复返矣。
⑤想象中,再搞得斯文一些,无非是“有关部门”上门——“对不起,你没有任何审批手续,烟尘、噪声都超标,严重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所以责令停止一切加工,在X日内必须搬迁出此地。至于以前对你的容忍,那是人家领导干部的修养。”现在不少比曾国藩的官儿小好多的“公务员”,对于不顺眼的邻居,都有“用强”的手段及历史。所以多少读书人至今还要感叹,那个铁匠活生生要比嵇康还要傲慢,只是摊上了一个讲道理的好邻居。明代的吕坤有《示儿》云,“门户高一尺,气焰低一丈;华山只让天,不怕没人上”,影响了无数有道德的“公仆”。狂妄、浮躁、懒惰的人,是很难理解谦虚谨慎真正的意义的。
⑥做铁匠们的邻居,不容易。时代进步了,现在城市里的有些铁匠,用气锤打铁,气势磅礴,“咚咚咚……哐哐哐……”闹得有些邻居发觉自家房屋的裂缝越来越大,家里的窗户都会被机器震得上下摇动,楼也在摇。跟铁匠怯生生地商量:能否换个地方打铁?看人家臂膀上张牙舞爪的文身和拧着一疙瘩一疙瘩的“栗子肉”,识相地妥协是最坚硬的态度了。在这个时候,阿Q精神又产生作用,忍气吞声的邻居们感到自己好像比“曾国藩”还要胸襟宽广,还是咱们自己撤了吧。
——选自《银川日报》(2015年9月9日),有删改
【小题1】“风骨”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2】三个不同时代的铁匠,其“傲慢”分别体现在哪里?试加以概括。
【小题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小题4】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你若遇上个“傲慢”的铁匠邻居会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