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小镇心情 宁白
我曾去过的瑞典小镇,现在回想起来,首先跳出记忆的词是:安宁。不仅是因为小镇的街上人少、街面整洁;也不仅是因为汽车不鸣喇叭、悠远的教堂钟声传出的沉寂。而是小镇上人的神情、语言、举止,流露着安然、宁静的气韵,使安宁随着人流在街市弥漫。于是,小镇的平静便无处不在了。
我们进入这个小镇,正近黄昏。汽车刚驰入酒店的后院,听到悠缓的乐声传来,从车窗看去,有近百位老人,坐在院里,围着几位乐手,听他们演奏。我们的大巴静静地在他们身后经过,没有人动一动他们的身子,只有一位老太太把椅子往前移动了一下,转身时,我看到是一位脸上布满皱纹、戴着眼镜的老人,我看清了她沉湎于音乐的那种肃穆的神情。据说这是小镇周末的音乐会,它的音乐声响,在我听来,使周围变得更为安静。我在想,当音乐会结束,这些从音乐的氛围中走出的老人,行走于街巷时,一定是快乐而沉静的,他们有的夫妇相拥,有的以邻相携,把心灵对音乐的感知,把受到安抚的心的安宁,延伸到了小镇的街巷里,一直带入自己的家中。
第二天早上,我们在酒店门口拍照。这是一幢古建筑,巨大的石块墙面,狭窄的酒店进门,展现着欧洲风情。我正要给一伙伴摁下快门,有位瑞典姑娘走近了,浅浅微笑着跟我做摁快门的动作,还说着我听不懂的话。我揣摸她的意思是说,你们如果要合影,我给你们拍。我瞬感一阵暖意,笑着跟她摇手,说,谢谢!不知她是否听懂中国话,但是,摇手的意思她一定懂了。她没有再回话,点一下头,转身,走了。她的笑容几近于无,也没见她想做好事的夸张神情。平静地走近,又平静地离开,连帮助我们的询问都是平静的,没有在酒店门口的空间产生些微的干扰。可能正是上班时间,她身着牛仔裤,脚步快速,等我一回头,已经在街角不见了。
接着,我们在小镇的一处古迹参观,高墙古堡,树木森森。我们在古城墙下留影,又有一位瑞典中年妇女过来问,要否帮助照相,也是安静地走近,安静地离去。这让我思忖,帮助人,是他们渗入心底的道德观,已经成了瑞典人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不必做得那么气宇轩昂,也不必表达得过分谦恭,日常的生活姿态,便平静而安然了。
离开小镇前一天晚上,约了3人走进了小河边的酒吧。月亮高悬,月光下,能见到镇上那座教堂黑色的尖顶直刺夜空。酒吧只有四五张桌子,都空着,临河的窗外,挂着退了色的瑞典国旗。我们入座时,少妇模样的老板娘微笑着走近,用英语问我们,是韩国人吗?这里只供应啤酒。同行中有人懂英文,听出她的言语温和,声调平静。我们看她的表情,没有见到客人进店的惊喜,更没有拉客的狂热神态,同伴说,没有推销哪款啤酒的诱惑言词。跟着她的一只高大干净的淡黄色的狗,那对善良的眼睛看着我们,不见一丝凶光。啤酒端上后,少妇便坐在柜台后看书了。小小的酒吧,就我们4位顾客,她没有再和我们说话。
看着窗外缓缓流淌的河水,一位同伴说,这个安静的小镇,连人都是平和安静的,没见到一个焦躁、急忙的人。另一位附和,不知道这是文化、音乐的熏陶,还是道德、宗教、社会制度的影响?或者是由于富裕?没人应答。
我想说,人要是从内心确立了人文准则和道德理念,他的心真会沉静,小镇便透彻地安宁了。而要达到这样的沉静,会多么难。但是,我没说出来。门外,正走来一位瘦高、俊朗的瑞典大男孩,他的眼睛闪着清澈而快乐的光。
(2013-10-25《新民晚报》)
【小题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小镇心情”的?(6分)
【小题2】结合全文,分别回答下面三段文字的用意。(6分)
(1)“又有一位瑞典中年妇女过来问,要否帮助照相,也是安静地走近,安静地离去。”
(2)“离开小镇前一天晚上,约了3人走进了小河边的酒吧。月亮高悬,月光下,能见到镇上那座教堂黑色的尖顶直刺夜空。酒吧只有四五张桌子,都空着,临河的窗外,挂着褪了色的瑞典国旗。”
(3)“门外,正走来一位瘦高、俊朗的瑞典大男孩,他的眼镜闪着清澈而快乐的光。”
【小题3】作者说:“而要达到这样的沉静,会多么难?”请结合本文回答,难在哪里?(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09: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5分)
一个老羊倌的人生长跑
胡英
①每年,澳大利亚都会举行一场悉尼至墨尔本的耐力长跑,全程875公里,被认为是世界上赛程最长、最严酷的超级马拉松。这项漫长、严酷的赛跑耗时五天,参赛者通常都是受过特殊训练的世界级选手。这些选手大多不到30岁,有耐克等知名运动品牌做赞助,拥有最昂贵的训练装备和跑鞋。
②1983年,耐力长跑赛场上,出现了一个名叫克里夫·杨的家伙。起初,谁也没在意他,大家都以为他是去那儿看比赛的。毕竟,克里夫已经61岁了,穿着条工装裤,跑鞋外面套了双橡胶靴。当克里夫上前领取他的运动员号码时,人们这才明白原来他是来参赛的。他将跻身l50名世界级选手的行列参加赛跑!这些选手压根儿没想到,还有一件令人称奇的事克里夫的教练竟是他81岁高龄的母亲耐威尔·冉。
③人人都认为克里夫不过是个头脑发热,想在公众面前出彩的家伙。但媒体却颇感好奇,当克里夫拿到他的“64号”号码布,走进那群身着专业、昂贵长跑行头的运动员中时,照相机镜头对准了他,记者们开始发问:“你是谁?是做什么的?”“我是克里夫。来自一个很大的农场,在墨尔本郊外放羊。”又问:“你真的要参赛吗?”“是的。”克里夫点点头。“有人赞助你吗?”“没有。”“那你不能参赛。”“不,我可以。”克里夫说,“你知道吗,我出生在一个农场,家里买不起马匹和四轮车。每次暴风雨快来的时候,我都得跑出去聚拢羊群。有时候我得追着羊群跑两三天。虽然费工夫,但我总能追上它们。我相信我能跑这场比赛,不过五天时间,也就多出两天而已。我曾追着羊群跑过三天。”
④马拉松开始了,穿着套鞋的克里夫被专业选手们甩在了后面。观众席上发出阵阵笑声,因为他甚至不懂得正确的跑姿。他好像不是在赛跑,而是优哉游哉,像个业余选手那样拖着
碎步小跑。
⑤现在,这位以种马铃薯和放羊为生的没牙农夫开始在这场艰苦卓绝的赛跑中跟世界顶尖选手展开较量。全澳大利亚通过电视直播收看比赛的人们都在心中不断祈祷:赶紧把这个疯老头儿从场上劝下来。因为人人都相信,不等跨越半个悉尼,他就会累得气绝身亡。
⑥所有专业选手都很清楚,为了拼完这场耗时5天的比赛,你得跑18小时,休息6小时。可现在,老头儿克里夫竟然对此一无所知!
⑦清晨,当有关赛况的新闻播报出来时,又着实让人们吃了一惊。克里夫仍在比赛,迈
着碎步跑了一整夜,来到了一座名为米塔岗的城市。
⑧显然,克里夫从比赛第一天起就没有停过脚步。尽管还被远远甩在世界级选手后面,
但他还是不停地跑着。当他到达一个名为奥尔伯里的小镇时,有人问他对剩余的比赛有什么策略。他回答要坚持跑完比赛。
⑨他不停地跑着。每天晚上,他只能与领先的第一团队拉近一丁点距离。但到最后一晚,他超过了所有顶尖选手。到最后一天,他已经跑在了最前面。他以61岁的高龄跑完了悉尼至墨尔本的整个赛程,不仅没有一命呜呼,反而捧走了冠军奖杯,以提前9小时的成绩打破了纪录,成了国家英雄!举国上下的人们立刻爱上了这个放羊的61岁农夫,因为他以5天15时4分的成绩跑完了这场长达875公里的比赛,成功地击败了世界上最优秀的长跑运动员。而他并不知道比赛当中允许睡觉。他说,自始至终想象自己是在追逐羊群,与一场即将来袭的暴风雨争抢时间。
⑩克里夫创造的“杨氏碎步”因被认为更符合空气动力学、更省力而被超级马拉松选手纷纷效法。据悉,悉尼——墨尔本长跑优胜者中至少有3名是凭“杨氏碎步”取胜的。如今,悉尼——墨尔本马拉松赛中几乎没有人睡觉了。要赢得这场比赛,你必须像克里夫那样,日夜不停地奔跑。  
(摘自《金秋》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第一自然段是对这次长跑的背景交代,写到许多大的知名品牌会赞助与后文克里夫的出场形成了对比。
B.克里夫的跑步姿势很难看,而且不专业,但是事实却证明这种跑步姿势符合空气动力学,马拉松选手们纷纷效仿。
C.本文写跑步开始前记者对克里夫的采访是为了证明克里夫是个头脑发热,想在公众面前出彩的家伙,为了写出人们的势利,总认为只有知名运动员才能取得胜利。
D.文章⑧⑨段提到克里夫“没有停过脚步”“他不停地跑着”这是克里夫成功的秘诀。
E. 文章倒二段用了插叙,最后一段为补叙,目的是为了说明克里夫的影响力,告诉人们只要不停地奔跑就能赢得比赛。
【小题2】(小题2)本篇报道的主体部分用了顺叙的方式,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小题3】(小题3)从这篇报道中,你认识到要成功需要具备什么精神,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走不出那片田野
中国儿童文学作家里,曹文轩恐怕是最不买孩子账的一个。如果说以杨红樱为代表的儿童文学作家们,是蹲下来与孩子平视,要和孩子做最知心的朋友,曹文轩就是那个站着的精神偶像——他要让孩子踮踮脚才够得着,甚至踮脚也不行,只能远远仰望。他声明自己不太是一个自觉为儿童创作的作家,只是采用儿童视角写作。他是带着纯文学的野心在书写的,写起来便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根本管不上儿童不儿童。
这恰恰成就了他。透过他的文字,你会看到沈从文,看到汪曾祺。有评论者说,风景才是他作品里真正的主角。这话不假:他写作之前,常常要在楼下院子里走上几个小时,把自己重新扔回自然。1997年的夏天,他写得烦闷,干脆直接逛到卖机票处,人家问,去哪儿?他说,去哪儿都可以。
“海拉尔”,对方看看当天有票航班,随便扔出一个地名。
“行!”海拉尔?他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地方。
就这样来到呼伦贝尔大草原。那以后,他又自驾去过张北一带的草原许多次,俨然把它当成了第二故乡。北方大草原,并不是他熟悉的风景。他生长在江苏盐城,那是一个江南水乡,水的干净细腻融进了他骨子里,以至于读他任何一部早期作品,你仿佛都能触到水乡潮湿的、氤氲的雾气。可他也自认,他的短处也在这水,“缺少足够的冷峻与悲壮气质”。陌生的北方大草原,成就了他的自我更新——第一次,他写出了以北方草原为背景的《火印》。
场景在变,基因却没变。那些意境的背后,每每藏着曹文轩自己。他不讳言,说《草房子》很大程度上是他的自传,主人公桑桑就是年少的他。从调皮捣蛋,到情窦初开,到直面苦难甚至死亡,总有一个时刻,落寞会降临到那个不谙世事的小男孩身上,于是在天地旷野间,朦胧地察觉一丝生命的寂寥本质。
他曾回忆自己儿时独自在田野上的玩耍,与作品里的孤独经验如出一辙:本是一派捣乱与热闹,但是,“忽地就有孤独攻上心头,于是我慌张四顾,那时田野空大无边,自己成了蚂蚁大小,而田野还在一个劲儿地长着,不断地往四下里铺展”。这许多年,他走不出那片田野。
他不停描绘那片田野:苦难,坚韧,悲悯,孤独,干净。
这重复,形成了曹文轩儿童文学“纯美”的标签。北大老师邵燕君是曹文轩带的第一个硕士,她用“多年固执的美学坚持”来形容恩师。但当年他如果不这么固执的话,就不会变的如此强大,也不可能拥有如此独特的田野。在整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里,曹文轩其实是不吃香的,他坚持古典美,但现代主义的主潮却是强调深刻、批判、夸张、揭示。所以,他很难被纳入任何一个当代文学的主脉中,只能被归入儿童文学。
曹文轩自己是这么说的:负隅顽抗,活路一条。写完《火印》初稿,他照例请亲近的朋友、学生看,得到最受用的评价是:“这是曹文轩写的。”在文法中自有不变,他觉得保守未必是件坏事。
在北大课堂“小说的艺术”上,开宗明义第一讲,他要批评当今文化批评的泛滥,讲评价文学必须回归文学性,讲这个“恋思癖”的时代对“深刻”的错误执念。他将美与善放在最高位置上,极度反感现代主义作品几近变态地表现大便、肮脏、恶心、绝望——如果世界已经这么糟糕,为什么连文学都不能让人得到净化与慰藉?他对美有近乎执念的精神洁癖。他的故乡水道纵横,水构成了他精神世界的大部分内涵——敏感、温润、细腻、干净、纯粹,而在他看来,文学也当和水一样,是净化之物。
每每提到中国经验,曹文轩总会说起《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故事:一个巴西孩子为了寻找宝藏,历经波折来到遥远的埃及金字塔,最后却发现,宝藏就在自家教堂的无花果树下。“中国有中国的故事,这片土地上,有过那么多瑰丽的传说和民间故事,有过那么多深重的苦难,为什么要舍近求远?这才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能开采挖掘的富矿。”
他一遍遍地重复着这些故事,对孩子们说,对北大学生说,对阅读推广人说,对媒体说,对所有关心文学的人说。说了很久。最终,他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声音。
相关链接:
①一个人永远也走不出他的童年。那片独一无二的土地,也给了我无限的情趣和恩泽。我的灵魂永远不会干燥,因为当我一睁开眼来时,瞧见的就是一片大水。水对我的价值绝非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它参与了我之性格、我之脾气、我之人生观、我之美学情调的构造。
(曹文轩《一个人永远也走不出他的童年》)
②曹文轩对田园生活的价值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面对现代社会人的生活现代化但情感却趋向简单和生硬这一存在,他深感“文学应承担起调节的职能,当田园生活将要逐步变成历史时,它应当用温馨的、恬静的笔调去描绘田园生活”。描写田园生活与流淌在田园山水间的温馨人生,成了曹文轩小说的一个重要特色。
(王泉根《曹文轩:“追随永恒”的意义》)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曹文轩的故乡在江南,水塑造了他,也渗透到他的早期作品中。读那些作品,你仿佛都能感触到水乡雾气,潮湿、氤氲。
B.1997年夏天,为了改变自己创作的风格,曹文轩来到了呼伦贝尔大草原,以草原为背景写出了小说《火印》,完成了第一次自我更新。
C.曹文轩的作品,即使场景在变,基因却没变,很多作品都藏着他自己,《草房子》就是曹文轩的自传,主人公桑桑则是年少的他。
D.曹文轩将美与善放在最高位置上,他认为文学应当让人得到净化与慰藉,文学还应当用温馨的、恬静的笔调去描绘田园生活。
E.对一个作家来说,真正属于你的宝库,就是你生活的土地,曹文轩一遍遍重复着这些文学主张,最终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儿童的声音。
(2)为什么说曹文轩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家里最不买孩子账的一个?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学生用“固执”来形容曹文轩,他的“固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如何理解“这许多年,他走不出那片田野”这句话?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杨 邪
我想,当我一无所获地走出那个偌大而又空寂的书店,一级一级迈下那个书店门前的石阶,然后在中途不由得停住,就着石阶坐了下来,一定不是因为他和他膝头的那把二胡。
他很年轻,比我还年轻。他的面庞英俊白皙,手指修长精瘦,一身洗得发白的休闲牛仔装,如果没有膝头的二胡,也许,他就是某座学府的莘莘学子中的一名。可是他膝头的二胡告诉我,他眼前的世界,就像他戴着的那副黑框墨镜一样漆黑一团。现在他只能摸索着揉弦、运弓,他的手指和心灵,向这个世界发出一串串无助的音符。
然而渐渐地,心不在焉地听着听着,我有些讶异了。那一通通的琴声,竟是这样的饱满,这样的多姿,仿佛一只只纷呈飞出的彩蝶,绕着他,绕着这繁华大街边上的这一片空旷,翩翩起舞。
一曲终了,一曲又起。
路过的人,在他面前的纸盒里投下一张纸币,走开了。又有路过的人在他面前的纸盒里抛下几枚硬币,又走开了。
什么时候,又一曲终了。或许是觉察到了我这个如痴如醉的倾听者的存在吧,他改变了一下坐姿,居然把弓弦转向我的面前。
“这位朋友,您,是否愿意点上一曲?”他的口齿轻启,一句曼声低语,清晰地传到了我的耳中,“对了,您不必在这盒里放钱的。”
“我?您是在说我?”我看着那些彩蝶正渐舞渐远,翩翩然舞向这座城市更高更远的天空,忽然被惊醒,不知所措起来。
可他似乎马上感觉到了。
“是的,这位朋友,您是,来自外地?”
依旧是曼声低语,依旧是这样清晰地传到我的耳中,犹如一串小小的石粒接连叩击一处幽谧的湖面。
“是的。”我怔了怔。
“那,一定是来自这条江的下游了。”
我惊呆了:“先生,怎么知道?”
他笑了一下,露出洁白整齐的牙齿。
“您的嗓音圆润,鼻音轻浊,我猜,这就该是所说的吴侬软语了。”
我不禁点头:“先生猜得对,先生太灵敏了。”
他又轻轻一笑:“失聪者目明,失明者耳聪,仅此而已。”
然后他喟叹一声,继而端坐吟哦: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他告诉我说,十多年前,他还是十三四岁的光景,邻居来了一家江南的亲戚,这首民歌就是那个非常漂亮非常可爱的江南小女孩教他念的。后来小女孩回了江南,就没再来过。后来他的这双眼睛病瞎了。多年后,他坐上街头拉二胡,有一天他把这首民歌念给一位老先生听,老先生不禁惊立而起,老先生说,那个江南小女孩教他念的这首民歌,居然是从汉代流传下来的《江南可采莲》。
关于江南,我们就是从《江南可采莲》这首民歌开始谈起的。
但是,我只剩下一刻钟的时间。在这座著名的城市,在这座惊人庞大的城市,我已经转悠了一个多星期,我必须走了。我告诉他,我买了一张船票,天擦黑,就要起程顺流而下,所以,我现在应该动身了。
他突然默不作声。看得出,他的神情似乎为之一沉。
“那么,这位朋友,我给您拉一曲您最喜欢的曲子吧!为了这次萍水相逢的缘分。”
片刻之后,他又笑了起来,并且重新摆好架势。我已经起身,这会儿不由得又坐了下来:“那就请为我拉一曲……拉一曲《二泉映月》吧,太谢谢了!”
可是他的弓弦动了动,复又顿住。 “您,能不能换一曲别的?”
“为什么?”我说。
“《二泉映月》是我拉得最好的曲子,可我已经多年没有拉过它了。它虽然柔中寓刚,但还是太辛酸、太悲怆了。”他揽住弓弦,用一只手扶了一下脸上那副漆黑的墨镜,“这样行不行,我为您拉一曲《春诗》怎样?春天的春,诗篇的诗,《春诗》。”
说着,一曲跌宕多姿的旋律,便从他的手指间——不,仿佛是从他那副墨镜的两片黑色中跃出:明亮,辽阔,悠远……而在这样的旋律之中,一种冬去春来,万物苏醒的景象,便似乎在这眼前呈现铺展开来。《春诗》,这是对春天的诗一般的赞美么?
我从口袋里悄悄掏出一张纸币,悄悄放入他面前的纸盒。
在这座城市待了那么多天,我始终感到有那么一种遗憾,但就在即将离开的最后时刻,我的遗憾忽然因为另一种莫名的获得而变得无关紧要起来。我想,我只能用这么一种庸俗的方式,用这么一张最大面额的钱,来表达我的感激。也许我这么做是冒昧的,但这已经并不重要了。
曲终半晌,我握了握他精瘦的手。
“先生,我要走了,如果以后再来,我一定来这里找你!”
他又笑了一下,但没有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而我起身迈步走开数丈之后,身后旋又响起了一通琴声。
柔和挥洒的琴声中,他的曼声低语,再一次清晰地传到我耳中——
“朋友好走,这一曲《除夕小唱》,祝您一路顺风……”
(选自《震撼中学生的101篇散文》,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注】①瞽(gǔ):形声字。从目,鼓声。本义,瞎眼。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写“我”一无所获地从书店出来,一是与结尾“我的遗憾忽然因为另一种莫名的获得而变得无关紧要起来”相照应,二是欲扬先抑,暗示后文瞽者给我莫大的精神收获。
B.“我有些讶异了”是因为一无所获地走出书店的“我”, 正在为石阶卖艺瞽者深感同情,但没有想到他能弹奏出饱满而又多姿的琴声,并逐渐地被琴声所吸引。
C.瞽者吟哦《江南可采莲》是为了和“我”搭上话,也是为了夸耀自己知识,避免别人瞧不起自己。
D.“我”邀请瞽者拉一曲《二泉映月》,而他却要为“我”拉一曲《春诗》,因为《二泉映月》太辛酸、太悲怆了,说明他对生活充满春天般的热爱。
E.文章所写的瞽者因为身有残疾而反应灵敏、开朗达观,所以能震撼中学生的典范。同时也鞭挞了社会上一些身体正常而心理不正常的人。
【小题2】本文描述的“瞽者”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说明。
【小题3】请赏析文章画线的语句。  
一曲跌宕多姿的旋律,便从他的手指间——不,仿佛是从他那副墨镜的两片黑色中跃出:明亮,辽阔,悠远……而在这样的旋律之中,一种冬去春来,万物苏醒的景象,便似乎在这眼前呈现铺展开来。
【小题4】画线句“我的遗憾忽然因为另一种莫名的获得而变得无关紧要起来”含义深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移动支付的发展

材料一:   

移动支付,也称之为手机支付,是指交易双方为了某种货物或者服务,使用移动终端设备为载体,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的商业交易。要实现移动支付,除了一部能联网的移动终端以外,还需借助移动运营商提供网络服务、银行提供线上支付服务,然后借助移动支付平台,商户给买家提供一定的商品或服务。

移动支付常见的使用方法有短信支付、扫码支付、指纹支付等。短信支付是手机支付的最早应用,将用户手机SIM卡与用户本人的银行卡账号建立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用户通过发送短信的方式在系统短信指令的引导下完成交易支付请求,操作简单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易。扫码支付是一种基于账户体系搭起来的新一代无线支付方案。在该支付方案下,商家可把账号、商品价格等交易信息汇编成一个二维码,并印刷在各种报纸、杂志、广告、图书等载体上发布用户通过手机客户端扫描二维码,便可实现与商家支付宝账户的支付结算。指纹支付即指纹消费,采用目前已成熟的指纹系统进行消费认证,即顾客使用指纹注册成为指纹消费折扣联盟平台会员,通过指纹识别即可完成消费支付。

(摘编自《2016移动电子支付调查报告》)

材料二:

2015年中国消费者支付渠道使用情况


(注)每一个被调查者都可选择多种支付渠道。

2015年中国消费者支付渠道选择倾向


(材料于《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分析》)

材料三:

2015年末微信、支付宝的红包大战,到杭州5000辆公交车移动支付全覆盖、成都地铁全线启动移动支付,再到成为2017年高考作文关键词……移动支付这一全新的支付手段正以燎原之势,悄然改变着中国民众的生产和生活。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市场,“80后”“90后”是移动支付的绝对主力,但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开始尝试手机购物。而更年轻的一代,也正在加入试水。

西南财经大学互联网金融与支付研究所所长帅青红认为,大部分欧美国家经历现金时代、票据时代、银行卡时代后才能进入少量现金时代。而中国得益于智能手机、4G网络在三四线城市及农村的广泛普及、覆盖,让中国实现“弯道超车”,直接从现金时代进入到少量现金时代。

四川广元电信渠道客户经理翁俊介绍,2013年智能手机开始大幅降价,成为顾客首选,如今店内便宜的智能手机只需400元便能买到,原来的老年机客户群体也因为需要移动支付,而更多地选择购买智能机。

与此同时,考虑到不是所有家长都愿意让孩子使用手机,深圳一网络公司还研发了可以移动支付的儿童手环。目前该手环正在长沙试运营,儿童可通过手环消费,家长也可以通过手环发放零花钱。

此外,第三方支付平台为抢占移动支付市场份额推出的各种优惠活动,进一步加速了移动支付在中国的普及。微信在每天三个不同时间段发放500万份移动支付鼓励金,支付宝将其推出的付款奖励金形容为“无现金生活的小惊喜”,中国银联也推出了“62狂欢优惠节”来抢占阵地。

四川省居民消费研究会理事王裕国指出,移动支付拓展了互联网进入居民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目前中国移动支付的发展已领跑全球,国家还需要制定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来防范相关金融风险,更好地迎接这场变革。

(摘编自《移动支付成燎原之势老中少跑步进入“无现金生活”》,2017年6月29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在常见的移动支付方式中,短信支付因其操作简单方便,因而备受用户欢迎;指纹支付由于采用了成熟的指纹系统,其支付环境最为安全。
B.根据材料二可知,2015年在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可穿戴智能设备支付、刷卡支付和现金支付中,前两者已成为中国消费者最常使用的支付方式。
C.在消费者支付渠道选择倾向方面,2015年中国有超过60%的消费者选择移动支付,选择互联网支付的仅有32%,由此可见,人们更倾向于移动支付。
D.作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市场,近年来,我国手机支付已经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民众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着影响。
E.帅青红认为,中国与大多数欧美国家相比,之所以能够直接从现金时代进入少量现金时代,实现“弯道超车”,原因在于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小题3】怎样才能有效促进移动支付又快又好地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盲人眼亮
【英】罗纳德·邓肯
天气冰冷。东风抽打在脸上,脸像砂纸打磨过似的粗糙。靴子漏水,袜子和泥浆凝结在一起,空荡荡的小路似乎连个弯儿也没有。我拖着疲惫而沉重的脚步寻找走失的母牛,诅咒起当农夫的命。好像当农夫还不够惨,命运还让我在一片长年累月都是冬天的土地上耕种。皱眉打量那片黑土地,四周树篱狰狞凌乱,我厌恶地瞪了一眼,觉得整个世界都丑陋无比。平坦无奇的耕地,光秃秃的树干,一个个泥潭映照出一片泥糊糊混浊的天空。浑身上下,唯一发热的是心头的火气。
“是个好天哪。”有人说了一声,那愉悦的语调令人生气。
“是吗?”我没好气地答道,两眼瞪着那个坐在农舍外的老头儿,“好在哪儿呢?”
“哪儿都好。”他平静地说,那老成持重的声音逼着我应战。
我争辩道:“哦,不,天不好。哪儿都不好;整个倒霉的乡村就像一座济贫院一样丑陋不堪。只有多愁善感的糊涂虫才敢念今天的好,或念一月份的任何一天的好,或者念整个冬季的任何一天的任何好。念好的人无非是想同别人进行毫无意义的、老掉牙的交谈。”
说完这些,我的火气消了一点儿。
那老头儿沉默了一会儿。我大获全胜,却并不为自己的胜利而感到特别骄傲。
过了一会儿,老头儿用手指着一排大榆树的上方,身子却没离开长凳。“看到那些榆树了吗?”他问。
“那些树看起来像患了溃疡病。”我随口答了一句。
“你搞错了,往树的上方看。”他接着说,“看看那些剽悍的大白马,看看它们随风飘动的鬃毛,看看它们由雷电驱动的双翼。”
我顺着他那不能伸直的手指所指的方向望去。“没看见什么马。”我说。
他说:“你看的是地上。朝天上看,刮东风时,云总是像马群越过榆树林,不是吗?”
我又放眼望去。千真万确,一团白云盖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形成圆顶。那云团看起来的确像一匹矫健的马。我还发现马套在战车上;不,不是战车,那是一副由黄金般的光芒构成的犁铧,是它在灰暗的天空耕出了一道道金灿灿的犁沟。
“太阳肯定快要落山了,”那老汉说,“因为我女儿烧水准备沏茶时,太阳总是要落山了。”
“是她等着太阳,还是太阳等着她呢?”我问道。
“这无关紧要,”他回答说,“你得承认是个好天,对吗?”
“对,”我敷衍道,“前提是你得看得久,看得远。”
他指着小路旁的水沟继续说:“看看这儿。看见躺在下水管旁的那些枯叶了吗?那可都是些山毛榉叶子啊,是从一英里外的树林里飘到这儿的,都是。难道你没发现每片叶子腐烂时露出的金黄色是多么好看吗?擦亮的铜板与之相比黯然失色,而黄铜比起来又显得过分耀眼,每片叶子都凝聚着太阳全部的红光,我说的不对吗?”老头儿抬起头看着我。“你得承认美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无时不有,无刻不在,就连一条臭水沟也不例外。”
我没有回答。他展示给我的排水口处的一切,深深地吸引着我的目光,我甚至几乎没有觉察到他女儿已走出农舍,(A)并搀扶他站了起来。她(B)把一根白色的棍子放到他老树皮一般的手里;这时我才发现(C)他的两眼覆着一层白膜……
“怎么,您……”
“不,”他说,“我并不比你瞎。只不过是我的眼睛看不见而已。”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16期)
【小题1】概括第一段景物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小题2】赏析文中画直线句子。
【小题3】本文采用“欧·亨利结尾”,看似意外,其实前文已有暗示。请从文中找出分别为A、B、C画波浪线处作铺垫的文句。
【小题4】有的译本将标题《盲人眼亮》译作《好天气》,你认为哪个更合理,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