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银行里的小男孩
[美]菲利普·罗斯
已经是午饭时间,储蓄所里只有一个职员在值班。那是一位大约40岁的黑人,紧贴头皮的头发,小胡子,整洁、笔挺的棕色西装,身上的每一处都暗示着,他是一位细心谨慎的人。
这位职员正站在柜台后面,柜台前站着一位白人男孩,黄棕色的头发,穿着一件V字领的毛线衣,一条卡其裤和一双平底鞋。我想我特别注意他是因为他看起来更像一位初中生,而不是一位银行的顾客。
他手上拿着一本打开的存折,脸上写满了沮丧的表情。“但是我不明白,”他对银行职员说,“我自己开的账户。为什么我不能取钱?”
“我已经向你解释过了。”职员对他说,“没有父母的信函,一个14岁的小孩不能自己取钱。”
“但这似乎不公平,”男孩说,他的声音有点颤抖,“这是我的钱。我把钱存进去。这是我的存折。”
“我知道是你的存折。”职员说,“但规定就是那样。现在需要我再讲一遍吗?”
他转身对我微笑了一下。“先生,您需要办理什么业务?”
“我本来想开一个新账户,但是看到在这里刚刚发生的一幕后,我改变了主意。”我说。“为什么?”他说。
“就因为你说的话。”我说,“如果我理解得没错的话,您刚才的意思是说,这个孩子已经够年龄把钱存入你们的银行,却不够年龄取出他的钱。如果无法证明他的钱或者他的存折有任何问题的话,那么银行的规定的确太可笑了。”
“对你来说也许可笑,”他的声音稍微提高了一点,似乎有点生气了,“但这是银行的规定,除了遵守规定,我没有别的选择。”
在我跟银行职员辩论的时候,男孩满怀希望地紧挨着我,但最终我也无能为力。突然我注意到,在他手上紧抓着的那本打开的存折上显示只有100美元的结余。存折上面还显示进行过多次小额的存款和取款。
我想我反驳的机会来了。
“孩子,以前你自己取过钱吗?”我问男孩。
“取过。”他说。
我一笑,转问银行职员:“你怎么解释这个?为什么你以前让他取钱,现在不让呢?”
他看起来发火了。“因为以前我们不知道他的年龄,现在知道了。就这么简单。”我转身对男孩耸耸肩,然后说道:“你真的被骗了。你应该让你的父母到这里来,向他们提出抗议。”
男孩看起来完全失望了。沉默了一会儿,他把存折放进背包,然后离开了银行。
银行职员透过玻璃门看着男孩的背影消失在街道的拐角,转身对我说道:“先生,你真的不应该从中插一杠。”
“我不应该插一杠?”我大声说道,“就你们那些该死的规定,难道他不需要一个人来保护他的利益吗?”
“有人正在保护他的利益。”他平静地说。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银行。”
我无法相信这个白痴居然会这样说。“瞧,”我揶揄道,“我们只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但你也许愿意跟我解释解释银行如何保护那个孩子的利益。”
“当然,”他说道,“今天早上我们得到消息,街上的一帮流氓已经勒索这个孩子一个多月了。那帮混蛋强迫他每周取一次钱给他们。显然,那个可怜的孩子由于太过害怕而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那才是他为什么如此烦恼的原因。取不到钱,他害怕那些流氓会打他。不过警察已经知道这件事,今天他们也许就会实施抓捕行动。”
“你的意思是说根本没有年龄太小而不能取钱的规定?”
“我从没听说过这个规定。现在,先生,你还需要开户吗?”
【小题1】【小题2】银行职员与我的矛盾冲突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作简要概括。(6分)
答:
【小题3】【小题4】小说开头通过对银行职员的外貌描写,展现了他是一个细心谨慎的人,那么,小说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体现他的细心谨慎?试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答:
【小题5】【小题6】从银行职员的角度看,“我”的确不该插一杠,但从小说艺术构思的角度看,“我”还真该插一杠。试探究作者这样设计的艺术价值。(6分)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10: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初期的书法只是作为一种记事手段,但古代许多信札、碑文、书稿等,现在看来大都是很好的书法作品。我们今天考察茶的起源、发展等情况,除了从茶的物种、历史和社会学等角度出发外,历史遗留下来的书法作品也可作为难得的一手资料。
一般认为,唐代之前均以“荼”字表示茶,所以对“荼”字,茶文化研究者总是抱着浓厚的兴趣去探讨、研究。目前看来,“荼”字字形的较早遗迹,是在古玺印中。唐代是书法艺术盛行时期,也是茶叶生产的发展时期。书法中有关茶的记载也逐渐增多,有代表性的是唐代著名的狂草书家怀素和尚的《苦笋帖》。这是一幅信札,上曰:“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全帖虽只十四字,但通篇章法气韵生动,从中可以看出怀素对茶的渴望。茶文化的杰出贡献者“茶圣”陆羽所作的《僧怀素传》,有几段是记述怀素、颜真卿等讨论书法艺术的言语。其中颜真卿与怀素所言“屋漏痕”“壁折之路”等比喻,启迪了后来书家对运笔妙法的领悟,至今为书法家津津乐道,对书法创作和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陆羽在另一篇《论徐颜二家书》,认为学书应重神似,而不应为外表形态所囿,持论颇有见地。纵观陆羽一生的成就当推《茶经》为首,我们也可认为陆羽还是一位有造诣的书论家。
在中国茶文化和书法史上,宋代都是极为重要的时代,可谓茶人迭出,书家群起。茶叶饮用由实用走向艺术化,书法从重法走向尚意。不少茶叶专家也是书法名家,有代表性的是“宋四家”之一的蔡襄。他一生好茶,作书必以茶为伴,任福建路转运使时,改进了制茶工艺,采用更为细嫩的原料,制成精美细巧、价值黄金的小龙团。欧阳修在《龙茶录后序》中说:“仁宗尤所珍惜,虽辅相之臣,未尝辄赐。”其珍贵程度可见一斑。蔡襄不仅在制茶实践上有独到之处,而且有一部影响甚大的理论著作《茶录》。《茶录》是对《茶经》的发展,且是一幅有名的书迹佳作,历代书家多有妙赞。此外,蔡襄还有《北苑十咏》《精茶贴》等有关茶的书迹传世。
唐宋以后,茶与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有关茶叶内容的作品也日益增多。流传至今的佳品有苏东坡的《一夜帖》、米芾的《苕溪诗》、郑燮的《竹枝词》、汪巢林的《幼孚斋中试泾县茶》等等。其中有的作品是在品茶之际创作出来的,近代的佳品则更多了。
(节选自《生活百科》岚韵的《茶与书法》,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历代遗留下来的书法作品可作为我们考察茶的起源、发展等情况的一手资料。
B.唐、宋是书法艺术盛行与重要的发展时期,也是茶叶文化的发展与关键时期。
C.茶文化研究者对书法名家品茶之际创作书法作品,有浓厚的探讨、研究兴趣。
D.唐宋以后,茶与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茶叶专家同时是书法名家的日益增多。
【小题2】【小题3】根据文章,下列不属于中国“茶文化”体现的一项是
A.唐画《调琴啜茗图卷》中画有主人端坐倾听琴音、仆人送茶茗的内容,整个画面表现出唐代贵族妇女悠闲自得的情态。
B.陆游的七律《临安春雨初霁》中有“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的诗句,体现了作者对茶与书法美的欣赏。
C.明朝禁止茶叶私自出关,用中原地区的茶叶来交换西蕃地区的马匹,驸马欧阳伦因“数遣私人贩茶出境”牟利而被赐死。
D.清朝时,凡是营业性的戏剧演出场所,一般统称之为“茶园”或“茶楼”,人们边喝茶边听戏,其乐融融。
【小题4】【小题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苦笋帖》章法气韵生动,表达了怀素对茶的渴望,是书法中有茶记载的代表作品。
B.《僧怀素传》中颜真卿与怀素所言“屋漏痕”等比喻,对书法创作和理论影响重大。
C.蔡襄在著作《茶录》中表达了“茶叶饮用从实用走向艺术化、书法从重法走向尚意”的主张。
D.《一夜帖》《苕溪诗》《竹枝词》等有茶叶内容的书法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了佳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论劝谏
(英)艾迪生
一般而言,我们最难于接受的便是规劝。我们往往把提出劝告的人视作对自己看法的一种渎犯,认为把自己当成儿童或愚人看待。我们把这类晓谕视作一种隐含的责备,把他人在此情形下为我们自身利益所捐献的诚悃视作一种冒昧行为或造次举动。而事实上,那些进献忠言的人,至少在这点上,也确乎比我们高出一筹,他之所以要进行规劝,无非因为相比之下,他认为我们在行为抑或认识上确有某些不足。惟其如此,故使劝谏并乐为人所采纳成为极难的艺术;实际上古往今来的无数作家,其间的相互消长,亦每每与他们在这门艺术上的造诣不无关系。试想为了使这帖良药而不苦口,人们曾经尝试过多少方法?或依赖于优美之文词,或凭借于动听之韵律,或乞求于警策之谈吐,或借势于简练之箴言,因而使自己的一番意思;能够达之于人。
然而在所有上述种种进言方法之中,我以为最为有效的一种,也即是最为人们所欣然乐从的一种,则再无过于寓言,不拘这寓言以何种形式出现。如其我们能以这种方法进行劝说或提出忠告,其效果将远胜于其他各种,理由是这个方式最不易招致人们的恶感,也最不易引起各种反对。
这种方法之妙,只须稍加思索,便不难明白。首先,一般阅读寓言之际,我们往往不觉自己在受人指教,而是自己在教自己。我们阅读某人的书,不过读其故事而已,至于那规箴劝戒,则只是我们自己得出的结论,而非出自于作者的传授。于是书中种种道德教训遂入人于无形,我们受教于非所预期,进德益智于不知不觉。总之,借助于此法,人之茅塞既经洞开,遂自信其处处无不在自己引领自己,因而也不易唤起一般在听人劝说时的不快之感。
其次,我们如对人性稍加体察,必将发现,人心通常最感悦怿之际,亦即当人所从事的活动能使人对其自身的完美与才力有所感觉之时。心灵的这种极为自然的虚荣之感,在阅读寓言一类书时往往最能得到餍足;原因在阅读这类作品时,整个写作活动也仿佛有了他的一半;这时每个发现也即是他自己的发现;而读的过程亦即是将此人此事不绝地用于某个环境的过程,因而就这方面而言,则一个人自己既为书的读者,亦为书的作者。于是毫不奇怪,遇到这种情形,即当一个人的心智对其自身甚感满意,又能对其种种发现发生兴味,这时他必对引起这一切的某部作品深具好感。正是这种原因,《押沙龙与亚希多弗》遂成为英国诗中迄今最负盛名的篇章。诗的本身固然极佳,但即令写得再好,如其构制不能予读者以从中驰骋其才智的机会,谅其亦未必会这样脍炙人口。
既然这种迂回的进言方法绝无伤人之弊,故我们只须稍稍翻检一下古代史册便不难看到,旧日聪颖之士在向帝王进谏时,往往喜用寓言的形式。许多人人皆知的事件不须讲,这里仅举一则土耳其的故事,其中不无东方式的虚夸之处,但我以为内容仍颇可喜。
据云,某苏丹因连年对外穷兵黩武,对内专横暴敛,早已使境内田舍荒芜,人丁萧条。苏丹阶前有一觋①者(至于其人是否怪异抑或狂妄,则不得而知),自称善解鸟语,凡各种鸟类一旦啼叫,无有不晓。某晚,觋者随帝狩猎归;见废墟颓垣之侧有鸱枭一双聒噪树间。苏丹对觋者曰:“彼鸟吱吱喳喳于树上,然殊不解其所言为何事。朕甚欲知之。汝其趋往听之,归以复我。” 觋者潜树下,作仔细聆听状。旋复命苏丹曰:“臣于鸟之所言实已窃闻其一二,唯内容则不敢言。”苏丹必欲闻其详始。觋者乃曰:“然则臣亦只得据实而陈之矣。适才树上两鸟,乃为其子女作联姻之议耳。据臣闻之,雄鸟之父语于雌鸟之父曰:‘亲家,俺对此婚事实无不欣然乐从,唯为令爱来日之生计计,自非有五十荒村作伊妆奁莫办。’雌鸟之父对曰:‘区区五十亦何足挂齿,弟则颇有心以五百为小女作赔,唯望亲家晒纳是幸。天佑吾苏丹万寿无疆!只须他圣人长御宇内,亲家你我应不愁国中无荒村耳。”’
据故事称,苏丹竟闻奏而大动,着即将通国之废城荒村修缮一新,并称,自是于其行事亦颇能咨诹民意云。
注:①xí觋,男巫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本文论述劝谏的方式和效果。作者认为劝谏是门艰难的艺术,要想劝谏使人乐于接受,犹如良药而不苦口,必须讲究方法。
B.劝谏最有效的方法无过乎寓言,否则即使用再优美的文辞、动听的韵律、警策的谈吐、简练的箴言去劝谏,都无济于事。
C.与用寓言劝谏形式相比,其他进言方法难以凑效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劝说难免直白,有伤人之弊,容易引起被劝说者的反感。
D.苏丹阶前的觋者尽管为人怪异甚或狂妄,但是他借助鸟语讽谏苏丹收到良好的效果,亦不失为一位聪颖之士。
E.本文论述劝谏的艺术,作者讲道理摆事实深入浅出,语言平易典雅,说理生动透彻,显示了作者娴熟的说理技巧。
【小题2】人们评论艾迪生散文的语言“亲切而不鄙俚,典雅而不炫耀”,文辞优美,平易近人。试结合文中第一段画线的句子简要分析这一语言特点。(4分)
【小题3】最后一段既是一则故事结局,也是全文的结尾,文章以一则故事结尾有什么好处?请就此作简要赏析。(4分)
【小题4】作者认为在所有进言方法中,最有效的无过于寓言。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寓言劝谏效果最好”的内在原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有关“劝谏”的看法。(8分)

同类题3

十九、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套袖
铁凝
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因事去天津。行前朋友嘱我带封信给孙犁老师。我脸上竟显出了难色,我怕见大作家,尽管他的优美篇章有些我几乎可以背诵。我还听人说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也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叫得都不顺畅。向我介绍孙犁同志很注意细节的渲染,而细节是最能给人以印象的。我怎么也忘不掉这点:连孙犁的鸟都怕孙犁。
我带了信,终于走进了孙犁老师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了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
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先看到老人的侧面,就猜出了那是谁。
看见我,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目光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感觉到他的关注。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写作、工作情况。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再次见到孙犁老师,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还刮着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老师迎过来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
“您是见老。”我说。
接着我便发现,孙犁老师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套袖的颜色是凝重的,但人却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   
我又见孙犁老师,是和六七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子,也没糊窗缝,正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还是先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
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却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次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老人的临时“武装”。
一副棉花套袖,到底联系着什么,我说不清。我没问过孙犁老师为什么总戴着套袖。也许,他也会说是为了爱护衣服,但我深信,孙犁老师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不然,为什么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裤,就能引他写出《山地回忆》那样的名篇?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联系,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山里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为他缝过一双结实的布袜子。而作家更珍爱的,是那女孩子为他缝制袜子所付出的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展现的中华民族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天性。是这种感情和天性,滋养着作家的心灵。
正月已近。“正月里来是新春”,春天是开拓、创造的季节。春天永远属于勤劳、质朴、潜心创造着的人。春天离珍惜它的人最近。
注 孙犁: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极富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小题1】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借物抒情,通过叙写“我”对套袖逐步深入的认识过程,颂扬了孙犁老师的简朴美德和淡泊名利的精神。
B.“套袖”是行文的线索,作者三见孙犁老师,次次都写到了套袖,并通过套袖反映出孙犁老师的不苟言笑与宽容。
C.作者说孙犁老师的住处是高墙大院,并特意用了引号,强调了孙犁老师的院落高大,与他的大作家身份相匹配。
D.文章以赞美春天收束全文,抒发了作者对孙犁老师勤于耕作的深深敬意,又深化了主旨,升华了感情,余味无穷。
【小题2】探究文章以“套袖”为标题的作用?
【小题3】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结尾段与全文内容联系不大,可以删掉。你认为可以删掉吗?请表明观点并阐述理由。

同类题4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酒 婆

冯骥才

酒馆也分三六九等。首善街那家小酒馆得算顶末尾的一等。不插幌子,不挂字号,屋里连座位也没有;柜台上不卖菜,单摆一缸酒。来喝酒的,都是扛活拉车卖苦力的底层人。有的手捏一块酱肠头,有的衣兜里装着一把五香花生,进门要上二三两,倚着墙角窗台独饮。逢到人挤人,便端着酒碗到门外边,靠树一站,把酒一点点倒进嘴里,这才叫过瘾解馋其乐无穷呢!

这酒馆只卖一种酒,是山芋干造的,价钱贱,酒味大。首善街养的猫从来不丢,跑迷了路,也会循着酒味找回来。这酒不讲余味,只讲冲劲,进嘴赛镪水,非得赶紧咽,不然烧烂了舌头嘴巴牙花嗓子眼儿。可一落进肚里,跟手一股劲“腾”地蹿上来,直撞脑袋,晕晕乎乎,劲头很猛。好赛大年夜里放的那种炮仗“炮打灯”,点着一炸,红灯蹿天。这酒就叫做“炮打灯”。好酒应是温厚绵长,绝不上头。但穷汉子们挣一天命,筋酸骨乏,心里憋闷,不就为了花钱不多,马上来劲,晕头涨脑地洒脱洒脱放纵放纵吗?

要说最洒脱,还得数酒婆。天天下晌,这老婆子一准来到小酒馆,衣衫破烂,赛叫花子;头发乱,脸色黯,没人说清她嘛长相,更没人知道她姓嘛叫嘛,却都知道她是这小酒馆的头号酒鬼,尊称酒婆。她一进门,照例打怀里掏出个四四方方小布包,打开布包,里头是个报纸包,报纸有时新有时旧;打开报纸包,又是个绵纸包,好赛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再打开这绵纸包,原来只是两角钱!她拿钱撂在柜台上,老板照例把多半碗“炮打灯”递过去,她接过酒碗,举手扬脖,碗底一翻,酒便直落肚中,好赛倒进酒桶。待这婆子两脚一出门坎,就赛在地上划天书了。

她一路东倒西歪向北去,走出一百多步远的地界,是个十字路口,车来车往,常常出事。您还甭为这婆子揪心,瞧她烂醉如泥,可每次将到路口,一准是“噔”地一下,醒过来了!竟赛常人一般,不带半点醉意,好端端地穿街而过。她天天这样,从无闪失。首善街上人家,最爱瞧酒婆这醉醺醺的几步扭——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逢到雨天,雨点淋身,便赛一张慢慢旋动的大伞了……但是,为嘛酒婆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呢?是因为“炮打灯”就这么一点劲头儿,还是酒婆有超人的能耐说醉就醉说醒就醒?

酒的诀窍,还是在酒缸里。老板人奸,往酒里掺水。酒鬼们对眼睛里的世界一片模糊,对肚子里的酒却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把这层纸捅破,喝美了也就算了。老板缺德,必得报应,人近六十,没儿没女,八成要绝后。可一日,老板娘爱酸爱辣,居然有喜了!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诚实卖酒,再不往酒里掺水掺假了。

就是这日,酒婆来到这家小酒馆,进门照例还是掏出包儿来,层层打开,花钱买酒,举手扬脖,把改假为真的“炮打灯”倒进肚里……真货就有真货色。这次酒婆还没出屋,人就转悠起来了。而且今儿她一路上摇晃得分外好看,上身左摇,下身右摇,愈转愈疾,初时赛风中的大鹏鸟,后来竟赛一个黑黑的大漩涡!首善街的人看得惊奇,也看得纳闷,不等多想,酒婆已到路口,竟然没有酒醒,破天荒头一遭转悠到大马路上,下边的惨事就甭提了……

自此,酒婆在这条街上绝了迹。小酒馆里的人们却不时念叨起她来。说她才算真正够格的酒鬼。她喝酒不就菜,向例一饮而尽,不贪解馋,只求酒劲。在酒馆既不多事,也无闲话,交钱喝酒,喝完就走,从来没赊过账。真正的酒鬼,都是自得其乐,不搅和别人。

老板听着,忽然想到,酒婆出事那日,不正是自己不往酒里掺假的那天吗?原来祸根竟在自己身上!他便别扭开了,心想这人间的道理真是说不清道不明了。到底骗人不对,还是诚实不对?不然为嘛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作者把酒婆醉酒后的形态写得如此动人,与前文“头发乱,脸色黯”的形态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喝酒能让人洒脱。
B.“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诚实卖酒,再不往酒里掺水掺假了。”这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C.酒婆在街上绝了迹,镇上的人们不时念叨酒婆,是因为在他们的眼里,酒婆“不贪解馋”“不多事”,也“从来没赊过账”,可算得上真正的酒鬼。
D.作者在小说中塑造了酒婆、酒馆老板、首善街的其他人等一群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刻主题。
E.本文的结尾颇耐人寻味,在老板的别扭中,我们慢慢探寻到作者对以作假为常态的社会的揭露与嘲讽。
【小题2】文中第3段画线的句子在描写人物上有何特点?写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小题3】小说开头的场景有何特点?场景描写有何作用?
【小题4】文章末段“不然为嘛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诵读全文,说说此句的作用,再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5

现代文阅读
征服
陈忠实
夜已深,天很黑,田野悄悄静静。使人透不过气来的闷热散开了。南葫芦攥着一柄钢叉,死死盯着那个贼。
那贼正蹲在菜园地里。南葫芦渐渐看分明了,那是南红卫。高中毕业生,把书念到狗肚里去了。你在南村扯旗造反,整南恒的二爸……南恒今年当了队长,有你好受的,等着!
只见南红卫拔了一堆葱正往外转移。南葫芦突然出现在他面前,举着钢叉。南红卫一惊,接着摆出一副随便咋办的架势。
南葫芦把钢叉收回,呵斥说:“走!见队长!”倒霉透咧!南红卫边走边想。队长南恒是他的对头。看你南恒怎么揉搓我吧。“文革”中,我整了南恒二爸又怎么样呢?南恒二爸在“四清”运动中,把我南红卫的老子整得还不惨吗?那年正好我高中毕业,考大学分数够了,政审通不过。
一阵急促的敲门声,队长南恒惊醒了。他披上布衫,出来开门。问:“啥事?”
“光彩事!”是葫芦的得意的调门。南恒明白了:南红卫偷了南葫芦承包的大葱。
黑暗中,这十二张嘴也辩不倒的南村文化最高的农民站在那里,把脸摆到另一边,任南葫芦挖损。 :“哈呀!葫芦叔——”南恒习惯地用食指顶顶鼻头,笑了,“红卫是我派去的……”
“你说啥?”南葫芦打断他的话。
“我派他去拔葱的。”南恒肯定地说。
“你……”南葫芦张着嘴,合不拢了。
“我想看你到底负不负责任。”南恒仍然平静地说,简直跟真的一样。
“噢!这……”南葫芦一下泄了气。南红卫转过脸,发出两声尴尬的笑声。
三人散后的好一会儿,南恒又听到有人敲门。南恒拉开门闩,一眼瞅见门口站着南红卫,忙问:“你还没睡?”
“睡不着……”
“好,咱俩扯扯。”南恒热情地说。于是俩人走到街巷里。
“刚才那事,你下一步……准备咋办呢?”
“没有下一步。”村巷里只有他俩的脚步声。
田野里比村巷里亮多了,清凉的带着湿漉漉的水气的夜风,吹得人心胸里好舒畅,河滩里无名水鸟单调的叫声,更显出田野的寂静。两人在大路边坐下。
“你为啥不整我呢?”南红卫突然转过头问。
“我不想整任何人。我今年当队长,能不能把南村的事办好,是另一回事”
“你刚一上台,把你堂哥整惨了,”南红卫说,“对我,你咋这么客气?”
“我堂哥挪用公款,不能不整!你呢?我想拉你进队委会,把你的面皮扒光了,就不好用了。”
“把我拉进你的班子?你是怯那些在“四清”运动中挨了整的人,是不是?”南红卫反问。
“对。”南恒承认了。
南红卫得意起来:“我早就看穿了你。”
“你先别得意,”南恒说,“你只说对了一半。”
“那一半是啥?”南红卫问。
“你有文化,有本事,对村里有用处。”南恒说,“你当队长那几年,队里烂了,穷了,也有当时社会的原因。你有几件事办得好,比如办秦川牛场、办砖场……”
“甭提了!”南红卫叹了口气,“一样也没成。”
“不成的原因,关键就在你只依靠你的那一股势力,把另外几股势力当敌人。”南恒说。
南红卫沉吟半晌,不得不承认。
“你宁可南村继续烂下去,也不能容忍我南恒当队长!”南恒毫不回避。
既然谈开了,就索性说个明白。“痛快!我承认。”南红卫激动地站起来,“我今晚来找你,就是想听你说句实话。”
南恒也站起来,“不整你,就是这原因。”
“我这号人……吃软不吃硬,”南红卫表白说,“其实,真正厉害的,是你老弟这号人!”
“甭勾心斗角了!老哥!”南恒也诚恳地说,“斗了十几年了,斗得大家碗里一天比一天稀!”
“南村不是没能人!”南红卫说,“却把本事花到钩心斗角上去了。”
南恒扶一下眼镜,高兴地叫起来:“这才是一句实扎扎的话。再往下说呀!”
“完了。”南红卫说,“我睡不着。你包庇我,比罚我更叫人羞愧。我找你,就是想说这句话……”
“好了,不说这事,”南恒说,“告诉你吧,我准备重办秦川牛繁殖场,这是独门生意。你准备一下,县里物资交流会就要开了,你去给咱物色几头纯种秦川牛回来。”
“那没问题!”南红卫说,“我研究过秦川牛!”
“咱俩可要共事了……”南恒说。
“要共事就共到底……”南红卫说。
繁星在不知不觉中隐匿起来了,湛蓝的天幕上,只有几颗很大的星儿,发着红蜡头似的光,晨风轻轻掠过田野,黎明了。
【注】“四清”运动是指1963年至1966年开展的教育运动。初期在农村“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和清财物”,后期在城乡“清思想、清政治和清经济”。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语言朴实,通俗易懂,具有生活气息与农村特色,另外如“啥”“实扎扎”“甭”“咋”这些词语的运用,又使小说带有地域色彩。
B.小说采用肖像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和内心独白的形式,对人物的心理进行细腻真实的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C.南红卫被抓后,自认倒霉,吃惊后摆出一副随便咋办的架势,被南恒包庇后,心存疑虑,主动找南恒问个究竟,说明南红卫是一个多疑的人。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如写能言善辩、南村文化最高的南红卫偷菜被抓后“把脸摆到另一边,任南葫芦挖损”,刻画出他的傲慢。
E.小说对南葫芦的语言着墨不多,但言简意赅。“走!见队长”刻画出南葫芦的强势;“光彩事”运用反语,刻画出南葫芦内心的得意。
【小题2】小说三处画横线的环境描写颇显作者的匠心,请结合内容,分析其艺术效果。
【小题3】这篇小说以“征服”为题,有主题思想、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观点并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