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蛮师傅
韩少功
莫求带着两个村干部,来到我家言不及义地东拉西扯,喝茶,抽烟,翻翻桌上的报纸,看上去无事不登三宝殿,但又迟迟不入正题。
最后莫求犹犹豫豫地说:“到山上走走,如何?”
走就走吧。
他们显然不是拉我去观光。
爬到蕉冲和梅峒之间的大岭上,走完一截新泥翻滚的路坯子,正题才出现在前面。原来公路开挖到这里以后,碰到了前面一个陡崖。往左边挖吧,坡度不大,但可能遇到岩层;往右边挖吧,没有岩层,但必须远远地绕路减坡。他们不知下一步如何才能省工,要我来做个决断。
我吃了一惊。开路这样的大工程,他们既无测量也无设计,一个瞎子也想摸上天?或者说,他们迈开两脚就是测量,摸摸脑袋就是设计,一台挖土机挖到哪里算哪里,再来一次土法上马大跃进么?怪不得他们不久前闯下大祸。一台推土机一步踩空,几个筋斗翻下山去,把竹林哗啦啦压倒一大片。莫求当时脸色惨白,喊一声“娘”,差点晕了过去,好半天醒过神来,要大家赶快下山,说人肯定是没有了,但有只手,有只脚,都要捡回来,到时候请万裁缝拿针线连一下。
没料到那一次居然老天保佑,司机不但没死,而且毛发未损,从砸瘪了的驾驶室里钻出来,拍泥打灰,还是大活人的一个。
翻车没翻出教训,倒翻出了更大的贼胆。他们把推土机卸成几块,嘿哟嘿哟分头搬上山,胳膊大腿一凑,耳朵鼻子一拼,又成了一台推土机,又要继续开工。几双眼睛盯着我,只等我一言定乾坤。“老韩你读书多,”莫求递来一根烟,“你说说,这条路到底应该往左还是往右?”
“我如何懂得这一套?”
“你连外国都去过,什么路没有看见过?你就不要谦虚了。”
“这不是谦虚,是我真的不懂。”
“你当过主席的人,”——莫求知道我当过什么协会的主席,“书都写了好多本,还不比我们的水平高?还不比乡政府贺麻子的水平高?”
我没法让他明白,读书人并不万能,就算当了十个鸟主席,也没法设计出公路。这事还是只能去找路桥设计院。但我后来明白,我这样说也是犯傻。他们虽然一直自称蛮电工、蛮木工、蛮砌匠、蛮司机,但也都是脔心七窍,对工程设计一事岂能不懂?只是手里少了钱,就没法去懂,只能装不懂。莫求对我说,他们从各方筹集来的资金总共才六万多,若去找设计院,连半张图纸都买不回,修什么屁路?
我们沉默了很久。最后,我也只能跟着他们蛮干。我提议大家在林子里再钻一遍,把两条路线实地再考察一下,但愿最终能达成共识。在太阳下山之前,我们总算重新会合了。我脸上被草叶割出好几道血痕,衣衫也汗了个透湿。这还不算什么。最倒霉的是老贵,被马蜂蜇了一下,哇哇大叫,眼泪双流,在林子里狗一样钻来窜去,说要捉住那只马蜂来“原汁化原毒”。但这一切代价仍未换来共识,合议时还是有的要往左,有的要往右,一堆蛮师傅,谁也不服谁。
太阳已经落山了,天色渐暗。这种神仙会不宜再开下去,起码老贵的蜇伤也痛得他受不住。事情还是回到了原点。莫求盯着我:“你说说看,挖哪边?”
我心一横:“左边!”反对方没有吱声。
“你们硬要我唱戏,就不准往台上丢草鞋!”
“那是当然,那是当然。”他们都这样说。
“好马不吃回头草,是团狗屎也要吃了它!”我又补上一句,权当是在荒山野岭上再当一回主席。
我的会员们纷纷说:左边就左边,狗屎也要吃了它!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方案确实是半团狗屎:开挖遇到的岩层,比估计的要硬得多,费了我们好多人工和炸药。一次山体崩塌,还差点闹出人命。好在一俊遮百丑,公路总算通了,大家也就不再说什么。至于另一些方案会不会是狗屎,会不会是更大的狗屎,因为未能实施,就没法验证。
但有一条基本上可以肯定:如果久拖不决,如果空谈坐等,等有了大钱以后再找设计院按部就班——那我们什么也干不成。那样的话,我们看上去多了一些科学,其实一定是更可笑的狗屎。
(选自《小说选刊》)
2. 小说结尾说:“那样的话,我们看上去多了一些科学,其实一定是更可笑的狗屎。”你是怎样理解“我”的这一看法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11: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面小题。

⑥这是一个无可挽回的丧失。
⑦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当它最充分地展示黑暗、龌龊、卑鄙、虚伪一面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当它展示出光明、纯洁、崇高、真诚一面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在这样两极之间交错延伸的,在它延伸的每一个区段里,似乎总是喜剧与悲剧同生,苦难与幸福共存。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渺小的存在,当物欲、情欲、贪欲在蝼蚁般的人群中横行肆虐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伟大的结晶,当它在强暴、苦难、灾害中显示出牺牲的悲壮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渺小和伟大的“混血儿”,由此我们也就没有理由产生绝对的崇拜和蔑视,再伟大的巨人也有他渺小的瞬间,再渺小的凡人也有他伟大的片刻。
⑧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有一种珍惜生命的本能,似乎没有一个人来到世上就梦寐求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地增值。毕竟,生命只属于这一个人,而且仅仅只有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而却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是很多的。当然,在极少数的时候,我们也渴望着悲壮的牺牲,那是因为苟且偷生已严重地亵渎了神圣的生命。那时,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以死明志。这样,死亡就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就会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⑨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了,他们的生命价值何在? 有的人有一个轰轰烈烈的生,却留下一个默默无闻的死;有的人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生,却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死。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这一切绝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使不绝于耳的喧嚣显得极其微不足道。
⑩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扰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倘若能真正将其王之度外,烦恼就真正超脱了。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却没有任何一本哪怕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教科书能提出最完美的答案。人其实是最难认识自己的,也就更难找到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这正是一些人拥有一个失败的人生之根源。更悲惨的结局则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是南辕北辙。所谓天才,无非就是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生命,然而相当多的人直到濒临死亡也没有弄清生命是怎么一回事,这正是人类的悲剧所在。
生命,这神秘而美丽,不可捉捧而异常珍贵的存在,你究竟隐逸着多少暗示?而哲人的终生存在,就是捕捉这样一些暗示么?
【小题1】文章开头对“秋虫”“钟声”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 结合全文,请概括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思索?(6分)
【小题3】理解文章第⑧段划线句子的含意(3分)
【小题4】作者在文中第 ⑩段中提出一个“值得烦恼的命题”,对这个命题,你会作出怎样的回答?结合自己的人生作简要分析。(5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超介质材料的应用,研发隐身斗篷成为一大热门。英国《每日电讯报》近日报道,美国波士顿大学和塔夫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制造出一件丝绸隐身斗篷,能使光线弯曲绕过,使其覆盖的物体隐形。
以往的隐身衣还属于应用超材料的光学技术,并非真正的衣物,而这件“隐身斗篷”的先进之处就在于它由丝绸制造。虽然仍未能实现可见光范围内的“隐身”,它只在电磁波和红外线之间的太赫兹波段才起作用,但研究人员相信,随着技术发展,将能制出适用于更短波长的隐身衣,甚至在可见光下也能隐形。
这件丝绸隐身斗篷覆盖着一层金质螺旋纹理,每个微小的螺旋线都是一个“开口环谐振器”。开口环谐振器对光有神奇的效果,能吸收或反射一定波长的光或使光线弯曲绕过目标。丝绸超材料上每平方厘米分布有1万个隙环谐振器。
通常,太赫兹光波能毫无影响地穿过丝绸,而光线照射到新型介质丝绸上时,会产生共振。这种丝绸只在非可见光领域起作用,研究人员更寄希望于它在医学上能有出色表现,使人体或目标隐形不见。
由于丝绸具有“生物相容性”,植入人体时不会引发免疫排斥,这种介质丝绸可被广泛用于医疗领域。研究放射线的科研人员可以在医疗中用它覆盖器官,这样就能更好地看到被器官挡住的部分。它也能作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传感器,当血糖浓度改变时,超材料也会随之变化,这种变化可通过无线电波或其他电磁波的形式发射出去,用手机就能接收到。
塔夫斯大学研究人员费奥伦茨·奥门内托表示,对超材料来说,这是一个独特视角,因为丝绸具有与人体相容的能力。给人们制作哈里·波特式的隐身斗篷只是研究的一个方面,把它应用到医学领域才最有价值。
(节选自《科技日报》)
1.下列各项不是隐身斗篷能够隐形原因的一项是
A.这种丝绸隐身斗篷,能使光线弯曲绕过,从而使其覆盖的物体隐形。
B.以往的隐身衣还属于应用超材料的光学技术,而这件“隐身斗篷”的先进之处就在于它由丝绸制造。
C.这件丝绸隐身斗篷覆盖着一层金质螺旋纹理,每个微小的螺旋线都是一个“开口环谐振器”,它能吸收或反射一定波长的光或使光线弯曲绕过目标。
D.太赫兹光波能毫无影响地穿过丝绸,而光线照射到新型介质丝绸上时,会产生共振。
2.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超介质材料的应用,研发隐身斗篷逐渐成为科学领域的一大热门。
B.隐身斗篷仍未能实现可见光范围内的“隐身”,它只在电磁波和红外线之间的太赫兹波段才起作用。
C.开口环谐振器对光有神奇的效果,它能够使所有遇到的光线发生弯曲,或者使光线绕过目标。
D.这种丝绸只在非可见光领域起作用,研究人员更寄希望于它在医学上能有出色表现,使人体或目标隐形不见。
3.下列各项根据原文所做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丝绸具有“生物相容性”,植入人体时不会引发免疫排斥,所以这种特殊介质丝绸可被广泛用于医疗领域。
B.人们研究隐身斗篷的创造动机是看了哈利·波特这部电影,看到其中隐身斗篷的神奇功效产生的。
C.研究人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将能制出适用于更短波长的隐身衣,完全实现在可见光下隐形的理想。
D.在医疗过程中,医生不仅可以用它覆盖器官、让它作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传感器,而且可以应用到所有的医疗领域,实现一场医学界的革命。

同类题3

小题,共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无论是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但某一时期的审美设计倾向、审美意识也并非凭空产生的,它必然根植于特定的时代,在纷乱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只有将这种特定的审美意识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才能见其原貌。  
服饰风格是与现实分不开的,唐朝经济繁荣,手工艺发达,对外交流频繁,博采众长,建立国度之多,堪称中国古代的“巴黎”。唐朝比以前任何朝代又增加了新的审美因素和色彩,唐代审美趣味由前期的重再现、客观,重神形转移到后期的重表现主观、意韵、阴柔之美,体现了魏晋六朝审美意识的沉淀。唐代前期转向后期的历史过程中,人们社会意识和精神状态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原来那种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激情,渐渐被老成持重,忧患重重的顾虑所取代,先前那种能动的对外在世界的探索与感受渐渐地转变为被动的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感受与体验。从而使审美中那种大刀阔斧,真率奔放的阳刚之气不得不让位于细腻含蓄朦胧的阴柔之韵”,(引自《六朝美学》)此种审美倾向的转变,是与当时唐朝由盛转衰的经济和举国上下兴颂佛法这一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宋朝时,宋人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焚金饰,简纹衣,以取纯朴淡雅之美,而明代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史上最鼎盛的朝代,服饰华丽异常,重装饰。这是因为明朝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封建意识趋于专制,趋向于崇尚繁丽华美,趋向于追求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到了封建社会末期,西洋文化逐渐东渐,留学生脱长袍马褂,换西装革履,也都与当时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变化有密切联系。
纵观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各朝各时期中国古人审美意识对服装的影响,了解这一点对我们进行现代服装设计也是大为有益的,只有紧抓时尚脉搏,吸收传统文化之精华,了解现代人之审美情结,才能设计出中国民族服装的时尚精品。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
A.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可从服饰的演变中体现出来。
B.各朝各代的任一时期的服饰风格,都能透露出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
C.明代因为服饰华丽异常,重装饰,所以成为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史上最鼎盛的朝代。
D.宋朝服饰设计取纯朴淡雅之美,是受到了当时程朱理学这一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
E.封建社会末期,留学生学习西洋文化,崇洋媚外,因而脱长袍马褂,换西装革履。
【小题2】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或推断合理的一项是(3分)
A.“惯束罗裙半露胸”,唐朝女子衣装开放程度令现代人也望尘莫及,这显示出唐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之高,女权得到充分尊重。
B.唐代安乐公主的百鸟裙堪称中国织绣史上的名作,它引领的时尚潮流致使奇禽异兽绝迹,造成一场生物界的巨大灾难。
C.从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可以看出服装对中国古人审美意识的影响,比如六朝“清瘦”的服装特征影响了当时的清谈风尚。
D.服装设计师们只要能够抓住时尚的脉搏,跟随时代的潮流,就一定能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中国民族服装的时尚精品。
【小题3】唐代前期向后期转化的历史过程中,人们的社会意识和精神状态、审美倾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同类题4

远眺华不注

①济南北,历城界,黄河南,一山奇崛,名曰华不注。

②尽管我在济南度过几年大学时光,很惭愧,对华不注知之甚晚。甚至在毕业那年听孔孚老师讲座之前,竟未闻之。

③记得当年孔孚先生仙风道骨,洒脱且从容,那次讲座中,他以曲阜乡音吟诵了他的几首诗,深远渺然。其中最为得意的一首是《飞雪中远眺华不注》:

④它是孤独的/在铅色的穹庐之下/几十亿年/仍是一个骨朵/雪落着/看/它在使劲开!

⑤华不注,山名取自《诗经·小雅·棠棣》,诗曰:“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华”同“花”,“鄂不”即花蒂。山名“华不注”,俗名花骨朵。

⑥多年来,每每忆起那首短诗,就为先生的诗意奇思讶然,宏旷的时间,苍远的空间,尽在寥寥数笔之间。铅色穹庐大雪纷落的背景中,华不注山就像一个含苞的花骨朵,它在使劲开。巨大的动感与画面感扑面而来,逶迤跌宕。华不注,一个天地间经年的花骨朵,第一次开放在心神之内。而先生赋予此山“孤独”的蕴意,“使劲开”的意象,或正于隐秘间道出华不注的精神指向。

是的,那山是孤独的。它曾经开放过,灿烂过。

⑧郦道元的《水经注》对它曾不吝赞美:“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岸翠发,望同点黛。”可以想见,在华北平原广阔旷野中,视野所及,一马平川,蓦地,视线被己崭绝孤峙的存在所挡,一座孤峰拔地而起,似一颗虎牙凌霄,若一弯翠黛蹙聚,这才引得年轻的地理学家惊叹赞美,诉诸笔端。

⑨那年,李白器宇轩昂,飘然至齐鲁,留下名篇《昔我游齐都》:“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秀俊,绿翠如芙蓉。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诗仙酣游山东一回,华不注怎样的场景,激起了诗人的浪漫诗思?骑白鹿,挟青龙,够奇幻,够威风。

⑩李白的神思自是苍龙入穹无从追证,留下的华不注诗却因而有了仙意奇思。被赋予灵魂的华不注不仅化入诗词经典,而且进入了名画宝藏。

⑪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幅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打开卷幅,但见画面一片辽阔的绚烂:树木繁盛,房舍掩映,河流蜿蜒,渔舟往复,在远处,有两山遥相对应,左山方圆,右峰高耸,分外醒目。细品此画,洋溢着高逸名士之风,散逸文人之气,好山好水、半渔半樵的隐逸之心,呼之欲出。

⑫画中右手那座平地而起、奇绝峻拔者,即是华不注。

⑬原来赵孟頫仕元后,曾在济南为官三年有余。他罢官回到故乡浙江湖州后,曾向祖籍济南的老友、词人周密叙说济南山水之奇。周密一生虽未到过济南,却对祖籍充满深情,他自号为华不注山人,足见其情志。赵孟頫的介绍更激起周密对故里的向往,便请赵孟頫作画一抒心怀,于是便有了这幅名画的诞生。

⑭去年夏天,我因一机缘回到济南。

⑮车过历城,得以于多年后远眺华不注。浩浩平原之上,华不注峰孤峻秀,一派昂然大气。据考证,汉代中期因黄河改道造成支流灌注,济水泛滥,华不注周围形成湖泊。至唐称莲水湖,其时稻溪迴还,芦荡轻摇,水村渔舍,仿若江南,远望华不注,恰如水中含苞欲放的一枝荷花。到了金代,元好问曾到济南一咏华不注“华山正是碧芙蕖,湖水湖光玉不如”,可见山湖相映之美。至明朝,亢思谦写《续游华不注峰记》时,欲抵山下已须舍舟而行。到清代,全祖望游华不注,周围已是莽然田舍。后康有为来登华不注,大赞“南京钟山紫金峰,北京翠微山、煤山,扬州的七星山,苏州的横山……然山水之美皆不如华不注也”,但华不注周围早已不复昔日山光水色,“含笑凌倒景”的情景只能在古诗中寻找矣!

沧海桑田,岁月悠悠,华不注兀兀独立

⑰华不注是“忠文化”的见证者。据《左传》记载,鲁成公二年,齐晋两国交战,齐顷公亲率大军在“鞍”与晋军决战。齐顷公自信满满,声称“灭此而朝食”,甚至未给战马披挂铠甲就参战,结果齐师大败,齐顷公被晋军追逼,“三周华不注”。危急关头,大臣逄丑父果断与之更衣换位,并佯命其到山脚的华泉取水,齐顷公方免罹难。以此,丑父冒着生命危险忠心救主的事迹载入典籍。以致宋代大文学家曾巩来游时,挥就一首《华不注山》:“高标特丬起青云近,壮士三周战气酣。丑父遗忠无处问,空余一掬野泉甘。”为丑父事迹不被彰显而愤愤不平。而清代赵执信来到华不注,也深深缅怀丑父之人格:“欲寻丑父易位处,华泉之水今独清。”

⑱华不注山下,也曾掩埋着另一个高贵的灵魂。

⑲元邵显祖《重修费公闵子祠记》中记载,闵子骞最早葬于华不注山下。如果说逢丑父树立了忠的典范,闵子骞则书写了孝的传说。

⑳小时候,就常听妈妈讲起鞭打芦花的故事。相传闵子骞的继母为孩子做冬衣,给亲生儿子的棉衣里絮棉花,给闵子骞棉衣里装的却是芦花。某日,子骞和弟弟随父乘车出门,途中风雪大作,弟弟眉开眼笑赏景为乐,子骞则蜷坐一团瑟瑟发抖。其父疑其作状,恨其不争,怒用鞭打,袄烂花飞,其父这才知真相,立即赶车返家,愤然休妻。子骞跪求父亲:“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小时听完故事,很是恨骞父糊涂粗暴,也对闵子骞的行为很不理解。如今思之,与其说子骞因孝道而闻名,毋宁说是他的宽厚与善良感动了世人。

㉑这一忠一孝,让这座山有了人的温度。

㉒岁月如风,斯年远去,华不注不语,默默矗立在齐鲁大地的烈阳里。

㉓其实,山水最终是活在文化里,活在人的情感里的。

㉔我的心中,正扬起一场大雪,雪中的华不注,苍然盛放。

(取材于《人民日报》李一鸣同名散文,有删改

【小题1】闵子骞是儒家孝文化的典型代表,《论语》中孔子也曾多次谈及“孝”。对以下四句话中关于“孝”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①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②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③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④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A.第①句中,孔子认为要做到孝,应当不违背礼节。父母活着,要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要依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B.第②句中,孔子认为子女不能不知道父母的年纪,一方面为父母的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又因其高寿而有所恐惧。
C.第③句中,孔子认为子女对父母的孝不应只停留在赡养层面,还应当事之以敬,用心孝敬父母,严肃恭敬。
D.第④句中,孔子认为子女对待父母要有好脸色很难,能做到有事时帮父母完成,有酒食的时候让年长的人吃,这样就可以了。
【小题2】第⑦段中作者说“那山是孤独的。它曾经开放过,灿烂过”,结合文本分析,其中“孤独的”与“开放过、灿烂过”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3】请结合全文分析本文为何以“远眺华不注”为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黑羊
卡尔维诺
从前有个国家,里面人人是贼。
一到傍晚,他们手持万能钥匙和遮光灯笼出门,走到邻居家里行窃。破晓时分,他们提着偷来的东西回到家里,总能发现自己家也失窃了。
他们就这样幸福地居住在一起。没有不幸的人,因为每个人都从别人那里偷东西,别人又再从别人那里偷,依次下去,直到最后一个人去第一个窃贼家行窃。该国贸易也就不可避免地是买方和卖方的双向欺骗。政府是个向臣民行窃的犯罪机构,而臣民也仅对欺骗政府感兴趣。所以日子倒也平稳,没有富人和穷人。
有一天——到底是怎么回事没人知道——总之是有个诚实人到了该地定居。到晚上,他没有携袋提灯地出门,却呆在家里抽烟读小说。
贼来了,见灯亮着,就没进去。
这样持续了有一段时间。后来他们感到有必要向他挑明一下,纵使他想什么都不做地过日子,可他没理由妨碍别人做事。他天天晚上呆在家里,这就意味着有一户人家第二天没了口粮。
诚实人感到他无力反抗这样的逻辑。从此他也像他们一样,晚上出门,次日早晨回家,但他不行窃。他是诚实的。对此,你是无能为力的。他走到远处的桥上,看河水打桥下流过。每次回家,他都会发现家里失窃了。
不到一星期,诚实人就发现自己已经一文不名了;他家徒四壁,没任何东西可吃。但这不能算不了什么,因为那是他自己的错;不,问题是他的行为使其他人很不安。因为他让别人偷走了他的一切却不从别人那儿偷任何东西;这样总有人在黎明回家时,发现家里没被动过——那本该是由诚实人进去行窃的。不久以后,那些没有被偷过的人家发现他们比人家就富了,就不想再行窃了。更糟的是,那些跑到诚实人家里去行窃的人,总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因此他们就变穷了。
同时,富起来的那些人和诚实人一样,养成了晚上去桥上的习惯,他们也看河水打桥下流过。这样,事态就更混乱了,因为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在变富,也有更多的人在变穷。
现在,那些富人发现,如果他们天天去桥上,他们很快也会变穷的。他们就想:“我们去雇那些穷的去替我们行窃吧。”他们签下合同,敲定了工资和如何分成。自然,他们依然是贼,依然互相欺骗。但形势表明,富人是越来越富,穷人是越来越穷。
有些人富裕得已经根本无须亲自行窃或雇人行窃就可保持富有。但一旦他们停止行窃的话,他们就会变穷,因为穷人会偷他们。因此他们又雇了穷人中的最穷者来帮助他们看守财富,以免遭穷人行窃,这就意味着要建立警察局和监狱。
因此,在那诚实人出现后没几年,人们就不再谈什么偷盗或被偷盗了,而只说穷人和富人;但他们个个都还是贼。
唯一诚实的只有开头的那个人,但他不久便死了,饿死的。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概括和分析,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被誉为“二十世纪意大利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本篇《黑羊》采用了象征(影射)的手法,可谓典型的寓言类小说。《黑羊》中所描摹的一切,貌似荒诞,实则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近。
B.这篇小说介绍了一个“偷盗国”,人人行窃和被窃,形成平衡循环,但诚实的人的出现,导致了这个国家的混乱,暗示我们社会游戏的规则需要每个人都自觉遵守,谁违反了游戏的规则,谁就会得到相应的惩罚。
C.小说中“诚实人”的生活遭遇不是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它是“虚构”的;但它引起了我们对与之类似的社会现象诸如社会秩序、贫富现象等方面的思考,这是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虚构不等于生活真实,但它是一种更深刻的真实。
D.黑羊用英语说就是“blacksheep”,意为“败家子,败类,害群之马”,在文中,它借指那个“唯一诚实的人”,小说以“黑羊”为题,用的是反讽的手法,作者用这样的方式体现了对这类人的否定。
E.在不正常的社会里,正常的反而不正常,不正常的反而正常。任何不正常都带有潜规则,谁要是触犯了这些规则,就要受到惩罚。小说对公众的一切标准之中的不合理性的一面做出了无情的鞭挞和深刻的嘲弄。
【小题2】诚实人品性中除诚实,还有哪些特点?作者主要采用哪种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小题3】“看河水打桥下流过的情形”的描写重复出现,其作用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