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插 田
叶 紫
失业,生病,将我第一次从嚣张的都市驱逐到那幽静的农村。我想,总该能安安静静地修养几日吧。
我披着破大衣踱出我的房门来,田原上早已经充满劳作的歌声了。
通红的肿胀的太阳,映出那些弯腰的斜长的阴影,轻轻地移动着。碧绿的秧禾,在粗黑的农人们的手中微微地战抖。一把一把地连根拔起来,用稻草将中端扎着,堆进那高大的秧箩,挑到田原中分散了。
我的心中,充满着一种轻松的、幽雅而娴静的欢愉,贪婪地听取他们悠扬的歌曲。我在他们那乌黑的脸膛上隐约地,可以看出一种不可言喻的、高兴的心情来。我想:“是呀!小人望过年,大人望插田!……这原是他们一年巨大的希望的开头呢……”
我轻轻地走过去。在秧田里第一个看见和我点头招呼的,便是那雪白胡须的四公公,他今年已经七十三岁了,还肯那么高兴地跟着儿孙们扎草挑秧,这是多么伟大的农人的劳力啊!
“四公公,还能弯腰吗?”我半开玩笑半关心地问他。
“怎么不能呀!‘农夫不下力,饿死帝王君’呢。先生!”他骄傲地笑着,用一对小眼珠子在我的身上打望了一遍,“好些了?……”
“是的,好些了。不过腰还是有些……”
“那总会好的啰!”他又弯腰拔他的秧去了。
我站着看了一会,在他们那种高兴的、辛勤的劳动中,我深深地感到自家年来生活的卑微和厌倦了。东浮西荡,什么东西毫无长进的,而身体,又是那样的受到许多沉重的创伤;不能按照自家的心思做事,又不会立业安家,有时甚至连一个人的衣食都难以温饱,有什么东西能值得向他们夸耀呢?……而他们,一天到晚,田中,山上,微漪的、淡绿的湖水,疏云的、辽阔的天际!唱自家爱唱的歌儿,谈自家开心的故事。忧?愁?……夜间的,酣甜的呓梦!……
我开始羡慕他们起来。我觉得,我连年都市的漂流,完全错了;我不应该在那样的骷髅群中去寻求生路的,我应该回到这恬静的农村中来。我应该同他们一样,用自家的辛勤劳力,争取自家的应得的生存;我应该不闻世事,我应该……
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兴趣,使我突然忘记了腰肢的痛楚,脱下了鞋袜和大衣,想同他们插起田来。我的白嫩的脚掌踏着那坚牢的田塍,感到针刺般的酸痛。然而,我却竭力地忍耐着,艰难地跟着他们下到了那水浑的田中。
四公公几乎笑出眼泪来了。他拿给我一把秧,教会我一个插田的脚步和姿势,就把我送到那最外边的一层,顺着他们里边的行列,倒退着,插起秧来。
四公公越到我的前头来了——他已经比我快过了一个长行。他抬头站了一站,我便趁这个机会像夸张自家的能干般地和他攀谈起来。
“我插的行吗?四公公!”
“行!”四公公笑了一笑,但即刻又皱着眉头说:“读书人,干这些事情总不大合适呀!对吗?……”
“不,四公公,我是想试试看呢,我看我能不能插秧!我想……唔,四公公,我想回到乡下来种田呀!”
“种田?……王先生,你别开玩笑呢!”
“真的呀!还是种田的好些,……我想。”
四公公的脸上阴郁起来了,他呆呆地站在田中,用小眼珠子惊异地朝我侦察着我的话是否真实。我艰难地移近到他的身边,就开始说起我那高兴农人生活的理由来,我大声地骂了一通都市人们的罪恶,又说了许多读书人的卑鄙,下流,……然后,正当欲颂赞他们生活的清高的时候,四公公便突然地打断了我的话头:“得啦!先生,你为什么竟说出这样的话来呢?”他朝儿孙们打望了一下,摸着胡子,凄然地撒掉手中的残秧。“在我们,原没有办法的,明知种田是死路,但也只得种!有什么旁的生涯给我们做的呢?‘命中注定八合米,走尽天下不满升。’……而先生,你……读书人,高升的门路几多啊!你还真的说这种话,……你以为,唉!先生,这田中的收成都能归我们自家?……”
他咽住了一口气,用手揉揉那湿润的小眼睛,摇头没有再说下去了。他的胡子悲哀地随风飘动着,有一颗晶莹的泪珠子顺着他那眼角的深深的皱纹爬将下来。
我没有再听出他底下说的是什么话来,痴呆地,羞惭地站在那里,看着他祖孙们手中的秧禾和那矫捷的插田的动作。……“死路”。“高升的门路!”……我觉得有一道冰凉的流电,从水里通过我的脚干,曲曲折折地传到我的全身!
我的腰肢,开始痛得更加厉害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品以语言、动作、神态等写作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通过对插田事件的描绘,来深入探讨当时人们的生存困惑。
B.作品中对插秧的描写,表明了人们的喜悦之情,这是一种恬静美好的生活,也由此才引发了“我”的羡慕。
C.四公公的脸上阴郁起来了,他认为种地本是他们的无奈之选,可“我”这么一个都市里的人却那么说,这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
D.四公公之所以凄然地撒掉手中的残秧,是因为四公公担心如果都市人都来种地的话,那么他们便更没有“旁的生涯”了。
E.作品借插田这一事件来探讨“读书”与“种地”的问题,通过描写“我”与四公公之间认识上的分歧,引发读者的深思。
【小题2】作品中的四公公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作品是怎么叙述插田的故事的?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作品的最后为什么以我的腰疼为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12: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良心

孩子送来时,已经快不行了,张朝和老婆急红了眼。好几个医生,在看了片子和孩子的状况后,都摇着头说:“不行,不行,这个手术我没把握。”张朝和老婆真的是急疯了,差点就给他们跪了下来:“求求你们,你们一定要救我儿子啊!”一个年轻医生,看着有些不忍,说:“如果丛医生在,可能还有点希望,但是……”年轻医生有些欲言又止。

“但是什么?”张朝问。年轻医生想了想说:“我去帮你打个电话试试,他如果说可以,那就可以。”电话打完,年轻医生说:“丛医生答应了,马上就动手术,你们准备一下吧。”张朝和老婆一阵惊喜。张朝朝老婆使了个眼色,他老婆就匆匆出了医院,回来时手里多了个鼓囊囊的信封。

那个丛医生走过来时脸上有点憔悴,他的身后跟着的是推着孩子病床的护士。眼瞅着快要到手术室了,张朝把丛医生拉到了一个角落,然后递上那个信封。丛医生推托着不接,反复几次,张朝脸上都有了汗。这时那个护士喊:“丛医生,可以手术了。”丛医生推托不过, 只好接过信封,随手放进口袋里,然后就匆匆进了手术室。

张朝和老婆被阻拦在手术室的门口,看着门轻轻地被关上。张朝拍了拍老婆的肩说:“没事的,一定没事的,丛医生都收了咱的红包,他一定会尽全力的。”

这次的手术,真像是一场马拉松。从下午六点一直到凌晨两点,张朝和老婆坐在门外的地上,差点都虚脱了。“怎么还没好呢?怎么还没好呢?”老婆嘴里不停地在喃喃着,眼角的泪早已干了,留下一道道清晰的泪痕。不时还怪上自己几句:“都怪我,没照看好儿子。”张朝拉住她的手,紧紧地。

不知什么时候,手术室的门打开了,先前那个护士喊:“谁是张海旭的家属?”“张海旭”正是孩子的名字。张朝和老婆冲了过去应道:“我是,我是!”护士告诉他们,手术很成功,孩子一会儿就出来,先进重症监护室,让他们别着急。转身要进手术室的护士又回头说:“你们啊,还真该好好感谢丛医生!”

几天后,张朝的老婆经过医院楼下的表彰栏,发现上面有丛医生的照片,仔细一看,这是年度模范医生的事迹专栏。原来丛医生叫丛勇强,他因一台手术,错过了见父亲最后一面的机会。

张朝的老婆回到病房时,把丛医生的事告诉给了张朝。张朝说:“他是尽力了,可他不是也收了我们的红包了吗?这样的人,怎么可以评模范呢?”老婆也说:“是啊,是有点说不过去。”

张朝和老婆只是在病房里轻声地谈论,邻床的一个病友听到了他们的对话,出了病房,就和另一个病友说起了那个叫丛勇强的医生收受红包却被评模范的事情。

事情很快传到了很多人的耳朵里。

第二天,张朝的老婆看到表彰栏里,丛医生的照片被撤了下来。回到病房时,来了两个医院监察处的人,把他们带进了一间办公室,说是要了解情况。

在那里,他们看到了丛医生,他们是有些歉意的,虽然他们给了红包,但毕竟人家救了自己的孩子。丛医生却朝他们微微一笑,说:“你们查过交给医院的押金吗?”张朝和老婆摇头说:“没有。”一个工作人员递给他们一份押金收据,收据上显示,在孩子手术的第二天,孩子的医院账户上多了一笔钱。那个数字,正是张朝塞给丛医生的那个红包的数额。

丛医生说:“当时收你们的钱,一是想让你们放心,二是时间确实也紧迫……”

张朝说:“丛医生,对不起,我……”

丛医生摆了摆手说:“医者父母心,无论我做什么,我首先想到的都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方法,如通过一些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突现了张朝夫妻在救治孩子时的焦急心情。
B.小说通过张朝夫妻误会丛医生这个小故事,揭示了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医患关系问题,即医患之间的不理解、不信任等。
C.护士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她目睹丛医生收红包,也见证他抢救小男孩,同时这个人物还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D.文中略写救治孩子的过程,详写孩子父母对丛医生的前后态度变化过程,作者这样处理是为了表现孩子父母的忘恩负义。
E.小说篇幅短小,但情节曲折,结构完整,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直至结局依次展开,体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
【小题2】丛医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简要分析其形象特征。
【小题3】“你们啊,还真该好好感谢丛医生!”试分析护士这句话的含意及作用。
【小题4】小说的题目是“良心”,如以“红包”为题是否更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树下
铁凝
①自从儿子去北京念大学,一家人得全力以赴供应儿子每月的开销,老于连烟都戒了,哪儿还能挤出取暖的煤钱。又过了些时候,老同学项珠珠从省会调至老于的城市,做了这城市的副市长。自此,老于和家人常在电视屏幕上看见她。
②老于的老婆说,这个女市长和你不是同学么,能不能跟市长说说,给咱们找两间有暖气的房。老于说,怕不好开这个口。此时全家正吃晚饭,老于盯住女儿的双手,手肿着,青一块紫一块的。再看看孩子的耳朵,也冻了。女儿前不久刚参加全省高中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拿了个第二,回家后她对老于说,她的目标是北大、清华,非这两个学校不考。明年女儿高中毕业,最关键的一年,老于拿什么来支持女儿的关键时刻?也许真应该去找老同学项珠珠市长。
③老于家中无电话,第二天他特意早些上班,趁同事们还没进教研室,他给项市长打了电话。电话里的项珠珠很热情,热情而不罗嗦。稍事寒暄,便问老于是不是有什么事找她。这边老于连连说着没事没事真没什么事,声音挺大,就好像谁说有事谁就是诬陷了他似的。那边项市长说有事也没关系只要她能帮忙。这边老于仍高声坚持说没事,只是想见面聊聊。
④这晚老于骑了五十分钟自行车,从城郊赶到项市长家。他被一个面孔清秀的小阿姨让进客厅,然后项市长出现了,和老于面对面落座在两张小沙发上。谈话一开始老于就觉得浑身燥热,他没有意识到,那是他穿了厚厚的棉袄、棉裤和棉鞋的缘故。在他那没有炉火的家里,他需整日这样穿戴,老婆和女儿甚至整日把毛线帽扣在头上。而在项市长温暖的家中,项珠珠就穿了一件薄薄的开司米圆领衫。老于一下子意识不到这些,他甚至看不见客厅里都摆列了些什么。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这些和老于无关,或者,越是置身此情此景,老于便越要使自己的谈话配得上这气氛和这气氛中的女市长。他于是就谈文学。
⑤他想起中学时的项珠珠是喜欢文学的,初次把陀思妥耶夫斯基介绍给她的正是他老于。果然,如今的项珠珠对文学仍然保持着并不虚假的爱好,她很轻易地就说出了一大串当代作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小说,并和老于探讨这些作家的作品。老于谈着自己的见解,他发现项珠珠脸上是信服的神态,她的表情使老于很满意自己,当他满意自己的时候便也开始焦虑:房子呢?房子的请求他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开口呢。他滔滔不绝地讲着,却也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对付自己,心中的另一个老于在同他捣蛋。他的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他谈话的内容越是高雅,他的房子问题就越是俗不可耐;他越是想说出房子的事,就越是说不到房子上去。他不知道他这是怎么了,他在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枪毙自己,他同情自己又痛恨着自己,可是他必须一直往前讲。
⑥时间已经十一点了,他的事还没说呢,可他已经没有理由再坐下去了。他站了起来,项珠珠也站了起来。以她的经验和洞察力,会猜出他是有求于她的,于是她又问老于真的没有别的事么?没有没有没有真的没有……老于边摆手边大步向门口走,叫人觉得你若再问反而是你对他的不礼貌了。项珠珠没有再问。出得门来,老于的脑子很乱。他解开棉袄领扣,让冷风吹一吹他那燥热的心。他推起自行车在便道上走了几步,站在一棵龙盘槐下。他是来求项珠珠解决两间带暖气的房子的,可他一晚上都说了些什么呀!
⑦他不能再将这请求原封带回家去。他应该说出来,他必得说出来,他鼓动着自己又朝龙盘槐靠近了一点儿,他把这棵树想成了项珠珠,他对着树说出了他那难以启齿的请求。他把满心的重负卸在了这棵树下,然后骑车离开了它。
⑧老于回到家时,已是夜半时分。他站在院子里没有立即进屋,因为他发觉自己又把另一个难以启齿的请求带回了家来:他准备请求老婆和女儿再也别让他去请求市长了。
(节选自《铁凝作品集》)
(1)【小题1】下列对小说中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运用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来刻画老于,如电话联系项市长时“声音挺大,“高声坚持说没事,
显示出他说话时的自豪心理。
B.小说使用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式的视角,灵活的叙述方式,平实细腻的语言描写,展现了老于内心矛
盾复杂的斗争和辛酸无奈的心理。
C.老于最后对一棵龙盘槐倾诉,反映了知识分子维护自尊的心理,也直接批评了当今项市长之类的干
部目中无人、脱离群众的现实。
D.老于想请中学同学项市长帮忙却不好意思开口,但女儿正处于学业的关键阶段又让他觉得自己必须
 
开口。整个故事就在这两种心理的交叉冲突中展开。
E.看到项市长家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老于自感寒碜,为迎
合项市长的爱好,只好大谈文学。
(2)【小题2】作品的第五段是如何表现老于的心理的?请简要分析。
(3)【小题3】作品主人公老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4)【小题4】请结合全文,探究“树”的深刻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的人文主义
林语堂
①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使西方哲学家备受困惑。他们从目的论出发,认为包括蚊子乃至伤寒菌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为这个自负的人类的利益而存在的。今生今世自有百般磨难,因而自傲的人类始终无法事事如意。于是目的论又转向来生来世,把今生的世俗生活看作为来世所进行的准备。另外有一些人,像尼采那样知难而上,否认人生“必须”有什么意义,认为人类的进步不过是一种循环,一种野蛮人的舞蹈,而不是去市场采购,所以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然而问题还是没能解决,它就像海浪一样不断冲击着堤岸:“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
②在中国人看来,人生在世并非为了死后的来生,对于基督教所谓此生为来世的观点,他们大惑不解,他们进而认为佛教所谓升入涅槃境界,也过于玄虚。人生的真谛在于享受淳朴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的欢乐和社会诸关系的和睦。在中国人看来,这不仅代表片刻的诗意般的快乐心境,并且是追求人生幸福的目标。中国人就是陶醉在这样一种人生理想之中,它既不暧昧,又不玄虚,而是十分实在。我必须说,这是一种异常简单的理想,简单到非中国人老实巴交的头脑想不出来。
③我们时常纳闷,西方人何以竟想不到人生的意义在于纯净平安地享受生活。中国与欧洲的不同,似乎在于西方人有更大的能力去获取和创造,享受事物的能力则较小,而中国人享受仅有一点东西的决心和能力都比较大。把精力集中在世俗的幸福,这一特性是我们缺乏宗教的原因,也是它的结果。
④由此生发出一个人文主义,它坦白地宣告了人类是宇宙的中心,并规定一切知识都是为人类的幸福服务。然而知识同人类的结合并非易事,因为人类一旦动摇起来,就会被自己的逻辑所左右,成为知识的工具。另一方面,当今世界由于机器的迅猛发展,人类无暇享受自己创造的一切。美国管道工人的荣耀使人们忘记了没有冷热自来水我们也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在法国和德国,许多人伴随着自己的水壶和老式脸盆,也照样在他们安逸而漫长的一生中作出了重大的科学发明,写出了不少宏篇巨著。人文主义只有坚定地把握住人生的真谛才能保佑自己,无论如何,人类的一切智慧和知识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人类如何保养自己,如何最大程度地享受生活。
【小题1】请简要概括中国哲学家对人生意义的观点。(6分)
【小题2】请结合第④段分析“人类如何保养自己,如何最大程度地享受生活”。 (6分)
【小题3】请分析文章的论述思路。(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10年来,上百位的小小说个人专著作为“素质教育读本”成为了大中小学生换代的课外文学读物。陈建功在《中国小小说50强》的出版序言中说:“不少作家的作品深深影响了中国青少年阅读近三十年,相当多的作品入选小学、中学、大学语文教材乃至国外的中文教材。还有的作品成为了中考、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试题。”中国的小小说已从专门的期刊走出,与出版、与教育深度合作,出现了令其它小说品种和其它文学体裁羡慕的境界。中国的小小说参与了民族的素质教育,成为出版事业的重要文体,在凝练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整合世界范围内的汉语文学创作,重建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明显和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邢可的“小小说是立意的艺术”是“文体学”重要定义的话,那么杨晓敏的“小小说是平民艺术”是“文化学”的定义。中国小小说的这个“文化学”定义,涵盖了、提升了以往人们对小小说文体的各种认识,并是目前中国小小说从“文体现象”演化为“文化现象”的内涵鲜明、外延周全的精辟概括。因为“小小说是大多数人都能阅读(单纯通脱)、大多数人都能参与创作(贴近生活)、大多数人都能从中直接受益(微言大义)”,这里面就涉及了大众文化的基本的寓教于乐的功能,也兼有了精英文学的“主旋律意识”,还涉及了现代社会包括平民百姓在内的“人全面发展的主体创造精神”。因为“小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创新,自有其相对规范的字数限定(1500左右),审美态势(质量精度)和结构特征(小说要素)”等艺术规律上的界定(杨晓敏),这个文体理论基本上从内容到形式归纳了30年来人们对小小说文体特征上的种种认识——小小说是一种字数在1500字左右,在立意和结构上有特殊的创作要求的特殊的小说文体。这就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小小说是一种高品位的大众文化,也是一种人们走向精神全面和谐和全面发展的“主旋律审美文化”。中国小小说这种“文化学”的理论与实践引起了国外比较文学学者的关注。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穆爱莉教授以“中国小小说的文化学现象研究”成功地获得美国莱布斯特基金资助,她在2008年用了半年的时间对中国小小说的文化现象做了广泛的“田野作业”。她的研究方法实际上是用世界文化的角度和眼光来比较探讨中国当代小小说的文化学现象。她的研究成果将会成为我们观照、反思中国小小说从“创作现象”到“文体现象”再到“文化现象”的重要参照系。
(摘编自《文体与文化:小小说的历史演进》刘海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代又一代的大中小学生将小小说著作作为“素质教育读本”的课外文学读物,不少小小说作品深深影响了中国青少年阅读近三十年。
B.相当多的小小说入选小学、中学、大学语文教材乃至国外的中文教材,还有的小小说成为了中考、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试题。
C.“小小说是立意的艺术”这个“文化学”定义精辟概括了目前中国小小说从“文体现象”演化为“文化现象”的鲜明内涵、周全外延。
D.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穆爱莉教授是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来研究探讨中国当代小小说的文化学现象。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的小小说与出版、与教育深度合作,凝练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整合世界范围内的汉语文学创作,重建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小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创新,自有其相对规范的字数限定,审美态势和结构特征,所以30年来人们对其文体特征有种种认识。
C.我们将来研究中国小小说,还可以参照、反思国外比较文学学者有关中国小小说“文化学”现象的研究成果。
D.邢可和杨晓敏分别以“小小说是立意的艺术”“小小说是平民艺术”的论断给小小说下了“文体学”和“文化学”的定义。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论述不符合小小说“文化学”定义的一项是(   )
A.小小说是大多数人都能阅读、大多数人都能参与创作、大多数人都能从中直接受益的艺术形式。
B.小小说具有大众文化的基本的寓教于乐的功能,精英文学的“主旋律意识”,还有现代社会“人全面发展的主体创造精神”。
C.小小说是一种字数在1500字左右,在立意和结构上有特殊的创作要求的特殊的小说文体。
D.小小说是一种高品位的大众文化,也是一种人们走向精神全面和谐和全面发展的“主旋律审美文化”。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试题。(25分)
关于H7N9禽流感的问答
问:这次出现的H7N9是因为监管的漏洞吗?
答:应该不是。
问:H7N9是高致病性禽流感吗?
答:生物学上对于甲型流感是按照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的种类划分的。这两者决定了病毒进入细胞和最后扩散出细胞的能力,但是不决定毒力。所以这次的病毒可能在毒力上发生了变化,变得更为强大,那么可以称之为“新型H7N9”,当然,一切还需要进一步的检验和评估。
这个H7N9,有6条RNA链来自H9N2,就充分说明了流感病毒亚型变异的能力和定义的难度,严格意义上的“新型”实在太多,所以我们只能抓住决定了传染力的H和N来大体定义。
H9N2也是禽流感,说明这次的H7N9毒株必然最初来自某只鸟类体内,H7和H9几乎不曾在猪身上检测到,猪身上发现较多的是H1、H3。加上之前黄浦江死猪的检验没有发现禽流感病毒,可以基本排除黄浦江死猪和这次疫情的关系。至于这次的人感染是因为什么病原,只能说很大程度是和家禽有关,只是目前的证据不能板上钉钉。
可以这样说,H7N9不是高致病性禽流感。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丙(C)三大类。其中,B、C目前都分别只含有一种病毒,且这两大类病毒非常相似,相比A型相差很大,不感染鸟类,是哺乳动物专属。A型流感是最为多样,也对人类构成最大威胁。我们日常所见到的那些以H (血凝素)和N(神经氨酸酶)来命名的流感病毒,比如H3N2,全部是甲型流感的分支。
H7N9 (A/Anas crecca/Spain/1460/2008),从它的标准命名法就可以看出,这是一种甲型流感。2013年3月底在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H7N9型禽流感,这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而且文献中明确说明了这是一种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目前,国内并没有任何地方报道了出现大范围禽类死亡,所以这次的H7N9目前为止应该还没有进化为高致病性禽流感。
问:H7N9会在人与人之间大范围传播吗?
答:目前不会。禽流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可以在人之间大范围传播的案例。
问:这最初的几个病患都死了,难道威胁不大吗?
答:有威胁,但难以传播的病毒威胁并不大。
H7系类病毒对人类的威胁还没有系统的评估,H7型禽流感感染人类不是什么新闻,目前只有一起死亡病例(H7N7)。而目前国内似乎前两例病人都已经死亡,后几个病患都是病危。H7N9的确是第一次出现了感染人的案例,而且似乎表现出比它的近亲H7N3,H7N7这两个高致病性禽流感更强的对人的杀伤力。总之H7N9人感染致死率是一个新的课题,目前我们只有等待更多的分析和证据。
问:我们还能吃鸡肉吗?
答:感染的主要途径是接触了染病的家禽或其肉类。流感病毒在鸡肉被加工做熟之后几乎不可能还存活。所以尽量避免接触生鸡肉和活鸡。至于鸡排,做好做熟的含鸡肉的菜,肯德基、麦当劳,各位还是放心地吃吧。权威消息中,这次的H7N9是H7N9和H9N2杂合,二者都是禽流感,一般不出现在猪身上,所以可能我们可以更有力地推定病原和家禽有关。
出于谨慎,在查明这次家禽感染H7N9的状况以前最好先不吃。H7N9之前说过是一种低致病性禽流感,也就是说家禽可能感染了但不出现症状。如果这次的0号病例被证实的确是因为屠宰而感染,且H7N9在南方某养鸡场已经泛滥,甚至某些候鸟已经把这种可能感染人类的病毒散播到了更多的养鸡场,那么不吃鸡就是很必要的了。如果H7N9被证实对人类具备高杀伤力,那么这会是世界上第一个对人类有高杀伤力,对禽类却是低致病的禽流感病毒。
总之,决定能不能吃鸡的重要因素是养鸡场的鸡是不是已经大范围感染了H7N9,却没有出现症状。
问:还有,这次的H7N9是如何感染家禽的?
答:中国、东南亚,这样的地区是鸟类迁徙的重要目的地,又有长期密切接触家禽的现状,候鸟把病毒传播给当地禽类,禽类再传给人类的概率都是很高的。
【小题1】下列对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生物学上对于甲型流感的划分是按照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种类划分的。这两者决定了病毒进入细胞和最后扩散出细胞的毒力。
B.2009年的猪流感还没有很好地适应人类的生理环境。
C.H7N9不会在人之间大范围传播。
D.这次的H7N9是H7N9和H9N2杂合,一般不出现在猪身上,所以可能我们可以更有力地推定病原和家禽有关。
E.要不要吃鸡的关键是看养鸡场的鸡是不是已经大范围感染了H7N9,却没有出现症状。
【小题2】本文主要谈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请概括说明。(6分)
【小题3】为什么说这次的H7N9目前为止还没有进化为高致病性禽流感? (6分)
【小题4】结合文本,联系现实,你认为人类有必要高度重视H7N9吗?为什么? (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