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年年柳色
陈忠实
①早晨出门,无意间的一瞥,路边的柳树枝条上长出一片鹅黄的嫩叶,毕竟是春天了,这是瞬间发生的一种本能的心理反应。几乎同时映现于脑际的景致,便是家乡灞河岸边独成一景的柳色,还有回响于心底的李白的词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②禁不住那一抹鹅黄色的嫩叶的诱惑,约一二乡友回到灞河滩上,在瞥见那一派柳色的瞬间,我顿生遗憾,不过迟来了三五天,柳树枝条上的叶子已经转换成绿色了。眼前的灞河和河上的桥,以及河边桥头的柳色,既不是李白们千古吟诵的柳色,也不是我记忆里的柳色
③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我在灞桥南头的中学读书,学校的北围墙紧贴灞河河堤的南坡。站在灞桥上远眺,柳树的绿叶顺河而上而下绵延三五十里,成为一种令人惊诧又浮泛诗意的独特景象,自然可以理解历朝历代的诗家词人,何以会留下无以数计的吟诵灞河柳色的诗章。而我所亲见的柳树下的风景,是我的同学在河堤上读书,或是于微明中在河堤上跑步做早操。我印象最深的是,每逢周六下午回家,出学校后门便跨上河堤,打开我正在阅读着的小说,一路读过去,不用操心脚下的磕绊,更不用担心撞人碰车,那个时代的汽车很少,连拖拉机也是稀罕物,偶尔有人骑自行车过往,总是骑车人绕着步行者。
④也有令人痛切的记忆,我在这儿读高中的三年,正遭遇着共和国历史上最不堪的“三年困难”时期,饥饿的感觉是那个时代的人的共同体验。每到鹅黄的柳叶刚刚冒出,不仅村里和镇上的居民争相捋取,我和同学也爬树攀枝,很小心地捋下嫩叶,在一位当地同学的家里煮熟,用温水浸泡一夜,把柳叶里的苦汁排除,再一勺一勺分给全班每一个同学。
⑤上世纪80年代,我又回到灞桥古镇。刚进灞桥古镇不久,便遇上早春河堤上一派鹅黄的柳色,傍晚时分就散漫在河堤上沙滩里,眼看着那鹅黄的柳叶一天天变得金黄,变成浅绿,又变成深绿色。有文学朋友来,我便引他到河堤上散步,无论说正经事还是闲聊,无论是鹅黄的柳叶抑或是绿云般的柳色,都令朋友陶醉。然而,好景不长,大约是我到古镇的第二或第三年,我发现柳树的叶子发生了异变,一棵又一棵柳树的叶子由深绿变成一种枯焦的黄色,刚刚入秋便落叶了,第二年就再也吐不出那诱人的鹅黄了;死去的柳树已被人齐根锯断,留下一个圆圆的桩子。
⑥我现在和朋友漫步着的灞河长堤,依旧是那道老堤,面目却全非了。这儿已经被改造被装点成公园了,得着灞河水的滋润,正儿八经被命名为“灞河湿地公园”,河堤内外种植着各种花草树木,其中不乏颇为稀罕的品种;河边原来的沙滩,也是奇花异草连片相间,栅栏围护的木板小桥通到水边;水边长着密不透风的野生苇子,有水鸟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凫游。
⑦但我还是偏重这个季节里的灞河柳色。河堤内侧的滩地上和河水两边的苇丛里,有连片的柳树,还有独撑一方柳色的单株,不像是人为的栽植,而是自然的野生。我和朋友倚在柳树干上闲话,那一株株柳树已经有半抱粗了,柳叶刚刚从鹅黄转换为嫩绿,散发的清爽之气弥漫在空气中,令我有一种发迷似的陶醉,记忆里缺失的柳色终于得到补偿了……年年又有柳色了。
⑧在灞水岸边柳色之中漫步,和朋友少不得说到李白的词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汉唐时期的灞桥是长安城的东大门,迎接贵客好友到此等候,以示敬重;送别也送到灞桥桥头,依依不舍挥手;更有那些冒犯者被贬到远方,亲朋好友送别到灞桥,就不仅是伤心伤情的告别,而是撕心裂肺的生离死别了。可以想见几百年的王朝更迭中,灞河的河水里石桥上柳荫下落过多少泪水。站在柳色中的长堤上,隐约可以眺见灞陵。灞陵里安卧着汉文帝,陵墓选在白鹿原西端的北坡上,坡根下便是自东向西倒流着的灞水,史称灞陵,白鹿原随后也有了另一种称谓——灞陵原。
⑨我现在看到的灞河,河水边依依着青春男女,祖孙三代散漫在柳色之中,偶尔碰见多年不见的熟人,握手叙旧,也都是轻松欢悦的腔调,大约谁在这样的柳色里,都不会有撇不开的心事。这里已经没有伤别,依旧着年年柳色。
(选自2012 年4月24日《今晚报》,有删节)
【小题1】文章的开头写了什么?有何作用?(4分)
【小题2】本文写了哪些“记忆里的柳色”?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3】以第⑧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表达上的两个主要特点。(4分)
【小题4】通观全文,试分析本文的结构特色。(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14: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与交往方式的重大变革对“立德树人”所立之“德”产生了深刻的冲击与影响。海量信息的自由开放和“零门槛”,可能引发社会成员价值取向和判断的混乱,并使整个社会价值体系日趋多元化。在这一趋势中,“德”的主导性也随之被消解,这种消解在自媒体时代产生的“圈子文化”中有较多的体现。
②自媒体时代完成了以传播方式为中心的一系列变革,使人的思维方式与交往方式活跃起来,社会成员开始以自我为中心建立各种“小圈子”“大圈子”。“圈子”的扩大催生了“圈子文件”,社会舆论则在不同“圈子”的信息交互和影响中产生,随着“圈子”量的增加与影响域的扩散而扩大。由于监管审查机制尚不完善,主体权力容易得到极致发挥,社会舆论易通过非理性方式表达。一些视觉冲击力强、视角标新立异的内容往往会对“圈子”内成员甚至其他“圈子”产生影响,进而疏导舆论的走向,甚至衍生出舆论危机。而舆论危机一旦爆发,就会借由自媒体广阔的话语平台与话语媒介,形成一股影响极大的“舆论波”,从而削弱“德”的主导地位。
③若想恢复“德”的主导性,就要建构自媒体时代“立德树人”的新模式。
④首先,创建自媒体时代“立德树人”的“联动产品”。“联动产品”是指创建一些区别于其他教育活动与文化产品的彰显“立德树人”根本属性的自媒体产品。这些产品既有共同的教育目标,又能充分发挥联动性作用。这既包括微博“大V”、公众号等意见领袖,也包括网易公开课等能够发挥协同传播效用的教育平台,还包括“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等兼具观赏性、教育性的文化产品。
⑤其次,营造自媒体时代“立德树人”的“舆论场”。我们要在舆论爆发前建立舆情预警系统;在舆论爆发初期积极设置议题与议程,引导社会舆论朝向积极、有利的方向发展;在舆论发展中期,做好信息公开,依托国家数字化教育资源中心等平台实现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在舆论发展中后期,启动舆情监督系统,设置“把关人”。此外,要对各类社会事件或现象的舆论影响力进行科学预判和把握,以便采取相应行动。
⑥最后,要拓宽自媒体时代“立德树人”的个体“能力域”。培养社会成员在自媒体时代中的辨别能力,既要对多元文化进行辨析,揭露不良文化的虚假性与片面性,也要通过社会事件与现象,宣扬与佐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性和生命力。同时,要培养社会成员的媒介素养。这既要求我们在教育活动中设置专门的媒介素养课程,也要求我们加强媒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以推动全体社会成员形成适应自媒体时代发展的媒介素养。
(摘编自柏路《自媒体时代“立德树人”的困境与超越》)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判断的混乱造成了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多元化,“立德树人”所立之“德”的主导性被逐渐消解。
B.“圈子文化”催生于社会成员以自我为中心建立的“大圈子”,舆论也在不同“圈子”的信息交互和影响中产生。
C.恢复“德”的主导性,就是要创建像微博“大V”、网易公开课这样的彰显“立德树人”根本属性的自媒体产品。
D.自媒体时代,走出“立德树人”困境,要对舆论发生的全过程进行监管,营造适合“立德树人”工作开展的“舆论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认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与交往方式的重大变革为立论前提,由此指出了“立德树人”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B.文章举例认证了自媒体时代“立德树人”的“联动产品”,既具有共同的教育目标,又能充分发挥联动性作用。
C.文章首先交代时代背景,接着分折“圈子文化”削弱了“德”的主导地位,最后提出恢复“德”主导性的解决办法。
D.文章最后从培养社会成员的角度,认证了建构自媒体时代“立德树人”新模式要拓宽个体“能力域”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媒体时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建构自媒体时代“立德树人”的新模式,以便走出困境。
B.走出困境,要发挥优质资源“品牌效应”,也要营造“立德树人”的“舆论场”,还要培养社会成员的能力和素养。
C.随着监管审查机制的逐步完善,社会舆论非理性方式的表达将会减少,舆论危机的爆发也会减少甚至杜绝。
D.自媒体时代,除了要对舆论发展的各阶段采取不同措施,还要对舆论影响力进行科学预判和把握,以便采取相应行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
别急,哈尔施塔特
冯骥才
不久前,一到维也纳就被那里的朋友问道:是你们要在南方原样复制我们的世界文化遗产哈尔施塔特吗?
我听了一怔。本想搪塞过去。不料人家抓着不放,说是这里的电视台正式播报的,还有各种人物出来加以评点。有的说,“中国这么大的文化古国有多少好东西,为什么还要复制我们的?”“如果他们复制我们的哈尔施塔特,我们就在阿尔卑斯山里复制一个长城。”“世界文化遗产能复制吗?”等等;还有一个哈尔施塔特的居民说,“我家的店铺是祖祖辈辈用心设计出来的,他们有权利复制去吗?”
我更有兴趣的问题则是:文化遗产能否复制?于是我拉着朋友往位于特劳思湖边的被称作“世界上最美的湖畔小镇”的哈尔施塔特跑一趟,看个究竟。
这地方的确很美。波浪般起伏不已的阿尔卑斯山,在奥地利中部创造出一片山重水复、如诗如画的风景。七十多个大大小小的湖泊,明镜般静静地卧在山野深处,奥地利人称这片天赐的风景为“湖区”。前些年我应萨尔茨堡之邀,为他们写一本书,曾到湖区来过一次。那次的印象湖区就是一个童话世界。铺满绿茵的山峦,透明的溪流,五彩缤纷的花谷,随处或立或卧的肥硕的牛,还有山民特有的两层坡顶的木房子,楼上楼下挂满鲜花……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这里的山民对我说的一句话:我们最爱的是大自然,然后才是上帝。
镇里的房屋全是依山而筑,高低错落,而且一楼一式,彼此不同,其形态、材质、色彩,全都听凭房主的性情。这里的房屋,院墙、门洞、阳台、窗台都被房主用自己喜爱的鲜花艳丽五彩地装饰起来。某个楼角缺点什么,有点寂寞,就会把一盆垂着小紫花的绿藤柔情脉脉地吊在那里;可能他们觉得院内小径上的落花太美了,不忍扫去,便让一把竹帚闲倚墙边,任由地上落红一片。对于哈尔施塔特来说,小镇的美不是用行政和资本“打造”出来的,人们唯美的天性哪能复制!
哈尔施塔特这个词汇与“铁器”相关。欧洲第一个铁器时代就以哈尔施塔特命名。它对欧洲文明划时代的进步具有标志意义。恐怕这正是它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深层的缘故之一。当然,比“铁器时代”更早的历史还有凯尔特人留在这里的墓穴。早期人类在这里活动,都与这座小镇储藏极富的山盐有关。数千年的历史使哈尔施塔特成为欧洲最古老的小镇之一,也颇使镇上的人引为自豪。他们把不少珍贵的历史的遗存都精心地放进镇中心一座设施现代的博物馆中。这博物馆叫作“时光回忆”。
在镇内街上偶尔还会碰上一两个身穿民族服装的当地人。阿尔卑斯山的山民,女人穿束腰长裙,男子穿鹿皮短裤,与这里的山水有种谐调的美。他们不像中国的旅游景点,民族服装多成了吸引游人的一种道具。这里的百姓只有逢到节日或贵客光临,才穿上民族服装,如同穿上礼服,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一碰见这样的人,本地的色彩就活了起来。
哈尔施塔特,可别叫“复制”这个词儿闹昏了!这些年中国不少地方都在仿古、重建、复制,什么唐代宫殿、明代城墙、清代大街,甚至还要复制和重建圆明园,而做这种事时,谁也不会对文化认真。我们自己的古镇还说拆就拆呢,谁会拿你们的古镇当回事。
我想说,别急,哈尔施塔特,这不过是一场商业的游戏罢了。
(选自《环球人文地理》2012年第2期,有改动)
【小题1】文章开头两段表现了当地人什么样的心理?(4分)
【小题2】哈尔施塔特为什么被称作“世界上最美的湖畔小镇”?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3】简要分析文章的结构脉络。(6分)
【小题4】结合标题“别急,哈尔施塔特”,探究本文的写作意图。(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两个孤独的人
【奥地利】茨威格
像一股广阔的深色的激流,熙熙攘攘的工人穿过大门。在这密密匝匝的人群后面相当远的地方有一个工人孤孤零零地走着。他还不老,很强壮,但是他不能与那些人保持同样的步子,因为他那条瘸腿无法使他快速地行走。远处欢快的声音还在发出回响。他听到了,对这人群发出的嬉闹的声音并不感到痛苦。他的残疾早就使他习惯了孤独,在孤独中他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哲学家,以弃世者的冷漠面对生活。
他一瘸一拐地慢步向前。从远处昏暗的田野里涌来不久就要成熟的庄稼的暖洋洋的芳香,冷爽的晚雾也无法遏止它的飘散。远方的笑声消逝了。不时还有一只孤零零的蟋蟀发出唧唧声,除此到处一片寂静,是那种深深悲哀的寂静。在这样的寂静中沉默的思想开始言语了
突然他谛听起来。他觉得他听到了有人在呜咽。他凝神静听。一切都在沉默,像在无梦的睡眠中。但在随后的瞬间他又听到哭声,更为低沉更充满了痛苦。透过模糊的苍茫的暮色他看到在公路上有一个身影,坐在堆摞起来的铁轨上哭泣。他先是想静悄悄地走过了事。但当他走近时,他认出了这个不停呜咽的少女。
她是和他在同一工厂的一个女工。他是在每个人都称她是“丑八怪尤拉”时认识她的。她的丑陋是那样惹人注目,他们给她登记上这个她早在孩提时代就有的名字。她的脸粗糙,不成规矩,皮肤的颜色是一种脏兮兮的黄色,那样污浊不堪,令人厌恶。再加上体型是那样显眼的不协调,孩子般孱弱和消瘦的上身,长着一个宽大和有些弯曲的臀部。唯一漂亮的是她那双安详和熠熠闪光的眼睛,它们把所有的轻蔑和憎恶的目光当作是温柔的顺从再次映射出来。
不受怜悯地继续生活下去,他本人业已承受了过多的秘密痛苦。他走近她,把手善意地放到她的肩膀上。
她吃了一惊,像是从梦中醒来。
“放开我!”
她不知道是在同谁说话,只是由她的狂暴的痛苦而嘶叫起来。现在她认出了这个陌生人,变得安静下来。她注意过他,因为他是厂里从没有嘲笑她的少数人中的一个。她喃喃地推开他。
“放开我!这是我自个的事。”
他小心地问道:
“他们又欺负了你?”
这个问题又触到她的痛处。血一下子涌到面颊,她的话急促忙乱,充满了怒气:
“他们要到乡下,到村里去。有一个人建议,这立刻得到大家赞同。在有人数一数有多少人去时,我蠢极了,也报了名。所有人都笑了起来,他们恶言恶语,他们挖苦嘲笑,还从没有这样狠毒,直到我发起火来。我不知道我是怎么了,我失去耐性,就对他们说了些他们认为是下流人说的话。于是他们——就——把我——打了一顿……”
她又剧烈地啜泣起来。他陷入极度的激动,感到有必要对这个可怜的姑娘说几句话,于是他开始讲起他本人的苦恼。
但她不想减缓她的痛苦,她不愿放弃每个受侮辱人感受到的那种殉难者的快乐。
“不是他们,那些伤害我的人。是所有的一切,是整个生活。有时,当我想起自己时,我就厌恶自己。我为什么这么丑陋?这太不公平了。可我整个一生都在承受。早在是个孩子时我就感到他们在嘲笑我。我从不想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因为我怕他们,因为我嫉妒他们!”
他震颤地听她讲,她对他袒露了如此多的痛苦,他完全能够理解。因为这由成千上万小时积贮起来的痛苦,他原认为早已死寂了,现在又都从他的睡眠中苏醒起来,他早就忘记了,他是来这里安慰她的。完全不由自主地他也讲起了他的遭际,因为他找到了能理解他的人。他轻声对她说:
“也有一个人,他想与其他人一起玩耍,但是他不能。每当他们狂跑乱跳,他总是吃力地一瘸一拐地跟在后面,老是落在后面。其他人嘲笑他。他总是听之任之,傻里傻气的。比起你来,他也许更糟,你毕竟有健康的腿啊,整个世界属于这样的人哪!”
她内心激动得越来越厉害。她感觉到她生活中的痛苦从深处在碎成破片。
“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命苦。我从没有看到母亲,没有人对我说过一句好话。当每个姑娘同她们的情人在一起时,我是孤零零的一个人。这同时我还感到,事情会永远如此。也必然是永远如此,若是人们像所有其他人一样都这样想的话。我的上帝,我真想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
他俩从没有对人讲述过的,也几乎自己都没有供认过的,这两个还几乎是陌生的人彼此都袒露了出来。每一声呐喊都在他们的灵魂中得到了回响,因为两个人在痛苦上是相亲共感的。
他立起身来,简单而乞求地对她说:“走吧!”
她同他一起上路。天色已完全变得昏暗了。他无法再看清她的面孔,而她根本没有察觉到,在她的痛苦缓缓消失之中她在迎合着他的脚步。两个人就这样慢慢地一起走着。一种模糊不清的相互理解的情感像一种天国的快乐飘临到两个孤独者的天空。他们的交谈变得越来越亲切和细声,必须完全靠在一起才能听得清楚。
【小题1】【小题2】文章第二段划线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题4】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1)她感觉到她生活中的痛苦从深处在碎成破片。
(2)而她根本没有察觉到,在她的痛苦缓缓消失之中她在迎合着他的脚步。
【小题5】【小题6】两个孤独的人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概括。
【小题7】【小题8】本文讲述了两个孤独的人的故事,请探究作者讲述这个故事的深刻意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新文化运动之父---- 蔡元培
1917年1月4日,北京大学迎来了新校长——蔡元培。校工们恭恭敬敬地在校门口排好队,向这位新校长行礼。蔡元培一反以前历任校长目中无人、不予理睬的惯例,他脱下礼帽,向校工们回鞠了一躬。要知道,北京大学校长的职位相当于三品高官。这一鞠躬震动了北大,瞬间成为北大的新闻。
作为“镀金”的地方,北大这座衙门式旧学堂处处散发着颓败的气息。北大老师多是北洋官僚,学生多为官僚富家子弟,上课铃一响就有当差的来说一声:请老爷上课。大学的颓靡的风气可见一斑。
蔡元培从进入校门的鞠躬开始,决心要给中国一个全新的北京大学。他在就职演说中说:“诸位来北大求学必有一定宗旨,要求宗旨正大,必先知大学性质,我以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蔡元培认为,对学校的改革,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的观念,而现代教育发展最根本的精神,尤其是学术自由,它首先是要容纳一大批各个学科的大师级的学者,让他们都能自由发展。
当时,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以“启蒙和救亡”为主的新文化运动。蔡元培认定陈独秀可以成为青年的导师。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三顾茅庐,请陈独秀担任北大教授。继陈独秀之后,蔡元培又聘请了李大钊,鲁迅,钱玄同等人。在聘用新人的同时,一些不学无术的教员纷纷被解聘。
如果有人能够复制1917年到1919年北京大学,你一定会发现这样的怪现象:教室的这边,目空一切的国学大师黄侃大谈魏晋文学;那边,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钱玄同极力倡导白话文。黄侃在课堂上大骂钱玄同的观点荒谬不合古训,而在对面教室讲课的钱玄同毫不在乎照讲我的现代白话。
一时间,北大校园里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各种主义层出不穷,国学、哲学、政治学等各种学说风起云涌,《新青年》《新潮》《国故》等或激进或保守的刊物百家争鸣。
北大有宽容之心,蔡元培有将将之才。北大怪人——辜鸿铭曾说:“中国只有两个好人,我一个蔡元培一个。”蔡元培辞去北大校长时,辜鸿铭说,中国不能没有皇帝,北大不能没有蔡校长。英年早逝的国学狂人黄侃说:“我和蔡元培志不同道不合,但如果蔡元培走了,我也不能留,因为全中国没有人能够用我。”
兼容并包一方面意味着各种思想流派的并包,同时也意味着所有学者都应该得到尊重,这就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吸收,教育民主和教育平等的这样一个思想在北大得到了切实的体现。
蔡元培在北大短短两年的改革,就彻底改变了北大的面貌,新派知识分子在北大越聚越多,新文化运动规模也越来越大。后人在书写蔡元培的传记时,常常这样评价蔡元培:“他是新文化运动之父,他通过改变一所大学进而改变了一个民族!”
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列强们拒绝了战胜国之一的中国的合理要求,将战败的德国在山东攫取的利益转给日本。消息传回国内,在新文化运动中启蒙的中国青年人愤怒了。一场爱国运动就此拉开序幕。
1919年,5月4日,星期天,北京。天气,晴,下午和晚大风一阵后小雨。这一天诞生了一件震动中国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事件——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后,北洋政府扬言解散北大。为了保全北大,保护学生,蔡元培愤而辞职,再次离开北京。
蔡元培一生办学,种下读书爱国爱民和革命的种子。中国知识分子从官场走向学术殿堂,从庙堂走向民间,正是蔡元培在北大开风气之先。
蔡元培时期,北大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允许校外生自由出入,旁听这个最高学府的课程。当时,一位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常常跑去聆听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讲授马克思主义。后来,他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任领导人,他就是***。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终年72岁。国民党总裁蒋中正在陪都重庆主持公祭;共产党则在延安举行各界追悼大会,中共领袖***发唁电:“孑民先生,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一位贫病交加的读书人,为什么受到国共两党共同的尊崇?
也许从美国著名学者杜威对蔡元培的一段评价中可以找到答案。杜威说,在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中,能领导一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了蔡元培以外,找不出第二个人。
(摘编自邹志伟《新文化运动之父----蔡元培》,有删改)
相关链接:蔡元培(1868---1940),字孑民,浙江绍兴人,近代教育家,近代民族学研究的先驱,中华民族首任教育总长。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尽管曾担任相当于二品高官的中华民国教育局长,蔡元培面对在校门口排好队、向他行礼的校工们仍然脱帽鞠躬,这是他“平等”治校思想的体现。
B.蔡元培从改革学生的观念入手改革北大,他提出,学生要抱有正大的宗旨,以研究学术为天职,追求学术自由,而不应该把读大学作为升官发财之捷径。
C.入主北京大学之后,蔡元培解聘了一批不学无术的教员,同时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聘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钱玄同等人。一时间,北大人才济济。
D.蔡元培所作的贡献是世界各国的小学校长难以比肩的;同时,蔡元培还富有自我牺牲精神,为了保全北大和保护学生,他愤而辞职,离开了北京。
E.蔡元培既是近代民族学研究的先驱,又是近代教育家。担任北大校长期间,他致力于改革北大的旧弊、树立北大新风,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小题2】文中说蔡元培“决心要给中国一个全新的北京大学“,蔡元培担任校长后的北京大学新在何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
【小题3】文中写了几件事情来体现蔡元培深受人们推崇?
答:    
【小题4】蔡元培被后人称为“新文化运动之父“,他的贡献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什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
吴炫
最近常常思考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中西方知识分子,除了一些共同特征以外,比如以自己的独立思想向社会说话、承担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责任等等,有没有因文化的差异而呈现的不同品格呢?在走向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当代文化进程中,这样的不同品格是应该被特别强调,还是应该尽量去消弭、使得全人类只有一种知识分子呢?
我首先想到的是萨伊德和哈维尔。这两个学者近年被中国知识分子热衷谈论,显然与中国学界特别倾向的一种对知识分子的独立理解有关。哈维尔先不去说他,在《知识分子论》一书中,萨伊德特别肯定班达认为的知识分子具有“反对现状的状态”,激赏米尔斯的主要论点是“大众与个人的对立”,均在表明一个观点:知识分子是敢于“对抗现实”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我赞同萨伊德的独立的知识分子是向社会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也赞同他所认为的“专业态度”是“今天对于知识分子的特别威胁”,但在这种“独特见解”是“对抗现实”的,还是也可以以“尊重现实”为前提去“穿越现实”的问题上,我认为涉及到对东西方知识分子独立品格的文化差异性理解。这种差异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关系到能否形成“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论”的问题,也关系到中国知识分子能否以现代东方式形象去影响世界的问题。
所以,与萨伊德赞赏伏尔泰、萨特、阿多诺这些“辩护者”“冒险者”“流浪者”不同,我更愿意从苏轼、黄永玉身上提炼知识分子独立的“中国品格”。说到独立的知识分子应该有自己对世界的哲学性理解,上述东西方知识分子不同程度都具备,但我发现苏轼、黄永玉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不是直接“对抗现实”的。苏轼两次提出“御史监察机构”的建议,均不是为了颠覆现行政治体制,而是一种“修补”或“合理化”倡议,有健全、深化现实政治的作用。在文学观上,苏轼从来没有公开反对“文以载道”,但他的《琴诗》《题西林壁》《大江东去》却不是“文以载道”可以解释的。这样的情况,就是“尊重载道又突破现有的道”的“穿越现实”的独立品格,决然不是“对抗现实”的品格。有了这种品格,一个作家与现实的关系就会变得从容而大气,没有剑拔弩张的对抗心理。有中国式独立品格的知识分子,对世界具有一种宽和理解进而平静的心态。
这个问题放到有老顽童心态的黄永玉身上,问题就更饶有意味了。贸然一看,萨伊德恐怕不会承认黄永玉是一个自由独立的知识分子,因为他太不面对政治和现实秩序了,也没有多少自己的理论来使自己站立,不像哈耶克那样发起组成培勒林山学会去讨论国家与自由的关系。然而,他面对“专业画家”那种以“不太讲道理”的心态去画专家们感到震惊、却又很难归类的绘画,不被任何组织和行政收编的自由创作状态,也不遵守儒家“忧患社会”的创作意识,更以自己对生活用品、花鸟虫草的哲理性思考突破道家式的“恬淡人生”和“忘知美学”,给人特别的意味和震撼体验,你又不得不说他身上有一种我们还没有很好挖掘的“中国式独立”品格。黄永玉有句名言,叫“人家跳出红尘,我要往红尘里钻”,表面上看,这似乎与知识分子应批判和超越世俗生活的独立品格大相径庭,但仔细想想,黄永玉式的“独立”奥妙就在一个“钻”字——“钻”表明黄永玉是不“轻视世俗”的,甚至有些“喜欢世俗”;“钻”也表明黄永玉又是“不限于世俗”的,并且可以“钻出去”的。这种“亲和又能穿过”的“穿越精神”,正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与西方知识分子面对世俗的一种观念差别:“对抗现实”必然会有康德式的“超越世俗”道德姿态,也必然会有边沁那样完全“功利主义”之逆反式对抗,而黄永玉的“钻”却提供了一种东方式的“不限于世俗”的“非对抗性”之独立品格。
所以我认为,尽管萨伊德、哈维尔、哈耶克等把西方知识分子的自由和独立性质阐述的多么令东方知识分子心向往之,我还是要指出其文化错位而带来的“价值有限性”。中国知识分子在独立与自由问题上如果没有中国原创性理解,就不可能弥补这种有限性。因为自晚清以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一直是以西方的“个体权利”理论为依托进行“文化批判”的。“人人有自主之权”这一晚清以来知识界典型的启蒙话语,并未在“中国问题”视角下进行过深入追问。即独立与自由,对中国个体究竟“主”在哪里? 又如何去“主”,一直是模糊不清的。是随心所欲即算自主?还是一个人必须有自己的意志或独特的对世界的理解才能自主? 如果是后者,存在不存在自主的“中国方法论”问题? 或自主者对世界的东方式态度问题? 这些问题,是否必须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独立与自由的理性建构? 而这样的建构要求,是否必然会推导出我们对萨伊德、哈维尔、哈耶克等西方思想家的独立与自由理论的审视态度与批判实践?
【小题1】(小题1)下列各项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中西方知识分子,都具有以自己的独立思想向社会说话、承担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责任等共同特征,但也因文化的差异而呈现不同品格。
B.能否理解东西方知识分子独立品格的差异性很重要,这关系到中国知识分子能否以现代东方式形象去影响世界的问题。
C.中国的知识分子应该向伏尔泰、萨特、阿多诺等这些“辩护者”“冒险者”“流浪者”学习,敢于向社会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而不应以“尊重现实”为前提去“穿越现实”。
D.苏轼虽然从来没有公开反对“文以载道”,但他的《琴诗》《题西林壁》《大江东去》却又表明他是反对“文以载道”的。
E.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陈独秀等知识分子,一直是以西方的“个体权利”理论武装自己,对现实进行着“文化批判”的。
【小题2】(小题2)作者说黄永玉“身上有一种我们还没有很好挖掘的‘中国式独立’品格”,对其论据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他面对“专业画家”,抱着“不太讲道理”心态,却创作让他们感到震惊和另类的画。
B.他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不加入任何组织,不属于任何行政单位,处于完全自由状态。
C.他在绘画创作时,不像其他画家那样怀有儒家所提倡的“忧患社会”的创作意识。
D.他凭借自己哲理性的思考来描绘生活用品、花鸟虫草,完全摆脱了道家思想的束缚。
【小题3】(小题3)(小题3)西方知识分子和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有什么不同?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有怎样的积极意义? (4分)
【小题4】(小题4)针对中西方知识分子不同的独立品格,作者的看法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