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金冬心  汪曾祺
召应博学鸿词杭郡金农字寿门别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龙仙客、苏伐罗吉苏伐罗,早上起来觉得很无聊。
他是昨天日落酉时回扬州的。刚一进门,洗了脸,给他装裱字画、收拾图书的陈聋子就告诉他:袁子才把十张灯退回来了。是托李馥馨茶叶庄的船带回来的。附有一封信。另外还有十套《随园诗话》。金冬心当时哼了一声。
去年秋后,冬心先生手头就有些紧。进了腊月,他想起一个主意:叫陈聋子用乌木做了十张方灯的架子,四面由他书画。过了正月初六,叫陈聋子上南京找袁子才,托他代卖。不想现在,退回来了!这个老奸巨猾!不帮我卖灯,倒给我弄来十部《诗话》,让我替他向扬州的鹾贾打秋风!——俗!
今天一起来,很无聊。喝了几杯苏州新到的碧萝春,念了两遍《金刚经》,趿着鞋,到小花圃里看了看。他踱回书斋里,把袁枚的信摊开又看了一遍,觉得袁枚的字很讨厌。顺手把《随园诗话》打开翻了几页,到处是倚人自重。有的诗,还算清新,然而,小聪明而已。再看看标举的那些某夫人、某太夫人的诗,都不见佳。哈哈,竟然对毕秋帆也揄扬了一通!毕秋帆是什么?——商人耳!郑板桥对袁子才曾作过一句总评,——“斯文走狗”,不为过分!
他觉得心里痛快了一点,——不过,还是无聊。
他把陈聋子叫来,问问这些天有什么函件简帖。陈聋子把脑门一拍,说:“有!程雪门有一张请帖!”
“程雪门?”
“对对对!请你陪客。”
“请谁?”
“铁大人。”
“哪个铁大人?”
“新放的两淮盐务道铁保珊铁大人。”
“几时?”
“今天!中饭!平山堂!”
“你多误事!——去把帖子给我拿来!——去订一顶轿子!——你真是!——快去!”
金冬心开始觉得今天有点意思了。
等催请了两次,到第三次时,冬心先生换了衣履,坐上轿子,直奔平山堂。
程雪门是扬州一号大盐商,今天宴请新任盐务道。等金冬心下了轿,往里一看,扬州的名流显贵都已到齐。程雪门正陪铁保珊说话,一眼看见金冬心,站起身来。铁保珊早抢步迎了出来。
“冬心先生!久仰!久仰得很哪!”
“岂敢岂敢!臣本布衣,幸瞻丰采!铁大人从都里来,一路风霜,辛苦了!”
“请!”
“请!请!”
铁保珊拉了金冬心入座。程雪门道一声“得罪!”去应酬别的客人。大家只见铁保珊倾侧着身子和金冬心谈得十分投机,金冬心不时点头拊掌,不免悄悄议论。
稍顷宴齐,更衣入席。正中一桌,首座自然是铁保珊,次座是金冬心。金冬心再三谦让,铁保珊一把按得他坐下,说:“你再谦,大家就不好坐了!”金冬心只得从命。
今天的酒席很清淡。铁大人连吃了几天满汉全席,接到请帖说:“请我,我到!可我只想喝一碗稀粥,就一碟香油拌疙瘩丝!”按扬州规矩,菜单请铁保珊过目。头菜是清炖杨妃乳——新到的河豚鱼。铁大人听说有河豚,说:“得有炒蒌蒿呀!——‘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有蒌蒿,那才配称。”随饭的炒菜也极素净。铁大人听了菜单,说“‘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他请金冬心过目,冬心先生说:“‘一箪食,一瓢饮’,侬一介寒士,无可无不可的。”
金冬心尝了尝这一桌清淡而名贵的菜肴,又想起袁子才和他的《随园食单》,觉得他真是寒乞相,嘴角不禁浮起一丝冷笑。
酒过三巡,铁保珊提出行酒令。酒令叫做“飞红令”,各人说一句或两句古人诗词,要有“飞、红”二字。他先说道:“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下面有说“一片花飞减却春”的,也有说“桃花乱落如红雨”的。到了程雪门,他说了一句:“柳絮飞来片片红。”
大家先是愕然,接着就哗然:
“柳絮飞来片片红,柳絮如何是红的?”
“杜撰!杜撰无疑!”
“罚酒!罚酒!”
程雪门正无地自容,忽听金冬心放下杯箸,从容言道:“诸位莫吵。雪翁此诗有出处。这是元人咏平山堂的诗,用于今日,正好对景。”他站起身来,朗吟出全诗: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
大家一听,全都击掌:
“好诗!”
“到底是冬心先生!”
“不想雪翁如此博学!佩服!佩服!”
程雪门哈哈大笑,连说:“过奖,过奖!”
铁保珊拈须沉吟:这是元朝人的诗么?金冬心真是捷才!出口成章,不动声色。快,而且,好!有意境……
第二天一早,程雪门派人给金冬心送来一千两银子。收下银子,金冬心叫住陈聋子:“把这灯收到厢房里去。”刚提起灯,金冬心又叫住他:“把这个——搬走!”他指的是堆在地下的《随园诗话》。
陈聋子抱起《诗话》,走出书斋,听见冬心先生骂道:“斯文走狗!”陈聋子心想:他这是骂谁呢?
(有删改)
【注】①苏伐罗:汉字“金”的梵文音译,金农别号金吉金。②即袁枚 ③鹾:cuó,盐。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讲述了金农在酒席上替大盐商程雪门解围的故事,语言平淡自然,人物形象鲜明,主题耐人寻味。
B.小说开篇十分别致,把金农的各种头衔列了一大串,目的是让读者摸不着头脑,以突出他与众不同、鹤立鸡群。
C.金冬心被程雪门请去陪席,却等主人催请了三次才登轿前往,体现了他的清高和内心对盐商的轻视。
D.铁保珊对金冬心吟咏的诗心生疑虑,拈须沉吟后恍然大悟却没有点破,体现出他胸有城府,老于世故。
E.作品的主人公是金冬心,但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了袁枚文采出众、高雅脱俗、平民化的名士形象。
【小题2】汪曾祺笔下的“金冬心”是什么样的一个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文中反复提到金冬心感到“无聊”,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6分)
【小题4】小说结尾写道,陈聋子听见金冬心骂道:“斯文走狗!”金冬心是在骂谁?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14: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后面小題。
①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虽然它的直径不到头发丝的1/20,但却可能成为引发肺癌的“夺命杀手”。
②颗粒物吸附的化学物质危害最大。调研结果显示,如果PM2.5超标后,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医院心血管系统的急诊及死亡要增加6%到7%,高血压病的急诊要增加5%。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本质上讲是颗粒物表面吸附的各种化学物质对健康的影响,比如吸附了重金属就有重金属的危害,吸附了二口恶英就有生殖危害,要是吸附了致癌物就会有致癌效应,关键是要看吸附了什么东西。
③PM2.5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最直接。每到冬季灰霾天,医院呼吸科门诊的就诊量就会明显增加。相反,一场大雪过后,医院里不仅感冒患者减少,许多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病情也有不同程度的缓解。这是因为下雪会过滤可吸入颗粒,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所以大家通常都会觉得雪后的空气尤其清新。
④越是细小的粉尘颗粒越难以预防。这种颗粒不能通过打喷嚏、咳嗽、吐痰等方式排出,它沉积在肺部,经年累月,就像一颗随时会爆炸的定时炸弹,时时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细的粉尘颗粒可以直接吸入气管、支气管、肺部,引起炎症反应。
⑤从全世界来看,慢性阻塞性肺气病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该病症的急性发作除了病毒、细菌的感染外,空气寒冷和大量粉尘颗粒的吸入都是重要原因。
⑥研究发现,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也即PM10),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能够直接进入肺泡并被巨噬细胞吞噬,可以永远停留在肺泡里。不是单纯对呼吸系统,对心血管、对神经系统等都会有影响。研究发现,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
⑦附着了重金属和多种致病菌的有害颗粒进入人体后,可以通过人体的循环系统渗入血液,对包括心脏、血管在内的器官造成损害。
⑧研究发现,PM2.5吸入人体后,超细的颗粒会进入血液,附着在超细颗粒上的有毒有害物质会对血管内膜造成损伤。血管壁的损伤是心脑血管病的开始,它导致内膜壁发生炎症反应,久而久之出现斑块以及增厚现象,从而使血管内膜加厚,发生狭窄,加大引发血栓的可能。
⑨德国研究人员调查了德国两个城市的3399位居民,结果发现:居住在交通要道150米之内的居民与远离交通要道的居民相比,冠心病的发生率增加了1.85倍,原因是临近街道的居民吸入了更多的PM2.5。
⑩除了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系统外,PM2.5还会影响到人体内分泌系统。长时间的灰霾缭绕、缺乏太阳光照射,人体中的松果体会分泌出较多的松果体素,而甲状腺素、肾上腺素浓度相对降低。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是唤起细胞工作的激素,一旦减少,细胞就会“偷懒”,变得极不活跃,人就会显得没精打采。人也因此容易产生悲观情绪,影响心理健康。
【小题1】下列有关PM2.5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PM2.5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是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其直径只有头发丝的1/20。
B.如果PM2.5超标后,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医院心血管系统的急诊和死亡要分别增加6%和7%。
C.PM2.5对健康的影响,其实是颗粒物表面吸附的各种化学物质对健康的影响。
D.越是细小的PM2.5越难于预防,它们可以直接吸入气管、支气管、肺部,完全不能被排出。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下雪会过滤可吸入颗粒,并杀死吸附在其表面的病菌,因此一场大雪过后,医院里不仅感冒患者减少,许多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病情也有不同程度的缓解。
B.从全世界来看,由于病毒、细菌的感染,加上空气寒冷和大量粉尘颗粒的吸入,慢性阻塞性肺气病发病率将呈上升趋势。
C.超细的PM2.5颗粒通过人体的循环系统渗入血液,附着其上的有毒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膜,从而使血管内膜加厚变窄,必然引发血栓。
D.德国研究人员发现,由于吸入更多的PM2.5,居住在交通要道附近的居民要比远离交通要道的居民更容易患上冠心病。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PM2.5对人体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等都有很大的危害,也间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B.灰霾天气中的PM2.5对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们吸附的各种化学物质可能导致金属危害、生殖危害甚至是癌症。
C.PM2.5比PM10对人体的危害更大是因为PM2.5能附着更多的有毒有害物质,能直接进入肺泡甚至渗入血液,对人体器官造成损害。
D.PM2.5超标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要比沙尘暴更大,因而我们要竭力减少颗粒物的排放,努力提高空气质量,改善自然环境。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生  命 
韩少功 
①你看出了一条狗的寒冷,给它垫上温暖的棉絮,它躲在棉絮里以后会久久地看着你。它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它的感激。 
②你看到一只鸟受伤了,将它从猫嘴里夺下来,用药水疗治它的伤口,给它食物,然后将它放飞林中。它飞到树梢上也会回头看你,同样不能说话,只有用这种方式铭记你的救助。它们毕竟是低智能动物,也许很快会忘记这一切,将来再见你的时候,目光十分陌生,漫不经心,东张西望,追逐它们的食物和快乐,它们不会注意你肩上的木犁或者柴捆。它们不会像很多童话里描述的那样送来珍珠宝石,也不会在你渴毙路途的时候,在你嘴唇上滴下甘露。它们甚至再也不会回头。但它们长久地凝视过你,好像一心要知道更多关于你的事情,好像希望能尽可能记住你的面容,决心做出动物能力以外的什么事情。 
③这一刻很快就会过去。但有了这一刻,世界就不再是原来的世界,不再是没有过这一刻的世界。感激和信任的目光消失了,但感激和信任弥散在大山里,群山就有了温暖,有了亲切。某一天,你在大山里行走的时候,大山给你一片树阴;你在一条草木覆盖的暗沟前失足的时候,大山垫给你一块石头或者借给你一根树枝,阻挡你危险地下坠。在那个时候,你就会感触到一只狗或一只鸟的体温,在石头里,在树梢里。 
④你不再感到孤单的危险,你能感到石块是你的血肉,树梢是你的肢体,而你的一声长啸或大笑其实来自大山那边的谷地。你早应该知道,科学的深入观测已经证明:植物其实有感情,也有喜爱和快乐的反应——当你为之除虫或授粉;也有恐惧和痛苦的反应——当你当面砍伐它们的同类。它们在特殊的“心电仪”和“脑电仪”里同样神绪万般,只是无法尖叫着拔腿而逃罢了。你还应该知道,科学的反复试验还证明:大地同样是“活”物和“动”物,只要你给它们足够的高温,比方说给它们太阳表面的炽热,它们就会手舞足蹈,龙腾虎跃,倒海翻江,风驰电掣,同样会有大怒的裂爆或者大爱的聚合,其”活”其”“动”之能耐,远非人类可及。它们眼下之所以看似没有生命的蛰伏,只不过是如同动物的冬眠和植物的冬枯——地球的常温对于它们来说过于寒冷,正是它们的冬天。 
⑤你是人。其实人只是特定温度、特定重力、特定元素化合一类条件下的偶然。因此相对于大地来说,人不过是没有冬眠和冬枯的山:相对于植物来说,人不过是有嘴和有脚的树;相对于其它动物来说,人不过是穿戴了衣冠的禽兽,没有了尾巴却有了文字、职位、电脑以及偶尔寄生其中的铁壳子汽车。人是大地、植物、动物对某个衣冠者临时的身份客串,就像在化装舞会上有了一个假面。 
⑥你抬起头来眺望群山,目光随着驮马铃声在大山那里消失,看到起伏的山脊线那边,有无数的蜻蜓从霞光的深处飞来,在你的逆光的视野里颤抖出万片金光,刹那间洒满了寂静天空——这是更大的一扇家门向你洞开,更大的一个家族将把你迎候和收留——只需要你用新的语言来与骨肉相认,需要你触抚石块或树梢的问候。你知道。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写一条狗、一只鸟对你长久地凝视,意在表明动物懂得感恩,以此呼吁我们人类也该懂得感恩。
B.文章运用第二人称,显得亲切、自然,更能引起读者对生命的思考。
C.文章结尾”新的语言”是指对生命新的诠释,对生态文化新的认识和感知。
D.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文字表达上的华丽典雅使文章格外地摇曳多姿。
E.作品角度新颖,把笔触伸向了关注人类生存、人与自然和谐的高度。正因了这个高度,文章才具有了强烈的震撼力和穿透力。
【小题2】简要概括,本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关于”生命”的思考?  
【小题3】你怎样理解第⑤画线句子”人是大地、植物、动物对某个衣冠者临时的身份客串,就像在化妆舞会上有了一个假面”的深刻含义?  
【小题4】请结合”你知道”三字赏析本文的结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烽火台的诉说
陈芳烈
自从有了人类,也便有了信息传递的需要。殷商时期,出现了“击鼓传声”的通信方式;西周时期,人们开始兴建烽火台,兴起了用火光和烟雾传递信息的办法。这种用烽火报警的通信方式延续了多个朝代,直至清末才逐渐消失。
今天,人们在游览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时,依然可以看到那随着山势的起伏,在一些制高点上修建的形似碉堡的方形建筑,那就是烽火台,但烽火台也不是长城所独有的景物。
在我国,烽火台的出现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据史料记载,周朝时,中央与各诸侯国都在边疆或通达边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距离就修筑一座烽火台。烽火台上堆满了柴草,一旦发现有外族入侵,便可点燃柴草以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后,就会派兵前来接应,同御外敌。
说到烽火台,很多人都会想起《东周列国志》中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幽王烽火戏诸侯”。故事的结局自然是周幽王命丧西戎刀下,褒姒也在劫难逃。西周从此走向了灭亡。
西周的灭亡并不意味着以烽火通报军情的历史就此终结。相反,到了汉代,烽火台的建设规模更大了。用土木筑成的被称为“烽燧”的烽火台,在边陲重镇和交通要道上随处可见。今天,在新疆库车县境内,还留存着一座克孜尔尕哈烽燧,其气势之雄伟可使我们约略窥见当时烽火通信之盛。
举放烽燧报警,是中国古代传递军情的一种方法。白天发现有外敌入侵时,就在烽燧上燃起柴草或狼粪,其烟直上不散,远远地就能被人看见,人们称之为“狼烟”或“烽烟”;夜间则点燃柴草,以火光报警。点燃的烽火还可包含一些简单的信息,如入侵者在500人以下时,放一道烽火;入侵者在500人以上时,放两道烽火。
在古代,烽火总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看见了烽火,便意味着战争来临。烽火传递信息的速度很快。汉武帝时,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大军出征匈奴时,就以举放烽火作为进军信号。据记载,仅一天时间,烽火信号便可以从当时的河西(在今甘肃省)传到辽东(在今辽宁省),途经千余里。
烽火通信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山东的烟台,便是因明朝时在那里设置有狼烟烽火台而得名的。后来,随着电报、电话等现代通信方式的出现,古老的烽火通信终于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
烽火,不仅见证了古战场的刀光剑影,也给人类未来的通信以智慧的启迪。
首先,人们发现光传送信息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声音。近代发展起来的激光通信,虽不能与烽火时代的“光通信”相提并论,但在以光作为信息传送媒介这一点上却是一脉相承的。其次,烽火通信是一种典型的接力通信。信息通过一个接一个的烽火台的接力传送,可以直达千里之外。近代的许多远距离通信系统,也都沿袭了这一思路。但是,烽火通信在实际应用中也有致命弱点,那就是,在通过大气传播信息时受雨雾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这就极大地制约了它的发展。现代发展起来的光纤通信让信息的传输在密封的物理通道中进行,不仅不受外界自然条件的影响,也与电磁干扰绝缘。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烽火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由于信息传递的需要,烽火台开始兴建,它用火光和烟雾传递信息,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这种信息传递方式延续了多个朝代。
B.烽火台是修建在长城上的一种方形建筑,可以随山势的起伏选择制高点建造,这样可能更有利于传递信息。
C.烽火台传递信息所用的主要燃料是柴草和狼粪,而烽火台主要被用来传递军情,所以古诗文中的“烽火”或“狼烟”一般借指战争。
D.烽火台是古代人类智慧的结晶,除了传递有军情这一消息外,还可以包含一些简单的信息,如可以借助烽火的道数来表明入侵者的大致数量。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信息传递是人类发展的需要,所以说烽火台的出现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而它最终退出人类生活的舞台,也是历史的选择。
B.烽火台主要分布在边陲重镇和交通要道上,有些地方会因那里设置有烽火台而得名,如山东的烟台。
C.在电报、电话等通信方式出现之前,烽火台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它在传播消息时,受天气影响比较大。
D.虽然近代发展起来的激光通信与烽火台传递信息在传送媒介上一脉相承,但激光通信却比不上烽火台传递信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烽火台始于西周,终于清末,时间跨度很大,但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最终还是没有摆脱被新兴的通信方式取代的命运。
B.虽然周幽王因“烽火戏诸侯”使西周灭亡,但到了汉代,烽火台的建造规模更大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新疆库车县境内的克孜尔尕哈烽燧。
C.据记载,西汉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大军出征匈奴时,仅一天时间,烽火信号就可传递千里,因此攻打匈奴大获全胜。
D.虽然现代通信方式最终取代了利用烽火台传递消息的方式,但现代人还是从古人的方法中获得了很多启示,这促进了通信方式的进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下列小各题。

观众为何吐槽文学改编影视作品

文学作品向来是影视创作的重要灵感源泉。近期荧屏银幕上,改编作品数见不鲜,根据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作品改编的电视剧《红高粱》热播,根据热门青春文学《匆匆那年》改编的电影也已上映。然而在叫好背后,吐槽之声也不绝于耳,不少原著粉丝抱怨这些影视改编“毁了原著”。而知名小说《三体》即将被拍成电影的消息传出后,读者的此类情绪更是爆发到极点,以至于该剧的制片人无奈地说:“《三体》要毁也得毁在中国人手上。”

那么,为何满意的读者比满意的观众多?改编影视作品是否就是“毁原著”利器?依笔者看,观众纷纷吐槽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不仅和两种艺术形式自身特点不同有关,也与当下文学改编影视作品泛滥的风气有关。

我们常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文学作品的文字、人物和故事情节在不同的读者眼中有不同的意义,在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阅读后,每个读者都对作品有个人性的体会,都可以根据作品构建出一个带有个人色彩的空间。面对影视作品时,大部分观众更看重影视作品在有限时间内呈现的故事情节和画面,不会去在意影视艺术本身的剪辑、配乐等技巧。但相较于美国大片营造的精彩画面,中国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常简单地选择展现故事情节。

然而,和原著丰富而又个性化的内容相比,影视作品只能在有限时间内展现导演或编剧想要截取的内容,更不用说这些内容还要经过编剧的重构、演员的诠释,实现从文学艺术到影视艺术的转变。若观众捧着原著对比影视作品来看内容、看情节,发出抱怨之声也便不奇怪了。

这个结论并不是对眼下文学改编影视作品的维护。抛开情节不谈,作为影视艺术,目前很多作品还没有探索到好的艺术表达方式,艺术品位也常常谈不上,因为影视作品总是要和市场挂钩,难免随市场而动,迎合流行。更值得忧虑的是,当下影视行业正处于“剧本荒”的时代,原创剧本少之又少。所以优秀的文学作品一经推出影视公司便立即出面抢购,“趁热打铁”赶市场推出相应的改编作品,编剧、导演和演员都成了影视制作流水线上的工具。如此,作品免不了会粗制滥造,“毁原著”也是意料之中。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影视作品的灵感,优秀的影视作品更会实现对原著的推广。想要拍出好的作品,可以如张艺谋一样聪明地选择《陆犯焉识》中的一个章节,也可以如魏德圣一样,十二年磨一剑推出《赛德克•巴莱》 。看到原著火了,影视剧不能以着急上马的心态强求改编,对原著情节贪大求全,否则观众吐槽改编作品的现象还将一直存在。

(选自《中園文化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观众吐槽文学改编影视作品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有着各自的艺术特点,并且当下文学作品改编影视作品的风气泛滥。
B.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读者都可以根据文学作品构建一 个带有自我意识的空间,而改编影视作品难免与之有出入。
C.与美国大片相比,中国的改编影视作品常常只是简单地展现故事情节,而不注重影视作品的剪辑、配乐等技巧。
D.改编的影视作品展现的只是编剧或导演想要表现的内容,并且这些还经过了编剧的重构和演员的诠释,经历了艺术形式的转变。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电视剧《红高梁》和电影《匆匆那年》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热播的同时也受到了观众的批评。
B.导演想要拍出好作品,就要像张艺谋、魏德圣一样,要么选择文学作品中的一个章节进行拍摄,要么长时间筹备拍摄。
C.影视剧翻拍文学作品不能总是抱着“趁热打铁”的心态,也不能对原著情节贪大求全,否则吐槽现象就不会消失。
D.文学作品一向是影视作品的重要灵感,而优秀的影视作品往往也能实现对原著的推广,二者能够相互促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观众捧着原著去看影视作品,总是去对比故事情节上的不同,那么抱怨总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毕竟文学艺术到影视艺术有所转变。
B.目前,中国的影视艺术没有好的艺术表达方式,并且艺术品位也不太好,它们常常跟随市场而动,迎合市场流行。
C.当前一有优秀文学作品出现,影视公司便纷纷抢购,以致出现文学改编影视作品泛滥的现象,这与影视行业自身“剧本荒”有关。
D.影视行业中急功近利的文学改编热,让一些编剧、导演、演员沦为影视 制作流水线上的工具,所以改编影视作品免不了粗制滥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米脂
贾平凹
走头头的骡子三盏盏的灯,
挂上那铃儿哇哇的声。
白脖子的哈巴朝南咬,
赶牲灵的人儿过来了;
你是我的哥哥你招一招手,
你不是我的哥哥你走你的路。
在米脂县南的杏子村里,黎明的时候,我去河里洗脸,听到有人唱这支小调。一时间,山谷空洞起来,什么声音也不再响动;河水柔柔的更可爱了;山也不见了分明,生了烟雾,淡淡地化去了,只留下那一抛山脊的弧线。我仄在石头上,醉眼矇眬,看残星在水里点点,泛出明灭长短的光波。我不知这是谁唱的。三年前,我听过这首小调的唱片,但那是说京腔的人唱的,毕竟是太洋了;后来又在西安大剧院听人唱过,觉得舒扬有余,神韵不足;如今在这么一个边远的山村,一个欲明未明的清晨,唱起来了,在它适应的空间里,味儿有了,韵儿有了。
歌唱的,是一位村姑。在上岸的柳树根下,她背向而坐;伸手去折一枝柳梢,一片柳叶落在水里,打个旋儿,悠悠地漂下去了。
这是个极俏的人,一头淡黑的头发披着,风动便飘忽起来,浮动得似水中的云影,轻而细腻,倏忽要离头而去。耳朵一半埋在发里,一半白得像出了乌云的月亮。她微微地斜着身子,微微地低了头,肩削削的,后背浑圆,一件蓝布衫子,窈窕地显着腰段。她神态温柔、甜美,我不敢弄出一点响动,一任儿让小曲摄了魂去。
这是一首古老的小调,描绘的是一个迷人的童话。可以想象到,有那么一个村子,是陕北极普遍的村子。村后是山,没有一块石头,浑圆得像一个馒头,山上有一二株柳,也是浑圆的,是一个绿绒球。山坡下是一孔一孔窑洞,窑里放着油得光亮的门箱,窑窗上贴着花鸟剪纸,窑门上吊着印花布帘,羊儿在崖畔上啃草,鸡儿在场埝上觅食。门前小路,一拐一拐,到了河里,河水很清,里边有印着丝纹的石子,有银鳞的小鱼,还有蝌蚪,黑得像眼珠子。少妇们来洗衣,一块石板,是她们一席福地。衣服艳极了,晾在草地上,于是,这条河沟就全照亮了。
有那么一个姑娘,该叫什么名字呢?她是村里的俊仁者。父母守她一个,村里人爱她,见过她的人都爱她。她家在大路口开了个饭店,生意兴旺,进店的,为了吃饭,也为着见她。她却最是端庄,清高得很,对谁也不肯一笑。
姑娘有姑娘的意中人,眼波只属于清风,只属于他。他是后山的后生,十八或者二十岁,每天要从这里路过去县上赶脚。进得店来,看见她,粗茶淡饭也香,喝口凉水也甜,常常饥着而来,呆会便走,不吃不喝也就饱了。她给他擀面,擀得白纸一张,切面,刀案齐响,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碗里一窝丝。她一回头,他正看她,给她一笑,她想回他个笑,但她却变了脸。他低了头,连脖子都红了,却看见了桌布下她露出的两只鞋尖。她看出他的意思了,却更冷了脸儿,饭端上来,偏不拿筷子。他问;她说:“在筷笼,你没长手?”他凉了心,吃得没味,出去了。她得意地笑,终又恨他,骂他“孱头”。
他几天竟不来了,她坐在家里等。等得久了,头也懒得梳,她说:“不来了,好!”但却哭了。
一天却听见门外树上的喜鹊叫。她走出来,却是他在用石子打那鸟儿。她愣了,眼泪都流了出来。他瞧着她喜欢,向她走来,她却又上了气,“为什么打鸟?”“我恨!”“恨鸟儿?”“它住在这里。”“那碍你什么了?”“也恨我。”“恨你?”“恨我不是鸟儿!”她想了想,突然笑了。他一看她,她立即面壁不语。他向她走近来,她却又走了,一直走到窑里。只想他会一挑帘儿进来,回头一看,他没有进来,走出窑看时,他却走了,边走边抹着眼泪。
她盼他再来。再盼他来。他却再也没来。每天赶脚人从门口来往;三头五头的骡子,头上缠着红绸,绸上系着铜铃,铜铃一响,她出门就看,骡子身上架着竹筐,一边是小米,南瓜,土豆,一边是土布,羊皮,麻线,他领头前边走,乜她一眼,鞭儿甩得叭叭地响,走过去了。
一次,两次,眼睁睁看他过去了,她恨自己委屈了他,又更恨那个他!夜里拿被子堆一个他,指着又骂又捶又咬,末了抱住流眼泪。等着他又路过了,她看着他的身影,又急切切盼着他能回过头来,向她招一招手……
小调停了,我却叹息起来,千般万般儿猜想,那后生是招了招手呢,还是在走他的路?一抬头,却见岸那边走来一个年轻人,白生生赶了一群羊,正向那唱小调的村姑摇手。村姑走了过去,双双走到了岩那边的洼地,坐在深深的茅草丛中去了。
我悄悄退走了,明白这边远的米脂,这贫瘠的山沟,仍然是纯朴爱情的乐土,是农家自有其乐的地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写“我”听唱片中的这首小调时觉得“太洋”,在西安大剧院听的时候觉得“神韵不足”,是为了衬托村姑的歌唱水平,可以很好地表现出小曲的韵味。
B.作者并没有正面描写那位唱歌的村姑的五官,而是通过侧面描写其窈窕的身段、温柔甜美的神态来突出她的娇俏美丽。
C.虽是想象中的一个恋爱中的女子,小说也用细腻深刻的笔触描绘了她那极其复杂矛盾的心理流变过程。
D.作者想象的故事中,因为女主人公的喜怒无常,使得男主人公产生了误会,造成了爱情的悲剧,而现实生活中的村姑却等来了向她招手的“哥哥”。
E. 作者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从发现歌唱的女孩,到转向对歌中女孩的爱情的描述,最终再回归到现实。最终表达了对这片乡土上的爱情的理解。
【小题2】小说主要描写了想象里那位“俊仁”的姑娘的爱情故事,其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划线部分的环境描写,是作者的想象,请问这部分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4】有评论家指出,贾平凹的写作风格拙朴但却鲜活,颇具地方特色。你认为这种写作风格体现在小说的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