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米脂
贾平凹
走头头的骡子三盏盏的灯,
挂上那铃儿哇哇的声。
白脖子的哈巴朝南咬,
赶牲灵的人儿过来了;
你是我的哥哥你招一招手,
你不是我的哥哥你走你的路。
在米脂县南的杏子村里,黎明的时候,我去河里洗脸,听到有人唱这支小调。一时间,山谷空洞起来,什么声音也不再响动;河水柔柔的更可爱了;山也不见了分明,生了烟雾,淡淡地化去了,只留下那一抛山脊的弧线。我仄在石头上,醉眼矇眬,看残星在水里点点,泛出明灭长短的光波。我不知这是谁唱的。三年前,我听过这首小调的唱片,但那是说京腔的人唱的,毕竟是太洋了;后来又在西安大剧院听人唱过,觉得舒扬有余,神韵不足;如今在这么一个边远的山村,一个欲明未明的清晨,唱起来了,在它适应的空间里,味儿有了,韵儿有了。
歌唱的,是一位村姑。在上岸的柳树根下,她背向而坐;伸手去折一枝柳梢,一片柳叶落在水里,打个旋儿,悠悠地漂下去了。
这是个极俏的人,一头淡黑的头发披着,风动便飘忽起来,浮动得似水中的云影,轻而细腻,倏忽要离头而去。耳朵一半埋在发里,一半白得像出了乌云的月亮。她微微地斜着身子,微微地低了头,肩削削的,后背浑圆,一件蓝布衫子,窈窕地显着腰段。她神态温柔、甜美,我不敢弄出一点响动,一任儿让小曲摄了魂去。
这是一首古老的小调,描绘的是一个迷人的童话。可以想象到,有那么一个村子,是陕北极普遍的村子。村后是山,没有一块石头,浑圆得像一个馒头,山上有一二株柳,也是浑圆的,是一个绿绒球。山坡下是一孔一孔窑洞,窑里放着油得光亮的门箱,窑窗上贴着花鸟剪纸,窑门上吊着印花布帘,羊儿在崖畔上啃草,鸡儿在场埝上觅食。门前小路,一拐一拐,到了河里,河水很清,里边有印着丝纹的石子,有银鳞的小鱼,还有蝌蚪,黑得像眼珠子。少妇们来洗衣,一块石板,是她们一席福地。衣服艳极了,晾在草地上,于是,这条河沟就全照亮了。
有那么一个姑娘,该叫什么名字呢?她是村里的俊仁者。父母守她一个,村里人爱她,见过她的人都爱她。她家在大路口开了个饭店,生意兴旺,进店的,为了吃饭,也为着见她。她却最是端庄,清高得很,对谁也不肯一笑。
姑娘有姑娘的意中人,眼波只属于清风,只属于他。他是后山的后生,十八或者二十岁,每天要从这里路过去县上赶脚。进得店来,看见她,粗茶淡饭也香,喝口凉水也甜,常常饥着而来,呆会便走,不吃不喝也就饱了。她给他擀面,擀得白纸一张,切面,刀案齐响,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碗里一窝丝。她一回头,他正看她,给她一笑,她想回他个笑,但她却变了脸。他低了头,连脖子都红了,却看见了桌布下她露出的两只鞋尖。她看出他的意思了,却更冷了脸儿,饭端上来,偏不拿筷子。他问;她说:“在筷笼,你没长手?”他凉了心,吃得没味,出去了。她得意地笑,终又恨他,骂他“孱头”。
他几天竟不来了,她坐在家里等。等得久了,头也懒得梳,她说:“不来了,好!”但却哭了。
一天却听见门外树上的喜鹊叫。她走出来,却是他在用石子打那鸟儿。她愣了,眼泪都流了出来。他瞧着她喜欢,向她走来,她却又上了气,“为什么打鸟?”“我恨!”“恨鸟儿?”“它住在这里。”“那碍你什么了?”“也恨我。”“恨你?”“恨我不是鸟儿!”她想了想,突然笑了。他一看她,她立即面壁不语。他向她走近来,她却又走了,一直走到窑里。只想他会一挑帘儿进来,回头一看,他没有进来,走出窑看时,他却走了,边走边抹着眼泪。
她盼他再来。再盼他来。他却再也没来。每天赶脚人从门口来往;三头五头的骡子,头上缠着红绸,绸上系着铜铃,铜铃一响,她出门就看,骡子身上架着竹筐,一边是小米,南瓜,土豆,一边是土布,羊皮,麻线,他领头前边走,乜她一眼,鞭儿甩得叭叭地响,走过去了。
一次,两次,眼睁睁看他过去了,她恨自己委屈了他,又更恨那个他!夜里拿被子堆一个他,指着又骂又捶又咬,末了抱住流眼泪。等着他又路过了,她看着他的身影,又急切切盼着他能回过头来,向她招一招手……
小调停了,我却叹息起来,千般万般儿猜想,那后生是招了招手呢,还是在走他的路?一抬头,却见岸那边走来一个年轻人,白生生赶了一群羊,正向那唱小调的村姑摇手。村姑走了过去,双双走到了岩那边的洼地,坐在深深的茅草丛中去了。
我悄悄退走了,明白这边远的米脂,这贫瘠的山沟,仍然是纯朴爱情的乐土,是农家自有其乐的地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写“我”听唱片中的这首小调时觉得“太洋”,在西安大剧院听的时候觉得“神韵不足”,是为了衬托村姑的歌唱水平,可以很好地表现出小曲的韵味。
B.作者并没有正面描写那位唱歌的村姑的五官,而是通过侧面描写其窈窕的身段、温柔甜美的神态来突出她的娇俏美丽。
C.虽是想象中的一个恋爱中的女子,小说也用细腻深刻的笔触描绘了她那极其复杂矛盾的心理流变过程。
D.作者想象的故事中,因为女主人公的喜怒无常,使得男主人公产生了误会,造成了爱情的悲剧,而现实生活中的村姑却等来了向她招手的“哥哥”。
E. 作者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从发现歌唱的女孩,到转向对歌中女孩的爱情的描述,最终再回归到现实。最终表达了对这片乡土上的爱情的理解。
【小题2】小说主要描写了想象里那位“俊仁”的姑娘的爱情故事,其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划线部分的环境描写,是作者的想象,请问这部分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4】有评论家指出,贾平凹的写作风格拙朴但却鲜活,颇具地方特色。你认为这种写作风格体现在小说的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9 02:39: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希伯先生

李健吾

接到哥哥来信,说家乡失陷,希伯先生被迫做了几天维持会的新贵,才设法逃到外县。他有一个儿子被日本兵打死了。

希伯先生是一位风趣的好好先生。一张并不虚肿的圆脸,沿边布满了荆棘似的短髭;鼻梁虽高,眼睛却不算大;毛发浓密,然而皮肤白净:处处给人一种矛盾的印象。小孩子初次站在他的旁边,不免望而生畏,听他三言两语之后,便意会出这位大人是怎样一个赤子,他的心情和他的年龄又是一个可爱的对比。他是一位半新不旧的文人。字写得规规矩矩,圆圆润润。和他自己一样平稳,和他自己一样没有棱角,而且,原谅我,和他自己一样默默无闻。中等身材,相当宽大,夏天他爱脱掉上身衣服,露出他厚实的胸脯。他的健康和强壮值得人人羡慕。谁也想不到这样一个结实的身体,藏着一颗比鸡胆还小的胆子。他虽说是一个文人。因为缺少名士的清骨,究竟还有撒野的地方,招人喜爱。方才我说他赤裸上身,未免有伤风化,实际当着亲朋家小,他才敢这样洒脱无礼。

我喜欢他。十岁的光景,父亲托了两位朋友把我远迢迢从西安送到津浦沿线的一个小站。他是其中之一。另一位是著名的二愣子。一句话就瞪眼,两句话就打架的李逵一流的人物。他们两位永远在冲突,我夹在中间像一道坝,或者不如说像一位判官,因为最后排难解纷的一定是我。我很乖巧。他们一路在轿车上争吵,临到歇店的时候,我总插进一句:

——叔叔,回头喝酒吗?

他们在这一点上永远是同意的。看着我矜矜在意打开我的小箱,一枚一枚数着我的铜元。预备下了轿车请客,他们彼此望了望,眼睛全闭小了。我母亲给我小箱放了十块钱的铜元,因为我的乖巧,变成他们的调解费。我想他们不会真打真闹起来的。希伯先生的性格先不允许。然而他之所以要抬杠的,大约只是寻开心,故意激逗而已。假如他晓得对方霸道的时候他会笑着脸,寻个机会,一转身溜掉的。 

这种怕事的性格决定了他退守的举止。他不肯接受我父亲的介绍,孤零零到一个陌生的队伍。他指望我父亲有一天飞黄腾达,成就他的功名。同伴远走高飞,有的发了财,有的做了官,有的为害于民,有的为利于国,有的流转沟壑,死而不得其所,只有他,自从我父亲遇了害,收了他仅有的野心,烧掉所有我父亲寄给他的危险的书札,安分守己,默默然,只做了一个良善的顺民。每一个人有他自己的磁石。我父亲是希伯先生的磁石。这块磁石碎了,也就没有谁能再吸引他这块顽铁了。年轻时候尝够了冒险。如今心灰了,面冷了,他牢牢守住他的处世哲学:明哲保身和与世无争。名有好处也有坏处,他不要了;利,他要的,然而也只是那饱暖无缺的蝇头小利。没有大奢望,他也就没有大风波。他像一条蚕,啃着他那一片桑叶。还不如蚕,他放弃了走动的念头。二十年来,难得有人听到他的名字。我晓得他在家乡一个什么职业学校教书,发两句无谓的牢骚,讲两句他那点儿半新不旧的破捞什子,如斯而已。

一阵狂风暴雨卷进了这和平的渺小的生活,他把自私当做他的硬壳,慵慵逸逸,拖拖沓沓,胶着在他绿盈盈的石头上面。他已经忘记什么叫做行动。万一他在滚转,那不是他,而是石头,是波浪。但是,可爱而又可怜的希伯先生,我同情你。现在你陷在沸腾的血海,还丢掉了你所依恃的小小石头。你心爱的儿子也被强敌打死了。逃到什么地方去,你这前不把天后不着地的田螺?你学会了生活,却不晓得怎样生活:生活是一条链子,你是一个环子。它不是一块一块不相连接的石头。

我一点儿没有责备希伯先生的意思。我宝贵我过去的生命,希伯先生是它一了寂寞的角落。他属于我的生命,他的悲哀正是我的悲哀。有谁说我不就是希伯先生呢?有谁说谁不是呢?站出来,让我崇拜你。

(选自《希伯先生》)

(注)李健吾的父亲李岐山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曾在阎锡山部下任少将旅长,后来被北洋军阀暗害。1915年夏秋间,袁世凯称帝迹象日益明显,李岐山在陕西积极筹备讨袁军事行动,为防儿子遭遇不测,就派人将年仅九岁的李健吾送到天津附近的良王庄火车站,隐藏在一位朋友家。
【小题1】读了全文,你觉得希伯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小题2】“你学会了生活,却不晓得怎样生活:生活是一条链子,你是一个环子。”请结合全文,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小题3】联系全文,说说作者对希伯先生持怎样的态度。
【小题4】“有谁说我不就是希伯先生呢?有谁说谁不是呢?”结尾这两句话对表现主题起什么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康百万传奇

风从门缝里进来,直往人的脸上扑、怀里钻。一家老小虽然都缩着膀子把自己藏在被窝里,还是给冻得瑟瑟发抖。隐约传来远处炸响的鞭炮,过年的味浓了,更衬托出家里的冷清。

康群山,还有他的老婆、儿子、小女儿,虽说都躺在炕上,一个个都睁大着眼睛,没有一点睡意,大白天不是睡觉的时间,这是其一,除了冷,还有饿,哪能睡得着?今年春上,天旱,麦子连种子都没收回;到了秋天,有雨了,却大得吓人,把庄稼给毁得一塌糊涂,颗粒无收。

儿子吸溜了一下鼻子,似乎闻到了邻居家传来的饭菜的香味,忍不住说道:“爹,我饿。”康群山刚想骂句“饿死鬼托生”的,听到小女儿说“我也饿”,他就把话咽了回去。

老婆说:“要不,你去康百万家借点?”

康群山叹口气,说:“今年已经借了康家八两银子、六斗麦子,一文一两都没还,咋再去张口呢?”

老婆又说:“每逢遭年馑,康家都要施舍粥棚,要不,我带孩子们去看看?”

康群山说:“今年是大年三十,人家不过年?这时候去,怕是不妥啊。”

这时候,忽然听到拍打柴门的声音,康群山不情愿地从被窝里爬起来,掩了掩衣襟,走过去打开了柴门——原来是掏烟囱的驼子。

康群山咂吧了几下嘴,说:“驼子,今年俺家不掏烟囱。”腊月二十三那天,他自己掏过了,通畅着呢。

驼子痞着脸说:“屁话,你家烟囱都不冒烟了,这不是堵了是啥?”

康群山张了张嘴,却不知道说什么才好。驼子没去看康群山的脸色,只顾瞅着烟囱说:“山哥,若是掏出东西,你该付费付费;若是烟囱里没有东西,我拍拍屁股走人还不中?”

话说到这份上,康群山没有拒绝的理由。也只是一袋烟的工夫,只听驼子叫道:“山哥,烟囱里还真有东西,怪不得不冒烟呢。”说着话,驼子从烟道里掏出一个小包裹。

连老鼠都不来他家光顾了,怎么会有东西呢?康群山心里咯噔了一下,紧接着,又咯噔了一下,咋给人家驼子报酬呢?一时间,康群山愁上加愁,上吊的心思都有了。

驼子从房顶上出溜下来,也不征求康群山的意见,把那个小包裹打开了。包裹打开的一瞬间,驼子,康群山,两个人都惊呆了,原来小包裹里包的不是破衣烂衫,而是一兜碎银子! 驼子查了查,不多不少,整整十两!

“山哥,这下你可过个肥年了。我拿走两文,算是报酬。”

等到驼子走后,康群山才回过神来,明白自己不是在做梦。康群山带上银子出门采购年货的时候,得知整个康店村,凡是跟他家一样情况的,驼子都去掏烟囱了,让人惊奇的是,他们的烟囱里也都藏有十两银子!

当天晌午,站在邙山岭的康百万,看到整个康店村家家户户的烟囱都溢出了烟,他的脸上出了笑意,对身边的驼子说:“好,你也回家过年吧。”驼子接过康百万给他的赏金,笑呵呵地走了。

年关已过。正月的一天,康百万走出家门,信步来到邙岭上。崖边的迎春花已经泛出了花蕾,杨树的枝条冒出了青青的胡须……岭上紧绷了一个冬天的黄土,因为暖阳的照耀而开心松弛开来,处处洋溢着初春的气息。

放眼望去,康百万发现,除了自家的农田里有伙计在忙碌外,周遭其他乡亲的田地里没有一点动静。不该啊!康百万看着大管家来顺,眼里充满了疑问。来顺本想隐瞒,此时不得不说了实话:“老掌柜,他们一部分人打算外出逃荒,一部分人指望康家救济呢。”怎么会是这样?康百万着实吃了一惊。他倒不是怕救济,他是担心乡亲们没了精神头,忙问来顺:“打春了吗?”来顺掐指一算:“老掌柜,后天立春。”

康百万从邙岭上下来,直奔县衙。看到康百万登门拜访,知县凌钺有点意外,一番寒暄之后,他憋不住了:“康掌柜,光临敝府,有何见教?”康百万简单把情况说一遍,然后拱手施礼道:“凌大人,一年之计在于春,看到父老乡亲还没行动,老夫着急啊。”

“这……康掌柜有何高见?”凌钺反问了一句。老实说,遇到这样的情况,他还真没辙。康百万说:“凌大人,再有两天就是立春了,依老夫之见,搞个‘鞭打春牛’的仪式,康家愿意承担一应费用,大人意下如何?”

在过去,立春这天,民间就有鞭春习俗,鞭牛是为了“提醒”牛,春天来了,该开始耕田了。人们舍不得鞭打真牛,就用泥造个假牛,然后挥舞鞭子对之抽打,让真牛在旁边看。泥牛肚子里会放上五谷杂粮,鞭牛过后,老百姓便捡拾地上的五谷,泥牛也被他们“瓜分”,拿回家埋在土地里,象征五谷丰登……当然,打春牛也是鞭策老百姓不要懒惰,应早早动手春耕。

凌钺想了想,说出了心中的困惑:“康掌柜,仅凭‘鞭打春牛’就能把老百姓的春耕积极性调动起来?”康百万淡淡一笑,蛮有信心地说:“老夫还有激励措施,今年的种粮亩产状元可获得康家的铜佛。”

“八丈佛?”凌钺睁大了双眼。外界传言康家供奉一尊八丈高的铜佛,曾有不少高手惦记此物,只因康家防范甚严,一直没有得逞。

康百万没有说话,但他的表情已经证明他不是在打诳语。

消息传出去后,立春这天,县城锣鼓喧天,人山人海,格外热闹。

“鞭牛”活动开始了。知县凌钺左手扶犁,右手执鞭犁地开耕。他举着装饰华丽的鞭子抽了第一鞭,同时叫着“一打春牛头,国泰民安”;康百万接过犁和鞭子,抽第二鞭,一边说着“二打春牛腰,风调雨顺”;第三鞭由当地族长鞭打,一边打一边说“三打春牛尾,五谷丰登”的颂词……最终将一头土牛打得稀烂。牛肚子里塞满了一个个绣着“康”字的小布袋,此时都暴露出来。围观者一拥而上,争抢碎土和小布袋。来顺对大伙儿说,小布袋里装的是谷物种子;没有捡到小布袋的百姓可以到康家领取当年的种子。

随后,百姓天不明已经到了地里,天黑了还在地里忙着。

老天有眼,当年风调雨顺,大丰收。获得种粮亩产状元的不记得是谁了,但康百万确实兑现了当初的承诺,把他家供奉的“巴掌佛”奖励给了人家,没有八丈多高,只有巴掌大小。大伙儿哈哈一笑了之,没有人说三道四的。

年底谈起此事,来顺还有点不舍。康百万说,有什么舍不得的?比起救济,那点谷物种子根本就不是个事;至于“巴掌佛”,康家换来的却是平安,这是多少银子都买不来的。

(取材于侯发山的“康百万系列”小说)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从门缝里进来 溜:无孔不入,无法阻挡
B.每逢遭年馑     年馑:闹灾荒的年景
C.他的脸上出了笑意 漾:自然而然地流露
D.光临敝府 敝府:敬辞,对客人称自己的办公处所
【小题2】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群山一家四口,在年关之际,因一年的旱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处在饥寒交迫的境地。
B.驼子以能否在烟囱里掏出东西来决定是否收费,这体现了他一心为用户着想的服务理念。
C.知县凌钺采纳康百万建议,举办了一场 “鞭牛”仪式,旨在鞭策百姓积极投入春耕。
D.种粮亩产状元获得的奖品并非所期待的“八丈佛”,而是“巴掌佛”,对此人们没有意见。
【小题3】小说中的康百万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小说相关内容作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第一部分有明、暗两条线索。请结合小说相关内容对这一特点加以说明。
【小题5】小说第二部分写到了立春的“鞭春”习俗。在现实生活中,当二十四节气或农历节日来临之际,人们往往举办仪式或组织活动,以表达美好的愿望。请结合现实生活中或《红楼梦》《边城》《呐喊》等文学作品中的某一类似习俗,谈谈你对这类现象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流放地

契诃夫

外号叫“明白人”的谢苗,同一个谁也不知名字的年轻鞑靼人,坐在岸边的篝火旁。谢苗是个六十岁上下的老头子,瘦骨嶙峋,掉了牙,但肩膀宽,看上去还挺硬朗,这时已醉醺醺的了。鞑靼人生了病,很难受,他裹紧破衣衫,正在讲他的家乡辛比尔斯克如何如何好。

“那当然,这儿不是天堂。”谢苗说。

“不好,不好!”鞑靼人说着,担惊受怕地朝四下里张望。鞑靼人抬头看一下天。满天星星,跟他家乡一样多,周围也是一片黑暗,可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在家乡,完全不是这样的星星、这样的天空。

“不好,不好。”他连连说道。

“你会习惯的!”谢苗说,笑了起来,“现在你还年轻,傻,嘴上的奶味还没干,凭那股傻劲你会觉得,这世上没有比你更不幸的人,可是,总有一天你会说:‘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你瞧瞧我,再过一个星期,等水退下去,我们要在这里安置渡船,在这两岸间摆过去渡过来。就这样我一干就是二十年。”

谢苗拿起酒瓶,猛喝了一大口,接着说:“我呀,伙计,可不是普通的庄稼汉,也不是出身卑贱的人,我是教堂主管的儿子。想当年我自由自在,进进出出穿着礼服。可现在,我把自己磨炼到了这种地步:我能赤条条躺在地上睡觉,靠吃草过日子。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当年,我从俄罗斯发配到这里,从头一天起我就咬牙顶住,我什么也不要!”

鞑靼人浑身发抖,费劲地搜罗着他所知道的有限的俄语词汇,结结巴巴地说:“上帝保佑,千万别在外乡得病,死掉,埋进这片寒冷的铁锈般的土地里。”

“你会习惯的!”谢苗说完就走啦。

鞑靼人带着憎恨对谢苗说:“上帝创造人,是要人活,要人高兴,要人伤心,要人忧愁,可是你,什么也不要,所以你,不是活人,是石头、泥土!”

鞑靼人独自留下,他又添些枯枝,侧身躺下,望着篝火,开始思念起家乡和妻子来。红土高坡,驳船,河流,不怀好意的异乡人,饥饿,寒冷,疾病——所有这一切或许实际上并不存在;或许这一切仅仅是梦中所见。天亮了。正下着雪。

“喂!”对岸有人在喊叫,“放渡船过来!”

“行了,急什么!”谢苗说。那种口气仿佛他深信不疑:这世上的事都用不着去着急,因为照他看来,急也不管用。

等船的是个瘦高个子的老头。他们把马车拖上驳船,又往回划去。谢苗叫他瓦西里·谢尔盖伊奇的那个人,在大家划船的时候,一直站着不动,咬紧厚嘴唇,眼睛望着一处地方发愣,马车夫请求他允许在他面前抽烟,他什么也没有回答,好像没听见似的。谢苗用肚子压着船舵,瞧着他挖苦说:“即使在西伯利亚,人们也照样能生活。活得下去的!”

大家都笑起来。鞑靼人厌恶地皱起了眉头,一挥手,裹紧破衣衫,朝篝火走去。几个船工和谢苗拖着沉重的脚步走进了小木屋。

“好冷啊!”一个船工声音嘶哑地说。他在潮湿的泥地上躺下去,伸直身子。

“是啊!不暖和!”另一个附和道,“苦役犯的生活……”

大家都躺下了。门被风吹开了,雪飘进屋里。谁也不想爬起来去关门:他们怕冷,懒得去关门。

“我挺好。”快要入睡的谢苗迷迷糊糊地说,“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

“你呀,当然,服了一辈子苦役,连鬼都抓不住你。”外面传来狗吠似的呜呜声。

“这是什么声音?谁在那儿?”

“是鞑靼人在哭。”

“瞧他这……怪人!”

“他会习——习惯的!”谢苗说完,立即睡着了。其余的人也很快进入梦乡。

那门就这样一直没关!

一八九二年五月八日

(选自《契诃夫小说选》,有删改)

(注)①一八九一年,契诃夫抛弃了托尔斯泰的“勿抗恶”的哲学,他理性地认识到,托尔斯泰的哲学只是空想而不能实行的高尚的忍受哲学,对于现实不适用。契诃夫反对托尔斯泰哲学而写了小说《第六病室》和《在流放地》。②鞑靼:俄国境内少数民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谢苗与年轻鞑靼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这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作者肯定了后者,否定了前者。
B.小说在刻画谢苗这个人物形象时采取了多种方法,如肖像、动作、神态等描写,给谢苗起外号“明白人”有讥讽之意。
C.小说叙写以谢苗与年轻鞑靼人为代表的流放者的生活,突出了流放者艰辛、凄苦的状态,表达了要奋起反抗的主题。
D.谢苗知道要适应流放地的生活,多次对年轻鞑靼人好言相劝,年轻鞑靼人虽然憎恨他,但对他的帮助还是非常感谢。
【小题2】小说在刻画谢苗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那门就这样一直没关”来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乞丐与小女孩
他是一个年轻的乞丐,蓬头垢面,衣衫褴褛。邋遢的外表无法掩饰他健壮的身体,裸露的双肩在阳光下散发着古铜色的光泽。加之他对生活失去信心,凡事以死相搏,难免令其他乞丐胆寒,况且就凭这健硕的体魄,他也能有自己的地盘。没有一个乞丐敢在这条街上乞讨。
天上的白云单调地一片片飘着,无精打采地,也真怪,今年阴冷的天气真多,好不容易有了晴天,太阳却不愿出来露脸。
每天,在两家商店结合部的一个角落里,年轻的乞丐懒散地坐靠在墙角,不远处是他唯一的家当:一个半新不旧的小铁瓷盆。不时有硬币落盆,发出悦耳的金属撞击声。但他似乎并不关心那只盆与里面的硬币,蒙眬的目光穿过那条并不宽敞的街道,落在对面的花店门前。花店里有一个梳马尾辫的小女孩,四五岁的样子,每天像一只美丽的蝴蝶在门前飞来飞去。每当这时,年轻的乞丐眼中便会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柔。
终于有一天.小女孩也发现了他。她问妈妈:“他是谁?”“是乞丐。”妈妈说。“什么是乞丐?”小女孩又问。年轻美丽的妈妈摸着她的头,想了想回答:“乞丐就是肚子很饿,但没有钱吃饭,很可怜的人。”小女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乞丐的生活没有未来,只是在毫无意义的重复中等待日出日落。但这一天对年轻乞丐来说却不同寻常,因为那只美丽的蝴蝶突然飞到了他的面前。
乞丐坐直了身子。小女孩站在他的铁瓷盆前,伸出一只胖乎乎的小手,一枚硬币清脆地落入盆中。小女孩有些羞涩地对他一笑,转身要走。
“等等。”他叫住了她。他蹲在她面前,有种想抱抱她的冲动,但他知道不能。他从盆中轻轻拿起一枚硬币,放在小女孩的手心。“叔叔不能要你的钱。”“为什么?”“因为你太小,大人不能要小孩子的钱。”小女孩紧握那枚硬币,紧蹙着双眉,十分难过的样子。
“你叫什么名字?”他问。“柳月。”他想起了家乡河边的柳和池塘里的月。“真好听。”“那你叫什么?”小女孩反问。“我?我叫石头。”
女孩咯咯地笑着:“骗人,石头不是人名。”他也笑了:“可叔叔真的就叫石头。”
“那好吧,石头叔叔,你不要我的钱.那我就把这个送给你。”小女孩变戏法似的伸出另一只手,手里是一朵鲜红的玫瑰。
年轻的乞丐有些不知所措:“像叔叔这样的人不配拥有这么美丽的东西,再说我要它也没什么用呀。”他想把它还给小女孩……
“你可以送给你最喜爱的女人啊,妈妈说每天来买花的男人都是送给他们最喜欢的女人的。”小女孩很认真地说,闪动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乞丐立刻想起了自己女儿那双灵闪闪的眼睛。
他收下了那朵玫瑰,从怀中掏出一个贴身的小布包来,打开来里面是一块穿着红线的翠绿玉佩。他把玉佩放在小女孩的手里,说:“这是一块漂亮的石头,叔叔就用它交换你的花,好吗?”
不知道什么时候,天上飘荡着几片白色的云彩。
柳月!柳月!女孩的妈妈如箭般冲过马路,一把抱起了她:“你这不听话的孩子,谁让你来的,要是碰到坏人怎么办?”女人厌恶地看了一眼乞丐,抱着孩子离去。
年轻的乞丐又回到冰冷的墙角,痛苦地闭上双眼。如果不是因为嗜赌如命,自己就不会输掉了一切,翠花也不会带着几个月的妞妞离他而去。妞妞如今也该有4岁了吧,像柳月一样,那样清纯,那样美丽。两行清澈的眼泪流过肮脏的脸。
第二天一早,花店老板娘拿着那块玉佩来到墙角,东看看,西望望,找了好一会儿,还等了很长时间,脸上现出十分焦急的神态。年轻的乞丐已不知去向,只有地上那只铁瓷盆,里面是一枝鲜红的玫瑰。
说来也巧,那天是个大晴天,阳光灿烂,蓝天上白云飘飘,那白云朵朵相连,缓缓地在天空移动。
从此,再也没人见过那个年轻的乞丐。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冷峻的笔调叙述了乞丐的人生遭际和内心世界,反映了当时社会一些人人情淡薄,表达了作者对弱势群体生存状态深沉的忧思。
B.乞丐身体健壮,能够自食其力,但是嗜赌的恶习最终让他人财两空,更让他失去了对社会、生活的钛,所以他“懒散地”以乞讨为生。
C.小女孩长得很像乞丐的女儿妞妞,所以他在行乞时并不关心盆与硬币,而在关注着小女孩,而且眼中还会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柔。
D.小说结尾没有交代乞丐最终的人生走向,如此安排收到了言己尽而意无穷的构思效果,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引人遐思。
【小题2】作品是怎样叙述乞丐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概括作品中的乞丐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