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
透 明
纳兰妙殊
①衰老像夜晚一样徐徐降临,光并不是一下子就散尽,死神有惊人的耐心,有时他喜欢一钱一钱地凌迟。壮年时的余晖犹在,八十岁时,姥姥的食量仍是阖家之最。她独个儿住在老房子里,自己伺候一个蜂窝煤炉子,自己买菜做饭,虽是颠着一对小脚,行如风摆杨柳,但还利索得很。她对大家都很有用,儿女的孩子尚小,都得靠姥姥帮忙看管。六个外孙、孙女、外孙女,都经她的手抚养。于是她是有实质的,有威信,说话一句算一句,小辈们都不敢不认真听,稍有点嬉皮笑脸,姥姥脸色一沉,扬起一只大手,“打你!”喉咙里冒出不大不小的一个霹雳,威风凛凛。不听话者难免心头一凛,收敛起嬉皮笑脸,承认错误。
后来她越来越老了,城池一座一座失守,守军一舍一舍败退,退至膏肓之中。她不能再为家人提供帮助,只能彻底地索取,因此她逐渐透明下去,世界渐渐看不见她了。她的威严熄灭了,儿女们上门的脚踪逐渐稀了,孙儿辈异口同声地说工作忙,好像都在同一家公司。春节团聚的时候,敷衍地拎一箱牛奶,进来叫一声姥姥或奶奶,这就算交差。她记忆漫漶得很了,一个孙女站在眼前,她要把所有孙女名字都叫一遍,才牵带得出正确的那个。
③除了行动能力,在最后十年中,她也渐渐失掉正常交流谈话的智力。与人说话,一句起,一句应,一句止,她就很满足了,慢慢点着头,像回味这次对话似的,眼睛若有所思地转向别处。
④有时,她想主动与人沟通,就拿手去碰触身边的人,叫着,嗳,嗳。脸色有点巴结地笑,郑重地问出一个问题,比如:我有点不记得,想了半天了——你今年多大?
⑤这当然是可笑的。被问的人和旁边的人对此都有默契的认识,他们面面相觑,嬉笑着,拿不认真的嗓音说,您看我多大了?
⑥她却仍认真的,我想你是十九,还是二十?
⑦被问的人呵呵大笑,姥姥,我都三十五啦。
⑧然后人们继续自管自说话,不再看她。剩她独个儿咂摸那一点愕然,并陷入喃喃慨叹:哎呀,我外孙三十五了?当初我带你的时候,你整天哭,搁不下,只能一只手抱你,一只手捅炉子炒菜……
⑨人们都同意跟她说话只要敷衍过去即可,谁让她活到这样老,老得跟世界文不对题。“衰老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屠杀。”菲利普·罗斯说。除非你幸运地蒙召早退,逃出这环链条。
⑩后来她的听力不太好了,人间把她又推远了一步。有时她会陷入沉思状态,陷得很深。盘腿坐着,小脚放在腿弯折叠处,手撑着额角,眼睛盯着墙,浑浊的眼珠停滞了,犹如哲学家整理胸中哲思。大家围坐在她旁边的沙发上,以这个行动表示孝敬。所有人当着她的面议论她,毫不避讳,也不用压低声音,就像她是一座标本。
⑪生命和岁月交给她的能力,最终按原本的顺序一样一样还回去。五年前,很难出门了,用轮椅推到外面花园里,还能搀着别人的手走两步,走到池子边看人用馒头喂金鱼。后来不再出屋,不过还能从这间屋走到那间屋。再后来彻底不能行走,但还勉强能站立。再后来站起来也不能了,三年里整日只倚枕坐着。她的食量逐渐减少,食谱逐渐缩短,需要多费牙齿之力与肠胃之力的美味一项一项与她道别。本来她还能喝几口黄酒,后来终至一喝酒就腹泻。
⑫筛子眼越来越细,兴致、乐趣都被筛出去了,日子唯余越来越纯粹的萧索。
⑬最后半年,她吃得像个初生婴儿,粥,牛奶,一点点肉糜。
⑭到临终两个月,粥和牛奶亦被肠胃拒绝了,只剩了饮水,蜂蜜调制的水,糖水。再让她喝两口牛奶,下午就泻了一床。仅余的生命力,负隅顽抗,又把这座孤城苦守了两个月,直至弹尽粮绝。
⑮最后一次回家看她,她的精神已不够把眼皮撑足。眯缝眼看我,仍笑,喊我乳名,声音又虚又小,像一片揉烂的纸条。阳光照着她,能透过去。
⑯我拉起她的手,攥一攥,又放下,然后做了一次从没跟她做过的动作:握着她硬邦邦硌手的肩膀,嘴唇碰着她颧骨,轻轻一吻。那皮肤薄得像一层膜。
⑰她眼皮下闪出一星欣慰和快活,低声说,哟。然后问,你回来呆几天啊?
⑱我说,明天就走,你等着我,我再来看你。
⑲她半迷蒙的一笑,代替回答。
⑳倒数第二样能力,吞咽。除了每天几口水,她无力吞咽更多东西,再多就累着了。
21到世上来学会的第一样本领以及丢掉的最后一样,都是:呼吸。初夏的上午,她咽下最后一口呼吸。
(选自《人民文学》2013年第11期,有删改)
【小题1】第2段中写道:“后来她越来越老了,城池一座一座失守,守军一舍一舍败退,退至膏肓之中。”奶奶到底丢失了哪些“城池”?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4分)

【小题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2分)
衰老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屠杀。

【小题3】文章开头写“壮年时的余晖犹在”,其作用有哪些?(5分)

【小题4】“透明”作为文章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小题5】作者对姥姥最后的“透明”生活有什么情感和态度?你赞成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吗?请结合生活谈谈。(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15: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后面习题。(22分)
人性的弱点
周末上午,天气晴朗,非常适合到外面逛逛,但我一个人在家看NBA。今天的比赛对我喜欢的火箭队来说,非常关键。打胜这场比赛,火箭队将成为本赛季的冠军。到底是火箭队“道高一尺”,还是火箭队的对手小牛队“魔高一丈”呢?难以预料!为了怕打扰,我昨天晚上还特意编造了几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将老婆孩子送到丈母娘家里。
“咚”“咚”“咚”……
电视里,火箭队和小牛队正打到紧要处,双方比分在相持中交替上升,呈胶着状态,谁都无法将对手甩开。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起。
“咚”“咚”“咚”……
“是谁这么煞风景?”我不耐烦地打开门。
“老板,打搅了。这本书您一定得看看……”
原来是个推销员!
真讨厌!我正要关门,那人麻利地把脚伸进门来,不由分说将书递到我手上,涎着脸嘻嘻地笑。“老板,这本书您一定得看看……”
看他的样子,不翻翻那本书他是不肯走了。为了让他死心,我接过书,准备装模作样地翻翻便还给他——我从不在新华书店以外的场所买书。
书是卡耐基写的,这本书我其实有,很薄的一本。不过眼前的这个版本应该还收录了卡耐基的其他文章,否则没那么厚,而且,装帧很是精致。翻着翻着,我突然发现书中夹着一张百元钞票。我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顿时觉得面红耳赤,心狂跳不止。那人正低头翻着他的背包,应该没觉察到我表情的变化。
我合上书,瞄了一眼封底,故作轻松地说:“这本书还不错,多少钱?——哦,200元。”
那人满脸堆笑:“本来要200元的,咱俩有缘,150元卖给你。”
我眼睛一眨,突然明白了:小样儿,弄张假币放在书中,想骗我买书!不过,也说不定是真钞。我打定主意,要把书价砍100元下来。如果书中夹着的是假币,花五十元买本这么厚的书也不错;如果是真钞,嘿嘿,我除了白得一本书,还可以倒赚五十元!
“五十块我就买!”我斩钉截铁地说。
“天哪!你总得让我喝口稀饭吧?这个价,我实在卖不了!”那人的样子很夸张,像是我在喝他的血。
“超过五十元就没得谈!”说完我就准备关门。
那人见状,用手一拦,作无比痛心状:“好吧,我卖了,谁叫咱俩有缘呢!”
付了钱,拿了书,关上门。我顾不上其他,急急忙忙找到书中那100块钱,拿出家中常备的小验钞机,一验,没叫!再放进去一验,还是没叫!我乐了,果然是真钱!抬眼一看,电视里我支持的火箭队也正领先着呢!胜券在握!势必要擒牛”成功啊!今天真是个好日子啊!正在这时,敲门声又响起,我打开门,正是刚才的推销员。
那人焦急万分地说:“老板,太对不起了,我书中夹着300元钱,是我母亲寄给我的,有一张钞票的编号我还记得。”
“你这骗子!”我跳了起来,愤怒地几乎有些歇斯底里。
“钱肯定在你身上,不给我就报警啦,反正我记得钞票的编号!”推销员的音调也提高了,看他的表情,一脸正气还有些洋洋得意。
这时,楼上传来邻居家开门的声音。事情闹大影响不好,破财消灾吧!我不情愿地掏出300元钱。关上门,一屁股瘫坐在沙发上,半天缓不过神来。电视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发生了惊天大逆转,这会儿拥抱、欢呼的居然是小牛队的队员和球迷!我的心情也降到了冰点,看着桌上那本花了250元买来的《人性的弱点》,我不由感叹:“这本书还真适合我。”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情节曲折是这篇小说一大特点。在双方的较量中,“我”貌似始终掌握主动,实则一直被对手牢牢牵制,落得个被“逆转”的下场。
B.小说对“我”与“推销员”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进行了细致描写,塑造了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给读者较深刻的印象。
C.“事情闹大影响不好,破财消灾吧!”这句话表现出“我”息事宁人的心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何必与骗子纠缠,用钱打发他算了。
D.本文篇幅短小,却构思巧妙,如买书花的钱是250元、书是《人性的弱点》等细节安排,非常耐人寻味,都能显出作者的独特匠心。
E.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一个最朴素的道理:贪小便宜吃大亏。不是骗子的骗术有多高,而是人一旦被“贪欲”抓牢,骗子就会轻易得逞。
【小题2】结合全文,梳理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小题3】文中划线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结局是“我”“偷鸡不成蚀把米”,骗子得逞。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本报讯(记者韩晓东)】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12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7%,较2012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其中,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分别较2012年下降超过5个百分点,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则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2007年至今已经连续七年稳步回升。
从国民对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比2012年增加了0.38本实用类文本阅读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实用类文本阅读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人均阅读报纸和期刊分别为70.85期(份)和5.51期(份),与2012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了0.13本。与2012年相比,传统纸质媒介中,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增幅明显,与2012年的29.2%相比,增长了13.5个百分点。
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66.0%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有15.6%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超过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的国民比例(15.0%)实用类文本阅读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文章实用类文本阅读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
从阅读者的年龄分布看,0―17周岁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这一群体的图书阅读率为76.1%,人均图书阅读量为6.97本,较2012年提高了1.48本,其中,14―17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8.97本。另外,通过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发现,2013年我国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到86.5%,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3.87分钟陪孩子读书。
另据悉,为了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满足国民多元化阅读需求,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发起的第二届“文明中国”全民阅读活动将于近期全面启动,届时将开展包括全民阅读送纸书、送数字阅读客户端、开展阅读创作征文活动在内的多种全民阅读活动
(《中华读书报》2014年4月23日01版)
材料二:
今天是第 19 个“世界读书日”,也是伟大文豪莎士比亚诞辰 450 周年实用类文本阅读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阅读答案。每逢这个日子, 有识之士便是一次集体焦虑,然后便痛心疾首,感叹中国人读书太少,并不乏数据证明,比如 人均读书才四五本,远低于韩国的 11 本,法国的 8.4 本,日本的8.5 本,美国的 7 本……更有论者对国人“恨铁不成钢”,呼吁国人千万别成为“屏奴”,要多读纸质图书。
(摘自2014年4月23日《北京青年报》)
材料三: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 人们不是不阅读, 而是阅读的方式在变。 手机、 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巨大冲击,习惯了网络浅阅读的民众,难有耐心阅读“大部头” ,从阅读纸质书变成阅读电子书、微博、微信。但带来的问题是,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要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需要时间和耐心。
(摘自央视网《中国人正面临“阅读危机”?》,2014年4月25日)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三者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中国面临的阅读问题,并且暗示读者,中国人的阅读情况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好。
B.材料一对阅读现象的考察较为详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而材料二和材料三更像是新闻评论,其新闻价值有限。
C.材料一表明中国人主要倾向于阅读纸质书,因此材料二和材料三涉及的“屏奴”和网络浅阅读的现象,并不是很严重。
D.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的“阅读危机”问题,而且都认为是新媒体的兴起带来了阅读形式的改变,造成了危机。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
A.对于同一阅读现象,“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屏奴”“网络浅阅读”等用词的区别,表征了媒体的利益倾向。
B.三家媒体发布关于阅读现状的新闻的背后,是国家对于“文明中国”的诉求。这说明三者都是国家的喉舌,服务全民。
C.三家媒体的读者群体不一样,为了适应读者,在用词和修饰风格上有各自的考虑,因而文字上的阅读感觉大不相同。
D.三段材料不一,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选择在“世界图书日”发布相关新闻,说明三者都有应景的嫌疑。
E. 相对而言,《中华读书报》的专业性最强,《北京青年报》和央视网虽然有宏观视野和专家言论,还是显得不够专业。
【小题3】根据材料三,谈谈作者认为“浅阅读”有哪些表现和危害。:学,科,网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点心铺

肖复兴

如今北京的点心铺,基本是稻香村一花独放了。十几年前,起码在超市中还可以看见几家老字号点心铺的专柜,现而今很难找到了。北京的点心铺变成这样的格局,令人怅惘。

在老北京,起码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仅仅在前门地区,还有老字号正明斋和祥聚公两家可以和稻香村平分秋色。从历史来看,两家老字号的年头都要比稻香村久。稻香村是民国之后开业的,是入京的南方点心铺,可谓新生事物。

正明斋于清同治三年(1864)在煤市街开业,生意做得不错,于是在北桥湾开了第一家分店,在前门大街鲜鱼口西口南边路东,又开了第二家分号。据说,生意红火的时候,正明斋开过七家分号。清末民初,正明斋几乎成了京城饽饽铺的龙头。

正明斋生产的是满汉点心,是清人入主京城后的产物。作为京城的点心,它应该最属正宗。也就是说,如果想吃老北京味儿的点心,正明斋是首选。

它的蜜供在清末时最为出名,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也是它的传统产品。和萨其马一样,这是典型的满族人的点心,也是满族人年节时的供品。正明斋的蜜供超人之处,不仅在于它可以做得小如棋子(便于吃),大如小山(为了供),更在于它在蜂蜜中掺入上好的冰糖,如此不仅色泽光亮、松软轻脆,而且不粘牙,还耐嚼,天再热也不会往下淌蜜。据说,当年老佛爷爱吃这口,正名斋的蜜供因此成为清御膳房采购的点心。现在,稻香村也卖蜜供,却是硬得用手掰都掰不动。

正名斋的杏仁干粮、盐水火烧、槽子糕、大杠炉、红白月饼,也都是颇受富贵人家和寻常百姓欢迎的点心。民国时期,袁世凯、曹锟诸路军阀,都是正明斋的常客,张学良最爱吃这家的杏仁干粮。名人效应,使得那时候正明斋的生意格外红火。

祥聚公比正明斋的年头要晚,光绪三十四年(1908),它先在石头胡同开业,取名叫裕盛斋。石头胡同位于八大胡同,客源毕竟有局限性。后来,它移师繁华的前门大街路西,更名为祥聚公,牌匾由晚清名宿戴思溥书写。它几乎和正明斋面对面,没有自家的一点儿绝活,是不敢这样唱对台戏的。

祥聚公做出的点心讲究货真价实,另外,它是家清真铺,在当时的京城,清真点心铺很少。它生产的桂花板糕、姜丝排叉,是典型的清真点心,回民自然常到它那里买。据说,马连良先生最爱吃这两样点心,有一年到上海演出,春节回不来,馋这一口,便给祥聚公写信,店家赶紧把这两样点心给他寄去。这样的逸闻,坊间流传得特别快,马连良先生无疑给祥聚公做了广告,成了桂花板糕和姜丝排叉的代言人。

它的应季点心也很出名,春季的鲜花玫瑰饼和鲜花藤萝饼,曾经风靡一时。它的玫瑰是每年四月到妙峰山采摘的,它的藤萝花是从京郊各大寺庙里采集的。这个时节,京城很多家点心铺都会卖鲜花玫瑰饼和鲜花藤萝饼,但卖得最好的,还数祥聚公和对门的正明斋。人们还是信奉老字号。

老北京在过年的时候讲究大小八件和细八件装盒送礼,每样都是由八种不同的点心组成。虽然都叫八件,但有大、小、细之分。大八件是由印有“福”“禄”“寿”“喜”四字的四种点心,和枣花、卷酥、核桃酥、八拉饼这四种点心组成。小八件是枣方、杏仁酥、小桃、小杏、小石榴、小柿子、小苹果、小核桃。细八件是状元饼、太师饼、囊饼、杏仁酥、鸡油饼、硬皮桃、白皮饼、蛋花酥。在老北京,卖大小细八件的有许多家,祥聚公的质量最优,名气最大。

遗憾的是,这样两家曾经在京城声名鼎盛的老字号,如今不仅威风不在,连店家都无处可寻了。记得刚刚粉碎“四人帮”的20世纪80年代,两家老字号都梅开二度,恢复店名,重张旧帜。想那时候,这两家点心铺还是信心满满的,却没有想到在新时代的大潮中落伍得如此迅速,将市场拱手相让。无可奈何花落去,我多少有些替它们惋惜。

想想,大小八件、蜜供、萨其马、自来红、自来白这些典型的老北京点心,曾经是正明斋和祥聚公卖得最红火的,而如今几乎都囊括在稻香村这个南味店里,南北两味,一勺烩了。马连良爱吃的祥聚公的桂花板糕,我未曾尝过,但张学良爱吃的正明斋的杏仁干粮,我还是有幸吃过的。可如今,桂花板糕、杏仁干粮,包括很多品种的美味点心,我们都已经吃不到了。

鲜花藤萝饼,我们也吃不到了。鲜花玫瑰饼,在稻香村里倒是一年四季都在卖,却无法和记忆中的味道相比。

如稻香村这样连锁店规模生产的模式,属于现代化的生产;而老北京的点心铺,则属于农商时代的产物,前店后厂,小作坊。二者相比,一个是机器,一个是手工;一个如大锅炒菜,一个如小炒热炒,其区别明显。这或许也是正明斋和祥聚公落伍而稻香村横刀跃马所向无敌的原因之一。然而,如今京城的点心品质不再如前,口味单一、同质化严重而缺少个性。我们当然要发展集团化规模化的稻香村,但也要鼓励并扶持有自己个性的小生产的正明斋和祥聚公。我们不希望京城的点心最后成为肯德基和麦当劳,走遍城市的各个角落,买到的点心,千篇一律,都一个味儿。

【小题1】正明斋与祥聚公两家老点心铺特色有何异同。
【小题2】剖析老点心铺变迁过程中“我”的情感。
【小题3】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4】联系高中课文高尔斯华绥《品质》,谈谈你对老点心铺消逝的感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近些年,中华文化不断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魅力:建设孔子学院,开展中国文化交流年系列活动,在全球推广国家形象片……“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能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中华文明的智慧涵养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是当代中国构建软实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现在各地掀起文化建设的热潮,几乎所有省份都在制定或正在实施文化强省战略,都把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关注程度空前提高的同时,如何避免“跃进式”、“指标化”发展文化,也成为连日来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的重点。
冯骥才委员表示:现在各地一哄而上,都在办各式各样的文化节,建大项目大场馆,让人有点搞大跃进的感觉。数据显示,中国20年间建设的2500多个主题公园中,有70%亏损,盈利的不过10%。目前,各种文化产业园建设仍呈“遍地开花”之势。“文化从来不是流水线能够打造出来的。切勿把文化‘GDP化’、‘功利化’。”冯骥才说。
作家凌解放(二月河)代表认为,要正确理解中央的文化发展战略,不能把文化建设等同于文化产业,把文化产品等同于文化商品,把文化成效等同于经济效益。浮夸的项目,在文化发展的新时期要不得。不能牺牲文化价值而仅仅追求利润。
列席全国两会的文化部部长蔡武表示,今年的文化工作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稳”就是保持文化各领域发展态势的平稳,确保工作连续有序,不大起大落,不搞所谓的“大跃进”;“进”就是要充分利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在改革发展上取得新的突破。
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成为全国各地共同的热词。对于文化如何强市、强省、强国,代表委员们也提出了建议。
  “不是说建文化馆、文化宫、博物馆、剧场不应该,而是说不能把这些作为最重要的东西。”冯骥才委员说。在他看来,真正的文化强国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有鲜明的国家文化形象。第二,从文艺上来讲,应该有一大批优秀的当代文化经典,来支撑文化的高峰,使得文化的品质不断提高。第三,是整个社会文明素质的提高。
“文化的终极目的不是文化本身,而是文明,是全社会文明素质的提高。想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建设文化强国就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冯骥才说。
【小题1】下列不属于“文化的终极目的不是文化本身,而是文明”的原因的一项是
A.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能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
B.中华文明的智慧,是当代中国构建软实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C.现在各地都在办各式各样的文化节,建大项目大场馆。
D.文化工作要充分利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在改革发展上取得新的突破。
【小题2】(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建设孔子学院,开展中国文化交流年系列活动等,是中华文化不断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魅力的表现。
B.中国20年间建设的主题公园多为亏损,未能提高文化产业的GDP。
C.文化工作要“稳中求进”,工作要连续有序,不搞“跃进式”、“指标化”发展文化。
D.真正的文化强国,不只是说建文化场馆,而且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小题3】(小题3)联系全文,结合自己的生活、阅读积累,探究“文化建设”的合理途径。(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马房之夜
萧红
冯山——10年前他还算是老猎人。可是现在他只坐在马房里细心地剥着山兔的皮毛,他常常把刀子放下,向着身边的剥着的山兔说:
“这样的射法,还能算个打猎的!这正是肉厚的地方就是一枪……这叫打猎?会打山兔的是打腿……杨老三,那真是……真是独手……连点血都不染……这可倒好。”他一说到杨老三,就不立刻接下去。
“杨老三去当胡子那年,我才23岁,若不是五东家,我也到不了今天。……年轻的那一伙人,到现在怕是只有五东家和我了。”他越说越没力量,放下手下剥着的山兔皮,拉着凳子,坐到门外去抽烟。
一种孤独的感觉无缘无故的被响亮的旷野上的铃子所唤起,他想到了杨老三,想到了年轻时的那一群伙伴:
“就只剩五东家了……见一见……”
“四十来年没再见到,怕是不认识了……”
烟管伴着他那遥远的幻想,嘶嘶的鸣叫,时时要断落下来。
三月里的早晨,冯山一推开马房的门扇,就撞掉了几颗挂在檐头的冰溜。
“雁要来了,白河也要开了。”他自己说。
他看一看猎犬们完全没有上锁,任意跑在前面的平原上,孩子们也咆哮在平原上。
他拖着毡靴向平原奔去。他想在那里问问孩子们,五东家要来是不是真事?马倌这野孩子是不是扯谎?
到了下午,起风了。冯山看着那黄澄澄的天色。
马倌联着几匹马在檐下遇到了他:
“你还不信吗?你到院里去问问,五东家明天晌午不到,晚饭的时候一定到……”在马身上他高抬着右手,恰巧大门洞里走进去一匹骑马,又加上马倌那摆摆的袖子,冯山感到有什么在心上爆裂了一阵。
“扯谎的小东西,你不骗我?你这小鬼头,你的话,我总是信一半,疑一半……”冯山向大门洞的方向走去,已经走了一丈路他还说,“你这小子,扯谎的毛头……五东家,他就能来啦!也是六十岁的人了……出门不容易……”他回头去看看马倌坐在马背上连头也不回地跑去了。
冯山也跑了起来:“可是真的?明天就来!”他越跑,大风就好像潮水似的越阻止着他的膝盖。
第一个,他问的少东家,少东家说:“是,来的。”
他又去问倒脏水的老头,他也说:“是。”
可是他总有点不相信:“这是和我开玩笑的圈套吧?”于是他想去问问井口正在饮马的闹嚷嚷的一群人。他向马群里去的时候,他听到冯厨子在什么地方招呼他:“冯二爷,冯二爷……你的老朋友明天就来到啦!”
他反过身来,从马群撞出来,他看到马群也好像有几百匹似的在阻拦着他。
“这是真的了!冯厨子,那么报信的已经来啦!”
“来啦!在大上房里吃饭!”
他听到上房门口有人为着那报信的人而唤着:“冯厨子,来热一热酒!”
……
第二天,冯山早早地来到高岗。中午的时候,连东家的太太们也都来到了高岗,高岗下面就临着大路。只要车子或是马匹一转过那个山腰,用不了半里路,就可以跑到人们的脚下。人们都望着那山腰发白的道路。冯山也望着山腰也望着太阳,眼睛终于有些花了起来,他一抬头好像那高处的太阳就变成了无数个。眼睛起了金花,好像那山腰的大道也再看不见了。
“来啦!来啦!……黑骑马……”
孩子们,有的下了高岗,顺着大道跑去了。冯山的两只手都一齐地遮上了眉头,等他看见了马颈上的那串铜铃,他的眼睛就早已昏盲了,已经分辨不出那坐在马背上的就是他少年时的同伴。
他走了一步,他再走了一步,已经走下了高岗。他过去,他扒住了那马的辔头,他说:“老五……”他就再什么也不说了。
在吃酒的时候他和五东家是对面坐着,他们说着杨老三是哪年死的,单明德是哪年死的……还有张国光……这一些都是他们年轻时的同伴。酒喝得多了一些的时候,冯山想要告诉他,某年某年他还好上了一个寡妇。但他看看周围站着的东家的太太们或姑娘们,他又感觉得这事不方便说了。
五东家走了的那天夜晚,他好像只记住了那红色的鞍,那土黄色的风帽。他送他过了太平沟的时候,他才看到站在桥上的都是五东家的家族……他后悔自己就没有一个家族。
马房里的特有的气味,一到春天就渐渐地恢复起来。那夜又是刮着狂风的夜,所有的近处的旷野都在发着啸……他又像被人们遗忘了,又好像年轻的时候出去打猎在旷野上迷失了。
马倌喂马的时候,他喊着马倌:“给老冯来烫两盅酒。”
等他端起酒杯来,他又不想喝了,从那深陷下去的眼巢里,却安详的逃出两条寂寞的泪流。
(摘自《经典萧红》,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叙述了冯山老人晚年的境遇和心灵世界,在童年伙伴之间不同命运的对比中,
寄寓着作者对低层民众不幸生活中表现出的人性之美的无限哀怜和赞赏。
B.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故事中时令的变化,冯山早晨推开马房的门扇时,“撞掉了几颗挂在檐头的冰溜”,寥寥数语,就写出了季节已经转暖的景象。
C.冯山对五东家要来的消息始终不相信,所以他怀疑马倌的消息,向少东家打听,向马夫打听,向厨子打听。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D.小说处处突出冯山的老态,尤其是“他越说越没有力量”“他的眼睛就早已昏盲了”“那深陷下去的眼巢”等神态、肖像的描写,都表现出冯山的年老体衰。
E.冯山虽然是五东家的长工,但是当他们共同聊起往昔的人和事时,两人之间没有阶级界限,不再是长工和东家,而是充满温情的少年伙伴。
(2)作品中的冯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他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3)作者是怎样叙述冯山与五东家见面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小说的结尾写冯山送走五东家后的情景。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