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
透 明
纳兰妙殊
①衰老像夜晚一样徐徐降临,光并不是一下子就散尽,死神有惊人的耐心,有时他喜欢一钱一钱地凌迟。壮年时的余晖犹在,八十岁时,姥姥的食量仍是阖家之最。她独个儿住在老房子里,自己伺候一个蜂窝煤炉子,自己买菜做饭,虽是颠着一对小脚,行如风摆杨柳,但还利索得很。她对大家都很有用,儿女的孩子尚小,都得靠姥姥帮忙看管。六个外孙、孙女、外孙女,都经她的手抚养。于是她是有实质的,有威信,说话一句算一句,小辈们都不敢不认真听,稍有点嬉皮笑脸,姥姥脸色一沉,扬起一只大手,“打你!”喉咙里冒出不大不小的一个霹雳,威风凛凛。不听话者难免心头一凛,收敛起嬉皮笑脸,承认错误。
后来她越来越老了,城池一座一座失守,守军一舍一舍败退,退至膏肓之中。她不能再为家人提供帮助,只能彻底地索取,因此她逐渐透明下去,世界渐渐看不见她了。她的威严熄灭了,儿女们上门的脚踪逐渐稀了,孙儿辈异口同声地说工作忙,好像都在同一家公司。春节团聚的时候,敷衍地拎一箱牛奶,进来叫一声姥姥或奶奶,这就算交差。她记忆漫漶得很了,一个孙女站在眼前,她要把所有孙女名字都叫一遍,才牵带得出正确的那个。
③除了行动能力,在最后十年中,她也渐渐失掉正常交流谈话的智力。与人说话,一句起,一句应,一句止,她就很满足了,慢慢点着头,像回味这次对话似的,眼睛若有所思地转向别处。
④有时,她想主动与人沟通,就拿手去碰触身边的人,叫着,嗳,嗳。脸色有点巴结地笑,郑重地问出一个问题,比如:我有点不记得,想了半天了——你今年多大?
⑤这当然是可笑的。被问的人和旁边的人对此都有默契的认识,他们面面相觑,嬉笑着,拿不认真的嗓音说,您看我多大了?
⑥她却仍认真的,我想你是十九,还是二十?
⑦被问的人呵呵大笑,姥姥,我都三十五啦。
⑧然后人们继续自管自说话,不再看她。剩她独个儿咂摸那一点愕然,并陷入喃喃慨叹:哎呀,我外孙三十五了?当初我带你的时候,你整天哭,搁不下,只能一只手抱你,一只手捅炉子炒菜……
⑨人们都同意跟她说话只要敷衍过去即可,谁让她活到这样老,老得跟世界文不对题。“衰老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屠杀。”菲利普·罗斯说。除非你幸运地蒙召早退,逃出这环链条。
⑩后来她的听力不太好了,人间把她又推远了一步。有时她会陷入沉思状态,陷得很深。盘腿坐着,小脚放在腿弯折叠处,手撑着额角,眼睛盯着墙,浑浊的眼珠停滞了,犹如哲学家整理胸中哲思。大家围坐在她旁边的沙发上,以这个行动表示孝敬。所有人当着她的面议论她,毫不避讳,也不用压低声音,就像她是一座标本。
⑪生命和岁月交给她的能力,最终按原本的顺序一样一样还回去。五年前,很难出门了,用轮椅推到外面花园里,还能搀着别人的手走两步,走到池子边看人用馒头喂金鱼。后来不再出屋,不过还能从这间屋走到那间屋。再后来彻底不能行走,但还勉强能站立。再后来站起来也不能了,三年里整日只倚枕坐着。她的食量逐渐减少,食谱逐渐缩短,需要多费牙齿之力与肠胃之力的美味一项一项与她道别。本来她还能喝几口黄酒,后来终至一喝酒就腹泻。
⑫筛子眼越来越细,兴致、乐趣都被筛出去了,日子唯余越来越纯粹的萧索。
⑬最后半年,她吃得像个初生婴儿,粥,牛奶,一点点肉糜。
⑭到临终两个月,粥和牛奶亦被肠胃拒绝了,只剩了饮水,蜂蜜调制的水,糖水。再让她喝两口牛奶,下午就泻了一床。仅余的生命力,负隅顽抗,又把这座孤城苦守了两个月,直至弹尽粮绝。
⑮最后一次回家看她,她的精神已不够把眼皮撑足。眯缝眼看我,仍笑,喊我乳名,声音又虚又小,像一片揉烂的纸条。阳光照着她,能透过去。
⑯我拉起她的手,攥一攥,又放下,然后做了一次从没跟她做过的动作:握着她硬邦邦硌手的肩膀,嘴唇碰着她颧骨,轻轻一吻。那皮肤薄得像一层膜。
⑰她眼皮下闪出一星欣慰和快活,低声说,哟。然后问,你回来呆几天啊?
⑱我说,明天就走,你等着我,我再来看你。
⑲她半迷蒙的一笑,代替回答。
⑳倒数第二样能力,吞咽。除了每天几口水,她无力吞咽更多东西,再多就累着了。
21到世上来学会的第一样本领以及丢掉的最后一样,都是:呼吸。初夏的上午,她咽下最后一口呼吸。
(选自《人民文学》2013年第11期,有删改)
【小题1】第2段中写道:“后来她越来越老了,城池一座一座失守,守军一舍一舍败退,退至膏肓之中。”奶奶到底丢失了哪些“城池”?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4分)

【小题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2分)
衰老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屠杀。

【小题3】文章开头写“壮年时的余晖犹在”,其作用有哪些?(5分)

【小题4】“透明”作为文章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小题5】作者对姥姥最后的“透明”生活有什么情感和态度?你赞成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吗?请结合生活谈谈。(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15: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钟 声

(法)维克多•雨果

①自那天上午在耻辱柱受刑以来,圣母院周围的居民似乎发现伽西莫多敲钟的热情减退了。从前,动辄就有钟声传来;长长的晨钟从晨诗一直持续到晚诗;警钟为大弥撒而齐鸣;小钟在举行婚礼或洗礼时,荡出丰富多变的音阶。这些钟声在空中交织,宛如一幅用缤纷迷人的音符织就的锦缎。古老的教堂震颤着,轰鸣着,沉浸在钟声经久不息的快乐中,人们时常感到里面有个喧闹、任性的精灵,用所有那些铜嘴歌唱,现在这个精灵似乎消失了,大教堂显得死气沉沉的。

②其实伽西莫多一直在钟楼里,他究竟怎么啦?难道他还对耻辱柱上的受辱和绝望耿耿于怀吗?难道执行吏的鞭笞声,仍在他的灵魂中回响不息吗?难道虐待导致的悲哀使他看破一切,竟至熄灭了他对钟的热情吗?

③圣母领报瞻礼节到来了,那一天,空气是如此纯净清新,伽西莫多感到自己对钟的爱有所恢复了,于是,他爬上北边的钟楼。那时候,圣母院的门全部是用结实的木料做成,外面包着皮革,四边打着镀金的铁钉,边框上镶着巧夺天工的雕刻。

④他把六口大钟端详了一番,他忧伤地摇了摇头,似乎为了某个陌生的东西而悲叹,这个东西在他心中,横在他和钟之间。但是,当他把钟摆动起来时,当他感到钟群在手中摇晃时,当他看到颤动的八度音符像树枝间窜跳的小鸟在音阶上跃动时,当音乐之魔附着在他身上时,可怜的聋子重新快乐起来了,他心花怒放、喜笑颜开,把什么都忘了。

⑤他走来走去,拍着手,从这根钟索跑到那根钟索,用声音和手势鼓舞着那六位歌手,就像乐队指挥在激励聪明的演奏家一样。

⑥“加油,”他说,“加油啊,加布里埃尔!把你声音全倾泻到广场上去,今天过节!——蒂博,别偷懒,你慢了,加油,快加油!你生锈啦,懒虫?——很好!快!快!别让人看见钟锤。把他们的耳朵都震聋,像我一样,就这样,蒂博,干得好!——真棒!我的加布里埃尔,响些!再响些!——嘿,你们这两只麻雀,在上面搞什么鬼!我看不出你们有半点声音——那些铜嘴在该歌唱时却像在打呵欠,这是怎么一回事呀?得啦,好好干活吧!这是圣母领报瞻礼节。阳光真好,也该有好听的钟乐才行,——可怜的纪尧姆!瞧你上气不接下气的,我的胖子!”

⑦他马不停蹄地激励着他的钟,那六口钟比赛似的一起跳跃着,它们摇晃着锃亮的臀部,犹如一车套着吵闹不休的西班牙骡子,被车夫吆喝着赶着往前走。

⑧在钟楼峭壁的某一高处,覆盖着一些鳞状的大石板片儿。突然,他的视线越过这些石板缝儿,落到了广场上,他看见了装束奇特的爱斯梅拉达,她站住,在地上铺了块地毯,一只小山羊走到上面,四周立刻围拢来一群观众,这一瞥,顿时改变了他思绪的流向,像一阵风吹凝熔化的树脂似的,凝固了他对音乐的热情。他停下来,转身背对着钟,蹲在挡雨石板后边,用沉思、温柔、甜蜜的目光凝视着跳舞的爱斯梅拉达。

⑨这时,被遗忘的钟声突然同时噤若寒蝉,使钟乐的爱好者大为失望,这些人本来一直站在换钱桥上真诚聆听着钟声,现在只好大失所望悻悻然离开了,像一条看到骨头却得到石头的狗。

(节选自《巴黎圣母院》第七卷,有删改;标题为命题者所加)

【小题1】文章第②段几个问句写出了人们的种种猜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2】文章第⑥段对伽西莫多的描写,表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小题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题4】“钟声”在文中有着怎样的丰富意蕴?请作探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练习。
超越时空的对“画”
尹传红
毕加索在西班牙南部的一个港口城市马拉加长大,从小就跟着他做美术教师的父亲学画,并表现出了不寻常的天分。4岁的时候,他的涂鸦之作就已让家人感到非常惊讶。表妹玛丽喜欢叫他画驴子,他不管是从脚、背还是从耳朵画起,最后成形的东西都像极了实体。
快满11岁时,毕加索的父亲决定让他接受正规的艺术训练,并把他转入自己任职的一个美术学院。在完成一些基本的训练之后,毕加索的绘画水平就已经超过了他的启蒙老师。
此后不久,毕加索与父母移居巴塞罗那,见识了当地的新艺术与新思想。这座城市所弥漫的反叛和无政府主义情绪使毕加索深受感染,他更加厌恶那种刻板僵化、令人窒息的传统绘画教育,独立的意识也越来越强。
1904年,心高气傲、贫穷而又落魄的毕加索终于定居在他梦寐以求的巴黎,住进了一处怪异而破旧的居所“洗衣舫”。这幢破楼因外形特别像塞纳河上洗衣服的船而得名,当年是一些流浪艺术家的聚会场所,也是各种新思想和新风格诞生的“作坊”。艺术家们彼此之间,以及他们与慕名而来的各色人等闲聊侃谈的话题,除了前卫艺术,常常还有诸如第四维、空间几何学等新玩意。
就在这一年,法国数学家亨利·庞加莱于美国发表的演讲,已经预见到一个“变化即将到来”的世界。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由于技术上的新进展,比如飞机、汽车、X射线、无线电报和电影艺术的出现及应用,大大改变了人们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按照庞加莱的解释,既然二维面的一个景象是从三维面而来的投影,那么,三维面上的一个形象也可以看成是从四维面而来的一个投影。庞加莱提出,可以将第四维描述成画布上接连出现的不同的透视图。
画家们对此很感兴趣,因为他们都尝试通过同时展示许多不同的透视点去表现物体。他们也隐约感觉到,那些奇妙的数学和空间新观念对他们的艺术创作来说,似乎包含着一种新美学或新技法的种子。这艺术中的科学层面自然没有逃过毕加索的眼睛。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不同的透视图应该在时间“同时性”里展示出来。可这又该怎样去表现呢?
1907年3月至7月间,毕加索一头扎进洗衣舫的一个画室里,处在某种新事物的临界点上,经历了一番“可怕的精神孤独”和无尽的焦虑与煎熬。这种新事物是他全身心渴望着的,也绝对是突破性且惊世骇俗的。在创作过程中,他完成了上百件草图与习作,并不断地调整作品里的相关形象,还有其姿势与造型,终于绘就一幅超越时空视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亚威农少女》。
这有异于具象写实的抽象画里的视觉形象,是通过几何语言来表现的。画面里右下蹲坐着的那个扭曲、变形的少女,乍看让人简直分辨不清到底是正面、背面还是侧面?实际上,其正面像和全侧面像被同时表现出来了,毕加索将之解释为第四维空间的一个投影,并为其新艺术形式构想出了一种新的美学观点:将一切还原成几何图形。即同时表现完全不同的视点,这些视点不同的总合构成被描绘的物体。
《亚威农少女》这个里程碑式的作品以一种近乎几何形的构图法,将多种艺术流派的影响和观念融入到一种新的艺术风格中,创造出一种与客观对象截然不同的新形态,构建了一个奇特的视觉世界,从而结束了用单一视角表现空间的模式,展现了所有视觉形式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亚威农少女》面世之前两年,1905年5月,爱因斯坦于瑞士伯尔尼完成了他的旷世宏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给出了同时性的严格定义。仅仅相隔两年,立体主义和狭义相对论这两大创新成果就分别在两个26岁的年轻人——毕加索与爱因斯坦的画笔和钢笔下诞生,并且就一定意义而言分别成了现代艺术与现代科学的象征,堪称传奇。
毕加索与爱因斯坦都相信,艺术与科学是探索感知和表象之外的手段。事实上,他们都以各自天才的洞见,完成了某种共有更深层联系的全新的东西。两人的顿悟似乎都源于一种感觉,即人们当时理解艺术与科学的方式中所欠缺的某种要素。他们在艺术与科学领域里的探索成就,可谓殊途同归,人们看待事物和认识世界的方式由此发生了改变。
(选自2013年8月10日《科技日报》,有删改)
【小题1】毕加索新美学观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小题2】作者为什么特别评介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以“超越时空的对‘画’”为标题有何深意?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新诗格律问题,在主张“文当废骈,诗当废律”的极端反传统的五四时代,就有人论及。“第一个有意实验种种体制,想创新格律的,是陆志韦氏。”当时,陆志韦针对那些“为新诗运动的先生们”连节奏和押韵“这一些选择都在排斥之列”的现象,就说过“节奏千万不可少,押韵不是可怕的罪恶”之类的话,认为“自由诗有一极大的危险,就是丧失节奏的本意”,“美的灵魂藏在美的躯壳里”。所以他把自己用白话而不是用文言写的既有节奏又押韵的诗叫作(  ),而不是那种既不讲节奏又不押韵的(   )或“自由诗”。此后,有关新诗的格律和规范的探索,虽然并非都是出自陆氏的影响,但却大抵都是循着这样的思路进行的。 陆志韦也因此而被人称作“徐志摩氏等新格律运动的前驱”。 
如果说陆志韦的这些意见还只是新诗在草创时期未能脱尽旧胎的表现,还带有一种历史的惯性作用的话,那么随后继起的闻一多和徐志摩等创导和实验“新格律诗”,就不但是一种自觉的行为,而且也带有一种更加强烈的反拨早期白话新诗过于白话化和散文化的倾向。徐志摩认为新诗“迄今为止的尝试无所成就但到处都有”,他把那些“在文字里大声哭叫,而没有真情实感的诗”称之为(  )、“坏诗”,把那些“外表是诗而内容不是诗”的诗称之为(  )。闻一多也批评过早期白话新诗只重“自然的音节” (散文的音节)而不重经过人工“修饰”的“诗的音节”。他认为新诗已“够缺乏形式的了”,“若变本加厉,将来定有不可救药的一天”。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都如陆志韦那样,借用了“灵魂” 与“躯壳”的比喻来为他们创造新的格律提供理论的依据。徐志摩说:“我们自身灵性里以及周遭空气里多的是要求投胎的思想的灵魂,我们的责任是替它们抟造适当的躯壳。”他们后来所作的“创格”(即创造“新格式和新音节”)实验和提出“三美”(即“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的理论,虽然也主要是以西方诗歌的格律(包括西诗的格律理论)为摹本,但这种追求本身却切合中国诗歌的艺术传统,因而相对于极端反传统的早期白话新诗而言,就表现出了一种回归传统的趋向。从这个意义上说,闻一多和徐志摩等发动的新格律诗运动,是借助西方的诗学的资源,完成了一次对“西化”的新诗的艺术反拨,从而也引发了一次向中国诗歌传统回归的大幅度的艺术转向。 
自此而后,中国新诗开始由早期的漫无节制到有意识地接受形式的规范,后来有关新诗格律的探讨也源源不断地从中吸取宝贵的理论资源。更为重要的是,经过了新格律诗运动,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不再以规范和格律为诗的束缚,而是在一个新的意义上,以必要的规范为诗之为诗的形式的表征,以格律的创造为诗的艺术的最高表现。这样,也就在无形中重新接纳和认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传统。如同中国古典诗歌经过了齐梁时代的审音定律的工作,到隋唐时代便出现了一个格律诗的高峰一样,现代新诗经过新格律诗运动之后, 虽然未能形成一个新格律诗的高潮,但格律和规范的概念却已逐渐深入人心, 新诗已不再是郭沫若所说的那种“裸体的美人”,而是需要赋予“美的灵魂”以一种“美的形体”。 (选自《当代诗学》, 有删改)
【小题1】 结合文意, 依次填入文章空格里的内容, 恰当的一项是(    )
A.“白话诗” “新诗” “假诗” “形似诗”
B.“新诗” “假诗” “形似诗” “白话诗”
C.“白话诗” “假诗” “新诗” “形似诗”
D.“新诗” “白话诗” “形似诗” “假诗”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陆志韦用白话创作了既有节奏又有押韵的诗, 堪称自觉创新格律的第一人。
B.闻一多徐志摩等所作的“创格” 实验和提出的“三美” 理论, 本身就是中国诗歌的艺术传统。
C.现代新诗没有像隋唐时代出现一个格律诗的高峰, 原因在于格律和规范的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
D.“抟造适当的躯壳” 指的是创新新诗格律; “裸体的美人” 指的是既有好的内容又有严格的格律规范的诗。
【小题3】关于新诗格律回归传统方面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五四时代,陆志韦氏有意实验“白话诗歌”,既讲节奏又讲押韵。
B.闻一多、徐志摩等创导和实验“新格律诗”,主要借助西方诗歌格律,引发了大幅度回归中国诗歌传统的倾向。
C.中国新诗有意识地接受形式规范(规范和格律)也就重新接纳和认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传统。
D.中国古典诗歌到隋唐时代出现了一个格律诗的高峰,中国新诗经过新格律化后,也形成了一个新的格律诗高峰,具备了“美的灵魂”与“美的形体”。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0分)
关于存在世界的把握,在中国哲学中,气论是一个基本的形态。气的哲学是中国古代存在论的主要形态。气在本源的意义上是物质性的元素,宇宙论的气论代表了中国哲学从物质性的范畴解释世界构成的努力。在中国哲学中,“物”指个体的实物,有固定形体的“质”是由“气”构成的,未成形的“气”则是构成物体的材料。中国哲学中所说的“气”,是指最细微而且流动的存在物。西方哲学的原子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微小固体组成的,原子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割的物质微粒;中国哲学的气论则认为一切物体都是气的聚结与消散。气论与原子论的一个基本不同是,原子论必须假设在原子外另有虚空,虚空给原子提供了运动的可能;而气论反对有空无的虚空,认为任何虚空都充满了气。中国思想的气论与西方思想的原子论成为一种有意义的对照。在这个问题上,
中国古代“气”的概念于烟气、雾气、云气等,气的观念是在对这些具体物气加以一般化后所得到的一个自然哲学概念,就自然哲学的意义而言,它仍然与平常所谓空气、大气的意义相近。把中国气论和西方原子论对照的一个明显结论,就是原子论表达的是物质的不连续的性质,而气论所反映的是物质的连续的性质。应当说,注重气的连续性,从哲学上反映了中国文明对事物连续性的重视。这与中国文明被称为“连续性文明”的特点也有密切的关系。
气作为一种连续性的存在,在中国哲学中有许多表达。如荀子说“充盈大宇而不窕”,意即云气充满宇宙而无间断,指示出气是连续性的存在。宋代张载说“太虚不能无气”、“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强调虚空充满气,或虚空是气的一种存在形式。朱子也说过“此气流行充塞”“无一息之间断,无一毫之空阙”,主张天地之间一气流行充塞,这种连续性是强调气的空间的连续充满和时间的连续不断。
由于气是连续性的存在,而不是原子式的独立个体。因而中国哲学的主流世界观倾向是强调对于气的存在要从整体上把握;不是强调还原到原子式的个体,而是注重整体的存在、系统的存在。因此中国哲学中常常有所谓“一气流行”、“一气未分”的说法。“一气”既表示未分化,也表示整体性,而“流行”则表示气总是处在一种流动的状态之中。整个世界为一连续、整全、流动之实在,这种宇宙论为儒家、道家等各派哲学所共有,是中国哲学宇宙观的基本立场。存在的整体即是人与世界的统一,即是人与宇宙的统一。近代哲学的二元分裂破坏了这种原始的统一性,在现代之后的时代,人类应当返回作为人与宇宙统一性的存在整体,同时,在中国文化中,个人不是原子,是社会关系连续体中的关联性存在一方,这种理解得到了气论哲学的有力支持。
【小题1】下列对西方哲学的原子论和中国哲学的气论的差别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子论认为一切物体都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组成的;气论则认为一切物体都是气的聚结与消散。
B.原子论假定原子外另有虚空;气论认为不存在任何空无一物的虚空。
C.原子论表达的是物质不连续的性质;气论表达的是物质连续的性质。
D.西方哲学的主流世界观倾向是强调个体把握;中国哲学的主流世界观强调对于气的存在要从整体上把握。
【小题2】(小题2)根据文意,填入文章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张岱年先生指出:“中国古代哲学中讲气,强调气的运动变化,肯定气的连续性存在,肯定气与虚空的统一,这些都是与西方物质观念的不同。”
B.张光直先生强调:中国古代文明之所以是一个连续性的文明与中国文明中重视“存有的连续”有关,也与早期文明的整体性宇宙观有关。
C.王夫之先生明言:“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
D.黄宗羲先生说道:“天地之间,只有一气充周,生人生物。”
【小题3】(小题3)中国哲学认为人与世界是统一的,请根据原文简述这一宇宙观的成因。(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大巧若拙

朱良志

①道,即天道,大巧若拙,体现了崇尚自然的中国哲学思想。“大巧若拙”由老子提出。人的一生必然会追求巧。巧,即技巧、技能。老子所说的巧,却不是一般的巧,一般的巧是凭借人工可以达到的,而大巧作为最高的巧,是对一般巧的超越,它是绝对的巧、完美的巧。大巧就是不巧,故老子以“拙”来表达。

②老子为什么将笨拙的状态作为最高、最完美的巧?这涉及到老子关于天工和人为关系的思想。老子认为,最高的巧,就是不巧,不巧之巧,可以称之为“天巧”,自然而然,不劳人为。从人的技术性角度看,它是笨拙的,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从天的角度看,它又蕴涵着不可逾越的美感,它是道之巧,有纯全之美。在老子看来,一般意义上的技术之巧,其实是真正的拙劣,是小巧,是出自人机心的巧。机心即伪饰,伪饰即不能自然而然。如果说它有什么巧的话,也是局部的巧、矫情的巧。这样的巧是对自然状态的破坏,也是对人和谐生命的破坏。

③大巧若拙,强调的是素朴纯全的美,自然天成,不强为,无机心,不造作,朴素而不追求浮华。如《二十四诗品·冲淡》中所说的:“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那就是:不刻意求取,一刻意即落有为,一有为就破坏物我之间玲珑微妙的契会,破坏冲和淡雅的意致。放弃目的、理智、欲望的追求,也即放弃对“巧”的追求。诗人是以心去“遇”——无意乎相求,不期然相遇,而不是去“即”——孜孜以追求。拙,在老子看来,就是素朴。道家认为,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④大巧若拙,突出了中国哲学以天为徒(徒:同类)的思想。在老子的宇宙论思想中,赋予天——自然作为创造性本体的特性,老子哲学中的天取代了原始宗教中的至上神地位,成为人的文化创造永恒的范本。老子大巧若拙的思想,就是要回到天的角度来讨论问题,从天的角度寻找智慧的根源、生生的根源。

⑤大巧若拙,突出了道家哲学在其源头就存在的“反智主义”倾向。老子说:“慧智出,有大伪。”在老子看来,人企图运用知识改变世界,是一种愚蠢的文化冲动。老子强调拙,是因机心流行、文明发展所带来的虚伪性而提出的。老子看透了五色、五味、五声等对人的真性破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他倡导一种自然而然的哲学。老子时代的繁缛虚华当然和现今无法相比,但相对而言,那个时代也有了很高的文明。文明所带来的虚荣奢华席卷着这个时期,声色犬马之乐,虚与委蛇之势,乃至繁缛的礼节,巧言令色的风行,等等。其实,这也可以说是‘欲望的时代”,重视人的欲望享受,将世界客体化、对象化、异己化。老子反思这样的“流行文化”,这样的所谓文明,是不是符合人的真性?老子提倡的“为腹”,如王弼说:“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就是融于世界中,与世界悠游,不是靠机心去破坏这个世界,而是与世界同在,以“大是懵懂”的智慧滋养生命。

⑥守拙的哲学,是一种存在之道,它促进了中国人关于人的存在状况的思考。“拙”是人的本性,是人的本来面目,一切技巧都是为了某种欲望而启动的破坏本性的行为。人的本性是生活在“拙”的状态中,而不是在巧中展示的,不是在绚烂的色相世界中展示的。

⑦守拙更是一种人生境界。比如,陶渊明不仅以其诗垂范后世,而且也以他的人格风标衣被百世,这并不在于他选择了退隐,不为官,而在于他树立了一种本然素朴的精神风范。“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去的是他生命的园田。并不是农耕牧歌更适合他,而是自然率真的境界更适合他的生命栖居。

⑧大巧若拙,明道若昧,见小若明,糊涂中有聪明,痴心中有智慧。

【小题1】为什么老子会认为“慧智(聪慧机智)出,有大伪(虚伪欺诈)”?请根据上下文作答。
【小题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3】本文阐述了“大巧若拙”的哲学思想,请分点概述这种哲学思想的基本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