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罗曼·罗兰
徐志摩
①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
②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他妈妈教他琴,在谐音的波动中他的童心便发现了不可言喻的快乐。莫扎特与贝多芬是他最早发现的英雄。所以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人正在“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他的自传里写着:“我们家里有好多旧的德国音乐书。德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德国人。我翻着那一堆旧书,爬在琴上拼出一个个的音符,这些流动的乐音灌溉着我的童心。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快乐与苦痛,想望的幻梦,渐渐的变成了我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我是它们,它们是我。要没有它们我怎过得了我的日子?我小时生病危殆的时候,莫扎特的一个调子就像爱人似的贴近我的枕衾看着我。长大的时候,每回逢着怀疑与懊丧,贝多芬的音乐又在我的心里拨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乐中洗净我的烦愁。”
③要认识罗兰不仅应读他神光焕发的传记,还得读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这书里他描写他的音乐的经验。
④他在学堂里结识了莎士比亚,发现了诗与戏剧的神奇。他早年的朋友是克洛岱尔等近代法国三大诗人。瓦格纳是压倒一时的天才,也是罗兰与他少年朋友们的英雄。但在他个人,更重要的一个影响是托尔斯泰。他早就读他的著作,十分的爱慕他,后来念了他的《艺术论》,那只俄国的老象,走进了艺术的花园里去,左一脚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莎士比亚,右一脚又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贝多芬。这时候少年罗曼·罗兰走到了他的思想的歧路了。莎氏、贝氏、托氏,同是他的英雄,但托氏愤愤地申斥莎氏、贝氏,说他们的艺术都是要不得的,不是真的人道的艺术——他早年的自己也是要不得的。对罗兰这个热烈的寻求真理者而言,这就好似晴天里的一个霹雳;他再也忍不住他的疑虑。他写了一封信给托尔斯泰,陈述他的冲突的心理。他那年22岁。几个星期后的一天,罗兰接到一封写满38页纸的长信。那六旬老人说:“我接到你的第一封信,我深深的受感在心。我念你的信,泪水在我的眼里。”下面说他艺术的见解:我们投入人生的动机不应是为艺术的爱,而应是为人类的爱。只有经受这样灵感的人才可以希望在他的一生实现一些值得一做的事业。这还是他的老话,但少年的罗兰受深彻感动的地方是在这一时代的圣人竟然这样恳切地同情他,安慰他,指示他,一个无名的异邦人。他那时的感奋我们可以约略想象。因此罗兰这几十年来每逢少年人写信给他,他没有不亲笔作复的,用一样慈爱诚挚的心对待他的后辈。这样一来受他的灵感的少年人更不知多少了。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凡是一件不勉强的善事就如春天的熏风,它一路散布着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
⑤但罗兰那时离着成名的日子还远,虽则他从幼年起就不懈地努力。他还得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才能实受他的劳力的报酬——对他天才的认识与接受。他写了12部长篇剧本,3部最著名的传记,10卷本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时代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但他的名字还是在灰堆里掩着——直到他将近50岁那年,这世界方才开始惊讶他的异彩。贝多芬有几句话,我想可以一样适用到一生劳悴不怠的罗兰身上:“我没有朋友,我必得单独过活;但是我知道在我心灵的底里上帝是近着我,比别人更近。我走近他我心里不害怕,我一向认识他的。我从不着急我自己的音乐,那不是坏运所能颠扑的,谁要能懂得它,它就有力量使他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作者认为贝多芬的话同样适用于罗兰,是因为罗兰能够像贝多芬一样,以音乐作品的力量来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B.罗兰在生病危殆时听莫扎特的音乐,在怀疑与懊丧时听贝多芬的音乐,这主要说明罗兰对他们音乐的接受是有选择的。
C.罗兰把自己的音乐经验融入到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中,这表明他对音乐的热爱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帮助。
D.第④段中以老象进入艺术花园踩倒花盆作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给罗兰带来的思想冲击和精神影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E.“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意指:罗兰传递了托尔斯泰的火炬,以慈爱诚挚的心来散布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更多的年轻人因此受益。
【小题2】为什么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时,罗曼·罗兰却醉心于“敌人”(德国)的音乐艺术?请结合原文第②段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3】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请结合原文作简要概括。(4分)
【小题4】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我们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34: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读网络作家天下尘埃的《咸雪》和《囚心》,产生一种恍惚的感觉,它们究竟是所谓的“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它们本来是以网络的面目出现,但又都进入纸媒选稿的视野。作为纯文学作品,《囚心》被《人民文学》刊载;作为通俗小说,《咸雪》则被《今古传奇》选中作为头条。这或许说明一个问题:“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在文学本质上没有差别。
为什么文学中要分出“网络文学”这样一类来,不是按照文体的标准,也不是按照题材、长短等等的标准。但若说纯粹出于研究或者称呼的方便这样命名,又不能涵盖网络文学独有的特性。或者用“雅”或“俗”来概括传统和网络作品的文学品位,也有此一说,但亦不全面。网络文学是当下大众文学的重要构成,甚至在某种角度上网络是大众文学的主阵地,但是大众文学或者它的另一个称谓“通俗文学”就一定俗吗?怕不尽然,《咸雪》和《囚心》就突破了这种界限,它们是通俗文学,但又具有非常优雅的文韵,在这一类作品中显得有特色;同时也正是这种“雅”,让天下尘埃的写作具有了跨界的可能性,跨越网络和传统之间的鸿沟,探索一种优雅的网络写作。
这样做是有风险的。网络文学被称为“快餐”文化之一种,快餐首先速度要快,饥饿的读者每天等着吃;二要有重口味,以掩饰其粗糙的做法;三是不过分追求丰富的营养。能快速地填饱肚子才是王道。这样一来,精描细化、精雕细刻就显得没有用武之地了。
网络作品遭人诟病的重要缺陷是只提供娱乐、消遣的材料,缺乏正向的价值观。作为历史小说,《咸雪》和《囚心》一个有历史背景,一个则纯然虚构,但它们却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即通过人物的命运沉浮或者时乖命蹇,揭示出主宰其中的人性和道德力量,这也就与当下的时代要求结合起来了。
《咸雪》和《囚心》不是简单的消费文本,它们饱含着作者对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心理的想象,同时也表达着对侠义、慈悲、尚和、宽容、忍耐等传统价值观念的尊崇,雅化的叙事提升了文本的文学价值,但它们由此而丧失了网络文学的某种特质。夏烈最近在《文学报》上发文,指出将网络文学研究“学理化”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尊重网络文学的娱乐性和商业精神。我也曾在“北京文艺论坛”上主张,评价网络文学要兼顾它的文学性和消费性。或许这样的观点也有偏颇,但事实是,网络文学之所以能够得到局面空前的发展,在受众方面,是因为它的娱乐性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可读性;在创作和传播方面,固然是因为注重了大众文学的创作技巧,但对隐含在网络中的消费和商业规则潜在的适应则是重要法则。
商业和文学是敌人吗?尽管有各种各样关于商业与文学关系的解释,但这不是一个凭“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通俗一点说,这个问题可以替换为“经济效益和文学价值哪个更重要”。只追求商业利益的作品必然有很多诱人的方式,而这些方式就有可能不都是在人性的正向上做工作;而只追求文学价值,社会效益增强,在可读性上会削弱,反倒失去了影响力。最好的作品不是偏重于哪一方面,而是二者兼得的作品,既有可读性,又有“正能量”。
作为网络文学作品,《咸雪》和《囚心》固然还有不少的毛病,在叙事上事件与人物之间的粘合度还有待增强,同时留白过多、大跨度的转折、过分追求文字的雅化也给网络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但作者追求网络与文学双重成功的意图很明显——并尽可能探索一种优雅的网络文学写作方式,以获得作品在文学上的更大价值,这种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节选自《探索一种优雅的网络写作》,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网络文学”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网络文学的分类既不是按照文体的标准,也不是按照题材、长短的标准,纯粹是出于研究或者称呼的方便来命名。
B.网络文学是当下大众文学的重要构成,在某种角度上网络也是大众文学的主阵地,既是通俗文学,又具有优雅的文韵。
C.网络文学的特点是速度快、重口味,不过分追求丰富的营养,一般不讲究精描细化、精雕细刻式的创作技巧。
D.网络文学具有强烈的可读性,只提供娱乐、消遣的材料,淡化正向的价值观,能够得到局面空前的发展。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囚心》被《人民文学》刊载,而《咸雪》则被《今古传奇》选中作为头条,这就说明“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在文学本质上并没有差别。
B.《咸雪》和《囚心》契合当下的时代要求,通过人物的命运沉浮或者时乖命蹇,揭示出主宰其中的人性和道德力量。
C.只追求商业利益的网络作品中的诱人方式有可能不全在人性的正向上下功夫,而只追求文学价值的网络文学在可读性上也会削弱。
D.作为网络文学作品,《咸雪》和《囚心》尽可能探索一种优雅的写作方式,追求网络与文学双重成功,这种努力值得肯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像《咸雪》和《囚心》这类作品具有非常优雅的文韵,使得网络文学的写作具有了跨越网络和传统之间的鸿沟,探索出了一种网络写作的新模式。
B.雅化的叙事提升了《咸雪》和《囚心》这类文本的文学价值,无形之中却丧失了网络文学的某种特质,因此,商业价值大大降低。
C.网络文学的研究要尊重其文学性和消费性,最好的作品不是偏重于哪一个方面,而是既有可读性,又有“正能量”。
D.天下尘埃的《咸雪》和《囚心》本来是以网络的面目出现,但又都进入纸媒选稿的视野,这两部网络作品在创作和传播方面获得了文学上的更大价值。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生奔波为诗词

位于南开大学的“迦陵学舍”近日封顶。这个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的四合院,是为南开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家叶嘉莹修建的。叶嘉莹今年90岁,号迦陵。在她的规划中,学舍不太像一般的住房,而是更像古代的书院,是个教书、做研究的地方。她说,这回终于要有自己的“家”了。叶嘉莹对家的渴望,竟是一段累积了几十年的情感。10多岁的她经历了父亲失联、母亲去世的家庭变故,50多岁的她又亲历了晚年丧女的彻骨之痛。生活的多难百折,使她无法享受家的温暖,她转而把更多的精力投注到自己痴爱的诗教与诗学理论研究中。

1974年,叶嘉莹第一次从加拿大温哥华回到了阔别26年的故乡北京。“当时的我,曾失望于只能回国旅游,不能为祖国做出任何贡献。”关于那次回家,她写下一首2700字的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1978年暮春,叶嘉莹给国内的教育部门写信,申请回国教书。此时,她已定居温哥华近10年,早被聘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9年,她的申请得到批准,她终于可以利用放假的时间回国讲学了。

第一次回国教书,叶嘉莹特意在香港买了一件蓝色中式上衣。站在祖国的讲台上,面对台下黑压压的学生,她仪态高贵,激情四溢,京腔婉转。她喜欢随讲随写,从黑板的这一边,一直写到那一边,满满一黑板的粉笔字,写了又擦,擦了又写。因为过敏,她的手总会因接触太多粉笔而皮肤开裂,那时候她的手上经常贴着胶布。

像候鸟一样,叶嘉莹飞来飞去。她的身影曾出现在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数十所高校里。直到2002年,她终于获得了在华长期居留证。对于故乡,她终于不再是一个过客。

自从回归故土之后,叶嘉莹的工作就变得更加繁忙了。一览叶嘉莹的书目,从1980年出版《迦陵论词丛稿》,到2007年推出《迦陵说词讲稿》,她完成的诗词专著迄今已有三十余部。“早年间我在患难中,我家里只有个像学生用的课桌摆在走廊,有一把小椅子,前腿在地板上,后腿在草席上,我早期的一些文章,看起来富有诗意,其实都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写的。”叶嘉莹淡淡地说着。

“我一生一世都喜欢古典诗词,”叶嘉莹说,古典诗词这么宝贵的传统文化之瑰宝,“我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后对不起来者。”从1948年在北京教中学开始,传承、传播古典诗词这条路,叶嘉莹竟然走了将近70年,甚至在她定居加拿大期间,也没有中断过。在加拿大,曾经跟随叶嘉莹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洋研究生就有十几位,她还另外带了一班完全不懂中文的洋学生。她用不太标准的英语,用自己对诗词的真实感悟和真诚心,打动了这些洋学生。 “我本是一个在讲课时喜欢随意发挥‘跑野马’的人,却要用英语讲课,失去了这一份随意发挥的乐趣。”叶嘉莹这样描述自己在国外讲诗词的尴尬。她还曾为此写过一首七言绝句:“鹏飞谁与话云程,失所今悲匍地行。北海南溟俱往事,一枝聊此托余生。”叶嘉莹始终认为,古典诗词的根在大陆,用英语讲得再好,也无法真正讲清楚诗词中的深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里无限的含意和意境,就很难和外国学生说得通透”。

多年来,即便是自掏腰包买机票,叶嘉莹也从未停止奔波,她想将诗词的美讲给更多的中国人听。叶嘉莹说,她回来工作已经30多年了,不是现在才来工作的,只是那个时候大家不注意,“现在忽然间知道了叶嘉莹,这也找你,那也找你,结果我老了,反而更忙了”。她特意说:“有些朋友的要求我不能完全做到,希望得到大家的原谅。”

提起叶嘉莹,外界时常为她冠以学者或作家的头衔,但叶嘉莹坦言,自己从没想过要做一个学者或诗人。“因为学者、诗人的成就一般都是属于个人的,往往只是个人的追求,而我不是,我所做的不是为了我个人。”老人说,“我平生志意,就是要把美好的诗词传给下一代人。”现已90岁高龄的叶嘉莹还在为古诗词的推广四处奔走,她倡议要在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三年级期间开设诗歌唱游课,让孩子们一边玩,一边吟诵诗词,由此打下一个很好的人文基础。遗憾的是,这个倡议至今尚未得到完全落实。但叶嘉莹说,她不会因此放弃。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二段引用了叶先生的长诗《祖国行》中的诗句,让我们感受到她获得在华长期居留证后的喜悦心情,丰富了传主的形象,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B.第一次回国授课时,叶先生的手因粉笔过敏而开裂,她贴着胶布继续授课,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叶先生的敬业精神和对回国工作机会的无比珍惜。
C.文章第六段中,叶先生对以往的患难生活只是“淡淡”地述说,艰苦环境中仍然创作出“富有诗意”的文章,这充分表现出她热爱生活、富有女性柔情的一面。
D.叶嘉莹先生认为,古典诗词的根在大陆,洋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障碍是语言。用英语讲得再好,也无法真正讲清楚古诗词中的无限的深意和意境。
E.全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展开,用深情的语言塑造了一位一生为古诗词奔波而无怨无悔的学者形象,作者对叶嘉莹高尚的人生境界充满了钦佩和赞美之情。
【小题2】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传主一生为古诗词奔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并分析。
【小题4】叶嘉莹为什么说自己“从没想过要做一个学者或诗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说法的理解以及从中获得的人生启示。

同类题3

阅读托马斯•刘易斯的《这个世界的音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们面临的问题之一,是随着我们生活在一起越来越拥挤,我们的通讯系统越来越复杂,我们彼此发出的声音变得更像噪声,是偶然的或无关紧要的,我们很难从这噪声里选择出有意义的信号来。当然,原因之一,是我们似乎不能把通讯仅限于携带信息的、切题的信号。假如有任何新的技术来传播信息,我们好像一定会用它来进行大量的闲聊。我们之所以没有灭顶于废话之中,只是因为我们还有音乐。
使人聊以慰藉的是,听说较新的学科生物声学须得研究别的动物相互发出的声音中存在的类似问题。不管它们有什么样的发声装置,大多数动物都要发出大量含糊不清的嘟哝声。需要长期的耐心观察,才能把那些缺乏句法和意义的部分加以剔除。为保持聚会进行而设计的那些无关紧要的社交谈话占了主导地位,大自然不喜欢长时间的沉寂。
然而总有一种持续不断的音乐潜在于所有其他信号之下。白蚁在蚁穴中黑暗的、发着回响的走廊里用头部敲击地面,彼此发出一种打击乐式的声音。据描述,这声音在人的耳朵听起来,像是沙粒落在纸上,但最近对这种声音的录音进行的摄谱学分析显示,在这敲打声中,有着高度的组织规律。这敲击声以有规律的、有节奏的、长度不同的短句出现,就像定音鼓部的谱号。
某些白蚁有时用上鄂的颤动来发出一种很响的、高音的咔嗒声,10米之外都能听见。费这么大的力气来制造这样一个音符,其中一定有紧急的意义,至少对发音者是这样。发出这样的大声,它必顺猛力扭动身体,以至于让反冲力把它弹到两三厘米的空中。
蝙蝠必须几乎连续不停地发出声音,以便借助声纳来察知周围所有的物体。它们可以在飞行时准确地发现小昆虫,并像有导向装置一样准确无误地向喜欢的目标快速前进。有这种高超的系统来代替眼睛的扫视,它们必定是生活在一个常伴有工业声、机器声的蝙蝠的超声世界里。然而,它们也彼此交流,也发出咔嗒声和高调的问候。另外,有人还听见,它们在树林深处倒挂身体休息时,还发出一种奇异的、孤凄的、清脆如铃的可爱声音。
【小题1】对“我们面临的问题之一”中“面临的问题”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通讯系统的复杂,我们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嘈杂。
B.由于“声音”的嘈杂,一些有意义的信号我们很难从中选择出来。
C.我们在通讯中所传递的信号并非全部是携带信息的、切题的。
D.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是人口的不断增长,生活空间变得越来越拥挤。
【小题2】(小题2)对“大自然不喜欢长时间的沉寂”一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自然中短暂的沉寂是可以的,但长时间的沉寂就会令人恐惧。
B.自然界中需要对生物改进发声装置,过滤那些含糊不清的嘟哝声。这时就要有短暂的“沉寂过程”。
C.大自然中虽然存在着令人厌烦的“嘈杂”声,但生物的发声是必须的,有些还非常可爱,所以完全摒弃“声音”是绝对不行的。
D.因为自然界中的生物在树林深处倒挂身体休息时,还发出一种奇异的、孤凄的、清脆如铃的可爱声音,所以我们不能禁止生物休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目。
福 嫂
福嫂是整条街上最有福的女人,很多人都这么说。
那时她30出头,白白净净。她很讲究,包的包子小巧又好看个个十八个摺。她儿子小文有8岁的样子,漂亮又懂事。她喜欢带儿子串门,喜欢听街坊夸小文的样子。
街上的女人都会在农闲时找些活干贴补家用。福嫂从来没工作过,她总说不识字啥也干不了。但是她说这些话的时候,眼里没有一点害羞的样子,明明是在向其他女人们挑衅。都知道福嫂的日子太舒服了,伺候孩子大人出门以后她可以补个回笼觉,闲了跟街坊唠一上午。金福开的厂子很红火,福嫂是不需要出门工作的,她只要伺候好他们爷俩就行了。
从没人见金福下过地,更不见小文干过活。福嫂说了,男人不用干这些事。她家金福是干大事的人,小文更是不能干这个。
日子从小文考大学后不一样了。厂子越来越火,金福开始全国各地地跑,小文一年就回来两次,福嫂突然无事可做了。她就变着花样伺候婆婆,天天琢磨着做菜,给婆婆裁衣裳。街上的人常看到福嫂乐呵呵地今天端一碗饺子给婆婆送去,明天又炸一盘鱼送婆婆。
不几年,小文带女朋友回来见福嫂,那些天福嫂步子轻快又优美,连脚后跟都带着喜气。福嫂已不在乎旁人夸赞,好日子是谁都看得到的就不必再宣扬。在对幸福巨大的憧憬中,日子一天天过去。福嫂没有在意金福多久回一次家,甚至没有在意小文多久没有打电话了。福嫂好像已经习惯了生活中没有这爷俩的日子。
因生意忙,金福在县城租了套房子,福嫂就隔一段时间带些好吃的去给金福收拾屋子。像大多数俗气的故事一样,她看见了不该看见的事。她忍了,因为她还有小文。她不识字不知道爱情两个字怎么写,在她心里最重要的还有儿子。
小文结婚留在了省城,不久小文媳妇怀孕了,福嫂兴冲冲拿出伺候婆婆的劲赶到省城伺候儿媳。不到3个月福嫂就回家来,人老了许多,她说小文让她歇歇。她低沉的声音没有了当年在街上喊小文回家吃饭的清脆和响亮。媳妇快生了,福嫂天天忙着做东做西的,家里处处都是小被子小衣服,看起来孩子都能穿到3岁了。
邻居们记不清福嫂什么时候回来的了,可能孙子满百天,也有人说孙子还不到百天。不过大家从那以后看不见福嫂出来逛了,大门天天关着,偶尔到集上买几把菜。见过的都说人挺瘦,瘦得有些不成样。
最早发现不对劲的是五婶,那几天大门都没关她就进去看看了。福嫂就躺在沙发上,一滩发黑的血迹把五婶吓个半死,她甚至没看清血从哪流出来的。后来她才想起来,屋里还有一股挺大的农药味。五婶掉了眼泪,她这是不留一点活路啊。
葬礼上,大家才看到她的名字叫赵喜娟,终年49岁。
【小题1】请简要概括福嫂的形象。
【小题2】请分析第11段的作用。
【小题3】请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1)但是她说这些话的时候,眼里没有一点害羞的样子,明明是在向其他女人们挑衅。
(2)她低沉的声音没有了当年在街上喊小文回家吃饭的清脆和响亮。
【小题4】本文写了福嫂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无冕之王——孔子
孔子生活在中国社会大变动的春秋时期,当时的政治法典“周礼”已开始动摇,孔子主张对“周礼”应有所“损益”,才能巩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统治秩序,但这一主张在当时政局不稳的鲁国无法实现。公元前517年,孔子便率弟子赴齐国,向齐景公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君、臣、父、子要名符其实,各按其等级身份行事。“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只有正名才能恢复周礼,维持统治。齐景公很高兴,准备重用孔子,却遭到晏婴的反对。孔子只好又回到鲁国。
回到鲁国后,孔子主要从事教育,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他提出的“仁”内涵很广,几乎包含了做人的全部规范,但主要是“克己复礼为仁”和“仁者爱人”两个方面。即克制自己的欲望以符合周礼,维护宗法制的上下尊卑关系是礼;爱护别人,处理好统治阶级内部及与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是仁。他还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之方”。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把“仁”用作推行“礼”的保证。“礼”规范了“仁”的内容。所以他又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只有视、听、言、动都符合礼,才能做到真正的“仁”。
公元前501年,51岁的孔子终于有了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机会。他当上鲁国的中都宰(首都市长),又晋升为管理工程建设的司空,后又升为管司法工作的司寇。不久,参加了齐景公提议的齐鲁两君夹谷会议。会上,他当场揭穿齐国劫持鲁定公威胁鲁国的阴谋,并迫使齐国退还侵占鲁国的城池,创造了鲁国外交史上的奇迹。公元前496年,孔子56岁时,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仅“闻国政三月”,就使鲁国风俗大变。但由于鲁定公态度渐渐消极,加上齐国的离间,孔子只得率领弟子辞职离开。
孔子离开后,到各国游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公元前484年,已68岁的孔子又回到了鲁国,重新从事教育工作。此时,他的教育目标由过去培养弟子参加政治活动,转变为侧重培养弟子做学问的能力。孔子认为,人虽有“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之分,但应重视“学而知之”,强调知识于学习,“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他肯定一般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只要“自行束修以上”,他都来者不拒。他以学“礼”为主要内容,注重孝悌等道德的训导,提倡“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鄙视“学稼”“学圃”等生产劳动。虽然其教育思想是为恢复和保持奴隶主统治,但许多观点是很有价值的。比如:他提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主张“不愤不启,不诽不发”的启发式教学;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对于学过的东西,要“学而时习之”,才能“温故而知新”;强调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倡“多闻”“多见”,对有疑问的地方,不要乱解或盲从,“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晚年的孔子主要是从事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他收集夏、殷、周的文献资料,整理编订出了《诗》《书》《易》《礼》《乐》等文化典籍,并将鲁国史料加以删订,整理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这些典籍包含了我国古代的政治、宗教、哲学、文学、史学、文化制度、社会情况和历史事迹等丰富的内容。在保存史料的同时,系统地表达了儒家的基本观点。
孔子是我国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的具有重大影响的儒家学派,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文化体系,影响遍及世界,是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
【小题1】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热衷政治活动,也很有政治才华,但他从政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传播和实践自己的政
治理论主张,并不是仅仅为统治者本人的利益服务,因而总是失败。
B.孔子创立的教育理论体系虽然很有价值,但其出发点却是为了恢复和保持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是倒退和反动的,有些主张也是必须批判的,比如鄙视生产劳动。
C.孔子一生的教育活动主要分为两个时期,前一时期的教育,主要是培养弟子们的从政能力;后一时期,教育目标有所改变,以培养学生研究学问的能力为主。
D.孔子晚年主要从事文化典籍的整理编订工作,这一工作意义非凡,不仅使我国古代大量的文献资料得以保存,也为我国的主流文化体系——儒家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小题2】文本讲述了孔子一生中的哪些重要活动?请概括说明。
【小题3】“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但孔子又很强调“礼”,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