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篇小说,完成后面题目(共16分)
暗 记
聂鑫森
宽敞的画室里,静悄悄的。
初夏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来,洒满了摆在窗前的一张宽大的画案。画案上,平展着一幅装裱好并上了轴的山水中堂。右上角上,写着五个篆字作画题:南岳风雨图。
年届六十的知名画家石丁,手持一柄放大镜,极为细致地检查着画的每个细部。他不能不认真,这幅得意之作是要寄往北京去参展的。何况装裱这幅画的胡笛,是经友人介绍,第一次和他发生业务上的联系。
画是几天前交给胡笛的。胡笛今年四十出头,是美院毕业的,原在一家幻灯厂当美术师,能画能写。后来下海了,在湘潭城开了一家小小的裱画店,既是老板又是装裱工。朋友都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不少老一辈强,且人品不错,何必舍近求远,送到省城的老店去装裱呢?
画是胡笛刚才亲自送来的,石丁热情地把他让进画室,并沏上了一杯好茶。石丁是素来不让人进画室的,之所以破例,是要当面检查这幅画的装裱质量,如有不妥的地方,他好向胡笛提出来,甚至要求返工重裱。
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
石丁对于衬绫的色调、画心的托裱、木轴的装置,平心而论,极为满意。更重要的是这幅画没被人仿造——有的装裱师可以对原作重新临摹一幅,笔墨技法几可乱真,然后把假的装裱出来,留下真的转手出卖。石丁的画已卖到每平方尺一万元,眼红的人多着哩。眼下,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他轻舒了一口气。且慢!因为他是第一次和胡笛打交道,对其人了解甚少,不得不防患于未然,故在交画之前,特地在右下角一大丛杂树交错的根下做了暗记,用篆体写了“石丁”两个字,极小,不经意是看不出来的。石丁把放大镜移到了这一块地方,在杂树根部处细细寻找,“石丁”两个字不翼而飞。又来来回回瞄了好几遍,依旧没有!
石丁的脖子上,暴起一根一根的青筋,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居然不是他的原作,而是胡笛的仿作。这样说来,胡笛的笔墨功夫就太好了!他从十几岁就下气力学石涛,尔后走山访水,参悟出自家的一番面目,自谓入乎石涛又能出乎石涛①,却能轻易被人仿造,那么,真该焚笔毁砚、金盆洗手了。
就在这时,胡笛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石先生,可在寻那暗记?”
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说:“是!这世间小人太多,不能不防!”
胡笛端起茶杯,细细啜了一口茶,平和地说:“您设在杂树根部处的暗记,实为暗伤,是有意设上去的。北京城高手如林,若有细心人看出,则有污这一幅扛鼎之作。您说呢?”
石丁惊愕地跌坐在椅子上,问:“那……那暗记呢?”
胡笛说:“在右下部第五重石壁的皴纹里!‘石丁’两个字很有骷髅皴的味道,我把它挖补在那里,居然浑然一体。树根部处空了一块,我补接了相同的宣纸,再冒昧地涂成几团苔点。宣纸的接缝应无痕迹,补上的几笔也应不会丢先生的脸。”
石丁又一次站起来,拿起放大镜认真地审看这两个地方。接缝处平整如原纸,这需要理出边沿上的纤维,彼此交错而“织”,既费时费力,又需要有精到的技艺。而补画的苔点,鲜活有灵气,更是与他的笔墨如出一辙。他不能不佩服胡笛的好手段!石丁颓然地搁下了放大镜。
胡笛站起来,说:“石先生,裱画界虽有个别心术不正的人,但毕竟不能以偏概全。暗记者,因对人不信任而设,我着力去之,一是为了不玷污先生的艺术,二是为了我们彼此坦诚相待。谢谢。我走了。”
胡笛说完,很从容地走出了画室。
石丁发了好一阵呆,才记起还没有付装裱费给胡笛。正要追出去,又停住了脚步,家里还有好些画需要装裱,明日一起送到胡笛的店里去吧! 他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永远铭记那个让他羞愧万分的暗记……
注:①石涛,明清时期杰出的画家。
【小题1】小说后来说胡笛并没有换走石丁的原作,在此之前,小说在哪些地方作了伏笔暗示?(4分)
【小题2】“他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永远铭记那个让他羞愧万分的暗记”,试分析句子中“暗记”的含义。(4分)
【小题3】小说中胡笛这一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特点?小说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的?试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4】联系全文,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并联系现实谈谈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16: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笔直的烟
秦巴子
不刮风的时候,烟囱里冒出来的烟是直的,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那烟就像是画在宣纸上的一棵树,看见每家的屋顶都栽着这样的一棵树,其实是很好完的。黄昏里偶尔也会有风,那树就会悠悠的摆动起来。袅若杨柳的样子。
“你看见我家的烟直了,就到林子里等我”这是女孩给男孩定下的约会的信号。
于是男孩和女孩就在林子里见面。先说些村子里的闲话,接着颤颤的说说情话,然后就是没有话了,其实还有一段沉默的时间四目相对,用眼睛说话。
女孩说:“该回去了。”于是女孩先走,男孩要等她走得远了,再绕一个很大的弯,从另一条路上回去。所以每次女孩走了以后,男孩都有一段时间用来回味残留的感觉,这时的男孩就会轻声地哼唱一段曲子,感叹生活的美好。
其实男孩和女孩两家只是遥遥相对,隔得并不很远,开了门就可以互相望见,只须招招手儿,根本用不着拿烟的曲直来约会。但女孩提出的时候,男孩觉得这样很有意思,很有一些浪漫的情调。所以男孩每天下午都要很用心地看看有没有风,烟是不是直了。
但烟有时候是靠不住的。
有一次男孩去了,女孩却没来,心里便觉得怪怪的。
男孩在林子里转悠。他觉得有风的时候林子里更爽,他想,应该把这个发现告诉她。他还想,不如就改成有风的时候见面。但他随即就有了一个担心,担心女孩不会答应。因为这里有风的日子比无风的日子多得多,正像人们平时所说的:这儿很少刮风,一年刮两次,一次刮半年。因此我们也知道了,这一对男孩和女孩,单独在一起的时候并不多。
下一次见面的时候,男孩问女孩:上次为什么没来?
女孩说:那天刮的东风,你家的烟直往西倒呢。
男孩说:我明明看见你家的烟是直的,就像旗杆。
女孩说:你家刮风了,我家没刮。
于是都笑了:烟有时候是靠不住的。
到了刮风的日子,烟就会慢慢地飘散开来。所以整个春天里男孩总是很失望地望着女孩家的烟囱。
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有一天烟终于直了。男孩看看女孩家的烟囱,又看看自己家的烟囱,急切地向林子里奔去。
女孩已经在那里了。
女孩说:我想了一个春天了,烟是靠不住的,我们不如就取消这个约定吧。
男孩问:那用啥办法呢?
女孩说:我下次告诉你。
女孩坐在树根上自说自话:能到城里去看看多好,咱们这里太单调了,连烟都不知道变个样子,太没意思。
男孩说:我可不想去,城里人复杂,我觉得咱这老林子挺好,我喜欢烟像电线杆似的支棱着。
女孩望着远处的村子,望着房顶上冒出的烟。男孩望着女孩,都不说话。
女孩说:我该回去了。
男孩眼巴巴地望她:下次怎么见面呢?
女孩也望着男孩:下次告诉你。男孩还要在林子里转悠一阵,回味残留的感觉。但这一次他没有哼什么曲子。男孩这时候已经知道自己犯了一个错误,是逻辑错误。但整个夏天里,每当烟直了的时候,男孩还是固执地走到林子里来,在绝望中,寻找一点点可能和希望。
秋天的时候,男孩在他们常倚靠的那棵树上找到了一张字条,是女孩留下的。字条上说:我很好,城里很有意思,烟囱很少,电线杆子很直,烟却总是迷乱。
(有删节)
【小题1】小说以“笔直的烟”为题,请简要分析它的内涵。(4分)
 

 

【小题2】请分析下面句子的含义(4分)
①男孩这时候已经知道自己犯了一个错误,是逻辑错误。
 

②城里很有意思,烟囱很少,电线杆子很直,烟却总是迷乱。
 

【小题3】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男孩情绪变化的过程(5分)
 

 

【小题4】“烟有时候是靠不住的”在全文多次出现,这样的安排好吗?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7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萧红:一个漂泊的灵魂
1936年11月19日,萧红在给萧军的信里写:“窗上洒满着白月的当儿,我愿意关了灯,坐下来沉默一些时候,就在这沉默中,忽然像有警钟似的来到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它是那么自由’”
那个时候,萧红身在日本,正试图用出走来逃离与萧军的情感困局,同时也想给自己找一个安静的写作空间。漂泊了那么久,她将写作奉为宗教,在导师鲁迅的提携下自由地创作,终于可以停下来感叹一句:“自由和舒适,平静和安闲,经济一点也不压迫,这真是黄金时代,是在笼子里过的。”
仅仅是在笼子里的平安,她也是又爱又怕的。写信的一个月前,鲁迅逝世了,震惊和悲恸过后,萧红好像隐隐找到了一种悲痛化出来的力量,这是她微小的坚强。事实上,这平安确实是短暂的,不久后,萧红就不得不提前回国,踏上了更加颠沛流离的悲剧之路。如今去回望萧红对“黄金时代”的感叹,实在是饱含凄凉的。
文学与人生,是萧红的两条交叉线。这两重世界曾经合二为一,但最终渐行渐远、无法弥合:她在文学中找到了个人价值和心灵自由,像“大鹏金翅鸟一样飞翔”,而在人生际遇上则颠沛流离,终于“跌入奴隶的死所”。在她身后,作为一个作家,一个有着女性和穷人双重视角的女作家,萧红是游离于主流文学而被长期忽略的。而作为一个女人,她与不同男人之间漂泊的感情经历为人长久窥视。
漂泊将近百年过后,萧红才在中国文学史上找到自己应有的地位。除了她小说般戏剧性的爱情,还不可忽视她深处的大时代背景。动荡的时代,匮乏的物质反而造就了那个时代精神的亢奋和对信仰的执着,也造就了一个群体性文学上的 “黄金时代”,而萧红作为其中一个女性个体,她追求的是不同寻常的道路。
萧红的一生都在漂泊,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男人到另一个男人。如果从她1933年逃婚出走故乡呼兰算起,到她1942年客死香港为止,短短几年间,她的轨迹遍布各地,从北国到粤港,从西北到日本。她原本可以停下来,但她依然选择了漂泊。我们辗转走访这些站点,不禁感佩萧红在短短几年的颠沛流离中的高产,她留下100多万字的作品,其中包括两部诗性悲剧《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一部讽刺喜剧《马伯乐》,这在和平年代尚且不易,何况是战乱年代了。
萧红出生于辛亥革命爆发的1911年,死于抗战烽火中的1942年,正值一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放在大时代背景下去观察萧红,她在当时的女性群体,甚至是女作家群体中也是触目的。作为女性,萧红自己也说:“这是一个盛产娜拉的时代。”在“五四”后的一代作家中,萧红因袭的负担最小,也因此形成极具个人特色的自由风格。如果说一开始的娜拉式的逃婚离家还是被动的,后来离开萧军、选择端木并与之南下香港,更是在爱情和民族双重危机下的主动选择。她的漂泊似乎也从被动的行为转为一种主动的习惯。尤其在当时主流文化阵营纷纷奔赴延安的时代洪流中,萧红公开提出“作家不属于某个阶级,作家是属于人类的”,她选择了自由写作,家国想象中的“左翼女作家”标签因此对她并不适宜。萧红研究开创者、汉学家葛浩文评价:“萧红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并不是一种理想化的、充满爱国热情的浪漫的战争图景,而是它对日常生活中真实的人们身上产生的孤独的、极端的个人化的影响。从此萧红长期游离于主流文学视野之外。”
萧红曾对好友聂绀弩说:“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要掉下来。”现实中,她的确为这份情感和生活方式的再选择,在兵荒马乱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至今仍备受争议,这怎么是黄金时代呢?许鞍华在电影《黄金时代》里借萧红之口回答:“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选择怎么爱怎么活,这就是我的黄金时代。”这样来看,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黄金时代。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
相关链接
萧红和萧军虽然都被列为左翼作家,但实际上至少萧红没有那种明显的红色热情,且对政治十分冷漠。后来舒群曾劝她去延安,被她拒绝了,唯一的理由是她害怕再过斗争的生活,她需要安慰,需要家庭,需要温暖,她不知道往哪一个方向找,最后她找到了端木蕻良。她一旦告别了斗争,就告别了那个时代,因此她的黄金时代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味道。
(摘自李菁《萧红:逃不出的命运》)
“百度百科”相关注释: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1月22日,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去世于香港。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身在日本的萧红因为摆脱了和萧军之间的感情纠葛得以平静地投入自由的创作空间中,所以她深感这是她的黄金时代。
B.鲁迅的逝世让萧红很悲伤,但也带给她巨大的精神力量,促使她选择离开日本回国,再次踏上漂泊流离的道路。
C.萧红在生活和创作上的际遇有过交集但又不同,她在创作上找到了个人价值和精神自由,迎来巨大的丰收,但在生活中饱受磨难,付出了巨大代价。
D.萧红的漂泊是自身的主动选择,她一直以自己的意志来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获得精神的自由是她选择这种人生道路的思想根源。
E.萧红出于对颠沛流离的生活的恐惧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即她害怕再过斗争的生活,拒绝去延安,这正是她的黄金时代与那个大时代不一样的地方。
(2)文章两处划线句中的所说的萧红的“黄金时代”表现在哪里?
(3)题目中的“漂泊”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4)文章第一段萧红说:“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它是那么自由。”接下来,第二段又说:“这真是黄金时代,是在笼子里过的。”这两者之间有矛盾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讲故事的人·母亲
莫言
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她的骨灰,于1994年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母亲最小的孩子。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骂我也没有打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是我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一些很有文化的人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很敬重。我们家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地将白天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什么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不再给我排活儿,默许我去集上听书。
很快的,我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的听众,也不仅是我的母亲了。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有时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里人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我说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后来,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书中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则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
(摘自《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瑞典文学院的演讲》,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演讲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这篇演讲,并非“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故事看似平常,却蕴含着做人的道理。
B.讲故事的人讲述母亲,其中半碗饺子给了“乞讨的老人”的故事,从行动和语言上真切表现了母亲善良的性格。
C.母不嫌儿丑,在母亲看来,我的“鼻眼不缺,四肢健全”就是美的了。母亲如此开导我去平和地面对艰难岁月。
D.对我的成长,母亲深陷矛盾中,她不愿我将来“靠耍贫嘴吃饭”,却又支持我看书,甚至听任“我去集上听书”。
E.莫言讲故事常运用荒诞的叙事手法,开篇讲述“母亲的骨殖已与泥土混为一体”,就有点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
【小题2】 母亲为什么说“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
【小题3】“母亲泪流满面”,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北大代理校长时期的傅斯年
①近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傅斯年向来最痛恨不讲民族气节的儒生。他对自己的先祖傅以渐当年不参加抗清复明运动,反而参加清朝的科举考试入朝为官一事,一直耿耿于怀。他对投靠日本知识分子更是深恶痛绝。在代理北大校长期间,傅斯年发表声明道:“为保持北京大学的纯洁,坚决不录用伪北京大学的教职员,但学生经过甄别和补习,可以接受。”
②1945年11月,傅斯年抵达北平。他下飞机的第一句话,就是问陈雪屏与伪北大的教员有无交往。陈回答说,仅限一些必要场合。傅不满道:“汉贼不两立,连握手都不应该。”当场表示伪校教职员坚决不予录用,不但不请他们任教,还要请司法部门将罪大恶极的儒林败类捉拿归案,严加惩处。
③北平的伪教员们私下联合起来以罢课相要挟,并向北平行营主任李宗仁请愿,强烈要求北大录用。为此,伪北大教授容庚还发表了致傅斯年的“万言书”,进行辩护,以示抗议。对此,傅斯年毫不妥协,以答记者问的形式再次声明,表示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北平保持一个干干净净的身子,正是非,辨忠奸”。最后,他说:“这个话,就是打死我,我也要说的。”
④就在傅斯年的声明刊出之时,伪北大文学院院长周作人自视为傅斯年的师辈人物,又同属“新文化运动”阵营中的盟友,遂理直气壮地致信傅斯年,让傅把他作为特殊人物予以照顾,还说:“你今日以为我伪,安知今后不有人以你为伪?”傅斯年看罢,当场把信拍在桌子上,大骂一声:“他妈的,青天白日旗还没落下,难道反了这些缩头乌龟王八蛋不成!”
⑤容庚见傅斯年毫无通融的余地,尾随傅斯年从北平到重庆,继续与傅理论。当容庚来到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找傅时,傅拍案而起,指着容的鼻子大骂曰:“你这个民族败类,无耻汉奸,快滚,快滚,不用见我!”当场命人将容架了出去,扔到泥泞的马路上。第二天,《新民报》登载标题为“傅孟真拍案大骂文化汉奸,声震屋瓦”的新闻。后来,容再度拜访,表示要谢罪改过,重新做人,傅斯年才勉强与其会面,但仍表示不予录用。此后,容庚到岭南大学任教,终其一生,再也没能迈进北京大学的门槛。
⑥对于处理伪教员的不妥协,傅斯年后来说:“我意读书人,既不能上阵,则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我于此事,行之至今,自分无惭于前贤典型。士人之节,在中国以此维持纲常也。”傅斯年在给夫人俞大彩的信中说:“大批伪教职员进来,这是暑假后北大开办的大障碍,但我决心扫荡之,决不为北大留此劣迹。实在说在这样局面之下,胡先生办远不如我,我在这几个月给他打平天下,他好办下去。”这几句话,最能体现傅斯年的脾气,该说的话要说,该做的事就要要做,一定要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
⑦后来,一直到去了台北,傅斯年仍然保持着这种精神,并以此维护教育的独立与尊严。国民党败退台湾之际,因恐吓而高度警惕,在学校肆意逮捕师生。傅斯年挺身而出,不准军警入校捕人。国民党政府下令实行联保制度,他拒绝在台大实行,说:“台大师生由我一人担保。”因此,有人撰文攻击他在台大优容共产党。傅斯年著文反驳,义正言辞地宣称:“我不是警察,也不兼办特工。”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最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开篇写傅斯年对先祖傅以渐参加清朝科举考试一事耿耿于怀,目的在于说明傅斯年看问题很客观公正,引出下文对伪北大教员录用问题的介绍。
B.从北平伪教员私下联合以罢课相要挟并向北平行营主任李宗仁请愿等情况可以看出,当时这些教员的势力还在,还有其政治地位。
C.“这个话,就是打死我,我也要说的。”这句话表现了傅斯年斗争的决心,这种决心在傅斯年给夫人的信中也能够看出来。
D.周作人参与了“新文化运动”,是傅斯年师长一辈的人,但因为他担任过伪北大教员,傅斯年坚决不同意周作人再次进入北大。
E、无论是在北大担任代理校长拒绝录用伪北大教员,还是在台大拒绝联保制度,都体现了傅斯年维护教育独立和尊严的追求。
【小题2】伪北大教育容庚为了能够被北大录用做了哪些事情?(6分)
【小题3】文章第五自然段是如何刻画傅斯年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小题4】你认为傅斯年做北大代理校长时所做的事情合理吗?请简要探究。(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看不见的光
宗璞
①这座小屋是约翰·弥尔顿一六○八至一六七四年住过的,至少有三百余年历史了。据说有一部分重修过,还时常修葺,所以不很破旧。但那砖砌的烟囱和窄窗都表现出它的古老。低矮的门,狭窄的门道,不大的房间,这就是二十年奔走革命以后弥尔顿老人活动的场所。
②他四十四岁双目失明,在黑暗中过了二十年。他的伟大诗篇《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都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它们给人怎样灿烂的光辉!有的评论家说,人们常用崇高这一字眼,但真正当得起的,只有很少数的艺术品,弥尔顿的史诗是其中之一。
③作为一个诗人,弥尔顿有两个特点,一是有生活,一是有学问。他用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参加政治斗争,为国为民也为他的教会,积极反对君主专制。他主张人人生而平等。最先大声疾呼支持处决查理一世。他担任克伦威尔共和国政府的拉丁文秘书,为共和国政府做了很多宣传方面的工作。他在《为英国人声辩正续篇》里说:“基督教徒不应有任何国王,既已有一个,他应是国民的公仆。”他在《失乐园》里歌颂了撒旦反对上帝的斗争,也对后来成为独裁者的克伦威尔有所批评。我想这是能写出称得上伟大、崇高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
④弥尔顿的政治生活使他取得直接的经验,他的博览群书使他取得间接的经验。《失乐园》里有这样三行诗:
⑤途中,它(指撒旦)降落在塞利卡那。那是一片荒原,那里的中国人推着轻便的竹车,靠帆和风力前进。
⑥杨周翰先生从这几句诗出发,写了一篇文章《弥尔顿(失乐园)中的加帆车》,文中论及知识与创作的关系。说弥尔顿的学识使他的作品获得“高致”。“高致”是看不见的,也不是能够唾手可得的。只能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渐渐地“高”起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八个字不知出自何典,它形象地说出生活和学识对于创作的必要性。
⑦小屋外是普通小花园,整洁宜人。但我在小园中少立,觉得屋内外都给人寥落凄清之感。比较起来,弥尔顿比勃朗特姐妹的知音少得多了。也许最好的艺术总是高高在上;也许他太古老了;也许诗歌本身总是更受语言限制,不易翻译,不易理解。老实说,我就只读过《失乐园》的片段,还不是很认真,更不要说他的其他诗作。但是他的革命精神,他的政治活动,他的学识都融会在他的诗里,发出看不见的光。他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朽的。
⑧再向西行,到一个十六世纪古镇爱默先姆。这是一条很有趣的街,仿佛是故意搭起来拍电影用的,两旁房屋有的不免东倒西歪,但因维修仔细,不显风雨侵蚀的痕迹。英国就有这个特点,到哪儿总能找出点古迹。他们深以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自豪,不遗余力地保护称得上是古迹的一切,从前有人说,英国人善于用旧瓶装新酒,中国人善于用新瓶装旧酒。他们的“新”,想是指资产阶级革命而言,现在也不见得新。我们的旧,想是指封建主义而言,也总该换掉了。人不能把自己束缚在过去。过去应该像弥尔顿的生活底子和学识一样,要在这上面写出伟大的史诗来,发出看不见的光。
⑨归途中又下雨了,绿色的田野在薄暮的朦胧里,随着山坡起伏。弥尔顿故居的小村在田野间,很快就看不见了。
1984年5月(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文中划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博览群书B.唾手可得C.高高在上D.不遗余力
【小题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古人的一种求知模式,亦是古人自我修养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正如《劝学》中所说“□□□□□,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时,还要做到竭尽全力,不言放弃,即使失败也不后悔,正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所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2分)
【小题3】请简要分析,文中引用《失乐园》诗句的作用。(5分)
【小题4】通读全文,解说“看不见的光”在文中的含义。(6分)
【小题5】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