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在乡下
[法国]莫泊桑
两所茅屋并排坐落在小山脚下。蒂瓦什、瓦兰两户庄稼人为了养活各自的一群孩子,终年辛苦劳作。两个母亲在这堆孩子里勉强可以认出哪些是自己的,两个父亲则常常要叫错三个名字才叫对自己的孩子。两家人都勉强靠着汤、土豆和新鲜空气活下去。吃饭的时候,孩子们坐在那张用了50年的木桌子前,每人面前的盆子里盛着土豆、白菜、洋葱煮的汤。星期日,汤里熬上块牛肉,就觉得跟吃酒席一样丰盛。
一天下午,一辆从城里来的马车停在茅屋前。一对年轻夫妇中的女人跳下车向孩子们跑去,她抱住两个最小的孩子中的一个——蒂瓦什家的那一个,亲热地吻他肮脏的脸蛋、沾满泥土的金色卷发。下星期她又来了,把那个娃娃抱在怀里,拼命塞给他蛋糕吃。以后她每天都来,口袋里装满糖果和零钱。她是亨利·德·于比埃尔太太。
一天早上,她丈夫和她一起下了车,径直走进了蒂瓦什家的茅屋。年轻女人说:“好心的人,我想把你们最小的男孩带走,我们想收养他。”德·于比埃尔先生表态:“孩子将来就是我们的继承人,我们还要送你们一笔终身年金,每月100法郎。”农妇勃然大怒,站了起来。“你们要我把夏洛给卖了吗?不行!那简直太卑鄙了!”男的也表情严肃,不断点头,赞成妻子的话。乡下女人怒不可遏:“出去!给我出去!”
德·于比埃尔太太固执地问:“那另外一个小的不是你们的吧?”蒂瓦什大伯回答:“不是,是邻居的。”瓦兰夫妇正在吃饭,他们用刀子挑一点黄油。节俭地抹在面包片上。德·于比埃尔先生提出了他的建议,两个乡下人摇头。但是得知每月可以得到100法郎,两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决心已有七八分动摇了。
他们在苦恼中长时间沉默,犹豫不决。那庄稼汉问:“这1200法郎年金立字据吗?”得到肯定后,乡下女人说:“100法郎换孩子太少了,我们要120法郎。”
已经急得跺脚的德·于比埃尔太太立刻答应了。她丈夫立字据的时候,她又额外送了100法郎给瓦兰夫妇。村长和另一位邻居也很乐意当证人。年轻女人欢天喜地,像从铺子里买到一样喜爱的小玩意儿似的,抱着啼哭的小娃娃走了。蒂瓦什夫妇立在门口,一声不响,也许有点懊悔吧。
从此,蒂瓦什夫妇和邻居闹翻了。蒂瓦什大婶大骂他们无耻,挨家挨户对人说,除非是丧失人性才会出卖自己的亲生儿子,简直卑鄙龌龊。有时候她抱着夏洛,炫耀地说:“我没有钱,可我不卖我的孩子!”
一连好几年,她天天含沙射影地骂。到最后,蒂瓦什大婶竟然相信自己比当地任何人都高出一等。人们也以她为榜样,都说:“那条件可是非常吸引人的。蒂瓦什大婶真是个好母亲。”夏洛长到18岁了,他从小听惯了引人不断重复的话,也认为自己比同伴们都高出一等,因为他没被卖掉。
瓦兰夫妇靠着年金生活得很舒适,蒂瓦什夫妇无法平息的怒火就是从这一点来的,他们一直很贫困。
夏洛21岁那年,一天早上,一辆华丽的马车停在两所茅草屋前。一位挂着金表链的年轻先生搀扶着一位贵妇人走进了瓦兰的茅屋,就像是他自己的家一样。
“你好,爸爸;你好,妈妈。”瓦兰夫妇不胜惊讶地站起来,
乡下女人结结巴巴地说:“是你吗,我的孩子?是你吗?”年轻人搂住她,一边吻她,一边又说:“你好,妈妈。”
他们相认以后,做父母的立刻领儿子见了村长,见了村长助理,见了教堂神父.见了小学教员。
夏洛站在自己茅屋门口,望着他们走来走去。
晚上吃饭的时候,夏洛对两个老人说:“你们一定是傻瓜,才会让人家把瓦兰家的孩子带走。”
母亲固执地回答:“我们不愿意出卖孩子。”
蒂瓦什老大爷生气地说:“你责备我们把你留下了吗?”
年轻人粗暴地回答:“你们简直是糊涂虫,只会给孩子带来不幸。我要是离开你们,也是你们自作自受。”
老妇人低声哭着说:“累死累活把你养大,竟落得这么个下场!”
那小伙子冷酷地说:“与其现在这样,还不如不生我。我看见那一个,肺都要气炸了。我本来应该是那样子的。这件事我永远不会饶恕你们!”
两个老人流着泪,一声不响。
年轻人打开门,一片说话声传进来。瓦兰家正在庆祝孩子的归来。
夏洛踩了一下脚,朝他父母嚷道:“土包子!”
他消失在黑夜里。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两个同样贫困而快乐的家庭,两对同样艰难地做出了选择的夫妇,当初和睦亲近的邻里,在金钱的浸染下,都偏离了原本的轨迹。
B.城里来的年轻女人亲热地吻小夏洛肮脏的脸蛋,拼命塞给他蛋糕吃,又不惜花大价钱带走小瓦兰,表现了她善良且喜爱孩子。
C.“100法郎换孩子太少了,我们要120法郎。”这里没存眼泪,没有犹豫,提高价码的要求,显示了乡下女人的冷静、精明、善于算计。
D.蒂瓦什夫妇没有卖掉自己的孩子,一直贫困;瓦兰夫妇让人带走了孩子,靠年金生活得很舒适:看来幸福只会垂青明智、务实的选择。
E. 小说带我们走入了法国19世纪下半叶的农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多样,看到偶然机会对人的重要影响,更看到了被金钱扭曲的心。
【小题2】小说多次变化对同一人物的称谓,试举两例简析它们的作用。(6分)

【小题3】小说中蒂瓦什大婶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的结局和贯穿全文的对比历来为人称道,你更欣赏哪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16: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原乡”是早年台湾客家人对于大陆故乡的称呼,原意是指一个宗系之本乡,换言之,原乡是指祖先未迁移前所居住的地方。“原”小篆字体为“”,像泉水从山崖里涌出来。“乡”字甲骨文为“”,像二人对食形,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后引申为“乡村”、“自己生长的地方或祖籍”两种解释。所谓“原乡”即“原色本乡”,意味着传承祖先的历史记忆和原味生态环境。
原乡规划理论的提出,是基于我们对人类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以发展大城市和大力开发经济为指导思想来引导规划所产生的担忧,尤其是中国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过程中,大量的村落被毁,村民集中在社区楼房居住所表现出来的新农村的“城市化运动”,离“原乡”的本意越来越远,这样的规划在毁掉城市后又将毁掉美丽的乡村。于是,原乡规划理论应运而生。
原乡规划借鉴老庄哲学顺应自然的“无为自化”思想,强调在规划过程中尊重自然,尊重景观本色,尊重乡村本色,尊重自然规律,以实现自然境域下人们生活与生产的原真性,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为规划的最高境界。
近年来,乡村旅游满足了城市居民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旅游需求,日益彰显出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乡村保持了完好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拥有优美的田园风光,村庄与自然环境构成一种和谐关系和有机整体,对乡村景观的向往逐渐成为城市居民逃离现实生活,放松身心压力,体验农家乐趣的主要心理动因。原乡规划要求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有效利用乡村原生景观,严格保护有价值的景观景点,并通过合理的人工修复来完善乡村景观系统,形成真实的乡村景观意象。
因此,在原乡规划理论指导下的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应尽量遵循村庄现有布局,在村庄聚落的内部分区之上合理规划布局项目,并保护村庄建筑特色,不去破坏、异化现有建筑景观,这是乡村景观能够保持地方性特色,继承和发扬乡村文化传统的必然要求,也是乡村景观规划能够切实保护乡村遗产的关键。
同时,还要保护好以乡村文化为主体的人文生态。其中乡村文化包括乡村物质文化、乡村制度文化和乡村精神文化,它是乡村景观文化内核的主要构成部分。乡村人文生态是在乡村居民建筑村落和田园景观背景下,所形成的乡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民俗文化的和谐的乡村环境系统。它们是乡村景观的独有表达方式,乡村旅游规划应彰显这些元素。
总之,乡村景观规划的精髓是“原乡”,即通过景观设计、风貌控制与建筑保护,维护乡村地区的原乡风味,并在此基础上整治优化社区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活、生产和旅游氛围。乡村景观规划的根本要求是可持续性,应始终关注“人-景-地”的和谐。
(摘编自杨振之《论“原乡规划”及其乡村规划思想》)
【小题1】【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乡”原指宗系之本乡,这一称呼蕴含着早年台湾客家人对于大陆故乡深厚的历史情结。
B.原乡规划理论是对以发展大城市和大力开发经济为指导思想来引导规划进行反思的产物。
C.大量村落被毁,造成了村民集中在社区楼房居住,这就是所谓的新农村的“城市化运 动”。
D.原乡规划借鉴老庄哲学思想,强调在规划过程中尽量以自然原真性为根本,限制人工干预。
【小题3】【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村完好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是开发与完善乡村景观系统的构成要素,也是形成真实的乡村景观意象的前提条件。
B.尽量遵循村庄现有布局,原样保护村庄现有建筑,是乡村景观规划能够切实保护乡村遗产的关键。
C.原乡规划所要求的“顺应自然”中的“自然”,既指自然生态,也包括以乡村文化为主体的人文生态。
D.乡村景观是乡村旅游开发所依托的重要资源,乡村旅游规划要特别关注对乡村景观进行保护与规划。
【小题5】【小题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援引“原”字的小篆字体和“乡”字的甲骨文,是为了解释“原乡”的含意,为原乡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B.以城市规划的相关思想为开发理念对乡村景观进行规划设计,会造成乡村原有自然性与人文性的异化和变质。
C.乡村景观规划要以原乡风味为基础,和谐处理人、自然、文化三者之间关系,统筹安排,科学规划旅游诸要素。
D.如何最大程度地协调好经济开发与乡村景观原真性保护之间的关系,是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坛精魂
张梦阳
走进地坛,就想起史铁生;阅读史铁生,就想起地坛。文字真有无穷的魔力。一篇散文《我与地坛》,将史铁生与地坛紧紧联系在一起。史铁生已经成为地坛的精魂。
这究竟为什么呢?地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嘉靖九年,历史可谓不短,遗址可算不少,故事也肯定很多。然而,史铁生并没有写这些历史与传奇,只是从自己截瘫后摇着轮椅进入地坛写起,说“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提出了生死和怎样活的问题;然后就写自己母亲是如何在园里苦苦寻他;写了地坛的四季和人物:一对散步的老夫妇,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一个卓尔不群喜好饮酒的老头,一个素朴并优雅的学理工的女知识分子,一个倒霉而有天赋的长跑家,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弱智”的小姑娘和保护她的哥哥。然后又归结到苦难的命运,专注于“心魂”的拷问与思量,执著于形而上的思辨,重新提出“要不要去死”、“为什么活”、“干嘛要写作”的终极性精神哲学问题,认为“希望与绝望,他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最后作了这样的结束语:“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这样一篇似乎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文章,为什么一问世就引起了轰动,又经久不衰二十余年,及至史铁生的去世消息也要以《魂归地坛》为标题呢?我想:拥有“冬天是干净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烟斗”这样绝妙比喻的文字,当然是原因之一,但最根本的是史铁生袒露了自己苦难的灵魂,又以明净、深邃、悠远的文字从哲学的高度,深触了人们以及地坛中苍松古柏、夕阳残照、雨燕小鸟乃至蚂蚁、瓢虫等小昆虫的灵魂,由普通、平凡的人和事显现出高深莫测的宗教性。史铁生后来又写了一系列足以传世的小说、散文和随笔,但我认为都是从地坛出发的,活灵灵闪现着地坛的精魂。
我曾在《荒原时代的地坛》一文中说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无疑是20世纪中国散文中的警世之作,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第一文。地坛也因史铁生而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蕴。
史铁生和地坛之所以在我心中印烙得如此深刻,可能是因为上世纪70年代初,我家住和平里,也曾在附近的地坛荒园中游荡过。那时,我的母亲在“文革”迫害下溘然长逝,女友又突然与别人结婚,这两个打击如闷雷一样同时轰击在我的头顶,足可置人于死地。但我挺住了,把全部精神寄托在书上——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文史哲书籍,写了上千张读书、思考卡片。读书之外,惟一的排遣就是孤独地徘徊在地坛的苍松古柏、荒藤野草之间,迎旭日升起,送夕阳落晖,“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最感人处,正是写他在地坛待得过长时,母亲如何为他担忧。那时他的母亲还在,而我的母亲已经不在了,我只能在地坛荒园中孤独地漫游。共同的念母之情使我与史铁生心心相印,对他的《我与地坛》和《秋天的怀念》情有独钟。我似乎记得当年在地坛徘徊时,曾经见到过坐着轮椅看书的史铁生的身影……直至今天,史铁生仍然是巨大的鼓励,鼓励我继续在“费力不讨好”、却使自己感到深切和明净的“纯文学”路上走下去。
史铁生是地坛的精魂。只要地坛存在,史铁生就在。
史铁生希望把自己的骨灰洒在地坛,那么,能否在地坛东南角的老柏树下,建一尊史铁生的铜像?他坐在轮椅上,手捧着书,宽阔的额头,戴着宽边眼镜,镜后深邃的双目温和地朝前望着,仍在执著地思考人生和宇宙……
(选自《文汇报》2011年1月5日)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20世纪中国散文中的警世之作,它融进了作者对“生死”、“永恒”等人生和宇宙问题的深邃思考。
B.《我与地坛》正是凭借“仿佛这古园……四百多年”这些明净、深邃、悠远的文字,一问世就引起了轰动,而且经久不衰。
C.史铁生和地坛是互相成就的,是史铁生为地坛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蕴,而它又源于史铁生对在地坛中所见人物的深刻感悟。
D.在文中插入“我”的人生遭际,不仅使作者对史铁生思想、精神的把握显得更为深刻,而且更容易激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小题2】为什么说“史铁生是地坛的精魂”呢?(4分)
答:        
【小题3】史铁生在地坛中,对终极性精神哲学问题是以什么方式来思考的?又作出了怎样的回答?(6分)
答:        
【小题4】从史铁生给“我”的启迪中,探究人应该如何面对自己命运中的苦难。(5分)
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怍品,完成下题。
成名作家
加乔治·J·康登
霍华德醉心于小说创作,自诩为作家。这些年来,他靠打零工维持生计,主要精力用来创作。霍华德写出五部作品,可都被出版商退了回来,这让他受到巨大打击。
霍华德决定自杀。这天清晨,他带了把手枪只身走进公园。
在准备自杀之前,他做了精心的安排。他在衬衫的胸前口袋里塞了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自杀原因。
霍华德从口袋里拔出枪,慢慢地将枪举起,对准了自己的头部。就在这时,他听到一声响,就像飞蛾撞上了电蚊拍时发出的那种声音。只见一个光球出现在他前面三米处.这团光球闪烁着,越变越大,最后变成了一个胡子拉碴的胖男人站在那里。霍华德慌忙把手枪放回口袋里。这个胖男人四处张望着,看见了霍华德,便对他笑了笑,说:“我来自未来,是通过时问机器来到你所在的时代。我叫麦克。你呢?”
霍华德说:“我……我叫霍华德,是一个作家。”
这个胡子拉碴的胖男人盯着霍华德看,用力地拉着自己的右耳垂,似乎在回想着什么事情。突然,胖男人惊呼:“是那个大作家霍华德吗?怎么可能?哇,我真是太荣幸了,先生,我从没想到过我居然会有幸遇见您。”
霍华德有点兴奋了,他急切地问:“你的意思是说,你听说过我?”
胖男人十分激动,语无伦次地比划着说:“在我们那个时代里。学校里的每个学生都要背诵您的作品,还有许多以您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广场,你对人类文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霍华德有点疑惑地说:“可是我的作品还从来没有正式出版过呢。”
胖男人说:“还没出版?怎么可能?不,等等,我明白了,我一定是走过头了。是这样的,到目前为止,你的天才还没有被发现。历史上很多天才,在一开始都不顺利,直到后来……”
霍华德激动得全身颤抖,热泪盈眶。渐渐地,他终于镇定下来,说:“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尝试,我已经放弃希望了,如果不是你今天出现在这里,我现在已经自杀了。现在我知道了,一切都会有转机。我的天哪!我将会天下闻名!谢谢你,麦克先生,太感谢了!”
突然,又响起了和刚才一样的声音,又有两个光球出现在面前,然后光球变成两个男人。其中一个一把抓住胖男人,胖男人推开他的手,恼怒地看着他道:“别碰我!我是麦克,宇宙的统治者。”
第二个人将手伸到腰部,握着一个像武器一样东西的柄部,他的同伴阻止了他,然后转身对着胖男人弯腰鞠躬,谦卑地说:“请原谅,大人阁下,您在精神病院里的臣民们已经为您准备好了盛宴,我们都发誓效忠于您,敬请您大驾光临。”
“为什么你不早说呢?” 胖男人说,“那好吧,我们走。”他转过身来和霍华德挥手道别:“再见,亨利。”
一阵声响,这三个人的身上微光闪闪,然后就都消失了,只留下霍华德一个人呆立在那里。霍华德这才反应过来,那个胖男人是从未来的精神病院逃到霍华德的时代,现在,他被精神病院的人带回去了。怎么能相信一个精神病人的胡话呢?霍华德心灰意冷。
突然,一声枪响,惊起了一群鸽子。霍华德还是自杀了。
后来,警方根据霍华德衬衫里的遗嘱找到了他自杀的真相,在整理霍华德遗物时发现了他的五部小说。这事不胫而走,记者们纷纷涌向警局,这事情成了这个城市的头条新闻。霍华德的作品因此被出版商当成噱头,奉为至宝。令每个人都大吃一惊的是,此书出版后很快就销售一空,大伙儿评价很好,成了非常火的畅销书,霍华德真的成了一个知名的作家。
(选自2013年第2期《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从首尾两段文字看,小说主人公生活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4分)
【小题2】结合小说内容,简析主人公霍华德性格的主要特征。(4分)
【小题3】小说中主人公的命运有哪几次转折?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6分)
【小题4】结合小说全文,请探究文题“成名作家”中蕴含了哪些深意。(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