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最后的山
[美]弗·拉塞尔
缅因州北部的秋天,黄昏将近,天上零零落落地挂着些许浮云,一朵一朵的云影将这山区的景色装点得格外瑰丽、动人。几个取着印第安名字的少年营地就坐落在这儿。
当微风在清凉的黄昏里颤颤悠悠时,我每每站在一棵老橡树下,举目凝望,前方的灌木丛和沼泽地尽收眼底;再往前数哩,一座小山映入眼帘。这是一座很不起眼的小山。光秃秃的山峰下是一个荒芜的牧场,牧场上星星点点地生长着野桧树,裸露的花岗岩点缀其间。然而,数哩以外的这座小山却以某种魔力在吸引着我,召唤着我。我无法移开自己的目光。我心里明白:假期结束以前,我一定要爬上那座山——越过牧场,穿过灌木丛,绕过花岗岩,一直向前向前,直到爬上山顶。我一定要这么干。我说不清这是为什么,甚至也没问过自己。
一个秋高气爽的周末下午,我溜出了营地,去爬我魂牵梦绕的小山。从橡树下望去,山峰就在眼前,神秘莫测,充满诱惑。我顺着棒球场的边沿,向前走进了一片乱丛林。
乱丛林里藤蔓缠结,野草丛生。穿行其间,举步艰难,无法分清南北东西。我忽而被朽木绊倒,忽而一脚踩进蚁穴,忽而陷入泥淖,忽而受到枯枝阻挠;带刺的种子设法钻进我潮湿的鞋子,蚊虫在耳畔嗡呜,苍蝇飞旋着撞来撞去。我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挪动着步子,既迷失了方向,也忘记了时间。
就这般跌跌爬爬地往前赶着,只见一片空地蓦然展现在眼前,空地上稀稀拉拉地长着梣树和枫树,阳光滤过枝叶洒在地上。我猛然发现前面有一排华美的小屋。那又窄又尖、直指蓝天的屋顶在阳光的照耀下,与扇形木瓦、云朵似的图案相映成趣,把房子装扮得色彩斑斓,煞是迷人。房子与房子相隔很近,不过一臂之遥。所有的屋子都是空的,没有一点儿生命的迹象。
在刚从乱丛林中出来的我的眼里,这片阳光映照的小树林宛若格林笔下的童话世界;仿佛这个奇异的小村落在一种魔法的笼罩下,沉睡了一百年。我面前的这座黄色小屋,门廊上装饰着蓝色的小格子,不就是一直在等待着汉塞尔和格丽特尔[注]的么。林子里没有一丝儿风,就连白杨的叶子也是木然地耷拉着。蓝的蜻蜓、绿的蜻蜓恹恹地留在半空,凝然不动,更添了几许似魔似幻的神秘。远方,一只小黄鹂在啾啾地鸣叫,应和着催人入梦的蝉声。除此,便是万籁无音的死寂。这些小房子为何会在这儿?谁是它们的主人?看着这些,心里不禁悚然。
此时,日光已经西斜,把地上的影子拉得老长老长。可我的小山仍在前方。我再次钻进乱丛林子,披荆斩棘,终于到了一条坑坑洼洼的路边。刚转过一道弯,就到了山脚。那是我的山,我朝思暮想的山。它坦荡地浸在脉脉斜晖里。我跨过花岗岩,踏过草地,踩着麻叶绣球和笑靥花,急匆匆地朝山顶攀去。
终于,气喘吁吁地,我站到山顶上。头顶穹窿,脚下的山坚硬、实在。多少次,我远远地凝望,它是那样地缈缈忽忽,无可企及。此刻,我身在其中。
然而,正当我站在山顶的当儿,山开始从我脚下滑走。正前方,几哩林地外,我又看见了一座山,一座更高、更长的山;牛群在砍伐过的山坡上悠然地吃草,山顶上树木葱茏。但我是绝不会再去攀登远方的那座山了,纵然登上最后一座山是我长久的渴望。就在我举目凝望之时,我便感觉到,它的远方还有另一座山;巴蒂山外,缅因州外,都会有另一座山。山外有山。即便我走遍天涯海角,随时随地都会有另一座山在等着我。于是,我幡然顿悟:人生没有最后的山。
(注)格林同名童话里的男女主人公。
【小题1】请依据文章第二至八段,概括“我”的心理变化。(4分)
【小题2】请赏析文章第六段景物描写的表达特色。(6分)
【小题3】文中画线句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请结合全文,探究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05: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竹林的故事

废名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

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 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我们起初不知道她的名字,问她,她笑而不答,有一回见了老程呼“阿三”,我才挽住她的手:“哈哈,三姑娘!”我们从此就呼她三姑娘。

老程除了种菜,也还打鱼卖。四五月间,霪雨之后,河里满河山水,搓衣的石头沉在河 底,呈现绿团团的坡。老程把摇网朝水里兜来兜去,倘若兜着了,三姑娘小小的手掌,跟着 她欢跃的叫声热闹起来,一直等到蹦跳蹦跳的鱼好容易给捉住了,才又坐下草地望着爸爸。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 根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

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罢了。独有三姑娘的黑地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 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然而,那也并非是长久的情形。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 可爱。老程的死却正相反,一天比一天淡漠起来,到后来,青草铺平了一切,连曾经有个爸这件事实几乎也没有了。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 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 吗?不,一回也没有看见!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堂 嫂子们顺便也邀请一声“三姐”。三姑娘总是微笑地推辞。妈妈则极力鼓励着一路去,三姑 娘送客到坝上,也跟着出来,看到底攀缠着走了不,然而别人的渐渐走得远了,自己的不还是影子一般的依在身边吗? 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 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

“阿三!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 “到底!这也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欢喜玩!” 三姑娘现在站在坝上,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迸出来了,妈妈才不作声。待到点燃了案上的灯才知道已经走进了茅屋,这其间的时刻竟是在梦中过去了。 灯光下也立刻照见了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篮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 “妈妈,这比以前大得多了!两棵怕就有一斤。” 妈妈哪想到屋里还放着明天早晨要卖的菜呢?终于不出声的叹一口气,伴着三姑娘捆了。

三姑娘不上街看灯,然而当年背在爸爸的背上是看过了多少次的。“再是上东门,再是 在衙门口领赏……”寻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的这样猜。妈妈做嫂子的时候,也是一样 的欢喜赶热闹,那情境也许比三姑娘更记得清白,然而对于三姑娘的仿佛亲临一般的高兴, 只是无意的吐出来几声“是”。

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 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跑了。 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雾天气,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吐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 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有改动)

【小题1】概括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的三姑娘的形象特点?
【小题2】五、六两段都涉及老程的死,在描写方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竹林”为环境背景有哪些作用?
【小题4】废名借鉴唐人绝句的手法写小说,惜墨如金,擅长留白,本文结尾处说“端午中秋
接不来”,请结合小说探究“接不来”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同类题2

美国也是文明古国
金灿荣
在比较中美两国时,常听到这种说法:中国有5000年历史,美国只有200多年历史。但换个角度细究起来,这种说法需要予以纠正。所谓比较,必须是将不同的事物放在统一标准中进行对比。上述“5000年对200多年”的说法,其问题就在于采用了不同标准。
从文明史的标准看,如果我们中国有5000年文明,那么美国文明的源头大致也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美国的主流文明一直是于欧洲的西方文明,而且美国还是堪称集西方文明之大成的一个国家。一般学者将西方文明简化为犹太-基督教文明。从正面的角度归纳,西方文明至少有四大历史要素:希腊人的求真精神、罗马人的法治传统、犹太-基督教的上帝信仰以及凯撒在《高卢征战记》中提到的“高贵的野蛮人”的自由精神。在今天的美国,上述西方历史要素经过融合与转化而表现为:科学、法治、基于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和对世俗权威持怀疑态度的传统而来的公民参政,以及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高度追求。
从统一的现代国家史的角度看,美国可是比中国要早。联邦制的美国成立于1789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成文宪法,而中国的现代国家史严格地说只能从1949年算起,也就是说1949年的中国在现代国家建构方面相当于1789年的美国,两者存在160年的时间差。我个人的观点是,1949年以前的漫长的封建主义以及1840年之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还不是一个合格的现代国家。中国作为一个合格的、独立的国际关系参与者,开始于1949年。这是因为近现代史上,中国第一次有一个现代政府能真正地把社会组织起来,并有效地保卫疆土。但随后,中国的现代化走了弯路。因此,严格地说,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始于1979年。
(摘自《环球时报》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一段中“‘5000年对200多年’的说法,其问题就在于采用了不同标准”,结合全文,说说分别采用了哪两个标准?(4分)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分析美国是文明古国的理由。(6分)

【小题3】中国在走向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5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 分)
笛 梦
瑞士黑塞
“过来,”爸爸说,一边递给我一支骨制的小笛,“拿去,你涉足远方他乡,向人们吹奏的时候,不要忘记老父。现在正是你面向世界学本领的好时光。但愿你永远吹奏悦耳动听的歌曲。”我那亲爱的父亲当过音乐教师;他想,只要我一吹响这可爱的笛子,那么我凡事就会称心如意。我才不相信他说的教呢。因此我谢绝了笛子,随后便告辞起程了。
我一路放歌,树木、花草、河流、小鸟、蜜蜂都频频向我致意。这时,从树林里走出一位年轻的姑娘,她胳膊上挎着一只竹篮,金发的头上戴一顶宽沿草凉帽。“你好,”我对她说道,“你上哪儿去?”“我去给收庄稼的人送饭,你呢?”“我要去见见世面。”“哦,是这样。那么你究竟会什么呢?”“我会唱歌。各种各样的歌都会。”“是吗?那你就唱一首吧!”“好的,不过你得先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布里吉特。”
接着我便唱起来戴着草帽的美丽的布里吉特的歌儿,唱着花儿伴随着她,唱着香风跟随着她,以及她所有的一切。她全神贯注地听着,并称赞唱得好。我对她说我饿了,她便揭开篮盖,取出一块面包。我们便在草地上坐下,我吃我的面包,她双手抱着膝盖,目不转睛地看着我。
“再给我唱一首歌好吗?”我吃完后她问道。“我很愿意。唱个什么歌好呢?”“就唱一首悲哀的歌曲,唱一个失去财宝的姑娘。”“不,这我不会。这种歌儿我一无所知,再说也不应该唱悲哀的歌曲。我永远只唱令人高兴,亲切可爱的歌曲,这是我父亲的教导。”“难道你连爱情的歌儿也一窍不通吗?”她问道。“爱情方面的歌?会的,这是最美的歌儿。”
于是我便唱起阳光爱罂栗花的歌儿,唱到阳光同它们尽情玩耍,尽情欢乐。接着又唱一个姑娘,长着一对褐色的眼睛,来了一个小伙子,小伙子唱歌,姑娘给他吃面包;可是他对面包已经索然无味,想得到那少女的亲吻,还想一个劲儿地看着她那一对褐色的眼睛。
这时候,布里吉特俯身朝我凑来,我的嘴同她的嘴碰到了一起,我看着那两颗离我十分近的褐金色的星星,里面有我的影子和一对草地上的野花。“世界多美丽啊,”我说,“父亲的话对极了。不过我现在要分担你的活儿。” 我提起她的篮子,边走边唱歌,她兴高采烈。 过了一会儿,布里吉特站住了,并紧紧握着挎在我手上的篮把儿。 “现在我要上山了,”她说,“我们有好多人都在那上边的地里干活呢。你呢,去哪儿?不和我一起去吗?”
“不了,我不能一起去了。我要走向世界。非常感谢你的面包,布里吉特,还有你的亲吻。我会想着你的。”
她接过篮子。此时我怀念起她来了。那么美好可爱,心里不由得生出一种悲凄的味儿。我慌忙说了声“再见”后赶紧朝山下的一条路上跑去了。
这时,眼前出现了一个磨坊,磨坊边的河上泊着一条小船,船上坐着一位汉子,他独自一人,像是在特意等我似的。我刚一上船走到他的跟前,那船便飞也似的离开了河岸,朝下游漂去。当我问他我们去什么地方时,他抬起那对黯淡的灰眼睛朝我瞟了一眼。“悉听尊便,”他闷声闷气在说,“到河的下游去海里,或者上都市,你只管吩咐,这都是属我管辖。”
“那么你是国王啰?” “也许是吧。”
这位严肃的灰眼汉子使我生畏。我们的小船朝前疾驶,河水无声息朝后逝去。我欣然唱起来:有一条小河,载着许多小船,映着太阳,河岸两边的人喜气洋洋。
那汉子表情木然,我唱完歌时,他仍旧打着盹儿。过了一会儿,他竞出乎意料地唱起歌来,而且也是唱小河。他的歌声优美动听,比我洪亮有力,不过听来完全是另一种调儿。
小河在他的歌里却成了放荡不羁的破坏者,它从山里来,凶猛而狂暴;它不屈服磨坊的碾磨,它要摧毁桥梁,仇视驾驶在它头上的每只船只,而它那汹涌的波涛和绵绵的绿色水藻里却洋洋得意地飘荡着溺死者的白色身躯。
我讨厌这些歌词,尽管音乐是那么的动听和微妙,以至使我神魂颠倒,心绪不定。根据他的理论,那么世界也并不如同上帝的心一样是善良和光明的,而是模糊和充满苦难的,是邪恶和黑暗的;如果树木哗哗作响,也不是因为欢乐,而出于痛苦。
船儿一直往前驶去。我们投下的身影越来越长,我唱的歌儿听来也愈加黯然失色,他把世界唱得更加神秘,更加可悲,不由得使我也变得更加拘束和忧心忡忡起来。我颇感扫兴,后悔没有留在岸上,待在花丛前和美丽的布里吉特跟前。
这时天色暗了,我也停止了歌唱。而他却又唱了起来,歌声满怀悲伤,却又美妙动听和通俗易懂;他所唱的爱情歌儿,令人忧郁和不安,仿佛人们都是在痛苦和热恋中迷乱而又悲伤地探索着爱情,同时又在互相折磨和绞杀。我侧耳倾听着,简直是在悲戚和痛苦中游历。
“这么说,至高无上的和尽善尽美的不是生而是死啰?我请求你唱一首关于死亡的歌曲!”他果真唱起死的歌儿来,唱着得真是好极了,比我先前听到的还要好。可是在他的歌里,死也不是尽善尽美、至高无上的事,在它那儿同样也得不到慰藉;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它们交织在一起,就像热恋中的爱情纠葛一样,永恒不变。
我仔细听着,心情变得格外的平静。他向我投来意味深长的一瞥,目光中似乎含有一种悲切的善意,灰色眼睛里充满着痛苦和对世界美景的憧憬。他朝我粲然一笑,这时我便鼓足勇气,迫不及待地请求道:“噢,我们回去吧,先生!夜里在这种地方怪害怕的,我想回去了。”
那人站起身子朝茫茫的夜色里指了一下,手中的灯笼熠熠闪光,“倒退是没有出路的,”他既严肃又亲切地说,“既要开创世界,就必须勇往超前。从姑娘那儿你已经得到奖赏和赞扬,因此你离她越 远,情况就会越好,越可观。我要把舵交给你,你愿意上哪儿,都悉听尊便!”
我默默地站起身来,穿过船身朝舵位走去;然而,当我在舵旁坐定并接过灯笼把它搁置一边后,船上只剩我一人了,那个汉子悄然消失了,我不禁毛骨悚然,但是我并不感到惊慌,这是我意料到的。我觉得,这天好像是我出外游历的最好的日子,布里吉特,我那老父以及故乡只不过是一场逝去的梦,我仿佛已经是航行复航行了。
我把脸探出船外,朝水面躬下身去。我举起灯笼一看,黑魆魆、平展展的水面上,一张带有两只灰色眼睛的瘦削而又严峻的脸正对着我,这是一张年迈、饱经世故的脸,再定睛一看,这脸原来就是我。既然无退路可走,那么就让我沿着这条神秘的河流,穿过黑夜一直往前驶去吧。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这篇小说情节比较简单:“我”是一个未谙世事的少年,在闯世界学本事的征途上,既有偶遇年轻姑娘布里吉特的令人难忘的甜美,也有灰眼汉子关于世事苍凉前途艰险的警示,但这一切 都将构成年轻人生命的丰富内涵。
B.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紧张,扣人心弦,巧妙的设置悬念,情节发展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整篇小说的整体象征意味浓厚,它的象征意蕴体现在具有隐喻意味的意象之上。
C.小说以“笛”为线索,围绕“笛声”展开故事情节,既表现了年轻人的父亲对孩子幸福人生的美好祝愿,也凝聚着父亲对儿子远行的牵挂与关爱。
D.小说的消极意味非常明显,年轻人的旅程一下子从白天走到了夜晚,父亲的美好祝愿未能实现,年轻可爱的姑娘只能在回忆之中,人生很快就从无忧无虑的少年走向了沉沉的暮年。
E.《笛梦》是一篇充满诗情和寓意的浪漫主义小说,以主人公一天的旅途象征漫漫人生路,告诉读者直面生命中无法回避的冷峻的现实,生命才能在不断的追寻中丰富与成熟。
【小题2】父亲送儿子“笛”的目的是什么?小说为什么以“笛梦”为题?(6 分)
【小题3】“我”听汉子的歌声时,有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结合艺术手法进行分析。(6 分)
【小题4】有人说鲁迅先生《故乡》的结尾:“这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与《笛梦》的结尾很相似,都富有哲学意味,试从人生的多角度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8 分)

同类题4

清晨,我们苏醒
孙颙
由于时差的关系,巴黎时间四五点钟,我就昏昏地醒来。在宽大的老式床上辗转着,又折腾了一个多小时,我决定起床。既然睡不了,不如到香榭丽舍转转。对于巴黎人而言,这时刻太早了。天色灰朦朦的,似乎正酝酿着雨。小街上很少有行人,却有风儿沙沙地起劲地扫荡着街面。
拐了个弯,正要朝香榭丽舍走去,却被街对面的情景吸引住目光。清晨,行人稀少的巴黎街头,卖早餐的小店才开张不久,街对面的楼房前,却怪怪地排开了长队,大概有二三十人的样子,安静地等候着什么。我有点好奇。那庄重的楼房,一看外表就知道不是时髦的商厦,是什么吸引力,让法国的绅士和淑女们大清早地来排队呢?
从香榭丽舍往回走时,我再次看到小街转弯处排队的长龙。人数明显增加了,约莫达七八十人的规模。天上,酝酿着雨的云正在散开,天色开始亮堂,晨光暖和地涂抹在他们身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金发银发,白脸黑脸,各色欧洲人种挺齐全,只是少见亚洲人。有拿着报纸慢慢读的,也有喝着纸杯咖啡聊天的,一派闲散的不着急的模样。
我忽然醒悟过来。昨夜,我们从飞机场过来,小车开到此处,导游说过一句,转角处,是中国驻法使馆的签证处。此刻,我猜到了,那长长的队伍,是等着签证去中国的欧洲人。
二十多年前,每天骑车送儿子到位于淮海路与乌鲁木齐路转角上的托儿所,下来的一霎,只要回头望去,总能看到对面美领馆前排着长长的队伍,几乎清一色是中国的年轻人。那年月,出国学习,是滚滚的洪流。我的一位朋友,一个很有才华也很有头脑的年轻人,出国前来向我告别,说了一番话,让我记忆犹新。他说,相信中国会一天天好起来,时间却很漫长,一代人将被耽误,所以他决定先出去发展。他稍稍悲观了一些,中国,就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已经成长到让世界不敢忽视了!
那天,面对法国人等待签证的长龙,我的记忆里突然冒出拿破仑的名言,这位一代枭雄,曾经把中国比喻成“沉睡的雄狮”。现在,我们大约正处于他所预言的“苏醒”的时刻。
这次去欧洲,主要目的地不是法国,而是德国,参加法兰克福书展。今年,中国是书展的主宾国,对我个人而言,非常看重这次书展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所长期参与其中的出版计划——英文版的《文化中国》项目,在本届书展集中亮相,以二百多种英文出版物多方面展现中国文化,其中,文学类,达450种。尤其让人高兴的是,书展会场之外,在欧洲空运枢纽的庞大的法兰克福机场,总数18家机场书店,有17家用专柜陈列销售《文化中国》的英文书籍,主要是文学类的读物。这恐怕也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话题又回到二十多年前。1987年和1988年,我以作家身份,应对方文化机构邀请,先后出访加拿大和美国。那两次出访,我走了许多的书店、美术馆、博物馆和图书馆,几乎没看到真实表现中国生活的英文出版物。回国以后,我与出版业的同事、后来长期担任香港联合出版集团董事长的赵斌先生长谈,我说,这辈子做出版,最想做的,就是把我们的文化做成英文,拿到世界上去。他深有同感。不过,当时我们全明白,没那个实力和能力啊。别的不说,仅仅是在印刷和装帧方面要达到国际市场的水准,在20年前,也是望洋兴叹的事情。
今天,当然不一样了,很不一样了。离开书展那天,望着展馆前中国主宾国的巨大标识,我又想到了拿破仑的那句话。我猜,在中国驻法使馆签证处前排队的朋友们,有的可能是去中国做生意,更多的,恐怕是想去看看雄狮正在如何苏醒。
于是,这次在欧洲旅行,我想得最多的问题,脑子里逐渐明晰起来的一种意识,便是:清晨,我们刚刚苏醒!
苏醒了,真好!空气清新,阳光温馨,美丽的时光已然开始。
苏醒了,身子却还有点疲弱,需要把步子踩实了,不慌不忙地一路走去!
【小题1】开头第一段对全文的表达有什么作用?(4分)
    ▲
    ▲
【小题2】结合全文,分析“天上,酝酿着雨的云正在散开,天色开始亮堂,晨光暖和地涂抹在他们身上”一句的深层含意。(4分)
    ▲
    ▲
【小题3】文章为什么要两次回顾二十多年前的往事?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5分)
    ▲
    ▲
    ▲
【小题4】结合全文,探究“清晨,我们苏醒”蕴含着哪几层深意。(6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