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守望
粟绿墙
①猫儿岩并不高,海拔约九百米。从山脚到山顶,一个多小时就足够了。我是带着一份敬重和好奇去拜访康德庆老人的。
②老人就住在快到山顶的南边一平台处。房子很简陋,竖条木板围成一个方形,上面盖了一层绿色的玻纤瓦。木屋就十来个平方,门侧有一个灶台,灶台旁便是一个仅能供一人使用的卫生间。我绕着小木屋转了一圈,只有小木屋的后边有一小小的坟堆,坟堆前立着“秦文之墓”,坟上长满了草,坟的四周站立着高低不齐的松树。
③老人把我领进了屋。我快速地扫视了一周,屋角的一堆胶鞋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低下身子,看着这些已经磨破鞋底儿、但鞋帮还好的胶鞋,我已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了。我一双双地数着,一共有四十二双!我这时才下意识地深深望着德庆老人。老人已七十多岁了,皮肤粗黑,皱纹清晰,脸上写满了岁月留下的沧桑,而沧桑里却透着硬朗,透着一股执着劲儿。老人说,他在山上已四十多年了,他每天在山间重复地行走,生怕有人砍了这树,生怕有火毁了这林。老人还告诉我,他没有妻室儿女,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五保”老人。村上镇里曾多次要求送他到敬老院,可老人死活不肯。
④去年秋天,天刚下了雨。德庆老人早早起床后,开始了他日复一日的行程。他每天都会从山顶到山下,再从山下到山项,而且还要呈环状地巡视一番。那天,当他走到一坎边的时候,因不留神一脚踩滑,一骨碌滚了下去,幸好有一棵树把他挡住了,可他的额头却擦破了,鲜血流了出来。他感到眼前一片漆黑,胸部也有些疼痛。幸亏有一男人路过这里看见了他,便赶紧背他下了山,村民们立即把他送到镇卫生院。医生说,如果没有人发现,老人因流血过多有可能危及生命。
⑤德庆老人出院的那天,镇敬老院院长再三跟他讲,决不容许他一人再守山了。可老人却说:“猫儿岩是我的生命,离开了猫儿岩,我就会死去。”劝说无效而终,老人依旧又上了猫儿岩,依旧守着他那十几平米的小木屋,依旧守着猫儿岩的树木,依旧守着小木屋后的那座坟墓。
⑥其实,人是需要有寄托的。我对德庆老人有这样的寄托由衷地敬佩。每当夜深人静时,老人就会呆坐在小木座后的坟堆旁,他好像在与坟堆说着什么,但又好像什么也没说。
⑦我是带着好奇听完老人讲这段故事的。
⑧秦文是猫儿岩村小的老师。全村老少无人不晓,是因为他的才毕,他的书教得好。村里的人讲,现在可盼来了一位好老师,我们要留住他。“文革”开始后,村里的醒目位置都要书写标语,村支书便请秦文老师去写。在村办公室外面的墙上,秦文写了一副“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标语。第二天,村支书去检查,却发现秦文写的这副标语把“解”字写漏了,就成了“我们一定要放台湾”。这下可糟了,这可是政治上的错误,秦文也因此闯下了大祸。而这时候的康德庆,血气方刚,正是造反派的头头儿,他奉了上级命令带了一帮人把秦文老师揪了出来,那些造反派上去便是拳打脚踢。康德庆从内心来讲还是同情秦文的,眼看着他们对秦老师下手,欲上前制止,只见一个拳头刷地飞到了秦文的脑袋上,秦文“哎哟”一声便倒了下去,康德庆赶忙上去扶起秦文,可秦文却已说不出话来,在送往医院的途中便咽气了。[:Zxxk.Com]
⑨村里的人都纷纷谴责康德庆,康德庆便带人将秦文老师埋在了猫儿岩上。接着,康德庆便修了小木屋,他也守着这小木屋,守着秦文老师。
⑩“我对不住秦文老师,我一辈子都不会原谅自己”,德庆老人说。的确,这对于一个风华正茂的又有着极好口碑的老师来说,他成了时代的牺牲品,但也有人会因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德庆老人用他的实际行动,谱写了几十年的忏悔故事,这也是他不离开猫儿岩的真正原因。
11此刻,阳光直直地照在猫儿岩上,鸟鸣滤过温馨的山风,拂过屋前的沉寂。猫儿岩在五彩的阳光下,静静地为大地而歌。而守候他的人,却默默地将良心和意志随着时光的流逝,飘向更远更远的地方。
(选自《散文百家》2013年第10期,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中的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第③段中为什么要详细描写老人的一堆胶鞋?(4分)
【小题3】简要赏析第⑤段中的划线句子。(4分)
【小题4】简要分析第⑥-⑩段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并分别谈谈它们的作用。(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19: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台湾)蒋蘸
苏东坡在最落难的时候,在岸边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写出最好的诗句出来。受到皇帝赏识时,他的书法漂亮、工整、华丽,而且得意。因为他是一个才子,才子总是很得意的。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他让很多人受过伤。他得意的时候,很多人恨得要死,别人没有他的才气,当然要恨他。但是他落难写的书法,这么笨、这么拙,歪歪倒倒无所谓,却变成中国书法的极品。
此时苦味出来了,他开始知道生命的苦味,并不是你年轻时得意忘形的样子,而是在这么卑屈、所有的朋友都不敢见你的时候,在河边写出最美的诗句。
他原来是一个翰林大学士,但因为政治,朋友都避得远远的。当时他的朋友马梦得,不怕政治上受连累,帮苏轼夫妇申请了一块荒芜的旧营地使用,所以苏轼就改名叫苏东坡。
苏东坡开始在那里种田、写诗,他忽然觉得:我何必一定要在政治里争这些东西?为什么不在历史上建立一个光明磊落的生命情感?所以他那时候写出最好的诗。他有米可吃了,还跟他太太说,让我酿点酒喝好不好?他还是要喝酒!“夜饮东坡醒复醉”是说,晚上就在这个坡地喝酒,醒了又醉、醒了又醉;“归来彷佛三更”则是,回来已经很晚。“家童鼻息已雷鸣”是说,当地还有一个小孩帮他管管家务,但是他睡着了,鼻子打呼。“敲门都不应”是指,苏东坡敲门都不应。我们看到他之前的诗,敲门都不应,就要发脾气了,可是现在就算了,他就走去听江水的声音,“倚仗听江声”。
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后,他觉得丑都可以是美。他开始欣赏不同的东西,他那时候跑到黄州的夜市喝点酒,碰到一身刺青的壮汉,那个人就把他打在地上说:“什么东西,你敢碰我!你不知道我在这里混得怎样?”他不知道这个人是苏东坡,然后倒在地上的苏东坡,忽然就笑起来,回家写了封信给马梦得说:“自喜渐不为人知”。我觉得是了不起生命的过程,他过去为什么这么容易得意忘形?他是才子,全天下都要认识他,然后他常常不给人好脸色,可是落难之后,他的生命开始有另外一种包容,有另外一种力量。
所以我觉得,苏东坡酸甜苦辣咸百味杂陈最后出来的一个味觉是“淡”,所有的味觉都过了,你才知道淡的精采,你才知道一碗白稀饭、一块豆腐好像没有味道,可是这个味觉是生命中最深的味觉。你会发现他在做官的时候,从来没有感觉到清风徐来,但是从他的诗中看到,因为他不做官,才感觉到清风。
我觉得苏东坡应该感谢的是:他不断被下放,每一次的下放就更好一点。因为整个生命被现实的目的性绑住了,所以被下放的时候,才可以回到自我,才能写出这么美的句子出来。他可以感受到:历史上那些争名争利,最后变成一场虚空。可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因为他回到自我。
我相信,美是一个自我的循环。美到最后不管你是富贵,或是贫穷,有自我,才有关可言。如果这个自我是为别人而活着,其实感觉都不会美。所以这个“淡”是你经历酸、甜、苦、辣、成以后。,才知道它的可贵。苏东坡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说:“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哺竽。我回头看我走来的这一生,心很静,也就无所谓了。
(注释)①段内引?诺翰址自苏轼词《临江仙》。
【小题1】文章前两段中,苏轼盼“得意”和“落难”分别表现在哪里?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6分)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
(1)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后。他觉得丑都可以是美。
(2)他不断被下放,每一次的下放就更好一点。
【小题3】结合全文,概括出“淡”的含义和特点。(4分)
含义:   
特点:    
【小题4】文章第四段主要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苏轼的变化?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梅贻琦先生和西南联大
郑天挺
我和梅贻琦先生是在昆明西南联大才熟识起来的。
1938年2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迁到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
联大成立之初,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对北大校长蒋梦麟说:“我的表你带着。”这是天津俗语“你做我代表”的意思。蒋梦麟对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联大校务还请您多负责。” 三位校长以梅贻琦先生年纪最轻,他毅然担负起这一重任,有时教务长或总务长缺员,他就自己暂兼,公正负责,受到尊敬。蒋梦麟常说,在联大我不管就是管。这是实话,从而奠定了三校在联大八年合作的基础。
三校都是著名专家学者荟萃的地方。各校有各校的光荣历史,各校有各校的校风。经过5个月共赴国难的考验和3500里步行入滇的艰苦卓绝锻炼,树立了联大的新气象,人人怀有牺牲个人、维持合作的思想。联大每一个人都是互相尊重,互相关怀,谁也不干涉谁,谁也不打谁的主意。学术上、思想上、政治上、经济上、校风上,莫不如此。后期,外间虽有压力,谣言不时流布,校内始终是团结的。抗战胜利后,还在昆明上课一年,这也是了不起的。在联大八年患难的岁月里,梅校长始终与大家艰苦与共,这是大家经常提到的。
1941年4月,清华大学在昆明举行30周年校庆,张伯苓校长自重庆告诉南开办事处的黄子坚说,清华和南开是“通家之好”,于是黄子坚在会上大作“通家”的解释,指出清华的梅校长是南开的高材生。接着,冯友兰上台说要是叙起“通家之好”来,北大和清华的通家关系也不落后,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是清华人,我是清华文学院院长,出身北大,此外还有其他很多人。两人发言之后,会场异常活跃,纷纷举出三校出身人物相互支援的情形。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联大的三校团结,远远超过了三校通家关系之上。
抗战期间,物价上涨,供应短缺,大家生活极为清苦。梅校长在常委会建议一定要保证全校师生不断粮,按月每户需有一石六斗米的实物,租车派人到邻近各县购运,这工作是艰苦的、危险的。幸而不久得到在行政部门工作的三校校友的支援,一直维持到抗战胜利。这又是一桩大协作。
在昆明生活极端困难的时候,清华大学利用工学院暂时不需用的设备成立清华服务社,从事生产,用它的盈余补助清华教员的生活。这事本与外校无关。梅校长顾念北大、南开教员同在贫困,年终送给大家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馈赠,从而看出梅校长的公正无私。
梅贻琦校长生活朴素,他的那件深灰色的长袍在四季皆春的昆明,是大家天天看得见的。1941年7月,我和梅贻琦、罗常培两先生在成都准备转重庆回昆明,梅校长联系好飞机票,恰好又得到搭乘邮政汽车的机会。梅校长觉得邮车只比飞机晚到一天,但可以为公家节约200多元,于是坚决退了飞机票。这种宁可自己劳顿一些而为公家节约的精神,是可贵的,俭朴正是他的廉洁支柱。
梅校长富有修养,对人有礼貌。遇到问题,总是先问旁人:“你看怎样办好?”当得到回答,如果是同意,就会说:“我看就这样办吧!”如不同意,就会说再考虑考虑。他从无疾言愠色,所以大家愿意和他讨论。
梅贻琦先生不喜多说话,但偶一发言,总是简单扼要、条理分明。他谈过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天津时市民的情况,也谈过京剧演员的表演艺术,也谈过满族服装和健康的关系。这些都是在他专业以外不常接触的事物,反映出他对社会观察的精细和敏锐。
最后,我想再谈一段联大的故事。当时,昆明是与国外交通的唯一通道,许多经过的朋友总要到联大看看。梅校长有时也要用家庭便饭招待。记得每当聚餐快要终了的时候,梅夫人——韩咏华女士总是笑吟吟地亲捧一大盘甜食进来,上面有鲜艳的花纹环绕着“一定胜利”四个红字,她殷勤地说:“请再尝尝得胜糕,我们一定胜利。”这时大家一齐站起来致谢,齐称“一定胜利!一定胜利!”。这正是我们当时一致的信念,也是联大事业的象征。
【相关链接】 梅贻琦(1899年—1962年),天津人,曾任中华民国教育部部长、中央研究院院士。熟读史书,喜爱科学。初研究电机工程,后转为专攻物理。毕业于南开中学、清华学校。1914年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从美国学成归国,到清华任教。1931年,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一直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在他的领导下,清华得以在十年之间从一所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的学校一跃而跻身于国内外名牌大学之列。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昆明西南联大成立之初,因为三位校长中梅贻琦先生最为年轻,所以就把校务委托给梅贻琦先生。梅贻琦先生也不负众望,把学校管理得井井有条。
B.“在联大我不管就是管”,蒋梦麟说这句话,表明了自己的能力比不上梅贻琦,不如不管,以免干扰梅贻琦的工作,这也成为他们日后合作的基础。
C.文中说“树立了联大的新气象”,其主要体现有:一是人人怀有牺牲个人、维持合作的思想;二是每一个人都互相尊重,互相关怀,始终紧密团结。
D.尽管在西南联大时条件艰苦,生活困难,但大家品尝着韩咏华女士的“得胜糕”时,齐称“一定胜利!一定胜利!”,这表明大家并没有失去胜利的信念。
E.梅贻琦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致力于提高清华大学的学术地位,使清华大学一跃而成为国内外名牌大学,他本人也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小题2】文中说“校内始终是团结的”,材料中写了哪几件事来体现西南联大是团结的?
【小题3】梅贻琦至今仍深受人们敬仰,其人格魅力、处世态度是其重要原因。结合材料概括梅贻琦先生具有哪些值得人们敬仰的特点?
【小题4】西南联大存在的时间只有八年,就读学生不过八千,而且条件简陋,生活艰苦,但却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如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等。西南联大为什么能培养出一大批人才?请结合文章材料,阐述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空中硬汉戴明盟

险情砺练成就“拼命三郎”

今年34岁的戴明盟身材高大匀称,他的飞行技术堪称一流,这是历经生死考验锤炼出来的。

1996年8月7日,戴明盟经历了最危险的一次生死考验。这天早晨,他驾驶一架歼六战机在呼啸声中穿越宁波市区上空来到东钱湖,突然油泵电门跳回,他马上用手去推,但不起作用,戴明盟内心没有慌乱,他清楚地知道飞机出了故障,自己必须立即返航。

但在飞行途中,机舱已经起了烟雾,有的地方冒出了火花。塔台指挥员为了飞行员的安全,命令戴明盟跳伞。但他为避免出现可怕的后果,拉了一把操纵杆,使飞机避开了镇海炼化区域。这时拖着长长火焰的飞机直扑向骆驼镇,他再次冒着生命危险拉了一把操纵杆,使飞机偏离此处,紧接着自己也跳了伞,最终冒着浓烟、一团火似的飞机砸落在一片无人的水稻田里。

经历几次险情砺练后,戴明盟的心理素质更趋成熟,飞天的“翅膀”更加坚硬。几年后,在训练中堪称“拼命三郎”的戴明盟因飞行技术过硬,成了部队大名鼎鼎的人物。

成为中国航母首批舰载机飞行员

戴明盟是一位“身经百战”的优秀飞行员。2003年,作为“有潜力的好苗子”,戴明盟有幸被选派前往俄罗斯学习舰载机着舰技术。以优异成绩学成归来后,2006年,他又被上级领导任命为东海舰队“海空雄鹰团”一大队大队长。

后来随着中国首艘航母即将诞生,挑选舰载机飞行员的工作也在紧张进行中。戴明盟知道,驾驶飞机在母舰上着舰、起飞,是一项极为复杂且危险系数高的工作。虽然通常来说,航母整个飞行甲板面积相当于三个足球场,但飞行员着舰时,从空中看航母就像“一张小邮票”,要把飞机降落在“邮票大小”的地方,飞行员必须用小小的尾钩准确钩住甲板上的拦阻索。他做梦都想成为这种能肩负国家民族使命的超级猛士。

要成为首批舰载机飞行员,首先要符合上级制定的相当严格的选拔标准。比如“飞过至少5个机种,飞行时间超过1000小时,其中3代战机飞行时间超过500小时”等等。其次要通过“身体关”的选拔。歼-15舰载机在钩住阻拦索的瞬间,飞行员会承受巨大的载荷,这对飞行员的颈椎、腰椎和脊柱都会产生影响。同时由于惯性的作用,血液加速向飞行员头部涌去,眼前会出现“红视”现象……再次必须通过“心理关”的选拔。由于14度的滑跃倾角,飞行员在起飞时会产生加速撞墙的感觉;在着舰时,为了防止挂索失败,舰载机飞行员必须大油门下滑着舰,以保持“逃逸”速度……每一次起降,都是过“鬼门关”。

令戴明盟兴奋的是,作为海军航空兵精英的他,最终被千里挑一的选中。有幸成为中国航母首批舰载机飞行员!

驾“飞鲨”首降成功震动世界

几个月前,有西方媒体曾嘲笑没有舰载机的“辽宁号”不过是“移动的博物馆”。戴明盟暗中憋了一口气,一定要为中国人争口气,让航母早日拥有战鹰!

2012年11月23日,是戴明盟终身难忘的日子。上午7时许,身着七彩服装的航母舰员在甲板上一字排开,仔细排查飞行跑道上可能出现的异物。9时,戴明盟驾驶从陆地某机场起飞的歼-15飞机,飞临正在渤海谋海域中的辽宁舰的上空。

在完成对着舰环境的判断后,戴明盟从舰尾进入,调整航向,对准跑道,放下尾钩。“砰!”战机呼啸而落,滑行几十米后稳稳停住。漂亮,着舰一次成功。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戴明盟驾“飞鲨”着舰时,尾钩准确钩住了第二根阻拦索。国际级功勋试飞员徐勇凌说:“其实这里面大有学问,首先表明飞行员对飞机的操控能力很强。”大中型航母上一般有四根阻拦索,战机降落时通常会选择挂在第二或第三根。因为如果对准第一根,飞机降落点太靠近甲板后缘。可能导致高度过低撞到航母尾部。如果对准第四根的话,留给飞机的减速空间就比较短。“可见,戴明盟他们事先通过大量的通场和触舰复飞等训练,把相关技术练到了家!”

曾有国外专家撰文称,中国航母是“徒有其表的一堆废物”。戴明盟用自己的行动,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他成为我国舰载机首飞第一人,这位“超级牛哥”的名字,将被永远载入史册!

(选自《辽宁青年》,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驾驶歼六战机在空中遇险后,戴明盟能冒着危险避开炼化区域和骆驼镇,取决于他过人的勇气和高超的驾驶技巧。
B.驾驶飞机在母舰上着舰,是一项极为复杂且危险系数高的工作,要想顺利钩住拦阻索着舰,飞行员技术娴熟是关键。
C.飞机在母舰上降落时,飞行员会产生撞墙的错觉,眼前会出现“红视”现象,这对飞行员的心理素质是极大的挑战。
D.西方媒体曾嘲笑“辽宁号”是“移动的博物馆”,恰恰说明舰载机的重要意义,进而突出了戴明盟等舰载机飞行员奋斗的价值。
E.本文通过空中遇险、被选为舰载机飞行员、驾飞鲨首降、给外国专家一记耳光等具体事件,为我们刻画了戴明盟的硬汉形象。
【小题2】本文题目为“空中硬汉戴明盟”,阅读全文后,请概括戴明盟的“硬”表现在哪些方面,并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最后一部分引用了功勋试飞员徐勇凌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空中硬汉戴明盟的事迹对你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风里的泥瓦匠
王往
  大厦快竣工时,秋风到了。
  泥瓦匠喜欢秋风。他常常站在脚手架上探着头,迎从西北吹来的秋风,向着西北的天空出神。他的家在这个城市的西北方向。他想象着稻谷、黄豆、山芋和向日葵的模样,想着春天和老婆的约定,恨不得手里的瓦刀变成镰刀。
  十来天过去了,大楼终于竣工了,可是工友们没领到工钱:建筑公司的老板躲了起来,副手出来解释说,大厦所属单位的资金还没到位。
  工友们一下子感到了秋风的寒凉。他们找谁都没用,都说老板不出面没办法。
  一晃几天过去了,秋风好像一天比一天凉。
  泥瓦匠说:“不行,我等不下去了,我要回去收庄稼。”
  工友们说:“你头脑有毛病呀,庄稼值几个钱,你这一年工钱怕抵你三季庄稼呢。”
  泥瓦匠说:“这我知道,可是,我还是想回去收庄稼。”
  一个年轻的工友怕他真的要回家,说道:“都像你一样走了,谁在在这里要钱呢?谁回去,我们要回的工钱就没他的份!” 
  “对,谁先回去,要回的工钱就没他的份!”其他工友纷纷斜眼看他。
  可是,这个叫天丰的泥瓦匠还是悄悄走了,趁着大伙睡着时,去了汽车站。临行前留下字条:两天后一定回来。
  泥瓦匠到了家乡,秋收已经开始了。秋风吹动着他结着砂浆的衣角,他急切地奔向自家的田头。
  老婆一开始并没问他带回了多少钱,只是心疼他,说他黑了瘦了,给他煮了一只肥大的母鸡。他匆匆吃了几口就说:“饱了饱了,我去磨镰刀,磨好了镰刀,明天一早就去收豆子。我去田头看了,我们家的稻子、豆子都熟了,先收豆子吧。”他蘸着清水,在光滑的石头上磨着月牙形的镰刀。女人一边搓着草绳,一边看着他,更加心疼他了。
  第二天一早,泥瓦匠和他的女人,拿了雪亮的镰刀,走向了田野。
  泥瓦匠割得快,女人割得慢。女人割了一会儿说:“他们心咋那么黑呢?盖那么大的房子有钱,咋就不发你们那一点工钱呢?” 
  “可能是真的没钱,盖房的单位欠了工程队的,过一段时间说不定就有钱了。”泥瓦匠安慰着他的女人。
  女人说:“那一收完庄稼,你就去。”
  “去。收了豆子,再收稻谷,一收完我就去。”说完,弯下腰,拼命地挥动镰刀,豆秆咔咔响成一片。 
  女人说:“你不要这么辛苦,这些活,我能干了,春天时,你没在家,插秧、种豆子,不也是我一个人么?我就怕去迟了,人家拿了钱跑了。” 
  “他们跑不了!”泥瓦匠用镰刀狠狠地砍向一个土坷垃。
  “你怎么断定人家跑不了?”女人终于忍不住责怪他了。
  他没办法回答女人这句话。 
  女人割了几把豆子又说:“唉,我就是担心人家拿了钱跑了,你吃了那么多苦不是白吃了?” 
  泥瓦匠停下来,慢慢转过身来,说:“我也担心啊,可是我实在想和你一起收庄稼。”说了这话,泥瓦匠的眼里布满泪水。
  当晚,泥瓦匠收割到了深夜,月光下的豆子心甘情愿地倒在他的脚下。
  然后,他又去了稻田。低垂的稻穗在清凉的秋风里轻轻摇摆,他站了好久。“我等不及收割你们了,我要去讨工钱。”他对着稻子说话。
  泥瓦匠又到了工地。工友们惊诧了一阵后,纷纷来问他秋收的情况。
  他说:“家里很好,收成也好,可是要钱是大事。”
  泥瓦匠在他原来的床铺上坐下,整理行李。他打开编织袋,拿出一把刀来,顿时,他愣住了,工友们看到的并不是他做手艺的瓦刀,而是一把月牙形的镰刀。
(选自《广西文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丰的妻子在小说中是天丰的有效烘托,她心疼丈夫的身体,又痛恨城里的开发商利欲熏心,担心丈夫是否能把钱要回来。
B.小说中写月光下清凉的秋风摇动着低垂的稻穗,表达了主人公天丰对乡村和家乡的眷恋,使小说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C.小说中其他泥瓦匠与天丰形成鲜明对比,他们被金钱腐蚀了心灵,不想念家里的庄稼,是一群被城市文明异化的农民形象,而天丰并不看重金钱。
D.小说的语言于平实中带着诗意,散发着乡土的气息,其中的黄豆、山芋、稻谷、豆子似乎都有生命,向读者讲述生活的价值取向。
【小题2】请概括主人公天丰的性格特点。
【小题3】小说中多次出现“秋风”,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哲学的用途乃无用之大用
在西方哲学史上,流传着一个“知识圆圈说”的故事。一次,一位学生问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老师,您的知识比我的知识多许多倍,您对问题的回答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解答有疑问呢?”芝诺顺手在桌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并指着这两个圆圈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多。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我接触的无知的范围也比你们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在这个故事中,芝诺把知识比作圆圈,生动地揭示了有知与无知的辩证关系。
这个故事表明:一个人有了一定的知识,接触和思考的问题越多,就越觉得有许多问题不明白,因而就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相反,一个人缺乏知识,发现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低,就越觉得自己知识充足。
不过,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人类的知识视为一个圆圈(有知领域)在另一个更大的闭合圆圈(无知领域)之内不断扩展的过程。其实,人类的认识是一个有知与无知矛盾运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无知的领域并不是一个闭合的圆圈,而是一个无限的、开放型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对于人类整体还是对于每个个体来说,知识的扩充和增长都意味着所知越多,无知的领域就越大。人类认识发展史也表明: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人类的认识活动不断地把人的知识推向一个尴尬的境地,即所知越多,无知越多
在有知与无知之间,人类知识呈现出的这种不确定性,给人类理性包括哲学思维提出了严峻挑战。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一再告诫人们:一定要自知其无知。哲学就是在人类理性思维对无知进行不懈追问和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那么,什么是哲学呢?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哲学起源于好奇,人们是由于好奇而开始哲学思考的。一个对事物和现象感到困惑和好奇的人,就感到了自己的无知,人们是为了摆脱无知而进行哲学思考的。西方著名哲学家罗素说:哲学不是一般的知识,哲学的起源是由于我们要用一种非常沉毅的企图去追求一种真实的知识。
人们常常以为哲学是一种高深莫测的学问,或者是一些枯燥无味的概念。自从“哲学”这个西方术语被介绍到中国后,我国学者就无休止地询问中国到底有没有哲学,并一直对哲学的定义进行探索。其实,哲学是人类精神世界里一块古老的天地,它于人类对于自我、对于宇宙和自然的好奇,于人类对于智慧、思想、知识的热爱和追求。冯友兰先生曾感慨地说:“现在,如果有人要我下哲学的定义,我就会用悖论的方式回答:哲学,特别是形上学,是一门这样的知识,在其发展中,最终成为‘不知之知’。”哲学作为一种“不知之知”,是一种特殊的知识。这种特殊的“不知之知”有什么功用呢? 按冯友兰先生的说法,哲学的用途乃无用之大用。哲学,特别是形上学,它的用处不是增加实际知识,而是提高精神境界。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知识圆圈说”虽然生动地揭示了有知和无知的辩证关系,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B.我国学者关于中国到底有没有哲学的无休止的询问和对哲学定义的长期探索,没有探求未知,均不属于哲学的范畴。
C.哲学的用途乃无用之大用,其中“无用”指哲学不能增加实际知识,“大用”指哲学可以提高精神境界。
D.亚里士多德和罗素两位哲学家关于哲学起源的观点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源于好奇,并对知识进行求索。
【小题2】下面对原文“所知越多,无知越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知识呈现出“所知越多,无知越多”的不确定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类认识的进步和发展。
B.“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等成语,可以说是对“所知越多,无知越多”的生动的阐释和解说。
C.对于一个人来说,他无知的领域,随着知识的扩充和增长,在不断扩大。
D.我们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之所以发现不了问题,是因为我们所知太少,无知太多。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因为更大的无知空间是开放的,根据芝诺的观点,我们当然可以得出“所知越多,无知越多”的结论。
B.在很多人的眼里,哲学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是因为他们对哲学本身无知,而这种无知也会促使他们进行探索。
C.“哲学的用途乃无用之大用”,它不能增加实际知识,也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这样说:哲学没有实用价值。
D.人们为了摆脱无知而进行哲学思考,而人类无知的领域又是无限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将永远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