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冬天里的一团火     谢宗玉
①每年秋天收了谷子,父亲便要抽空去后山一趟,赶在风雪来临之前,烧一窑炭回家。上好的木炭被父亲送到集市换一些冬季必需品,稍次的木炭就存放在自家的楼板上。做完这一切,风雪就从北方赶到了我们村庄,摇着窗棂吱呀吱呀直晃,踢得多年失修的门板咣当咣当直响。风雪像一个被冻得气急败坏的小孩,要一头撞进家门。小妹哆嗦着把小小的脑袋从被窝里伸出来说:“风也被冻哭了呢!”
②早晨起来,父亲已把家中四壁该固定的固定了,该糊实的糊实了。母亲则在房子中央燃了一盆木炭火。我和小妹欢呼着跳下床,知道又到了漫长的烤火季节:我再不用去拾那拾不完的柴禾,再不用去扯那扯不完的猪草,父母手中也没了那些耕耙播割之类的活计,连小妹也用不着一个人伏在田垅上跟昆虫小蚁说话了。一家人团团围在一堆炭火旁,四双眼睛把一年到头都没有好好打量,甚至有些生疏的彼此认认真真端详一番。父亲的后脑勺居然稀稀拉拉有了些白发,而小妹剁猪草时左手的中指添了一道小小的疤痕。
③话头总是母亲最先引出的。她飞针扬线的手从容雅致,嘴里则像一只吐丝的蜘蛛,把一家人一年来细细碎碎的事情都吐了出来,条理分明得就像一张蛛网。父亲口吐云烟的样子气定神闲,我和小妹则像小猴样互相抓挠不休。炭火很快平息了我和小妹年幼的躁动,凝眸处,眼前构筑了一个通透的世界;民间典故在父母心中涌涌簇簇,于是给我们讲起故事来,从童话到传说,从演义到鬼怪。
④我和小妹被炭火烤得昏昏欲睡,伸个懒腰站起来,窗外已是一个梦幻般的世界——风雪把贫穷的村庄变得富有,把枯涩的村庄变得丰润。黄昏时分,雪停风静,孩子们个个要把自己玩成一块冰雪才肯回家。冰雪帮穷孩子剥掉了那张积劳成茧的外壳,还以花蕾般稚嫩的纯真,让再傻再痴的孩子也变得冰雪聪明。冰雪是另一种形式的炭火,在烤红孩子们双颊的同时还点燃了他们对美好日子的憧憬。玩累了,我和小妹就挟一团寒气闯进家里,坐下来,脱掉鞋子,把双脚揣进父母怀中。那种痒酥酥的暖意真有说不出的舒服。繁重的农事剥夺了一家人彼此应有的关爱,一年之中就这么一刻让我感到是在家的中心,是在爱的中心,是在幸福的中心。
⑤晚上不点油灯,木炭火把陈旧的房子涂成年画的颜色,种种器皿都跳跃着金子的光泽,我们血色亏欠的脸庞也充满了油彩般的红光。木炭火烤焦了苦寒的岁月,木炭火煨软了坚硬的辛酸,木炭火烘托着我们对来年的种种幻想,木炭火用红光篡改了我们对苍白往事的记忆。而遗忘和幻想正是农人过日子的两大支柱。
⑥冬夜漫长,有火则短。往往是一家人先聊些闲话,慢慢地,思绪渐渐飘飞,思维渐渐断散,睡意这时从深海处泅洇上来,将一切漫淹。最后的那句含含糊糊的闲话也不知是谁说的,说了些啥,就像雨后叶尖上最后那滴迟迟不落的水珠落在空明的湖心,漾开去,漾开去,了无痕迹。不知过了多久,也许是母亲首先“唔”一声从半梦的状态中清醒过来,使夜色漾起了新的涟漪。母亲低头见团锣里自燃的炭火已蒙上了一层灰垢,就用火针拨了拨,火又鲜光起来,辐射出的热能将我们渐凉的身子重新抚暖。又不知过了多久,细碎的炭火终于星星般隐去了,我们才拖着醉步上床睡觉。这种醉当然不是因了酒,而是因为火。火是让人类沉醉的另一种方式。
⑦楼上的木炭即将告罄,冬天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过了休养生息的冬季,来到万物复苏的春天,怀揣热力的我们又开始忙于一年初始的事情。小妹是最后一个走出家门的。那天小妹走出家门,对着屋前的几树桃花打了个哈欠,泪眼婆娑地惊叫一声:“哟呵,火星子都跑到屋外了!怎不叫我早点出来?”
⑧也许是吧,花朵是绿色生命另一种形式的燃烧,所有花朵都开放了,春天就会被烤得暖暖和和,舒舒服服。
(选自《光明日报》 2013年2月8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E、作品叙写的时间从秋天到春天,从早晨到晚上,活动的地点以家人生活的房子为主,油画般地展现了一家人的幸福生活:和睦温馨、无忧无虑、幸福美满。
A.文章第②段说,在漫长的冬季之前,全家人“一年到头都没有好好打量”,彼此“甚至有些生疏”,表现了处于农村的一家人为生活而奔波的忙碌和辛劳。
B.文章描写小妹的细节只有寥寥几笔,但这几处细节无论是语言描写还是动作描写都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表现了小妹的天真可爱。
C.文章洋溢着对母亲的爱与感激:母亲干活时“飞针扬线”“从容雅致”,动作熟练还富有美感;虽然只掌握一点民间典故,但还是尽其所能地为孩子讲故事。
D.炭火是冬天里的一团火,是文章的重点描写和抒情的对象;文章结尾让“一团火”以另一种形式在春天继续“燃烧”,使“火”的意象得到了拓展和升华。
【小题2】第①段中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分析该句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3】文章第⑤段划线句含义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0: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艺术固然离不开技巧,但并非一切技巧都是艺术。为把艺术技巧和其他技巧(例如武术或权术)、艺术创作和其他创作(例如工业设计或科学发明)区别开来,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前提。这个前提就是美。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客观地呈现出来的人的精神现象。它直接诉诸感性而不诉诸理性。所以那些认识到的、理解到的技巧,那些事后通过分析才呈现出来的技巧,例如军事技巧或政治技巧,就不属于美的范畴,从而也不属于艺术的范畴。
当然,从广义上说,美的领域涵盖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无论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哲学,以及人的思想、感情、行为等等,都有一个美不美的问题。凡是正确的、有效的,都是美的。例如诉诸视觉的武术技巧也可以是美的,它的美是与自卫或攻击的有效性相关联的。武术活动是一种追求实效的活动。说这种活动是美的,是说这种活动可以从美学的角度来评价,这不等于说武术就是艺术。
艺术不追求直接的实效,它追求的是美——实效的象征。如果武术活动不是为了打击敌人而是为了表现人的情感——仇恨与意志力,那它就是在追求美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它就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舞蹈而进入艺术的领域,从而同其他艺术相通。例如同书法和绘画相通。公孙氏的剑器舞,“来如雷霆起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给了张旭以巨大的启发,使他的书法大有长进。剑舞和草书之间有什么共同的东西呢?这个共同的东西就是抽象的运动形式,就是表现着人类情感的力的运动形式。
这个形式是人类的感性动力按照情感的逻辑创造出来用以探索前进道路的。所以它并不独立存在于我们的感觉之外。它是一种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能力,一种客观化了的人的主观体验。艺术所要表现的,就是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我们称之为美。
艺术是人所创造的美。艺术是人类有意识地根据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存在物。任何事物,它必须首先能使人感到美才可能成为艺术。离开了这个最基本的出发点,就很难理解艺术是什么。
艺术靠技巧来表现和创造美,但若没有美,技巧也就白费了。任何事物,它必须首先是美的,然后才有可能是艺术,这是艺术概念的第一个层次。但是,并非一切美都是艺术。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例如七月的云层、五月的花,广场上的群众、刑场上的英雄……都是美的,但这不是艺术。艺术作品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类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是人类通过一定有意识的劳动实践,对现实材料进行一定有意识的提炼和加工,使之成为自己情感和生命力表现的一种客观存在。所以,艺术是创造物,这是艺术概念的第二个层次。这个层次把没有经过人类物质手段加工的自然美(或原始美),排除出了艺术的畛域。百灵鸟的鸣声与《空山鸟语》同样好听,但它不是艺术;许多大理石的云纹活象米点山水,但它不是艺术;冬天窗玻璃上的冰花,堪称奇妙的图案画,但它不是艺术。与之相反,石器时代的绘画和非洲丛林中原始民族的舞蹈,虽然简单粗糙,却仍然是艺术。因为它们的美是人的创造物。
(摘编自社科网《艺术是人类的创造物》)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离不开技巧,它靠技巧来表现和创造美;但若没有美,技巧也就白费了。
B.美涵盖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凡是正确的有效的,都是美的,但这不等于艺术。
C.艺术是一种美。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人的精神现象。它不直接诉诸理性。
D.艺术可以表现人类情感,是人类有意识地根据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存在物。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艺术技巧有别于其他技巧,艺术创作有别于其他创作。其区别的前提在于美。巧妙的政治手腕体现出一种高超的艺术,所以它应属于美的范畴。
B.艺术追求实效的象征——美,例如书法、绘画都是一种追求美的艺术,它不追求直接的实效。而武术是追求实效的活动,它不属于艺术的范畴。
C.各类艺术之间都要表现一种共同的东西,这是一种抽象的运动形式。公孙舞剑与张旭狂草之间就体现了这一共同的东西。这一共同的东西就是美。
D.艺术是诉诸感性的一种美。而工业设计和科技发明,尽管也可以是美的,但这种美是与有效性相关联的。它们仍是一种追求实效性的活动,并非艺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艺术,但它首先应该是美的。生产中人们喊出的劳动号子是美的,若配以音乐供人奏唱,那它就可能成为艺术作品。
B.艺术即美,但美不一定是艺术。“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其势雄放,宏阔壮美,这是大自然呈现给人们的视觉美感,但它不是艺术。
C.艺术是人类的创造物。自然界中的黄莺鸣声婉转,动听而已,而杜牧一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才使黄莺的鸣声表现出永恒的艺术魅力。
D.非经人类有意识创作的美,不属于艺术。九寨沟的叠瀑是自然美,故非艺术;断臂维纳斯雕像,其断臂非人有意为之,故也不是艺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张思之:为“异端、敏感”辩护的律师
赵凌
这是一个温暖的聚会,携着无边的尊敬,几百人在北京的严冬为一位老人祝寿。80岁的张思之频频起身向大家鞠躬致谢。一切尽在不言中。
作为律师,张思之并不特别为公众所知,所办案件也多因敏感而少有公开,更不为媒体报道。他自嘲为“一生都未胜诉的失败者”,可法律界却尊他为“中国最伟大的律师”。
青年学者萧瀚说,他的名字应该被全世界所有律师知道,我不知道在世界范围内还能否找到一位像张思之先生一样,几十年如一日地涉险办案,从未胜诉却从未气馁的律师。因为有了张思之,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或许可以骄傲地声称,世界上最伟大的律师也许就在中国,而不在任何一个法治成熟的国家或者律师完全无以存在的国家。
张思之最为独特的勇气和成就是为异端辩护。张思之曾在中国历史上那场最著名的审判中出任辩护人。1980年,作为“两案”(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辩护小组的负责人,对这个“政治任务”,司法部事先已对辩护定下调子:定性不能碰;事实不能碰。而作为李作鹏的辩护人,张思之仍为他的当事人抹掉了两条不成立的罪行:一是另立中央,二是谋杀***。
此时的中国刚刚恢复律师制度,端坐在特别法庭辩护组中央的张思之那刻十分瞩目。然而,此时的他已经53岁。之前张思之经历了15年劳改时光,后又在北京垂杨柳第二中学做了5年教师。
“两案”辩护是张思之律师职业的重航,也是他为“异端”辩护的开始。1990年代初,张思之先后为一批被指控“颠覆政府”的被告人担任辩护律师。多年跟随张思之办案的傅可心女士说,“尽管是依法辩护,但在某些至今仍然把法律当作权力的奴仆的人看来,这似乎也有‘对抗政府’之嫌。可以想见,办理这类案子,需要何种勇气和忠于法律的公心。”
对于这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案件,张思之深知结果的无可更改,但仍以熊熊努力博取渺渺希望。他因此被喻为人权律师。
张思之说,作为律师,我认为应当是一个天然的人权主义者。身处封建专制传统绵亘千年不衰的境地,“肉食者”的权利意识历来淡薄,使用法律维护人权恰恰是律师的“正道”。
学者贺卫方写打油诗描述张思之:“休言耄耋入老境,酒后面色如稚童。用不告别公莫忘,奋斗直到法治成。”
张思之早年已写好遗嘱之类的东西交给自己的律所,他不惮承认并也时刻洞察随时而来的危险,这危险包括非正常失去生命。张思之最欣赏罗斯福四大自由中的“免于恐惧的自由”,他悲哀于一个律师都无法免于恐惧,何谈让他人免于恐惧。
代理上海郑恩宠案,被几部黑车尾随“护驾”多日后,张思之干脆微笑挥手和他们致意。描述这段经历时,80岁的张思之面色顽皮确如稚童。
“真正的律师,实是一团火,从点燃到熄灭,持续放着光,散着热。艺品高超,仗义执言;爱爱仇仇,义无反顾。”这是张思之的感言。
如萧瀚所言,张思之所承办的案件几乎都是最高难度的案件,这种最高难度并不是体现在案情本身的扑朔迷离,而是体现在案件所处的现实背景。“张思之的失败不是他个人的失败,那是另一种代表了时代和社会的失败,于他自己而言恰恰是最大的成功。”
即使预知必输必败,张思之仍呕心沥血为下一个案件做好准备。这要怎样强壮的心灵才能做到?张思之说,没有韧性,是战斗不下去的。熟悉他的人评价张思之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所谓真正,或许正是因为他比通常的理想主义者更多行动而非话语,更多耐性而非雄心,虔诚于过程而非结果。
张思之耐烦,不慕轰动,对所办政治大案不常提起,却对那些不起眼案子中不起眼的小人物心有戚戚。张思之说,每次想起宁夏那个父女同穿一条裤子的农民家庭,他都想落泪。 “底层太苦了”。生日致辞中,80岁的张思之声声感谢那些并不在场的普通人,“向弱势大众表达我绵绵不尽的诚意”。
法律学者邓正来评价张思之有一种“在体制中拒绝主流”的品格。“我以为这是一位有担当的律师和一个有批判性的知识分子都需要的品格。”邓正来说,“张老有一句话我内心极为喜欢,‘即使只能做一个花瓶,我也要在里面插一枝含露带刺的玫瑰’,具有这种品格并做这一层事业的人,必能安享一种内心真正的寂寞,我愿张老继续怀着这种高贵的寂寞前行。”
祝寿酒会上作为主角的张思之诚惶诚恐,坐立不安,一副担待不起的样子。闻讯而来的祝贺者远远超越了律师界,也超越了法律界。在这个意义超越祝福含义的场合,张思之说,他被某种说不出的力量感动了。
当道贺者李锐、江平、蒋彦永、茅于轼与张思之并肩坐在一起时,这五位只向真理低头的老人所构成的动人画面将永为经典。
(《南都周刊》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李作鹏,1914年4月24日生,江西吉安人。“文化大革命”中积极参与林彪夺取最高权力的阴谋活动。1981年1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他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判处有期徒刑17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
②“我为什么要为那些践踏法律的人辩护?很简单,为了维护他们的基本人权。”他说,你可以不喜欢他,但不能剥夺他的辩护权,“我不可以违背我自己的天职,我是个律师”。——《张思之:我为什么为“异端”辩护?》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张思之作为律师并不特别为公众所知,这是因为所办案件因敏感而不被公开,也不被媒体报道,但这并不能影响他的伟大。
B.张思之认为律师应当是一个天然的人权主义者,面对那些践踏法律的“异端”,他虽然不喜欢,但是依然选择替他们辩护,这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律师的天职——维护每一个人的基本人权。
C.李作鹏在“文化大革命中”积极参与林彪夺取最高权力的阴谋活动,罪名昭彰,作为李作鹏的辩护人,张思之仍然坚持为他的当事人抹掉了两条罪行。
D.张思之最欣赏罗斯福四大自由中的“免于恐惧的自由”,作为一个律师都无法免于恐惧,这体现了在我们这个封建专制传统绵亘千年不衰的社会里权利意识的淡薄。
E.张思之为“异端、敏感”辩护,以熊熊努力博取渺渺希望,他如一团火一样,持续放光散热,仗义执言,义无反顾,只向真理低头。他赢得了律师界、法律界乃至法律界之外的尊重。
【小题2】一生都未胜诉,可法律界却尊张思之为“中国最伟大的律师”,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
【小题3】这篇传记在写法上特点突出,谈谈文章大量的引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小题4】熟悉张思之的人评价他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是因为“他比通常的理想主义者更多行动而非话语,更多耐心而非雄心,虔诚于过程而非结果,”你是否认同此观点,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顾准:道德的实践者
关纯
在“讨伐”中国经济学家的声浪中,我蓦然想起了顾准先生——“用鲜血作墨水”写作的经济学家和思想家。我刚刚读完新近出版的《顾准画传》,书页上留下斑斑泪痕。我不是性情中柔弱的人,可是顾准先生的人格魅力,让你无法自已。顾准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更是一位令人景仰的“道德的实践者”。
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称誉顾准先生是“中国经济学界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的第一人”。今日之中国,“市场经济”已为人们耳熟能详,然而在50年前,敢提出如此超前的见解,那是需要具有追求真理的大无畏精神、科学的思想方法和丰厚的学识底蕴的。1957年顾准发表《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正是在***《论十大关系》的启发下,对“斯大林经济模式”的深刻反思。顾准的文章有的放矢,针对当时***的个人迷信,再次加冕“右派”。然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顾准始终怀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宁鸣而生,不默而死”,埋头读书,独立思考,在精神世界里,天马行空,创造思维,成为中国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
顾准“悲壮的道德实践”,对我们今天的某些“公共知识分子”倒是一面镜子。许纪霖教授为某些“知识明星”画像——“为了迎合传媒,吸引公众,成为很可笑的‘文化思想明星’。他们不在学理上像顾准那样下功夫,而是在修辞上努力,起劲地煽情、作秀、唱高调。虽然他们的‘思想’在追遂时髦的人看来很尖锐、很独特,但是在真正有思想的人看来,会发现那些华丽的辞藻和机智的修辞背后,实际上是一个空荡的灵魂,一个苍白的手势,纵然能够泛起一时的摩登泡沫,但很快成为过眼云烟,像大浪淘沙般消失得无影无踪。”
顾准“本来有一个官宦前程,而且前程似锦。但是他‘糟蹋’了这一前程,走上了一条料无始终的不归之路。他在黑暗中求索,给抽屉写作,给后人写作,而不是给自己的学术前程写作”。顾准临终时,在床榻旁一直陪伴他的吴敬琏握着先生的手,看着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魂魄归西,离我们而去。
“顾准是一座巍然屹立、高耸入云的山峰。不管是天赋的聪明才智方面,还是道德文章方面,我们都不一定能接近于他所达到的境界。”
顾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时代更需要像顾准这样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者读《顾准画传》而在书页上留下斑斑泪痕,主要是感念于顾准先生的人格魅力,出于对这位伟大思想家和经济学家更是“道德实践者”的景仰。
B.顾准本来有一个似锦的前程,但他自己却毫不在意,走上了一条只求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的不归之路,这一执着却成就了他令后人无法达到的境界。
C.顾准先生第一个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的见解,他的这一理论是在《论十大关系》的启发下对“斯大林经济模式”的深刻反思。
D.参与中苏联合考察黑龙江的顾准看不惯苏联专家的蛮横态度。不惜破坏中苏关系也要为祖国而据理力争,采取了针锋相对的立场,结果遭到打击。
E.顾准先生在苏联解体20年前就已经清醒地看到了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积重难返,预示了苏联解体的必然结果,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
【小题2】顾准先生的人格魅力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顾准先生是“‘用鲜血作墨水写作’的经济学家和思想家”?请简要回答。
【小题4】文章以“顾准:道德的实践者”为题,至少包含了“顾准重道德”“顾准重实践”“警示‘知识明星’”三方面的内容,请选择其中一项,并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有品位的观众与有品位的媒体
孙萍
近些年,从媒体内容制作的造假、炒作、夸大,到媒体内容传播的有失公允、肤浅片面、低级情趣,一些大众媒体的品位低俗化一直为人们所诟病。为什么媒体文化品位一直难以提高?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明确媒体文化品位的标准。对于媒体文化品位的判定,不能基于简单的“有什么”或“是什么”的一刀切标准,还是要在了解媒体文化品位及其背后的运行机制的基础上给出答案。
首先,什么是媒体文化品位?从社会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品位”可以指对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喜好与偏爱;另一方面,也可以指存在于我们思维习惯中的对事物的喜好标准。不可否认,媒体文化自身存在阶层性。而媒体文化品位的阶层性是由观众的品位差异性最终决定的。这种差异性以“有需求就会有生产”的市场运作模式呈现于现今的媒体市场,致使部分媒体内容品位低,不仅损害了媒体信誉,也败坏了社会品德。
那么,导致品位出现阶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是一种文化知识层面的差异。首先,知识总是要先于欣赏或喜好存在;其次,欣赏或喜好某件事物也需要相应的知识作为基础。这一观点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也可以解释。“文化资本”简单来讲,就是一种文化积累和文化能力。拥有更多文化资本的人倾向于知晓更多的文化层面,而文化资本低的人知晓的文化内容则较为有限,尤其是较难知晓更高层面或更高品位的文化。
但是,是否可以说文化资本多的人一定拥有高品位的媒体文化需求,而文化资本低的人媒体文化需求品位就会低下呢?不尽然。其实,除了现有的文化资本外,一个人媒体文化需求品位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于现有文化资本而形成的一种品位评判力。这种评判力的本质是一种知识力量的体现,即受众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体内容时,能够基于自身认知,形成自身的审美需求和品位原则,并有能力加以执行。
因此,我们可以说,文化资本与基于文化资本形成的品位评判力,是受众品位层次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而受众的品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媒体的文化品位。只有提升民众对于碎片化、异质化、多元化的媒体文化的欣赏力与鉴别力,才能帮助其形成有原则、有责任、有素养的文化品位,才是解决媒体内容低劣化、媒体品位平庸化的“釜底抽薪”之策。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小题1】下列对文章所说的“媒体文化品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高低不仅体现在媒体内容的制作上,还与媒体内容传播的客观、全面等有关。
B.要对其进行准确评判,不能停留在“有什么”“是什么”这样一些简单化的标准。
C.存在阶层性,这种阶层性是由媒体文化的阶层性、观众的阶级属性共同决定的。
D.关系着媒体的信誉,同时也与社会品德密切相关,低俗化会给两者都造成损害。
【小题2】(小题2)“一些大众媒体的品位低俗化”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2分)
【小题3】怎样才能成为“有品位的观众”?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