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23分)
远和近
(美)托马斯•沃尔夫
一个小镇,坐落在一个从铁路线连绵而来的高地上。它的郊外,有一座明净整洁、装有绿色百叶窗的小屋。小屋一边,有一个园子,整齐地划成一块块,种着蔬菜。还有一架葡萄棚,到了八月底,葡萄就会成熟。屋前有三棵大橡树,每到夏天,大片整齐的树阴,就会遮蔽这座小屋。另一边则是一个鲜花盛开的花坛。这一切,充满着整洁、繁盛、朴素的舒适气氛。
每天下午两点过几分,两个城市间的特快列车驶过这里。那时候,长长的列车要在镇上附近暂停一下,然后又平稳地起步前进,但是它的速度还没有开足时那么惊人。在机车有力的掣动下,眼看它不慌不忙地从容驶去,沉重的车厢压在铁轨上,发出低沉和谐的隆隆声,然后消失在弯道中。在一段时间里,在草原的边缘上,每隔一定间距,汽笛吼叫,喷出一圈圈浓烟,可以感觉到列车行驶的痕迹。最后,什么也听不见了,只剩那车轮的坚实的轧轧声,在午后的寂静中悄然隐去。
二十多年来,每天,当列车驶近小屋时,司机总要拉响汽笛。每天,一个妇人一听到鸣笛,便从小屋的后门出来向他挥手致意。当初她有一个小孩缠着她的裙子,现在这孩子已长成大姑娘,也每天和她母亲一起出来挥手致意。
司机多年操劳,已经白发苍苍,渐渐变老了。他驾驶长长的列车载着旅客横贯大地已上万次。他自己的子女都已长大了,结婚了。他曾四次在他面前的铁轨上看到了可怕的悲剧所凝聚的小点,像颗炮弹似的射向火车头前的恐怖的阴影——一辆满载小孩子的轻便马车和密密一排惊惶失措的小脸;一辆廉价汽车停在铁轨上,里面坐着吓得目瞪口呆状若木鸡的人们;一个又老又聋的憔悴的流浪汉,沿着铁路走着,听不到汽笛鸣声;一个带着惊呼的人影掠过他的窗口——所有这些,司机都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他懂得一个人所能懂得的种种悲哀、欢乐、危险和辛劳。他那可敬的工作,仿佛风刀霜剑,在他脸上刻下了皱纹。现在,他虽已年老,但在长期工作中养成了忠诚、勇敢和谦逊的品质,并获得了司机们应有的高尚和智慧。
但不管他见识过多少危险和悲剧,那座小屋,那两个妇女用勇敢从容的动作向他挥手致意的景象,始终印在他的心里,看做美丽、不朽、万劫不变和始终如一的象征,纵使灾难、悲哀和邪恶,可能打破他的铁的生活规律。
他一看到小屋和两个妇女,就使他感到从未有过的非凡幸福。一千次的阴晴晦明,一百次的风雷雨雪,他总是看到她们。通过冬天严峻单调的灰蒙蒙的光线,穿过褐色冰封的茬地,他看见她们;在妖艳诱人的绿色的四月里,他又看见她们。
他感到她们和她们所住的小屋无限亲切,好像父母对于自己的子女一样。终于,他觉得她们生活的图画已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因而他完全了解她们一天中每时每刻的生活。他决定,一旦他退休了,他一定要去找她们,最后要和她们畅谈生平,因为她们的生活已经和他自己的生活深深交融在一起了。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最后,司机在她们居住的小镇的车站下了车,走到月台上。他在铁路上工作的年限已经到了。他目前是公司领取养老金的人,没有工作要做了。司机慢慢地走出车站,来到小镇的街上。但所有的东西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好像他从未看到过这小镇似的。他走着走着,渐渐感到迷惑与慌乱。这就是他经过千万次的小镇么?这些是他从高高的车厢窗口老是看见的房子吗?一切是那么陌生,使他那么不安,好像梦中的城市似的。他越向前行,他的心里越是疑虑重重。
现在,房屋渐渐变成小镇外疏疏落落的村舍,大街也渐渐冷落,变成一条乡村的小路——两个妇女就住在其中一所村舍里。司机在闷热和尘埃中沉重地慢慢走着,最后他站在他要找寻的房屋前面。他立刻知道他已经找对了。他看到了那屋前高大的橡树,那花坛,那菜园和葡萄棚,再远,那远处闪光的铁轨。
不错,这是他要找寻的房子,这地方他经过了不知有多少次,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幸福的目的地。现在,他找到了,他到了这里,但他的手为什么在门前却抖了起来?为什么这小镇、这小路、这田地,以及他所眷恋的小屋的门口,变得如此陌生,好像噩梦中的景物?为什么他会感到惆怅、疑虑和失望?
他终于进了大门,慢慢沿着小径走去。不一会儿,他踏上通向门廊的三步石级,敲了敲门。一会儿,他听到客厅的脚步声,门开了,一个妇女站在他面前。
霎时,他感到很大的失望和懊丧,深悔来此一行。他立刻认出站在他面前用怀疑的眼光瞧他的妇人,正是那个向他千万次挥手致意的人。但是她的脸严峻、枯萎、消瘦;她的皮肤憔悴、灰黄,松弛地打成褶皱;她那双小眼睛,惊疑不定地盯着他。原先,他从她那挥手的姿态所想像的勇敢、坦率、深情,在看到她和听到她冷冷的声音后,刹那间一古脑儿消失了。
而现在,他向她解释他是谁和他的来意时,他自己的声音听来却变得虚伪、勉强了。但他还是结结巴巴地说下去,拼命把他心中涌出来的悔恨、迷惑和怀疑抑制下去,忘却他过去的一切欢乐,把他的希望和爱慕的行为视同一种耻辱。
最后,那妇人十分勉强地请他进了屋子,尖声粗气地喊着她的女儿。在一段短短的痛苦的时间里,司机坐在一间难看的小客厅里,打算和她们攀谈,而那两个女人却带着迷茫的敌意和阴沉、畏怯、抑郁、迟钝的眼光瞪着他。
最后他结结巴巴生硬地和她们道别。他从小径出来沿着大路朝小镇走去。他忽然意识到他是一个老人了。他的心,过去望着熟悉的铁路远景时,何等勇敢和自信。现在,当他看到这块陌生的,不可意料的,永远近在咫尺,从未见过,从不知悉的土地,他的心因疑惧而衰竭了。他知道一切有关迷途获得光明的神话,闪光的铁路的远景,希望的美好小天地中的幻想之地,都已一去不复返了,永不再来了。
【小题1】小说的题目含义丰富,包含哪几层意思?(2分)
【小题2】小说第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3】作品在塑造司机这个人物形象时,为什么要设置“司机曾目睹轨道上酿成的四次悲剧”和“小屋母女给司机留下深刻印象”这两个情节?(6分)
【小题4】从小镇出来时,“他忽然意识到他是一个老人了”,火年司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4分)
【小题5】小说的结尾并没有告诉读者,为什么那对母女每天向司机招手,而又对他的到来显出“困惑不解的敌意和深沉的、畏怯的拘谨”。那么你认为作品反映了怎样的一种思考?(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1: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修 鞋 的
筱 敏
火车站喘息着吞吐人群,浓烟般的人群从甬道里喷出来,在广场上骤然散开。他便是一星尘末,随着气流的裹挟,被喷吐到城里来了。
他在广场张目一望,就失了方向。广场是令人心慌的大,像黄河出海处的淤滩,失了流速的泥沙一时张皇,也就失了方向。阳光是一种陌生的气味,它不是沁进去烘暖人和庄稼,却是在表皮上白晃晃贴着,镀银一样只管四处制造白晃晃的反光。方砖是这种反光,路面是这种反光,楼墙、街衢、汽车,每一扇门和每一页窗都是这种推拒人的反光。
他梦里的目的地确是这样银光熠熠的,但银光熠熠的城市并不认识他。他没能把自己做颗种子种进那些光里,到底还是途中的流沙,在虚拟的目的地茫然地流徙。
于是,他蹲在路旁看见许多流徙的脚,于是,他成了一个修鞋的。
鞋摊占地一平方米,但这一平方米是城里人的,不是他的。他只是个非法闯入者,非法逗留者,他必须随时提防那些身着制服手提棍棒的管着这儿每一平方米的主人,他必须能在眨眼之间卷起他的摊子消失。在梦境之城里,他是一个必须以不断的逃亡证明自己不存在的非人。
这会儿修鞋的栖在一株路树下面。这树据说叫榕,大叶榕还是菩提榕,他不大认识,然而树荫倒是密密的结实。他的修鞋摊子张开,没有一点儿声响,他半蹲半蜷的坐态,更没有一点儿声响,惟独发出一点儿声响的,是那晨露一样的目光,在浑浊的街市里,以一种清澈的期待盯视着路人。
最好听的是鞋钉敲进鞋跟的声音,还有麻线纳过鞋帮的声音,还有粘合胶的小罐扑地一下撬开盖子的声音,还有卖烤红薯的女子的胶轮车吱吱呀呀来而复去的声音……
土地的气味从他体内散发出来,很浓郁,让他瞌睡,但土地这件事他是不想的,他就是被冲走了的土地。关于土地,如果说他也曾有过,他所能记起的就是荒旱,一颗汗珠子滴下去,溅起来的不是青苗,而是黄扑扑的浮尘。好容易有一场雨,却不是滋养土地的,而是毁坏土地的,他看见一片一片土地被冲走了,剩下一棱棱干枯的不长东西的沟壑,接着又是荒旱,接着又是一片土地被冲走了,最后他也被冲走了。不会再有一道水流反转过来,把他重新带回去。
他的腿屈起成一个作坊台面,在那里侍弄各色鞋子,他宁愿膝头不断地长出来鞋子,他宁愿鞋油的气味盖过去土地的气味。土地对于他永远是个神话。他的卑贱不可以耕耘神话,惟愿能平平安安侍弄那些游走在神话之上的鞋子。
他惟一理解的是这棵他叫不出名字的路树,他想对于这棵路树,他也已经是个面熟的人。他听见人说这种树命贱,贴着墙缝也能长,树身上挂下来的每一条气根都是一条命,触到地面就能长成新树,甚至可以独木成林。于是他时常欣悦地数头顶的气根。那些气根真是多啊!而且每天都有嫩生生的端尖冒出来,垂挂着向地面奔去。但修鞋的还是担心,毕竟这些气根不知道,它们要去往的土地,已经是水泥封严了的,水泥很光滑,一丝缝隙也没有,他不知道那样的地面怎么样挤得下一条命。他这么担心着,那些气根已经悠悠然垂到他的眉棱处了。
有一天,穿制服的人出现了,修鞋的卷起摊子拔腿飞逃。现在他知道他不必逃得太远,钻进一条岔道很多的小巷子大体就躲过去了,他还能找到一处断墙,掩着自己向外张望。他看见穿制服的人今天颜色不大一样,更不一样的是他们手里抄的是特大的剪子,扬手间金属声刮着空气刺骨地响,他们熟练地一路剪过来,把路树垂挂的气根和低斜的枝杈全都剪干净了,路面瞬时宽敞明朗,像灯箱广告里的画。修鞋的明白,无论有多少条命,也无论命有多贱,那些气根是再也扎不到地里去的了。
(节选自《捕蝶者•角落三章》)
【小题1】第一段中“喘息”和“喷吐”两个词隐含怎样的意味?(4分)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5分)
(1)他梦里的目的地确是这样银光熠熠的,但银光熠熠的城市并不认识他。
(2)他宁愿膝头不断地长出来鞋子,他宁愿鞋油的气味盖过去土地的气味。
【小题3】简要概括修鞋者的遭遇和生存状态。(5分)
【小题4】作品的最后两段关于路树气根的描写,有怎样的用意?(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5分)
光荣的事情
(美国)马克·吐温
我有一次,身无分文了,但又急需三美元。我茫然不知所措,到哪里弄钱呢?
徘徊了整整一小时,想不出一点办法来。我走进爱伯特旅馆,找个地方坐下来。一只狗走来,停在我身边。我注视着这只可爱的畜牲,它快乐地摆动着尾巴,围着我团团转,用头在我身上摩挲,一再地仰起头,用棕色的眼睛看着我。这真是一只逗人喜爱的小东西,我抚摸着它那缎子般光滑的脑袋,就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
过了一会儿,密尔将军穿着蓝色和金色相间的制服走了过来,他看见了这只狗,停了下来,眼睛里流露出喜爱的神情,不自禁地走上前,轻轻地摸着这只狗,说:“这是一只很好的狗,多逗人喜爱呀!你愿意卖吗?”
我爽快地说:“可以。”
“卖多少钱?”“三美元。”我回答。
将军大吃一惊说:“三美元?只卖三美元?这可不是一只平常的狗啊,它至少值五十美元。你大概不懂行情,我不想占你的便宜。”
我还是回答:“不错,三美元,只卖三美元。”
“好吧,既然你坚持这个价钱。”将军高兴地递给我三美元,带着狗向楼上走去。
约摸十来分钟光景,一位中年绅士走过来,东张西望。我说:“你是在找狗吗?”
他焦急的脸上露出一线希望,松了口气,连忙回答:“对,对!你看见啦?”
“一分钟前还在这里。”我说,“它跟着一位将军走了,我愿意帮你找回来。” 
他连连表示愿意让我试试。我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它找回来。我暗示他不要舍不得一点钱作为酬谢,他满脸笑容地说:“没问题,没问题。”一边问我要多少。 
我说:“三美元。”他惊讶地说:“即使给你十美元,我也心甘情愿。” 
我说:“我只要这些就够了。”我上了楼。人们一定会说我傻,多一分钱也不想要。 
我打听到了将军房间。将军正在非常高兴地给狗梳理着。我说:“将军,真对不起,我要把狗带回去。”他吃了一惊:“什么?带回去!这是我的狗了,你已经卖给了我。” 
“是的,”我说,“一点不错,但我必须带它回去,因为有个人在找它。” 
“什么人?”“这只狗的主人,这不是我的狗。” 
将军更惊奇了,不知说什么才好,半晌才说:“你的意思是你把别人的狗卖了?” 
“是的,我知道这不是我的狗。”“那么你为什么要卖呢?” 
我说:“是因为你要买它,我才卖给你,是你自己出价买这只狗,这你不能否认吧。我既没有要卖它的意思,也没有说要卖它,我甚至连想也没想过要卖它呢……” 
将军打断我的话:“这是最稀罕的事,你是说你出卖的这只狗不属于你……” 
我说道:“你自己说这只狗可以值五十美元,我只要了三美元,还有什么不公平吗?你提出多付些钱,事实上我只要了三美元,这你不否认吧。” 
“我并不是非要这只狗不可,事实上是你自己没有狗。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我说:“买卖是公平的,非常合理。但因为这不是我自己的狗,因此,争论下去也是白搭。我必须把它带走,是因为有个人要它。我在这个问题上没有选择的余地,你懂了吗?如果你处在我这个位置,假如你卖了一只不属于你的狗,假如……” 
将军连连挥手:“好啦,不要说了,你把它带走,让我休息一下吧!” 
我还给了他三美元,把狗带到楼下,交给了狗的主人,得到了三美元作为酬谢。 
我心满意足地走出去,因为我做了一件正大光明的事。我决不会用那卖狗的三美元,因为狗不是我的。但我从狗主人那里得到的三美元,那才真正是我的,因为那是我赚来的,那位狗主人如果没有我,一定不能找到狗。我这种认识,至今不变,我永远是光荣的。正因为这样,我可以永远说这样的话:“我决不会用那种来路不明的钱。”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我抚摸着它那缎子般光滑的脑袋,就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这一句话写出了小狗的可爱,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B.小说通过“我”与将军的对话描写,突出了“我”的聪明和睿智。
C.小说故事情节紧凑,悬念层出不穷,我三美元把狗卖给将军,结果又要回来送还给小狗的主人,得到三美元的酬谢。
D.小说用幽默的手段,挖苦了所谓用正当手段赚钱是光荣的,淋漓尽致地揭露了社会现象的本质。
E.本文运用动作、语言、细节和对比等艺术手法,生动凸显人物个性;人物行为也具有深厚寓意。
【小题2】小说主人公“我”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并简析其作用。(6分)
【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这篇小说以“光荣的事情”为题的好处。(6分)
【小题4】透过这个以小见大的故事,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的睿智,小说不但诙谐幽默,而且耐人寻味。小说所揭示的社会现象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睡眠这件“小事儿”,耗去了我们的小半生(我们一生的1/3都在睡觉)。睡眠在动物中也很常见,蝙蝠把一天内的20个小时都用来睡觉,而马似乎采用了所谓的“达芬奇睡眠法”,一天内打几个盹就够了,加起来才3个小时。
睡眠看似是一种简单的24小时周期性活动,但其背后却涉及复杂的行为和生理过程。从行为层面上,睡眠被定义为机体对外界环境失去知觉和反应的一种可逆性行为。关于睡眠,可观察的行为包括特定身体姿势(躺卧)、闭眼、不活动、与环境互动或对环境刺激反应减少或消失、容易唤醒等。睡眠并非是机体的一种消极和被动状态,它是在多种神经网络和递质积极主动支配下产生的,并涉及大量生理、代谢和神经行为。
睡眠到底有什么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呢?从保养论的角度看,睡眠可以帮助大脑恢复精力,消除疲劳;从功能论的角度考虑,2014年《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指出,睡眠会促进脑神经元上特定棘状突起的形成,维护特定的树突分支,从而促进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另外,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弗洛伊德就认为,睡眠时的梦境可以让人们实现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的愿望,梦是通向潜意识的最佳捷径。
(摘编自闫冠男《睡眠这件“小事儿”》)
材料二
达芬奇睡眠法,得名于著名画家达芬奇,相传他每4小时睡15‑20分钟,这样一天下来只睡2小时左右,余下大把的时间从事创作,而且能保持充沛的精力。这种睡眠方式是由德意志帝国科学家J.S.西曼斯基在1918年研究动物的睡眠行为时发现,并发现人类亦有这种睡眠方式。
达芬奇睡眠其实是一种多相睡眠,意思是把完整的睡眠时间分割开来。不少迷信这种睡眠法的人都希望通过它来缩短睡眠的总体时间,同时人的精神状态却可以和连续睡9个小时的单相睡眠差不多,从而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工作学习。
(摘编自“360百科”)
材料三
问卷调查:你认为睡眠质量更容易受哪些因素影响?

(摘自《2017国人睡眠健康调查白皮书》)
材料四
今天是世界睡眠日,今年睡眠日的主题是健康睡眠,远离慢病。数据显示,我国近四分之一的居民在睡觉这件事上不及格。
健康睡眠仅有睡眠日一天的重视是不够的。健康的睡眠标准,并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第二天是否感觉精力充沛。不能让健康睡眠成为奢侈品,一方面需要每个人的自我努力;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还需依法用工,即便要求员工加班,也应注意多一些“人情味儿”和科学性。健康睡眠虽是个人的正常生理需求,但或多或少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动员、重视起来,让健康睡眠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都不是奢侈品。
(摘编自杨玉龙《健康睡眠不能成为奢侈品》)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一生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睡觉,睡眠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小事儿”。
B.睡眠表面上看是一种简单的周期性活动,实际上涉及大量生理、代谢和神经行为。
C.达芬奇睡眠法能大大缩短人的睡眠总体时间,同时还能使人依旧保持充沛的精力。
D.单位若要求员工加班,应多一些“人情味儿”和科学性,尽量保证员工健康睡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分别从保养论、功能论和精神分析的角度阐述了睡眠的重要作用,多样解读,层层深入。
B.德国科学家西曼斯基研究动物睡眠行为时发现了“达芬奇睡眠法”,他发现人类也有此睡眠方式。
C.根据材料二可知,多相睡眠与单相睡眠的主要区别,在于能否挤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工作和学习。
D.根据材料三可知,对于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心理压力应该排在首位。
E. 如果我们都能自觉重视睡眠,用人单位依法用工,那么健康睡眠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就不是奢侈品。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谈谈如何重视睡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花  园  别  墅
〔法国〕莫洛亚
两年前我患了一场大病,她说道,在生病期间,我发现自己天天晚上都做同样的梦。我漫步在乡间,老远看见一座长方形的白色矮房,房子四周是一簇簇葱郁的椴树丛。左侧,有块草地,虽说草地上生长的参天白杨破坏了对称的布局,可是,并没有给人以不适之感。站在远处就能看见白杨树冠在椴楼上空随风摇曳,婆娑起舞。
梦中,我被这座房子所吸引,便移步朝它走去。入口处挡着一道漆成白色的栅栏,进入栅栏之后,要走一段幽深的曲径小道。道旁的林荫丛中,繁花似锦:有报春花、长春花、银莲花等春天吐放的花朵。当我伸手去摘的时候,花儿就立即枯萎了。走到小径尽头,离那座房子就只有几步路了。房子的正前方有块宽阔的草地,草儿修剪得宛如英国草坪一样,几乎只有齐地面那么高。草坪里唯有一行紫罗兰向远处延伸。房子是由清一色的白石建造的,房顶上覆盖着板岩。不大的平台上面就是一扇栎木制造的浅色大门,门上面雕着花纹。我很想进去参观一下,可是没有人出来开门。我异常沮丧,我又按门铃,又叫喊,最后把自己从梦中叫醒了。
这就是那几个月常做的梦,梦梦如此,毫无差异,久而久之,我就认为,在我童年时,肯定见过这个花园别墅。然而,在我清醒的时候,我怎么也回忆不起来。
我想寻找这所房子,这个念头时刻萦绕在我脑际,它是如此的强烈,以致有一年夏天,我刚学会驾汽车,就决定利用假期到全国的公路干线上去寻找我梦境中的那座房子。我不想向你们叙述我的旅途见闻。我找遍了诺曼第、都兰和普瓦图,结果一无所获,对此我并不感到惊讶。十月我驱车返回巴黎。到了冬天,我又夜夜梦见那座房子。
去年开春后,我恢复了在巴黎近效散步的习惯,一天,正当我穿越伊斯勒当附近的一条河谷时,骤然感到喜出望外,这是一种阔别多年后重见心爱的故园旧友时的喜悦。尽管我从来没有到这里来过,可是我对展现在我右侧的景色却非常熟悉。白杨树的树梢在椴木丛的上空摇曳。透过枝叶初生的杨树,一座房子依稀可见。
于是,我明白了,我找到了梦中的别墅。我知道,在百步之外,有条小道和公路呈十字交叉。果然小道就在那儿,我沿着小道一直走到白木栅栏跟前。栅栏后边就是那条我经常走过的小径。当我从浓密的椴树丛中走出来的时候,我看见了绿色的草坪和不大的平台,平台上面就是那扇栎木制的浅色大门。我下了车,快步登上石阶,伸手按了门铃。我非常担心吃闭门羹。然而,过不多久,一位仆人出来开门了。这是一个年逾古稀、神色悒郁、身穿一件黑色上衣的男子。一见到我,他显得很诧异。他凝神注视着我,一声不吭。
“我冒昧地请您行个方便。”我说道,“我不认识房主,不过,倘若他们能允许我进去参观,我将不胜荣幸。”
“太太,这是一幢待租的别墅,”他神色勉强地说,“我留在这儿就是为了带领参观。”
“待出租?”我说,“这真是难得的机会!……房主为什么不愿居住在这所漂亮的别墅里呢?”
“太太,他们以前就住在这儿;自从房子里闹鬼,他们便搬走了。”
“闹鬼?”我说,“哦,这绝不会使我就此却步的。没想到,在法国乡下竟然还有人信鬼……”
“太太,我本来也是不信的,”他一本正经地说,“假若不是我本人在夜间经常在花园里碰见这个把我东家吓跑的幽灵的话。”
“这可真太离奇啦!”我一面说,一面试图报之以一笑。
“太太,”老人以嗔怪的语气说道,“对这事至少您是不应当一笑置之的,因为这个幽灵就是您。”
注:①诺曼第位于法国西北部,都兰位于法国西南部,普瓦图位于法国西部。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采用反复的手法,从一个梦游症患者的角度详尽描述了自己梦中所见的景象,表达了“我”对于“花园别墅”的喜爱、向往。
B.小说开头“两年前我患了一场大病”一句,表明我的病已经痊愈,以此为背景,整个故事情节才显得合情合理,这句话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铺垫作用。
C.“我”对自己驱车在全国各地寻找“花园别墅”却“一无所获”的结果并不感到惊讶,暗示了“花园别墅”就在巴黎近郊。
D.神色悒郁、身穿一件黑色上衣的男子的出现为花园别墅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为后文写闹鬼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E.黑衣老人“一见到我,他显得很诧异”“他凝神注视着我,一声不吭”,这些举动表现了他对“我”这个陌生人到来的戒备心理。
【小题2】作品怎样对故事展开叙述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作品中的“我”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这篇小说用大量篇幅写“花园别墅”的环境,作者这样写有怎样的意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庸”辨义
“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搞折衷主义、模棱两可;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溜、跟着走。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孔子说:“乡原(愿),德之贼也。” 孟子作了进一步的解释:“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将“中庸”理解为“乡愿”,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不过,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对此,《中庸》进一步解释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用俗话说,“中庸”则大致相当于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或“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中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因而孔子才感慨:“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在孔子看来,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么是“仁”、什么是“义”、什么是“礼”、什么是“孝”等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从教育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黑格尔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其实,这恰恰体现了儒家伦理智慧的特色所在。
人们在特定的时空情境中生活,为人处世就需要“与时偕行”、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这样才能不断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这,可能就是儒家“中庸”思想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小题1】下列对划线句子中“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主张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B.黑格尔对《论语》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
C.孔子能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对弟子的提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
D.《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
【小题2】下列关于“中庸”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庸的“中”是一个时间概念而不是走中间路线,把“中”理解为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是不正确的。
B.中庸就是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自由。
C.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做事平庸,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
D.中庸理念就是“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和“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们把“中庸”理解为“乡愿”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
B.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有偏差,导致人们对“中庸”的误解和误用。
C.作者认为儒家“中庸”思想一定能带给我们为人处世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等启示。
D.孔子注重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他在回答其弟子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的做法,就说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