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23分)
远和近
(美)托马斯•沃尔夫
一个小镇,坐落在一个从铁路线连绵而来的高地上。它的郊外,有一座明净整洁、装有绿色百叶窗的小屋。小屋一边,有一个园子,整齐地划成一块块,种着蔬菜。还有一架葡萄棚,到了八月底,葡萄就会成熟。屋前有三棵大橡树,每到夏天,大片整齐的树阴,就会遮蔽这座小屋。另一边则是一个鲜花盛开的花坛。这一切,充满着整洁、繁盛、朴素的舒适气氛。
每天下午两点过几分,两个城市间的特快列车驶过这里。那时候,长长的列车要在镇上附近暂停一下,然后又平稳地起步前进,但是它的速度还没有开足时那么惊人。在机车有力的掣动下,眼看它不慌不忙地从容驶去,沉重的车厢压在铁轨上,发出低沉和谐的隆隆声,然后消失在弯道中。在一段时间里,在草原的边缘上,每隔一定间距,汽笛吼叫,喷出一圈圈浓烟,可以感觉到列车行驶的痕迹。最后,什么也听不见了,只剩那车轮的坚实的轧轧声,在午后的寂静中悄然隐去。
二十多年来,每天,当列车驶近小屋时,司机总要拉响汽笛。每天,一个妇人一听到鸣笛,便从小屋的后门出来向他挥手致意。当初她有一个小孩缠着她的裙子,现在这孩子已长成大姑娘,也每天和她母亲一起出来挥手致意。
司机多年操劳,已经白发苍苍,渐渐变老了。他驾驶长长的列车载着旅客横贯大地已上万次。他自己的子女都已长大了,结婚了。他曾四次在他面前的铁轨上看到了可怕的悲剧所凝聚的小点,像颗炮弹似的射向火车头前的恐怖的阴影——一辆满载小孩子的轻便马车和密密一排惊惶失措的小脸;一辆廉价汽车停在铁轨上,里面坐着吓得目瞪口呆状若木鸡的人们;一个又老又聋的憔悴的流浪汉,沿着铁路走着,听不到汽笛鸣声;一个带着惊呼的人影掠过他的窗口——所有这些,司机都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他懂得一个人所能懂得的种种悲哀、欢乐、危险和辛劳。他那可敬的工作,仿佛风刀霜剑,在他脸上刻下了皱纹。现在,他虽已年老,但在长期工作中养成了忠诚、勇敢和谦逊的品质,并获得了司机们应有的高尚和智慧。
但不管他见识过多少危险和悲剧,那座小屋,那两个妇女用勇敢从容的动作向他挥手致意的景象,始终印在他的心里,看做美丽、不朽、万劫不变和始终如一的象征,纵使灾难、悲哀和邪恶,可能打破他的铁的生活规律。
他一看到小屋和两个妇女,就使他感到从未有过的非凡幸福。一千次的阴晴晦明,一百次的风雷雨雪,他总是看到她们。通过冬天严峻单调的灰蒙蒙的光线,穿过褐色冰封的茬地,他看见她们;在妖艳诱人的绿色的四月里,他又看见她们。
他感到她们和她们所住的小屋无限亲切,好像父母对于自己的子女一样。终于,他觉得她们生活的图画已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因而他完全了解她们一天中每时每刻的生活。他决定,一旦他退休了,他一定要去找她们,最后要和她们畅谈生平,因为她们的生活已经和他自己的生活深深交融在一起了。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最后,司机在她们居住的小镇的车站下了车,走到月台上。他在铁路上工作的年限已经到了。他目前是公司领取养老金的人,没有工作要做了。司机慢慢地走出车站,来到小镇的街上。但所有的东西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好像他从未看到过这小镇似的。他走着走着,渐渐感到迷惑与慌乱。这就是他经过千万次的小镇么?这些是他从高高的车厢窗口老是看见的房子吗?一切是那么陌生,使他那么不安,好像梦中的城市似的。他越向前行,他的心里越是疑虑重重。
现在,房屋渐渐变成小镇外疏疏落落的村舍,大街也渐渐冷落,变成一条乡村的小路——两个妇女就住在其中一所村舍里。司机在闷热和尘埃中沉重地慢慢走着,最后他站在他要找寻的房屋前面。他立刻知道他已经找对了。他看到了那屋前高大的橡树,那花坛,那菜园和葡萄棚,再远,那远处闪光的铁轨。
不错,这是他要找寻的房子,这地方他经过了不知有多少次,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幸福的目的地。现在,他找到了,他到了这里,但他的手为什么在门前却抖了起来?为什么这小镇、这小路、这田地,以及他所眷恋的小屋的门口,变得如此陌生,好像噩梦中的景物?为什么他会感到惆怅、疑虑和失望?
他终于进了大门,慢慢沿着小径走去。不一会儿,他踏上通向门廊的三步石级,敲了敲门。一会儿,他听到客厅的脚步声,门开了,一个妇女站在他面前。
霎时,他感到很大的失望和懊丧,深悔来此一行。他立刻认出站在他面前用怀疑的眼光瞧他的妇人,正是那个向他千万次挥手致意的人。但是她的脸严峻、枯萎、消瘦;她的皮肤憔悴、灰黄,松弛地打成褶皱;她那双小眼睛,惊疑不定地盯着他。原先,他从她那挥手的姿态所想像的勇敢、坦率、深情,在看到她和听到她冷冷的声音后,刹那间一古脑儿消失了。
而现在,他向她解释他是谁和他的来意时,他自己的声音听来却变得虚伪、勉强了。但他还是结结巴巴地说下去,拼命把他心中涌出来的悔恨、迷惑和怀疑抑制下去,忘却他过去的一切欢乐,把他的希望和爱慕的行为视同一种耻辱。
最后,那妇人十分勉强地请他进了屋子,尖声粗气地喊着她的女儿。在一段短短的痛苦的时间里,司机坐在一间难看的小客厅里,打算和她们攀谈,而那两个女人却带着迷茫的敌意和阴沉、畏怯、抑郁、迟钝的眼光瞪着他。
最后他结结巴巴生硬地和她们道别。他从小径出来沿着大路朝小镇走去。他忽然意识到他是一个老人了。他的心,过去望着熟悉的铁路远景时,何等勇敢和自信。现在,当他看到这块陌生的,不可意料的,永远近在咫尺,从未见过,从不知悉的土地,他的心因疑惧而衰竭了。他知道一切有关迷途获得光明的神话,闪光的铁路的远景,希望的美好小天地中的幻想之地,都已一去不复返了,永不再来了。
【小题1】小说的题目含义丰富,包含哪几层意思?(2分)
【小题2】小说第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3】作品在塑造司机这个人物形象时,为什么要设置“司机曾目睹轨道上酿成的四次悲剧”和“小屋母女给司机留下深刻印象”这两个情节?(6分)
【小题4】从小镇出来时,“他忽然意识到他是一个老人了”,火年司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4分)
【小题5】小说的结尾并没有告诉读者,为什么那对母女每天向司机招手,而又对他的到来显出“困惑不解的敌意和深沉的、畏怯的拘谨”。那么你认为作品反映了怎样的一种思考?(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1: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共20分,共4小题)
无言电话
日本古贺准二
在一套窄小的公寓的房间里,一个男人正往小饭桌上摆碗筷。没有灯罩的电灯发出的暗淡灯光照到阳台上,晾衣杆上挂着淡蓝色的鸟笼,笼中偶尔啾瞅地响起一对十姊妹的对鸣声。电话铃响起,男人停住了手。
“喂——”
“……”
“喂,这里是城之内——”
“……”
“您是哪一位?”
虽然能听到呼吸声,但对方不说话。
——会不会是无言电话?不过男人想不出被人故意找麻烦或恶作剧的理由。
“——找我妻子京子吗?她到附近的糕饼店买东西去了。不瞒您说,今天是我60岁的生日。本来我忘得一干二净,可妻子说:‘今天是你的生日。你的病也好了,我得豁出点钱来买盒蛋糕。’她刚出去,一会儿就会回来……    ’
“两年前我得病以后,实在让她辛苦了。
“——想来,我一直让她很辛苦。
“从前,我生存的意义就是工作。天天追赶时间和钱,又被它们追赶,把妻子和孩子丢在一边不管。
“有一次做股票投机,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为了还债,房子、土地都到了别人手里,我才突然发现失去了朋友、公司,还有孩子们。
“像坠入绝望的深渊里,我想自杀的时候,妻子这么说:‘孩子他爸,你权当自己回到刚出生时那样一无所有的状况。咱们两手空空从头开始吧——’
“我那时才醒悟过来,同时对我过去的生活产生了怀疑,我究竟图个什么来着。我直到现在还感谢我妻子,我是从她那儿获得了新生。
“两年前我得大病的时候也让我妻子非常担心。我直到现在还不怎么能工作,所以妻子只能去打零工。我有时真是觉得奇怪,她那瘦弱的身体里怎么会蕴藏着那么多的精力。”
“……”
“——我女儿隆子6年前跟男人一起离家出走了。想来我应该承认她第一次自己选择的异性。但我当时觉得更体面一点儿的男人才和我女儿般配。这应该说是做父亲的一点私心了。
“听说她好像有了两个儿子,一个5岁,另一个3岁,他们现在正是最可爱的时候吧……
“啊,这个,像是我妻子有时瞒着我去看他们。”
“……”
“——我有一个儿子名字叫彻,10年前他竟说想当音乐家,大概不想做像他父亲这样的人吧。我劝他不管怎样应该先读完大学,可是他不听,我们吵架后,最终和他断绝了父子关系。
“那个小子该是30岁了吧,也不知在哪儿怎样过日子……
“每天一早一晚,我都要和妻子一起祈祷他平安无事。
“——现在,我跟妻子两个人孤零零地在这小公寓里过着俭朴的日子。
“我们养着一对十姊妹,它们很亲昵,还下了两个蛋。
“我跟妻子今天早晨刚刚说起,看着母鸟和公鸟交替抱窝的样子,就想起我们夫妇当时的情景来。
“——我一个人讲了很多没用的事情。啊,您是哪位来着?”
电话里对方的呼吸急促起来。
“喂,您怎么了?”
“……”
突然话筒中响起一阵呜咽声。
“——爸,祝您生日快乐!隆子姐姐和妈妈也在这里。我们马上就去您那儿!”
这是隔了10年之后才听到的儿子的说话声。
“……”
男人无言地握紧话筒,大颗的泪珠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 ) (4分)
A.电话接通之初,对方不说话,但能听到呼吸声,男人很快否定了是被人故意戏弄,他猜测到电话那端的那个人可能是自己的亲人。
B.男人之所以对一个不曾开口讲话的人打开心扉,表明了他内心的孤寂和痛苦,迫切需要与人交流。
C.“突然话筒中响起一阵呜咽声”这一细节表明儿子在无意中听完父亲的人生遭际后,理解了父亲,原谅了父亲。
D.在他心中,妻子是支撑他走过一切艰辛和挫折的动力,但结尾处我们看到妻子在生日这天欺骗了他,还去与女儿团聚,这表明妻子也并不理解他。
E.小说选取了电话接通的片刻时间,通过他的讲述,串联起他一生的遭际,构思精妙,匠心独运,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小题2】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结合主人公的叙述,请归纳一下主人公一生遭遇了哪些人生的打击。(4分)
【小题4】面对着一个无言电话,主人公却滔滔不绝地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结合文本,对本文这种精妙的构思进行探究。(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刑公畹
(1)语言是一种听觉符号系统。词就是一种符号。每个符号都是交际双方谈到的事物或事物的代表,说者用它来代表自己所说的事物或现象,听者听到它就能知道说者所说的事物或现象。例如,运用现代汉语进行交际的双方,一方说“火”——“火”这个符号就代表“物体燃烧时所发的光焰”这种现象;听者听到“火”这个符号,也就知道对方说的是什么现象。语言就是由这种代表事物或现象的符号构成的一个系统。不同的语言是不同的符号系统,如汉语、英语、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等。一个人掌握了某种语言符号,又掌握了符号的组合规则,就可以运用它来同别人进行交际了。
(2)每个语言符号都有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语言符号的形式是表达一定内容的声音,即语音;语言符号的内容,即语义。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如果缺少任何一个方面,语言符号就不存在了。
(3)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这是所有符号的共同特点。但是语言符号跟其他符号比较起来,除了共同点外,它们之间还有些重要区别。首先,语言符号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语言中的一切都是在它的运用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别的符号都是在语言符号的基础上,由人们经过一定的程序创制的,是人工符号。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创制或者修改或者废除任何一种人工符号,但不能创制或者修改或者废除任何一种语言符号。其次,人工符号一般都是封闭的系统,都是为了完成某些特殊任务而创制的,活动范围大都比较狭窄,例如,交叉路口的信号灯,只是由三个符号构成的简单系统,使用范围只限于在路口指挥交通。而语言符号则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活动范围几乎是无限的。因而,在所有的符号中语言符号是最复杂的。
(4)语言符号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语言的音和义的结合是任意的,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它们之间的结合,完全是使用语言符号的社会自然形成的习惯。如,现代汉语中用“rén”这样的声音和“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这样的意义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符号,即“人”。为什么是这样结合,而不是另外的结合,其中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是汉族社会一种习惯,是约定俗成的。如果当初汉族人不用“rén”这种声音和“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这种意义相结合,而用别的什么声音,那么表示“人”的意义就是别的什么声音了。这也就是各种语言不同的重要原因。如果音义结合不是任意的,而是必然的,人类语言就不会有什么不同了。
(5)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不可误解为个人使用语言的随意性。以为谁都可以随便,爱怎么说就怎么说,那就错了。一个符号进入符号系统之后,它就要受到该系统中其他成员的制约,语言符号也是如此,按照某一种语言的结构体系组成话语是不能随意改变的。
【小题1】下列关于“语言符号”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符号如果被一个人掌握,这个人就可以运用该种语言符号和他人进行交流。
B.语言符号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语音就是它的形式,语义就是它的内容。
C.语言符号是最复杂的、具有开放性的符号系统,它的活动范围是无限的。
D.语言符号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符号,并且和其他人工符号互为条件。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语言是一种听觉符号系统,人们利用说和听的形式通过词这种符号进行交流。
B.语言符号和其他符号同中有异,相同点是符号和它所代表的事物没有必然联系。
C.一般而言,人工符号都是封闭的系统,因而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创制、修改、废除。
D.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的特点,但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并不能随意更改它的组合规则。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是在约定俗成中形成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修改。
B.不同的语言是不同的符号系统,如汉语、英语、德语等都属于不同的符号系统。
C.语言符号系统中,如果音和义的组合是必然的,那么我国就不会出现多种方言。
D.各种语言不同的重要原因,是语言符号系统中,语音和语义的结合是任意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
宋志明
“安身立命”作为一个成语,出自禅宗。可是“安身立命”作为一种学理,则出自儒家。孔子在《论语》中,已谈到“安”。“安”,指的是情感的安顿、精神的安顿,这是儒家讲安身立命之道的滥觞。《论语》也谈到“身”。《学而》篇写道:“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在这里,“身”指的是人的行为践履,把精神安顿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关于“立”,孔子的说法是“三十而立”,就是确立人生的价值取向。关于“命”,孔子的说法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里所说的“命”,指的是君子应有的使命感。
在《论语》中,已分别论及安、身、立、命,但还只是一些初步的想法。到孟子这里,则形成了儒家关于安身立命之道的比较系统的说法。孟子把人性善视为安身立命之道的内在依据,而“天道诚”则是他为安身立命之道指出的超越指向。
宋明理学家吸收了中国佛教哲学和道教哲学的理论思维成果,创立了儒学的新形态。他们十分重视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对其做出深刻的阐发,使之在学理上臻于成熟。经过理学家的阐发,儒学不但可以治国,还可以治身和治心。
人们寻找精神生活方式,可以选择外在的路向,也可以选择内在的路向。如果选择外在路向,会形成宗教的精神生活方式,把超越的目标定位在彼岸世界。这种精神生活方式通常会否定人生的价值,如基督教有原罪说,佛教也有“人生是苦”的说法。按照外在超越的路向,人无法自己实现超越,必须靠救世主或佛来拯救。儒家所选择的是内在超越的路向.找到了一种哲学的精神生活方式,这就是安身立命之道。所谓“安身”,就是从内在性出发,肯定人性中具有崇高价值,肯定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用传统的说法,就是“人性善”,就是“人为贵”。这个“身”字很要紧,表明人的精神世界不可能脱离人的生活世界。所谓“立命”,就是主张追求理想人格,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追求境界上的提升。用传统的说法,就是“超凡入圣”,成就理想人格。这种内在超越,完全靠自己努力,“我欲仁斯仁至矣”,不必指望外力的拯救。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建立在“一个世界”的基础上,没有设置彼岸世界。儒家认为,在现实的人生实践中就可以达到超越的目标.不必企慕彼岸世界,也不必寄希望于来世。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0-O3-01,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安身立命”的阐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安身立命作为一种学理,出自儒家,孔子在《论语》中已论及安、身、立、命。
B.到了孟子的时代,他从人性善和天道诚两个方面,对安身立命之道做了新的阐发。
C.安身立命之道通过不断吸收和改造,成为宋明理学家的核心学说。
D.安身立命之道经过宋明理学家的阐发,从治国之理发展成为后来的治身和治心之道。
【小题2】(小题2)本文认为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与基督教、佛教有很大的不同,以下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对精神生活方式的选择有外在超越的路向,如基督教、佛教等宗教方式;也有内在超越的路向,如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哲学方式。
B.因选择的路向不同,安身立命之道属于哲学的精神方式,而基督教、佛教等属于一种宗教的精神方式。
C.安身立命之道作为一种学理,被统治者利用来冶国;基督教、佛教等宗教因寄希望于来世和外力的拯救,无法成为治国工具。
D.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建立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之上,而基督教、佛教则是依靠彼岸世界来实现超越。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安身立命之道认为,人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的超越,基督教、佛教则认为必须靠救世主或佛的拯救才能实现自我超越。
B.儒家的“安身”把人性善作为内在的根据,也就是所谓的“人性善”;“立命”则把成就理想人格、实现精神超越作为追求目标。
C.和《论语》对“安”“身”“立”“命”的阐释一样,宋明理学家也注意到了人对精神价值的追求。
D.基督教的“原罪说”和佛教“人生是苦”的说法,否定人生价值;安身立命之道认为人的精神世界无法脱离生活世界,肯定人的精神追求。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周朴园 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起来吧。
鲁侍萍 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你结了婚,就搬了家,我以为这一辈子也见不着你了;谁知道我自己的孩子偏偏命定要跑到周家来,又做我从前在你们家里做过的事。
周朴园 怪不得四凤这样像你。
鲁侍萍 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
周朴园 你静一静。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鲁侍萍 (低头)哦。
周朴园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
鲁侍萍 (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傻话请你也不必说了。
周朴园 那更好了。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
鲁侍萍 不过我觉得没有什么可谈的。
周朴园 话很多。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鲁侍萍 你不要怕。他永远不会知道的。
周朴园 那双方面都好。再有,我要问你的,你自己带走的儿子在哪儿?
鲁侍萍 他在你的矿上做工。
周朴园 我问,他现在在哪儿?
鲁侍萍 就在门房等着见你呢。
周朴园 什么?鲁大海?他!我的儿子?
鲁侍萍 他的脚趾头因为你的不小心,现在还是少一个的。
周朴园 (冷笑)这么说,我自己的骨肉在矿上鼓动罢工,反对我!
鲁侍萍 他跟你现在完完全全是两样的人。
周朴园 (沉静)他还是我的儿子。
鲁侍萍 你不要以为他还会认你做父亲。
周朴园 (忽然)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鲁侍萍  什么?
(选自《雷雨》,有改动)
【小题1】选段中,周朴园主导了剧情发展,请简要概括周鲁之间的三次主要交锋。(6分)
答:     
【小题2】请简要分析下面台词中的人物心理。(4分)
(1) 周朴园 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答:     
(2)鲁侍萍 什么?
答:     
【小题3】有同学认为周朴园亲情冷漠,也有同学认为周朴园内心深处还残留着一丝亲情。请结合选段,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同类题5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亦诗亦哲方东美
方东美,名珣(1899~1977),安徽省杰出的乡贤,台湾大学哲学系的名教授,我国现代哲学史上的大哲学家,闻名于世。
方先生受到中国传统诗教的熏陶。“幼承庭训,深沭经史古典文化熏陶;加之,夙慧天成,秉彝非凡,三岁受诗经,过耳成诵,有神童誉,如以智然。”方先生对《诗经》素有研习。他读金陵大学哲学系时还怀着浓厚的兴趣选修了《诗经》一课,希冀能有所增益。但“开课不久,一天,教授在台上讲,台下有人低声说‘错了!’教授驶了一下眉,继续讲课;台下又有人说:‘错了!’教授生气了。大声问:‘谁说我讲错了,谁就来讲!’方先生站起来说:‘我们是学生,我们是来听课的。’教授气更大了:‘你既能说我讲错了,你就应该上来讲!’方先生从容出位,走上讲台,先向教授鞠躬,便将教授讲过的一段诗经,重新讲解,详征博引,既辞义明白,又趣味盎然,人人凝神静听,直到下课钟响了,方先生再向教授鞠躬而退。教授走出了教室,方先生得到全班如雷的掌声。”
于是,方先生的国学根基深厚之名声,传遍全校,成为大家的共识。著名的教育家、校教夯长刘伯明博士曾对文学院文史哲各系负责人明言:“你们要请国学老师,有两个学生——方东美、黄仲苏的关恐怕不容易过,最好先征询他们的意见。”
方先生既精通英语和德语,又精通西方的诗。诗人张佛千回忆说道:方先生对西方的诗的“情理神韵”,“能以其大慧”,予以“深赏妙解”之。所以,他在自己的哲学专著里往往引用了很多西方的诗。特别是,他能“信、迭、雅”地将西方的诗“译为中国五言诗,辞意兼美,置之古人佳作中,亦无逊色”。
方先生不但热爱中国古典诗,会翻译西方诗,而且还乐意写中国古诗,他一生写了一千多首。但是,他却不轻易示人。“我除掉写一点哲学的著作以外,同时也还写了一点诗、一点词,但是这种东西平常不示人的。所谓诗同词,在中国就是印出来,也是非卖品……所以有许多人就把诗集词集叫做‘待焚稿’,是自己预备给烧掉的,这完全是作者自己的真情的寄托。”所以,人们往往只知道方先生是一位哲学家,而不知道他同时又是一位诗人。他认为“中国很多哲学思想即充满诗意”。他还主张哲学与诗是会通的。“本来是兼综先知先觉、诗人、艺术家同圣人的资格,然后才构成完备的哲学家。”他坦言相告:“我自己的真情感,也许不在我的思想里面表现出来,而冕在我的诗词里面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了。”
方先生的赠诗受到极高评价:史学家黎东方教授谓其诗必传。古典学者兼文艺评论家钱锺书教授,1987年访美经华盛顿时,迳对弟子陈一川叹曰:“中国古典诗人如方先生者,今后绝矣!”这些评价当然也是我们读方先生诗的最好的导读词。
方先生的长子方天华,在方先生逝世后出版全集中的诗集——《坚白精舍诗集》的《后记》中,开头就追忆说道:“国内外学术界认识先父方东美教授的人士,都知道他是颇有成就的哲学家。不过时于他诗词造诣熟悉的人,不算很多。这是因为父亲借用诗词发挥自己私人的情绪观感,除了时于家人和少数知交,他不轻易出示作品。”我们上中学住在家中,“夜深梦醒,常听见父亲在他的书房兼卧室里吟诗。他时常利用夜间的宁静,读书写作,要到清晨三四点才就寝。”但“他如有自己得意的诗词,就等不及向母亲和我们诵读。”
方天华也回忆说道:“父素的诗词大部分是在重庆八年抗战期间写作。那时我们全家住在沙坪坝嘉陵江畔中央大学教职员宿舍的栾家院。似乎生活愈苦,父亲研读愈勤,诗情愈浓,这大概也就是所谓重庆精神。”他实话实说,父亲所谓的“坚白精舍”,无非就是“我家的泥墙陋屋”。他还形象地描绘出他父亲吟诗的动人的情景:“嘉陵江对面磐溪的瀑声,江中石门的急涛声,岸边纤夫的歌唱声,常与相咏相应,极有情趣。”他最后道出了他父亲对诗之所以青睐的原因。“父亲在世常引歌德,说诗的功能在作生命之梦。”
(摘编自沈素珍《友情与诗情》)
相关链接:
方东美是二十世纪具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家、美学家,他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是二十世纪将传统生命蔓学进行现代转型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作为一位具有民族责任感和世界眼光的思想家,他一直在努力营造人类理想的生命存在样态。为着这个目的,他对中西文化以及人类生命中的各种价值形式进行了最大程度的整合,使之一一舍章定位,共同统会于普遍生命这一理想生命本体当中。“统会”使得方东美的恩想在整体上呈现出了旁通统贯、兼容并包、综合超越的特点,它能够从多面向、多角度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进行辐射,远远超越了学派之限。因此,学术界对他的新儒家、新道家的身份争论并不足以从整体上反映出他的思想面貌。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方东美抛弃了对具体的感性审美经验和艺术创作理法的分析,而是从全新的真善美价值定位切入,把我们的视线引向了人的理想化生存以及人类生命的自我超越。
(摘自李春娟《方东美生命美学研究》)
方先生曾说自己“三岁读诗经,十二岁就读完了十三经”。这在当时重视教育的家庭中,是可能做到的。他的国学程度有多好呢?他在《段锡朋先生纪念谈话》一文,说他念金陵大学哲学系时,入学考试的国文成绩特优,得以免修三年国文课。后来有两住教授担心中国文化在金陵大学受到忽视,就向校长建议,“以后凡是聘请中文教授,都要得到某某两个学生的同意”云云。方先生正是这“两个学生”之一。
(摘自傅佩荣《回忆恩师方东美先生》)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方东美的诗词大部分是在重庆八年抗战期间写作,他一生写了一千多首,是自己预备给烧掉的,这完全是作者自己的真情的寄托。
B.因为方东美既糈通英语和德语,又精通西方的诗。所以,他能“信、达、雅”地将西方的诗“译为中国五言诗,辞意兼美,置之古人佳作中,亦无逊色”。
C.方东美是哲学家、诗人、美学家,是一位具有民族责任感和世界眼光的思想家,是二十世纪将传统生命美学进行现代转型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直在努力营造人类理想的生命存在样态。
D.方东美他认为中国许多哲学思想即充满诗意。他除掉写哲学著作以外,同时也还写诗词,但是他从不把写的诗词示人。人们往往只知道方先生是一位哲学家,而不知道他同时又是一位诗人。
E. 方东美三岁受诗经,十二岁就读完了十三经。金陵大学入学考试时,方东美的国文成绩特优。上《诗经》选修课时,有一次走上讲台,将教授讲过的一段诗经,重新讲解,详征博引,趣味盎然。
【小题2】文中说:“本来是兼综先知先觉、诗人、艺术家同圣人的资格,然后才构成完备的哲学家。”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作为我国现代哲学史上的大哲学家的方东美有哪些完备的哲学家的“资格”。
【小题3】传记的最后写了方天华对自己父亲的回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4】本文追述方东美的往事有几个细节,这些细节的写法是否成功?试加以探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