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遥想那只飞舞了千年的蝴蝶    孙守名
①人到中年,仿佛陷入巨大的泥淖之中,四面八方潮涌而来的忧虑和随时随地袭来的窘境让你措手不及,纵使你左冲右突、闪展腾挪,你也无法跳出烦恼的漩涡。这让我忽然间就想起了那位“晓梦迷蝴蝶”的庄子。
②曾做过漆园小吏的庄子,生活虽然穷困,但他并不忧贫,也从未有过自卑。有一次,他身穿粗布补丁衣服,脚着草绳系住的破鞋,去拜见位高权重的魏王。魏王用略带嘲讽的口吻问他为何如此潦倒,庄子愤怒至极,反戈一击。他争辩说,士有德不能体现,才是潦倒;衣服破烂,那是贫穷,此所谓生不逢时也!你看性情孤傲的庄子,哪里把贫穷的责任归咎于自己?他的那把利剑穿透迷蒙住世人眼光的表象,一下子就击中了魏王的要害,这不能不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③无米下锅,但庄子知道生命的可贵,他去了监河侯那里借粮。巧言令色的监河侯心中不乐,很想羞辱庄子一番,于是幽幽地告诉他,你去家里等着,我家稻米成熟后,一定派专人给你送去。庄子识破了监河侯的伎俩,一针见血地对他进行了无情的揭露。涸辙之鲋,必不受辱啊!现实中的我们,何尝能做得像庄子那样?其实,贫穷并不代表我们生命的全部,活得有尊严,有气节,才是人生价值的真实体现。
④你不是担忧自己没有才能吗?且慢,来看看那位冲天而起的长了翅膀的庄子。庄子在山脚下见到一株遮天蔽日、枝繁叶茂的大树,粗约百尺,高数千丈。多好的一棵大树啊,可为什么偏偏无人砍伐?庄子百思不得其解,待问了伐木者,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棵无用的树木,正因为无所可用,才得以永保千年之寿。无用成就大用,真是绝妙!生活中的我们,难道不也是如此吗?埋怨无才无用,其实是我们没有发现自己的大用。只要你生活得充实、幸福和美满,那就是世间的大才,那就是无用中的大用。
⑤你不是为不被重用于世而感到焦虑吗?庄子从来就不曾埋怨过。你看,两个衣着鲜艳,峨冠博带的大夫正朝着垂钓于濮水的庄子走来,他们是楚王派来请庄子出山为相的。面对炙手可热的权势,庄子不为所动,他慨然告诉两位使者,请回去转告你们的楚王,我宁愿做拖着尾巴在泥水中爬行的神龟,活得自由自在,也不做侍奉楚王并被珍藏的棋子。何其壮哉!当我们为不能跻身于名利权贵之列而忧心如焚时,庄子已经为我们做了表率。淡泊名利,随世而化,做一只曳尾于涂的神龟不也是一种幸福吗?何来忧虑?何来烦恼?名利权贵,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过是一个短暂的过程而已,与浮云何异哉?
⑥如此说来,面对生活,我们还有焦灼不安吗?是不是担忧生命的短暂?君不闻庄子鼓盆而歌吗?是啊,人生在世,只要安时而处顺,乐观而豁达,生死何足道?对于死,庄子曾有过一番宏篇大论,他微笑着对我们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可以从容游佚,以天地为春秋,并不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这说得多少有点玄妙,不过,一个人生活在世上,每天都为生死之事而坐卧不宁,寝食难安,却实在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⑦中年的庄子忽然发现了生命中的自由,于是他便奋不顾身地腾身而起,像一只大鹏鸟,掠过生死荣辱,越过欲望的高山,抟扶摇而上九万里,无所依,无所靠,精神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他像一种翩翩起舞的蝴蝶,飞翔在自由的梦境中,寻得了灵魂上的诗意。他淡然地行走在大地上,走出一串串充满梦幻的脚印。那些随之而来的后继者,正是沿着这些希望的脚印,走出了一个又一个传奇而又充满诗意的人生。
⑧庄子是一尾游动于大海中的鱼,他知道鱼之快乐,向往水之幸福;庄子是一只翺翔于天空的飞鸟,他明白鸟的忧乐,感叹尘世的癫狂。庄子是幸福的,他知道,生活中的沉重与痛苦以及种种不安宁,都是自找的。你必须抛弃掉这些扑面而来的虚妄和荒诞的幻象,才能够获得永世的自由和幸福。
变成一只千年的蝴蝶,飞起来吧,飞舞在庄子的梦境中,飞舞在我们的生活里,诗意地栖居,淡然地生活,活出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美景
(选自《北方新报》)
【小题1】文章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小题2】人到中年的作者从庄子的经历中获得了哪些人生感悟?请分条加以概括。(6分)
【小题3】请从内容、结构和语言的角度赏析文中文末最后一段的妙处。(6分)
变成一只千年的蝴蝶,飞起来吧,飞舞在庄子的梦境里,飞舞在我们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淡然地生活,活出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美景。
【小题4】文中说:“那些随之而来的后继者,正是沿着这些诗意的脚印,走出了一个又一个甜美而又传奇的人生。”对此你有何看法?请加以探究。(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2: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题。
汪大娘
张中行
①汪大娘,旗人,是我城内故居主人李家帮佣,只管做饭。
②我开始认识汪大娘时,她四十多岁,中等身材,偏于瘦;朴实,没有一点聪明精干气;很少嘻笑,但持重中隐藏着不少温和。目力不好,听说曾经把抹布煮在粥锅里。像有些妇女一样,过日子有舍身精神,永远不闲着。不记得她有请假回家的事,大概男人早已作古了吧。有个女儿住在永定门外,像是也少来往。李家人不少,夫妇之外,子二女三,逐渐都成婚传代,三顿饭,活儿不轻。
③汪大娘的行事,勤勉,这不希奇;希奇的是身份为外人却丝毫不见外。她主一家衣食住行的食政,食要怎样安排,仿佛指导原则不是主人夫妇的意愿,而是她心中的常理。她觉得她同样是家中的一员,食,她管,别人可以发表意见,可以共同商讨,但最后要由她做主。具体说,是离开常轨不成,浪费不成。她刚来时,推想家里人可能感到不习惯,但汪大娘是只注意常理不管别人习惯的,日久天长,杂七杂八的习惯终于被她的正气憨气压服,只好都依她。
④两三年前,我们夫妇往天津,见到李家的长媳张玉婷,汪大娘呼为大少奶奶的,闲谈,说到汪大娘,她说:“我们都怕她,到厨房去拿个碗,不问她也不敢拿。孩子们更不成,如果淘气,她看不过,还打呢。所以孩子们都不敢到厨房去闹。她人真好,一辈子没见过比她更直的。”
⑤李家房子多,自己住正院,其余的房子大部分出租。门户多,住时间长的,跟王大娘熟了,家里有什么事,她也管。
⑥汪大娘也有使人费心的时候。是一年夏天,卫生的要求紧起来,街道主其事的人挨门挨户传达,要防四种病。如何防,第一,也许是唯一的要求,是记牢那四种病名,而且过两三天一定来查问。李家上上下下着了慌,是唯恐汪大娘记不住。小姐,少奶奶,以及上了学的孩子们,车轮战法,帮助汪大娘背。费了很大力量,都认为可以了。不想查问的人晚来一两天,偏偏先到厨房去问她。她以为这必是关系重大,一急,忘了。由严重的病入手想,好容易想起一种,说:“大头嗡。”查问的人化严厉为大笑,一个难关总算度过去。
⑦还有更大的难关,是因为她年高辞谢到女儿家养老、文革的暴风刮起来的时候。李家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当然要深入调查罪状。汪大娘曾经是用人,依常情,会有仇恨,知道得多,自然是最理想的询问对象。不幸这位汪大娘没学过阶级斗争的理论,又不识 时务,所以总是答非所求。比如人家带启发性地问她:“你伺候他们,总吃了不少苦吧?”她答:“一点不苦,我们老爷太太待我很好。他们都是好人。连孩子们也不坏,他们不敢到厨房淘气。”不但启发没收效,连早已教她不要再称呼的“老爷太太”也冒出来了。煞费苦心启发的人哭笑不得,只好不再来,又一个难关平安度过去。
⑧汪大娘的年高辞谢是被动的,她舍不得走,全院的人也都舍不得她走。为了表示欢送,李家除了给她一些钱外,还让孩子们带她到附近的名胜逛逛。一问,才知道她年及古稀,还没到过故宫。我吃了比她多读几本书的亏,听到这件事,反而有些轻微的黍离、麦秀之思,秀才人情,心里叨念一句:“汪大娘不识字,有福了!”那几天,汪大娘将要离去成为全院的大事,太太们和老太太们都找她去闲谈,问她女儿的住址,说有机会一定去看她。
⑨我们也抄来住址。但不凑巧,还未成行时,文革的大风暴来了。其后是自顾不暇,几乎连去看看的念头也消灭了。一晃十几年过去,风停雨霁,人人有了明天还可以喝清茶看明月的安全感,我们不由得又想起这位可敬的汪大娘,她还健在吗?还住在她女儿那里吗?因为已经有了几次叩门“人面不知何处去”的伤痛经验,我们没有敢去。
⑩但她正直、质朴、宽厚,只顾别人、不顾自己的少见的形象,总在我们心中徘徊;还常常使我想到一个问题,是:常说的所谓读书明理,它的可信程度究竟有多大呢?
(选自陕西大学出版社 张中行著《柴门清话》,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借助汪大娘出身卑微、生活困苦却正直、质朴、宽厚的形象,讴歌了底层普通百姓身上特有的可贵品质。
B.文革来临时,汪大娘仍旧称呼主人“老爷太太”,这表明汪大娘因身为佣人而自视低人一等,自尊意识不强。
C.汪大娘这一底层劳动者身上的闪光点或许侧面映照出当时社会上许多上层知识分子文雅外表下的虚伪与冷漠。
D.作者抓住了许多典型重大的事件来刻画汪大娘的人物形象,浓墨重彩地渲染了她恪尽职守、诚实坦荡的美德。
E.汪大娘离开时,作者特地抄来地址以备看望,十几年后局势安定了,仍然想起她,正面突出了汪大娘的可敬。
【小题2】理解画横线的两个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⑴李家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⑵心里叨念一句:“汪大娘不识字,有福了!”
【小题3】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汪大娘的“正直”?
【小题4】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结尾提出一个关于读书明理可信程度的问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本报讯(记者韩晓东)】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12年上 升了2.9个百分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7%,较2012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其中,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分别较2012年下降超过5个百分点,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则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2007年至今已经连续七年稳步回升。
从国民对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17本,比2012年增加了0.38本。人均阅读报纸和期刊分别为70.85期(份)和5.51期(份),与2012 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了0.13本。与2012年相比,传统纸质媒介中,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增幅明显,与2012年的29.2%相比,增长了 13.5个百分点。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66.0%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有15.6%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超过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的国民比例(15.0%)。从阅读者的年龄分布看,0—17周岁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这一群体的图书阅读率为76.1%,人均图书阅读量为6.97本,较2012年提高了1.48本,其中,14—17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8.97本。另外,通过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发现,2013年我国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到86.5%,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3.87分钟陪孩子读书。
另据悉,为了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满足国民多元化阅读需求,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发起的第二届“文明中国”全民阅读活动将于近期全面启动,届时将开展包括全民阅读送纸书、送数字阅读客户端、开展阅读创作征文活动在内的多种全民阅读活动。
(《中华读书报》2014年4月23曰01版)
附图:

材料二:今天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也是伟大文豪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每逢这个日子,有识之士便是一次集体焦虑,然后便痛心疾首,感叹中国人读书太少,并不乏数据证明,比如人均读书才四五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8.4本,日本的8.5本,美囯的7本……更有论者恨铁不成钢,千万别成为屏奴,要多读纸质图书。
其实,不必过于焦虑。中国人的阅读率正在上升,比如,去年我国成年人人均纸质书和电子书合计阅读量为7.25本,较2012年上升了0.51本。今天的阅读率一定超过古代,在遍地文盲的时代,特别是印刷技术落后的时代,阅读率怎么可能高?至于指责国人喜欢浅阅读,习惯用电子工具阅读,更是经不起推敲。时代在变,电子书也是书,不能因为读了纸质书就有了优越感。试想,那些喜欢龟壳书的人有理由嘲笑竹简书吗?而习惯于竹简书的读者又有理由嘲笑纸质书吗?载体变了,书犹在,喜欢阅读何必拘泥于栽体不同?
(摘自2014年4月23曰《北京青年报》)
材料三: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人们不是不阅读,是阅读的方式在变.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巨大冲击,习惯了网络浅阅读的民众,难有耐心阅读“大部头”,从阅读纸质书变成电子书、微博、微信。但带来的问题是,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要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需要时间和耐心。
(摘自2014年4月25日央视网《中国人正面临“阅读危机”》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的“阅读危机”问题,而且都认为是新媒体的兴起带来了阅读形式的改变,造成了危机。
B.材料一表明中国人主要倾向于阅读纸质书,因此材料二和材料三涉及的“屏奴”和网络浅阅读现象,并不是很严重。
C.材料一对阅读现象的考察较为详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而材料二和材料三更像新闻评论,其新闻价值有限。
D.三者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中国面临的阅读问题,并且暗示读者,中国人的阅读情况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好。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三段材料不一,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选择在“世界图书日”发布相关新闻,说明三者都有应景的嫌疑。
B.相对而言,《中华读书报》的专业性最强,《北京青年报》和央视网虽然有宏观视野和专家言论,还是显得不够专业。
C.对于同一阅读现象,“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 “屏奴”“网络浅阅读”等用词的区别,表征了媒体的利益倾向。
D.三家媒体发布关于阅读现状的新闻的背后,是国家对于“文明中国”的诉求。这说明三者都是国家的喉舌,服务全民。
E. 三家媒体的读者群体不一样,为了适应读者,在用词和修饰风格上有各自的考虑,因而文字上的阅读感觉大不相同。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不同的阅读形式的理解。

同类题3

现代文阅读(9分)
古代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戎狄,在古代是与华夏不同的族群,长期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北部地区,华夏文人称他们为“蛮族”,因为他们不行“礼乐”,不修文字,不念诗书,却养太多的牲口。华夏的文明人,庙堂列鼎中盛满了牲口肉做的肉腊、肉糜,但他们从来低视养牲口的戎狄。戎狄是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但被把持历史记录大权的汉族士大夫给抹杀了。
我们今人,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影响,在歌颂黄土高原是“大地母亲”的时候,却忘了黄土高原上的另一个兄弟。在新石器时代,气候比今天温湿,整个黄土高原是原始农业“一统天下”。后来气候变得干冷,黄土高原的南部问题不大,先民照样种地;但黄土高原的北部,环境逐渐恶化,庄稼生长得越来越差。家猪要吃人的剩饭,而人已经没有剩饭了,所以猪这类东西也不易喂养了。这里的先民,在艰苦的环境中摸爬,终于找到另外一种维持生活的方式:多养到野外食草的牲畜。这些牲畜不与人争食,人还可以从其浑身索取生活资料。于是,人们一手握锄,一手执鞭,开创了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 这样,在黄土高原的人文地理格局上,便出现了不同的区域。在南部地区,水热条件好,农业持续发展,人口与时俱增,城郭壮大,文人滋生。而在北部地区,人们要艰苦得多。他们“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各分散居蹊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处在这种状态下,社会进化当然缓慢得多。于是,南、北之间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差别日益增大。后来,南部的人叫做华夏,而北部的人称为戎狄,相互反目,关系紧张了很久。
在华夏人撰写的史书中,戎狄主要是“反面角色”,除了侵犯抢掠、祸乱华夏,便没有什么正面的历史贡献。我们说,这种看法是不公平的。 戎狄正是古代处于中国北方的过渡地带(或曰边缘地带,生态敏感地带)的一个主角,而戎狄的起源与自然环境变化引起的整个生态变化有关。戎狄起源的过程就是中国古代北方畜牧业大面积产生的过程,我们关于戎狄的概念 离不开畜牧业。戎狄的兴起反映了人类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方式,在“适应”中也伴随着创造,畜牧业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成果。 在中国历史上,戎狄社会的贡献不仅是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技术,将其抬升到生活的主要基础地位,还为后来草原大规模游牧经济的产生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跳出农业社会历史的局限,放眼中国北方的辽阔大地,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人文发展的丰富性。这些人文的丰富性,是对多样地理环境适应的结果。而所谓“适应”,对人类来说绝不是消极的。人类文明中的许多重要内容,都是在能动地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农业是一种创造,畜牧业也是一种创造。
【小题1】下列不属于“我们说,这种看法是不公平的”依据的一项是(   )
A.戎狄族群在对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过程中,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
B.戎狄族群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与技术,开创了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
C.戎狄族群为草原大规模游牧经济的产生作出具有开创性的历史贡献。
D.戎狄族群是古代处于中国北方自然环境发生变化的边缘地带的主角。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新石器时期,黄土高原上的戎狄族群就开创了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生活方式。
B.华夏与戎狄出现文化、政治、生活等方面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环境的不同。
C.相互反目,关系紧张,最终导致黄土高原出现了华夏与戎狄两个不同的族群。
D.畜牧业是戎狄族群在改造自然环境中的一个创造,是他们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戎狄创造性地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与技术,因此,没有戎狄,世上便没有畜牧业,也就没有后来大规模的游牧经济。
B.戎狄的兴起与畜牧业密不可分,因此,要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畜牧业的发展史,就必须了解戎狄的历史贡献.
C.华夏士大夫历来低视戎狄,在撰写的史书中对戎狄作了不公平的评价。所以,有关戎狄侵犯抢掠的说法应纠正。
D.迫于环境的变化,戎狄开创了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可见,自然环境的恶化,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诞生的前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共9分,每小题3分)
中国古琴
传承几千年的中国古琴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其艺术表现力可见一斑。
深邃、简洁、从容,古琴的表现力让听者为之动容、动情,幽深的情怀直达心底,激荡、回旋。古琴的有效弦长特别长,因而振幅大,振动时间久,其余音绵长不绝。余音绵长不绝,可以在演奏中出现古琴所独有的“走手音”,“走手音”使本来是点状的音连成一条圆柔的曲线。
弹拨乐器一般都是点状出音,即每弹一次出一音,因而音与音之间会有明显的间隙,不连贯,在表现音乐的强度和力度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在表现深邃、悠远和更强烈的震撼力上,有着明显的欠缺。然而,古琴的“走手音”却恰恰能弥补这样的缺憾,其造就的线状音迹能让声音产生游动感,从而产生绵延无限的音乐感染力。在所有的弹拨乐器中,古琴是唯一能够点状出音,同时又能制造出大量线状音迹的乐器,因此显得弥足珍贵。
此外,“走手音”还可以使古琴之音产生逐渐弱化的听觉效果,由实而虚的张力方向使得琴音超逸而绵延,深远无限。这与拉弦乐器或吹管乐器所创造出的线状音迹的表现力有着很大不同,古琴的渐弱效果是靠琴弦的振动产生的,时间有限,强度逐渐减弱,是自然产生的状态。从听琴者的角度来说,音色减弱迎合了人的心理变化趋势,很容易激发出人们对人生的感情和其他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
古琴之所以能营造独特的幽深效果,也与该乐器自身的音域有关。多数乐器的音域取向是向中高音区发展,而古琴是往低音区和超低音区发展,这往往能给听琴者厚重、低沉、深邃、悠远的感受,并激发听琴者价值、意义上的感悟。
无论从琴歌、琴诗,抑或从琴曲的文学内涵来考量,古琴与文学都有着渊源。古人喜抚琴吟唱,琴歌以诗为主体,配合琴曲。琴曲、琴歌中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学内涵,或能叙述故事,或能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例如《广陵散》《胡笳十八拍》等,都有着深刻而动人的故事背景,反映了主人公高尚的气节、英勇的气概或内心丰富的感情。而琴曲《潇湘水云》等,则是借景抒情,暗示南宋王朝政治飘摇,琴人满腹担忧。
艺术与美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连带渊源,从古琴艺术中,我们可以轻松领略到中国传统美学的特质所在。中国文人所崇尚的意境美、神韵美、品格美在古琴的艺术表现中一一渗透。古琴艺术写照天地万物、人生百态,以形传神重神韵,以物写心重人格及意境,以学求悟重妙悟,追求“以己之心会物之神,以达于天地之道”的审美境界。
《鼓琴训论》中说:“凡鼓琴,必择净室高堂,或升层楼之上,或于林石之间,或登山巅,或游水湄,值二气高明之时,清风明月之夜,焚香净坐,心不外驰,气血和平,方可与神合灵,与道合妙。”这正是琴者的审美追求。这与我国文人所追求的精神意境有着极大的契合之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崇尚自然,追求心灵的回归、人格的纯净,注重意境之美,正是以陶渊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人所遵从的审美心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中国古琴“走手音”的艺术效果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琴的“走手音”能使本来是点状的音连成一条圆柔的曲线,余音绵长不绝。
B.中国古琴的“走手音”造就的线状音迹能让声音产生游动感,产生绵延无限的音乐感染力。
C.中国古琴的“走手音”能弥补其他弹拨乐器在表现深邃、悠远和更强烈的震撼力上的明显欠缺。
D.中国古琴的“走手音”可以使古琴之音产生渐弱效果,这与古琴自身的音域较低有关。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能说明古琴与文学或美学有着渊源的一项是(  )
A.古琴深邃、简洁、从容的表现力,让听者为之动容、动情,幽深的情怀直达心底,激荡、回旋。
B.古琴艺术写照天地万物、人生百态,以形传神重神韵,以物写心重人格及意境,以学求悟重妙悟。
C.意境美、神韵美、品格美为中国文人所崇尚,这在古琴的艺术表现中都能一一渗透。
D.琴曲、琴歌中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学内涵,或能叙述故事,或能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琴琴弦振动的强度渐弱,是自然产生的状态,而音色减弱很容易使听琴者心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B.作者列举《广陵散》《胡笳十八拍》《潇湘水云》等琴曲或琴歌,意在说明琴曲或琴歌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学内涵。
C.以形传神重神韵,以物写心重人格及意境,以学求悟重妙悟,是古琴艺术和其他艺术共同追求的审美境界。
D.文中提及《鼓琴训论》中的话和陶渊明的诗句,是为了证明古代琴者的审美追求与我国古代文人所追求的精神意境有着极大的契合之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共9分,每小题3分)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或“雅文化”,是一种有机的活体,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说一个这种意义上的文化还存在不存在,主要看她是否还活在某个民族或社团的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标志就是要看:①这个文化是否还有严格意义上的传人;②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还存在;③她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还能影响人们在生活中做出的重大选择;④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简言之,看一个文化是不是活着的,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的人群,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有呼应。当然,任何活文化都会发展、变化,但那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新旧形态之间有血脉相通、“基因”相连。如果出现了文化的断裂,也就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的强行改变,被另一种异己文化顶替而不是与之交融,就不能再说这是一个原来文化的新形态了。
以儒家文化为例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首先,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方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自觉地继承儒家的道统或文化精髓的传人了。也就是说,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基本上消失了。其次,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是一种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体结构。现在这个结构日益衰退,几近消亡。第三,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最后,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呢?情况似乎是: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
由此可见,四个标志现象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或者气息奄奄;总合起来,它们指示出这样一个事实: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可说是“文命危浅,朝不虑夕”,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历史的教训是,一场像“文革”这样的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这在现代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所盛行者)如过火的林地,反弹恢复得比以前还要更兴旺;而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则往往一蹶而不振。目前的情况就是: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在迅速地贫瘠化、无机化、单质化、板结化和荒漠化。黄河水中流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曾被完全政治化的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有删节)
【小题1】对“儒家文化的现状”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没有了。
B.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衰退,几近消亡。
C.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被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选择。
D.独特语言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尚有残存,但已陷入生存危机。
【小题2】(小题2)对“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没落,这是无可挽回的趋势,也是一种浓重悲凉的文化悲剧。
B.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已经“板结”,形成了“文化荒漠”。
C.在全球化趋势和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攻势下,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
D.“中国向何处去?”不只是政治化的问题,也是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走向的一种迷惑。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的交流、沟通,尽管我们现在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但并没有出现文化的断裂和异己文化的顶替。
B.未来世界将不再只是西方中心话语和文化霸权,东方文化将与之平分秋色,所以保护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独立生存,不受西方文化影响,也是实现世界文化多元化和一体化的重要工作。
C.一场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往往比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恢复的势头更劲,“文革”结束后西方文化思想迅速涌入中国就是其例证。
D.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也就是人们追求西化的现代化使中华民族自身的优良的文化传统不断失去,长此以往,中国必将失去自己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