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题目。
汉家寨
张承志
那是大风景和大地貌荟集的一个点。我从天山大坂上下,心被四野的宁寂——那充斥天宇六合的恐怖一样的死寂包裹着,听着马蹄声单调地试探着,和这静默碰击,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若是没有这匹马弄出的蹄音,或许还好受些。三百里空山绝谷,一路单骑,我回想着不觉一阵阵阴凉袭向周身。那种山野之静是永恒的;一旦你被它收容过,有生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无论后我走到哪里,总是两眼幻视、满心幻觉,天涯何处都像是那个铁色戈壁,都那么空旷宁寂、四顾无援。我只有凭着一种茫然的感觉,任那匹伊犁马负着我,一步步远离了背后的雄伟天山。
就这样,走近了汉家寨。
仅仅有一炷烟在怅怅升起,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
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因此,地图上又标着另一个地名叫三岔口;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   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
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
我走进汉家寨时,天色昏暮了。太阳仍在肆虐,阳光射入眼帘时,一瞬间觉得疼痛。可是,那种将结束的白炽已经变了,汉家寨日落前的炫目中已经有一种寒气存在。
几间破泥屋里,看住着几户人。几间破泥屋里,看来住着几户人。
真是异域──三道巨大空阔的戈壁滩一望无尽,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铁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
三个方向都像可怕的暗示。我只敢张望,再也不敢朝那些入口催动一下马蹄了。
独自伫立在汉家寨下午的阳光里,我看见自己的影子一直拖向地平线,又黑又长。
三面平坦坦的铁色砾石滩上,都反射着灼烫的亮光,像热带的海面。
默立久了,突然意识到什么。转过头,左右两座泥屋门口,各有一个人在盯着我。一个是位老汉,一个是七八岁的小女孩。
他们痴痴盯着我。我猜他们已经好久没有见过外人了。老少两人都是汉人服饰;一瞬间我明白了,这地方确实叫做汉家寨。
那小姑娘一动不动,她一直凝视着我,不知是为了什么。这女孩穿一件破红花棉袄,污黑的棉絮露在肩上襟上。她的眼睛黑亮——好多年以后,我总觉得那便是我女儿的眼睛。
在那块绝地里,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但是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神话。汉家寨可以在任何一张好一点的地图上找到。《宋史·高昌传》据使臣王延德旅行记,有“又两日至汉家砦”之语。砦就是寨,都是人坚守的地方。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
独自面对着那三面绝境,我心里想:这里一定还是有一口食可觅,人一定还是能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千年以,人为着让生命存活曾忍受了多少辛苦,像我这样的人是无法揣测的。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
走过—个转弯处——我知道再也不会有和汉家寨重逢的日子——我激动地勒转马缰。遥遥地,我看见了那堆泥屋的黄褐中,有一个小巧的红艳身影,是那小女孩的破红棉袄。
从那一日我永别了汉家寨。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
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我只觉得它与汉家寨这地名天衣无缝。(有删节)
【小题1】文章插入汉家寨的移民历史和《宋史·高昌传》的有关记载,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就像人有个性品质一样,分析汉家寨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5分)
【小题3】文末说,“我只觉得它与汉家寨这地名天衣无缝”。“它”指代什么?为什么说“它与汉家寨这地名天衣无缝”?(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18: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文艺也应关注“供给侧”
眉间尺
“供给侧”改革,是近期常见诸报端的一个热词。这个概念虽然针对经济领域而提,是指导深化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理念,但作为一个有生命力的概念,它又富含哲学意味,具有方法论意义和“跨界”的潜质,对人们思考其他领域的改革发展也能提供一些启迪。
借用这个概念观照文艺,可以发现,文艺的“供给侧”也值得关注。在当代社会,文艺已经深深嵌入到社会体制之中,从传统文人修养身心的个人“雅好”、友朋之间的唱和酬答转变为一种公共审美生活甚至工业方式。今天,当我们谈论文艺的时候,指的往往不仅是一幅画、一部剧、一首歌或一部小说,而是从生产创作到营销推广再到欣赏消费的完整链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和近年来网络化浪潮的冲击下,文艺的这一当代转型愈发彻底,也更加深刻。
文艺的“供给侧”,主要是指文艺链中的作品创作生产。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们思想共鸣的。应该说,强调作品在文艺链中的“根本”意义,倡导文艺工作者将作品视为“立身之本”,正是对文艺“供给侧”提出的要求。换言之,如果说推动文艺的繁荣发展需要全面深化改革,那么当下改革的着力点和重点应在“供给侧”。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文艺的生命在于创新,发展也在于创新。文艺在“供给侧”发力,首要的也应是锐意创新。当下的文艺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比如,互联网+带来的“弹幕电影”“网络剧”“纯网综艺”等,社会群体变化伴生的“打工诗歌”“新工人音乐”等,融资模式创新催生的“文艺众筹”等等,如同刚出生的婴孩总是皱皱巴巴,这些新事物今天或许还比较粗糙,但假以时日,艺术的精品以及孕育精品的机制,却很有可能产生于其中。
创新不仅要探求新的题材体裁、形态业态、渠道平台,更重要的是在新的文艺样态中发现、关注和培养新的文艺人才,为他们提供组织纽带、政策保障、技能培训和创作扶持,从而为文艺队伍补充新鲜血液,为文艺“供给侧”增添新的力量。这又要求文艺行业的组织方式、管理结构,文艺人才的集聚方式以及文艺资源的分配方式作出系统改革,使优质资源流向优秀人才的管道更加畅通,优秀作品搭载优质渠道的方式更加便捷,从而使优质的资源以最有效的手段转化为文艺精品,并以最具影响力的方式得到广泛传播和欣赏。
(摘自2016年02月17日《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文艺“供给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艺“供给侧”是一个新理念,近期常见诸报刊,它既有经济学意味,又富含哲学意味,具有方法论意义和“跨界”的潜质。
B.在当代社会,文艺已经转变为一种公共审美生活甚至工业方式,文艺 “供给侧”涉及了生产创作到营销推广再到欣赏消费的完整链条。
C.文艺的“供给侧”主要是指文艺链中的作品创作生产,通过优秀作品创作,深入人们的精神世界,引起人们的思想共鸣。
D.突出作品在文艺链中的“根本”意义,倡导文艺工作者将作品视为“立身之本” ,是对文艺“供给侧”提出的要求。
【小题2】下列对文艺 “供给侧”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借用经济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概念观照文艺,可以发现,推动文艺的繁荣发展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当下改革的着力点和重点应在“供给侧”。
B.文艺的生命在于创新,发展也在于创新。文艺在“供给侧”发力,首先就要锐意创新,推动文艺的繁荣发展。
C.当下的文艺 “供给侧”出现的一些新事物,或许还比较粗糙,但其中却产生了艺术的精品以及孕育精品的机制。
D.发现、关注和培养新的文艺人才,可以为文艺队伍补充新鲜血液,为文艺“供给侧”增添新的力量。
【小题3】下列对文艺 “供给侧”改革的推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和近年来网络化浪潮的冲击,文艺向公共审美生活甚至工业方式转型愈发彻底,这是文艺 “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动因。
B.对文艺行业的组织方式、管理结构,文艺人才的集聚方式以及文艺资源的分配方式作出系统改革,是文艺 “供给侧”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C.文艺 “供给侧”改革最重要的目标是作品搭载优质渠道的方式更加便捷。
D.改革说到底都要落实到人,文艺的“供给侧”改革也不例外,不仅要探索新的文艺样态,更要从中发现、关注和培养新的文艺人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8年伊始,校园欺凌的恶性事件又接连刷爆朋友圈。1月3日江西某校一女生被七名女生踩头,踹背,打耳。1月15日人民日报官微又报道某地一女中学生被同学连续掌脸事件。据统计,近年我国校园欺凌事件又呈现出上升之势。截至201 8年3月31日,日本各地私立和公立学校的霸凌事件数量高达41 4378件。这个数字较去年大幅上升,新增91000多个案例。

“校园欺凌”对于被欺凌学生造成的伤害通常是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双重创伤,容易留下阴影且长期难以平复;也使部分受欺凌者发生恶逆变化,由受欺凌者转化为欺凌者或者欺凌者的帮凶。同时对于目睹欺凌现象的旁观者而言,也往往会因为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甚至惶恐,或明哲守身以自保,或不自觉的加入欺凌行列。对于欺凌者来言,危害也显而易见,形成欺凌者道德滑坡、人格扭曲,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受到刑事追究。校园欺凌已经严重影响到学校的整体纪律和风气。

(摘编自网络新闻及《校园欺凌的危害与对策》)

材料二:

各年级段认为暴力行为的分布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 NSRC)设计与实施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

材料三:

在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中,最可怕的,是施暴者的不以为然。有些孩子“天真地认为”暴力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是能够解决问题的。有些孩子想当然地把暴力当作一个“引起关注”或是“树立威风”的方式……这些现象的出现,折射出的是青少年价值观的扭曲。青春期的孩子身心发育不完全,情绪不稳定、容易暴躁失控、自我调节能力差是常见的现象,这也是导致青少年暴力行为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调查表明,在很大程度上,校园欺凌的根子在家庭:“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许多施暴的孩子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或是家境优越,认为不管出了什么事,家长都可以摆平;或是家境恶劣,自己也有过被父母暴力对待的经历。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家长处理问题的方式,往往会引起孩子的模仿。”做事不讲程序规则、处理问题简单粗暴、缺乏沟通,诸如此类的社会大环境,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成为校园欺凌滋生的土壤。比如电影电视剧中出现的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情节,网络游戏里大量的打斗、杀人的情境,这些都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心理免疫”。

(摘编自微信公号“人民日报政文”ID: rmrbzhw)

材料四:

日本参议院通过了《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从政府层面采取立法干预。澳大利亚建立了政府支持的组织和网站,如”反欺凌网络组织”和”澳大利亚无欺凌计划”,以帮助学校了解欺凌现象,为学校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教师培训的指导大纲。美国学校对”欺凌”十分重视,每年开学时,会培训教师如何处理欺凌事件,发给指导材料。对学生也会有预防性的教育,告知他们学校的有关规章。中国学校普遍对校园欺凌行为不愿承认也不愿重视,但也有些民间机构如广州“青年地带”等也开始自发地进行校园欺凌行为的干预,他们与政府合作,给学校派驻社工,还准备开发一个“校园零欺凌”的APP,以实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互动,普及预防及应对校园欺凌的信息。

(摘编自《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决校园欺凌问题不仅仅是中国的难题,也是全世界关于青少年成长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
B.“校园欺凌”对于被欺凌学生造成的伤害通常是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双重创伤,对于旁观者甚至对于欺凌者本身来言,危害也显而易见。
C.从材料二看出,各年级段的学生对于校园欺凌行为认可度最低的都是“同学间发生言语争吵”,认可度最高的都是“使用文具、棍棒、刀子等攻击同学”。
D.产生校园欺凌现象的原因涉及青少年自身的成长特点及教育环境,但“做事不讲程序规则、处理问题简单粗暴、缺乏沟通”等诸如此类的社会大环境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起侮辱性绰号属“取笑、作弄、侮辱”类欺凌的一种表现形式,危害不容小觑。受害者在遭受语言欺凌时,可能产生自卑心理,或随之出现逃避、辍学甚至精神性问题。
B.材料三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校园欺凌的根子在家庭:家长的摆平处事风格和暴力教育行为,往往会引起孩子的模仿。因此只要解决了家庭教育的问题,校园欺凌现象就会得到彻底解决。
C.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欺凌成为校园欺凌的一种主要方式,像在网络上发帖攻击或在微信、QQ等社交媒体上辱骂同学,将同学被欺负的视频上传到网络等间接欺凌的伤害远大于直接的身体欺凌。
D.和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采取立法、政府干预等方式解决校园欺凌现象不同,目前我国的“反校园欺凌”主要还是依靠民间机构,如广州市“青年地带”,这反映了我国政府在此方面的不作为。
【小题3】结合材料内容,请你就如何解决校园欺凌问题,谈谈你的建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四则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手机网络游戏是指以互联网为传输媒介,以游戏移动客户端软件为信息交互窗口的旨在实现娱乐、休闲、交流和取得虚拟成就的具有可持续性的在线游戏。它还具有以下特点:手机游戏都是互联网游戏,同时具备了休闲娱乐、竞技和社交的功能;色彩丰富、画面精美,游戏人物、游戏背景设计立体、丰满;操作方便,便于携带,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游戏。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每一款迷人的手游都有一个阶段性目标,人们都渴望把做到一半的事情完成,游戏将人类的这一本能开发到极致。它从不同维度、不同时间去对玩家的能力、成果进行排名,刺激玩家跻身排行榜榜首。以证明自己的能力,获得别人的敬佩。游戏本身又有简单的赏罚,即便有无限的任务,只要保证参与者的每一个操作都是有奖惩的即时后果,玩家都会在潜意识里对很多无聊、简单的事情上瘾。

玩家在游戏中对自己的角色有绝对的控制权,他可以通过短期的努力获得资产、房屋、能力、伙伴、装备甚至军团、国家、宇宙,还可以拥有自己想要的职业、角色,去杀人、放火、种地、管理国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往往很难实现甚至没有办法实现。游戏中只要愿意投入时间、精力,任何生活中得不到的东西都可以在虚拟中获取,包括头衔、等级和荣誉,甚至成为虚拟世界的大人物、大英雄,弥补了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遗憾。

(摘编自《手机游戏的吸引力何在》)

材料三:

马斯洛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通常的理解:假如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通常对食物的需求是最强烈的,其他需要则显得不那么重要。即人只有在低级需求满足后才去追求更高级的需要。

(摘编自《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材料四:

自从电子游戏出现之后,它就成为孩子的“学业杀手”,游戏不断在变,但孩子贪玩的本性没变。中小学生自控能力很差,因此极其容易沉迷于游戏之中不可自拔。而手机非常便捷,便于上网,危害甚大。

目前市面上绝大部分手游都可以免费玩,但是在玩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花钱来加强自己的能力,于是出现了许多学生挥霍钱财的恶劣情况。在一项调查中,竟然发现一个小学班级里过半的学生都在游戏里花过钱,有的多达几千元。

在游戏过程中,青少年的视力是极其容易受损的,用眼过度、手机闪屏对视力伤害很大。据科学家研究,一个孩子玩手游只要两年时间,近视就会发展到200度到300度。手机与电脑不同,需要低头查看,还会造成孩子颈椎变形。游戏中的暴力内容和元素更是影响青少年心理正常发育的元凶。

(摘自《电子游戏的负面效应》)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机网络游戏是由互联网和游戏移动客户端软件共同完成的,它具有多种目的,可持续性是它的特点之一。
B.手机游戏开发出了人的本能,它通过设置一个阶段性目标给人提供动力,刺激人们把做到一半的事情做完。
C.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在各种需要都缺乏的情况下,越是低级的需要越显得重要,即物质需要最突出。
D.青少年沉迷于手机游戏的主要原因是游戏者难以控制自己贪玩的心性,这对青少年身心造成的危害很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机网络游戏集多种科技于一身,功能主要集中于休闲娱乐等方面,因此它比过去的电子游戏更加让人喜爱。
B.因为人容易对简单、无聊的事情上瘾,所有设置阶段性目标和明确的赏罚就会使游戏参与者沉迷于游戏中。
C.手游玩家从游戏操作中获得的主要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这种满足能够弥补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遗憾。
D.如果青少年领悟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他就能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沉溺于虚拟的事情,有可能摆脱电子游戏。
【小题3】结合材料二、三,概述人们喜欢沉迷于电子游戏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多巴胺与人的幸福感

多巴胺是一种脑内分泌物的化学物质,简称“DA”。它是一种神经传送素,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人们对一些事物“上瘾”主要是由于它。我们的情绪,尤其是幸福和快乐的情绪,统统受多巴胺控制。在充足的多巴胺作用下,我们可以感觉到爱和幸福。而从另一方面看,人的一切精神性不良也都是有多巴胺方面的生理根源的。看到了多巴胺与人的精神状况以及人的幸福感之间的关联,必然产生这样的追问:通过技术手段寻求人的精神幸福的前景如何?

既然多巴胺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只要我们在技术上能够人工合成多巴胺,将其植入缺少它的那些人的脑内,似乎就为我们解决了精神或情绪问题,从而也增强了人的幸福感。在目前人们的物质财富急剧增长而幸福感如此匮乏的年代,如果技术能为我们解决幸福感的问题,无疑是发挥了最重要的人文功能。传统的精神幸福是靠人文手段解决的,即使在物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如果具有丰厚的人文追求,人也是可以获得幸福感的,所以印度人才能拥有和新加坡人相同的幸福指数。这表明,至少在目前,人文手段的作用依然是很大的。

问题是随着技术手段的作用日益增大,这种技术在将来是否会成为获得幸福感的主要手段?这种技术手段是否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一是这种幸福感的真实性问题。这种幸福感可恰当地被称为“人工幸福”,因此多少带有“虚拟幸福 ”的性质,甚至与“虚假的幸福”联系在一起。它是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幸福?二是这种幸福感的内容问题。由技术手段造成的幸福感似乎是无对象无原因的幸福感。与在人文手段中,由有人文内容的对象激发了多巴胺的分泌从而导致了一种愉快的感觉不同,它是仅有多巴胺而无内容所导致的高兴。这种无原因、无对象的喜乐是否还属于精神正常的范畴?三是这种幸福感的持久性问题。因为较多的多巴胺从一定意义上就意味着不平静,而不平静就是一种消耗,就是付出生理和心理代价而获得的幸福感,是一种原则上不可能持久的幸福感。四是这种幸福感的负面作用问题。首先,采用技术来解决心情好不好的问题,很可能形成技术依赖或“技术成瘾”,这类似于药物依赖和成瘾,这就是吸毒成瘾和上网成瘾的机理。其次,如果我们在多巴胺的控制下,无论面对什么境况都保持幸福感和快乐的心情,不再有不满和愤怒,无视现实的阴暗面或忘掉人世间的罪恶而保持幸福感是否就成了阿Q式的精神麻木?多巴胺是否就成了一种精神麻醉剂?

所以说,无论多巴胺这种技术方式在造就幸福感时多么有效,它都不可能解决精神的内容问题,从而不可能完全取代以创造精神内容为圭臬的人文手段的作用。我们要合理追求一种技术与精神的适度融合,人文对技术手段的完全拒斥和完全归顺都是不可取的。

(摘自《社会学家茶座》总第16期)

【小题1】下列对“多巴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巴胺是一种控制人情绪(尤其是幸福、快乐的情绪)的脑内分泌物的化学物质。
B.多巴胺是一种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的化学物质。
C.多巴胺是一种可人工合成,植入人脑内就能解决人们精神或情绪问题的化学物质。
D.多巴胺是一种或可人工合成,很可能使人形成技术依赖或“技术成瘾”的化学物质。
【小题2】下列表述不属于“多巴胺与人的精神状况以及人的幸福感之间的关联”的一项是(   )
A.在充足的多巴胺作用下,人们可以感觉到爱和幸福,从而增强自己的幸福感。
B.从生理根源方面来说,人的一切精神性不良都是与多巴胺方面有密切的关系。
C.在多巴胺的控制下,人们总能保持幸福感和快乐的心情,不再有不满和愤怒。
D.多巴胺这种技术方式造就幸福感是有效的,但它不能解决精神的内容问题。
【小题3】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A.文章探讨了运用技术是否会成为获得幸福感的主要手段及这种技术是否会带来新问题等内容。
B.作者在对技术手段和人文手段的比较中,提倡要合理追求一种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适度融合。
C.人文手段和技术手段都能给人带来幸福感,但两种手段所引起幸福感的具体内容却是不相同的。
D.采用技术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尽管有负面作用,但也不必担心多巴胺就此成了一种精神麻醉剂。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余秋雨
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热络,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
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他可能还会觉得,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
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
到了唐代,陶渊明还是没有产生应有的反响。好评有一些,比较零碎。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苏东坡是热闹中人,由他来激赞一种几百年前的安静,容易让人信任。细细一读,果然是好。于是,陶渊明成了热门。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
请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
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
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赠答诗》)
“大化”——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
(节选自余秋雨《重峦叠嶂间的田园》,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陶渊明拒绝轰动,又没有故事,所以宋代以前一直不为民众和文坛接受。
B.第二段中划线处“他可能还会觉得”的内容,从字面上看是陶渊明觉得,实质上是作者觉得。
C.陶渊明虽然也断断续续地做过一些小官,但他对田间劳动更感兴趣,他惦念着自己的田园,担心自己的田园荒芜了,因此辞官回到了田园。
D.中国的文化人格从漫长的古代到东晋末期出现了三次非常重要的发展变化。
E.本文采用了比较、比喻、欲扬先抑等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取得了很好的艺术表达效果。
【小题2】文章说:“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可能有点粗糙”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该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安静”对中国文化人的影响。
【小题4】作者在文末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的高峰”。从古到今很多文人都喜欢成为“土坡”,不愿成为“被遮盖数百年之久的高峰”。针对这一文化现象,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