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步云桥
麟溪镇北,有一株香樟,树冠朝着日光生长,亭亭如盖,把小镇轻轻揽在怀中
镇上四座桥。有一座叫“步云”。极美的名字。听起来好似有个撑了伞的女孩子,走呀走的,走在云朵里。
桥下有个院子。一个姓蔡的医生住在那里。蔡医生很温和。说话像个女子,细声细气的。打针的孩子都喜欢他。他的抽屉里,藏着五颜六色的水果糖。谁打针不哭谁就能得到奖赏。
蔡医生的妻子,听说是个悍妇。一头哈巴狗似的发卷,走起路来像一只企鹅。她开了个杂货店。她有时拧着蔡医生的耳朵,骂他是个贼。因为蔡医生的糖果,都是从家里偷出来的。
蔡医生只好认输。保证以后再也不敢了。可是下次我们去卫生院打预防针,他照例笑呵呵的,扔给我们一颗水果糖。
女孩子都迷恋蔡医生,有一天在一起打打闹闹,不知怎么秀芬突然脱口而出:我长大可不想嫁人。要是非嫁人不可,那就嫁给蔡医生这样的男人吧。大家都哄笑起来。笑完了眼睛都亮闪闪的,都盼着快点长大
那一年,我念五年级。走过步云桥,就是我们的小学校。每天清早,我背着书包从蔡医生家院门前经过。看见蔡医生拎着一把铝制洒水壶。海棠花开了,扑鼻的香气,怎么挡也挡不住。我看见蔡医生抬眼,立刻飞快地逃掉了。
下一次感冒发烧时,再触到蔡医生的目光时,症状似乎愈加严重了。蔡医生摸摸我的额头:“嗳,怎么这样烫,要用冰袋敷一敷呢。”说话间他拿起桌上的一只冰袋,贴在我的额头上。我心里暗暗祈祷,这病可要慢点好才好。
蔡医生的白大褂,看得见崭新的折痕。是他自己折的么?还是他的悍妻帮他折的。就是这样想想也令人妒忌。他的办公桌上,堆着一叠病例。我闻到一股好闻的来苏水。很多年以后,我一生病,这股味道就又回来了。
我后来知道蔡医生是一个书生,后来不知怎么研习医术。他在萝卜和自己的胳膊上扎针,成了卫生院的头牌医生。
他的名声很好。病人们爱找他看病,并不都是因为他医术高明。只是他的人这样温和,从不会对你凶一下。他就是对待脾气最暴躁的病人,也是笑嘻嘻的。
他这样好脾气的人,在小镇上是找不出第二个来的。他似乎对每个人都怀着歉意。别人朝他发火,他也不恼,别人就没法子对他发火了。
有一次蔡医生来学校给孩子们体检。孩子们个个兴高采烈的。只有我晕针,躲在桌子底下。他等到我最后一个从桌底下钻出来。他轻柔地说:“孩子,你转过头。就不会晕了。”我果然就没有晕。
他合上药箱,塞给我一颗水果糖。我推辞不要。他硬塞。我只好接过来。我想跟他道谢。他已经走出教室了。操场上空荡荡的。只剩下我一个人。可我好似比从前增添了勇气。我再也不是那个既胆怯又哀愁的小女孩了。
有一天我回到小镇,经过步云桥。看见蔡医生家的院子,院子里草木扶疏,不见人影。枇杷树结了果子,引来一群白头翁。要是蔡医生还在院子里浇花,我定是要走过去跟他打个招呼的。不管他记不记得,昔日里那些走在云朵里的女孩子。
(选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从一棵香樟树写起,由树到桥,由桥到院,由院到人,这样安排行文思路,使文章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B.“他轻柔地说:‘孩子,你转过头,就不会晕了。’我果然就没有晕。”此处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蔡医生医术的高明。
C.“蔡医生的白大褂,看得见崭新的折痕”这样细致入微的观察,表现了“我”对蔡医生的在意与迷恋。
D.文章通过描绘几件与“蔡医生”有关的往事,表现了对天真浪漫,纯真无邪的少女时光的怀念。
E.文章语言繁华富丽,景物描写细腻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小题2】文中的“蔡医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加点词的妙处。(6分)
麟溪镇北,有一株香樟,树冠朝着日光生长,亭亭如盖,把小镇轻轻在怀中。(3分)
②笑完了眼睛都亮闪闪的,都盼着快点长大。(3分)
【小题4】文章第四段对蔡医生妻子的细节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3: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易水不寒
卢世龙
①在漂泊与寻找之间,我总会有意或无意地感到岁月就像一条河。尽管河的左岸是难以释怀的记忆,右岸是充满玄奥的无穷未知,但河里飞快流逝的,绝对是人的鲜活生命
②对于易水河的膜拜,源自一位名叫荆轲的英雄。世间孤胆锄暴的好汉多得很,然荆轲明知有去无回,仍临河高歌,绝尘远行。慷慨悲壮,不但成就了英雄,也成就了易水。
③那时,平静的燕国,大地常绿,燕山常青。冬日里,雪花大如席,漫天落下,给茫茫山岭笼罩厚重冰盖。然后,春夏之季,慢慢溶化。条条涓流融入易水河道,汇成清澈透明的涟漪,抚慰鲜活的水草游鱼,抚慰多姿的大地生灵……
④人生不过是一场漂泊,并无意义可言。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意义所在。
⑤英雄去了远方,那里是另一个世界,谁也无法知道那边是个啥模样。不过,英雄和筑而歌,仰面痛饮,登车壮行的易水仍在,仍是千秋万代子孙们感受英雄精神的场所。物欲盛宴下的人群,没有人文精神壮骨活血,往往迷失自我
⑥没错,面前的易水河,枯草杂存,乱石遍地,更像平缓沟渠。它非但无水,反倒让人燥热难奈。如此沧桑,或许是在证明,伴随时间河流消失的,更有自然河流。如同一个小小的“!”号,我再怎么疲惫不堪地为她奔波,也注定只会留下慨叹。使劲揉搓眼睛,擦拭满脸汗泥后,便想,这黄沙漫天,黄尘遍地的世界,真的是英雄所要拼却宝贵生命捍卫的家园吗?历史长风,蔓延一沟惆怅。既然眼睛看不到水,就用脚去看吧。尽管步履沉重,我仍打起精神,奢求收获易水对我的哪怕点滴馈赠。顺缓坡而下,我将苍凉枯槁沙地踩出大串印痕,它也在我裤腿留下道道黄泥标志。有砂粒相继入鞋硌人,有顽石偶尔绊人跌撞。但生活路上的磕绊再怎么复杂多变,我们也不能因之忘却既定目标。我屏息直奔河的中心地带……不远处哄地飞出一只小鸟,吓一跳。原来,水是有的。密集枯苇菖蒲,裹挟一线时断时续的浊流,浮些黑不溜湫的塑料泡沫,猛一下还难看清水的模样。原来,似无却有的水,蜿蜒于沟心草丛,时不时蜷个凼,积成汪。
⑦我轻轻提起裤管,悄悄蹲下身去,生怕一不小心,扰乱这脆弱的宁静。慢慢拨开漂浮物,但见水底融着厚厚的黑色汁液,仔细瞧,怎么也看不清凼的底部是个啥模样。这简直就是中国历史的翻版——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把底牌给藏着掖着……可我依稀看见,水中有个秃秃的圆球,悬浮不定。人或许是生着一双什么样的眼睛,看到的事物就会是什么模样;也或许是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事物。醒过神来,才知那是自己的脑袋。世界真是越来越莫名其妙,对照浊流看自己,原来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
⑧正感慨着,右脖颈生生地酸痒起来。抬头,满天沙尘纠结菖絮和杨絮,如城市噪音,一阵紧接一阵疯狂扑来。我将眼睛眯成一条缝,它们却魔鬼般钻进衣里,某处发痒,浑身难奈。这世间呀,人有什么样的追求,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家园。所有追求,都直接影响人格发育。且人们让河流沧桑不堪,成了河不河鬼不鬼的样子;河流便让人们痛苦不堪,活得有话说却无处诉说地憋屈。于今的燕山系脉,恰似难于收拾的乱石堆;而纤毫般的易水,更像它的一行辛酸浊泪。
⑨我站在干枯的河床上,完全是在亲近易水河的残骸。
⑩一条以水承载人文精神的河流,于今连水都没有了,这失去的又岂止是蓬勃生机,它更是全部的精华和荣光啊。
⑪在华北平原的广袤背景里,易水显然不够小鸟们饮用。游人满怀肃穆接踵而至,满目苍凉,易水不寒,心寒。
⑫适有老汉路过,见我一身狼藉,面露哂容。遂问,这是易水河吗?答,那是荆轲塔,不是易水河是啥。这河三十年前还清水滔滔,断流也就近些年的事哩!顺老汉手指方向,山坡一座灰不溜湫的塔儿,孤立尘暴之中,情形酷似荆轲他老人家伫立云层,默默静观华夏众生茫无头绪地折腾时光。
⑬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岁月长河里,这次生命实在过于短暂,寻找生命作为的机会便更加宝贵。舍个人生命,挽民族大厦于将倾也好,照亮他人行程也罢,给予他人福祉也行……生命的漂泊,原是个实践过程,只有及时而认真进行把握,才能找到真正意义的价值归属之地。
(有删节)
(注)①凼,Dàng,塘,水坑。
【小题1】文章第③段写易水河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义
(1)尽管河的左岸是难以释怀的记忆,右岸是充满玄奥的无穷未知,但河里飞快流逝的,绝对是人的鲜活生命。
(2)物欲盛宴下的人群,没有人文精神壮骨活血,往往迷失自我。
【小题3】在文章第⑪段里作者为什么说“易水不寒,心寒”?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小题4】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生命之灯
逄金一
在济南地图上,你一定能很快找到顺河高架路。它南北纵贯,状如一个发福中年男性的啤酒肚曲线。大约在这啤酒肚的肚脐眼处,由东向西挺出如小火柴棒一样的一条街,那就是馆驿街。
馆驿街是一条温暖的街。1987年夏天,我第一次来到济南。济南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大明湖,不是趵突采,不是千佛山,不是泉城路,而是馆驿街。
我至今还记得那次和父亲走过两个开满丰满荷花的大池塘,那荷花拥拥挤挤却高高兴兴的样子,荷花长得好像比我还高。站在街口,父亲一字一顿地念:“馆一一驿一一街,嗯,走走看。”
多么有意思的一个名字!“馆驿”,它带着古文明的胎记,带着汉炙字的神秘感,指向古代,指向了大多数当代人看不清的远方。
“馆驿”让我想到“战国四公子”之一孟尝君的门下冯谖。孟尝君最初将他“置于馆驿”,不甚重用,后来冯谖唱《长铁歌》,吐槽自己“食无鱼,出无车”,终成孟尝君的高级食客。著名成语“狡兔三窟”也源于此人。典称“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馆驿”让我想到商鞅。这是一个在生命的最后“驿不得”的可怜之人。他被迫逃亡到边境时,想投宿馆驿,却被以“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予以回绝,最终被逮捕遭车裂而死。
“馆驿’:还让我想到杜牧那首著名诗作:“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此诗讽刺唐玄宗为了爱吃鲜荔枝的杨贵妃,动用国家驿站运输系统,从南方运送荔枝到长安。那得得马蹄声,历久千年,犹自回响耳畔。
父亲和我就在那沙沙的长铗歌声中,在那慌慌的择路声中,在那隐隐的马蹄声中,像两簇小火,一步一步照亮这根充满神秘感的火柴棒。
多少年后,当我终于在这座城市落户,而所居住的地方恰巧就在馆驿街附近时,就每每想到与父亲共度的那些宝贵时光。现在,这条路只能由我一个人走了,火柴棒被我一次次孤独地擦亮,父亲那慈祥的笑容就浮现在眼前,他身上那淡淡的烟草气息就萦绕于鼻尖,他那略带低沉的声音就回荡在耳畔。
后来,我慢慢理解了这条街。
这是一根燃烧了六百多年的火柴棒。它最初出现在文字中是一条大道,俗称官道。那是在明洪武九年(1376年),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司)移于历城,此地始设馆驿,名曰谭城驿。这是传送公文、迎送官员的馆驿,百姓称“接官亭”。
这根火柴棒正式成为一条街,是在清代。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历城县志》将这一带称“十王殿街”。后来,在馆驿和十王殿之间形成街巷,才统称馆驿街。《续修历城县志》记载,馆驿街“北走燕冀,东通齐鲁,为济南咽喉重地”。
既为“咽喉”,那么我想,明代“后七子”领袖、大诗人李攀龙(今济南人)按理说也会从此街走过。因为他曾在今广东、山西、河北、河南、浙江、陕西等多地出任高官并多次回乡,一定有机会经过此街,而在极其重视迎送程序的古代中国,他在馆驿街上寒喧几句,当是必有的步骤。
这根火柴棒的东端为荚贤桥:西端,也即它的红色磷头,是红瓦坡顶的德式建筑津浦铁路宾馆。我们在说这座建筑的时候,其实应该降低了声调,因为它可是一位业已107岁的历史老人。在一百多年的时光中,它有很多荣耀的时刻,孙中山、胡适、泰戈尔与徐志摩均曾在此住过。
孙中山与胡适的这次济南之行,均曾抽时间游览了大明湖。从路线上考量,他们均可能走过馆驿街,只是未曾有确实的文字留下而已。一条街就是一条街,它平躺着,只供人走来走去,未必非得让人记住它,不像湖山胜景,或以水的形式低下头去一脸娇羞,或以碑、塔、寺、观的形式仰起头来一脸的正能量,让人在俯仰之间流连忘返。一条街,以正直为本分,沉默是它的声音,寂寞是它的命运。
从更大的视野上看去,这条街在现代史上,日本人的铁蹄踏过,国民党的军警皮靴踩过,解放军的步鞋丈量过。720米的长度,一部大历史的容量。
而今,我上下班都要穿过英贤桥,脚触馆驿街:我的孩子也曾每日路经馆驿街。而每次经过这条街,我都会有一种不一样的感受。我们称它为街,实则好似省略了什么。在我眼里,它是一座以直线形式存在的高山,是一条以硬土方式存在的长河。它甚至也可视为典型山东人的一个隐喻:外表平凡、平实、平和、平静,而目光久远、沉稳老练、处变不惊。
每个人的记忆中,都会有这样燃烧着的火柴棒。它们默默燃烧,侍奉着岁月,滋养着时光。它们小到无名无姓,却大到能照亮一座城市、光耀一部历史。
它们,是能够点亮人们心海沉舟的生命之灯。
(选自2015年第10期《散文选刊》,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一、第二两个自然段有何特点和作用?
【小题2】作者在文中写到父亲,看似闲笔,实则含有深意,试简要说明其用意。
【小题3】本文引用了大量历史典故、历史资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4】结合全文,谈谈文章给了你哪些人生启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鱼的故事
张炜
父亲也被叫到海上拉鱼了。我沿着父亲的足迹,去海上看那些拉大网的人。
海上没有浪,几个人把小船摇进去。随着小船往海里驶,船上的人就抛下一张大网,水面上留下一串白色网漂。小船兜一个圈子靠岸,剩下的事儿就是拽住大网往上拖,费劲地拖。这就是拉大网。
网一动,渔老大就呼喊起来,嗓门吓死人。所有的拉网人随号子嗨呀嗨呀叫,一边后退一边用力。
大网慢慢上来了,岸边的人全都狂呼起来。我这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活蹦乱跳的鱼一齐离水。各种鱼都有,最大的有三尺多长,头颅简直像一头小猪。有一条鱼的眼睛睁得老大,转动着,一会儿盯盯这个,一会儿盯盯那个。我相信它懂事。
岸边早排好了长队,都是赶来买鱼的人。他们有的推车,有的担筐。鱼不值钱,买鱼的扔下一块钱就可以随便背鱼。
父亲真辛苦,每天要拉好多网。早晨还要拉黎明网,这网最重要。这时也是海上老大最精神的时候。拴网绳了,喊号子了,领头喊的人两手伸得像大猩猩一样长,一举一举大喊。海上老大就高兴这样。父亲也跟上喊,额头冒着汗珠。
父亲学会了做一种毒鱼。这种鱼肉最鲜,可偏偏有毒,毒死的人数不完。母亲一见它就吓得叫起来,说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冒这个险。父亲把衣袖绾起,用一把小刀剖开鱼肚,然后分离出什么,把鱼头扔掉。用清水反复冲洗,又将鱼脊背上那两根白线抽掉,说:没事了。母亲喘着把鱼做好。
一种奇特的鲜味飘出,真好吃。这才叫好吃。
父亲从酒葫芦里倒出一点酒,让我和母亲都尝了一小口。这天晚上很愉快,父亲还唱起了一首拉网的歌,母亲为他缝补衣衫。我胆子大了,伏到父亲背上,脊背热得像炕。
父亲常把海上的欢乐带回,又差点全部抵销。这次父亲又捎回几条毒鱼,扔在地上就睡去了。母亲仿照父亲上次那样把鱼剖开,从头全做一遍。还是鲜气逼人,又美吃一顿。
一个多钟头过去,我有点晕,真的晕了。接着我看见父亲全身抖动,手指像按在一根琴弦上,又颤又挪,嘴里吐出了白沫。母亲比我们好一点,脸也黄了。
母亲摇晃过来,我们扶在一起。母亲说:到外面采一点木槿叶,采一点解毒草。
我往外连爬带跑。草地上全是一样的草稞,根本分辨不出有什么不同。这些草稞像是向我伸来,抚摸我。我低下头,它们就像火焰一样烧我的脸。
母亲已经采到了一株解毒草,她先嚼碎一些,吐在我嘴里。原野在眼前变成一片紫色,又变幻出更奇怪的颜色。整个原野都有一层紫幔,下面像有一万条蛇在拱动。它不停地抖、舞,升上来,眼看就要把我覆盖了。我不能挣脱。我想起了妈妈,睁大眼找,四周一个人也没有。我喊,不知喊了多久,才听到一阵脚步声。
我躺在小茅屋里,旁边是父亲。母亲坐在那儿,旁边的碗里是捣成稀汁的解毒草。她说:“孩子,你说胡话……”
吃毒鱼后一个多月的晚上,外面起了大风。风很大,搅弄得整个荒滩不得安宁,各种大声使我害怕。我睡着了,接着就梦见一条小鱼,好俊的小鱼。它打扮得像一个小姑娘一样走进了茅屋。母亲把她抱到怀里,给她梳理透明的头发。真漂亮,除了有两个鱼鳍,到处和人一样。我扯着她的手在院里玩,一起逮蝉。
后来我才知道,母亲想让她做我的媳妇。我不好意思。不过,幸福啊。
她说她要走了,但是还会常来小屋。走前她告诉我:她的爷爷、奶奶、哥哥、弟弟,所有的亲戚都给海上老大逮来了,他们死得惨。她让我求求岸上人,求求他们住手吧。如果他们做得到,她就可以嫁到岸上来。
我哀求母亲去找海上老大,母亲答应了。
小鱼姑娘又来了。她哭着,告诉我,他们还在捕鱼,海里那么多姐妹再也看不到了。她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所以刚才路过鱼铺的时候,给好多睡觉的拉网人腿上胳膊上都扎了红头绳:我把他们扎住了,他们就不能下海了。
梦做到这儿就醒了。我觉得像失掉了一个真正的朋友,竟然哭了。
母亲赶紧把我抱到怀里,问怎么了?我就告诉了这个梦。天亮后父亲要到海上去,母亲让他小心一点。她把我的梦告诉了他,说:孩子梦见好多拉网人都给扎上了红头绳。
父亲瞥了母亲一眼,走了。
后来我才知道:那天父亲把我的梦告诉了海上老大,老大只是一笑。
那天傍晚风息涛平,老大就让小船出海。想不到一场风暴突来,出海的五个人就在人们的眼皮底下跌进了狂浪。他们无一生还。
父亲跑回来嘴唇都紫了,双手抖着跟母亲讲了风暴。
母亲一句话也没说,只直眼盯着我。
这就是鱼的故事。我再也忘不掉,一直没忘。尽管许多人说那只是一次巧合……
(选编自《上海文学》2003年1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在文章开头写拉网时渔老大和拉网人的呼喊,写岸边人面对活蹦乱跳的鱼的狂呼,都是为了表现人们丰收的欢乐,表现自然可以给人们丰厚的馈赠。
B.“我”一家三口因吃大海中的毒鱼而中了毒,却又在草地上找到解毒草而获救。这个情节启示我们:大自然可能带来灾难,也能帮助我们渡过危难。
C.在“我”的梦里,鱼姑娘说给拉网人扎上了红头绳,让他们不能下海。母亲因此提醒父亲,但父亲却毫不在意,结果一些人发生了意外,情节出人意料。
D.小说以一个小孩子的视角,叙述了捕鱼人因拒听鱼姑娘的劝告,捕鱼过多而遭到大自然的惩罚,最终坠海而死的故事,警醒人们要敬畏自然。
E.小说的语言富有特色,既有儿童语言的天真,又具有一定的抒情色彩。在作者的笔下,捕鱼生活虽然艰辛却充满了乐趣,而鱼也带有灵性。
【小题2】小说中“我”的父亲作为捕鱼人的代表,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后半部分详细地描绘了“我”做的一个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赏析。
【小题4】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根据(知识付费经济报告)的数据,55.3%的网友有过知识付费行为。这里的知识付费不是传统意义上花钱买书、参加培训班等,而是指知识经济时代,购买知识付费平台上的知识产品。
目前,我国知识付费用户群体达数千万,同样达到千万量级的,还有活跃在喜马拉雅FM、得到、分答等知识付费平台的知识供给者。“听,见真知”“碎片时间,终身学习”……虽然这些平台的口号不同,但背后的逻辑都很相似:作为中介,放不同领域学者、专业人士等的认知盈余,以高效率的优质知识为卖点,让知识变现更加快捷。
(摘编自《优质的知识有价值成为共识》)
材料二:
知识付费,付费的可不是知识,而是知识的产品和服务。比如,有人帮你消化一本书,然后讲给你听,这就是服务;再比如,一些大V开设小密圈,帮你挑选出精准优质的信息,你可以付费加入,这种挑选,也是一种服务。
知识付费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知识本身是不值钱的,那是百度、谷歌甚至知乎可以做的事情,是免费的,但将知识包装为产品和服务就是值钱的。所有学习产品的商业模式,无外乎都是某种服务,或者承载这些服务的文易平台。
目前市面上的知识付费产品,其实可以按照服务的不同类型来区分。这些类型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们学习中的痛点。(如下表)
类型
资讯
知识
课程
个性化咨询
对应传统行业
媒体
出版
教育培训
咨询
满足痛点
对未来的焦虑
对未来的恐慌
能力/技能不足
没有解决方案
关键成功因素
前沿
启发感
效果
结果
类型产品
得到专栏《前哨》
得到专栏《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
在线课程/训练营
在行
浅   深
 
(摘编自孙圈圈《知识付费,是不是伪命题?》)
材料三:
一付费一收听,就误以为学到了知识,其实离真正的掌握知识差了十万八千里,你以为买到的是知识,其实买到的是“知道”。你以为买到的是掌握,其实只是囤积了一堆“知道”。
对于绝大多数人,听再多知识付费内容者不可能成功,因为都是二道贩子的产品,听着很高大上,但是都不够系统,且失真。当一份知识掺入了太多杂质时,恐怕只能勾兑成鸡汤了。
(摘编自拾遗《大部分知识付费都是大忽悠》)
材料四:
知识付费(这里是广义的,包括材料二提到的4个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学习服务,是有价值的。很多人诟病它,说不如去看书。但实际上,我们大学里面的学习,也从来不是自己去看教材的,而是听老师上课、听大咖做讲座的。更何况时代变化这么快,我们都不敢说学习一定只有看书才行的,学习的形态其实一直在演变。
而学习产品(知识付费产品),付出的最大成本根本不是金钱,而是时间。学习产品要想发展得更良性,首先需要设计体系化的学习内容,越是碎片化时间学习,越需要体系化内容。第二要设计帮助用户结合实践的产品,让用户能够以最低的学习成本来“学以致用”,一定是学习产品的发展方向。第三要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学习的产品,这个产品是根据他们的优劣势、工作的需要来个性化设计。
(摘编自36氪《从教育角度观察,“知识付费”行业是不是好生意?》)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付费是指用户为知识付费平台上的知识产品进行付费的行为,目前,我国知识付费用户和知识付费平台上的知识提供者数量都达到了千万级。
B.知识付费产品按照服务类型,主要分为“资讯”“知识”“课程”“个性化咨询”四种,它们都能针对我们学习中的一些痛点,进行有效的解决。
C.购买了知识付费产品并不一定能真正获得知识,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这些知识经过了产品化加工之后,会出现知识不够系统,而且上失真的情况。
D.由于学习形态的不断演变,知识付费作为一种学习服务肯定具有存在价值,但是知识付于费要想良性发展还需要在产品内容上进行更科学的设计。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知识付费行为的存在,证明知识产品是有经济价值的,因此,今天高效率的优质知识都能在知识付费平台快捷地变现,实现它们的经济价值。
B.根据材料二可知,要想开发一个“课程”类的知识付费产品,无是在线课程还是训练营,课程效果是考量其是否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
C.材料三认为现在的知识付费产品普遍存在知识不够系统的问题,材料四在思考知识付费良性发展时,首先考虑了要设计体系化的学习内容。
D.知识和知识付费产品是两个概念,在今天,知识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免费获得,而知识付费产品必须付费,是因为知识付费产品比知识更有价值。
E. 因为人们进行知识付费学习主要是“利用碎片目时间,终身学习”,所以知识付费产品付出的最大成本根本不是金钱,而是时间。
【小题3】知识付费和传统意义上的花钱买书及参加培训班有何差异?请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归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问题。(节选自必修一读本第六单元)
地球上的王家庄 毕飞宇
我已经八周岁了,可是我每天的任务是为生产队放鸭子,要等到十周岁才能走进学校。我们公社有规定,孩子们十岁上学。十五岁毕业,一毕业就是一个壮劳力。
父亲从县城带回了一张《世界地图》。谁也没有料到,这张《世界地图》在王家庄闹起了相当大的动静。大约在吃过晚饭之后,我的家里挤满了人,一起看世界来了。人们不说话。但是,这一点都不妨碍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基本认识:世界是沿着“中国”这个中心辐射开去的,宛如一个面疙瘩,有人用擀面杖把它压扁了,它只能花花绿绿地向四周延伸,由此派生出七个大洲,四个大洋。中国对世界所做出的贡献,《世界地图》上已经是一览无遗。
看完了地图我们就一起来到了大队部的门口,开始讨论。概括起来说有这样的几点:第一,世界究竟有几个王家庄大?地图上什么都有,为什么反而没有我们王家庄?第二,世界一定有一个底子,这个是肯定的。可它在哪里呢?是什么支撑了我们?如果支撑我们的那个东西没有了,我们会掉到什么地方去?第三,如果我们出门,一直往前走,一定会走到世界的尽头,万一一脚下去,我们肯定会掉进无底的深渊……人们聚栊在一起,显然,开始担忧了。当然,答案是没有的。因为没有答案,我们的脸庞才格外地凝重。
我没有回家,直接找到了我的父亲。我要在父亲那里找到安全。找到答案。父亲站在田埂上,一手拿着书,一手拿着手电,仰着头。我说:“爸爸。”父亲没有理我。过了好半天,父亲说:“我们来看看大熊座。这是摇光,这是开阳……”我没有耐心关心这个问题,我说:“王家庄到底在哪儿?”父亲说:“我们在地球上。地球也是宇宙里的一颗星。”我仰起头,看着夜空。我一定要从宇宙中找到地球,看地球在哪里闪烁。我从父亲的手上接过手电,到处照,到处找。星光灿烂,但没有一处是手电的反光。我急了,说:“地球在哪里?”父亲笑了。父亲说:“地球是不能用眼睛去找的,要用你的脚。”我把手电塞到父亲的手上,掉头就走。走到很远的地方,对着父亲的方向我气愤地吼了一声:“难怪人人都说你神经病!”
我坐在小舢板上,拿起竹篙,一把拍在了水面上。鸭子们伸长了脖子,拼命地向前逃。我要带上我的鸭子,一起到世界的边缘走一走,看一看。
我把鸭子赶出乌金荡,来到了大纵湖。大纵湖一望无际,我坚信,穿过大纵湖,只要再越过太平洋,我就可以抵达大西洋了。我没有能够穿越大纵湖。事实上,进入大纵湖不久我就彻底迷失了方向。望着茫茫的湖水,我喘着粗气,斗志与激情一落千丈。
我是第二天上午被两位社员用另外一条小舢板拖回来的。鸭子没有了。这一次不成功的
探险损失惨重,它使我们生产队永远失去了几十只鸭子。父亲一看见我立即走上来,厉声问:
“鸭子呢?”我用力睁开眼,说:“掉下去了。”父亲看了看队长,又看了看大队支书,大声说:“掉到哪里去了?”我说:“掉下去了,还在往下掉。”父亲掴了我一个大嘴巴。我在倒地的同时就睡着了。听村子里的人说,倒地之后我的父亲还在我的身上踢了一脚,告诉大队支书说我有神经病。后来王家庄的人一直喊我神经病。“神经病”从此成了我的名字。
我非常高兴。它至少说明了一点。我八岁的那一年就和我的父亲平起平坐了。
【小题1】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简要分析作者的言外之意。(4分)
【小题2】作者设置《世界地图》这一素材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儿子和父亲是这篇小说的重点人物,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对父子的共同特点以及他们和村民之间的关系。(6分)
【小题4】小说中多次出现“世界”一词,请结合全文探究这篇小说给我们展现了哪几个“世界”?(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