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鱼的故事
张炜
父亲也被叫到海上拉鱼了。我沿着父亲的足迹,去海上看那些拉大网的人。
海上没有浪,几个人把小船摇进去。随着小船往海里驶,船上的人就抛下一张大网,水面上留下一串白色网漂。小船兜一个圈子靠岸,剩下的事儿就是拽住大网往上拖,费劲地拖。这就是拉大网。
网一动,渔老大就呼喊起来,嗓门吓死人。所有的拉网人随号子嗨呀嗨呀叫,一边后退一边用力。
大网慢慢上来了,岸边的人全都狂呼起来。我这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活蹦乱跳的鱼一齐离水。各种鱼都有,最大的有三尺多长,头颅简直像一头小猪。有一条鱼的眼睛睁得老大,转动着,一会儿盯盯这个,一会儿盯盯那个。我相信它懂事。
岸边早排好了长队,都是赶来买鱼的人。他们有的推车,有的担筐。鱼不值钱,买鱼的扔下一块钱就可以随便背鱼。
父亲真辛苦,每天要拉好多网。早晨还要拉黎明网,这网最重要。这时也是海上老大最精神的时候。拴网绳了,喊号子了,领头喊的人两手伸得像大猩猩一样长,一举一举大喊。海上老大就高兴这样。父亲也跟上喊,额头冒着汗珠。
父亲学会了做一种毒鱼。这种鱼肉最鲜,可偏偏有毒,毒死的人数不完。母亲一见它就吓得叫起来,说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冒这个险。父亲把衣袖绾起,用一把小刀剖开鱼肚,然后分离出什么,把鱼头扔掉。用清水反复冲洗,又将鱼脊背上那两根白线抽掉,说:没事了。母亲喘着把鱼做好。
一种奇特的鲜味飘出,真好吃。这才叫好吃。
父亲从酒葫芦里倒出一点酒,让我和母亲都尝了一小口。这天晚上很愉快,父亲还唱起了一首拉网的歌,母亲为他缝补衣衫。我胆子大了,伏到父亲背上,脊背热得像炕。
父亲常把海上的欢乐带回,又差点全部抵销。这次父亲又捎回几条毒鱼,扔在地上就睡去了。母亲仿照父亲上次那样把鱼剖开,从头全做一遍。还是鲜气逼人,又美吃一顿。
一个多钟头过去,我有点晕,真的晕了。接着我看见父亲全身抖动,手指像按在一根琴弦上,又颤又挪,嘴里吐出了白沫。母亲比我们好一点,脸也黄了。
母亲摇晃过来,我们扶在一起。母亲说:到外面采一点木槿叶,采一点解毒草。
我往外连爬带跑。草地上全是一样的草稞,根本分辨不出有什么不同。这些草稞像是向我伸来,抚摸我。我低下头,它们就像火焰一样烧我的脸。
母亲已经采到了一株解毒草,她先嚼碎一些,吐在我嘴里。原野在眼前变成一片紫色,又变幻出更奇怪的颜色。整个原野都有一层紫幔,下面像有一万条蛇在拱动。它不停地抖、舞,升上来,眼看就要把我覆盖了。我不能挣脱。我想起了妈妈,睁大眼找,四周一个人也没有。我喊,不知喊了多久,才听到一阵脚步声。
我躺在小茅屋里,旁边是父亲。母亲坐在那儿,旁边的碗里是捣成稀汁的解毒草。她说:“孩子,你说胡话……”
吃毒鱼后一个多月的晚上,外面起了大风。风很大,搅弄得整个荒滩不得安宁,各种大声使我害怕。我睡着了,接着就梦见一条小鱼,好俊的小鱼。它打扮得像一个小姑娘一样走进了茅屋。母亲把她抱到怀里,给她梳理透明的头发。真漂亮,除了有两个鱼鳍,到处和人一样。我扯着她的手在院里玩,一起逮蝉。
后来我才知道,母亲想让她做我的媳妇。我不好意思。不过,幸福啊。
她说她要走了,但是还会常来小屋。走前她告诉我:她的爷爷、奶奶、哥哥、弟弟,所有的亲戚都给海上老大逮来了,他们死得惨。她让我求求岸上人,求求他们住手吧。如果他们做得到,她就可以嫁到岸上来。
我哀求母亲去找海上老大,母亲答应了。
小鱼姑娘又来了。她哭着,告诉我,他们还在捕鱼,海里那么多姐妹再也看不到了。她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所以刚才路过鱼铺的时候,给好多睡觉的拉网人腿上胳膊上都扎了红头绳:我把他们扎住了,他们就不能下海了。
梦做到这儿就醒了。我觉得像失掉了一个真正的朋友,竟然哭了。
母亲赶紧把我抱到怀里,问怎么了?我就告诉了这个梦。天亮后父亲要到海上去,母亲让他小心一点。她把我的梦告诉了他,说:孩子梦见好多拉网人都给扎上了红头绳。
父亲瞥了母亲一眼,走了。
后来我才知道:那天父亲把我的梦告诉了海上老大,老大只是一笑。
那天傍晚风息涛平,老大就让小船出海。想不到一场风暴突来,出海的五个人就在人们的眼皮底下跌进了狂浪。他们无一生还。
父亲跑回来嘴唇都紫了,双手抖着跟母亲讲了风暴。
母亲一句话也没说,只直眼盯着我。
这就是鱼的故事。我再也忘不掉,一直没忘。尽管许多人说那只是一次巧合……
(选编自《上海文学》2003年1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在文章开头写拉网时渔老大和拉网人的呼喊,写岸边人面对活蹦乱跳的鱼的狂呼,都是为了表现人们丰收的欢乐,表现自然可以给人们丰厚的馈赠。
B.“我”一家三口因吃大海中的毒鱼而中了毒,却又在草地上找到解毒草而获救。这个情节启示我们:大自然可能带来灾难,也能帮助我们渡过危难。
C.在“我”的梦里,鱼姑娘说给拉网人扎上了红头绳,让他们不能下海。母亲因此提醒父亲,但父亲却毫不在意,结果一些人发生了意外,情节出人意料。
D.小说以一个小孩子的视角,叙述了捕鱼人因拒听鱼姑娘的劝告,捕鱼过多而遭到大自然的惩罚,最终坠海而死的故事,警醒人们要敬畏自然。
E.小说的语言富有特色,既有儿童语言的天真,又具有一定的抒情色彩。在作者的笔下,捕鱼生活虽然艰辛却充满了乐趣,而鱼也带有灵性。
【小题2】小说中“我”的父亲作为捕鱼人的代表,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后半部分详细地描绘了“我”做的一个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赏析。
【小题4】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05 04:17: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鬼脸钱
张建生
当年,开封府有条古玩街,店铺经营古玩字画、珠宝玉器。其中有家古币店,老板刘少白觉得来钱太慢,便打起了歪主意。
民国年间,兵荒马乱,天灾人祸频发。穷人揭不开锅,就卖祖宗传下来的古董。古地中原,散落在民间的文物很多,其中不乏宝物。
可惜穷人不知道啥是文物,更不懂得行情,遇见黑心买主就当废物卖,给多少钱是多少钱。
刘少白经常守在古玩街口,见破衣烂衫者过来就问:“卖东西吗?”穷人不逛古玩街,来了就是卖东西。他坑蒙拐骗,用很少的钱就把西周的贝币、西汉的五铢、唐代的开元通宝弄到手。
刘少白的舅舅冯老先生是古玩界泰斗,听说外甥发昧心财,拄着拐杖找上门来,言辞恳切苦苦规劝。刘少白竟也当成耳旁风。老人见劝不醒他,非常失望。
那天,刘少白在古玩街口拦住一个衣衫褴褛的农民。那人从怀里掏出一样东西,他看见后,兴奋得心里怦怦乱跳。这是一枚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币,椭圆形,币面文字形状怪异,像传说中狰狞的鬼脸,俗称“鬼脸钱”。这种古币在市场上稀缺,价值两三万块大洋,可遇而不可求!
对不懂行的卖主,要欲擒故纵,不可操之过急。刘少白暗中深吸了口气,努力使情绪镇静下来,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说,这玩意儿不值几个钱。两人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以一万块大洋成交。
刘少白心中大喜,自己一转手,至少赚一万块大洋! 回到家里,他兴奋地拿出来欣赏把玩。鬼脸钱边缘和币面手感有些毛糙,这枚鬼脸钱却光滑如玉。他觉得事情不妙,急忙去找舅舅鉴定。
冯老先生古币鉴定道行深厚,单凭手摸就能鉴定。他接过那枚鬼脸钱,捻须注目端详,微眯的双眼陡然睁大,愕然道:“你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看不出这是个赝品? 真品鬼脸钱,铸造呈自然状态,未经精细磨琢,币面文字一挥而就,书法流畅隽秀。赝品边缘和表面打磨得十分光滑,实属画蛇添足;而且字体呆滞,缺乏灵气,有明显模仿痕迹,铜质粗杂,分量也厚重……”
一连几天,刘少白在街头寻找那卖主。可哪里还能找到? 他越想越窝火,把假币狠狠摔到地上。好在杂铜耐摔,只磕出个小坑。
这枚假币像一块石头,沉重地压在刘少白心头,让他寝食难安。他不敢在门店卖,买主发现有假,会兴师问罪,闹腾起来自砸招牌,谁还敢再光顾? 思前想后,只有拿出去卖,反正谁也不认得谁。
开封包公祠附近有个卖古玩的地摊市场。刘少白装扮出一副穷困潦倒的落魄相。虽有人对那枚假币感兴趣,可一问价钱扭头就走。
直到日斜西天,他准备收摊子,才有人执意要买,不过对价钱一路猛砍,最后砍到100块大洋。
拿回去一分钱不值,他只好忍痛成交,拿着银票走出老远,还心跳如鼓。
第二天,那张百元银票有些变色,刘少白赶紧拿到票号兑现。人家说:“刘老板,你在哪儿捡的假票,颜色都褪了!”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呀!
刘少白的大儿子一年四季在外收购古币,这天,他风尘仆仆回来,喜滋滋地说:“爹,出去没有收到好货,回来走到西城门口捡个大‘漏’儿,用一万块大洋收来个宝贝!”刘少白见是个鬼脸钱,不由喜上眉梢。拿过来一看很是眼熟,定睛再看,见上面有个小坑。天哪,冤家又回来了! 他顿觉天旋地转,跌坐在太师椅上,半晌说不出话来。
两万大洋打了水漂,弄得元气大伤,再无资金周转,古币店面临倒闭,全家人如同末日来临。
这天,冯老先生让外甥带那枚假币来家里。刘少白见到舅舅,满脸愧色,嗫嚅道:“怪我眼力还不到家,闹出这么大乱子……”冯老先生摇头道:“不是眼力不济。你是被金钱乱了心性!”
一语惊醒梦中人,刘少白经营古币多年,如果仔细察看不会走眼,可惜心思都用在欺骗上,结果掉进陷阱。
“这枚假币出自‘造假圣手’之手。”冯老先生神色黯然,说罢良久无语。
中原古玩界对“造假圣手”几乎无人不晓。当年,他在古玩界屡作造假大案,特别是古币造假以假乱真,连不少行家都“打眼”,所以人称“造假圣手”。刘少白叹道:“造假圣手有如此高超的造假本事,一定腰缠万贯!”
“错了,错了! 当年,他明里经营古币店,暗中造假古币,本想大捞一把,最后倾家荡产。常言说,柜台不欺三尺子,买卖义取四方财。有谁靠坑蒙拐骗长久立足商界?”
刘少白一脸困惑,舅舅对“造假圣手”知道得如此清楚?
“我就是造假圣手!”冯老先生语调悲伤,缓缓举起那只残手。惨痛的教训让他悔恨不已,就砍下自己一个手指。刘少白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冯老先生收回那枚假币,又拿出两张万元银票,物归原主。为了让外甥知道害人如害己,他派人演出了卖假买假这场戏。
刘少白如梦初醒,“扑通”一声跪下,泪流满面。幸亏舅舅假戏真做,使自己悬崖勒马,迷途知返,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冯老先生当场挥毫泼墨,写下“戒欺”二字,送给外甥。
从此,刘少白诚信经营,把“戒欺”手书制成牌匾悬挂,作为经商的座右铭。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5年第2期)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这篇小小说语言朴实明快,篇幅较短,情节相对简单,人物性格相对单一,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体现了世俗小说弘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的特点。
B.小说情节前后呼应,如刘少白摔鬼脸钱这一情节,就为后文发现儿子所买鬼脸钱为赝品做了铺垫;关于冯老先生卖假买假的戏,前文亦均有所交代。
C.小说最后交代出冯老先生就是造假圣手,情节突起波澜,这既在意料之内,又在情理之中,增强了文章的起伏感,颇具艺术匠心,也升华了主题。
D.刘少白把假币忍痛卖出后,拿着银票走出老远,还心跳如鼓。这一细节是为了表现其当时明知古币是假仍然出售,担心对方发现真相的心虚紧张。
E.冯老先生听说外甥发昧心财,拄着拐杖找上门,对其规劝,却被刘少白当成耳旁风,说明老先生虽身为古玩界泰斗,外甥内心对此却并不完全认同。
【小题2】小说主人公刘少白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后面叙述有关“造假圣手”的情节有何作用? 请结合全文对此进行赏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哼,这些乘客们
契诃夫
“算啦,我以后再也不喝酒了!应该好好工作……我是很喜欢靠领薪水过日子的,所以我就得诚实热心地凭着良心工作,而不能只去贪图安逸和睡懒觉。”
在对自己说了这一番类似劝诫的话以后,列车长波德佳金感到自己的心中产生了一种不可遏止的想要好好工作的愿望。尽管已是深夜两点钟了,可他仍然唤醒了列车员们,让他们和自己一起到各车厢去检查车票。
“请您出示……车票”他一边大声喊道,一边兴高采烈地弹响了三个手指。
半明半暗的车厢里,乘客们睡意朦胧,打着哆嗦,把自己的车票递给了他。
“请您出示车票!”波德佳金对二等车厢里一位身体消瘦、身上蒙着皮大衣和被子的乘客说,“您的……车票!”
那住乘客还在沉睡。列车长不耐烦地又说了一遍:“请您出示车票!”
那位乘客打个哆嗦,睁开朦咙的眼晴,惊恐不安地说:“什么事呀?”
“我在问您呢,您的车票呢?”
“我的天哪我可是一个患有风湿病的人。我已经有三天三夜没睡觉了,刚服了片安眠药,可是您却把我唤醒,而仅仅是要看车票!这太缺乏同情心了!您这人真是不懂事!”
波德佳金在琢磨着自己要不要发火动怒,最后他终于发火了。
“您在这里嚷什么啊?这里又不是酒馆!这是火车。”他大叫道。
“就是酒馆里的人也比您有同情心啊。我刚才是第二次入睡!我且不说这车厢里到处都是煤气味,空气简直让人室息,还有那过堂风也把人折磨得够呛。现在你们又想出这鬼主意,你们用得着这么走形式,把人往死里折腾吗?”
“您听我说啊,我的先生!“波德佳金气得面红耳赤,“如果您再这样大声唯嚷,以致打扰了别的乘客,在下一站我就要强迫您下车!”
“这真是大令人气愤了!”乘客们都愤愤不平地说,“您干嘛要缠着一个病人不放呢!”
“可是,是他自己先大声嚷嚷的呀!”波德佳金有点胆怯地说,“好吧,我不再要求看您的车票了。不过,我应该让您明白,查票是我的职责。”
波德佳金耸了耸肩膀,离开了那个病人乘客。刚开始他还感到受了委屈,可是,后来他心里就感到不安起来,似乎受到良心的谴责:“是啊,我的确不该把一个病人吵醒,不过,这也不能怪我,我这样做正是因为我的职责所在呀,我可以把车站的站长叫来为我作证的。”
列车进站了,在这个车站停留了五分钟。第三遍铃响了之后,波德佳金又走进那个二等年厢,戴着一项红色制帽、长着大胡子的车站站长跟在他身后。
“就是这位先生,”波德佳金开口说,“他说我无权检查他的车票,而且他还很生我的气。站长先生,请您向他解释一下:到底查票是不是我的职责?喂,这位先生!”波德佳金转身对那个身体消瘦的乘客说,“如果您不相信我,您可以问一问这位站长先生。
“刚才您不是来过了吗?为此我又服了一片药,刚打了个盹。您就可怜可怜我吧!”
“您可以问问这位站长先生,我到底有没有权力检查车票?”
“这简直让人无法忍受!給您,这是我的车票!拿去吧!您真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啊!”
“您这样做纯粹是故意作弄人!”一位穿军装的乘客气愤地说。
“算啦……”车站站长皱了皱眉头就拉拽着波德佳金的袖口走了。
波德佳金耸了耸肩膀,只好慢吞吞地跟在站长的身后走了出去。
“真倒霉,想去满足他们的愿望吧,可到头来却还得挨他们的骂!”他感到大惑不解。
下一个车站到了,列车停留了十分钟。第二遍铃响起之前,波德佳金正站在小卖部的旁边喝着矿泉水,有两位先生走到他跟前,一位穿着军大衣,另一位则是工程师打扮。
“我要告诉您,列车长先生!”工程师对波德佳金说,“您的言行和您对那位患病乘客的态度,已经引起了所有在场者的公愤。这一位是上校先生,我是工程师普吉茨基,如果您不向那位患病乘客赔礼道歉的话,我们就会把这件事汇报给铁路管理局局长。”
“先生,你们知道我是……要知道你们都……”波德佳金慌张失措地不知说什么好。
“您也用不着向我们解释什么,不过我们要警告您的是:如果您不向他赔礼道歉,我们就要对那位乘客施加保护。”
“那好吧,我……我去向他赔礼道歉就是了……”
半个小时后,波德佳金想好了赔礼道歌时要说的话,他到那个车厢去了。
“先生!”他礼貌地对那位病人说,“请您听我解释,先生。”
病人抖动了一下身子,霍地一下坐了起来,紧张地说:“什么事啊?”
“我刚才做得……刚才做得有点那个……请您不要生气……”
“哎哟!我已经服过第三遍安眠药了,刚打了一会盹。天哪,我受不了这种折磨啦!”
“这也太卑鄙了吧!”乘客们气愤地说,“滚开!您一定会为您这种行为付出代价的!”
波德佳金无奈地走出车厢。他走进休息室,筋疲力尽地坐在椅子上,牢骚道:“哼,这些乘客们!如果您想满足他们的愿望,结果还得挨他们的骂!本来你是去为他们服务,为他们办事,可还得落他们的理怨!去你们的吧,我什么事也不管了,我要大口喝酒!”
波德佳金一口气喝下半瓶酒,从此再也不去考虑什么工作、职责和为人诚实的事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是对列车长波德佳金心理变化的描写,为下文有关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也与小说结尾形成了鲜明对照。
B.波德佳金非常兴奋地带领列车员们深夜查票,表明他的工作态度发生了改变,也暗示深夜查票的决定有些草率。
C.多数乘客自觉配合了波德佳金的查票工作和下文病人乘客拒绝配合查票形成对照,是为了说明多数乘客的素质比较高。
D.这篇小说成功地运用讽刺手法塑造了波德佳金这一人物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体现了契诃夫高超的艺术技巧。
【小题2】作者是怎样刻画“车站站长”这一形象的?站长形象对波德佳金的形象塑造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哼,这些乘客们”为题目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一个捕狗者的自白
德 海因里希·伯尔
尽管很难说出口,但我仍不得不承认,我所从事的职业,既使我赖以为生但又常常使我良心不安。我是狗税务局的职员,在城中四处巡查,追捕那些未注册的犬类。我伪装成一个温文尔雅漫步的人,身材矮小而臃肿,嘴里衔着一支价格适中的香烟,穿越着公园和僻静的街道,与所遇到的牵着狗散步的人搭讪聊天,进而了解有关他们的狗的情况,记住他们的姓名、地址,亲切地抚摸着狗脖子,判断它们是否注册。
我几乎认得所有已注册的狗,即使在散步时看见一只被弃在路边的狗,我也能立即想出有关它的注册情况。我的特殊兴趣倾注在那些已怀孕并兴奋地期待着生下未来的缴税者的母狗身上:我监视着,并仔细地记下它们的状况及日期,并窥视着它们,究竟把小狗送往何处,让它们神不知鬼不觉地长大,待到谁也不敢再把它们溺死的时候,便将它们付诸法律。因为我自己本来就很喜欢狗,所以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心中总是有种愧疚的心理,或许我真的应该换一种职业,来减轻自己的时常出现的义务与爱好两者矛盾的思想斗争,不过,我老实承认,在两者的斗争中,爱好是经常取胜的。因为有些狗我的确不忍申报,对于它们我则是——诚如常言所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每当这种情况出现时,我总是怀着一种非同寻常的宽容心理,毕竟我自己养的狗也仍未注册,虽然它不是一条名贵的纯种狗,但我的妻子和孩子都很喜爱它,精心饲养它,只要他们不去想自己所爱护的动物是一个违法存在的小东西就行了。
生活本身就充满了风险。也许我应该谨慎些为好。但是,因为我工作的缘故,愈加使我确信不疑:法律是永远容许违犯的。我的工作很辛苦。为了完成任务,我不得不经常在荆棘丛中躲藏许久甚至几个钟头,来等待着某一处所传出的犬吠声,告诉我哪里有可疑的非法的狗。或者,我蹲在残垣断壁的后面,窥探着一只孤狗判断是不是我的工作范围。然后我筋疲力尽、污垢满身地回到家中,坐在炉旁吸着烟,抚摸着我们的普鲁托的茸毛,而这又使我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内疚。
正因为如此,我就更珍惜星期天与妻子和孩子们一起与狗的漫长的散步,因为每逢周日是我们的假日,即使是未注册的狗,也可以随意外出,而不必受到任何监视,而我对在那天所遇见的狗,则完全以一种寻常百姓的心态来对待,丝毫不掺杂工作的责任和义务。
不过,在两次周日的遛狗路上与上司相遇后,我决定换一条路走,虽然他每次总是停下脚步来,跟我妻子和孩子们打招呼,并且抚摩我们的普鲁托的茸毛。可是,普鲁托竟一点也不似往日的温顺,它常常狂吠,意欲冲扑,这着实让我大吃一惊,往往匆忙告辞,从而引起上司的满腹狐疑,于是他经常注视着我着急出汗的样子。
本来也早就想给我的狗注册,可是我的收入实在是少得可怜,或许我应该换份工作去做。但是我已经50岁了,而且处在我这种年纪的人是不愿再改行了。不管怎么说,我的生活与事业并非都一帆风顺。倘若尚可,我一定会去注册,但是一点希望也没有了,我妻子在无意的闲谈中对我的上司说,这只小动物我们已经养了三年了,它已经是家里的一份子,跟孩子们形影不离——这些事情交错复杂,使我在注册一事上更是难上加难。  
我为了减少自己内心的愧疚,使自己的良心得到些许安慰而努力地工作,可是,却往往事与愿违,这终于使我陷于穷途末路的绝境。虽说人们不该给正在脱粒的牛戴上箍嘴,但我不知道我的上司是否有足够的灵活精神,让《圣经》的经文付诸实现。我感到自己彻底的完了,因为我工作职务的关系,有些人以为我是犬儒派,可是我对此又能怎样,我无法辩解,也无从为自己辩解,因为我的工作就是需要我不得不天天与狗们周旋啊……
【小题1】这篇小说采用了什么叙述角度(人称)?有什么效果?(3分)
【小题2】从全文看,职业“常常使我良心不安”的原因是哪些?(4分)
【小题3】小说给狗税务员安排了一条未注册的狗,这样的情节设计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请结合全文分析“我”这一人物形象。(3分)
【小题5】小说主旨往往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你觉得这篇小说可能有哪些主旨?请结合文本探究。(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色撩人
孙蕙
梨木街是一条古老的小街,木板店铺,青砖路面,南临晏溪河。梨木街上的人家都从事梨木生意,生产出来的梨木货真价实。
从穿开裆裤起,张仕文就在父亲的店铺里滚来爬去,常常是眼不错珠地瞅着父亲的两只手,琢磨着那些木料怎么抛来削去就成了做活计的农具。
初中毕业后,15岁的张仕文死活不肯再去学校继续念书,他说他要学木匠。父亲不同意,朝他脸上甩了一巴掌。张仕文朝父亲鞠了个躬,锁上院门,头也不回地去梨木街的“农具铺”做了学徒工。
不过两年的光景,张仕文已俨然一成年男人,脸庞黑黑,眼神犀利,下巴蓄起了一圈胡须。在自己的“农具铺”开张之际,张仕文发誓:不混出个样子绝不讨媳妇,谁接受了我,我就为她剃去胡须,恢复真面目!
从此,胡子成了张仕文的代名词。
别看梨木街只有七里长,居民的眼光却不短。胡子的誓言如乱飞的风筝,在空中飘呀飘就是没个着落点。眼看“奔三”了,也没见他身边多个人,倒见他的胡子野草般疯长,密匝匝地包裹了整个下巴。
下午四点钟,胡子发完货,沿着晏溪河信步拐上八字桥。八字桥是街上最高的桥,站在桥头,视线可以横扫东西七里长街。那天是冬至时节,天空灰蒙蒙的,街上不见一个人影。看样子要落雪呢。胡子站了会儿,感到风如刀子般直往心里钻,遂掉转头准备回店里去,却瞥见有个人影,依着院墙闪进桥西的幼儿园里。胡子的心咯噔了一下,没容多想,撒腿就奔了过去。
孩子的哭喊声从教室里传出来。两名园工模样的大妈站在门外急得团团转。见胡子进来,一把拖住他,连声说胡子快救救月丫头快救救孩子们,那个男的有刀啊你要当心。
透过窗户,胡子看见一个陌生的青年男子用刀抵着女子的脖子,大声叫嚷着要见校长。墙角落下,十几个孩子围在一起,哭叫道:何老师我怕啊,我要回家。
胡子一脚踹开教室门,说我是校长,有什么事尽管讲,别伤了女孩子家!
你骗人,校长不可能留胡子,快去把校长叫来!
骗你,梨木街的校长就是我这样子的,再不说揍你!
胡子一声吼,男子拿刀的手竟然晃了几晃。女子趁机推开刀,身子往地上一蹲,亮出一招武术动作。说时迟那时快,胡子也一个箭步跨上前,两人同时将男子摁倒在地上。
事后胡子得知,女子名叫何月,是新分配来的老师。令胡子惊异的是,看上去娇小玲珑的何月,却有着一般女子身上少见的沉着冷静,而且出手不凡,这样的女子,梨木街找不到第二个。
转眼到了春天,梨木街沿河的花开得正艳。县医院的献血车停在梨木街上,穿白大褂的医生们宣传了老半天,敢上车献血的人还是寥寥无几。
胡子踏进献血车时,发现已有人先他而来,正将胳膊伸得老长,等着医生做皮试。那人回头,原来,又是何月。
何月咯咯地笑起来。
两人面对面地斜躺着。何月笑弯了的两眼,恰如晏溪河的水,漾得人心一波一波的。
胡子希望被这样的水淹没,但他知道,他和何月,门不当户不对,就好比一个天一个地,天和地怎么可能融到一块呢?何月再来店里找他聊天时,胡子便借口忙将何月晾在一边。
这天傍晚,梨木街的张妈到他店里,见人多,将他拖到里屋,说幼儿园有个女先生看上了他,来听听他的意见。
胡子的眼皮跳了三跳。沉吟许久,胡子才告诉张妈今年订的货多,暂不考虑个人大事。
张妈瞪圆两眼,两手叉腰指责他:你小子有能耐了不是,这天仙样的丫头你不要,你呀,真是麻绳串豆腐,提不起来哟。
胡子知道是什么在内心作祟。心烦意乱中,他将剃须刀随手放进口袋里,开了门出去,沿着晏溪河来回地踱着步子。此时,上弦月刚刚升上中天,沿河人家的灯早已熄灭。但,不远处却有盏灯光照着漆黑的夜空。他知道,那是幼儿园的所在地。
恍惚中,胡子看见一个娇小的身影出现在眼前。
月光下的女先生何月,肤色更加地白晳。
(选自《小小说300篇鉴赏》)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介绍梨木街,青砖路面更显古朴,有木板店铺,还临晏溪河,这些实际上是为张仕文这个人物出场作铺垫。
B.初中毕业后,15岁的张仕文不肯再去念书,面对他的要求,父亲只是朝他脸上甩了一巴掌,由此可见他父亲是非常生气的。
C.张仕文立志要开一家自己的店铺,于是他开始蓄胡须,结果不到两年的时间,他终于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木匠店铺。
D.作者通过动作、肖像和神态描写,塑造了何月这个形象,她沉着、冷静、勇敢而无私奉献,这也促使胡子爱情之苗萌发。
【小题2】胡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两段内容去掉会更好。对此,你有什么样的认识?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 “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 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 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 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 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 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
C.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
E.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小题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