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8分)
许愿
杨绯红
天色微黑,刘老汉的烟袋锅在院子里一明一灭。
“明儿你在家搁油锅、蒸馍,我到镇上买肉,到点得准备好。唉!咋会是这样呢?”
刘老汉在磨毛了边的布鞋底子上“砰砰”磕掉最后一锅烟灰,随手捡起一根小棒,捅捅烟袋锅子被烟油渍腻塞了的小眼。
女人不吭声站在灶房门口,瞥瞥男人黑青着的脸,男人却已经起身回屋去了。
女人也跟着进了屋。从刘老汉躺着的席沿下摸出一串钥匙,拣出其中一把捏住,支起身子打开一个半大的木箱子,取出没了上盖的纸鞋盒子。
“得多少?”
“肉啥价?时间长不买,也不知道啥价了。拿二十吧,多了比少了强。”
女人从鞋盒子里拿出一叠卷着的钱,展开了,从里面找出几张放在刘老汉脚边。
“你说咱娃会出事?不会是死鬼马三瞎咧咧的?”
刘老汉不言语,眼睛瞪着屋顶棚。
“咱娃就是个所里的二把手,人又实在,咋会一准就是咱娃的事儿?”女人试图让刘老汉说话,可半天那头一点声音也没有。
天色微亮,刘老汉光脊梁坐在炕上抽烟,女人起身取一件浆洗的雪白的对襟衬衫递过来,刘老汉在桌腿上磕磕烟袋锅,穿上衬衣,站在床边把白色的小纽扣一颗一颗扣到脖子底下,抓起桌子上的钱折了折放进左胸口的袋子里,这就准备往外走。
刘老汉走到门口停了停,掉转脚跟又折回来说:“再拿点钱吧,宽备窄用。”
“香箔都有,不要再买了。”女人说着重新从席沿下摸出钥匙。
太阳挪着小脚不知不觉就走到了房檐下,刘老汉提溜着猪肋条肉进了院。刘老汉抽抽鼻子,从厨房里飘出的油炸食品的香味让他有点不适应。
红白相间的猪条肉,白花花的大蒸馍,黄灿灿的油酥糕,再加上刘老汉从上房屋里拿来的一瓶没开封的酒,瞅着这贵重的四色礼,刘老汉和女人对视了一下,心底略微平静了些。
刘老汉还是那件浆得发白的衬衣,女人换了碎蓝花花的上衣,两人一前一后往后山最高的顶上走去。
七月的日头隔着一层淡淡的云雾,使那些蔫头耷脑的树木花草更加蔫头耷脑。女人撩起衣襟擦了把汗说:“哑巴日头晒死人。好几天没下雨了,庄稼该遭难呢。”刘老汉显然很不乐意女人在这个时候提这个话题,把左手提着的篮子换到右手上,抹了一把脖子上的汗说:“老天长着眼呢!这么热不就是在孕雨么?”
“唉,靠天哟......”
“嗨!咋能光靠天呢。就跟娃这事儿,还不是得靠他自己把持?”
女人不再说话,紧走两步往前赶路。
山顶一座石头垒砌的小房子前面,应门一尊披了红绸布的神像靠墙耸立着,威严而又慈祥地俯视着刘老汉和女人。刘老汉定睛看了看神像的眼睛,不由自主地和女人一起双膝跪了下去。跪着的刘老汉把篮子放在地上,在裤子上拂拂手,这才恭恭敬敬地取出一样样贡品,摆在神像前面的供桌上。又从篮子里拿出一些锡箔纸折了折,放在前面的空地上用火机点了,再把女人手里攥着的一捆香也点燃了,插进供桌上装满沙土的石龛里,一缕青烟袅袅升起,便有了清香弥漫开来。刘老汉和女人双手举过头顶,深深地拜了下去。
“山神爷爷您老好呀!俺有好久没来了!俺俩没文化,娃们少不经事,您老可得帮他指点指点啊。娃年轻糊涂,有些事怕一时分不清......”
又是微黑的天色,刘老汉吸着烟袋锅晃进自家院子,烟袋锅在模糊了的院子里一明一灭。
女人急慌慌地从厨房里出来,看着闷头抽烟的男人,小心翼翼地问:“镇上人咋说了?”
“没见到娃。不过马三说了,所里的事不关咱娃,是一把手的事。咱娃要当所长了。看看平时敲打敲打还是有用吧?”
女人身子颤了颤,全身一松,手就在胸前垂了下来:“那咱得去还愿吧?”
“可不,说话得算数,人这一辈子不能糊弄,神也一样不能糊弄。”刘老汉在磨毛了边的布鞋底子上“砰砰”磕掉最后一锅烟灰,随手捡起一根小棒,捅捅烟袋锅子被烟油渍腻塞了的小眼:“快去发面,明个儿咱还愿去。”
【小题1】文中两次写到“捅捅烟袋锅子被烟油渍腻塞了的小眼”,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分)
【小题2】赏析下列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七月的日头隔着一层淡淡的云雾,使那些蔫头耷脑的树木花草更加蔫头耷脑。(2分)
(2)刘老汉吸着烟袋锅晃进自家院子。(2分)
【小题3】请简要概括刘老汉的形象特点。(4分)
【小题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刘老汉许愿这件事的认识。(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2-15 02:29: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奔丧

王魁还是在他娘升天的那一年回的老家。屈指算来,他已经整整五年没有回故乡黄泥湾了。爹虽然老了,但没有老到犯糊涂的份儿上。就这几个手指头,他掰得过来。

爹躺在床上,有气无力地说,给宝儿打电话,让他快回来。

“怎么跟他说呢?”

“就说我不行了,要见他最后一面。”

王魁的几个姐姐分别叫王凤、王琴、王芳,爹叫了她们半辈子王凤、王琴、王芳。王魁有大号,可爹偏不叫,他都三十多岁的人了,爹还宝儿宝儿地喊他。王魁出生的时候,爹已经四十七岁了,娘四十五。这么大年龄结出个老秋瓜,怎么不是个宝儿呢?

王魁跟头流星地从广州赶回来。一进院子,他就丢了行李,长嚎一声,“爹啊”,救火似的往爹的卧室冲。

按照女儿们事先的安排,王魁进来以后,爹只能缓缓地睁开眼睛,气若游丝地哼几声,然后在女儿们的搀扶下慢慢坐起来,和王魁拉呱儿……可是爹憋不住。爹双手一撑,竟然呼啦一下直起腰,一把抱住王魁,大声地说:“宝儿,宝儿,俺的宝儿……”

这个戏至此彻底演砸了!

王魁从爹的卧室走出来的时候,脸色比锅底还黑。王琴递给他一杯茶,他劈手接过来,掼了个粉碎;王芳递给他一块馍,他也摔在她脚边;

王凤也黑了脸,喝道:“王魁,你疯了吗?”

王魁吼道:“我疯了,我就是疯了。你们知道吗?我们厂现在正是生产旺季,忙得吃饭放屁的工夫都没有。老板死活不批假,我是赌气辞职回来的。”

王芳嘀咕:“不就是打个工吗?以后再找活儿,还能找不到?”

王魁一下子蹦到王芳面前,手指着她的鼻尖,说:“我在这个厂干了十三年,从小工到主管,我容易吗?小工拼死拼活干一个月,才三千元,主管一个月一万多,你知道吗?你去给我找个主管的活儿试试!”

王芳吓哭了,躲到了王凤身后。

王琴气恼地说,爹五年没见你,能不想你吗?

王魁说:“想我,看看照片行不行,打打电话行不行,把他送广州去一趟行不行,非得让我回来?我哪个月不给他汇钱?他缺吃缺喝缺穿了?”

王凤想再说些什么,张了张嘴,却什么也没说出来。她们鱼贯走进屋,走进爹的卧室,围坐在爹的床边。显然,院子里发生的一切,爹尽收耳底。爹浑浊的眼泪像雨天屋檐滴水似的纷纭落下来。王凤给爹擦眼泪,爹的眼泪没擦干,她自己的眼泪反倒流了出来。

吃晚饭的时候,王魁说:“我已经给老板打电话了,想收回辞职报告。老板同意了,让我尽快赶回去上班。”顿了顿,王魁又说,“明天一早,我就走。”

爹一口饭含在嘴里,不嚼了,呆呆地看王魁,嚼得半碎的饭粒一点一点从嘴角掉出来。

三个姐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低下了头,默默吃饭。

第二天一大早,天刚蒙蒙亮,王魁就背着行李,要离家远行。王魁向爹辞行,院内院外,却没有爹的影子。姐姐们簇拥着他,把他送出村庄。

回到家,天大亮了。王芳清扫爹的卧室,王凤和王琴去厨房准备早餐。王芳发现,爹床边的桌子上,放着一个打开的烟盒,背面歪歪扭扭写了一行字:宝儿,爹对不起你,今后不再拖累你了。王芳还发现,爹的床上,堆着一摞红彤彤的百元钞票,钞票下面,也是几张打开的烟盒。她把烟盒抽出来,只见每张烟盒的背面,都写着一行行日期和几百、上千不等的金额。

王芳凄厉地喊:“大姐,二姐!”

王凤和王琴应声而入,接过烟盒一看,都慌了神儿。王凤哽咽着说:“快,快,给王魁打电话,让他快回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写王魁还是在他娘升天的那一年回过老家的情况。主要是说明王魁在外打工很久没有回家了,侧面表现王魁的爹对儿子的强烈思念之情。
B.王魁回到家,他父亲一下子就坐了起来,“撑”“呼啦”“抱”这些词语生动地表现了王魁父亲见到儿子时的激动心情,这也让装病的事被戳穿。
C.王凤在行事风格上符合家里老大的特点,她批评了发牌气的弟弟,也明白弟弟在外打工的难处,看到爹的留言就赶紧要妹妹们打电话告诉王魁。
D.小说通过一一个老父亲因思念儿子而装病骗儿子回家的故事表现了对当前农村老人生活现状的关注,也表现了年轻人与父辈思想观念的冲突。
【小题2】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王魁的形象特征。
【小题3】小说设计王魁的爹留言出走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壮士   
周海亮
100米决赛,只需保住一枚银牌,他所代表的城市的奖牌数,就会跃居第一。并不仅仅是一个名次的概念,这代表着许多实实在在的东西。100米是最后一项赛事,那是他们最后的超越机会。
他当然有拿一枚银牌的实力。
发令枪还没有响,他就冲了出去。是抢跑。他受到裁判的警告。气氛变得骤然紧张。
教练告诉他,银牌,一定要拿到手。拿了银牌,你就成为城市的英雄;拿不到,你就是城市的罪人。可是现在,站在起跑线上,他认为自己必须第一个冲过终点。第二名,银牌,对他来说,毫无意义。
没有商量的余地。只能如此。
发令枪第二次想起来。他第一个弹出去。他像一只神鹿。像一阵疾风。像一道闪电。像节奏极快的说唱或者音乐。周围山呼海啸,可是他听不见任何声音。他的眼睛始终盯着终点的那根红线离他越来越近,越来越近,仿佛伸手可及……
突然有人从身边超越。是实力最强的那个对手,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冲刺能力。现在他落到了第二名。他和第一名,只有小半步的距离。他调整着自己的节奏,拼尽了全身的力气,试图重新夺回第一名的位置,可是他办不到。小半步,将成为第一和第二的距离,金牌和银牌的距离,天堂和地狱的距离。
其实,他的任务,不过是一枚银牌。有了银牌,他就是英雄。可是他知道,今天,他必须最先碰触那根红线。第二名对他来说,注定是一场灾难。
终点向他奔来。那根红线向他奔来。可是他和第一名,仍是小半步的距离。对手即将撞线。他即将崩溃。
最后一刻,他扑向终点。他向那条红线,伸出了两手。
他抓住了那根代表胜利的红线。他把它抓得很紧。抓紧红线的刹那,他重重摔倒在地。他飞快地爬起来,一瘸一拐跑向摄像机。他兴奋得满脸通红。他挥舞着那根红线,冲摄像机不停地喊,看到了吗?红线!我是第一名,我是冠军!他的膝盖上流着血,一小块白骨清晰可见。
所有人都惊呆了。人们忘记了阻止他。人们认为他成了一个疯子。整个体育场雅雀无声,人们只听到他一个人近似于疯狂的呐喊,我是第一名!我是冠军!
理所当然,他犯规了。他被取消了成绩。他丢掉了那枚到手的银牌。他成了城市的罪人。
并且,终点的突然摔倒让他有伤的左腿加重了伤情。虽然他仍然可以跑,但却不再能参加任何比赛。他只好选择了提前退役。
可是他知道,自己必须这么做。
因为女儿。因为他向女儿保证过。
出征前,三岁的女儿坐在妻子怀里,说,爸爸能得第一名吗?妻子说当然能,爸爸就是第一名去的。他赶紧瞪一眼妻子。他知道自己没有跑第一名的实力。女儿说那我也要去看。他说这可不行,人家不让的。女儿不干,哭闹了半天,哭得他和妻子心烦意乱。最后女儿终于妥协,但是却要他亲口答应她一定要跑第一名。他红着眼睛抚摸了女儿圆圆的脑袋。他咬咬牙,做出一个决定。他说会的。一定会的。我会第一个拿到那根红线。第一个拿到红线的,就是冠军。到时你肯定会在电视上看到。我保证。然后,他躲到洗手间里,嚎啕大哭。
这是女儿最后一次看他的比赛。大夫说,她的病情正在极速恶化,她活不到这个月底
其实他本该呆在家里陪着自己的女儿。可是,城市需要他的银牌。
其实他本该为这个城市夺取一枚银牌。可是,女儿需要他的第一。
所以,他去了,然后,他只能犯规。
他的城市和他的女儿,他选择了后者。
(选自《小说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他”第一次抢跑的描写,表现了他的焦虑和紧张;而教练反复叮嘱客观上更增加了他的压力,暗示了他必然面临的悲剧结局。
B.小说中反复出现的“那根红线”,“他”不惜一切手段想要得到,最终却只能通过犯规方式来不光彩地获得,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C.小说大量运用短句,构成短小的段落,节奏感极强,既符合比赛这种激烈的场景,又暗合人物矛盾重重的心里活动,富有表现力。
D.这篇小说构思巧妙,内涵蕴藉,充满爱与力量的故事感动着读者的心,小说中人物的做法虽然有些不当,但却会引起读者的同情。
【小题2】小说插叙“他”出征前发生在家里的这一段情节,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3】在“他的城市和他的女儿”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对此,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美丽乡村

芦芙荭

(1)那天早上,他刚一进办公室,电视台的总导演就找到他。这些年,电视台和他有很多合作,他和总导演都合作成朋友了。他一看到总导演,就开玩笑说,是不是又要我找赞助?我都成了你们电视台的钱袋子了。总导演接过他递过来的烟,一屁股坐在沙发上,说,你说说,你除了钱,还能有什么?开过玩笑,总导演才言归正传,说,电视台准备拍一部关于乡村记忆的纪录片。地点选在你老家的那个村子,这一次,不要你出钱,但你得给我们帮帮别的忙。

(2)他的老家距县城有七十多里,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傍水的小山村。村子里的房子、门楼、院墙以及鸡舍、猪圈、牛栏清一色都是用青石板砌成。虽然没有街道,但户连户、舍连舍勾连成一片,错落有致,看起来特别美。他虽然离开村子多年,每年总会回去转上几次。这些年,他在城里盖起了一栋栋大楼,心里却总是割舍不了那些石板房。那里每个角落都有他美好的记忆。

(3)一听说在他老家拍电视片,他一下子就来了兴趣。你要我做什么?总导演说,是这样的,我们已到你的老家那个村子踩过几次景了,一切都满意,唯一缺的就是人了。缺人?他有些不明白。

(4)是的。你的老家你知道。这几年村子里的人外出的外出,搬走的搬走。那天我们去村子里踩景时才发现,偌大的一个村子几乎成了空村。只有四五户人家,而且都是老人,他说这我知道。总导演说,问题是,我们拍纪录片,不能拍个空村子吧,那么好的景致,没有人,拍出来又有什么意思呢?你想想,一个有人声有狗叫又有炊烟的村子出现在电视里该是多么美的画面呀。

(5)他明白了总导演的意思,可这比出钱的难度还大。别给我说难,我知道你的能耐,凭你在村里的威信,这事对你来说就不算个事。这事还真是个事。

(6)送走总导演,他就开始给村子里在外的人打电话,一开始,大家听说要在老家的村子里拍电视,都兴奋得不得了。可一说到具体的事情上,问题就来了,有的说生意忙走不开,有的说小孩要上学得照看,推三挡四找各种理由。尽管难度大,最终他还是做通了全村人的工作。他答应所有人、回村拍电视那几天生意上的所有损失都由他来承担。事情总算定了下来。今天还有一个意外之喜。村子里一户准备给孩子结婚的人家,也被他说动,决定将婚礼搬回村子里办。在摄制组开拍的前两天,他和村里的人相约着,拖家带口地回到了村子里,那时孩子们刚好放寒假,为了还原生活,他还买来了红辣椒、玉米棒子,将它们穿起来,挂在各家各户的山墙上。石板墙、红辣椒,一下子将所有人的记忆拉回到过去的岁月。

(7)生活其实是不用导演的。大人们平时难得有这样的机会聚在一起,火塘里生起火,围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话。小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像自由的小鸟一样,在村子里追来跑去。偶尔响起一声两声狗叫,村子就一下子活起来了。

(8)电视开拍的第二天,那户给孩子结婚的人家,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场院里摆起了酒席,全村的人都来喝喜酒。主家还请来响器班子,吹吹打打地热闹了起来。大家几乎都忘了拍电视的事。

(9)电视片拍得是异常顺利。杀青那天,总导演握着他的手说,多么好的乡村生活呀,真有点儿舍不得离开呢。唯一遗憾的是,没有下雪,①要是下一场雪,孩子们再在村子里打雪仗,堆上雪人就更有意思了。

(10)送走摄制组的那天晚上,他让老婆将炕烧热,美美地睡了一觉,这些年他真的没有好好睡过一次安稳觉。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真是好。

(11)②早上起床,他一打开门,外面竟然下起了雪。昨天晚上他已想好,和大伙儿商量一下,这个春节就在村子里过吧。

(12)转过墙角,他却发现,村子里好多人正将他们带回来的行李往公路上搬。那里停着他们开回来的车。有些手脚麻利的,已经将车发动了起来。

(13)他们是在准备回城了。怎么就不能在村子里过一个年呢?

(14)他回过头往村子看去,此时,整个村庄一下子又安静了下来。③雪越下越大,那纷纷扬扬的大雪似乎要将整个村子掩埋掉

(选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二自然段文字属于倒叙,既交代“他”老家的地理位置和村子的概貌,又呼应标题与开头,自然引出下文的故事。
B.“他”和村民听说电视台要到自己家乡拍摄一部关于乡村记忆的纪录片,都很兴奋,相约着拖家带口地回到村子。
C.“他”家乡村民的艺术素质都较高,不要导演的任何指导就使得电视片拍得异常顺利,赢得总导演的啧啧称赞。
D.作品有意模糊美丽乡村的具体特点,淡化讲故事的技巧,模糊人物身份、肖像和姓名,旨在突出故事的典型性。
【小题2】小说三处写到“雪”(见文中画线句),各自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结尾虽简短但耐人寻味,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看你有点眼熟
三石
软磨硬泡的,局长终于松了口,答应将洪波调回单位。
洪波心情不错,一边哼着歌一边收拾着东西。
“有本事,走了就别再回来。”万春没好气地说。万春是村支书,洪波是县里下派的扶贫第一书记,虽说工作时难免“马勺碰锅沿”,可一年下来,两人交情不浅。
洪波笑了:“那不行,虽然不驻村,但村里我还有结对贫困户呢!”
“知道就好。”万春拎起洪波捆好的被褥和包,搁到洪波的车后座上。
洪波跟了出来,握着万春的手:“老哥,我走了,媳妇明天的预产期,晚上得去医院。”
万春不舍:“也不跟大家伙儿打个招呼?”
洪波摇摇头:“不了,这一年好像也没干什么事,见着乡亲们不知道说什么。”
万春哼了一声:“干没干事,得他们说了算。”
顺着万春的目光看去,一帮村民急匆匆地赶了过来,还没到跟前就有人高声问:“小洪,你这是要走啊?”
“没呢,家里有点事,过些日子还来。”洪波不好实话实说。
有人看到车后座的行李:“被子都带回去了,还能再来?”
洪波有些尴尬,不知道如何回答。
万春说话了:“小洪媳妇明天生孩子,孩子生完他还回来,用不了几天。”
大家有些半信半疑,善平大爷问:“小洪,你小子可别骗你善平大爷。”洪波眼睛便有些湿润了,使劲握着善平大爷粗糙的大手:“大爷,您老放心,我还会来村里的。”
大家乐了,一个个拱手道喜,七嘴八舌地说要去洪波家讨酒吃。洪波便有些哽咽,匆匆跟大家道别,开着车一溜烟地出了村。
洪波情绪一时平复不下来,车开得有些心不在焉。没出几里地,经过一户人家门口,一下没注意,轧死了个半大鸡仔。
“怎么开的车咯?”一个四十来岁的汉子,骂骂咧咧地蹿了过来,拎起死鸡,一脸怒气,“你说,怎么办咯?”
汉子叫老扁,在当地口碑并不好。不是同村,所以洪波并不熟识;但经常从老扁家门口路过,知道这么个人。赔钱是肯定的,别漫天要价就成。“不好意思,我赔你钱,你说赔多少吧。”
老扁斜着眼:“不要你多,三百!”
洪波眼睛瞪得老圆:“一只小鸡仔要三百?你这不讹人吗?”
老扁冷冷哼了一声:“我就讹你了,怎么着?”
洪波差一点就火了,可一想还得赶时间,要是闹起来,一时半会脱不了身。再说跟这种人计较,不值。“行,三百就三百。”掏出三张百元票子递给了老扁。
“爽快!”老扁眼睛笑成一条缝,接过钱一张一张地对着阳光看真假,边看边问:“呃,我怎么看你有点眼熟?”
洪波没好气地说:“我是县里来扶贫的,从你门口过了一年了。”
老扁将钱一收,盯着洪波打量:“你是县里的扶贫干部?”
洪波说:“在箬源村扶贫,不像吗?”
点点头:“嗯,怪不得看着眼熟。”老扁搓着手上的三百块钱,表情有些怪怪的。洪波不想再搭理老扁,打开车门上了车。这时,老扁一步跨了过来,将钱从车窗扔给洪波,“这钱我不要了,还给你。”
洪波一时没反应过来,待缓过神来,老扁已哼着小调回了屋。
洪波把眼神收了回来,在车里呆坐了好一会儿,才启动了车子。
进了县城,洪波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去了单位,径直来到局长办公室,进门便说:“局长,驻村第一书记不用换人了。我想请几天假,等媳妇生完孩子就去村里,接着干。”
“什么?”局长一时没明白过来。
(选自2018年6月25日《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干没干事,得他们说了算。”这一方面说明扶贫工作的效果怎样,一切以百姓说了算;另一方面也能暗中看出老百姓对洪波的工作还是肯定的。
B.“洪波眼睛便有些湿润了”“有些哽咽”表现了洪波对箬源村老百姓是有感情的,同时也铺垫洪波再次回村扶贫的可能,使情节不突兀。
C.小说语言描写极富个性化,能鲜明展现人物的性格。如“我就讹你了,怎么着?”刻画出老扁在自身利益受损时急于挽回的着急心理。
D.老扁看洪波有点眼熟,得知他是扶贫干部后,就把钱退还给他,洪波深受感动,这更坚定了洪波舍弃小家返村扶贫的坚定信念。
【小题2】小说中洪波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离不开矛盾冲突。请从文中找出三处矛盾冲突,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小题4】小说以“看你有点眼熟”为标题有哪些意蕴,试做简要阐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机火车
①父亲扒过火车,在浙赣线上。
②他扒的是拉煤的货车。火车经过车站时,父亲挑着一担米糖,身影如风,和火车进行赛跑。他的脚下,像装了风火轮一样,越跑越快。就在火车驶离站台的一瞬间, 父亲纵身一跃,一手稳稳地托住肩上的担子,一手凌空攀上车门边的把手,三下两下, 身手敏捷地上去了。彼时,天边夕阳正在缓缓坠落,在这个背景的衬托下,父亲站在 火车顶上黝黑的剪影,伟岸,如松。
③其实,这是我理想中的父亲,和儿时连环画上的铁道游击队差不多。父亲个子 瘦小,身单力薄,别说是挑一担米糖追赶火车,就是让他在平地上挑稍微重一点的担 子,也是吭哧半天,举步维艰。但是,他确实扒过火车,在浙赣线上。
④我老家丰城以产煤而闻名江南,素称煤海,浙赣铁路特意在这里设了一个小站, 每天挖出山一样的煤炭,从小站的煤场装运出发,过樟树’过新余,过宜春,过萍乡, --路西行到达湖南株洲,然后换火车头,转京广线南下或者北上。我的家,就在小站 二十里地开外的一个小山村。
⑤1997年冬末的黄昏,万物萧条,母亲挑着一对空箩筐,走在去镇子的路上,父 亲袖着双手,缩头缩脑,亦步亦趋,跟在母亲的背影里?寒风凜冽,如刀,从平原那 边一刀一刀割过来。两个人走到镇上时,又冷又饿,几乎要虚脱。母亲娘家的舅舅住 在镇上,开一铁匠铺。母亲带着父亲在她舅舅的店里,厚着脸皮喝了两碗稀粥,仰仗勇舅担保,在镇子东边的糖坊里赊了六十斤米糖。
⑥和往年一样,母亲摸盟又送了五規路,把担子搁下,紧了紧父亲扎在破棉桃上 的腰带,叮嘱道:“小心点儿,一家人能不能过个年,就看米糖能不能卖出去了,澈 指望你了。”黑暗中,父亲点了点头。母亲又从怀里掏出两枚煮熟的鸡蛋,放进父条 里面衬衣的口袋里,说:“明天你生日,带上吧。”父亲又是点了点头,然后在母亲的注视下,挑着六十斤米糖,一步三颇,嘴边呼呼地冒着白气,像只鸭子一样 晃,朝煤矿火车站的方向一路歪下去。   
⑦不远处的村隐在荒凉的山坳间,灯火稀疏,偶尔几声狗吠,在寒冬的夜纪 中,空荡荡地响起,空荡媒地落下。父亲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凌昆四点|终于到了 煤矿火车站。偌大的车站,空荡无人,几盏昏暗的路灯,亮在半空中,异常冷清。
⑧父亲观望了一阵,然后蹲在铁路脚下,从箩筐里摸出两个用针线缝补起来的大蛇皮袋,将箩筐套在里面扎牢固,还特意在外面留了很长的麻绳。忙完这些,他爬上火车尾部的一节露天车厢,手攥住麻绳的另一头,像用水桶在井里打水一样,站在车 顶边沿,将那两个大口袋吃力地拽了上去。
⑨这时,一盏马灯从板道房里游离出来,灯光昏黄如豆?父亲忙猫腰隐在旮旯里, 心里无比恐慌。那盏马灯一路逡巡,从车头到车尾,走走停停,走到父亲这边的车厢 停住了,父亲听见脚底下有男人瓮声瓮气的嘀咕声:“今天老汉我六十岁生日,高兴 哩,每人发六个馒头。”紧接着,车下扔上来一个塑料袋,准确无误地砸在父亲头上。父亲瞬间明白了什么,忙站起身去看   个穿铁路制服的老人,举着马灯,左脚有
些跛,已经踅回身,一髙一低地朝车头摆去,不时往车厢里扔东西。
⑩原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没想到还有一群同路人,更没想大家早已在老人的眼皮 底下。父亲看着老人远去的灯光,温暖无比,他想说些“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之类 的祝福话,但话到嘴边,还是咽了回去。父亲捏了捏自己衬衣口袋里两枚圆溜溜的熟 鸡蛋,踏脚望了望老家小山村的方向,眼泪无声地涌了出来。
⑪火车是在第二天下午才出发的。火车一声长鸣,浑厚深沉,惊醒了沉睡在煤堆 里的父亲.他蓬头垢面,全身黑乎乎的,像一个挖煤工。父亲探出脑壳,警觉地看了 看四周。冬天的下午,没有阳光,天幕低垂,病恹恹的,满是阴鐘。远处,是枯瘦的 山水,空旷的田野,还有一排排光秃秃的直刺向天空的甶杨树。火车过掉树,过新余, 过宜春,一路呼啸,向西驶去。火车头喷出的一团团白雾,在暗哑的黄昏里,炊烟一 样袅袅升起.把父亲看得如痴如醉.
⑫父亲心想,家里该喂猪打潲,做晚饭了。
(取材于夏阳的同名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中的父亲跟连环画上的铁道游击队队员差不多,擅长奔跑、跳跃,攀爬火车时身影如风,动作敏捷。
B.母亲娘家的舅舅生活宽裕,但不愿招待亲戚,父母只能厚着睑皮喝了两碗稀粥,这反映出贫困年代亲情的淡薄。
C.母亲精明强干,勤俭持家,小说以母亲这一形象衬托父亲形象,说明贫苦生活能使人由懦弱变为坚强。
D.小说选取冬末的黄昏、夜晚、下午等三个时间点展开叙事,并分别穿插环境描 写,使父亲这一形象丰满,富有感染力。
【小题2】在第⑩段中,火车出发前,父亲的眼泪“无声地涌了出来”,而在第的段中, 火车出发后,父亲又“如痴如醉”。这是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