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后面的题。(15分)
父爱在我的名字里
金 翔
我一直很羡慕那些从小就得到父爱并懂得父爱的人。
因为我对父爱的认识是经过漫长的恨才转化而来的。
我的名字不是父亲取的,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个地地道道的文盲。在我满月的时候,父亲特意请来乡里一个挺出名的算命先生,得知我五行缺金,又因为父亲希望我长大有出息,能够跳出穷山村,于是算命先生便给我掐出这样一个名字:金翔。然而,就因为这个名字,我的童年很孤寂——小伙伴们常玩的“打仗”的游戏,是不会让我加入其中的——他们会咬文嚼字般地称:金——翔,今天要投降,多不吉利呀!于是就把我一个人孤零零地晾在一旁。
那种感受父亲是顾及不到的。也不知父亲是没进一天学堂,还是成天忙于繁重的农活却仍无法脱离贫困,而造成他长年阴沉着脸和暴躁的性情,加上那望子成龙的心切,便构成他对我独特的管教方式——娃儿的出息是骂出来打出来的!而我对父亲的恨,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领教中,不断加剧加深的。
当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一口气冲上山顶,哭了,——不是为自己十年寒窗所获的美好前途,成为全村羡慕的第一个大学生,而是为自己终于脱离父亲的管制,实现不想见到他的梦想!所以,对向来节俭的父亲大办酒席,忙着招待前来祝贺的乡亲的那个劲儿,不屑一顾;所以,在冲出家门的时候,我是那样急急迫迫而义无反顾,一点儿不顾及父亲的黯然神伤……
在省城念书的前两年,我没有回过一次家,没有认真给父亲写过一封信,就连每次收到他托人寄来的生活费,也只是应付性地写上“钱已收到,勿挂念”的类似的短语。直到大三那年,直到父亲托人给我写来一封书信时,我的灵魂和良知才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动,我才开始懂得该如何去咀嚼和阅读自己生命中一再忽略的、仇恨的那份沉重的父爱——
信是父亲找上初中的小侄子写来的,没什么要紧事,只是问我好不好而已。可信写了满满几页,只因小侄子详细地讲明父亲来信的原因,说是父亲那晚做一个梦:他梦见自己吃馍,拿起来刚咬了一口,两颗大牙就莫名其妙地没了,一看呢,馍上一片血红,牙都粘在上面……惊醒之后,父亲便再也睡不着了。于是天刚亮就找小侄子写信。而这一切呢,仅仅因为老家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是梦见大牙掉是要死亲人的。而父亲首先想到的是他离家在外求学的儿子。
读到这里,我对迷信的父亲的所为,嗤之以鼻,甚至愤然。最后,小侄子讲了一个令他惊讶不解的事,说他就在铺开纸,提笔欲写时,却因一时记不起我的大名而猛然顿住了,结果遭到父亲的训斥:“亏你狗崽子还念这么多书,记性也恁赖,叫——金翔。”“金——祥”于是小侄子一边念叨一边写在纸上。“写错了!写错了!……”小侄子说当时父亲望着他刚写下的名字大声喊着,紧接着,从他手里夺过笔,在纸上硬邦邦地写下“金翔”两个字后,讷讷地告诉他:“我这一辈子只识这两个字!小侄子说他当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他说,要知道,全村人都知道二爷他老人家一字不识,包括他自己的名字呀!
——因为这就是父爱!除了父爱,便再无法解释这种奇异而真实的现象!那一刻,我那对父亲的恨包裹着而变得无知、粗砺与麻木的灵魂,被深深地灼痛了,苏醒了!我禁不住地泪流满面,双手捧着书信、朝着家乡,蓦然跪下——向父亲,向我那一生付出了大爱却得不到理解、更别说回报的父亲,忏悔,忏悔……
【小题1】请概括文中“我”对父亲情感的变化过程。(4分)
答:     
【小题2】“我一直很羡慕那些从小就得到父爱并懂得父爱的人”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
【小题3】文中父亲的哪些行为表现出了对“我”的深深的爱?请概括作答。(4分)
答:
【小题4】 文中的父亲认为:“娃儿的出息是骂出来打出来的。”请就他的这种管教孩子的理念方法谈谈你自己的看法。(3分)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7: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鞋匠和他的儿子
曾 颖
鞋匠是我们小区必不可少的人,他修的鞋既美观又舒适。有一年城里迎接创卫检查,他消失了一段时间,搞得小区许多人见面相互问候的话都是他的行踪。
鞋匠不仅修鞋修得好,而且心地也很善良,很多孤残老人找他修鞋他都分文不取,他不是不需要那几元钱,而是不忍心。他也因此成为物业管理公司特许在小区围墙内经营的唯一小摊。
然而,他的运气并不像人们所羡慕的那么好。他的妻子,那位和他自由相爱不成而一道私奔出来的乡下女子在为他生下一个儿子之后很不情愿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她的离去,也带走了那个爱一面哼歌一面补鞋的鞋匠,最终使他成为一架只知埋头干活的机器。
惟一能让他看到妻子影子的,便只有他们的儿子了。这小家伙似乎有穷家孩子懂事早的天分,每天都安然睡在补鞋挑子里,只在饿急了的时候才小猫一样轻哭两声。每当这个时候,鞋匠就会从怀里取出奶瓶,把带着体温的米糊放进那小鸟一样的口中。小区的婆婆奶奶们看到这幅景象,纷纷回家,把孙儿们不吃的奶粉和不用的衣物找出来给了他。家中有婴儿的人家,甚至还给他送来自家孩子消化不完的母乳。
可怜的小家伙吃着百家的奶居然一天天长大了起来。鞋匠却并不因此就有所松懈,他对儿子的关心更进了一层。冬天水冷,他用嘴含温了才给儿子喝。没人给他们送饭,每顿的冷饭,他都是先嚼乱了才喂给儿子吃。保安们看他可怜,就送了他一个煤油炉,特许他在小区里点火。这事,连最不好说话的保安主任也没反对。
儿子是鞋匠唯一的欢乐,只有儿子咯咯笑的时候,人们才能看到鞋匠笑,他二十几岁的脸居然比四十岁还沧桑。
日子过得很快,转眼间儿子就5岁了。5岁的儿子很懂事也很听话,能帮父亲递钉子锤子或抹鞋上的灰尘,干起活来居然很老练,惹得过路的人们都跟鞋匠开玩笑说:哟,你真有福气,都有接班人了。
鞋匠听了这话,像被人点了穴一样,半天不动一下。之后,他就开始留心关于学校的事,每有人来补鞋,他便要向人打听小孩上学的事。越听,越没有信心,越听,越觉得可怕。城里的人们说:我们有城市户口,娃儿读书都贵得吓人,你么……
5岁的娃娃即将到来的读书问题使鞋匠像嗅到冬天气息的松鼠那样充满了紧迫感。但他为孩子找读书的机会显然比松鼠找松果难得多,鞋匠因此显得更加绝望,整天魂不守舍。有一天甚至还发生了历史性的差错,将刘大爷的鞋送给了张大妈而又将陈先生拿来上线的鞋钉上了铁掌。
几天后,小区里流传出一个消息,说鞋匠要将儿子送出去,什么条件也不要,只要对方是有文化的人家。大伙起初不相信,去问鞋匠,鞋匠点头说是,他无论如何也不想让儿子像自己这么活。
有几对无儿女的中年夫妇来找他,他问过对方的职业之后,摇摇头,就不再说什么了。后来,有一个工程师来找他,他想了半天,把孩子使劲抱在怀中一回之后,就同意了。工程师给他五千元钱,他没要。鞋匠又开始埋头补鞋。儿子常穿件新衣服来摊边,照样递锤子抹鞋子。每当这时,他总会挥手让他走。儿子不走,他就举手吓他。吓也吓不走。终于有一天,他发火了,抱起孩子,狠狠地打了他一顿。这是这个苦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挨的第一顿打。
从此,孩子再没敢在鞋匠面前出现,只远远地躲在远处看他。工程师夫妇于心不忍,就来找鞋匠说:这事……还是算了吧。鞋匠一听,就急了,又是摇头又是摆手,说一定会有办法的,会有办法的。
第二天一早,鞋匠就和他的鞋摊一起消失了。人们说:创卫还早着呢,哪儿还能找到这么好的摊哟。
小区再没有了鞋摊,有几个外地鞋匠想进来填补空白,被保安们骂走了。保安都是乡下人,他们都说受不了鞋匠的儿子盯着鞋摊的眼神……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塑造了一个忍受丧妻与家贫双重创痛,独自艰难拉扯儿子的父亲的形象。
B.鞋匠靠修鞋的收入实在不能够供养儿子在城里读书。
C.鞋匠认为只要将儿子送给城里人,就可以使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
D.鞋匠对自己的工作感到自卑,不希望儿子长大后继续从事自己这样的没有文化的工作。
E. 鞋匠为了让儿子安心踏实地开始新生活,他故意表现出有悖于一位正常父亲的冷淡粗暴,甚至彻底离开,饱受欲爱不能,欲养不得,欲亲却避的重重内心煎熬。
【小题2】根据小说内容,概括鞋匠在小区受欢迎的原因。
【小题3】妻子去世了,儿子成了鞋匠生活的全部。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现了鞋匠对儿子的“爱”,请举出两个例子并加以分析。
【小题4】对于鞋匠将儿子送人这件事,你是赞同还是反对?请简要阐述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近年来,中国的选秀文化在相当程度上进入了困局。这既是近年来唱片业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问题所致,也是由于歌手的形象风格接近,观众的印象模糊,难以脱颖而出,通过选秀的梦想舞台选出青春偶像的情况已经不再出现,而且,观众对于选秀的形式相当熟悉,各个电视台的选秀节目又都有重复之嫌,使得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造成了选秀节目的瓶颈。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赢得了诸多关注和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身份、经历等方面的争议。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中国近年来选秀文化发展变化状况的折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新的变化的投影。
《中国好声音》之所以一出现就引发轰动效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不靠选手搞噱头,不靠评委博出位,也不靠庞大阵势的粉丝投票,而是着力于音乐的专业性,力图回到尽可能纯粹的音乐的本质,力图让“好声音”成为唯才是举最重要的砝码。让刘欢、那英这些当代流行歌坛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依据好声音来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进入音乐专业领域深造从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既不同于让年轻人成为粉丝热捧的超级明星,也不同于让普通人在舞台上一展即毕的走过场。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得以成为好的歌唱家、艺术家,让选秀不再是一下子就实现梦想,也不是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和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长期的学习努力,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
今天的“80后”、“90后”处在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而自身的适应和抗压能力相对较弱的矛盾之中,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所在。选秀节目尚未从这一方面加以具体的指点,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中国好声音》中却得到了展现。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对于激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更艰苦地磨练,给他们提供更加积极向上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所标举的脚踏实地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正面和积极的价值观。这里不是梦想止步之处,也不是梦想瞬间实现的地方,而是一个走向梦想实现的起点,一个修业和锻炼的开始。幸福感来自奋斗和梦想的力量,而这一切都在公平和公开的程序中进行,这是节目具有魅力的地方。
但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也值得反思。尤其是几位选手的经历描述引发了一些争议,这其实说明,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因为大家越来越明白,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只有诚信,社会才能向更高处进发。年轻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这其实也给这个优秀的节目一个更为苛刻的要求。只有更加真实,让每一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观众。只有真实的努力,梦想才有价值,这是对“纯粹”的另一意义指向,也凸显了今天社会的必然要求。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中国的选秀文化”的相关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是中国电视文化新的变化的投影,也是中国近年来选秀文化的发展变化状况的折射。
B.各个电视台的选秀节目都有重复,观众在新奇感过后产生了审美疲劳,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了选秀节目的发展。
C.唱片业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转型,歌手的形象风格也接近,观众对于选秀的形式也相当熟悉,中国的选秀文化在相当程度上进入了困局。
D.对《中国好声音》,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折射了中国近年来选秀文化的发展变化状况。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好声音》赢得了诸多关注和好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力求改变旧的选秀节目存在的种种弊端,将选手的“好声音”作为选秀的最重要依据。
B.《中国好声音》避免了选手通过粉丝热捧而成为超级明星,也不让选手能在舞台上一展即毕走过场,这些新的变化也是该节目赢得公众的原因。
C.《中国好声音》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引导、激励他们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个人实实在在的努力,这使得它很像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
D.《中国好声音》不是梦想止步之处,也不是梦想瞬间实现的地方,是一个走向梦想实现的起点,一个修业和锻炼的开始,但只有那些成功的选手才有幸获得这种幸福感。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好声音》让选手不再是一下子就实现梦想,也不是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延伸,最终成为选手职业生涯的一个选择,这也让节目赢得了公众。
B.今天的青年一代处在竞争激烈的时代,他们焦虑于一举成名、展示激情怎样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路径,选秀节目最好能在这方面指点他们。
C.《中国好声音》里的选手们一旦凭借舞台上优异的综合表现成为刘欢、那英等音乐人的学生,就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年轻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这个更高的要求是社会对《中国好声音》节目以及今后出现的新的选秀节目的必然要求。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后面题目。
黄永玉:大师之境
王维强
黄永玉,中国艺术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一个罕见的本质意义上的真正艺术人。
十多年前,一位画家在聊天中向黄老倾诉心中的苦楚:年轻貌美的妻子和别人好了,他戴了“绿帽子”,眼含热泪,一脸的无辜、无奈和委屈。黄老叼着烟斗听着,从丝丝青烟中飘出两个字:“揍他!”太有性格、太有意思的一位老人家!
黄永玉嗜烟,尤其对烟斗情有独钟。无论是挥毫题字,还是泼墨作画,无论是登台演讲,或是闲庭信步,他的烟斗总是须臾不离手。也许这总在他身侧飘绕着的缕缕青烟,也是他灵感与睿智的吧!
黄永玉小的时候姑公(黄永玉的姑公即大文学家沈从文的父亲)非常喜欢他。少年黄永玉整日和姑公泡在一起,练拳,举石锁,练就了一身好功夫。12岁那年,黄永玉独身一人离开了故乡湘西风凰,从此这位土家族汉子就开始了游侠式的生活……
倚仗着健壮的身体和一身过人的好功夫,他在追求艺术的同时,行侠仗义,广交天下朋友。在福建泉州,他结交了学木刻的两位穷朋友。不久,两位朋友都惨遭保长的迫害:一位的老婆被保长凌辱了,一位被抓了壮丁。黄永玉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连夜干掉了保长,替朋友报了仇,此后又浪迹天涯了。
文化的渊源和自身的素质加之良好的天赋对黄老的艺术起了决定的作用,而上天赐予他特有的“缘分”更为他的艺术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且不谈他和沈从文、张乐平、齐白石等艺术大家的缘分,单说他和一位出家人的奇遇就让他在其艺术生涯中受益匪浅了。
那是在60多年前的福建,年轻气盛的黄永玉在一座山庙前盛开着的玉兰树上摘花。树下站着一位老和尚,老和尚和少年黄永玉聊了起来,谈美术知识、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四天后,老和尚侧身躺在破旧的木床上,如平常睡觉姿态一般,仙逝了。他给黄永玉留下了一幅书法条幅:“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世人得离苦。”这位老和尚就是弘一法师李叔同,一代宗师去了,留下黄永玉在庙里嚎啕大哭……
曾经有好友问黄老,在他那么多专长里,他最喜欢哪个?黄老说,我最喜欢的是文学,第二是雕刻,第三是木刻,第四是绘画。但前三项爱好都全靠绘画养着,因为它们稿费太低了。
所有的味道都尝遍了才知道淡的精彩,才知道,淡这个味道在生命中弥足珍贵,所以苏东坡写过一首名诗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黄永玉淡名淡利淡一切,唯有情义不能淡,且重情重义,对于帮助过他的前辈更是没齿难忘。为了怀念,几年前他出版一本书,名为《比我老的老头》,生动细微地记述了张乐平、沈从文、聂绀弩等十几位早年帮助过他的前辈。此书一版再版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
去年春天,中国慈善总会授予他“慈善家”称号。而此时黄老却因为多年好友黄苗子夫人郁风大姐的去世而沉浸在深深的怀念之中,根本没有心情去参加颁奖晚会。
去年,黄老将一大幅书法作品挂在客厅里,“人活了八十岁了,如果再不承认老奸巨猾就太不谦虚了!”观其洒脱飘逸的字体不禁怦然心动:言出真心,莫过于此了。
贡布里希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黄永玉便是实打实地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了。
【小题1】简析黄永玉是“一个罕见的本质意义上的真正艺术人”在全文中的作用
A.
【小题2】结合全文,回答哪些因素使黄永玉达到了“大师之境”
A.
【小题3】概括作为艺术家的黄永玉的性格特点
A.
【小题4】贡布里希说:“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他为什么这么说?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4

现代文阅读
民间统计也有一片天
统计数据失真,特别是那些与民生福祉密切相关的统计数据让人觉得不够真实,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而是长期以来在统计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关于这一点,甚至官方也并不讳言,几年前,当时的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就曾对“统计数据注水”问题直言:“确实让人震惊,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严重问题”呢?从技术上“正着手改变固有的统计口径的统计方法”不失为一个办法。但不能不指出的是,这并不是治本的办法。因为,我们眼前的统计失真问题,其根源不是统计内部的技术方法手段问题,而主要是统计本身发展生态的制度问题,比如,在政府包办统计的制度安排下独立的民间统计发展的严重滞后。
近年来,在反省“数据注水”等统计问题时,人们普遍意识到,统计部门缺乏相对于地方政府的独立性是症结所在。因此,对地方统计部门实行脱离地方政府的“垂直管理”,成为许多论者的一项制度建议。要真正维护和保障统计的独立性,“垂直管理”只是保证官方统计尽可能独立的途径。而发展完全独立于官方的民间统计,才更有可能确保统计的独立。
显然,一旦民间统计得到充分发展壮大,不仅能构成官方统计的有益补充,而且通过民间统计与官方统计,以及民间统计内部之间相互借鉴、参照、竞争,能起到矫正和维护统计数据真实与准确性的作用,确保其取信于民的社会公信力。除此之外,民间统计的另一个明显的价值在于,它能凭借其更加独立、直接源自民间的特性,实现对政府施政行为的监督,比如,一项公共政策的实施效果究竟如何,民间统计机构而不是政府自身统计部门的独立信息反馈,无疑具有更大的说服力。
正是因为民间统计具有如此重要的社会作用,在许多统计信息发达的国家,民间统计都是构成其社会信息不可或缺的重要乃至基本组成部分,大到政府公共政策制定实施,小到企业之间的商业竞争、市场调查,均活跃着民间统计机构的身影。在美国,数以千计的从事信息咨询、政策分析的智库,大多是独立的民间身份。比如,我们十分熟悉的“世界企业500强”这样的统计信息,是由《福布斯》杂志发布的;美国最权威的民意调查数据是盖洛普公司发布的。
受长期的政府包揽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影响,当前我国统计信息的民间性和开放性均十分有限,无论统计信息的产生发布,还是运行流通机制,仍主要由政府主导。在这样一种制度环境下,不但统计失真、信息质量不高等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而且整个社会赖以存在的信息基础,总体上也面临严重匮乏、失衡的局面,公众饥渴的信息需求难以有效满足,最终妨碍和制约着一个基于信息充分供给、选择、交换的信息社会的形成和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由单一的公有制成分向多种所有制并存转型,作为经济社会运行形势判断的统计体系也应该打破官方统计一统天下的局面。政府应该像当年鼓励、呵护民营经济发展那样,逐步放开对民间统计发展的约束,承认民间统计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在法律上予以保障,在经济上予以支持,让民间统计成为统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一来,民间统计因其灵活性和贴近民间的优势,可以做许多官方统计不能做的事情,成为官方统计的有益补充;二来,有了民间的统计数字,官方的统计数字就有了参照体系,形成对官方数据的有效监督。这两方面对于为政府提供真实的经济社会形势分析极为重要。
(2011年第五期《新华文摘》)
1.下列不属于造成“我国民间统计没有自己一片天”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当前我国统计信息的民间性和开放性均十分有限,无论统计信息的产生发布,还是运行流通机制,仍主要由政府主导。
B.我国民间统计受长期的政府包揽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影响。
C.统计数据失真,特别是那些与民生福祉密切相关的统计数据让人觉得不够真实,“统计数据注水”是长期以来在统计领域普遍存在问题。
D.经济社会运行形势判断的统计体系不能打破官方统一天下的局面。
2.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政府自身统计部门的独立信息反馈比民间统计机构统计的信息,无疑具有更大的说服力。
B.在美国,数以千计的从事信息咨询、政策分析的智库,部分是独立的民间身份。
C.政府应当放开对民间统计发展的约束,承认民间统计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在法律上予以保障,在经济上予以支持,让民间统计成为统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D.民间统计的灵活性和和贴近民间的优势,对于为政府提供真实的经济社会形势分析极为重要。
3.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要真正维护和保障统计的独立性,只有发展完全独立于官方的民间统计,才更能确保统计的地位。
B.当我国经济社会运行形势判断的统计体系打破官方统计包揽天下格局的时候,中国民间统计就会形成对官方统计的有效监督。
C.一旦民间统计得到充分发展壮大,不仅能确保其取信于民的社会公信力,而且能构成对官方统计的有益补充。
D.民间统计都是构成其社会信息不可或缺的重要乃至整体组成部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阅读微信 谨防病态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
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年1月21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各类微信群,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
B.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
C.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
D.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就连上班时间看微信,都已经成了常态行为,当然有时微信与工作也是有关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须臾离不开微信,这种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B.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C.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D.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个人间转发微信时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
B.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这样的微信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C.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D.转发微信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等词语作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