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罗生门
【日】芥川龙之介
某日傍晚,有一家将,在罗生门下避雨。
宽广的门下,除他以外,没有别人,只在朱漆斑驳的大圆柱上,蹲着一只蟋蟀。这数年来,接连遭了地震、台风、大火、饥谨等几次灾难,京城已格外荒凉了。
罗生门正当朱雀大路,现在却有狐狸和强盗来乘机作窝,甚至最后变成了无主尸体的集合地。所以一到夕阳西下,气象阴森,谁也不上这里来了。不知从哪里,飞来了许多乌鸦。白昼,这些乌鸦成群地在高高的门楼顶空飞翔啼叫,特别到夕阳通红时,黑魆魆的好似在天空撒了黑芝麻,看得分外清楚。
这家将穿着洗旧了的宝蓝袄,一屁股坐在共有七级的最高一层的台阶上,手护着右颊上一个大肿疮,茫然地等雨停下来。
说是这家将在避雨,可是雨停之后,他也想不出要上哪里去。照说应当回主人家去,可是主人在四五天前已把他辞退了。所以家将的避雨,准确的说是“无路可走”。家将不断地在想明天的日子怎样过--也就是从无办法中求办法。
要从无办法中找办法,便只好不择手段。要择手段便只有饿死在街头的垃圾堆里,然后像狗一样,被人拖到这门上扔掉。倘若不择手段哩--以后要去干的“走当强盗的路”,这决定当然是提不起积极肯定的勇气了。
家将打了一个大喷嚏,又大模大样地站起来,夜间的京城已冷得需要烤火了,风毫不客气地吹进门柱间。家将缩着脖子,向门内四处张望,如有一个地方,既可以避风雨,又可以不给人看到能安安静静睡觉,多好。
这时候,他发现了通门楼的楼梯,便摸摸腰间的刀,跨上楼梯最下面的一级。
当初,他估量这上头只有死人,可是上了几级楼梯,看见还有人点着火。这火光又这儿那儿地在移动,模糊的黄色的火光,在天花板下摇晃。他心里明白,在这儿点着火的,决不是一个寻常的人。
家将壁虎似的忍着脚声,好不容易才爬到这险陡的楼梯上最高的一级,尽量伏倒身体,伸长脖子,小心翼翼地向楼房望去。
果然,正如传闻所说,楼里胡乱扔着几具尸体。一股腐烂的尸臭,家将连忙掩住鼻子。
这时家将发现尸首堆里蹲着一个人,是穿棕色衣服、又矮又瘦像只猴子似的老婆子。这老婆子右手擎着一片点燃的松明,正在窥探一具尸体的脸,那尸体头发秀长,是一个女人。
家将带着六分恐怖四分好奇的心理,一阵激动,连呼吸也忘了。老婆子把松明插在楼板上,两手在那尸体的脑袋上,跟母猴替小猴捉虱子一般,一根一根地拔着头发,头发似乎也随手拔下来了。
看着头发一根根拔下来,家将的恐怖也一点点消失了,同时对这老婆子的怒气,却一点点升上来了--不,应该说是对一切罪恶引起的反感,愈来愈强烈了。此时如有人向这家将重提刚才他在门下想的是饿死还是当强盗的那个问题,大概他将毫不犹豫地选择饿死。他当然还不明白老婆子为什么要拔死人头发,不能公平判断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不过他觉得在雨夜罗生门上拔死人头发,单单这一点,已是不可饶恕的罪恶。当然他已忘记刚才自己还打算当强盗呢。
于是,家将两腿一蹬,一个箭步跳上了楼板,一手抓住刀柄,大步走到老婆子跟前。老婆子大吃一惊,并像弹弓似的跳了起来。
“哪里走!”
家将挡住了在尸体中跌跌撞撞地跑着的老婆子,俩人便在尸堆里扭结起来。家将终于揪住老婆子的骼臂,把她按倒在地。那骼臂瘦嶙嶙地皮包骨头,同鸡脚骨一样。
“你在干么,老实说,不说就宰了你!”
家将摔开老婆子,拔刀出鞘,举起来晃了一晃。可是老婆子两手发着抖,像哑巴似的顽固地沉默着。家将意识到老婆子的死活已全操在自己手上,刚才火似的怒气,便渐渐冷却了,只想搞明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便低头看着老婆子放缓了口气说:
“我不是巡捕厅的差人,是经过这门下的行路人,不会拿绳子捆你的。只消告诉我,你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在门楼上,到底干什么?”
于是,老婆子眼睛睁得更大,盯住家将的脸,然后从喉头发出乌鸦似的嗓音,一边喘气,一边传到家将的耳朵里。
“拔了这头发,拔了这头发,是做假发的。”
一听老婆子的回答,竟是意外的平凡,一阵失望,刚才那怒气又同冷酷的轻蔑一起兜上了心头。老婆子看出他的神气,一手还捏着一把刚拔下的死人头发,又作了这样的说明。
“拔死人头发,是不对,不过这儿这些死人,活着时也都是干这类营生的。这位我拔了她头发的女人,活着时就是把蛇肉切成一段段,晒干了当干鱼到兵营去卖的。要不是害瘟病死了,这会还在卖呢。她干那营生也不坏,要不干就得饿死,反正是没有法子嘛。你当我愿意干这坏事,我不干就得饿死,也是没有法子呀!我跟她一样都没法子,大概她也会原谅我的。”
家将把刀插进鞘里,左手按着刀柄,冷淡地听着,右手又去摸摸脸上的肿疮,听着听着,他的勇气就鼓起来了。这是他刚在门下所缺乏的勇气,而且同刚上楼来逮老婆子的是另外的一种勇气。他不但不再为着饿死还是当强盗的问题烦恼,现在他已把饿死的念头完全逐到意识之外去了。
“确实是这样吗?”老婆子的话刚说完,他讥笑地说了一声,便下定了决心,立刻跨前一步,右手离开肿疱,抓住老婆子的大襟,狠狠地说:
“那么,我剥你的衣服,你也不要怪我,我不这样,我也得饿死嘛。”
家将一下子把老婆子剥光,把缠住他大腿的老婆子一脚踢到尸体上,只跨了五大步便到了楼梯口,腋下夹着剥下的棕色衣服,一溜烟走下楼梯,消失在一片沉沉的黑夜中了。
【注】罗生门,正名叫罗城门,日本平安时期都城(即现在的京都)南面的正门,和北面的朱雀门相对,是高大的双层城门。今已不存。选文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对得4分,答对一项得2分,有错项得0分)
A.小说通过描绘乱世中一位被主人解雇的家将的内心由挣扎到堕落的全过程,深刻地批判了人类在利己主义思维主导之下所展现出的阴暗内心和丑恶现象。
B.家将刚一看到老婆子拔死人头发时,认为这是不可饶恕的罪恶,说明这时的他内心还善恶分明;等到老婆子诉说完遭遇,他虽无比同情,但还是坚定了“当强盗”的决心。
C.卖干鱼的女人是老婆子作恶的借口,老婆子又是家将作恶的借口,这仿佛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一个人的恶造成了整个社会的恶,也摧毁了整个社会的“善”。
D.作者曾多次提到了家将脸上的“大脓疮”,每次看似相同却又不同,这几次描写都与当时家将的内心变化有关。“大脓疮”仿佛暗示着家将内心的罪恶想法。
E.作品心理刻画细腻入徽,情节设计巧妙,对是非曲直有明确的判断与评价,体现了作家在艺术创作上高超的文学造诣和“客观的零度叙事”的艺术风格。
【小题2】小说第二自然段的环境描写有何特点?并请简要分析本处环境描写的作用。(4分)
【小题3】芥川龙之介善于渲染人物的心境涟漪,家将在善恶之念的转换过程中有怎样的“心境涟漪”?结合文本分析。(4分)
【小题4】“是饿死还是当强盗”,家将最终作出了自己的选择。事关善恶的生死抉择该如何对待?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9: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小题。
吃酒
丰子恺
①说起吃酒,我忘不了下述几种情境。
②我在日本结识了一个留学生黄涵秋。此人爱吃酒,富有闲情逸致,我二人常常共饮。有一天到江之岛游玩,我们两人踞坐一榻。“两瓶正宗,两个壶烧。”正宗是日本的黄酒。壶烧是这里的名菜,一种大螺蛳,约有拳头来大。取出大螺蛳肉来切碎,再放进去,加入酱油等调味品,煮熟,其味甚鲜。我和老黄吃壶烧,三杯入口,万虑皆消。海鸟长鸣,天风振袖,仿佛身在仙境。老黄看见年轻侍女就搭讪,问年纪,问家乡,引起她身世之感,使她掉下泪来。于是临走多给小帐,约定何日重来。我们又仿佛身在小说中了。
③又有一种情境,也忘不了。吃酒的对手还是老黄,地点却在上海城隍庙里。这里有一家百年老店,我和老黄每逢闲暇,便相约去吃素酒。我们的吃法很经济:两斤酒,两碗“过浇面”,一碗冬菇,一碗十景。冬菇非常肥鲜,十景也非常入味。浇头的分量不少,下酒之后,还有剩余,可以浇在面上。我们常常去吃,现在,老黄作古,菜馆也改头换面,不可复识了。
④另有一种情境,则见于患难中。那年石门湾沦陷,我们一家老幼逃到桐庐,在城外河头上租屋而居。屋主姓盛,兄弟四人。我们租住老三的屋子,隔壁就是老大。他有一个孙子,十七八岁,常常来向我请教问题,因此老大常常邀我到他家去坐。这老翁常坐在一只圆鼓凳上,我一到,他就请我坐在他对面的椅子上。站起身来,揭开鼓凳的盖,拿出一把大酒壶来,在桌上的杯子里满满地斟了两盅;又向鼓凳里摸出一把花生米来,就和我对酌。他的鼓凳里装着棉絮,可以保暖,斟出来的黄酒,热气腾腾。酒是自家酿的,色香味都上等。我们就用花生米下酒,一面闲谈。谈的大都是他孙子的事。我用空话安慰他,骗他酒吃。骗得太多,不好意思,我准备后来报谢他。但杭州沦陷,我们匆匆离去,终于没有报谢他的酒惠。
⑤最后一种情境,见于杭州西湖畔。那时我居在里西湖招贤寺隔壁的小平屋里,对门就是孤山。家居多暇,则闲坐在湖边的石凳上,欣赏湖光山色。每见一中年男子在湖边垂钓。他钓的不是鱼,而是虾。钓钩上装一粒饭米,挂在岸石边。一会儿拉起线来,就有很大的一只虾。钓得了三四只大虾,他就起身走。我问他:“何不再钓几只?”他笑着回答:“下酒够了。”
⑥我跟他去,见他走进岳坟旁边的一家酒店里,拣一座头坐下了。我就在他旁边的桌上坐下,叫酒保来一斤酒,一盆花生米。他也叫一斤酒,却不叫菜,取出瓶子来,用钓丝缚住了这三四只虾,拿到酒保烫酒的开水里去一浸,不久取出,虾已经变成红色了。他向酒保要一小碟酱油,就用虾下酒。我看他一只虾要吃很久,由此可知此人是个酒徒。
⑦此人常到我家门前的岸边来钓虾。我被他引起酒兴,也常跟他到岳坟去吃酒。彼此相熟了,但不问姓名。有一次,我带了扇子去吃酒。他借看我的扇子,看到了我的名字,吃惊地叫道:“我有眼不识泰山!”于是说了许多仰慕的话。我也请教他姓名,知道他姓朱,是在湖滨旅馆门口摆刻字摊的。下午收了摊,常到里西湖来钓虾吃酒。此人自得其乐,甚可赞佩。可惜不久我就离开杭州,远游他方,不再遇见这钓虾的酒徒了。
写本文时,我久病初愈,酒戒又开。回想上述情景,酒兴顿添
(选自《丰子恺散文选》有删节)
【小题1】有人说作者与黄涵秋间吃的是“知己酒”,依据文本内容概括说明这么评价的理由。
【小题2】作品中的西湖酒徒有哪些性格特点?试做简要分析。
【小题3】丰子恺散文语言素有漫画风格,试以第④段为例简单概括其特点。
【小题4】读文末画线句,联系全文内容,探究作者的生活态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汉文学史中,原始的神话可以说保存得很少,因为它很早便与历史合流,神话学中称作“创世英雄”、“文化英雄”的人物,已很早演变为历史中实有的帝王,存留下来的吉光片羽,自然难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神话系统。其实中国古来并无“神话”之称,它的出现,要到二十世纪初年。保存神话最多的《山海经》,最初著录于《汉书·艺文志》,是列在数术略中的形法家之首。形法者,“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求其声气贵贱吉凶”也。以后的《隋书·经籍志》仍将《山海经》作史部地理类之冠,对它的认识,与汉人没有太大的区别。至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山海经》才归于子部小说家之属。而它被看作神话的渊府,乃在中国神话学建立之后。
不过神话学中的神话和《山海经》中的神话严格说来应是两回事,若我们只是把《山海经》放在“文”的范围之内,则它的价值便可以说特别在于仆野天真的好奇和一种纯粹的志怪趣味。与史著的一个根本不同,在于《山海经》的搜集者和整理者并没有政治化的功利目的,他并且不含教训,不存寄托,也不致力于文字的美化,而惟以志怪、志奇为旨趣。或曰《山海经》是一部“古之巫书”,这是由《山经》“所载祠神之物多用糈(精米),与巫术合”而推断出来。然而巫的内容却并不是《山海经》的主体。它的志异,取了差不多是忠实记录的姿态,这使它虽然多记荒诞离奇,却毫无神秘色彩。《山海经》成书的时代固然很晚,比较早一些的《山经》大约在战国初年,稍晚的《海经》及《大荒经》、《海内经》则要到战国末年,或者秦汉之际,但其中的确保存了许多远古传闻,难得的是原有的稚拙之气多半也还没有失去。
“山海经”的名称,可以用来大致说明《山海经》的内容。《山经》末行云:“右五藏山经五篇”。“藏”,即“内”的意思,意即五篇所记山川均在内地,即华夏范围之内。“海外”、“海内”之“海”,则取《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之义,指不在华夏范围内的地区,较近者为“海内”,较远者为“海外”,“大荒”便是极远之地,荒经因此是海经的补充。而“山海经”之“经”,则是“经历”之“经”,意即山海之所经。《山海经》的作者,自西汉刘秀(刘歆之易名)以来皆以为是唐虞时代的大禹、伯益“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逮人迹之所希至,及舟舆之所罕到”,而纪其所历(《山海经叙录》)。这当然不可能是实。但如果把大禹、伯益易作某一位旅行家,则正好可以表明《山海经》所采取的记述的角度。三十年代江绍原著《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即以为《山海经》含有旅行指南的性质。“旅行指南”,固嫌坐实,《山海经》之“旅”,其实多为想象中的世界,而近似旅行记的形式却很是赋予它记述之便,散乱的神话传说即因此串联为线索,行脚处处,所录虽多奇怪,却仿佛眼见身历,写真的笔调使它所具有的一种严肃与诚恳,则尤其动人兴致。出自想象的见闻,在当时正是作为一种知识来传布的。
(节选自扬之水《先秦诗文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原始的神话很早就与历史合流,所以保存下来的很少,这就很难构成一个类似于古希腊神话的完整的神话系统。
B.中国古代没有“神话”的说法,而一些历史中实有的帝王则是从神话学中称作“创世英雄”、“文化英雄”的人物演变来的。
C.《山海经》被汉代人列为数术略中的形法家一类,而唐代人对它的认识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与汉人没有本质的区别。
D.清代中国神话学建立以后,《山海经》才被归入《四库全书总目》的子部小说家一类,并被看作中国神话的渊府。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山海经》中的神话充满了朴野天真的好奇,但严格地说,它不应属于神话学中的神话范畴。
B.《山海经》一书的主旨仅仅是记录那些稀奇怪异的事物,并不注重语言文字的修饰,也没有什么政治化的功利目的。
C.《山海经》是一部“古之巫书”,这从《山经》中的相关记载可以看出,但是巫的内容却又不是《山海经》的主体。
D.《山海经》用写实的笔法来记录荒诞离奇的事情,所以它毫无神秘色彩,反倒具有一种严肃与诚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海经》最早著录在《汉书·艺文志》中,这应该与它成书的时代很晚有关,但其中的确保存了许多远古传闻。
B.《山海经》中“海内”的概念与“海内存知己”中的不同,它指的是在华夏范围之外,只是距离相对较近的地方。
C.《山海经》的作者不可能是大禹、伯益,江绍原著的《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认为它是某一位旅行家创作的旅行指南。
D.《山海经》用近似旅行记的形式,很方便地把散乱的神话传说串联起来,大多描写想象中的世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作者:柳青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e音却)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e),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另有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36岁。
自复旦公学毕业后,陈寅恪从德国到瑞士、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辗转游学13年。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方学。游历西方的岁月里,陈寅恪意识到“中学”必要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则将无法和“西学”对话,甚至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后来他未及等到这些藏书,又随清华大学南迁云南。当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其实他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作永恒如日月之光。
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午夜时才到达陈宅的吴宓看到,陈寅恪仍端坐着等待他,他在日记里描述:“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以杖缓步,面容如昔,发白甚少,眉目成八字形……”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书稿完成于1964年,陈寅恪75岁。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选自2007-04-21《文汇报》作者:柳青,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E.由上文推断出陈寅恪是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且陈寅恪对学术研究的态度严谨。难怪傅斯年对他进行这样的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A.1925年,清华大学国学院的四大导师,都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周游列国的著作等身的陈寅恪。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36岁。
B.因为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所以当他的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时,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就只能主要依靠记忆了。
C.57岁的陈寅恪重回清华园,已失去治学读书的双眼。我们可以通过陈寅恪先生的作品推断出他的内心中经受着多么大的煎熬,这些在他后期的作品中清晰的表达了出来。
D.陈寅恪认为: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再加上当时他沉浸于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
【小题2】请根据本文内容概括传主的精神特点。并举例说明。(6分)
【小题3】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表现人物上有哪些特点?(6分)
【小题4】请联系当今实际,谈谈你对陈寅恪“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一主张的理解。(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燃烧的月亮
迟子建
①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的脸,没心没肺地笑。它笑得适度时,花儿开得繁盛,庄稼长势喜人,人们是不厌弃它的;而有的时候它热情过分了,弄得天下大旱,农人们就会嫌它不体恤人,对它骂几声。看来过于光明了,也是不好。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它的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所以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
②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给我带来踏实的睡眠。可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穿窗而过的月光,会拿出主子的做派,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赤条条的,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被月光这样撩拨着,我只能睡睡醒醒了。
③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似乎也带着股绿意,有一种说不出的嫩;夏日的月光呢,饱满,丰腴,好像你抓上一把,它就能在指尖凝结成膏脂;秋天的月光,一派洗尽铅华的气质,安详恬淡,如古琴的琴音,悠远,清寂;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它落到雪地后,情形就不一样了,雪地上的月光新鲜明媚得像刚印刷出来的年画。
④春天,一个满月的日子,故乡的亲人们聚在一起,喝酒聊天。晚饭后,我回到自己的住处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微醺的缘故,未及望月,我就熄灯睡了。凌晨三点来钟的样子吧,我被渴醒了。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心想月光大约太喜欢玻璃杯了,在它身上作起了画。喝过那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畅快。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啦,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吊在中夭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掖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
⑤看过了这样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时,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虽然接着睡了,可是往往眯上二三十分钟的样子,又惦记着什么似的,醒来了。只要睁开眼,朦胧中会望一眼窗外——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这是那一夜的月亮,留给我的最后印象。
⑥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窗外的山,哪还有满月时的圣景。消尽了白雪而又没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昨夜那一场热烈的燃烧,留下了缺口,不知去哪儿疗伤去了。因为它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所以不管怎么调理,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就不燃烧了。因为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
⑦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却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抛在凡尘的情景呢。在那个时刻,那团月亮,无疑成了千家万户共同拥有的一盏灯。假使我彻头彻尾醒着,这样的风景即使入了眼,也不会摄人心魄。正因为我所看到的一切在黎明与黑暗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那团月亮,才美得夺目。
【小题1】第①段和第③段在全文的作用各是什么?(6分)
【小题2】赏析“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人我的眼底”这句话。(4分)
【小题3】作者笔下的春夜的“那团月亮”为什么会“美得夺目”?(6分)
【小题4】作者对于月亮“盈满”与“亏过”、“燃烧”与“蓄养”的阐述,蕴含了怎样的人生思想?(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回忆傅斯年先生二三事

何兆武

①五四运动时,傅斯年先生还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就表现了深厚的学养和卓越的领导、组织才能。当时他所主编的《新潮》杂志,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它正式揭开了我国在思想和文化上由传统大踏步而又不可逆转地进入近代化的序幕,其历史意义相当于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傅斯年”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五四运动中一个极为响亮的名字。

②“五四”以后,傅斯年先生去德国留学,受到当时德国历史学派的影响,以史料翔实、考订精赅为其学术研究特色。回国后,傅斯年先生在北大任教,提出了“史学即史料学”的口号。这条路线曾受到不少人的非难。不过,傅先生的本意似乎并不是历史学止步于史料,而是主张历史学研究应该由史料出发,也就是说,没有史料就谈不上历史研究。这和他的老师、挚友胡适先生的“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是一脉相通的。他一系列的主要作品,如《性命古训辨证》《夷夏东西说》等,奠定了他在史学界的声誉和地位。中央研究院成立后,即由傅先生出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历史学与语言学合在一起,亦足见傅先生的学术路线受到德国历史学派的深刻影响。

③傅先生是我国史学家中第一个认真地把心理分析引入史学研究的。历史归根结底是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归根结底是受到心理这一环节的影响而产生的。一般的历史学家看问题往往只停留在社会分析的层次上,而绝少论及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心灵深处,所以往往未达一间而功亏一篑。《资治通鉴》中写到反叛的时候,往往会提到反叛者最后是由于“内不自安”而谋反。反叛有野心的一面,但也有反叛者内心受迫而扭曲的一面。这就触及了当事者的内心或灵魂深处,而比单纯地论述背景与客观形势要更深一层。

④抗日战争后期,国内矛盾日益突出,国民参政会遂组织了一个延安访问团,团员似是六位参政员,傅斯年和黄炎培也在内。在延安,***与访问团成员逐一谈过话,他与傅先生在五四时期当属旧识,大概也称道了傅先生在五四时期的功绩,而傅先生自称:“我们当日不过是陈胜、吴广而已。”

⑤抗日战争结束后,北大校长蒋梦麟去重庆做官,校长由胡适继任。因胡适当时在美国,未能速返,在胡适回国以前,校长由傅先生代理。是年十二月一日西南联大学生因反对内战举行集会,遭到国民党当局镇压,打死四人,造成“一二·一”惨案,由此揭开了抗战胜利后学生运动的序幕。傅先生遂由重庆来昆明处理学潮。他慰问学生,见到学生代表时说,你们就是我的子女,打死我的子女我不能答应。一时曾博得不少学生的认同。但是傅先生当时的基本立足点却是无法认同学生的民主运动的,所以,不久他和其他几位老师一样和学生的主流看法拉开了距离。

⑥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到重庆,傅先生曾以参政员的身份在会上猛烈地抨击孔、宋豪门,博得了“大炮”的声誉,一时物望所归。胡适回国任校长后,傅先生回南京史语所。当时局势动荡,经济崩溃,傅斯年在题为“论豪门资本之必须铲除”的文章中尖锐地指出“今天的官僚资本当然推孔、宋两家”“古人说‘化家为国’,现在是‘化国为家’”“他(宋子文)的作风是极其蛮横,把天下人分为两类,非奴才即敌人”。在如此猛烈的“大炮”轰鸣声中,蒋介石又一次请傅先生吃饭,傅先生毫不客气地对蒋介石说:“宋与国人全体为敌,此为政治主要僵局之一。”接着又在《世纪评论》上发表题为“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开不可”的文章,各地报刊立即纷纷转载,轰动全国。在列举宋子文的各种胡作非为后,他说:“我真愤慨极了,一如当年我在参政会要与孔祥熙在法院见面一样,国家吃不消他(宋子文)了,人民吃不消他了,他真该走了,不走一切就垮了。当然有人欢迎他或孔祥熙在位,以便政府快垮。‘我们是救火的人,不是趁火打劫的人’,我们要求他快走。”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宋子文只好黯然下台。

⑦新中国成立前,傅先生在台湾出任台湾大学校长,主要的班底仍是北大老人,如毛子水、姚从吾、刘崇、钱思亮各位先生,台大若干年来蔚为台湾的北大。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因脑溢血猝死于台湾大学,享年54岁。

(选自《社会科学论坛》,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1946年初,蒋介石就与陈布雷商量,要让傅斯年先生做国府委员。结果,任说客说破了天,傅斯年坚决不肯。蒋介石转而想拉胡适进入政府,希望傅斯年能做说服工作,结果傅斯年也竭力反对。在给胡适的信中,傅斯年说:“一入政府,没人再听我们一句话。”他劝胡适要保持名节,其中有一句话极有分量:“借重先生,全为大粪堆上插一朵花。”

(摘自百度百科)

②傅斯年教育思想的核心一是维护学术自由,二是大学工作必须以学术为中心。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国民党政府下令实行联保制度,一人因政治思想“不纯正”被判罪,其他人要连坐,傅斯年愤慨地对国民党当局声明,台大师生由他一人担保,发生问题,他负全部责任,从而迫使这个反动制度在台大无法推行。

(选自翟羽佳《自由和强权的较量——独立人格第一人傅斯年》)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一二·一”惨案后,傅斯年先生由重庆来昆明处理学潮,他对学生民主运动的认识一直博得不少学生的认同。
B.傅斯年不做国府委员,也反对胡适进入政府,其主要原因是两人一旦进入政府,就失去了说话的自由和分量,同时名节也会受损。
C.傅斯年面对局势动荡、经济崩溃的严峻形势,尖锐地指出宋子文“化国为家”,与人民为敌,是当时政治主要僵局之一。
D.傅斯年先生在北大任教时,提出了“史学即史料学”的口号,其本意不是历史学止步于史料,而是历史学研究应该由史料出发。
E.历史学家们看问题往往只注重社会分析,不论及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心灵深处,傅斯年却独辟蹊径,注重心理研究。
【小题2】作为一篇回忆性文章,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小题3】傅斯年先生在史学上的贡献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概括。
【小题4】傅斯年先生是著名学者,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分析其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