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小题。
吃酒
丰子恺
①说起吃酒,我忘不了下述几种情境。
②我在日本结识了一个留学生黄涵秋。此人爱吃酒,富有闲情逸致,我二人常常共饮。有一天到江之岛游玩,我们两人踞坐一榻。“两瓶正宗,两个壶烧。”正宗是日本的黄酒。壶烧是这里的名菜,一种大螺蛳,约有拳头来大。取出大螺蛳肉来切碎,再放进去,加入酱油等调味品,煮熟,其味甚鲜。我和老黄吃壶烧,三杯入口,万虑皆消。海鸟长鸣,天风振袖,仿佛身在仙境。老黄看见年轻侍女就搭讪,问年纪,问家乡,引起她身世之感,使她掉下泪来。于是临走多给小帐,约定何日重来。我们又仿佛身在小说中了。
③又有一种情境,也忘不了。吃酒的对手还是老黄,地点却在上海城隍庙里。这里有一家百年老店,我和老黄每逢闲暇,便相约去吃素酒。我们的吃法很经济:两斤酒,两碗“过浇面”,一碗冬菇,一碗十景。冬菇非常肥鲜,十景也非常入味。浇头的分量不少,下酒之后,还有剩余,可以浇在面上。我们常常去吃,现在,老黄作古,菜馆也改头换面,不可复识了。
④另有一种情境,则见于患难中。那年石门湾沦陷,我们一家老幼逃到桐庐,在城外河头上租屋而居。屋主姓盛,兄弟四人。我们租住老三的屋子,隔壁就是老大。他有一个孙子,十七八岁,常常来向我请教问题,因此老大常常邀我到他家去坐。这老翁常坐在一只圆鼓凳上,我一到,他就请我坐在他对面的椅子上。站起身来,揭开鼓凳的盖,拿出一把大酒壶来,在桌上的杯子里满满地斟了两盅;又向鼓凳里摸出一把花生米来,就和我对酌。他的鼓凳里装着棉絮,可以保暖,斟出来的黄酒,热气腾腾。酒是自家酿的,色香味都上等。我们就用花生米下酒,一面闲谈。谈的大都是他孙子的事。我用空话安慰他,骗他酒吃。骗得太多,不好意思,我准备后来报谢他。但杭州沦陷,我们匆匆离去,终于没有报谢他的酒惠。
⑤最后一种情境,见于杭州西湖畔。那时我居在里西湖招贤寺隔壁的小平屋里,对门就是孤山。家居多暇,则闲坐在湖边的石凳上,欣赏湖光山色。每见一中年男子在湖边垂钓。他钓的不是鱼,而是虾。钓钩上装一粒饭米,挂在岸石边。一会儿拉起线来,就有很大的一只虾。钓得了三四只大虾,他就起身走。我问他:“何不再钓几只?”他笑着回答:“下酒够了。”
⑥我跟他去,见他走进岳坟旁边的一家酒店里,拣一座头坐下了。我就在他旁边的桌上坐下,叫酒保来一斤酒,一盆花生米。他也叫一斤酒,却不叫菜,取出瓶子来,用钓丝缚住了这三四只虾,拿到酒保烫酒的开水里去一浸,不久取出,虾已经变成红色了。他向酒保要一小碟酱油,就用虾下酒。我看他一只虾要吃很久,由此可知此人是个酒徒。
⑦此人常到我家门前的岸边来钓虾。我被他引起酒兴,也常跟他到岳坟去吃酒。彼此相熟了,但不问姓名。有一次,我带了扇子去吃酒。他借看我的扇子,看到了我的名字,吃惊地叫道:“我有眼不识泰山!”于是说了许多仰慕的话。我也请教他姓名,知道他姓朱,是在湖滨旅馆门口摆刻字摊的。下午收了摊,常到里西湖来钓虾吃酒。此人自得其乐,甚可赞佩。可惜不久我就离开杭州,远游他方,不再遇见这钓虾的酒徒了。
写本文时,我久病初愈,酒戒又开。回想上述情景,酒兴顿添
(选自《丰子恺散文选》有删节)
【小题1】有人说作者与黄涵秋间吃的是“知己酒”,依据文本内容概括说明这么评价的理由。
【小题2】作品中的西湖酒徒有哪些性格特点?试做简要分析。
【小题3】丰子恺散文语言素有漫画风格,试以第④段为例简单概括其特点。
【小题4】读文末画线句,联系全文内容,探究作者的生活态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2-29 04:55: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读《时间简史》 毕飞宇
①《时间简史》这本书我读过许多遍,没有一次有收获。每一次读《时间简史》我都觉得自己是在旅游,在西藏,或者在新疆。窗外就是雪山,雪峰皑皑,陡峭、圣洁,离我非常远。我清楚地知道,我这辈子都不可能登上去。但是,浪漫一点说,我为什么一定要登上去呢?再浪漫一点说,隔着窗户,远远地望着它们“在那儿”,这不是很好么?
②和霍金相比,爱因斯坦更像一个小说家。我喜欢他。许多人问爱因斯坦,相对论到底是什么?在当时,可以理解相对论的人“全世界不超过五个”。在普林斯顿,爱因斯坦这样给年轻的大学生解释了相对论——一列火车,无论它有多快,它也追不上光的速度。因为火车越快,它自身的质量就越大,阻力也越大。当我在一本书里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高兴得不知所以,我居然“听懂”相对论了。但是,理性一点说,爱因斯坦的这番话谁都能听得懂。我只能说,在爱因斯坦用火车这个意象去描绘相对论的时候,他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
③该说一说毕加索,我那位西班牙本家了。毕加索有一个特殊的喜好,他爱读爱因斯坦。毕加索说:“当我读爱因斯坦写的一本物理书时,我啥也没弄明白,不过没关系,它让我明白了别的东西。”毕加索说得多好啊,如果你喜欢读爱因斯坦,你会“明白别的东西”。事实上,阅读最大的魅力就在这里——我是乞丐,我向你索取一碗米饭,你给了我一张笑脸或一张电影票,你是仁慈的,慷慨的。我接受你的笑,接受你的票,并向你鞠躬致谢。
④自从我知道相对论是一列“追赶光的火车”之后,科学论文在我的眼里就不再是论文,它们是小说。天才的科学论文是小说,这是真的。爱因斯坦告诉我们,“时间—空间”并不是一个平面,它是“有弧度”的,“弯曲”的。他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时间—空间”其实就是一张阿拉伯飞毯,我们就生活在四只角都翘起来的那个飞毯里头。我要说,“时间—空间”真性感,都翘起来了。在我还是一个少年的时候,一本科学图书告诉我:宇宙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这是多么无聊的表述。但是,不管怎么说,宇宙的两大要素是确定了的:第一,时间;第二,空间。
⑤我人生的第一次误机是在香港机场。香港机场的某一个候机大厅里有一块特殊的表,非常大。它只有机芯,没有机壳。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地、完整地目睹“时间”在运行。那块透明的“大表”是由无数的齿轮构成的,每一个齿轮都是一颗光芒四射的太阳。我终于发现了,时间其实是一根绵软的面条,它在齿轮的切点上,由这一个齿轮交递给下一个齿轮。它是有起点的,当然也有它的终点。我像一个白痴,傻乎乎的,就这样站在透明的机芯面前。我无法形容我内心的喜悦,我为此错过了我的航班。这是多么吊诡的一件事:表是告诉我们时间的,我一直在看,偏偏把时间忘了。是的,我从头到尾都在“阅读”那块硕大的“手表”,最终得到的却是“别的”。
⑥回到《时间简史》。我不知道别人是如何阅读《时间简史》的,我读得极其慢,有时候,为了一页,我会耗费几十分钟。我知道,这样的阅读不可能有所收获,但是,它依然是必需的。难度会带来特殊的快感,这快感首先是一种调动,你被调动起来了。我想这样说,一个人所谓的精神历练,一定和难度阅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没有经历过难度阅读的人,很难得到“别的”快乐。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作者以旅游的浪漫感觉类比阅读《时间简史》的感受,意在表达虽然自己不可能读懂《时间简史》,但没有任何收获也很好。
B.和霍金相比,作者更喜欢爱因斯坦,是因为听得懂爱因斯坦对于相对论的解释,阅读霍金的《时间简史》却毫无收获。
C.爱因斯坦对于“时间—空间”小说式的表述,相较于科学图书无聊的表述,才能够让作者明白宇宙的两大要素:第一,时间;第二,空间。
D.作者在香港机场候机厅“阅读”那块硕大的“手表”,最终得到的却是“别的”,即忘了时间,错过了航班。这既呼应了第③段毕加索的话,也为结尾主旨揭示作了铺垫。
【小题2】联系文章相关内容,说说你对第②段中“他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3】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作者在阅读《时间简史》的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别的快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②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③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喜欢以散步一词做他们的创作题目看来,大约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

……

④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⑤有几年,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大冷的日子,将在明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七八天的样子。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感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去郊外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喜欢徒步旅行的日本人、德国人,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

 

(节选自郁达夫《江南的冬景》)

【小题1】选文第①段第③段中,加点的词“异状”“特异”都写到了“异”请联系语境,这两个“异”分别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小题2】选文第②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午后冬郊图”,请概括这幅图的特点。
【小题3】请赏析选文第④段划线语句。
【小题4】选文第③⑤段都写到了“散步”,侧重点有何不同?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①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②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③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④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泰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⑤从留下下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地别了。

⑥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支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庸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作“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⑦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⑧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那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⑨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那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    ”,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下列哪一项不是“秋原和我主张微雨里下西溪”的理由(   )
A.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芦花还没有白。
B.源宁觉得西湖的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
C.源宁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
D.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我”已去过西溪。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有一首歌
席慕容
①我是不到五岁就进了小学一年级的,在南京,在逸仙新村附近的一个小学里,我什么都不会,什么也不懂,却学会了一首老师教的歌:“一二三四五六七, 我的朋友在哪里? 在上海,在南京, 我的朋友在这里。”
②这么多来,我不单牢牢地记住了这首歌,并且还记住了教室里地板上温暖的阳光,和窗外对有人对着我微笑的外婆的微笑。
③我的女儿是在新竹上的幼稚园,三岁多的小女孩,每天早上去混两三个钟头,也不过是去混吃混喝,随便地唱唱玩玩罢了。所以那天下午,当她说要唱一首新歌给我听的时候,我并不太在意,埋头在书桌前的我,也不过如平日那样,随口地应答着她罢了。 然而,我小小的女儿却认真地唱起来了,用她那稚嫩的童音: 一二三四五六七, 我的朋友在哪里? 在台北,在新竹②, 我的朋友在这里。
④刹那之间,几十年来家国的忧患,所有的流浪、所有的辛酸都从我心中翻腾而出,我几乎要失声惊呼了。转身站起来面对着女儿。
⑤不解人事的女儿还抬着头问我: "妈妈,宝贝唱得好不好听?"
⑥我小声地回答她:"好听,宝贝唱得好听。"
⑦孩子没有听出我声音里的哽咽,她高高兴兴地一边唱一边跑出去找小朋友玩了,我一个人站在屋子的中间,发现热泪已流得满脸。
⑧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对那个后山上开满了油桐花的小小学校里的孩子们,对他们那样羡慕的原因吧。
⑨是今年五月初的时候,我们新竹师专美术科的师生一起下乡,到苗栗县③南庄国小一场"艺术服务社会"的活动。
⑩南庄国小实在很小很小,紧紧地贴在山边。周围全是山,全种满了油柚,正开着一簇一簇的白花,风吹过来,后山上的白花就一瓣一瓣地飘落下来,有的飘到山上人家的屋顶上,有的就飘落到学校的操场上来了。
⑪这些在山间长大的孩子们,有着和城市里的小孩们一样的自信,跳得好极了。他们的面容都长得很饱满,身体也很结实,低年级那些挑毛巾舞的小朋友们更是扭得很自在、笑容可掬,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 在他们跟着音乐节拍舞动的时候,后山上的人家,也都站出来从高高的街边俯瞩着我们。有老人,也有抱着幼儿的妇人,也有荷锄而过的农夫,都靠在街道的红栏杆上,笑嘻嘻地往下看,并且一边还指指点点的。
⑫我想,他们一定是在指着哪一个特别高大的是谁家的儿子,哪一个扭得特别厉害的是谁家的小女儿吧。在这样一个小小而安定的社会里,操场上一半的小朋友,他们大概都认得出的吧,虽然也许叫不出名字,但总知道是哪一家的孩子或孙子的吧。
⑬在这个满山都种满了油桐的小小世界里长大的孩子,有多少他们自己无法体会出来的幸福呢?可是说不定,他们反而会找出成打的缺点来,他们会觉得这里太偏僻、太闭塞,生活太死板,太缺少变化,因此,在他们成为少年以后,这样安定与安静的气氛反而会使他们觉得烦燥和苦闷,恨不得能冲出去,到另外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里,去做一个潇潇洒洒的流浪者的吧。
⑭可是,他们哪里会知道,有多少流浪的人渴望能找到这样一个安静而美丽的小小角落呢?有多少流浪的人捧着一颗憔悴的心却找不到可以安歇的地方呢?
⑮活动开始的时候,曾经有过一个小小的开幕式,师生们聚在一起听教育部的一位司长讲一段话,他对小朋友说: "我三十年前第一次走出校门来教书就是在这个学校,面对着和你们一样年龄的小朋友,所以,今天看到你们,就好像又回到三十年前一样……"
⑯他对小朋友说话的声音特别温柔,和地平常少事公办甚至有点盛气凌人的语调完全不一样,站在礼堂的后面,我不禁动容。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较为软弱的一点吧,面对着和三十年前一样的天真纯洁的小面孔,再刚硬的人也不由得要变成极为温柔的吧,而我是要羡慕他还是要妒忌他呢?经过了这样悠长的岁月,还能回来细数他少年时的脉络,还有同样的山,同样的树,同样的校舍,同样的操场,甚至差不多同样的小小面孔来迎接他,他的幸福真是难以衡量的了!
⑰而我是要羡慕他还是妒忌他呢?
⑱在我的心里,一直有一首歌。
⑲我说不出它的名字,我也唱不全它的曲调,可是,我知道它在哪里,在我心里最深最柔软的一个角落,每当月亮特别清朗的晚上,风沙特别大的黄昏,或者走过一条山路的转角,走过一片开满了野花的广阔原野,或者在刚亮起灯来的城市里,在火车慢慢驶开的月台上;在一个特定的刹那,一种似曾相识的忧伤就会袭进我的心中,而那个缓慢却又熟悉的曲调就会准时出现,我就知道,那是我的歌。
⑳我并不怨怪我的父母,我也不怨怪我的国家,可是,命运给我的,是多么奇怪的一种安排啊!我有一个很美丽的汉文名字,可是,那其实是我的蒙文名字的译音而已,我有一个更美丽的蒙文名字,可是却从来没有机会用它。我会说国语、广东话、英文和法文,我可以很流利地说、甚至唱,可是我却不能用蒙古话唱完一首歌,我熟读很多国家的历史,我走过很多国家的城市,我甚至去了印度和尼泊尔,可是我却从来没见过我的故乡。
(21)察哈尔盟明安旗,一个多遥远的地方!父亲说:明安在蒙文里的意思是指一千只羊,就是说那是一个很富裕的地方,那里羊多,草又肥美。 而今夜,在灯下,我实在忍不住要揣想,如果我能在一块广阔而肥美的草原上出生长大,今天的我,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命运了呢?
(22)在我的心里,会不会有一首不一样的歌了呢?还是说,我也许会和那些在满山都种满了油桐的小小世界里长大的孩子一样,觉得日子太单调、生活太平凡,因而对外面的一切有了无法抑止的激情,甚至在梦里也希望自己能够变成一个永远的流浪者呢?
(23)梦 与现实,到底哪一样能够令人满意呢?
【注】①席慕容:蒙古族,诗人,散文家。1943年出生于四川,1949年去香港,1954年迁居台湾。②新竹:台湾西北部城市。③苗栗县:位于台湾中北部,多山。
【小题1】分析第⑪段的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文章结尾三段连用问句,请赏析这样表达的效果。
【小题3】文章的标题“有一首歌”内涵丰富,试做简要分析。
【小题4】以第⑲段为例,赏析席慕容散文的语言特点。

同类题5

阅读《动人的北平》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成的品格。一个城市与人相似,各有不同的品格,有的卑污狭隘,好奇多疑;有的宽怀大量,豪爽达观。北平是豪爽的,北平是宽大的。它包容着新旧两派,但它本身并不稍为之动摇。
②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与着木履的东北老妪并肩而行,北平却不理这回事.胡须苍白的画家,住在大学生公寓的对面,北平也不理这回事.新式汽车与洋车、驴车媲美,北平也不理这回事。
③在高拿的北京饭店后面,一条小路上的人过着一千年来未变的生活,谁去理那回事?离协和医院一箭之地,有些旧式的古玩铺,古玩商人抽着水烟袋,仍然沿用旧法去营业,谁去理那回事?穿衣尽可随便,吃饭任择餐馆,随意乐其所好,畅情欣赏美善——谁来理你?
④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在它的树荫下与枝躯上寄生的,有数百万的昆虫。这些昆虫如何能知道树的大小,如何生长根,在地下有多深,还有在别枝上寄生的是什么昆虫?一个北平居民如何能形容老大的北平呢?
【小题1】选文第①段写了北平的什么特点?它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2】选文第②段反复说北平“不理这回事”,选文第③段反复说“谁去理那回事”,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小题3】画线句子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小题4】赏析选文第④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