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想 念 地 坛(节选)  史铁生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
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
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将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那日何日?但我一直记得那份忽临的轻松和快慰,也不考虑词句,也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我想,写作的零度即对生命意义的扣问,写作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寻求,即灵魂的眺望。
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
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力,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
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小题1】作者为什么能“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4分)
【小题2】文中提到“比赛、擂台和排名榜”作用是什么?(5分)
【小题3】统观全文,地坛的“安静”具有怎样的特点?(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30: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傅斯年:一个“五四”之子的道路
傅国涌
傅斯年是“五四”的产儿,他在北大求学时幸运地赶上了那个历史的节骨眼儿,而且成了扛大旗的人。正是他和罗家伦等人发起成立了“新潮社”,创办了《新潮》杂志,1919年5月4日那天他是学生游行的总指挥,站在大时代的浪头上。
傅斯年曾留学英、德7年,广泛涉猎哲学、历史学、政治学、文学乃至物理、化学、数学和地质学等各门学科。他首先是个史学家,然后是个教育家,青年时代他就立志“以教书匠终其身”。他以全部热情投身于学术和教育事业,主持历史语言研究所,任职于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使这些学术、教育机构在短期内做出了举世瞩目的业绩。
九一八事变发生,日军占领东北,山河破碎的痛苦促使他与方壮猷等人发奋著成《东北史纲》,以大量可靠史料证明东北有史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站在史家的立场为民族争人格。从1932年起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他常常在文章中称日本人为“倭人”“倭寇”“倭军阀”,坚决反对国民党政权退让、绥靖的外交政策以及以土地换和平的幻想,并予以严厉抨击。他以一个历史学家的眼光、知识分子的责任感洞察了日本侵华的野心,所以他认定以后中日之间的争端无论在外交上如何折冲,都不能放弃军事上的准备,“让步既极而仍无结果,则虽亡国在望,亦须抗战到底也”。
傅斯年相信只有站在政府之外,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性,才能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1932年10月,陈独秀在上海租界被捕,被引渡给国民党政府。虽然他们之间有着不同的政治信仰,但这并不妨碍傅斯年立即站出来为这位北大时代的老师说话。他在《独立评论》上发表《陈独秀案》一文,热情地赞颂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功绩,称他是“中国革命史上光焰万丈的大彗星”。
胡适、傅斯年主持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的选举,当时批评国民党很厉害、完全靠近左翼的学者郭沫若、马寅初能当选为院士,而平时许多和他们关系很好、立场相近、在学术上也极有成就的人却落选了。竺可桢在日记中称赞他们“兼收并蓄”。他们的这些做法,正是自由主义的优良传统,显示了超越意识形态、政治立场的多元、宽容的一面。傅斯年对胡适说,既为读书人,则读圣贤书。他认为自己的行为“无惭于前贤典型”。北大老同学毛子水以赞美的口吻说他“一生代表的是浩然之气”。
终其一生,他都是一个无党无派的知识分子,但他对国民党政权的腐败、专制有过很激烈的批评,因此赢得了“傅大炮”的美名。他以书生论政,激扬文字,仅在影响巨大的民间报纸《大公报》上就发表过22篇纵论内政外交的“星期论文”。
傅斯年是20世纪的“士”,是“五四”孕育出来的新型知识分子,透过几千年历史的迷雾,他发现“以暴易暴,没有丝毫长进”,所以坚定地信仰以和平方式完成“精神上的革新”。以学生领袖而学者、而大学校长,这不是傅斯年一个人的选择,而是“五四”那一代优秀分子的集体选择。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五四”时期,他努力地从古史辨和疑古思潮中拯救古史,如《左传》《国语》《周礼》等,他在中山大学给学生讲课时就指出,“伪造”二字,并不都能适用于被发现的古史料矛盾上,汉代儒生尤其是刘向、刘歆父子在编定文献时也许有错,但并不是故意“伪造”。
(选自葛小佳《重建傅斯年学术与生命的历程》,有删改)
②在“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中,傅斯年站在新旧思想斗争的前沿,向封建主义发动猛烈进攻,致力“思想革命”的活动。但随之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爆发了,中华民族的危亡,使得年轻的傅斯年热血沸腾,他以更加昂扬的斗志,率领新潮社同仁投入到这场爱国政治运动中去。
(选自高汉诚《傅斯年与“五四”爱国运动》,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斯年在北大求学时参与了新文化运动,参与创办了《新潮》杂志,他积极走在新文化运动的前列,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
B.傅斯年不计较政治信仰,热情地赞颂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功绩,称他是“中国革命史上光焰万丈的大彗星”。
C.本文脉络清晰,结构鲜明,不回避对具体事情的记叙,重点描写传主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这种安排很好地反映了传主的思想。
D.文章多处引用传主自己的话,不仅丰富了文本内容,也恰当地表现了传主的成就和精神,能引起读者的深度思考。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傅斯年是“五四”孕育出来的新型知识分子,与“五四”关系密切,“五四”民主与科学思想影响了傅斯年关于学术、文化与政治的基本看法。
B.青年时就立志“以教书匠终其身”的傅斯年,以全部热情投身于学术和教育事业,在学术、教育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C.傅斯年洞察日本侵华的野心,认为国民党政权在实行退让、绥靖的外交政策的同时,还应进行军事上的准备,一旦外交政策失败,则坚持抗战到底。
D.“五四”时期,疑古思潮盛行,傅斯年认为已发现的古史料矛盾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古人“伪造”,有些只是学者在编定文献时无意的错误。
E. 从“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到优秀的史学家,再到大学校长,这样的人生道路并非傅斯年一人如此,而是“五四”那一代优秀知识分子共同的人生轨迹。
【小题3】文中写毛子水以赞美的口吻说傅斯年“一生代表的是浩然之气”,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风庐乐忆
宗璞
清华园乙所曾是我的家。它位于园内一片树林之中。小时候觉得林子深远茂密,绿得无边无涯,走在里面,像是穿过一个梦境。这一年夏天,有人在林中播放音乐,大概是所谓的音乐茶座吧,凭窗而立,音乐像是从绿色中涌出来,把乙所包围了,也把我包围了。常听到的有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贝多芬的《田园》,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柴科夫斯基的《悲怆》等。每当音乐响起时,小树林似乎扩大了,绿色显得分外滋润,我又有了儿时往一个梦境深处飘去的感觉。
清华音乐室很活跃,学生里音乐爱好者很多。学余乐手颇不乏人,还出了些音乐专业人才。我是不入流的,只是个不大忠实的听众而已。因为自己有的唱片很有限,常和同学一起到美国教授温德先生家听音乐。温德先生教我们英诗和莎士比亚,又深谙古典音乐。他没有家,以文学和音乐为伴。在他那里听了许多经典名作,用的大都是七十八转唱片。每次换唱片,他都用一个圆形的软刷子把唱片轻刷一遍,同时讲解几句。他不是上课,不想灌输什么。现在大家都不记得他讲什么,却记得他最不喜欢柴科夫斯基,认为柴科夫斯基太感伤。有一次听肖邦,我坐在屋外台阶上,月光透过掩映的花木照下来。我忽然觉得肖邦很有些中国味道。后从傅雷家书中得知确实中国人适合弹肖邦。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最偏爱肖邦。
以后在风庐里住的约四十年中,听音乐的机会随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忽少忽多。只是再没有固定的音乐活动了,也没有人义务为大家换唱片了。最后一次见到温德是在北大校医院楼梯口,他当时已快一百岁了,坐在轮椅上,盖着一条毯子。我忙趋前问候。他用英语说:“他们不让我出去!告诉他们,我要出去,到外面去!”我找到护士说情。一位说,下雨呢,他不能出去。又一位说,就是不下雨,也不能去。我只好回来婉转解释,他看住我,眼神十分悲哀。我不忍看,慌忙告别下楼去,一路漾漾细雨中,我仿佛偏偏听到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中那段最哀伤的曲调
这几年较稳定,便成为愈来愈忠实的听者,海淀这边有音乐会时,常偕外子前往。好几次见满场中只有我两人发染银霜,也不觉得杂在后生群中有什么不妥。有一次中央乐团先演奏一个现代派的名作,休息后演奏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在饱受奇怪音响的磨难之后,觉得第七交响曲真好听!它是这样活泼而和谐,用一句旧话形容,让人全身三万六千个毛孔都通开了。又一次有一位苏联女钢琴家来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于是,满怀热望到场,谁知她的演奏十分苍白无力。我却也不沮丧,总算当场听过一次了。在海淀听过几次肖斯塔科维奇,发现他是那样深刻,和我们的心灵深处很贴近很贴近。1991年严冬,我刚结束差不多一年的病榻生活,还曾不顾家人反对,远征到北京音乐厅听莫扎特的安魂曲。记得刚见莫扎特这几个字,便感到安慰。
严肃音乐不景气,音乐会少多了;即使有,也往往听着寥寥。有人说,要听音乐,当然还是该自己拥有设备。我毫无这方面的志趣。我憧憬的是家徒四壁,想看书到图书馆,想听音乐一按收音机。许多国家有专播古典音乐的电台,我希望我们在这一点能赶上,不必二十四小时,八小时也够了。
现代音乐理论家黎青主曾说音乐是“上界的语言”,并引马丁·路德的诗句:“谁从事音乐就是有了一份上界的职业。”他自己解释说,意即音乐是灵魂的语言,是灵界的一种世界语言。音乐、在诸门艺术中确是最直接诉诸灵魂的,最没有国界的。对“上界的语言”这话,我还想到两层意思:一是可以用来形容音乐的美,另一层意思我用一句话来表达,那就是:能听一点古典音乐的人有福了。
(选自《铁箫人语》,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标题是“风庐乐忆”,作者却详写在清华园乙所听音乐的经历,因为这是她接触古典音乐的开始。
B.作者以细描手法勾勒了温德先生和青年学子讲解音乐的情景,是为下文写他的悲剧结局埋下伏笔。
C.这篇文章语言淡雅隽永,形散而神聚,通过生活中的叙事展示了高雅音乐及名师指导对“我”人生的影响。
D.作者在文中叙写了自己和妻子去海淀听音乐会的经历,旨在表达自己不同于一般现代人的高雅志趣。
E.文中多次提及不同音乐大师作品对自己的熏陶影响,意在表现刻画自身热爱音乐、涉猎广泛的形象特征。
【小题2】作者说,走在一片树林中,“像是穿过一个梦境”,对此该怎样理解?
【小题3】第二自然段说温德先生“他最不喜欢柴科夫斯基”,可第三自然段与温德告别后,为什么说“我仿佛偏偏听到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中那段最哀伤的曲调。”?
【小题4】文末句“能听一点古典音乐的人有福了”。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流逝的古典
①那天下午,我去听一位老教授的课,他讲的是《诗经·蒹葭》。午后的阳光从窗户跑进来爬在他那苍苍白发和陶醉的脸上,听着他温暖地读着那些渐行渐远的诗句时,我突然有一种很静谧、很幸福的感觉。
②夜里,月色和清风悄悄穿过窗帘,我从高高的书架上找出了那本遗忘多年的《诗经》。线装的书页泛着远古的光芒,是那种随着光阴流逝,越来越朴实的金色。在幽幽浮动的墨香里,我再一次看到了“蒹葭苍苍”“白露未晞”。我看见远古时代的一个芦塘,清晨,纤纤芦苇被牛乳般流动如烟的雾霭轻柔地包裹着。晨曦中,浅绿的墨绿的苇丛倩影婆娑,亭亭玉立,如衣香鬓飞的女子涉水而来。怀念这一种意境:我不想把这说成是一种诗情,而情愿把它归为一种古典。“古典”一词本身就很静态,很内敛,很纯粹,有一种淑静、典雅的感觉,令我们咀嚼、玩味不够。
③我读到《关雎》,读到《桃夭》,读到“青青之麦,生于陵坡”,读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读到“昔年移柳,依依江南,今看摇落,凄伧江潭。”我想到为什么,这些很远古的文字,如今读来,依然淙淙如诉,让人可感可悟。真如澹澹的渌水,我们的心田仿佛千万年来一直是它青青的河床。
④想到了《古诗十九首》,这些不知作者姓名和年代,突兀而起复又戛然而止的谜一般的诗歌群落。为什么就连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也为之佩服得五体投地?怎会洋洋洒洒醉酒般地写下整卷《古风》?我想,这就是古典的魅力吧。它们以其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言近旨远、语短情长的艺术魅力震撼、陶冶着无数的后人!
⑤注视着这些古典书籍,抚摸着它们厚实的脊梁,我能感受到它们所蕴含的时代精髓和撑起的时代魄力。而它们又是那样宁静,我不敢想象没有《诗经》、《楚辞》的时代叫什么先秦,没有唐诗宋词的时代算什么唐宋,没有小说的明清是什么样的明清。这些源自第一张植物纤维构筑的纸片的灵感,在千百年漫长的时光中,抚慰着人类的精神与灵魂,牵引着人类穿越长长的时光隧道。一行行时长时短的句子,一页页时近时远的思绪,那么质朴、厚重,它们牵着我走向文字的源头。这些久远的古典文字的确“旧”了,但那字里行间所充盈的生命精神、深邃的原理、多极的内核却超越了彼时彼地,在这个世界夜深人静的时刻渐入我们的心灵、血脉,在我们的血管里流淌……
⑥我相信那些古典的文字肯定来自于平凡的生活,源于简洁、沉静的心灵。古人在最为平凡的采摘、狩猎、耕种之余,偶有所见所感,自自然然,随口吟出了“蒹葭苍苍’,“渌水澹澹”这些精纯得像墨金一样的文字。汽车、电脑离它们很远,人欲物欲离他们很远,而平凡离他们很近,诗情离他们很近,古典离他们很近。古典与古人本来就是水乳交融的一体。而我们呢?在抚摸那些《诗经》句子的时候,除了对美的巨大感动,内心、更有一份莫名的冰凉和疼痛:那自然史上最纯真的童年风景、生命与自然最相爱和谐的“蜜月之岁”似乎已经渐行渐远了!阅读竟成了永远的怀念!
⑦怀念古典,这是一份超越时空的契约。我的心灵深处永远会留下一个宽敞、透亮的空间,让飘溢着灵性、充盈着生命精神的古典诗情灿然长流。
(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写听“老教授的课”的作用。
(2)文章第⑥段,作者说“阅读竟成了永远的怀念”,请根据文意概括其原因。
(3)根据全文内容,结合自己的阅读实践,举例谈谈“古典”给你带来的独特体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严冬,荒野,松柏
郭枫
①在黄淮大平原上,冬天,是风和雪撒野的世界。风,从塞外卷着严寒而来猛烈地袭击我们荒凉的小村庄。除非在落雪的时候,天地才会静寂下来,至于无风无雪而又有暄和的太阳温暖着咱们的日子,这是不多见的。
②北方冬天的风,是贼,是无孔不入的恶贼,可恶的风,对于贫苦人家,从来不会停止无情的摧残。走在风中,单薄而破弊的冬衣,怎么裹紧也包不住全身的抖,凛烈的寒气,一直就吹透到骨子里去!到了夜晚,采风摇撼着茅屋,门面吱吱作响,屋子颤抖着仿佛乏被寒风席卷而去。在凄厉的夜风呼啸中,屋外,不时传来树枝折断的声音,冬夜,谁知道有多么漫长?
③落雪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雪花的美丽呢?真让我们傻里傻气的庄稼人无法明白。不错,庄稼人也喜欢冬天下几场大雪,那是为了期待,期待明春的麦苗可以长得茁壮,真正在大雪天,还是冷得使人没处躲。尤其在化雪的天气,多少人都冷裂了皮肤,冻坏了身子!谁还会赞颂雪花呢?在那种年头,谁能拥有围炉赏雪的雅趣?
④不用说,在风雪的旷野里,所有的树都失去了颜色;只有松柏,于能挺立在严寒中擎起一树蓊郁的墨绿。可是,小时候,只记得松柏总是种在一些大户祖茔的基地上,每回经过,就觉得雪地里的黑松林,特别神秘,特别恐怖,黑黝黝里面藏着什么,心里认定那些松柏不是属于我们的,读书之后,书中有数不尽的松柏赞歌;不管书上怎么说,我还是喜欢活在我们生活中的那些树。我喜欢柳的娇柔、榆的粗犷、白杨的潇洒。我喜欢槐、椿以及各种常见的树木。我还是不喜欢松柏,总觉得松柏不是我们的。直到我走出了家园,跋涉过千山万水,看遍了人世的冷暖沧桑,渐渐地,我才懂得,松柏,是多么可傲的树!
⑤松柏,挺立在山峦的最高处,与白云絮语,与天风唱和,在苍茫的天地之间,树立出一种生命的风范。它站在高处,超脱于红尘之外,让群树仰望,仰望而无法企及。松柏,虽然享有无数的赞颂,却也承担着千古的寂寞啊!在红尘之中,那些不甘寂寞的人,却想借着松柏的风采,让自己伟大起来,崇高起来,这是何等的自私与愚昧啊!因此,一想到老家的原野上的那些松柏,被种在坟地里,我就为它们感到屈辱与难堪。可是,我也更懂得:为何在大风雪的旷野中?松柏要傲然挺立,擎着一树墨绿抗拒严冬的淫威了。是的,冬天的淫威,可以让柔弱的暂时低头,却永远征服不了顽强的生命。
⑥想念北方,想念老家的那些树木,当然,我更想念老家的人。想起那劳苦而沉默的人们,许多熟悉的面孔,就浮现在我眼前!那些与我血肉相连的亲人,您们可好?三十多年的岁月,可曾把你们摧折?知道吗?今天,对你们,我是如何地想念!
⑦想念北方,想念老家的树木,想念老家的人。老家的人是憨厚的,可是不要以为憨厚得什么都不懂了!那些面孔,在笨拙的憨厚中,也含蕴着细腻的清韵。那些心灵,在敦厚和善中,自有一份刚烈在!凡是以暴力加给我们的,我们会坚强地反击出去,这是永不屈服的族类。
⑧想念北方,想念老家的树木,想念老家的人。
⑨要是没有那些茁壮的树木,那莽莽荡荡的大平原,该会多么寂寞!
⑩要是没有那些劳苦而沉默的人呢?没有那广大的善良的人群,谁来撑起中国的天空!
一九八三年三月十日在台北木栅
(节选自《老家的树——怀乡散记之一》)
【小题1】文章①—③段落写了什么内容?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2】作者笔下的松柏有什么特点?第④段反复说“松柏不是属于我们的”、“我还是不喜欢松柏”,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第⑥—⑧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5分)
【小题4】文章到第⑧段,似乎就可以收束全篇,作者又写下了第⑨⑩两段,这是否多余?请谈谈你的看法。(5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与牛
高 军
天亮了,为东家扛了一辈子长工的丕田背起昨晚就已包好的行李包准备回家,他最后看了一眼自己生活了多年的这个院落,然后慢慢走到墙根,从墙上轻轻地拿下挂在那里的大鞭子,挂上了自己的脖颈,甩开步子走出了东家的大门。
临出门的那一瞬间,他似乎听到后院牛圈里的黄趴牯正在喘着粗气,四蹄一下下跺着地面,挣着拴它的缰绳,丕田嘴角轻轻撇了撇,拉拉大鞭子那光滑的木把,稳步向前走去。
昨晚东家隆重为他送行,摆了满满一桌子酒菜,除了结好的工钱,另外赠送了一大包盘缠,酒酣耳热之际,东家问他还有什么要求,他就提出了想要大鞭子,东家大度地摆摆手:“没问题,你带走就是。”
这根大鞭子已经跟了他五年了,他已经使得很顺手。
当年黄趴牯刚进东家门时甚是桀骜不驯,他就专门制作了这根鞭子来对付它。他到集上买来一根厚厚的牛皮条,选取了一段牛腿上的筋条系在鞭梢部位,鞭杆是一根鸡蛋粗细的腊条。制成后人们看到比一般的鞭子粗长,就习惯地叫成了大鞭子。当时他挂着这根大鞭子拉着黄趴牯去耕地时,黄趴牯仍然不是很听话。东挣西歪的。他就从脖子里拿下大鞭子狠狠地抽了过去。脊背上出现了一道鲜红的血印子,鞭梢打到牛腿上那腿上的皮肉翻了起来。黄趴牯浑身一阵抽搐,回头看了他一眼,才温顺地干起活来。第二次对黄趴牯使用大鞭子是大半年之后,它在拉犁时又犯了倔,向一边斜歪了一下。这次丕田把大鞭子的鞭梢抽向了它的右耳朵后边,除了打出一道鞭印,耳边也被抽去了一块缺口。黄趴牯低头向后踅了一眼,老老实实干起活来。
此后,丕田再也没有使用过这根大鞭子。耕作过程中,他只要叫一声“牯儿”,黄趴牯就会照着他的吩咐听话地干活,再也没有反抗过。黄趴牯乖巧地在干活。他的大鞭子成了摆设。五年过去,鞭杆显得光滑了点,大鞭子陈旧了一些。
黄趴牯尽管听话了,但他也能偶尔看到牛眼中射出来的炯炯目光。他知道那是它桀骜本性的自然显露,他的右手就会攥住大鞭子的鞭杆什么也不说地看着黄趴牯,黄趴牯那眼神会迅速黯淡下去,本本分分地干起活来。
和黄趴牯相处了五年,四年多的时间里一次鞭子也不用,让他感到一种很大的成就感,这是几十年中他遇到的第一头这么听话的牛。所以在喂养的过程中。他经常偏爱它一下,多抓几把豆粕,多添几勺玉米糁子都是顺手就做的。每当这时,黄趴牯会抬头看他一眼,眼中好似有一丝感激。但丕田感到里面绝对不是其他牛对人们的那种温热眼光,而是还隐忍着一股冷森森的东西。他轻轻拍几下牛的脖子,心里涌起一股复杂的滋味来。
太阳逐渐明亮起来,有些刺眼了。丕田向四下的田野看了一圈,临近年关的山野里,除种植小麦的田块里有些陈灰色的绿颜色外,其他地块里均是枯黄庄稼的根茬。寒风刮过,发出一种瑟瑟的抖动声。年后这些地块就要开始耕动了,到那时生机才会回来的。
丕田又习惯地攥了攥大鞭子的鞭杆。
“嗒嗒嗒……”一阵急促的蹄声,粗重的喘气声也越来越近。
丕田稳步走着的脚步并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又向前走了几步,他才慢慢转过身来。
黄趴牯也随即停下了急急的脚步。丕田看到,它的脖子里还挂着缰绳的圈套,圈套下边耷拉着一段绳头。被挣断的茬口非常新鲜,还散发着一股新苘的浓郁味道。黄趴牯的大眼睛亮亮地瞪着他,平时的那种温顺神情一扫而光,被压制了多年的野性暴露出来,充满着挑战和复仇的神色,它的头慢慢向左后方拧去。粗大锋利的牛角直指着丕田所在的方向,口中的气息也越喘越粗,身上的肌肉在慢慢收缩,四蹄使劲向地上抓着。随时要开始进攻的样子。
丕田轻声唤了一声:“牯儿。”
黄趴牯迟疑了一下,还是慢慢抬起了头,看向丕田。
丕田的左腿略略向后退了半步,右手抓住腊条鞭杆向下拉了一点,挂在身前的粗厚皮条和牛筋鞭梢向上滑动了一下。黄趴牯清清楚楚地看到后猛地愣住了,目光也开始散淡起来,接着头部开始往下低,身上的肌肉渐渐地变回到了平滑状态。
丕田的右手离开鞭杆,向黄趴牯身后指了指。轻轻说道:“牯儿,回去吧。”
黄趴牯转过头去,慢吞吞地向来路走去。
丕田拿下大鞭子,轻轻顺溜了一下,又重新挂回了自己的脖颈上。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5年第6期)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构思独特,从大鞭子的角度去写人和牛。丕田制作大鞭子,鞭打黄趴牯,驯服桀骜不驯的牛,使它老实本分,这就告诉人们要与动物和谐相处,不能虐待动物。
B.小说人物较少,只有丕田和主人,侧重点写丕田是怎样效忠主人的,如何为主人卖力的,人物形象鲜明。而主人是次要人物,他热情款待丕田是衬托丕田的勤劳。
C.作者观察细致,通过对人物的心理、神态、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尤其注重细节描写,从正面和侧面细腻准确地刻画牛的动作变化与心理变化等。
D.这篇小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怀旧结。借写那个特殊时代的人与牛来塑造人物形象,丕田的鞭抽尽管残暴,但很有效果,真是力胜不如智取。
E.这是一篇精心拟制的佳作,与其说是人与牛的故事,还不如说是人与牛之间的较量。它是一头有思想的牛,它懂得隐忍与伪装,懂得等待时机和报复。
【小题2】文章第三、四自然段插入对鞭子来历的介绍,请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
【小题3】请简要概括丕田的形象。
【小题4】有人认为小说的题目用“大鞭子”好,也有人认为文章的题目用“人与牛”好,请谈谈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