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
河上柳
废名
陈老爹向来是最热闹没有的,逢着人便从盘古说到如今,然而这半年,老是蹲在柳树脚下,朝对面的青山望,仿佛船家探望天气一般。问他,“老爹,不舒服了吧?”他又连忙点头,笑着对你打招呼。这原因很容易明白,就是,衙门口的禁令,连木头戏1也在禁止之列了,他老爹再没有法子赚钱买酒,而酒店里的赊欠,又一天一天的催。
清早起来,太阳仿佛是一盏红灯,射到桥这边一棵围抱不住的杨柳,同时惹得你看见的,是“东方朔日暖”“柳下惠风和”褪了色的红纸上的十个大字——这就是陈老爹住的茅棚。这红纸自然是一年一换了;而那字,当年亏了卖春联的王茂才特地替老爹选定—— 老爹得意极了,依例出四十文大钱且加成一条绳串,另外还同上“会贤馆”,席上茂才公满口的“古之贤人也”。
陈老爹也想到典卖他全副的彩衣和锣鼓,免得酒店的小家伙来捣麻烦,然而天下终当有太平之日——老爹又哼哼的踱出茅棚了。
“真正反变!连木头戏——”
太阳正射屋顶,水上柳荫,随波荡漾。初夏天气,河清而浅,老爹直看到沙里去了,但看不出什么来,然而这才听见鸦鹊噪了,树枝倒映,一层层分外浓深。老爹用了平素的声调昂头唱:
“咿呀,我——”
劲太大了,本是蹲着的,跌坐下去。那鸦鸦正笔直的瞥见,绿叶青天,阳光使得眉毛不住的起皱,渐渐的不能耐了,拱着腰,双手抱定膝头。
“三天没有酒,我要斫掉我的杨柳——”
说到这里,老爹又昂一昂头:
“不,你跟我活到九十九,箱子里我还有木头。”
接着是平常的夏午,除了潺潺水流,都消灭在老爹的一双闭眼中。
老爹的心里渐渐又滋长起杨柳来了,然而并非是这屏着声息蓬蓬立在上面蔽荫老爹的 杨柳一到现在有了许多许多的岁月。
漆黑的夜里,老爹背着锣鼓回来,一走一窜的唱:
“驼子妈妈不等我上床了,桥头上一柱灯笼,驼子妈妈给我照亮了二”
灯笼就挂在柳树上,是因为老爹有一回险些跌到桥底下去了,驼子妈妈就办了一枝烛, 忖着时分,点起来朝枝头上挂。
从此老爹更尽量的喝,驼子妈妈手植的杨柳,也不再只是受怨——这以前,一月两遭 生意,缺欠不得,否则是黑老鸹清早不该叫,“不是你的杨柳,老鸹哪里会来呢?”
杨柳一年茂盛一年——那灯笼,老爹不是常说,可怜的妈妈最后还要嘱咐,带去而又,记得点回吗?
清明时节,家家插柳,住在镇上的,傍晚都走来攀折,老爹坐在门槛:
“密叶就好,不伤那大——”
人散夜静,老爹自己也折一枝下来、,明天早起,把桌子抹得干净,一枝劈成两份,挨 着驼子妈妈的灵屋放。
老鸹自然是常有的,但生意十分顺遂,门锁却被人偷开了几次——不消说是归家晚了。 最使得老爹伤心的,要算那回的大水。
梅雨连绵,河水快要平岸,老爹正在灶里烧柴,远远沙岸倒坍,不觉抬起头来,张耳 细听,只听得吼吼的是水声,但又疑心耳朵在作怪;雨住的当儿,踏着木屐,沿茅棚周围 四看——沙地被雨打得紧结,柳根凸出,甚是分明,一直盘到岸石的缝里去了。
“还是驼子妈妈想得——”
老爹伸一伸腰,环抱着臂,而眼睛,同天云低处的青山一样,浸在霭里了。
这晚比平常更难熟睡,愈到中夜,愈是清醒,清醒得害怕了!——规上警锣响——屋 背后脚步声——
“陈老爹!赶快!快!”
地保敲门。
第二天,老爹住在祠堂。土坡企眺,一片汪洋,绿茸茸的好像一丛芦草,老爹知道是 柳叶:•
“我的——”
“老爹!——好睡呵?——今天呢?——老板骂我,说我是混玩一趟!”
下午,老爹从镇上引一个木匠回来。
霹雳一声,杨柳倒了,——老爹直望到天上去了,仿佛向来没有见过这样宽敞的晴空。 而那褪了色的红纸,顿时也鲜明不少。
1925年4月
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短篇小说》(有删改)
(注释:①木头戏,俗称木偶戏。②东方朔,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但当时的皇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以重用;③柳下惠,春秋时期鲁国人,《孟子》中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所以他有"和圣"之称。)
【小题1】小说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陈老爹为什么对褪了色的红纸上的十个大字“得意极了”?(4分)
【小题3】小说的叙述看似有些时空错位,但还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展开的。请简要梳理小说的情节发展过程。(6分)
【小题4】小说中“杨柳”这个意象反复出现,请联系全文探究这意象包含哪些意蕴?(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30: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昂贵的哨子
富兰克林
有次度假,朋友们把我的口袋塞满了铜板。那时,我还是一个七岁的小孩,拿着钱就朝一家专售儿童玩具的商店跑去。忽然,一阵哨音把我给迷住了——一个男孩手里拿着只哨子正在吹呢。于是,我掏出身上所有的钱也买了一只。回到家里,我洋洋得意地吹着哨子满屋子乱窜,一家人给我吵得个鸡犬不宁!但我一说出哨价时,哥哥姐姐,还有堂兄堂姐们全都嘲笑我是个十足的傻瓜,糊里糊涂被骗了四倍的价钱,如果用多付的钱,又可以买许多好东西了!我觉得很委屈,伤心地哭了。羞耻之,甚至于超过了哨子带给我的乐趣!
这件事,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里,对我日后的生活起了不小的作用。常常,当有人怂恿我去买那些我根本不需要的东西时,我提醒自己:“可不要为一只‘哨子’就出大价钱呀!”因为我已懂得了节省开支。
当我成年进入社会后,通过人们的言行,我看见了形形色色为了他们的“哨子”而付出惨重代价的人!
那些a的小人,为了求得王室垂青,百般钻营,甚至丢掉了贞操和美德,弄得众叛亲离!
那些b的政客,不惜一切代价卷入政治风云,却贻误正事而落败破产!
那些c的守财奴,为了发财致富,变得嗜钱如命,放弃了同胞的尊重,好友的友谊,以及人类行善的德行!
那些d的庸人,只顾寻欢作乐,最后成了弱不禁风之病夫!
那些华而不实的花花公子,每天沉溺在精美的服饰、堂皇的的住宅、昂贵的马车中,不顾财力不接,以致债台高筑!
“真是好可怜啊!”我忍不住叹息,“为了一只‘哨子’,你们付出的代价实在太高了!得不偿失,真是愚不可及啊!”
由此,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大凡人世间的苦楚都是由于他们对事物的价值做出错误的估计,导致自己盲目行事而造成的!(选文有改动)
【小题1】文章开头写“把我的口袋塞满了铜板”,请指出这句话的作用。
(1)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2)在内容上的作用是
【小题2】给文中a、b、c、d空缺处依次各选一个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投机钻营 欺世盗名 克勤克俭 华而不实
B.投机钻营 沽名钓誉 光宗耀祖 好逸恶劳
C.趋炎附势 沽名钓誉 一毛不拔 碌碌无为
D.趋炎附势 欺世盗名 挥金如土 好逸恶劳
【小题3】解释下列句子中“哨子”的含义。
(1)我提醒自己:“可不要为一只‘哨子’就出大价钱呀!”
(2)我看见了形形色色为了他们的“哨子”而付出惨重代价的人!
【小题4】用自己的话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①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②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③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④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⑤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自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辩派的无情批判。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殷墟甲骨文巨大而深远的学术影响,文章先总起概述,然后逐层分析,论证结构清晰、完整。
B.文章分别引用史学家胡适和王国维的观点,有力阐释了甲骨文的发现的确能证实商王朝的存在。
C.文章在论证古史记载的可信性时把《殷本纪》和《夏本纪》进行了对比,意在阐释《史记》所言不是向壁虚构。
D.文章以较多篇幅阐述甲骨文的发现对确认商王朝存在的重大作用,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的巨大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实商王朝的存在。
B.在20世纪20年代,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担心其中一些内容是虚构的。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甲骨文的发现推动了《说文》学的发展,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问题。(14分)
老水车旁的风景
梁晓声
其实,那水车一点儿都不老。
它是一处旅游地最显眼的标志。旅游地原本是一个村子,两年前,这地方被房地产开发商发现并相中。于是在盖别墅和豪宅的同时,捎带着将这里开发成了旅游景点,使之成了小型的周庄。在双休日或节假日,城里人络绎不绝地驾车来到这里,吃喝玩乐,纵情欢娱。村里人终日里耳濡目染,思想迅速地商业化着。
城里人成群结队地来到的时候,必会看到,在那水车旁有一老妪和一少女。老妪七十有几,少女才十六七岁,都穿着清朝的衣裳。老妪形容枯瘦憔悴;少女人面桃花、目如秋水,顾盼之际,“道是无晴却有晴”。老妪纺线,少女刺绣,成为水车的陪衬,景观中的风景。她们是景区雇来在那儿给观光客们看的,若有观光客与她们照相,或可得些小费。老妪是村里的一位孤寡老人,在村里有一间半祖宅。村子受益于旅游业,有了些公款,每月亦给她50元。少女是从外地流落到这儿的。她的家在哪里,家境如何,身世怎样,没人知道。
只有老妪觉得她是个好女孩儿。她们成为“同事”几天以后,老妪曾问过少女住在哪儿,少女说住在一家饭店的危房里,每天五元钱,晚上还得帮着干两个多小时的活。饭店里面有老鼠,她最怕老鼠。“就是每月150元,也花去了我半个月的工资,还得看主人两口子的眼色……”少女说得泪汪汪的。
“闺女,住我家吧。我那儿就我一个人,我也喜欢有你这么个伴儿,不会给你气受。”于是,少女作为老妪所希望的一个伴儿,住到了老妪家里。
少女脸上的笑容多了,老妪脸上的皱纹少了。熟悉她那张老面孔的人,发现她脸上几条最深的褶子变浅了,有要舒展开来的迹象了。她脑后的抓髻也好看了,不像以前那么歪歪扭扭的了。她的指甲不再长而不剪。指甲缝也不再黑黢黢的了。她那身“行头”显然洗得勤了。她的好心情让她的小费也多起来了。
有好心人提醒她:“你让那小人精住你那儿去了?千万防着点儿,万一你那点钱被她偷了,临走连件寿衣都穿不上……”
老妪不爱听那样的话,她爱听少女的话。
少女常对她说:“奶奶,尽量想高兴的事儿,那样您准能活一百多岁。”
经历了许多年孑然一身,形影相吊的孤寡生活以后,忽然有了一个朝夕相处的女伴儿,老妪返老还童了似的。
然而有一天老妪忽然失明,接着咯血了。村里不得不派人把她送到县医院,一诊断是癌症,早扩散了。那么老的人了,也只有回家挨着。
村里的负责人就对少女说:“她都这样了,你搬走吧,爱住哪儿往哪儿去吧。”
少女哭着说:“我不搬走。奶奶对我好,我也要服侍服侍她……”
非亲非故,来历不明,还口口声声“奶奶,奶奶”叫得挺亲,就是不搬走,图什么呢?村里的负责人想到了老妪的一间半祖屋。
于是,在老妪精神状态稍好的某日,村里的负责人带着一男一女来到了老妪家里,他介绍那男的是县公证处的,女的是位律师。他开门见山地对老妪说,她应该在临死前作出决定,将一间半的祖屋留给村里。那屋子是可以改装成门面房的,稍加改装以后,或卖或租,钱数都很可观。老妪说:“行啊!”村里的负责人又说:“那你就在这张纸上按个手印吧!” 老妪不高兴了:“我觉得,我一时死不了。”村里的负责人急了:“所以趁你还明白,才让你按手印嘛!”老妪就不理他们三个男女,把身子一转,背朝他们了……
村里的负责人没主意了,找来另外几个有主意的人商议,他们都认为老妪完全有可能被那个外省的小人精蛊惑了,把一间半祖屋“赠送”给那小妖精了……
于是全村男女老少同仇敌忾起来。没人愿意去照顾那糊涂的老妪了,少女就连她那份儿工作也不能干了……
十几天后,老妪走了。老妪攒下的钱不够发送自己,少女为她买了一件寿衣。
又没了几天,那少女也消失了,没跟村里任何人告别,也没留下封信……
(选自《东南西北》,因原文较长,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老妪最初“形容枯瘦憔悴”,在收留少女后,“她脑后的抓髻也好看了,不像以前那么歪歪扭扭的了。她的指甲不再长而不剪。指甲缝也不再黑黢黢的了。”老妪的变化,显然是源于少女的照顾。作品通过人物外貌的变化,表现人物生活状况的变化。
B.村里人对少女的称谓,前后也出现变化,先是“小人精”,这是他们认为少女住到老妪的家里是为了老妪的钱,认为她精明;后是称她为“小妖精”,这是村里人认为老妪经她的蛊惑。作者把村里人对少女的敌意融于称呼的变化之中,真是匠心独运。
C.作品最后安排少女为老妪买一套寿衣的情节,既回应了上文村里人说的“临走连件寿衣都穿不上”的无端猜测,同时也表现了少女的心灵之美,少女真正把老妪当作自己的奶奶,尽了孝心。
E.梁晓声的作品始终关注人物心灵,展现内心世界,主张回归正义、质朴、知足的美好人生,以及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这也是梁氏作品的价值与灵魂。本文以老妪和少女随缘结成情谊、并给彼此带来幸福与安慰的故事,正延续了作者一贯的创作理念。
F.关注人的心灵,重新唤起真善美,梁晓声曾说,他的作品就是要把自己心中最温馨的那部分写出来献给读者。老妪忍受村里人的闲言碎语坦然接受少女,少女对老妪的照顾,以及村里“好心人”的提醒,都是人物内心美的体现。
【小题2】从全文看,文章写村里人对老妪接纳少女这一行为的种种反应,有什么用意?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小题3】文章的标题是“老水车旁的风景”,含义深刻,可以唤起读者更深层次、更丰富意韵的思索,但对标题的理解是本文的一大难点。有人说,主要的难点有两重,第一重是对“老”的理解;第二重是对“风景”的理解。你是否赞同,并谈谈你对本文标题的理解。(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干干净净的傅雷
公元1966年9月2日深夜,中国最伟大的翻译家傅雷与夫人朱梅携手同肩,双双自缢身亡。傅雷夫妇走得干干净净,义无反顾,几乎不留任何痕迹,就像风吹皱一池春水,遂又了无纤痕。傅雷的一生挺身玉立,气宇轩昂,就像一棵笔挺的秀竹,宁折不弯。他的夫人雍容端庄,柔情似水,就像一根缠绕秀竹的春藤,温存有余。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自然放射出人生最瑰丽的光芒。世间恩爱夫妻,概能如胶似漆;但能够做到携手共赴正义,蹈死不顾的,恐怕从古至今也屈指可数。贝多芬有句名言:“为了真理。给个国王都不换!”傅雷做到了,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崇高人格的大写意。
傅雷走得干干净净,从从容容。傅雷和夫人在临走前的9月2日夜,曾给他们的亲人留下一封仅千余字的最后家书。这封遗书是写给傅雷的小舅子朱人秀的。遗书写得笔墨清晰,条分缕析,坦坦荡荡,磊磊落落,至今读来都令人潸然泪下,振聋发聩。从遗书里看到,傅雷的反党罪证无非是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旧画报。小镜子后有蒋介石的头像,画报上登有宋美龄的照片;而这两件东西又都是傅雷的小姨子寄存他家的,并非傅雷本人之物。正像傅雷所言:“我们纵有千万罪行,却从来不曾有过变天思想。”然而作为一介书生,即使竭尽全力呐喊也是微茫的。理智的傅雷清醒地觉察到树欲静而风不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没有向任何人申辩,只在遗书中发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痛切的自白:“我们也知道搜出的罪证虽然有口难辩,在英明的共产党和伟大的毛主席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决不至因之而判刑。只是含冤不白.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要难过。何况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更何况像我们这种来自旧社会的渣滓早应该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了!”“士可杀而不可辱”,这是一个多么干净、彻底、从不苟且的傅雷。
傅雷走得千干净净,清清白白。临走前,他没有忘记托付朱人秀上缴当月55.29元的房租,没有忘记给保姆周菊娣留下一块女表,一个旧挂表,一张600元的存单作为她过渡时间的生活费,并说:“她是劳动人民,一生孤苦,我们不愿她无故受累。”如果说傅雷临走前有什么遗憾的话,恐怕这就是唯一的遗憾,带着深深的同情的遗憾。要送人或该还人的东西,傅雷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共13条。最后剩下的53.30元又托付给朱人秀作为他们的丧葬费。至于图书字画听候公家决定。一切均有安排。决不乱套,就像夫妻两个要出门远行,或到国外看儿子,没有一丝一毫的慌乱和疏忽。一切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不动声色,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
文如其人,惟其有干干净净不朽的人品,才有干干净净不朽的文章。傅雷凡事一丝不苟,尤其珍惜自己的笔墨。当年翻译法国文豪的名著《高老头》《约翰·克利斯朵夫》时,宁愿精益求精,一译再译,把自己的文稿修改得体无完肤,可是一经定稿.就不许编者妄自改动一字一句了。
傅雷干净了一生,与人无求,与世无争。9月3日凌晨,他和夫人化做两粒晶莹剔透的露珠,在天亮前降临大地,其璀璨的锋芒一直照彻敬佩他的每一个文人。
【小题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雷死前没有忘记为保姆周菊娣将来的生活作安排,说明他的细致周到,说明他是个心地善良,重情义、关心下层劳动者的人。
B.傅雷认为自己的罪责主要有三宗:家里搜出两件反党的物证;培养出一个叛徒儿子傅聪;自己是来自旧社会的渣滓。
C.作者把傅雷夫妇比作露珠,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纯洁高尚的人格,突出傅雷夫妇的崇高人格对文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D.文章反复写到傅雷夫妇死前的从容和镇定,说明傅雷夫妇之死实属被逼无奈,这种清醒的死更增强了事件的悲剧色彩。
【小题2】文章第一段写傅雷夫妇的外表气质和夫妻恩爱有什么作用?
【小题3】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傅雷“干干净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祠堂
风格古雅、气势宏伟的祠堂建筑,是中华民族历时数千年之久的伟大创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层内涵的重要表征。作为中国保存最多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血缘伦理、宗族观念、典章制度、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内涵,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
祠堂是祭祀祖先、贤哲或神灵的房屋,大体分为三类。一是祭祖祠堂,是宗族人员祭祀祖先、制定族规、商议重要事务的地方。如北京的太庙,是我国保存至今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祭祖建筑群,是明清两朝祭祀本朝已故皇帝的地方。二是名人祠堂,是专为祭祀某一个著名人物而建的,可细分为贤臣名士祠堂(如成都武侯祠)、文人学子祠堂(如汨罗江畔屈子祠)、忠勇将士祠堂(如岳庙)、实业人物祠堂(如李冰父子祠)、烈女孝子庙(如孟姜女祠)等。三是神灵祠堂,是指以某个自然现象或某个神仙形象为祭祀对象的祠庙,如位于泰山南麓的岱庙,是历代帝王奉祀泰山神灵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
中国祠堂文化的滥觞,与中国古代传统的自然崇拜特别是祖先崇拜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原始人们祭神特别是祭祀祖先的场所,实际上就是祠堂的前身。商代,建立了初步的宗庙制度和祭祖规则,但祭祀礼仪尚未形成定制。周代,建立了分封制和宗法制。周代礼制对宗庙建制的规定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就于寝。”这种以宗庙为核心的祭祖礼制,完整、系统和规范,对后代的家庙、祠堂制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标志着中国祠堂的正式诞生。
汉代,无论是皇家宗庙,还是民间祠堂,都有自己的特点。“汉世多建祠堂于墓所。”汉代墓祠又称“庙祠”,是从周代宗庙发展演化而来的祭祀建筑。到唐代,祠堂发展成为“家庙”。“家庙”一词是唐代法制上用来称呼官人依唐制所建立起来的宗庙,大多建于京师远离居室之处。《开元礼》关于祭祖礼制规定:五品以上的官人才可以立庙。唐代的家庙,集中在长安、洛阳两京,尤其长安城内更是遍布家庙。到了宋代,在理学家的推波助澜下,民间祭祀五世祖甚至始祖的习俗,逐渐流行起来。宋代祭祖场所一般建置在故乡居室内或之侧,实际是一种家庙制度影响下的家庭祭祖场所,其名称有“家祠堂”、“祭堂”、“影堂”等,可简称为“家祠”。明清时代,祠堂成为住处以外单独建置的宗族祠庙,不仅数量猛增,遍布全国城乡各地,而且祠堂的内涵更加丰富,建筑更加豪华,管理更加规范,功能更加齐全,明清祠堂成为中国祠堂的巅峰时期,一时之间,“宗祠遍天下”。
20世纪中期,中国内地的祠堂曾遭受三次重大冲击,而在东南亚华侨居住的地方,华裔祠堂仍按其自身发展的轨迹向前运行变迁。20世纪后半叶,首先在福建、广东、浙江等地,继而在全国城乡民间,掀起了续家谱、修祠堂的热潮,宗族活动在新的环境下有所恢复,寻根热悄然在海峡两岸兴起。
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祠堂在风雨中屹立了几千年。随着社会与科学的进步,宗族观念有所淡化。但千百年宗族制度的解体,并不意味着宗族观念的消除,当代祠堂已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传统宗族祭祖场所,而更多地作为文化形态保存下来。
(选自2013年6月17日《文汇报》,王鹤鸣文,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祠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祠堂作为中国保存最多的一种古建筑群体,其建筑豪华,风格古雅,气势宏伟,包含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
B.祠堂是祭祀祖先、贤哲或神灵的房屋,其中体现着中华民族血缘伦理、宗族观念、典章制度、建筑艺术等多方面的内涵。
C.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祠堂虽然遭受过冲击,但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仍会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向前运行变迁。
D.千百年宗族制度的解体,并不意味着宗族观念的消除,在风雨中屹立了几千年的祠堂,在当代更多地作为文化形态保存下来。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祭祖祠堂是宗族人员祭祀祖先、制定族规、商议重要事务的地方。如北京的太庙,就是明清两朝祭祀本朝已故皇帝的地方。
B.名人祠堂是专为祭祀某一个著名人物而设立的祠堂,周代礼制对宗庙建制的规定中,就包含着名人祠堂的设置规定。
C.神灵祠堂是指以某个自然现象或某个神仙形象为祭祀对象的祠庙,如泰山南麓的岱庙就是历代帝王奉祀泰山神灵的场所。
D.20世纪后半叶,寻根热悄然在海峡两岸兴起,全国各地掀起了续家谱、修祠堂的热潮,这里所说的祠堂主要指祭B祖祠堂。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祠堂的前身虽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但直到周代建立了完整、系统和规范的以宗庙为核心的祭祖礼制,才标志着中国祠堂的正式诞生。
B.汉朝的“庙祠”大多建在墓所,而唐代的“家庙”大多建于京师远离居室之处,且只允许官人依唐制建立宗庙。至此,民间祠堂还不曾出现。
C.宋代民间祭祀五世祖甚至始祖的习俗,逐渐流行起来。宋代的“家祠”一般建置在故乡居室内或之侧,是一种家庭祭祖场所。
D.明清时代,是中国祠堂的巅峰时期。不仅数量猛增,而且内涵更加丰富,建筑更加豪华,管理更加规范,功能更加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