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小题。
虽然中国的改革开放迅速提高了自己的国际地位,但中国还没有塑造自己全球形象的国际经验。以官方声音为主的宣传使我们的话语缺少了能够满足民间需要的说服力;崛起的喜悦中夹杂的狭隘民族主义成分所产生的众多解气的话语,不仅无助于中国说服世界的努力,反而成为外国主流媒体报道中国时出现负面内容的重要原因。中国迫切需要在对国际政治和中国文化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培育大量具有说服世界能力的民间人士。换句话说,中国人多,中国外交更需发挥民间优势。事实上,民众有意识的参与使众多涉外活动具有了外交意义,甚至比经过精心修饰的外交表述更能打动人心。
从二战结束到中美建交这段时间,中国和美国处在敌对、猜疑、相互隔绝和互不了解的状态。基辛格担任国务卿之后说:“我们仍然认为中国是我们面临的最抱敌意的国家。”但他第一次到上海时,早晨抽空跑出去看了看街上的人,回来却说:“中国人是一个和平的民族,脸上带着佛一样的微笑。”见到面目慈祥的中国人,观念就变了。基辛格转变观念的启示,也为我们解决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提供了思路。
长久以来,西方人坚信他们的文明是世界惟一成功的文明,它们是国家治理的范本,其生活方式值得向往,有些国家推行的所谓“价值观外交”就是以这种意识为思想蓝本的。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却必将证明“价值观外交”政治视野的局限性。2007年韩中贸易额为1500亿美元,相当于韩美和韩日的总和。韩中之间每周往返航班836架次,比韩国国内航班数量都要多,韩中之间已经建立了密不可分的经济关系。韩国驻华大使金夏中最近总结说:“在世界上,能与中国人用杯子喝53度白酒的只有韩国人,通过老白干的实力能说明韩中贸易额连年激增的缘由。”中韩两国人士炖上一盆狗肉,盘腿上炕谈生意时可能没想到外交,但却促进了外交,所以韩国赞赏中国的发展。事实证明,通过经济活动中民众的交流,中华文明逐渐扩大了在西方的影响,西方在如何看待中国走自己选择的道路方面逐渐变得客观起来,对中国持肯定态度的声音越来越多。
中国的文化中有“朋友信之”、“近者悦,远者来”的传统。现在每年有将近4000万人出国。中国人、中国资本、中国企业已经遍布全球。这是我们的优势,这么多人出去容易让外国人听到中国真实的声音。
目前,外国对中国的了解和我们的期望有很大差距。我们的宣传太像“宣传”,官员学者出国很怕说错一句话,民众的声音出不去,外宣就不真实了。不要担心扩大民间的声音会带来负面影响,我们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说明了民间和外界的交往越深,中国文化的影响就越大。英国首相布朗称:“到2025年,中国讲英语的人将超过全世界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人数。”若此,中国外交对外言说的能力将大增。
如今,国际事务中的言说能力正在与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共同成为主导国际政治的力量。现代政治就是言说政治,其突出特点就是,人们往往不仅仅要看一国的官员说了什么,更要看民众怎么说,说了什么。一个国家无论有多大的外交实力,有多少外交官,都不可能代替民间的交往。而在很多时候,几十个外交官说的“官话”,还往往不如一个普通老百姓的“俗话”更具有感染力。
【小题1】请你根据文章内容,拟一个10个字左右的标题:   
【小题2】对文中“通过老白干的实力能说明韩中贸易额连年激增的缘由”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和韩国人喝老白干的实力相当,韩国通过与中国的白酒贸易使两国贸易额连年激增。
B.韩中之间每周往返航班836架次,比韩国国内航班数量都要多,韩中贸易额相当于韩美和韩日的总和。
C.中韩两国民众在经济活动中的交流比官方外交更具感染力,它使双方增进了了解,建立了互信,从而促进了韩中经济贸易的发展。
D.韩国赞赏中国的发展,韩国人愿意和中国人谈生意,成交额因此连年激增。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必将证明西方国家建立在西方中心主义基础上的“价值观外交”存在政治视野的局限性。
B.扩大民间的声音不要担心会带来负面影响,它只会逐渐缩短目前外国对中国的了解和我们的期望之间的差距。
C.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使中国更易发挥民间外交优势,从而更易让外国人听到中国真实的声音。
D.中国讲英语的人比全世界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人数还多,中国外交对外言说的能力正在与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共同成为主导国际政治的力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33: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化遗产的“活化”保护
赵畅
保护文化遗产,可以涵养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内在历史记忆和文化肌理,从而建立起一种无可替代的文化自信。然而,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呢?笔者访问过多个国家,感受最深的就是实行“活化”保护,即让文化遗产融入当代人的生活,使人们能够在与历史文化的对话中增长知识、增添智慧、丰富心灵。纵观一些国家加强文化遗产“活化”保护的实践,不难发现,保持历史的活态,城市文化就有无尽的生命力,而“活化”保护的渠道拓展得越宽阔,文化遗产保护就越有效,人们的情感寄托、认同归属和心灵感受度也就越强。
创意性保护,旨在通过创意元素的融入,让历史文化融入当下市民生活,让人们从中感悟历史、保护历史。西班牙政府虽已废除在加泰罗尼亚境内的斗牛表演,但对斗牛场进行了保护性改造。他们引入商业模式,建立商业中心。尽管商业中心里面已经是现代化设施,但外墙仍保留着原始风貌,让人们享受到现今商业发展带来的便利之时,也能感受到斗牛场厚重的历史。
承袭性保护,是从历史文物所处的现状出发,将其实用功能尽可能完整地承袭下来,让它成为城市生活中不可分离的部分。位于瑞士卢塞恩的卡贝尔廊桥,又名教堂桥,始建于1333年,是欧洲最古老的有顶木桥,桥的横眉上绘有120幅宗教历史油画,沿途还可欣赏描述当年黑死病流行景象的画作。尽管遭受过火灾,这座充满历史感的木桥修复后依然得到有效地保护。在此漫步,即可领略弥漫于卢塞恩的浪漫中古情怀。
修复性保护,是最常用的保护方法,即人们常说的“修旧如旧”的方法。二战末期,波兰首都华沙85%以上的建筑被毁,老城内一片废墟,古建筑更是荡然无存。战后,波兰政府决定依照过去测绘留下的完整建筑资料,重建华沙老城。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老城内900多座古建筑得以重建修复,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
残缺性保护,是按照历史文物当下现状予以保护。这种看似没有保护的做法,其实是对残缺文物的最好保护。因为,实施修复反而会离散文物神韵,破坏其魅力。希腊帕提农神庙于公元前432年建成以后,命运坎坷,曾先后改做基督教堂、清真寺、军火库,终于1687年在土耳其与威尼斯战争中被炮火摧毁。现在的帕提农神庙虽已面目全非,但神庙遗迹仍不减庄严气势,已成为历史和大自然“再创造”的艺术品。
还原性保护,即借助先进科技手段让历史“开口说话”,让过往的场景精彩再现。在奥地利梅尔克修道院,从大门往里几十米左右的长廊两边白墙上,装配有电影设备播放怀旧式棕色调影片——19世纪的维也纳大街。街上的行人马车迎面走来,有打伞的女士,牵小狗的老人。游人置身其中,如同逆势走入时空隧道,一点点追溯历史时光,欣赏修道院里的历史精华。这样的还原出人意料,这样的保护独辟蹊径。
假借性保护,是一种根据某一历史文物的易损性而通过相对精准的手段加以复制的保护方法。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法国肖维—蓬达尔克洞穴,因其洞壁上绘有上千幅史前壁画而闻名。基于保护岩画的需要,政府未予开放,但为了满足大家的好奇心,政府在附近地区仿造了一个洞穴,复制了大致相同的壁画。这样既保证洞穴壁画得到有效保护,也使史前壁画得以生动展示。
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失去了那些“乡愁”,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又怎能知道到哪里去?没有历史,就没有未来。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意义也许正在于此。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0日)
【小题1】下列信息是对保护文化遗产积极意义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涵养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肌理,建立起无可替代的文化自信。
B.实现与历史文化的对话,从而增长人们的知识,增添人们的智慧,丰富人们的心灵。
C.更有效地保护文化遗产,增强人们的情感寄托、认同归属和心灵感受度。
D.让人们找回那些“乡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知道自己到哪里去。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所介绍的“活化”保护历史文物的具体方法,已在不少国家的实践中得到验证,充分说明这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B.按照历史文物当下的现状进行残缺性保护,是历史文物最好的保护措施,如果加以修复,就会离散文物的神韵,也会破坏文物的魅力。
C.修复性保护和还原性保护,一个是“修旧如旧”式重建修复,一个是“场景再现”式时光追溯,两者都能还原珍贵的历史记忆。
D.一些不宜直接向游人开放的易损性历史文物,通过相对精准的手段加以复制供人们观赏,这种方法被称为假借性保护。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中“红盒子”的设计,就是对文化遗产的创意性保护,设计者巧妙融入创意元素,让人们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唤起对历史文化的记忆。
B.《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中有人主张将北京城墙保存下来,让古老的城墙仍负起新的任务,这种做法和卡贝尔廊桥的保护一样,都属于承袭性保护。
C.任何国家、任何城市都应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这样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否则就会失去历史。没有历史,就没有未来。
D.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年代,华沙老城成了一片废墟,帕提农神庙变得面目全非,由此可知,战争是历史文物损坏的主要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吴良镛:筑梦人生
①1922年的春深时节,吴良镛出生于南京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年少的他,目睹了收账人无情揭走自家的屋瓦,凄风苦雨中一家人被迫告别祖居。1937年南京沦陷前,他先后到武汉、重庆求学;1940年在重庆合川参加大学招生考试时,他亲历了日军战机对大半座城市的轰炸。流离失所、国破家亡,层层累积的苦难激发了他重建家园的热切愿望。
②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吴良镛结束在美国的研读深造,冲破重重阻挠,绕道回到魂牵梦绕的祖国。投身于新中国建设,协助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此后,风雨数十载,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导向,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教书育人,他不知疲倦地奔忙着,孜孜探求着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之路。他指出,西方建筑史是“石头的历史”,而中国古代建筑史是“土木的历史”,因此,北京旧城这个世界城市史上无与伦比之杰作的保护工作尤为不易。随着一批批新建筑、一座座新城市的拔地而起,吴良镛的心头却日益萦绕着浓密的困惑。他认为,旧城的改造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的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环境密切结合。
③“自古太守多诗人。”在吴良镛看来,作为城市规划者的市长,不仅要具备革命家的情操,还应具有诗人的情怀、史学家的渊博。“衣服破了一定要扔掉吗?是不是想想办法,例如打个漂亮补丁或绣上图案。”相对于大拆大建,吴良镛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和建造“类四合院”住房体系的构想。他的这一理论,被成功应用于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菊儿胡同居民曾一直被危房、积水等问题困扰着。由于许多改造方案与旧城风貌保护相冲突,改造项目一直停滞在规划层面。吴良镛说:“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他不辞辛劳,反复修改施工方案,每天拖着装满资料的小车到建筑馆工作,或奔波于尘土飞扬的工地。改造后的菊儿小区白墙黛瓦,与周边的老房子浑然一体。在这样一座“类四合院”里,邻里进出打招呼,有了困难互相帮,北京城原有的历史环境和生活情境得以延续。
④创造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情画意般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吴良镛一生不变的梦想。提到这个梦想时,他的脸上总是带着欣慰的笑容。辛勤耕耘在教育第一线的他,言传身教,桃李芬芳。他常常对学生说:“建筑师与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而每个时代对建筑师的要求又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改变,一定要牢记对人的关切,同时建筑业需要赴汤蹈火的热情和无限的忠诚。”
⑤针对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吴良镛提出了以城市规划、建筑与园林为核心,整合工程、社会、地理、生态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模式。融贯多学科研究成果,他创建了“广义建筑学”理论,并出版了同名专著,将建筑从单纯的“房子”概念拓展为“聚落”的概念。在1999年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作为中国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的领军者,吴良镛宣读了由他起草的《北京宪章》并获得通过。这标志着“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被世界建筑学界普遍接受和推崇,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⑥2008年,86岁的吴良镛在工地视察时突发脑梗,被医生判断为难以再行走。但他按照科学方法刻苦锻炼,努力坚持,很快就可以走路了。出院那天,满头银发的他亲笔完成了一幅书法作品。苍劲有力的字迹,与绚烂的晚霞交相辉映。医生说,吴老不仅给建筑界留下了令人惊叹的奇迹,也创造了康复医学领域中的奇迹。
⑦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曾说过:“不管你到哪个***……数不清的荣誉和成就并未让吴良镛停下前行的步履。他每每凝思:“人们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我觉得建筑更是遗憾的艺术……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交给子孙后代?”
(摘编自田雅婷《吴良镛:筑梦人生》)
【小题1】请简要概括吴良镛先生在建筑领域取得的成就。(4分)
【小题2】文章第⑥段叙述传主生病痊愈一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3】吴良镛的建筑之“梦”体现在哪些方面?用“筑梦人生”作标题有什么作用?(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们的经验中,常飘荡着一些义愤填膺的声音:“对害群之马谈何道理!”“以牙还牙,以暴制暴,以恶惩恶!”【甲】可以说,这类话已比比皆是、广为流传(甚至深入人心)了。【乙】而“目标大于手段”的本能逻辑和“痛打落水狗”的文化冲动,在现实的司法行为中也浸渗很深,诸如逼供、诱供、违规和非法取证等。
或许,我们现在和将来的司法定义,都未必和“米兰达法则”重叠,但普及同质的司法理念和执法信仰,则完全必要,且迫在眉睫。【丙】作为一个警察或法官,尽管打击犯罪的心情多么迫切,同情受害者的心理何等强烈,若不能忠实地维护嫌疑人的权利,就背离了正义立场和法律本位,还有什么资格代表法律和威严?
【小题1】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愤填膺B.比比皆是C.尽管D.背离
【小题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小题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加大建设保障性住房,有效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已被确认为2016 年乃至“十三五”期间江西省改善民生的一件大事。
B.根据浙江省有关部门的调查和统计,近年来浙江海洋经济稳步增长,呈现出增速加快、质量提升、效益向好、带动力增强的态势。
C.当下许多“零门槛”的选秀节目,让拥有才华和梦想的普通人都可以展示自我,也让人深信平凡人成就自我的关键在于是否相信梦想,相信奇迹。
D.大学生被骗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是否真如人们所说的“高学历,低智商”?《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68.4%的受害者归因于缺少社会经验与辨别能力所致。

同类题5

文学的安静
周国平
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该奖的一位得主爱尔兰女诗人希尼写信给她,同情地叹道:“可怜的、可怜的维斯瓦娃。”而维斯瓦娃也真的觉得自己可怜,因为她从此不得安宁了,必须应付大量来信、采访和演讲。她甚至希望有个替身代她抛头露面,使她可以回到隐姓埋名的正常生活中去。
维斯瓦娃的烦恼属于一切真正热爱文学的成名作家。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成为新闻人物是一种灾难。文学需要安静,新闻则追求热闹,两者在本性上是互相敌对的。福克纳称文学是“世界上最孤寂的职业”,写作如同一个遇难者在大海上挣扎,永远是孤军奋战,谁也无法帮助一个人写他要写的东西。这是一个真正有自己的东西要写的人的心境,这时候他渴望避开一切人,全神贯注于他的写作。他遇难的海域仅仅属于他自己,他必须自己救自己,任何外界的喧哗只会导致他的沉没。
最好的作家懂得孕育的神圣,在作品写出之前,忌讳向人谈论酝酿中的作品。凡是可以写进作品的东西,他们不愿把它们变成言谈而白白流失。海明威在诺贝尔授奖仪式上的书面发言,仅一千字,其结尾是:“作为一个作家,我已经讲得太多了。作家应当把自己要说的话写下来,而不是讲出来。”福克纳拒绝与人讨论自己的作品,因为:“毫无必要。我写出来的东西要自己中意才行,既然自己中意了,就无须再讨论,自己不中意,讨论也无济于事。”相反,那些喜欢滔滔不绝地谈论文学、谈论自己的写作打算的人,多半是文学上的低能儿和失败者。
好的作家是作品至上主义者,就像福楼拜所说,他们是一些想要消失在自己作品后面的人。他们最不愿看到的情景就是自己成为公众关注的人物,作品却遭到遗忘。因此,他们大多都反感别人给自己写传。福克纳告诉他的传记作者:“作为一个不愿抛头露面的人,我的雄心是要退出历史舞台,从历史上销声匿迹,死后除了发表的作品外,不留下一点废物。”昆德拉认为,卡夫卡在临死前之所以要求毁掉信件,是耻于死后成为客体。可惜的是,卡夫卡的研究者们纷纷把注意力放在他的生平细节上,而不是他的小说艺术上。
在研究作家的作品时,历来有作家生平本位和作品本位之争。十九世纪法国批评家圣伯夫认为作家生平是作品形成的内在依据,因此不可将作品同人分开,必须收集有关作家的一切可能的资料,包括家族史、早期教育、书信、知情人的回忆等等。普鲁斯特则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这种观点作了精彩的反驳。他指出,作品是作家的“另一个自我”的产物,这个“自我”不仅有别于作家表现在社会上的外在自我,而且唯有排除了那个外在自我,才能显身并进入写作状态。不管后来的文艺理论家们如何分析这两种观点的得失,一个显著的事实是,几乎所有第一流的作家都本能地站在普鲁斯特一边。
然而,在今天,作家中还有几人仍能保持着这种迂腐的严肃?将近两个世纪前,歌德已经抱怨新闻对文学的侵犯:“报纸把每个人正在做的或者正在思考的都公诸于众,甚至连他的打算也置于众目睽睽之下。”歌德倘若知道今天的情况,他该知足才是。我们时代的鲜明特点是文学向新闻的蜕变,传媒的宣传和炒作几乎成了文学成就的唯一标志,作家们不但不以为耻,反而争相与传媒调情。新闻记者成了指导人们阅读的权威,一个作家如果未在传媒上亮相,他的作品就肯定默默无闻。文学批评家也只是在做着新闻记者的工作,如同昆德拉所说,在他们手中,批评不再以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及其价值所在为己任,而是变成了“简单而匆忙的关于文学时事的信息”。其中更有哗众取宠之辈,专以危言耸听、制造文坛新闻事件为能事。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文学的安静已是过时的陋习,或者——但愿我不是过于乐观——只成了少数不怕过时的作家的特权。(有删节)
【小题1】文章开头为什么从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写起?(4分)
【小题2】从全文看,“一切真正热爱文学的成名作家”对待文学的态度是怎样的?请概括作答。(6分)
【小题3】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1)请解释文中“他遇难的海域仅仅属于他自己,他必须自己救自己,任何外界的喧哗只会导致他的沉没”这句话的含意。(2分)
(2)作者为什么说“歌德倘若知道今天的情况,他该知足才是”?(2分)
【小题4】本文指出,在研究作家的作品时,历来有作家生平本位和作品本位之争。你对这个存有争议的问题是如何看待的呢?请结合文中的观点,另举例子加以阐述。(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