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超   人
冰心
何彬是这样一位青年。从来没有人看见他和人有什么来往。他住的那一座大楼上,同住的人很多,他却不理人家,也不和人家在一间食堂里吃饭,偶然出入遇见了,轻易也不招呼。邮差来的时候,许多青年欢喜跳跃着去接他们的信;何彬却永远得不着一封信。他除了每天在局里办事,和同事们说几句公事上的话;以及房东程姥姥替他端饭的时候,也说几句照例的应酬话,此外就不开口了。
他不但是和人没有交际,凡带一点生气的东西,他都不爱;屋里连一朵花,一根草,都没有,冷阴阴的如同山洞一般。
程姥姥总算是他另眼看待的一个人;她端进饭去,有时便站在一边,絮絮叨叨的和他说话,也问他为何这样孤零。她问上几十句,何彬偶然答应几句说,“界是虚空的,人生是无意识的;人和人,和宇宙,和万物的聚合,都不过如同演剧一般。”这一夜他忽然醒了。听得对面楼下凄惨的呻吟着,这痛苦的声音,断断续续的,在这沉寂的黑夜里只管颤动。他虽然毫不动心,却也搅得他一夜睡不着。月光如水,从窗纱泻将进来,他想起了许多幼年的事情,——慈爱的母亲,天上的繁星,院子里的花……他的脑子累极了,极力的想摈绝这些思想,无奈这些事只管奔凑了来,直到天明,才微微的合一合眼。
第二天早起,他忽然问程姥姥对面楼下的病人是谁?程姥姥一面惊讶着,一面说:“这孩子真可怜,今年才十二岁呢,素日他勤勤恳恳极疼人的……”彬自己只管穿衣戴帽,好像没有听见似的,自己走到门边。程姥姥也住了口,端起碗来,刚要出门,何彬慢慢的从袋里拿出一张钞票来,递给程姥姥说:“那禄儿罢,叫他请大夫治一治。”完了,头也不回,径自走了。
过了几天,呻吟的声音住了,夜色依旧沉寂着,何彬依旧“人无梦”睡着。
程姥姥带着禄儿几次来叩他的门,要跟他道谢,他好像忘记了似的,冷冷的抬起头来看了一看,又摇了摇头,仍去看他的书。
这一天晚饭的时候,何彬告诉程姥姥说他要调到别的局里去了,后天早晨便要起身,请她将房租饭钱,都清算一下。
之后他觉得很疲倦,一会儿便睡下了。——忽然听得自己的门钮动了几下,接着又听见似乎有人用手推的样子。他不言不动,只静静的卧着,一会儿也便渺无声息。
星光中间,缓缓的走进一个白衣的妇女,右手撩着裙子,左手按着额前。走近了,清香随将过来;渐渐的俯下身来看着,静穆不动的看着,——目光里充满了爱。
十几年来隐藏起来的爱的神情,又呈露在何彬的脸上;他大声喊着母亲,母亲,十几年来不见点滴的泪儿,也珍珠般散落了下来。
清香还在,白衣的人儿还在。微微的睁开眼,四面的白壁,一天的微光,屋角的几堆黑影上,送过清香来。——刚动了一动,忽然觉得有一个小人儿,蹑手蹑脚的走了出去,临到门口,还回过小脸儿来,望了一望,他是深夜的病人——是禄儿。
何彬竭力的坐起来。那边捆好了的书籍上面,放着一篮金黄色的花儿。他穿着单衣走了过去,花篮底下还压着一张纸,上面大字纵横,借着微光看时,上面是:
我在先生门口看了几次,桌子上都没有摆着花儿。这花虽是野花,倒是香得很,我最爱它。我想先生也必是爱它。我早就要送给先生了,但是总没有机会。昨天听见先生要走了,所以赶紧送来。
我想先生一定是不要的。然而我有一个母亲,她因为爱我的缘故,也很感激先生。先生有母亲么?她一定是爱先生的。这样我的母亲和先生的母亲是好朋友了。所以先生必要收母亲的朋友的儿子的东西。
禄儿叩上
何彬看完了,捧着花儿,回来床前,什么定力都尽了,不禁呜呜咽咽的痛哭起来。
早晨,屋里空洞洞的,床上却放着一纸,写着:
小朋友禄儿:
我先要深深的向你谢罪,我的恩德,就是我的罪恶。你说你要报答我,我还不知道我应当怎样的报答你呢! 你深夜的呻吟,使人想起了许多的往事。头一件就是我的母亲,她的爱可以使我止水似的感情,重要荡漾起来。我这十几年来,错认了世界是虚空的,人生是无意识的,爱和怜悯都是恶德。我给你那医药费,里面不含着丝毫的爱和怜悯,不过是拒绝你的呻吟,拒绝我的母亲,拒绝了宇宙和人生,拒绝了爱和怜悯。上帝啊!这是什么念头呵!
我再深深的感谢你从天真里指示我的那几句话。小朋友呵!不错的,世界上的母亲和母亲都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也都是好朋友,都是互相牵连,不是互相遗弃的。
我要用一缕柔丝,将泪珠儿穿起,系在弦月的两端,摘下满天的星儿来盛在弦月的圆凹里,不也是一篮金黄色的花儿么?他的香气,就是悔罪的人呼吁的言词,请你收了罢。只有这一篮花配送给你!
何彬草
“他送给我的那一篮花儿呢?”禄儿仰着胖的脸儿,呆呆的望着天上。(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小说写于五四运动低潮期后。“人生究竟是什么?”人们陷入了空前的迷茫当中。当时很多青年深受尼采“超人”哲学中悲观厌世思想的影响。在尼采看来,正如人类道德在堕落,必须呼唤出一路“超人”来挽救人类自身可悲的退化。
②“超人”至少有这样的特征:超人是最孤傲的,是绝对自由、自足而又自私的。他们傲视一切,远离群众,没有任何朋友。超人最能忍受痛苦的折磨,又能从痛苦中崛起。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程姥姥和禄儿在文中同属次要人物,没有程姥姥的出现,禄儿的出场就显得突兀,所以说,程姥姥在小说中的作用极其重要,不可忽略。
B.禄儿给何彬写信缘于真心的感谢,信写得情真意切,体现了一个孩子的真诚与感激,而何彬的回信则显得被动、伪饰、矫情。
C.作者不事情节的铺排,而以何彬思想的转化为线索,集中笔墨揭示何彬的内心冲突,侧重人物的心理描写。
D.禄儿最后根本就没有得到何彬的的花篮,禄儿仰着胖的脸儿,呆呆的望着天上,表现了极其失望的心理。
E. 何彬的形象,在当时富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他实际上是位时代病的患者,是冰心从生活中概括出来的典型,是对当时社会问题深入思考的艺术结晶。
【小题2】小说开篇用很多笔墨写何彬日常生活的细节,用意何在?
【小题3】《超人》是冰心“爱的哲学(母爱、童心、自然)”的文学实践的力作,小说中是如何体现这一“爱的哲学”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作者以“超人”为题目,有些读者读后表示读不懂,认为换成“病人”会更好。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0-26 04:10: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远方

芦芙荭

冬日的中午,奶奶和孙子躺在房山的花躺椅上晒太阳。

天气好暖和。太阳就像那狗的舌头,一点一点地从他们的身上舔过,舔得他们身上的毛孔都一个个舒展开来。

远处的山一座连一座,也极舒服地蹲在那儿晒太阳。

奶奶真的老了,和孙子正说着话呢,眼睛就眯上了,随即,发出了轻轻的呼噜声。

孙子觉得很无趣。以前爸妈在家时,院子里可热闹了。吃饭时,只要在场院里摆上桌子,那鸡呀狗的,都欢叫着在院子里跑来跑去;有时候,那做生意的就把车停在场院中,村子里的男男女女,买货不买货,都会围着那蹦蹦车叽叽噎噎地说个不停。可现在,那份热闹一去不返了。爸爸妈妈去了远方,门前的树上连只鸟都不落了。孙子将手里握着的土坷垃掷向树时,听到的只是“叭”的一声响。

孙子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他跑到场院边对着一棵树撤了一泡尿,再用脚将一粒石子踢飞出去,那粒石子就像一只鸟一样在空中飞了好远好远,突然就中了弹一样,一头栽在前面一座楼房的房顶上。孙子不害怕——就是那石子砸中了那楼房的玻璃,也没什么可怕的,他知道,那也是一座空楼房——房子的主人也像他的爸妈一样,出远门了。

孙子孤寂地坐在躺椅上,眼睛迷惘地向远处的那座山看去,很无助的样子。突然,孙子的眼睛亮了一下,仿佛黑夜里飞起的一星火。他连忙摇醒了奶奶。“奶奶,你看那山上是啥?”孙子其实还很小,对啥事都有些好奇

奶奶睁开昏花的眼睛,脑袋还有些迷糊。太阳有点耀眼,她就手搭凉篷向孙子指的方向看去。

奶奶说,那是寨子,从前住土匪的;后来土匪走了,村子的男人就去那里躲抓壮了……

孙子有些急了,说,不是,不是。那我知道,你都给我说一百遍了。我说的是那儿,你看,是那儿。奶奶再次抬起昏花的老眼,这次,她顺着孙子指的远方看了好久。

噢,你问的是那东西。那是炼铁炉。1958年,全村的人都集中在那里大炼钢铁,吃共产主义饭呢。

不是不是,这你也说过了。奶奶,我说的是那东西。

奶奶这次看得很认真。山里的许多事,是给孙子讲过的。但讲过也就忘了,再有机会,她总会又讲,过去的事她记得太清楚了,眼前的事,她反倒有些记不住了。再说,村里的年轻人都到山那边去了,寂寞了总得说点什么吧。

奶奶看了一会儿,忽然间恍然大悟。

对了,对了。你问的是那东西?我以前怎么就没和你讲呢?那是碑。那年修从山里到山外的公路时,半拉子山崩了,死了好多人……这次,奶奶讲得很投入,她讲着讲着,老花的眼里意然有了泪。

孙子有些不耐烦了,可当他看见奶奶眼里的泪时,口气软了许多。

奶奶,你怎么又哭了?每次你一讲到那碑,那公路,你就哭。

其实,在到奶的心里,她恨着那条路呢。那条路夺去了她丈夫的命,又是那条路,让她的儿子和媳妇背井离乡去了山那边,丢下年迈的她和年幼的小孙子。有时她想,人要那么多的钱做什么?一家人在一块儿多好哇!可儿子和媳妇不那么想。他们和村里的那些年轻人一道,年初出去,年尾才回来。

孙子有些不依不饶。奶奶,我是问那个地方的那个东西。

奶奶用手抹了抹泪,只好又抬起头向远方看去。奶奶根本就看不清那远处的东西,地老眼昏花的,常常把眼前的树当做人呢。她之所以能把远处每一座山上的东西说得清清楚楚,是因为那每一件事她都经历过。她是凭着记忆向孙子述说呢。

奶奶看了好久好久,当然什么也没看清,终于有些泄气了。孙子呢,他一直以为他看见的是从山那边走来的人呢,看了许久,才明白,那不是。他也有些泄气了。

奶奶的呼噜声再次响起时,孙子也睡着了。

太阳很暖和,一串口水正从孙子的嘴角淌下来,有一瞬间,太阳光刚好照射在上面,竟然是那么晶莹透亮。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奶奶和孙子晒太阳起笔,以阳光下口水从孙子的嘴角淌下作结,看似充满温情,实则表现出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孤寂。
B.“孙子有些急了”“孙子有些不耐烦了”“孙子有些不依不饶”等,这些情态的描写,引出一段又一段故事的讲述,颇具匠心。
C.奶奶有些泄气了,是因为看了好久好久,也无法看清远处的东西;孙子也有些泄气了,是因为想看到从山那边来人的希望破灭了。
D.小说选取乡村生活情景,用家常闲话表现人物的真实心理,反映当下乡村生活的悲苦忧愁,蕴含了作者严肃的思考、深切的担忧。
【小题2】结合全文,说明“远方”在小说中的含义。
【小题3】小说在叙事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守望的稻草人
王清铭
一位少年,由于对一首诗的误读,对麦田有了诗意的想象,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那首诗是彭斯的《走过麦田来》,那个少年是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
纽约少年霍尔顿莫名其妙地把这首爱情民歌听成:“你要是在麦田捉到了我。”于是他老是想象,在一大块麦田里,有几千几万的孩子做游戏,往悬崖边狂奔,他从某个地方走出,将孩子抓住。纽约没有麦田,霍尔顿决定去西部。但最终没有成行,回家后不久,他就生了一场大病。
我误读了一本小说,一直以为“麦田里的守望者”不是霍尔顿,而是稻草人。那时有很多麦田,一大片的,金黄的波浪似的,我们在麦田里做游戏,后来被稻草人抓住了。
我没有生病,只是做了一个久违的梦。我在中国的一个小城里,这里也没有麦田,那些曾经麦浪滚滚的地方,不断长出来高楼。梦里都是金黄的麦浪,阳光从上面照耀下来,也变得金黄金黄的,也似乎长了麦芒,扎在我们裸露的黝黑的肌肤上。在梦里,我们狂奔着,后来被稻草人抓住了。再后来,就醒了,醒后倒觉得自己是在梦中。
四月的天空,故乡走出的一位作家这么形容,明媚得象成熟的麦穗的天空,而麦田象一座天空,里面注满阳光和流动的风。我们就在麦田和天空之间,风向也是我们奔跑的方向。
不能跑动的是稻草人。在麦子抽穗的时候,父亲就砍下两根枝桠,粗的一根为躯体,细的,就横成手臂。母亲给枝桠的骨骼绑好了稻草,这些稻草,是肌肉,也是穿上的衣裳。母亲的一件破旧蓑衣,成了稻草人的外套;父亲为不怕日晒的稻草人戴上了一顶破旧的草帽。稻草人站在麦田中央,也注满了阳光和流动的风。他想跟随孩子跑动,但他的脚——枝桠扎在土中,虽不长根,但也无法拨出,只能歪一歪草帽,将手臂上的一只偶然栖落的鸟扔出漂亮的弧线。
稻草人平伸着手臂,注视着从田垄上跑过的孩子,想把他们一一抓住。但孩子是风,稻草人抓不住的风,簌簌地吹过了。孩子回家了,稻草人留了下来,麦田就是它的家。它只能独自守望。
就这样留了下来,留到那些金黄的稻草被雨水沤成黝黑,草帽落满星星点点的鸟粪。它想抓住其中的一只鸟,但挑衅的鸟只是偷觑了它一眼,飞走了,撒下几声鸟鸣,听起来很像善意的嘲讽。
麦田空荡荡的,除了风和阳光,仅有的几株麦穗也被孩子拾走了。稻草人还在守望,独自的。又一茬的庄稼萌芽,长茎,抽穗,阳光一样的金黄。稻草人换一件衣裳,继续守望。又一茬的孩子生长着,他们在麦田里狂跑,稻草人想抓住他们,但一个也没有,他们是它抓不住的风和时间。
那一茬的孩子走出麦田后就很少回来。稻草人很想喊住最后一个出走的孩子,但它只能沉默,就像抓不住一只飞鸟一样。到后来,浸成泥土一般颜色的枝桠,它的腿开始腐烂,稻草人连自己都抓不住了,最后一阵金黄的风吹过,稻草人倒下了,再没有人把它扶起。
稻草人看不懂小说,但它知道那个叫霍尔顿的少年,在城市的高楼中也在跟它一样独自守望。
还有另一个从稻草人的视野消失的少年,他从小说中摘录一段话后,也在一阵很辽阔的风中倒下了。他一遍遍地抄写着以下的文字,小说上的。
一个不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的男子的标志使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那个身影很像我的少年倒下了,又爬了起来。他的身边,很多的高楼在拔节。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霍尔顿、“我”和稻草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精神联系,即是对理想或责任的执着坚守。
B.“我”一直以为“麦田里的守望者”不是霍尔顿,而是稻草人,其实是对作品的独到解读。
C.文中的鸟儿从某种程度上说,见证了稻草人独自坚守麦田的过程,对它表达理解和同情理解。
D.孩子们在稻田中自由自在地快乐玩耍、追逐,他们对稻草人视而不见,更不用说理解和留恋。
E. 稻草人想抓住从它身旁飞过的一只鸟或者跑过的一个孩子,是想把心中的寂寞带给父亲和母亲。
【小题2】从文章看,“我”起到了一种怎样的作用?请作简要概括分析。(4分)
答:    
【小题3】请从文章内容出发说说你对划线句子的理解。(6分)
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如 芽
游睿
接连几天,都有人来买树。无一例外,都是冲着那一棵金桂来的。经过他这些年的精心培育,眼前这棵金桂早已郁郁葱葱,每到八月,花香四溢,十分醒目。
他很纳闷。树已经栽了多年,之前从无人问津,为何这段时间频频有人来买。他思考再三,想起了给儿子通个电话。树由儿子当年所栽,卖与不卖,还是应该征求儿子的意见。
电话接通,瞬间被挂掉。他习以为常,儿子身居要职,经常开会、接待,接不了电话,正常。半小时后,儿子回了电话,说刚才正在大会上讲话。他便说起有人买树的事情,儿子在电话里哈哈一笑,说有人愿意买你就卖吧,只要价格合适,一棵树也卖不了几个钱。说完,儿子又要去开会,就挂了。
他回到自己的院子,再次打量那棵树。那是儿子在林场上班的时候栽的,那年儿子刚参加工作。有天儿子匆匆忙忙拿回了这棵树,当时这棵树还算不上树,连苗都不算,只能算芽,仅有两片嫩嫩的叶子,趴在一个塑料花钵里,并看不出品种来。儿子说是林场落下不要的,扔了觉得可惜就拿了回来。然后儿子就和他一道将那株芽小心移出,栽在了院子里。不想十多年过去了,当初弱不禁风的嫩芽已经长成今天枝繁叶茂的大树。儿子也和这棵树一样,不断变换岗位,一直走到今天。很多时候,他甚至觉得这棵树是和儿子的命运紧紧捆在一起的。
尽管买树的人不断前来,但他都一一拒绝。眼下,他并不需要卖这棵树,这些年,儿子对他孝顺有加,物质生活早已经超过村里人许多倍,所以他根本就不想卖树。偏偏来买树的人就是穷追不舍,价格也越发诱人,从最初的5万,现在有人竟然出到了15万,如果再这样一路高上去,他难免会心动。
这天,又有一个人来找他。来人40多岁,短寸头,戴眼镜,自我介绍说姓方,是专程来拜访他的。他想,可能又是来买树的。
果然,方先生开门见山,问起了这株金桂的具体种植时间。他也没避讳,就把当年种植的时间说了,然后问,你打算出多少钱?
方先生淡淡一笑说,别急于说价格,你不想知道我为什么会来这里吗?
他说正想问这个问题,这些天为什么老是有人来买这棵金桂树,而自己并没有对人说要卖。
我知道这棵树是你儿子种的。方先生说。
你怎么知道?
你儿子在一次会上谈到了这棵树,虽然是个小型的座谈会,还是有很多人知道了。你想想,在他的岗位上,谁不想离他近点儿,所以来买这棵树的人自然多。方先生说。
他沉吟片刻,看了看方先生说,这么说来,你不是来买树的?
我是你儿子以前在林场工作时的同事。我只是想来看看。方先生用手摸了摸树干,感叹道,当初那么小,长得真快!
当年他告诉过你栽这棵树的事情?他问。
没有。方先生说,我是最近才知道他栽了这棵树。不过,方先生说到这里看了他一眼。
你请讲。他感觉到方先生还有话。
好吧。方先生说,当年我是林场苗圃的保管员,那年我们培植了100株金桂,可是后来发芽之后,却只剩了99株。这事儿领导们都没有发现,只有我知道,但当时我也不知道这一株金桂去了哪里。
他顿时觉得额头冒汗。板下脸说,你的意思是我儿子偷回来的?可他告诉我说是林场不要的。
林场怎么会不要,你不知道当时培养一株金桂是多么不容易,跟宝贝似的,哪里舍得丢?方先生叹了口气说,如果不是最近听到有人到你们家来买金桂的事情,我怎么也不会联想到是你儿子拿了一株回来。而这棵树栽种的时间,正好吻合。
他顿时脸色惨白。他中年得子,尽管家境贫困,但他拼尽全力把儿子供到大学毕业。儿子工作后,一直是家庭的顶梁柱,更是他无时不有的骄傲。却不想,儿子的背后却有如此不为人知的故事。他狠狠跺了跺脚说,早知道是这样,当年我肯定不会让他栽!
方先生淡淡一笑说,要是你当年阻止了,就好了。有些东西一旦种下了,就会疯狂生长,枝繁叶茂。现在,这棵树已经不是你的了。
是谁的?他奇怪,还能是谁的?
有人已经给了30万元将树买下,你儿子已经收了钱。方先生说,现在只不过没来移栽而已。
他没有告诉我已经卖了,难道你今天就是来移栽的?他问。
不。方先生说,我是来取证的。方先生亮出了一个工作证说,我现在在检察院里工作。你儿子涉案金额巨大,半小时前已经被我的同事带走。
他惊恐不已,赶紧拨打儿子的电话,却被告知已关机。再打,依旧是关机。
这哪里是金桂树,这分明就是他种下的罪孽!他顿时瘫坐在地上。
(选自《芒种》2015年第5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怡当的两项是( )( )
A.文中的金桂树之所以价格昂贵,主要是因为金桂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每到8月花香四溢,十分醒目。
B.“儿子对他孝顺有加,物质生活在已经超出村里人许多倍。”这句话不仅仅表现儿子孝顺,也为下文写儿子腐败埋下了伏笔。
C.买树的人不断前来,而父亲却迟迟没有把树卖出去,因为价钱在不断攀升,还没有达到足以让他动心的程度。
D.小说中方先生形象的塑造,说明那里有腐败,哪里就有检察干部,即使是一棵树的被盗或以卖树为名的变相受贿,也要一查到底。
E. 小说采用的对话没有使用传统的冒号加引号形式,而是采用叙述的方式推动情节,还多处用疑问、设问和心理描写。
【小题2】金桂树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一个物象,试分析小说中金桂树对情节的衍生发展、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标题“如芽”隐喻了小说怎样的主题?
【小题3】小说的事件虽然并不复杂,但情节结构的设置和安排上别具匠心,请结合本文赏析其情节结构的设置和安排上的技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一匹马两个人
迟子建
一匹老马拉着两个老人,朝二道河子方向走。
马是瘦马,走起路来就难免慢慢腾腾的。两个老人,是一对夫妻。老头子跟老马一样瘦,老太婆则像个大树墩一样胖。他们都是小眼睛,是那种懒得睁开的、老是处在半梦半醒间的小眼睛,尤其是老太婆。因而有的时候,马觉得老太婆是没长眼睛的人。
二道河子离他们居住的村庄有二十里路。这条路,马不知走了多少趟,也不知走了多少年,只记得以前背上吃了主人数不清的鞭子。马还记得,他们的儿子第一次被人用手铐带走时,哪怕是走在没有辎重的平道上,它也要挨上几十道鞭子。而他第二次戴着手铐被人带走后,他们对它则温情多了,夜里不忘了喂点豆饼给它吃,女主人还常常用一把刷子给它理鬃毛,仿佛把它当成了他们的儿子。
同以往一样,坐在车辕的男人垂着头袖着手打盹,车尾的老太婆则躺着睡觉。他们不用担心马会走错路,因为去二道河子只这一条路。他们也不用担心马会受惊,因为这个季节没有其他的车辆过来。马呢,它知道两个人都在迷迷糊糊地睡,所以它若遇见笔直的路段时,也抽空打一下盹,它老是觉得累。
马打了一个响鼻,示意二道河子已经到了。果然,老头子下了车,他先用乎抚摩了一下汗涔涔的马,无限怜惜地说:“唉,瞅瞅你这一身的汗,真让我不忍心再使唤你了。”说着,他回头去看车尾的老伴。
“老太婆,你到哪里了,我看不见你,你给我个音呀!” 老头子叫道。
老头听不见老太婆的声音,他急了,仔细地看看周围,也不见人影。他这才明白,老太婆丢了。他责备自己太粗心,边掉转车头,折回去寻找。
马听见老头呼唤老太婆,已经明白了。尽管它已经累得眼花缭乱了,还是加快了步伐。可是老头还是嫌它走得慢,他没有鞭子,就下车折了一根柳条,不停地抽它。马虽然疼痛难耐,但仍闷着头,拼命快走。老头子并不领情,心急火燎地持续抽它。
大约走了四里路,他们发现了老太婆,她横躺在路上。老头叫了一声:“你怎么睡在路上了,吓死我了。”
马满身是汗,疼痛难忍,四条腿没有一条不在打哆嗦。它不像老头子那么乐观。
果然,老头子发现老太婆的额头都是血,而地上也是血迹斑斑。老头试了试她的鼻息,一点呼吸都没感觉到,再摸她那双粗糙的手,已经冰凉如秋日的河水。
当老头子看见路面有一块凸出来的像笋尖一样的带有血迹的石头时,他咆哮着,使劲踢那石头,而石头就龇着血红的牙望着老头子。老头子从车上取下镐头,奋力砸那石头,石头迸溅出一串串火花,瞬间分崩离析。
他们朝那村庄走去。
一块这么不起眼的石头就要了她的命,老头子想不明白。她落地后是不是呼唤他了?可惜他耳朵不如年轻时灵便了,而且马车一旦走起来,听到的只是马蹄声。他这样一想,就有些怨恨马了。
而马呢,也走得心事重重。它在责备自己。一定是因为它走路不如以往利索,腿常常抖一下,车也随之颠簸一下,想必她就是这么被颠在地上的。而且,在拉扯的过程中少了分量,它应该有所觉察的,可它什么也没有察觉到。它是个废物了。马觉得自己最好就此不要吃草了,就这么完结算了。
老马就在那一天水草未尽,老头子也是粒米未食……
(节选自迟子建《一匹马两个人》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一段如特写镜头,把读者带入悠远的情境中,让读者对老马、老路有初步认识;同时引领全文,使文章显得有章法。
B.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两位老人“懒得睁开的、老是处在半梦半醒间的小眼睛”显示出他们生活的懒散和内心的空虚。
C.在朝村庄走去的路上,作者细腻地刻画了老头子和老马深深自责又责怨对方的心理,这这使他们的形象更加鲜明。
D.本文讲述了一匹马和两个人的故事,老人和老马相伴的平静生活被一块石头突然打破,情节简单,语言质朴,却耐人寻味。
【小题2】小说讲述的故事“凄凉但不乏温情”,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小题3】除使用传统叙事视角外,小说还刻意选取了“马”的视角。从“马”的视角叙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