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本题满分18分)
老头子的固定电话
(1)爸爸喜欢我叫他老头子。他经常搬出纪晓岚的名言:万寿无疆之谓老,顶天立地之谓头,经纶满腹之谓子。其实,他169cm的身高只能算是立地,万寿无疆不过是个愿望。至于满腹经纶,还是换成“满腹唠叨”比较好。
(2)那天,我和我先生一起去看望他。老头子自己做了一桌菜,烫了一壶老酒。两杯酒下肚,话就来了。他先抱怨了水果越来越难吃,又评价说当前的国际局势真乱,而后谈到了家里的固定电话。他说:“也不知道是谁把咱们家的号码给卖了,天天有人打骚扰电话,什么地产公司啊,旅游公司啊,有时候早晨五点钟就打过来!”
(3)我说:“那就把固定电话断了吧。”老头子瞥了眼放在沙发旁的电话机,咂了咂嘴巴说:“还是留着吧,家里有个电话,才像一个家。”
(4)先生说:“老爸真是个念旧的人呢。”
(5)我先生是台南人,在上海做生意。老头子还算比较宽容地接纳了他。结婚前,老头子嘱咐他说:“我女儿在家很受爱的,十指不沾阳春水,嫁过去,你不要欺负她。家务么摆个样子就好了,不要让她真做。”先生说:“爸爸,你放心吧,我也舍不得的。”
(6)婚礼之后回到上海,我给老头子放结婚录像,他看到我按台南的风俗跪拜给公婆奉茶那一段,眼泪忽然就下来了。我说:“这么大年纪了,哭什么呀?”没想到老头子跺着脚,抹着泪说:“我女儿哪里遭过这样的罪哦,那天我等了一夜都等不到你电话,就知道你嫁人后肯定受委屈了。”
(7)我觉得他有点矫情,又忽然有些感动。原来我出嫁那天,父亲竟然一夜未眠。
(8)后来,我给老头子买了部有答录功能的电话机,老头子很是喜欢。他的自动回答,好像只录给我一个人。他说:“囡囡啊,是你找?我现在不在家。不是去锻炼,就是去买菜了,一会就能回来,听到嘟的一声,把你要说的话留下来好了。”
(9)每次听到,我都会笑。
(10)我怀孕后,老头子要接我回家养胎。他喜滋滋地整理出客房,买了新被褥。不过,第一胎,婆婆还是希望生在台南老家。为此,我和先生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之后,我给老头子打了电话,听着他的声音,满心委屈涌出来。可是讲给他有什么用呢?他也只能是一个人陪着乱操心。于是我说台南的空气很好,水果味道香甜,这里一切都好。
(11)我们聊了很久,直到无话可聊。要挂电话时,他问:“那个……你还有什么话没说吧?”我说:“没。”
(12)一向快言快语的父亲听了,慢慢地说:“空气好,吃得好是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心情好……我这几天都在家。如果你烦了闷了,就找我老头子说说话。”
(13)“哪有什么烦闷啊。”我连忙说。“没有更好。”老头子在电话那边笑了。但在电话挂断时,我听到话筒里传来一声轻轻的叹息。
(14)女儿一岁的时候,我带着她回到上海。那天老头子一直在笑。喝了酒,话就多了。他拉着我先生说:“我跟你讲,你不要以为你在台湾,我就没办法了。你要再敢欺负我女儿,我做鬼也不会放过你。”当时先生听了哈哈大笑,回程的路上却有些不悦,诘问道:“咱们吵架的事,你和他说干什么?”
(15)“我从来没说过。”“那他为什么对我说这种话?”我靠在车窗上,有点懒得回答。我说:“等女儿长大,你或许会懂吧。”
(16)一年后,老头子突发急性肺栓塞去世。人走得很快,没什么痛苦,我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先生帮我办的后事,十分风光。老头子的那套房子,先生建议我把它卖掉,我没同意。先生说:“那把固定电话拆了吧,又没有人用。”我说:“先留着吧。”
(17)去年年底,因为种种积蓄已久的矛盾,我和先生的感情终于走到尽头。痛苦之余,我却迟迟没有下定决心离开他;我更舍不得的是女儿,不忍心让她吃苦;然而留在这个家里一直委屈自己,我又怎能甘心……
(18)除夕那天晚上,我翻来 (fù)去地睡不着,拨了那串熟悉的号码。铃声响了几声,就听到了老头子的声音传过来:“囡囡啊,是你找我?我现在不在家。不是去锻炼,就是去买菜了,一会儿就能回来,听到嘟的一声,把你要说的话留下来好了。”
(19)这声音给我慰藉,让我冰冷的心一下子暖和起来。
(20)老头子说得没错。家里有个固定电话,你至少还有一个家。
【小题1】在括号内给相应汉字注音,根据拼音,在横线上正确、规范、美观地填写汉字。(2分)
问(    )   翻来 (fù )去    
【小题2】文章围绕“老头子的固定电话”主要写了6件事,请根据下面的提示,简要概括出其余的4件事。(4分)
段落②—④  内容概括 事件①:父亲抱怨受到固话的骚扰,却不同意拆除它。
段落⑥—⑦  内容概括 事件②:父亲没等到我新婚夜的电话,认为我受了委屈。
段落⑧—⑨  内容概括 事件③:
段落⑩—⑬  内容概括 事件④:
段落⑯ 内容概括 事件⑤:
段落⑱—⑲  内容概括 事件⑥:
【小题3】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⑦段中加点词语“矫情”和“感动”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
我觉得他有点矫情,又忽然有些感动。
⑴矫情:
⑵感动:
【小题4】第⑫段中的画线句子,表达很形象,情感很丰富。请认真品味,加以品析。(4分)
一向快言快语的父亲听了,慢慢地说:“空气好,吃得好是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心情好……我这几天都在家。如果你烦了闷了,就找我老头子说说话。”
答:    
【小题5】结合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方面的作用。(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43: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近日,两个与富人捐助有关的排行榜的消息让慈善再次成为热门话题。一个是《中国慈善报告》,另一个是由民政部指导、中国各公益机构参与编排的、即将出炉的《中国大陆慈善家》。公众关注这两个排行榜,不如说是关注富人们的精神和道德品格。短短20来年,在我们这个一度是“大锅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迅速地出现了一批身价上亿的大富翁,他们的收入已经远远地超越了普通百姓。这些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自然也负有更多的社会责任。他们的精神和道德品格受到民众的关注,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②要想靠两个排行榜来鼓励富人们多捐助显然还不够,而要让慈善完全依靠富人的捐助更不大现实。在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社会风气,是一种慈善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捐多少钱才算慈善?富人捐几千万是慈善,穷人捐1毛钱也是慈善。在词典中,慈善这个词本身就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为提高人类福利而做的事情;二是表示一种博爱之心。对我们正在创建的和谐社会来说,精神层面的慈善也许更重要。  
③许多国家的经验都告诉我们,完善的遗产税和慈善基金管理制度会有利于慈善事业的发展,但离开了慈善精神,慈善事业也会失去根基。无论是美国选择慈善作为社会支柱之一,还是西欧更多地依靠全民社会福利,都有着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原因。但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慈善事业的发展既要有一定的规范与制度,但更离不开全社会以慈善为荣的社会风气。  
④一些国家的慈善业比较发达,就是因为形成了全民慈善的良好风气,慈善在这些国家更像是一项全民事业。在美国,贫困家庭的捐款比例远远高于富有家庭,最慷慨的捐赠人是家庭年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下的家庭,他们的捐款额占美国所有捐款的59%。美国最贫困家庭每年平均要捐出自己6%的年收入。普通民众的慈善捐助有时是很难统计的。在美国和西欧的许多饭店、商店等公共场所里,都设有捐助箱,让大家把找回的零钱捐给慈善机构。在瑞典,大部分社区都设有旧衣物捐助箱,各社区还经常组织募捐活动;在比利时,中小学的孩子们也常常自发组织募捐活动。许多家长把养成慈善捐助习惯做为教育孩子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内有许多年轻人也过起了洋节,圣诞节就是其中之一。每逢圣诞来临,许多商店就会借机装点一番,营造出颇有洋味的节日气氛。殊不知,圣诞节并不只是商家赚钱的好时机,更是开展慈善捐助和救济活动的好时机,没有了慈善内容,圣诞节也就变了味。  
⑤在一些国家,民间慈善风气的形成受到了一定的文化传统的影响,且大多与宗教有关。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慈善更是一种精神。慈善精神需要经过一定历史过程才会成为促进社会平衡发展的积极力量。从这个角度看,两个排行榜都有着相当的积极意义。重要的并不在于排行榜给富人的道德指数排了个队,而在于它提倡了一种我们迫切需要的精神。在我们为现代化的实现而努力奋斗的过程中,慈善理应成为文化重建的一项重要内容,成为提倡关爱之心、追求共同富裕的一种社会风气。对富人们来说,这种风气一旦形成,也就具有了道德约束和精神引导的力量。而整个社会形成了以慈善来表达关爱之心的风气,最终也会演化出共同的行为准则,催生出一种新的道德理念,从而为建立一个更为和谐的社会奠定基础。
(选自《人民时评》,有删改。作者:丁刚)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关于“慈善精神”阐述不当的一项是
A.它不可以用金钱多少来衡量,是慈善事业的根基。
B.它是指社会成员积极投身慈善事业、表示博爱之心的一种精神。
C.一定的规范和制度是社会培养慈善精神的根本保障。
D.它需要经过一定历史过程才会成为促进社会平衡发展的积极力量。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一些国家,因为已经形成了全民慈善的良好风气,所以慈善事业比较发达,更像是一项全民事业。
B.在美国,贫困家庭的捐款比例远远高于富有家庭,这说明,在美国贫困者比富有者更具有慈善精神。
C.在一些国家,民间慈善良好风气的形成大多与宗教有关,所以,我国要形成民间慈善的良好风气,也得发展宗教事业。
D.两个排行榜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它提倡了我们迫切需要的慈善精神,并不在于给富人的道德指数排队。
【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我国该如何发展慈善事业。(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曼德拉:死后被人们记住的极少数人之一
1990年2月11日,因为反抗南非种族隔离制度被监禁长达27年的曼德拉与妻子温妮手挽手走出监狱大门。
后来,曼德拉曾回忆起关押自己的牢房:“它的窗子面对着院子,高度与眼睛齐平。我三步就能从牢房的一头走到另一头。当我躺下的时候.我的脚和头都能触及水泥墙。牢房的宽度大约有6英尺(1英尺约合0.3米),而墙的厚度却至少有2英尺。”狱中的生活更让他难忘: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打扫监狱、清洗马桶;早餐是“简直不是人吃的”玉米粥;隆冬时节还要在冰冷的院子里列队而坐,在看守的监视下将石头敲碎,一直干到中午,不能挪窝也不能和旁边的人说话;午餐吃完煮玉米后,还得劳动到下午4点,然后快速用冰冷的海水冲个澡;晚饭是玉米片粥,有时会有少量的胡萝卜、卷心菜,每隔一天会有一小块软骨肉;晚上,不能进行任何读书、学习活动,只能在一盏40瓦的灯下,躺在没有被褥的床上睡觉……
然而,漫长艰苦的牢狱之灾不仅没有打倒曼德拉,反而成就了他。狱中没有书籍,他就锻炼记忆力;他热衷于与人辩论,让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加缜密。不仅如此,他还认识到,监狱是南非的一个缩影,自己若要在其中生存下去,就得和各种群体和谐共处。于是,他努力寻找与其他党派囚犯的共识,他设法跟看守建立友好关系……长时间的狱中岁月,在曼德拉的身上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让他的思想逐渐有了深度。
1994年2月12日,南非历史上首次不分种族的总统大选拉开帷幕,75岁的曼德拉参与大选。这次选举,他所属的“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获得新议会400个席位中的252个,曼德拉毫无悬念地成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长达半个世纪的南非种族隔离制度正式宣告终结。在总统就职仪式上,曼德拉做出一个震惊世界的举动:他请来当年罗本岛监狱的3名看守,向他们致敬,感谢监狱生活对自己的磨砺。他说:“尊重过去的敌人,就是尊重今天的同胞。”
曼德拉就任总统后,没有增设任何打击报复白人的法令。要知道,自1652年欧洲人入侵算起,南非的土著居民被白人奴役长远350年。从1948年开始,南非白人统治当局开始推行种族隔离制度,他们禁止不同种族的男女结婚,禁止黑人与白人使用相同的盥洗室、候车室等设施,为黑人划出禁止居住区域,将1000余万黑人限制在12.5%的国土上……他的宽恕,让南非白人对他的恐惧一担而空。在他执政满100天时,英国《金融时报》甚至找不出一个愿意说他坏话的白人。
1995年,橄榄球世界杯在南非举行。白人统治时期,橄榄球是训练白人军队和警察的项目,被视为种族隔离的符号。每当南非橄榄球队“羚羊队”在国际比赛上输球,黑人就会欢庆。但这一次,曼德拉呼吁南非全国为“羚羊队”加油。决赛那天,曼德拉穿上“羚羊队”队长的6号球衣,亲赴比赛现场。南非终于第一次出现了黑人和白人一起为本国球队呐喊助威的景象,球队士气大振,最终一举夺魁。亲历了那一幕的人回忆说,正是经历了那次世界杯,曼德拉才真正成为整个南非的“国王”,无论黑人还是白人。
1999年6月14日,年近82岁的曼德拉卸任总统。“爬上一座大山后,你会发现有更多山要攀登。”用曼德拉的这句话采形容他的退体生活再恰当不过。他创办了非营利性的纳尔逊·曼德拉基金会,致力予艾滋病防治。2000年7月,在南非德班举行的世界防治艾滋病大会上,曼德拉说:“我们需要下定决心赢得这场战争,我们再次有机会保护我们的兄弟姐妹。”2005年,曼德拉亲自组织了一场为与艾滋病斗争的南非妇女募捐的慈善音乐会,并用自己在罗本岛监狱的编号“46664”为之命名,暗示着在和艾滋病的斗争中。他要将当年不屈不挠的精神延续下去。2008年,同样的音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46664张门票的收入全部捐献给慈善组织。
2013年12月5日,曼德拉因病逝世,享年95岁。世界上只有极少数人会在死后被人们记住,曼德拉是其中之一。
(摘编自《环球人物周刊》2013年第33期)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曼德拉认识到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艰难和繁重,把它看成是一场战争,虽然年过八十,但仍用自己的行为暗示要用不屈不挠的精神与艾滋病作斗争。
A.曼德拉当年的牢狱生活非常艰苦,不但吃住条件极为恶劣,而且还得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不能读书学习,没有自由。
B.当选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后,曼德拉正式宣告,在南非实行长达半个世纪的种族隔离制度彻底结束。
C.曼德拉担任南非总统,曾让不少白人心生恐惧,但在他执政满一百天的时候,几乎所有白人对他的政绩都感到满意。
D.在南非,橄榄球曾被黑人视为白人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的符号而抵制,曼德拉却将它变成了团结黑人与白人的工具。
【小题2】为什么说漫长艰苦的牢狱之灾成就了曼德拉?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曼德拉的哪些做法让他逐步成为整个南非的“国王”?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曼德拉为什么是死后能被人们记住的极少数人之一?请结合材料,谈淡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金瓶梅》的最伟大之处,在于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从极为普通和灰色的商人生活中,发现了用长篇小说形式加以表现的价值。这不仅是对前代的以历史和传奇为主的长篇小说主流的一种革命性的反叛和超越,也是对同时的轰轰烈烈的复古主义或反复古主义文学潮流的一种反叛和超越;同时对于当时的短篇白话小说对商人的表现,又可以说是一种扩而充之的继承和发展。
《金瓶梅》所描写的商人生活和商人世界之丰富,几乎达到了一种百科全书式的程度。其中描写了几百个人物形象,他们都或多或少与商人有关;其中描写了一个商人短暂然而热闹的一生,他从发迹到巅峰到消亡的历史;其中描写了商人生活的几乎一切方面,从经营活动到日常起居。主人公西门庆的形象,也可以说是明代文学中,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中,最丰满的商人形象。这样一个商人形象,可以说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善恶教条,而达到了一个“圆形人物”的水准。一个商人所可能有的所有方面,几乎都在他身上体现了出来。
很多人往往把《水浒传》和《金瓶梅》里的西门庆视为一体,混为一谈,但二者其实是相当不同的:前者更像是一个恶棍,而后者更像是一个商人。当然西门庆不只是一个普通的商人,而且也是一个与官府相勾结的商人;不过正是这种与官府相勾结的商人形象,正反映了封建社会里商业畸形发展的真相,因而和一般的普通商人形象一样,同样具有表现社会和时代的典型性。
通过从经营活动或其他方面合法或非法赚来的大量金钱,西门庆能够维持其寻欢作乐的享乐生活。对于西门庆的生活方式,作者尽管表面上常常加以批评,但在实际上却是持欣赏肯定态度的,这与当时肯定人的欲望的时代潮流相呼应。因此,如果说《水浒传》中关于西门庆的描写,尚是持好汉的观点,而非商人的观点的话,那么《金瓶梅》中关于西门庆的描写,则可以说完全是持商人的观点的。在《金瓶梅》那“毫无英雄主义和崇高气息的中产阶级的环境里”,慷慨大方的西门庆不失为一个相对来说最讨人喜欢的角色,并没有像在《水浒传》中那样受到一味的否定。因此,除了作者经常横加于西门庆的那些勉强的批评之辞外,就小说所塑造的西门庆形象本身而言,实不失为市民阶层中的一个“时代英雄”。因为作者一面描写其利用一切可能性实现各种欲望的精明能干,一面又认为这是市民社会的实态而不加否定。
正由于以上这些原因,所以随着《金瓶梅》的出现,中国文学中有关商人题材的作品,已被提升到了一个最高的层次,可以和任何其他题材的作品相媲美。中国文学中的商人世界,遂不亚于好汉世界、英雄世界、儒林世界或才子佳人世界;中国文学中的商人形象,也遂不亚于好汉形象、英雄形象、儒生形象或才子佳人形象。这自然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选自邵毅平《中国文学中的商人世界》,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金瓶梅》的表述,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在中国文学史上,使用长篇小说的形式来表现商人那普通和灰色的生活,《金瓶梅》当属首次,而这也正是它的最伟大之处。
B.《金瓶梅》继承和发展了当时的短篇白话小说对商人的表现,因而实现了对前代以历史和传奇为主的长篇小说主流的超越。
C.《金瓶梅》中描写的几百个人物形象都不同程度地与商人有关,描写的商人生活和商人世界近乎达到百科全书式的丰富程度。
D.《金瓶梅》里的主角西门庆《水浒传》里也出现了,但是这两个形象却大不相同:前者更像是商人,而后者更像是恶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金瓶梅》中的西门庆形象可谓超越了一般的善恶教条,达到了“圆形人物”水准,几乎体现了一个商人所可能有的所有方面。
B.像西门庆这样的与官府勾结的商人形象,由于其反映了封建社会里商业畸形发展的真相,所以和普通商人形象一样具有典型性。
C.西门庆通过合法或非法赚来的大量金钱维持其寻欢作乐的生活,对于这种生活方式,小说作者表面上加以批评,实际上欣赏肯定。
D.相对来说,《金瓶梅》中的西门庆慷慨大方,不失为一个最讨人喜欢的角色,并没有像在《水浒传》中那样受到一味的否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明代文学中也有一些短篇白话小说对商人有所表现,不过较之它们,《金瓶梅》用长篇小说形式表现商人可谓是一种扩而充之的继承和发展。
B.作者一方面描写西门庆的精明能干,一方面又认为这是市民社会的实态而不加否定,因此就小说的形象本身而言,他可说是市民中的“时代英雄”。
C.表现商人题材的长篇小说《金瓶梅》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中国文学中此类题材的作品被提升到了最高的层次,可以与任何其他题材的作品相媲美。
D.让我们自豪的是,随着《金瓶梅》的出现,中国文学中的商人世界和商人形象,更胜于好汉世界、英雄世界、儒林世界或才子佳人世界与同类形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文后小题。
无言之美
朱光潜
①孔子有一天突然很高兴地对他的学生子贡说:“予欲无言。”子贡就接着问他:“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②这段赞美无言的话,应怎样去理解呢?
③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的,飘渺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沌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④文学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决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过去的事物不都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么?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绎就值得玩味多了!
⑤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都可以看见。譬如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此外像陈子昂的《幽州台怀古》:“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多么简单,所含蓄的多么深远?
⑥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欲生。譬如杜工部的《后出塞》:“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寥寥几句话,把月夜沙场状况写得多么有声有色,然而仔细观察起来,战地情况还有多少为杜工部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⑦流行语中有一句话:“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有删改)
【小题1】 请概括说明第③段中作者认为“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的理由。
【小题2】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述层次。  
【小题3】 请结合全文,阐释“无言之美”的内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脸谱说起

叶秀山

脸谱在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实在是我国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作出的特殊贡献。不过,以前也常听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则斥之曰“脸谱化”。

其实,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公式是抽象的,但脸谱却不能归结尾抽象。我想,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的,其中有一点未曾深察的是在那个“谱”字上。

“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一定的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谱”还有谱系的意思。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谱”自身是实践的“本”,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操”“活包公”,要成“活某某”,还看演员如何去演。

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分属各种不同的菜系:四川的,淮扬的,上海的,广州的……但菜谱不是菜,不能吃。菜谱给人一个规范,有的很详细,看起来也很死板,如加盐多少,文火炖半个小时等等。这个指标,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水平的菜肴来,不至于不堪入口。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火候,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寸,不是“30分钟”“35分零5秒”那样死板的,到时一定起锅。“火”曰“候”,乃是一种征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就实用性而言,做出来的菜,有个中等水平,能吃就行;但就艺术性而言,火候是必须掌握的。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把各种“谱”——包括曲谱、身段、脸谱……都艺术地“兑现”出来,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

像厨艺一样,舞台上也有中等水平的演员,他们按部就班地把各种“谱”“做”出来,就算是完成任务,刻苦地也会用相当的功夫,就是缺少一点灵气。像灵气、气韵等并不是能“谱”出来的,而是艺术家的一种创造。然而,就道理上来说,各种“谱”,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创造,而只是要使人创造得更好。做不好菜不能怪菜谱,演不好戏不能怪各种程式,人物没有个性也不能怪脸谱。再往深里说。各种“谱”不但不企图限制艺术家的天才,而且还可以防止天才的流产。“谱”规范着那不易规范的天才,使其不仅有天才,而且有成就。

记得十几年前奚啸伯先生对我们说,舞台艺术要做到“有规律的自由”,他的体会是很深刻的。

(选自《叶秀山文集》,有删改)

文中“谱”的含义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