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梅镇的夏天
伍中正
天气越来越热。从梅镇那棵粗大榆树上越来越绿的叶子就可以断定,夏天要来了。
夏天一来,镇上就来了一个跛腿年轻人。他看了看高高的梅镇,再看了看高高的榆树,就不再往前走,一屁股坐在了粗大的榆树下。
老榆树不认识他,梅镇人也不认识他。年轻人刚出现在梅镇,就是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脸上脏,衣服脏,腿上更脏。露在外面的右小腿像烧糊的米饭,样子很难看。跟着他一起来的还有一个提包,提包是牛皮做的,不新不旧,只要拉链哗啦一拉开,提包的口就张得大大的。
梅镇人不知道他从哪里来。老榆树开始同情他,给他遮阳又给他遮雨。
梅镇人开始同情他。有人给了他衣服,还对他说,你那件衣服太旧了太脏了,换换吧。年轻人顺手就接了衣服,说了几声“谢谢”。他把衣服放在身边,眼睛盯着小腿,小腿在一点点溃烂。他觉得离自己数钱的日子不远了。
有人给了他凉粥,对他说,一天到晚在太阳底下坐,口里肯定干得厉害,喝了吧。年轻人顺手接了凉粥,一口灌下。灌完,连说“谢谢”。然后,他眼睛盯着小腿,很艰难地移动了一下。给他凉粥的人看了很难过。年轻人觉得数钱的日子就在眼前。
有人给他饭菜,还对他说,一天没吃饭了,肯定饿坏了,赶快吃了吧。年轻人顺手接了饭碗,筷子在一个劲儿地往嘴里扒饭扒菜。吃完,他的眼睛又盯向他的腿,默不作声。他觉得再过一天,就到了数钱的日子。 
梅镇很多人都在同情他。梅镇的夏天,就有了一个话题,很多人说来镇里的那个年轻人可怜,太可怜了。年轻人也听到了他们的议论,低下头,暗暗地流泪。
从梅镇那棵粗大榆树上传来的长长短短的蝉声就知道夏天将要过去。但年轻人没有要离开的意思,听着那蝉声,就小睡一会儿。
有人再给他衣服,他摇摇头,说,给我点儿钱吧,我还等着钱上医院治腿呢。给衣服的人就在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了钱。
有人再给他凉粥,他摇摇头,说给我点儿钱吧,我还等着上医院,再不上医院,我这腿就废了。给他凉粥的人回到家里,拿来钱给了他,说,赶紧上医院吧。
有人给他饭菜,他摇摇头,说,给我点儿钱吧,我还等着钱上医院,再不上医院,我这腿真的就要废了。给他饭菜的人从口袋里掏出了钱。
年轻人没有离开梅镇。他每天在梅镇人同情的目光里获得了上医院的钱。夜幕降临,他就开始数钱,数那些轻易得来的钱。数完,他自如地拉开提包的拉链,把钱放进去,然后很狡猾地一笑。抬起头,透过那些繁密的枝叶,他看到的是梅镇天空上的星星。
大榆树上微弱的蝉声让梅镇人感到夏天很快就要过去。很多人都在担心年轻人。一个夏天,他应该有了不少的钱,应该拿着很多钱离开梅镇到医院去。
又有人站在了他的面前,看着他,说,上医院的钱差不多了吧?
年轻人摇摇头,说,昨夜里让一伙人抢了去,真的回不去了。
很多人听说了他的遭遇,在他的面前丢下一张张的钱,就走了。
很多人又来了,在他的面前丢下一张张钱。
年轻人看看梅镇的天,一张一张地叠起了那些钱,快速地放进了包里。
蝉不在那棵榆树上叫了。年轻人用手擦了擦他那跟焦煳米饭一样的小腿,然后站起身。起身那刻,那块焦煳的东西,很快地脱落。
梅镇有人看到了那一幕,然后看见年轻人很快地跑出了梅镇,跑出了夏天。
很多人不知道,年轻人就是我的亲兄弟。
我知道梅镇离我的村庄一百多里,他是哭着跑回来的。他的女人得了癌症,死在了医院的病床上。人没了,他欠医院一屁股债。医院的院长说,要是还不上,就不用还了。我兄弟死活不依。
我的亲兄弟从那以后满镇子乱跑,还在自己的腿上,贴上一种很浓很黏的猪血,样子很难看,不知情的人便认为他腿受重伤,所以博得了很多人的同情。
我的亲兄弟从梅镇回来就把那些钱还到了医院。医院院长说我的亲兄弟很讲信用,差了医院的医药费还记得还。医院院长还留他在医院里吃了一顿饭,饭吃到一半,他把一些没有动筷的菜,用一个白色的饭盒装了满满一盒,带到了他女人的坟前。
从女人的坟前回来,我的亲兄弟对我说,哥,我再不用那块伤疤骗人了,等我以后有了出息,我就到梅镇去,找到那些给我衣服给我凉粥给我饭菜给我钱的人,好好报答他们。
我一把抱住我的亲兄弟,只听他一字一顿地说,哥,我以后再不骗梅镇的人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5年第5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年轻人之所以把落脚点选在梅镇的大榆树下,不仅因为榆树同情他的不幸遭遇,更因为榆树能为他遮阳,为他遮风挡雨。
B.梅镇人富有同情心,他们给年轻人穿的,喝的和吃的;不过,有吃有穿并不是年轻人来梅镇的目的,他的目的是骗钱还债。
C.很多梅镇的人说来镇里的年轻人可怜,年轻人听到人们的议论后“低下头,暗暗地流泪”,这显然是年轻人装出来的假象,是为了骗取梅镇人的同情。
D.年轻人从一人夏就来到梅镇,一直到夏天将要过去还没有离开的意思,这是因为梅镇人对他好,他对梅镇有了感情,梅镇令他留恋。
E.小说多次写到梅镇的大榆树和树上的蝉声,其作用有二:一是显示时间的推移和季节的变化,二是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2)作品中的年轻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在构思上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的内容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结合全文简要阐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47: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禅宗修行的最根本的方法是“悟”。关于“悟”,各种解释,大同小异,究其实质就是不借助逻辑推理的心领神会,即非逻辑性,重在自我体验,只可意会,难以言说。禅宗的这一特点与艺术思维是十分类似的。
一、“无理而妙”。由于人们对艺术的不合逻辑已经习以为常,因而见怪不怪,如果将艺术的眼光收起,而以逻辑的眼光审视,艺术的有悖常理则比比皆是,诸如这样的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按照审美的眼光来看,每句都是荒谬的。白发再长也不会达到三千丈,瀑布也不是银河从九天落下,花、鸟不是人何来溅泪、惊心?月光各处皆一样,又何来“月是故乡明”。奇怪的是,人们不仅宽容了这样的荒谬,而且极为欣赏、推崇这种荒谬。正如清代诗论家贺裳所说的“无理而妙”。在非逻辑、非常理这一点上,禅悟与艺术思维实在是太一致了。
二、意在言外。意在言外是禅悟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令我们感兴趣的是禅悟的这一特征竟然用诗来比喻。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最是讲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诗之耐品,也就在这里,如果一目了然,显豁明白,还有什么诗味?还有什么美呢?中国艺术向来推崇含蓄、空灵。含蓄,重在含而不露,空灵则重在透彻玲珑、实中见虚、虚中见实、淡而有致、语浅意深。在这些方面,参禅与作诗是颇为相通的。
“活参”是构成参禅的重要特色。禅宗有个著名理论:“参活句勿参死句。”所谓“参活句”,就是说,不可拘泥活句表面的意思,要善于灵活地理解。禅的“活泼泼”,充满生气,禅的耐人寻味,言此意彼,禅的空灵透脱,妙趣横生,均与“活参”有关。诗人们从禅的“活参”获得启发,认为“学诗如参禅,慎勿参死句”。
三、瞬间顿悟。禅宗南宗讲顿悟。艺术构思讲妙悟。用今天的术语就是灵感。古代的诗评家对于这一点特别感兴趣,他们强调妙悟的突发偶然性,李德裕说:“文之为物,自然美气,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杼轴得之。”汤显祖也说:“自然灵气,恍惚而来,不思而至。”可见这种妙悟是非理智可以把握的。这种情况与顿悟完全一致。妙悟是人最佳的精神状态,人的创造力在这个时候得到超乎寻常的发挥。就艺术创作来讲,首先是想象极为丰富,“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刘勰《文心雕龙》)。其次是新意迭出,不同凡俗,正如皎然所说:“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若神助。”
别看悟只是瞬间的事,在此之前尚需付出艰辛的劳动。没有相当好的修养,没有相应的精神准备,悟的境界是不会出现的,而且悟之后仍需深造,作诗如此,参禅也是如此。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二十一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悟”的实质就是非逻辑性,重在自我体验,只可意会,难以言说。
B.在非逻辑、非常理这一点上,禅悟与艺术思维十分类似。
C.妙悟的突发偶然性与顿悟完全一致。
D.“悟”虽然只是瞬间的事情,无需付出艰辛的劳动,但需要好的修养和相应的精神准备。
【小题2】(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是“无理而妙”。
B.中国艺术推崇含蓄、空灵,比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
C.“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体现了禅宗的“参活句勿参死句”。
D.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所说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是一种妙悟状态。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禅宗与艺术思维十分类似,因为禅宗与艺术思维都是“无理而妙”。
B.在含蓄和空灵方面,参禅与作诗是相通的。
C.“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具有空灵的美感。
D.皎然所说的“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若神助”是一种妙悟状态。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15分)
高贵的生命不卑微
朱国勇
①他是黑人,1963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贫民区。对于未来,他看不到什么希望。
②十三岁的那一年,有一天,父亲突然递给他一件旧衣服:“这件衣服能值多少钱?”“大概一美元。”他回答。“你能将它卖到两美元吗?”父亲用探询的目光看着他。“傻子才会买!”他赌着气说。父亲的目光真诚又透着渴求:“你为什么不试一试呢?要是你卖掉了,也算帮了我和你的妈妈。”他这才点了点头:“我可以试一试,但是不一定能卖掉。”他很小心地把衣服洗衣净,没有熨斗,他就用刷子把衣服刷平,铺在一块平板上阴干。第二天,他带着这件衣服来到一个人流密集的地铁站,经过六个多小时的叫卖,他终于卖出了这件衣服。
③过了十多天,父亲突然又递给他一件旧衣服:“你想想,这件衣服怎样才能卖到二十美元?”怎么可能?这么一件旧衣服怎么能卖到二十美元,他最多只值两美元。“你为什么不试一试呢?”父亲启发他,“好好想想,总会有办法的。”终于,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请自己学画画的表哥在衣服上画了一只可爱的唐老鸭与一只顽皮的米老鼠。他选择在一个贵族子弟学校的门口叫卖。不一会儿,一个开车接少爷放学的管家为他的小少爷买下了这件衣服。那个十来岁的孩子十分喜爱衣服上的图案,一高兴,又给了他五美元的小费。二十五美元,这无疑是一笔巨款!
④回到家后,父亲又递给他一件旧衣服:“你能把他卖到两百美元吗?”父亲目光深邃,像一口老井幽幽地闪着光。这一回,他没有犹疑,他沉静地接过了衣服,开始了思索。
⑤两个月后,机会终于来了。当红电影《霹雳娇娃》的女主演拉佛西来到了纽约宣传。记者招待会结束后,他猛地推开身边的保安,扑到了拉佛西身边,举着旧衣服请她签个名。拉佛西先是一愣,但是马上就笑了①。没有人会拒绝一个纯真的孩子。拉佛西流畅地签完名。
他笑了②,黝黑的面庞,洁白的牙齿:“拉佛西女士,我能把这件衣服卖掉吗?”“当然,这是你的衣服,怎么处理完全是你的自由!”他“哈”的一声欢呼起来:“拉佛西小姐亲笔签名的运动衫,售价两百美元!”经过现场竞价,一名石油商人以一千两百美元的高价收购了这件运动衫。
⑦回到家里,他和父亲,还有一大家人陷入了狂欢。父亲感动得泪水横流,不断地亲吻着他的额头:“我原本打算,你要是卖不掉,我就派人买下这件衣服。没想到你真的做到了!你真棒!我的孩子,你真的很棒……”父亲接着说道,“我只是想告诉你,一件只值一美元的旧衣服,都有办法高贵起来。何况我们这些活生生的人呢?我们有什么理由对生活丧失信心呢?我们只不过黑一点穷一点,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就在这一刹那间,他的心中,有一轮灿烂的太阳升了起来,照亮了他的全身和眼前的世界。“连一件旧衣服都有办法高贵,我还有什么理由妄自菲薄呢!”
⑧从此,他开始努力地学习,刻苦地锻炼,时刻对未来充满着希望!二十年后,他的名字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他的名字叫——迈克尔·乔丹!
(选自《读写月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第①段交代了男孩的身份和他的自卑心理,引出下文;而且与结尾形成照应,使得文章结构严谨。
B.父亲三次让儿子去卖衣服,第一次用亲情打动儿子,使他勇敢地走出自我;第二次进一步激发儿子的潜能,提高儿子对自我能力和自我价值的认识;第三次鼓励儿子思考探索,进一步增强儿子的自信心,挑战自我。
C.本文以事件为线索,通过男孩三次卖衣服,走出了自卑,增强了自信,对自我、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这正是文章着力要表现的主题。
D.“他的心中,有一轮灿烂的太阳升了起来,照亮了他的全身和眼前的世界” 这句话中的“太阳”就是信心和希望,“照亮了他的全身和眼前的世界”指的是男孩终于从自卑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相信自己一定能摆脱贫穷,成为一个高贵富有的人。
E.父亲是儿子的精神导师,儿子的成长离不开父亲的精神引领,正因为父亲的精心引导,才使儿子克服了自卑心理,正因为有这样的父亲,才会有后来名满世界的儿子。
【小题2】文中有两处“笑了”,其内涵不同,请加以分析。(4分)
答:     
【小题3】为什么说“高贵的生命不卑微”?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同类题3

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克里米亚半岛位于乌克兰的最南部,南临黑海,东扼亚速海,它仅在北部的狭长地带与乌克兰大陆相连,东部则与俄罗斯相邻,面积2.7万平方公里。从地图上看,克里米亚半岛犹如一只伸展开的巨型章鱼,将触角从东欧平原南端伸向黑海中央,战略地位十分突出,被称为“黑海门户”。“谁占领克里米亚,谁就能控制整个黑海”早已成为军事家们的共识。
因地理位置独特,所以克里米亚是俄罗斯的战略要地。自18世纪,俄罗斯在这里一直有海军常驻。克里米亚的南部城市塞瓦斯托波尔是俄黑海舰队的出海口。2010年,俄乌签署条约,同意俄罗斯黑海舰队在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的军事驻扎延长至2042年,此前租用的截止日期是2017年。
克里米亚半岛地处欧亚交通的枢纽位置,地理条件非常适合港口码头建设,且也拥有许多设施良好的港口,它曾是苏联对外经济贸易和交流的重要海上桥梁。拿中国与乌克兰合作建设的深水港来说,克里米亚深水港建成后将会缩短中国和欧洲之间贸易运输距离近6000公里,年吞吐量将达到1.5亿吨,直接缩短中国到北欧的运输距离近6000公里,将极大地促进中国与亚欧***团通过决议,把属于俄罗斯版图的克里米亚半岛作为“恒久友谊的象征”赠给乌克兰,决议的理由是“鉴于克里米亚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经济上有共同性、地域接近、经济和文化关系密切”。前苏联解体后,克里米亚成为自治共和国,继续成为乌克兰的一部分。
人口近260万的克里米亚有占61%的人系俄罗斯民族,大约160万人,他们多认为自己是俄罗斯人。另外有60万乌克兰人,此外还有一些鞑靼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居民。克里米亚共和国政府的业务工作开展主要还是使用俄语。
【小题1】下列关于克里米亚对俄罗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里米亚半岛地处交通枢纽位置,地理条件非常适合港口码头建设,拥有许多设施良好的港口,具有经济发展优势。
B.克里米亚南部城市塞瓦斯托波尔是俄罗斯海军的重要出海口,俄罗斯黑海舰队常驻于此。
C.克里米亚俄罗斯族人大约160万人,占克里米亚人口的6l%,他们大多对俄罗斯有较强的归属感。
D.克里米亚半岛战略地位十分突出,被称为“黑海门户”。“谁占领克里米亚,谁就能控制整个黑海。”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叶卡捷琳娜女皇时期,俄军击败土耳其,将克里米亚纳入俄国版图,因此她将克里米亚比作自己的嫁妆。
B.300多年来,俄罗斯为始终拥有克里米亚,同土耳其帝国和欧洲列强进行了激烈斗争,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C.克里米亚同乌克兰地域接近,经济上有共同性,二者在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密切程度超过俄罗斯。
D.1654年,乌克兰与俄罗斯结盟。300年后,克里米亚半岛被苏联作为“恒久友谊的象征”赠给乌克兰。
【小题3】(小题3)下列各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与乌克兰合作建设的克里米亚深水港建成后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亚欧国家间的商贸往来。
B.俄乌双方在2010年签署的条约规定,俄罗斯舰队在塞瓦斯托波尔的军事驻扎截止期从2017年延长至2042年。
C.克里米亚半岛南临黑海,东部与俄罗斯相连接,从地图上看,犹如一只伸展开的巨型章鱼。
D.前苏联解体后,克里米亚从中独立出来成为自治共和国,后根据前苏联的决议成为乌克兰的一部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人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节选)
《广州日报》: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你怎么能写出那么清新淡雅的文字?
林清玄:其实,这是从我个人的需求出发的。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里很穷,跟一般年轻人一样,一心想要成功,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在当时看来,所谓成功就是成为有钱、有权、有影响力的人。后来,我在报馆工作,又做了报社主管;还在电视台主持节目;文章也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书很畅销。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我应该是蛮成功的。但当时我并不快乐也不满足。于是,我开始思考成功的意义何在。慢慢地,我发现,如果成功却失去快乐,这种成功还不如不要。在都市中努力拼搏的人们一心只顾着赚钱,一味追求物质和现实的享受,其实内心充满迷惘。所以只能说是我个人需求正好迎合了当时人们的需求。
《广州日报》:你一直处于非商业性的写作状态,但作品一直热卖,对此,你自己有什么看法?
林清玄:作品能受到什么样的理解或欢迎,是没办法预期的。我举个例子,去年下半年,深圳一所小学的校长写信邀请我前去演讲,因为小学课本里选了我三篇文章。当时我很感动,20多年前写那三篇文章时根本不会想到它会入选小学课文,也不会想到小学生们希望我前去演讲。在创作时,你可以掌握的,只是自己作品的方向。
《广州日报》:你的作品常常涉及茶道和佛教智慧,这跟周作人的作品似乎有相似之处?
林清玄:某些部分有相似,但实际上很不同。我读过周作人的全集,也很喜欢他的文章,但我没有受到他的影响。他太喜欢掉书袋,自己的意见只有一点点;另外,他的文字也没有伸缩性,一般都只有短短的几百字。我呢,不喜欢掉书袋,自己不感动的东西不会去写。
《广州日报》:那么,哪些作家对你的影响比较大?
林清玄:在中国作家里,苏东坡对我影响最大,还有辛弃疾、杜牧、李白等,他们都是些潇洒自在的人。苏东坡的作品里有很多生活的元素,而且,不管处在什么状态下都能写出好文章。另外,在外国作家里,泰戈尔、纪伯伦、惠特曼等对我影响也比较大。我喜欢的作家和作品有三个特点:一是比较生活化;二是有点自由派;三是有些哲学和思想,而不是纯粹好看而已。当然,我并不是刻意去学习他们,而是他们慢慢对我形成了影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我觉得文章应该很浅白,在浅白中有感动、向往等美好的东西。
《广州日报》:近些年,国学热逐渐升温,一些地方还会给学生举行开笔礼啊之类的传统仪式,你怎么看?
林清玄:我觉得这些都是好事啊,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如果完全放弃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到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缺乏自信。不过,一个教授在中央台讲《论语》竟然可以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我开始觉得不可理解。这可能是传统文化在承续的过程中曾经有过一段断层,是压抑太久之后的爆发。
《广州日报》:记者生涯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帮助?
林清玄:10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对我的写作帮助很大。一般的作家写了3000字可能你还不知道他到底要写什么,但我写文章时会马上进入主题、进入重点,这是新闻从业经历对我的启发,因为突出重点是新闻写作的本质所在。还有,记者常常是把深奥的东西用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家都能了解,我写文章时不会故弄玄虚,而是尽量使文字浅显易懂。很显然,一篇文章10个人看了之后鼓掌与100个人都能读懂这两者之间,后者的意义更大。
《广州日报》:可以说,你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慢生活的生活方式,但快节奏的都市中,生活似乎慢不下来?
林清玄:慢生活常常会被曲解为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其实,慢生活重要的不是时间的进程,而是做这件事情时,你的内心是否从容。我以前在电视台讲慢生活,有人就骂我说慢生活让年轻人没有斗志。其实,你泰然自若也可以很有斗志,你很紧张也不见得你有斗志。比如,你看奥运会上的那些最了不起的选手,他们内心都很从容,他很轻松却完成了很困难的事情,反而那些功夫不好的选手很紧张。所谓从容,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
《广州日报》:对于现在出版界的商业炒作,你怎么看?
林清玄:我对此比较宽容。其实,很快做成的东西也会很快消失,以前的作家是把脚印刻在石头上。而商业炒作一本书,就像在沙滩踩脚印,潮水一来,脚印就消失了。时间会筛选作家和作品,对于各种炒作现象,其实不必太在意。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林清玄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认识到成功的意义在于快乐,这给予人们深深的思索:怎样才算是一个成功的人。
B.周作人喜欢掉书袋,他的作品中只有一点点自己的思想,所以林清玄喜欢却不认同他的作品,周作人也没有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产生影响。
C.林清玄觉得人应该站在传统上,这样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而今我们放弃传统,造成我们无法理解生活中深刻的部分,没有自信。
D.林清玄认为慢生活其实指的是内心的从容,也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慢生活”并不是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它同样可以让人充满斗志。
 
E.对于如今出版界的各种商业炒作现象,林清玄持宽容的态度,觉得不必太在意它,他认为时间是“裁决家”。
(2)这篇访谈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3)从访谈的内容看,哪些因素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4)在林清玄另一本书《平常茶非常道》这本禅茶文化散文中,他说:“我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杯茶,大部分人的茶叶和茶具都很相近,然而善泡者泡出来更清香的滋味,善饮者饮到更细腻的消息。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其中,“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选择
英国罗伯特·库克
“有钱是多么快活!”坐在茶几旁的肖夫人,当她拿起古色古香的精细的银茶壶倒茶时,心里也许是这样想的。她身上的穿戴,屋里的陈设,无不显示出家财万贯的气派。她满面春风,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然而,由此而认定她是个轻浮的人,却是不公平的。
“你喜欢这幅画,我很高兴,”她对面前那位正襟危坐的年轻艺术家说,“我一直想得到一幅布吕高尔的名作,这是我丈夫上星期给我买的。”
“美极了!”年轻人赞许地说,“你真幸运。”肖夫人笑了,那两条动人的柳眉扬了扬。她的双手细嫩而白,犹如用粉红色的蜡铸成似的,把那只金光灿灿的戒指衬得更加耀人眼目。她举止娴静,既不抚发整衣,也不摆弄小狗或者茶杯。她深深懂得,文雅能给予人一种感染力。
“幸运?”她说,“我并不相信这套东西,选择才是决定一切的。”年轻人大概觉得,她将富有归于选择两字,未免过于牵强。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很有分寸地点点头,让肖夫人继续说下去。
“我的情况就是个明证。”
“你是自己选择当有钱人的啰?”年轻人多少带点揶揄的口吻。
“你也可以这样说。十五年前,我还是一个拙笨的学生……”肖夫人略微停停,故意给对方说点恭维话的机会。但年轻人正在暗暗计算她在学校里呆的时间。
“你看。”肖夫人继续说,“我那时只知道玩,身上又有一种叫什么自然美的东西,但却有两个年轻人同时爱上了我。到现在我也搞不清楚他们为什么会爱上我。”
年轻人似乎已横下心不说任何恭维的话,但也没有流露出丝毫烦躁的神色,虽然一直在考虑如何将谈话引到有意义的话题上去。他太固执了,怎么也不肯逢迎。
“两个当中,一个是穷得叮当响的学艺术的学生,”肖夫人说,“他是个浪漫可爱的青年。他没有从商的本领,也没有亲戚的接济。但他爱我,我也爱他。另外的一个是一位财力显赫的商人的儿子。他处事精明,看来前程未可限量。如果从体格这个角度去衡量,也可称得上健美。他也像那位学艺术的学生一样倾心于我。”
靠在扶手椅上的年轻人赶忙接住话茬,免得自己打呵欠。
“这选择是够难的。”他说。
“是的。要么是家中一贫如洗,生活凄苦,接触的尽是些蓬头垢面的人。但这是罗曼蒂克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要么是住宅富丽堂皇,生活无忧无虑,服饰时耄,嘉宾盈门,还可到世界各地旅游,一切都应有尽有……要是能两全其美就好了。”
肖夫人的声调渐渐变得有点伤感。
“我在犹豫不决的痛苦中煎熬了一年,始终想不出其他办法。很清楚,我必须在两人当中作出选择,但不管怎样,都难免使人感到惋惜。最后……”肖夫人环视了一下她那曾为一家名叫《雅致居室》的杂志提供过不少照片的华丽的客厅。“最后,我决定了。”
就在肖夫人要说出她如何选择的这相当戏剧性的时刻,外面进来了一位仪表堂堂的先生,谈话被打断了。这位先生,不但像一位时装展览的模特儿,而且像一幅名画里的人物,他同这里的环境十分协调。他吻了一下肖夫人,肖夫人继而将年轻人介绍给她的丈夫。
他们在友好的气氛中谈了十五分钟。肖先生说,他今天碰见了“可怜的老迪克·罗杰斯”,还借给他一些钱。
“你真好,亲爱的。”肖夫人漫不经心地说。
肖先生稍坐了一会儿就出去了。
“可怜的迪克·罗杰斯,”肖夫人喟然叹道,“我料你已猜到了,那就是另外的一个。我丈夫经常周济他。”
“令人钦佩。”年轻人略略地说,他想不出更好的回答。他该走了。
“我丈夫经常关照他的朋友,我不明白他哪来这么多时间。他工作够忙的。他给海军上将画的那幅肖像……”
“肖像?”年轻人十分惊讶,猛然从扶手椅上坐直了身子。
“是的,肖像。”肖夫人说,“哦,我没有说清楚吧?我丈夫就是那位原来学艺术的穷学生。我们现在喝点东西,怎么样?”
年轻人点点头,似乎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E.小说的情节起伏有致,作者先娓娓叙写肖夫人与年轻人交谈的情形,接着与她谈年轻时的选择,到“最后,我决定了”,把情节向高潮推进。
A.肖夫人学生时代的两个追求者,一个是穷困的学艺术的学生,一个是富有的显赫商人的儿子,在对比中,前者代表了现实,后者暗指浪漫。
B.年轻人认为肖夫人“幸运”,肖夫人却相信“选择”,话不投机,气氛不够和谐,但年轻人并没有多说什么,表现出他的礼貌和艺术气质。
C.人的动作、行为往往可以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世界,这篇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年轻人厌倦、掩饰和意外、惊讶的心理。
D.肖夫人的举手投足给了“年轻人”一个印象,使他甚至也使读者误解了肖夫人年轻时的选择,这实际上是小说作者“无心插柳柳成荫”。
【小题2】文中的肖先生虽然只有一句不完整的台词,只有一个朦胧的影像,但他却是这篇小说要着力塑造的主人公。结合相关内容,简析这一人物形象。(6分)
【小题3】文中多次描写肖夫人家的客厅和夫妻二人的衣饰,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小题4】关于这篇小说作者对主人公肖夫人的态度,有人认为是肯定、赞美,有人认为是否定、讽刺,你认为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