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杰克太太的救赎
李良旭
一天,埃弗森应酬回家,看到在自己别墅的门口,家里的管家正在大声呵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只见那老妇人佝偻着单薄的身子,如刀刻般皱纹的脸上写满疲惫,当看到埃弗森出现时,她浑浊的眼睛立马放亮,惊喜地一连串喊道:“埃弗森先生,埃弗森先生,是您吗?我是杰克的太太,您还记得我吗?我终于找到您了!”
埃弗森看着那妇人,愣了好一会儿,才惊讶地问道:“杰克太太?你找我有什么事吗?”
杰克太太顿时满眼泪水,哽咽道:“埃弗森先生,为了找您,我找得好苦啊!20年啦,我终于完成了杰克的遗愿了!欠您的100万智利比索,我今天终于可以还上了。”
杰克太太一边说一边慌忙从怀里紧紧抱着的那个看不出颜色的破旧的包里拿出厚厚一沓钞票,对埃弗森说道:“这是杰克20年前借您的100万智利比索,请原谅我只能付您1万智利比索的利息,一共101万智利比索,您点点。”
杰克太太的话仿佛一声惊雷击中了埃弗森,他一下子站立不稳,脸色全变了。他努力平静了一下自己的心情,嗫嚅道:“我想起来了,我和杰克是有100万智利比索欠款的事,当时因为杰克突然发生意外,我过于悲伤和难过,才将那 100万智利比索欠款的事给忘了。”
埃弗森的思绪一下飘忽到20年前,当时埃弗森和邻居杰克不仅是好朋友,而且还是好邻居,他们都租住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西部郊外的贫民窟里。
一天,两人又坐在一起望着对面的富人居住区,憧憬着何时能够赚笔大钱,早日搬离这个贫民窟。埃弗森对杰克说:“我要是有一笔钱,就去做水产生意,听别人说目前做这个很赚钱。可惜,我没本钱。”说完自嘲地摇了摇头。
听到这话,杰克沉思了一会,向埃弗森低声耳语道:“我有一笔多年积攒的私房钱,连我太太都不知道,我把这笔钱先借给你,等你做生意赚了钱后还给我,我就给太太说是我们共同做水产生意赚的,从此让她过上幸福的生活。”
由于杰克非常信任埃弗森,就没让他打借条。他说:“我们这么多年的朋友,我一直当你是我兄弟,我还不相信你吗?”
没想到,3天后,一伙毒贩在贫民窟里发生了内讧,并进行了激烈的枪战,正巧路过的杰克被一颗流弹击中,当场殁命。
杰克的突然死亡,让埃弗森悲痛万分。但他忽然想起,自己刚借了杰克l00万智利比索,而这100万智利比索自己又没有给杰克打借条,当时杰克说过这笔钱他还没有告诉过他太太,这样的话,自己是不是可以悄无声息地吞下这一大笔钱?
埃弗森一边帮助杰克太太料理杰克的后事,一边假惺惺地安慰杰克太太。悲痛不已的杰克太太一边抽泣,一边对着杰克的遗体喃喃自语:“亲爱的杰克,你对我说过的那笔钱的事,我记得的,我知道该怎么做的,你放心地去吧。”
一旁的埃弗森听了,惊出了一身冷汗。见杰克太太并没有向自己讨要那笔借款,等杰克一下葬,埃弗森立即搬离了他居住的贫民窟,并用那100万智利比索真的做起了水产生意。
没想到,埃弗森的水产生意居然做得顺风顺水,没两年,就赚了个盆满钵满,他终于住进了富人区,还买了很大的别墅,请了管家保姆。一年一年过去了,埃弗森早就将当初借杰克100万智利比索的事忘到九霄云外,他每天过着灯红酒绿、豪华奢侈的生活。
杰克太太愧疚地对埃弗森说:“真是抱歉,由于杰克突然离去,我当时的生活很困难,一时无法偿还你的欠款,所以这一拖就是20年了。”
“杰克说他借了我100万智利比索?”埃弗森惊讶地问道。
“杰克去世的前两天,曾神秘地对我说,他借了你100万智利比索,准备做水产生意,等赚了钱,就可以带我搬到富人区,从此过上富裕的生活……没想到,杰克就这么去了。当时我也不知道他借您的100万智利比索投到什么地方了。为了还清杰克借您的100万智利比索,我到建筑工地做苦工,给人家当搬运工,进山给人家当伐木工……今年,我终于攒够了还您的钱啦,并且终于找到您啦。虽然已经过去20年了,但希望您不要怪我还得太晚。”杰克太太说完,眼里流露出如释重负的神色。
看着杰克太太一副卸下重担的轻松表情,听着杰克太太的一番话,埃弗森的心里如翻江倒海一般,羞愧不已的他猛地双膝跪在了杰克太太面前,大喊着:“杰克,请你原谅我,原谅我吧!”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她浑浊的眼睛立马放亮”这一细节生动地写出了杰克太太终于见到埃弗森时的那种难抑的惊喜。
B.埃弗森因为杰克突然去世而悲痛万分,又因为想悄无声息地吞掉100万智利比索而搬离贫民窟,这足以见出埃弗森的虚伪做作。
C.小说以埃弗森跪在杰克太太面前向她忏悔作为结局,表现出了埃弗森在真诚守信的杰克太太面前的无地自容和良心发现,很好地反映了小说主题。
D.“杰克太太的救赎”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它既指杰克太太历经辛苦偿还埃弗森的“借款”,又指杰克太太给予埃弗森的“心灵救赎”。
E.小说写杰克借钱给埃弗森做生意,结果却被埃弗森赖账,意在告诉人们,不要随便借钱给他人,不要过分相信所谓的朋友。
【小题2】概括埃弗森见到杰克太太后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小说在讲述故事上采用了什么叙述方法?结合文本分析运用这种方法的好处。
【小题4】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杰克太太,也有人认为是埃弗森。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49: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回 娘 家
秋子红
秋葵是杨家屯最漂亮的媳妇,娘家远在大山深处。由于缺水,娘家一带漫山遍野光秃秃的,农作物只长山芋和荞麦。这一年遇上天旱,山芋秧子一棵棵萎了,荞麦下不了种,家里实在揭不开锅,爹便托人带领秋葵走出数百里的大山,来到杨家屯,于是,秋葵便成了比自己大十岁的杨木根的媳妇。
木根知道秋葵心里最怕人碰的痛处,暗想,一定要善待秋葵,不能让她伤心难过。但木根也与其他男人一样,火气一上来,轻了咆哮如雷,甚或抬手就是一把掌,“啪”的一声掴在秋葵脸上。秋葵转过身,躲着人,用手捂了脸,只让泪水从指缝间悄悄流出。
这事儿若摊在村里别的媳妇身上,肯定要嚎、要闹,等嚎够了闹够了,肯定会卷起包袱回娘家。然后,娘家的七大姑八大姨九个伯母六婶子肯定要找上门来理论,最终,等男人上门赔够了礼道够了歉,媳妇才在娘家兄弟们的护送下,大摇大摆走进家门。
秋葵娘家远,受了委屈,泪只流在自己心里。流完了,照样像往常一样喂猪、烧饭、拉土、锄麦,悉心伺候木根、孩子和公婆。
转眼问,儿子小根已经4岁。春节过后,小根在街上玩,看到邻居家的叔叔用自行车驮了媳妇和娃儿去外公家。小根看得心热,急忙跑回家,扯着秋葵衣角,说要去外公家。秋葵刚才还笑着的那张脸顿时不自然起来,嘴唇哆嗦着说:“乖儿子,外公家远,明年咱们有钱了,就去外公家。”小根哪里肯听这一套,跺着脚又哭又闹,木根大喝一声,小根“哇”的一声哭了,秋葵急忙将小根搂在怀里,也哭了。这时,木根的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横竖不是个味儿。
后来,小根渐渐懂事了,便再也不提要去外公家的事了。
再后来,家里的光景一天天好了起来,秋葵便常常念叨要回娘家。
这一年,秋葵攒够了车票钱,正要商议着回趟娘家,不料公爹殁了。等埋葬了公爹,木根欠下一屁股债,秋葵便将车票钱给了木根。
又一年春天,木根刚从县城火车站买了车票。夜里,小根肚子疼。秋葵与木根连夜将小根送到县医院。医生一检查,说是急性阑尾炎,需要做手术。第二天,秋葵便让木根将车票拿到火车站退了。
又一年春天,木根刚要去县城买火车票,就接到村长的通知,说村里引来了农田水利建设扶贫项目,供水管道途经木根的承包田,需要木根亲自规划承包田灌溉工程的实施方案。木根高兴得像个孩子,一蹦一跳地去了承包田。
玉米吐缨时,秋葵对木根说:“今年粮食丰收在望,我们很快就有钱了,等收完秋,我们带上小根回趟娘家吧。爹有气管炎,娘有腰疼病,这几年也不知好了没;弟弟现在该娶媳妇了,也不知娶下媳妇没;妹子最小,不知现在还上不上学……”
木根抢白道:“小根不上学了?像你一样当文盲啊?”
秋葵脸一红,不好意思地低头笑了。
秋葵终于要回娘家了。
这一天,秋葵和木根去了趟县城,除了买了新衣新鞋外,还给娘家的父母弟妹买回了大包小包的礼品。
天刚蒙蒙亮,秋葵便烙好干粮,做熟饭菜,叫醒木根。吃罢早饭,便出了村子。秋葵背着行李,走在前头。高挑的身子一摆一摆,走得很急。走得木根出了一身热汗。
上了火车,木根在行李架上放好行李,便拣靠窗的座位和秋葵面对面坐了下来。
车窗外,阳光照着明媚的田野,好看极了,那些树呀房子呀电线杆呀飞似的向后退着……
出了火车站,换了一程大巴车,秋葵和木根走在一条在山间绕来绕去的土路上,秋葵的话一下子多了起来。一会儿掐一朵路边的野花,一会儿放下行李,跳上土坡摘一把野枣送给木根。木根第一次感觉,平日里温温顺顺沉默不语的秋葵,其实挺爱说话的。
翻过了数座山梁,远处,有几户人家稀稀落落卧在山野里。秋葵顿时觉得这里的天比以前蓝了,山也开始绿了起来,空气也似乎更加温馨了。
秋葵兴奋地指着前方,对木根说:“前面那个村子里,大梧桐树下,就是俺家。”
说话时,一汪眼泪蓦然间从秋葵黑亮的眼睛中涌了出来,她不停地用袖角擦着。擦着擦着,双腿一软,跪在山梁上,放声哭了起来。
木根背着行李,在秋葵身后,呆呆地站着。
远方,夕阳里,一棵硕大的梧桐树隐约可见,树旁一户人家屋顶的烟囱里,一缕炊烟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纯朴那么亲切地向着满天的彩霞袅袅腾腾地飘着。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巧妙运用了对比手法,如秋葵被丈夫掴脸与村里别的媳妇遇此情况对比,突出了杨家屯一带的风俗习惯和该村媳妇的家庭地位。
B.秋葵在山间绕来绕去的土路上一会儿掐一朵路边的野花,一会儿放下行李跳上土坡摘一把野枣给木根,表现了回娘家时的兴奋心情。
C.秋葵发现娘家所在的偏远深山天比以前蓝了,山也开始绿了起来,空气似乎更加温馨了,从正面表现了娘家人的生活也在悄悄改善。
D.篇末描写娘家“炊烟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纯朴那么亲切地向着满天的彩霞袅袅腾腾地飘着”,表现出秋葵看见娘家后感到熟悉与亲切。
E.小说关于秋葵三次回娘家而未能如愿的描写,都把秋葵家庭的变化放到社会大背景中展现,既丰富了秋葵的形象,又给人以真实感。
(2) 小说中的秋葵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 小说是怎样叙述“回娘家”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各题。
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
鲍鹏山
①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义。物质存在的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②屈原的代表作《离骚》,简单地说,既是对士之朝秦暮楚式自由的否定,也是对士之“弃天下如弃敝屣”的自由的否定,同时也标志着另一种观念的建立:“忠”。令人稍感吃惊的是,正是这样一位向君权表忠的人,一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精神却表现得尤其强烈而突出。正是这种矛盾现象,使得屈原几乎在所有时代都会得到一部分人的肯定,又得到另一部分人的否定。
③《离骚》中的句子,充斥着“恐”“太息”“哀”“怨”……骚者,哭也!为时光哭,为生命短暂哭,为短暂的生命里不尽的痛苦、失意哭。注意,他诗中的“民”,也就是“人”,“民生”即“人生”,‘民心”即“人心”。他开始从“人”的角度、“人”的立场来表达愤怒,提出诉求。我们知道,《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强原很执著地向我们诉说着他受到的具体委屈:他政治理想的破灭,楚怀王如何背叛了他,顷襄王如何侮辱他,令尹子兰与靳尚如何谗毁他……从他的诗中,我们读出了人生的感慨,读出了人的命运,读出了一个不愿屈服的个人所感受到的人生困窘,一个保持个性独立意识的人所受到的压迫甚至迫害。
④如果说,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诗经》,其人生感受的尖锐性大有折挫而略显迟钝的话,那么,怒形于色,被班固批评为“露才扬己”的屈原,则以其“发愤以抒情”(《惜诵》),“自怨生”(司马迁)的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当个性在面对不公与伤害时,是何等的锋利而深入。这种锋利,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伟大的个性,便从这血泊中挺身而起。
⑤“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叩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泪流满面的诗人;一个时时在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面向风雨“发愤以抒情”,对人间的邪恶不停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吟泽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
⑥《诗经》的俗世精神很了不起,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俗世精神恰恰消解了个人的意义,阻碍了个性的张扬。它入世的深度恰恰减少了个性的深度。而屈原,在以不堪一击的个体面对命运时,他的个性在绝望中显示的高度、深度与完美却是前所未有的。
⑦在中国古代,像《离骚》这样华丽的交响乐实在太少。单从篇幅上讲,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篇。作为抒情诗,能展开如此宏大的篇章,不能不令人叹服屈原本人思想和个性精神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它形式上的特点。正是由于他自设情节,使得一首抒情诗才能像叙事诗那样逐层打开。抒情诗有了“情节”,也就必然是象征的、隐喻的。所以,象征和隐喻也是《离骚》的主要艺术手法,比起《诗经》的比兴,屈原“香草美人”的系统性设喻,与上天入地、求女占卜等自设情节的使用,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⑧不管怎么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诗经》中可考的作者也有多位,但我总觉得,《诗经》之伟大,乃是整体之伟大,如果拆散开来,就每一首诗而言,可以说精致、艺术、有个性,但绝说不上“伟大”。“伟大的诗人”须有伟大的人格精神,可以滋溉后人;须有绝大的艺术创造,可以标新立异,自成格式,既垂范后人,又难以为继。应该说,在这两点上,屈原都当之无愧。
(选自《天纵圣贤》,有删改)
【小题1】请解说第④段中划线句的含义。
【小题2】请对第⑤节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作简要赏析。
【小题3】把《离骚》和《诗经》进行比较,是本文的显著特色。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的?请纵观全文,分条概括。
【小题4】根据本文内容和有关文史知识,请举例作简要阐述“精神的屈原”“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同类题3

(14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岳飞:魂兮归来
陈世旭
车出新郑机场,尽管是夜间,也能感觉到处在内陆季风气候中的中原,漫天扬着雾一般的沙尘。
此行的目的地是汤阴。汤阴是岳飞故里。
高速路像一柄长剑,横亘中原,直插茫茫暗夜,直入历史腹心。思绪随疾驶的车轮一起飞奔,穿越时间,穿越空间,穿越不堪回首的历史疼痛。
那时的中原,荒烟笼罩城郭。当年的花遮柳护,凤楼龙阁都不见,只有铁蹄满郊畿,千村寥落。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潇潇雨后,谁人凭栏,怒发冲冠,壮怀激烈: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但得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把破碎山河,从头收拾!
岳飞出生在两宋交接这样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在南宋一百五十余年的黯淡岁月里,如流星刹那划过,瞬间陨落。他给这个世界的历史太短了,只有三十九年!
这是岳飞个人的悲剧,是南宋那个“自坏汝万里长城!”的偏安朝廷的悲剧!更是华夏民族精神历程的悲剧!
中国的历史,夏商周,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辽金,元明清,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特性。任何一个朝代都不缺少经天纬地的人物,不缺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中华传统文明里慷慨悲歌之士的经典故事令我们荡气回肠。即便在靖康之乱中依然产生了华夏精神的典型代表——文武皆备,尽忠报国,气贯长虹的岳飞。
南宋是个极为尴尬的朝代。应该说,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诸领域都曾达到过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峰。北宋至少在赵匡胤和前几代皇帝的治理下曾经繁华灿烂过,而南宋从诞生之日起就萎靡不振,终因不图进取而自戕灭亡!南宋出现的英雄们是如此的显眼,盖因为南宋的悲剧,注定了那么多悲情英雄的出现!
岳飞的为人和品行是许多人无法比拟的。他廉洁奉公,全家均穿粗布衣衫,他与士卒同饭,与士卒同住茅屋军帐。他的财产只有三千贯(约合二千多两银),南宋对军队犒赏极厚,岳飞从来不取一文,全数分给将士。他直言不讳,行若明镜。他严以律己,厚以待人。他令出如山,赏罚分明。他文才横溢,儒将风范。他武艺高强,武略非凡。他身先士卒,战功卓著。他卫国尽职,事母至孝。他不纵女色,不图安逸……在他身上,几乎浓缩了中华民族所有的传统美德。
然而,这个上天恩赐给南宋的救星,上天却没有给他更大的发挥空间!竟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扼杀。真是苍天弄人!岳飞之死,敲响了赵宋王朝的丧钟。西子湖畔,歌舞升平,靡靡之音,床笫之乐熏酥了文武官员的筋骨。最终演变成崖山之败。
岳飞之死乃是包括华夏各民族在内的中华文明整体的悲剧。杀害岳飞实则是损伤民族的脊骨。血性一次次被嘲讽,忠勇正气一日日衰微,越来越多的人灵魂和身体分裂,越来越多的中国式智慧蔓延滋长,把“好人不得好报”、“好死不如赖活着”奉为人生哲学。官场则奉行“淘汰清官定律”,清官举步维艰,贪官如鱼得水,君子获罪,小人得志,成了劣性竞争的舞台。越是心狠手辣背信弃义表里不一如赵构、秦桧者越可能取得成功,而越是忠直仁爱如岳飞者越容易遭到惨败。宋以后的伪文化为日后的汉奸卖国贼的滋生准备了土壤和温床。
在世界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亡国事件不胜枚举。但像南宋这样的灭亡仍不失为一个异数。落日余晖,亦足令后人羞愧难当。悲悼英魂,真是不胜唏嘘。
所幸的是人民的意愿从来都不可违拗,人民的意志更不是暴力所能征服。对于岳飞,人民的怀念,人民的崇拜,人民的珍重,在世界史上都是罕见的,已成为一种历史奇观。
汤阴的岳飞故居和先茔,安卧在浑朴古老的乡土中间,皆由乡人建造和看护。其修缮和看护之责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并将永远。此间的石碾、木盆或牛槽无从考证,历经过泛滥的洪水或烽火,会在原野的麦香和民族的史册里永存。
人民的力量使华夏原生文明即便遭遇灭顶之灾,仍能将对英雄的珍重根植于民间回忆。而对英雄的崇拜又转化成巨大的凝聚力量,使华夏民族在屡遭巨创之后,仍能保持自己的文化根基。
朱元璋在读岳飞手迹时曾写下“纯正不曲”的批语,并将岳飞列于帝王祠之列。
岳飞无愧。
中国亦无愧。中国人纯正不曲的血性在汶川大地震中又一次大放光芒。中华民族的脊骨永不会断裂;中华民族的命运可以挑战,却永不会屈服。
岳飞,魂兮归来!
(节选自《人民文学》2008年第8期《汤阴行》)
【小题1】原文中说在岳飞身上,“几乎浓缩了中华民族所有的传统美德”。认真阅读全文,说说岳飞有哪些值得称道的美德?(3分)
【小题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
(1)思绪随疾驶的车轮一起飞奔,穿越时间,穿越空间,穿越不堪回首的历史疼痛。
(2)南宋是个极为尴尬的朝代。
【小题3】文中第四段化用了岳飞的诗词,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4】对于岳飞,人民的怀念,人民的崇拜,人民的珍重,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小题5】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首尾呼应,以作者游踪开头,通过对南宋历史的反思与岳飞悲剧的叙写和分析,表现了作者对岳飞的景仰之情。
B.结尾部分联系了我国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表现出来的巨大的凝聚力量和民族精神,使文章更富于时代特色。

20090518

C.南宋以后之所以出了很多汉奸和卖国贼,是因为南宋的秦桧和赵构杀了岳飞。

D.“岳飞之死,敲响了赵宋王朝的丧钟。西子湖畔,歌舞升平,靡靡之音,床笫之乐熏酥了文武官员的筋骨。”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赵宋王朝灭亡的原因。
E.朱元璋在读岳飞手迹时曾写下“纯正不曲”的批语,并将岳飞列于帝王祠之列,表现了岳飞在人民心中地位的崇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二
明代初期,因太祖朱元璋对南宋院体画风青睐有加,花鸟画大致延续了宋代院体工笔画风格,没有新突破。明宣宗朱瞻基同宋徽宗一样,雅好诗文书画,尤好花鸟画。他在位期间,宫廷画院的花鸟画风格面貌多样,有延续南宋院体花鸟画艳丽典雅风格的工笔重彩画家边文进,有出自北宋徐熙野逸风格的没骨画家孙隆,有笔墨洗练奔放、造型生动的水墨写意画家林良,还有精丽粗健并存、工笔写意兼具的画家吕纪。不过,他们的作品的风格面貌大多沿袭宋代花鸟画,并无根本突破。从意境与格调方面看,这时期的花鸟画比宋代院体花鸟画略逊一筹。事实上,明代花鸟画的大突破直到中期以后才出现。
明代中期,文人越来越多地参与花鸟画创作,他们的创作风格一开始就与院体画大相径庭,最有代表性的是吴门画派。吴门画派的成就主要在山水画方面,代表人物有兼擅人物、山水、花鸟的“吴门四家”,即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沈周与文徵明主要延续宋、元文人画传统,疏简而不放逸;唐寅与仇英主要吸收南宋院体画风,并融入了时代的精神特质,体现了当时的市民趣味。他们的花鸟画在吸收前代大师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在美术史上颇有影响。
严格地说,吴门画派的花鸟画是对前代的延续,并没有开宗立派的意义。然而,到吴门画派的弟子一代,花鸟画在陈淳、陆治、周之冕那里结出了硕果。陈淳早年习元代绘画,后学于文徵明,花鸟、山水兼擅。他将书法和山水画笔法融入花鸟画,运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巧妙地表现花叶的形态与阴阳向背,简练放逸又不失法度,开写意花鸟一代新风。如果说陈淳的大写意花鸟充分表达了笔墨的特性与画面的形式感,那么徐渭的作品则充分发挥了大写意花鸟托物言志的功能,洗胸中块垒,抒澎湃激情。在绘画语言风格方面,他吸收宋、元文人画及林良、沈周、陈淳的长处,兼融民间画师的优点,同时将自己擅长的狂草笔法融入绘画,在其笔下,梅兰竹石被赋予了他强烈的个性,以狂怪奇崛的姿态傲视万物。他是第一个使用生宣作画的花鸟画家,利用生宣良好的吸水性来控制画面水墨渗化效果,表达特殊韵味。他还以泼墨法作花鸟,用笔墨的纵横捭阖表达自身的愤懑情绪。徐渭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的新体派,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海派乃至齐白石都曾受其影响。他的成就超越了早于他的陈淳,后世将二人并称为“青藤白阳”。
【小题1】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明代花鸟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宣宗时,宫廷画院花鸟画的意境与格调没有超过宋代的院体花鸟画。
B.明代中期,文人花鸟画的创作风格一开始就与宋代的院体画大不相同。
C.“吴门四家”花鸟画先借鉴了前代大师的成果,后发展出了鲜明的个性。
D.画家们借梅兰竹石等表现自己狂怪奇崛的姿态和傲视万物的强烈个性。
【小题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明代花鸟画取得丰硕成果的原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画家们广泛地学习并借鉴院体画家、文人画家及民间画师的优良画风。
B.文人创作的花鸟画作品融入了时代的精神特质并体现了当时的市民趣味。
C.徐渭的花鸟画成就最高,尤其在大写意托物言志方面的成就超越了早于他的陈淳。
D.画家们或选择借鉴山水画的笔法、书法的笔法,或大胆尝试使用新材料。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双琴祭

梁晓声

①那两棵树,是生长极慢的树,其材最适合做琴。那位老制琴师呢,他的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的小提琴。所以他打算用那两裸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轾。

②琴取于材,材取于树。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的两株小树苗,在十余载里,不但增加着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深深地相爱了。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永不厌倦地诉说着缠绵的情话。

③但是,琴还没做,老制琴师却病倒了。他临终前对儿子说:“我一直想要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一流的小提琴。我想做的事是做不到了,你一定要替我做到…… ”

④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裸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制成了两把音质同样一流的小提琴。他把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代:“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反复比较、挑选,那么无论他最终选择了哪一把,都不卖给他。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

⑤有一天,琴店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两位父亲是好友,他们是陪儿子来选琴的。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提琴,于是店主取出琴让他们试一试。

⑥他们各拉一曲后,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两把琴的音质同样优良。为了使大人们相信他们所选的不后悔,他们还毫不犹豫地交换了琴。于是他们幸运地接受了赠予。

⑦后来,他们果然都成了“家”,声名鹊起。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一直合奏着。

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 不久,就有了他们之间孰高孰低的种种说法。而寂寞的传媒则一口咬住那纷纭众说,推波助澜。

⑨最后,他们不能再合奏下去了,只能迫不得已地分开,各自独奏。但他们都是那么眷恋合奏,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合奏才能发挥出他们的演奏天赋。

⑩比他们更眷恋合奏的是那两把小提琴。只有合奏的时候,它们才有机会相见。

⑪但自从分开后,它们再没“见到”过对方。它们被思念折磨着,它们的琴音里开始注入了缕缕忧伤,正如苦苦相思着的情人的信上有泪痕一样。

⑫然而两位由合奏而独奏的演奏家,心里竟渐渐地相互生出嫉恨来。他们不知不觉就坠入了别人的“阴谋”。他们曾经的珠联璧合引起了别人的嫉恨。别人想要离间他们,想要看他们成为仇敌。

⑬终于,他们中的一个心理崩溃了。他摔毁了他心爱的小提琴,跃下阳台,一命呜呼。

⑭那时,另一个正在舞台上演出。他的提琴的几根弦,随弓皆断。弦断之际,小提琴发出类似哀号的最后一声颤音……

⑮悲剧的发生使人心趋于冷静,对死者的同情超过了人心对其他一切的表现。有同情就有憎恨,另一个还没来得及从惊愕中悟到什么,已然懵懂地成了罪魁祸首。最后,他疯了。

⑯他那一把琴被换了弦,又摆在琴店里了。然而,无人问津,因为它已被视为不祥之物。只要琴弓一搭在弦上,便会发出号哭一般的声音。

⑰是的,那真是一把小提琴在号哭——在为它不幸的爱人而号哭……

(选自《2011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把“双琴”喻为一对恋人,讲述了它们前世为树、今生为琴的“姻缘”,演绎了一出由相爱相依至分离毁废的悲剧。
B.第⑧段画线句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紧承上文,“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则引领下文。
C.第⑩⑪段用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两把小提琴因为分离而不能彼此欣赏、赞美的相思之苦和饱受思念折磨的忧伤情状。
D.小说在叙述时,“他们”、“它们”交替使用,人和物相互交融,灵活地展现了事件过程,暗示了人和物命运的共同性,
【小题2】小说的结局是悲剧性的。造成悲剧的外在原因有哪些?请简述。
【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