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老顾问
刘荣昌
去年秋天,我和妻想买个实木书柜,就特别邀请早已退休赋闲在家的老木匠父亲给做个参谋。在一家还算高档的家具城里,看到一件松木的三门书柜样子不错,价格也算公道。
父亲走向前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向我和在场的服务员提了个问题:为啥好好的板子要锯开再粘一下?我告诉你们啊,是因为木头都会膨胀收缩,那个力量是很大的……父亲自问自答。老人很兴奋的样子,又趁机给我们几个讲了不少木材、木器和工艺的知识。
显然,服务员听得很认真,她告诉我自己是这家刚刚开业两个月的家具厂的老板娘。就在付完款要离开时,她请我们等一下。打了个电话后,笑眯眯地请父亲坐在展厅里的沙发上,说道:“大爷,看您确实是专家啊,我们这小厂正需要一位这样的顾问。您不用干活,只要每个月去一次就行,给大家指导一下。厂子就在近郊,我们去车接您,开车也就半小时。您看今天大哥也在,能不能定下来?现在的像您这样真行家太难找了。虽说现在都是机械化生产,但有您把关,工人们的水平肯定会大大提高。”
见我在一旁没言语,老板娘接着说:“至于工资,一个月开3000块,您看行吗,老爷子?”
我和父亲没有准备,但看人家说得很诚恳,并且父亲也确实对自己的老本行很感兴趣,钱多钱少倒是小事,只要老人舒心就好啊。
我低声和父亲说:“爸,要不咱就先去一次看看,行就干不行就算,回头我和您一起去。”
第二天,人家的迈腾车来了,我特意请半天假陪父亲去那家木器家具厂。
牛厂长,也就是那位服务员的丈夫热情地接待了我们,陪着父亲在车间里转转。老人似乎又回到了他劳动的那个岁月,每每看到干活儿的工人,总要停下来,大声和他们交谈,并且指出技术上的一些小问题。
看得出来,父亲是那种一丝不苟、严谨精细的老技术工人,厂长对他也是满意的,而刚开始投产的这个小厂,正需要这样的人把关。
于是敲定了工作安排:每月15日牛厂长派车去接父亲当顾问,下午送回来,去时给3000元现金,单位如有紧急任务需要父亲技术指导,一天加1000元……
从此,父亲开始了一月一天的“再就业”。在他上班那天,如果我单位事情少,就会在下午主动去接父亲。后来,我慢慢也和工厂里的师傅们熟悉了。父亲一次和我说:“那些年轻人干活太粗、不认真,但咱拿了人家的钱,就尽量把好关。总的来说,这个工作我挺喜欢,指导人家也是提高自己,挺有成就感。”
不过,就在昨天,牛厂长给我打来电话:“老爷子这几个月真是帮了大忙了,工人们都说技术长进了不少,对老爷子一个是感谢一个是敬佩。可考虑老人岁数大了,再有现在市场不大景气,我们想歇业一段时间,从这月开始,老爷子不用来了。以后啥时候复工,再请他继续来指导吧。”接着,厂长又说了不少客气话。
放下电话,我坐下来思考怎样和父亲说明这件事情。是厂子真的歇业了还是父亲的指导有啥问题?或者想减薪?好奇心促使我走出办公室,驱车去那里看看。
远远望去,厂里仍是一片热火朝天。我下车走近一位认识的工人,递给他一支烟。他停下手中的活儿,跟着我走到空场处,笑呵呵地说:“老顾问还好吧。”
我说:“对这份工作他可重视了,每月14号总是不忘告诉我妈多做点饭,第二天好带上。老人是从以前过来的,就是讲究认真仔细,讲究不能丢手艺。”
那位年轻人轻轻吐出一口烟儿:“大哥,像老爷子这样干活如今不行了,要讲成本啊。说实话,要真像他要求的那样丁是丁卯是卯地干,我们竞争不过人家啊。”
这下,我顿时明白了牛厂长为啥委婉辞退父亲,但我该怎样向“老顾问”去说明呢?
(2014年9月8日《羊城晚报》)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注重前后的铺垫、照应。“父亲一次和我说:‘那些年轻人干活太粗……’”表明父亲的观念和工厂的理念存在矛盾,为下文工厂辞退父亲做了铺垫。
B.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老板娘邀请父亲是的热情,老板辞退父亲时的虚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人物形象。
C.小说的牛厂长虽然出场不多,但却是一个关键人物,正是他邀请“父亲”和辞退“父亲”的举动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
D.小说中的“我”来到工厂查看时,“工人笑呵呵地说:‘老顾问还好吧。’”表明“父亲”依靠自己的技术赢得了工人的普遍认同。
E.小说结尾工人的话反映了深刻的主题,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为了生存,很多经营者在注重成本与注重质量的选择面前主动却也无奈地选择了前者。
【小题2】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塑中父亲的形象。
【小题3】请简要分析“我去工厂”这一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4】小说的结尾说:“我该怎样向“老顾问”去说明呢?”“我”为难的原因是什么?反应了“我”怎样的心理?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49: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国学中的自由
曹雅欣
①自由,在传统文化里并未缺失,在国学里是随处可见的。
道家的生命理想最接近自由的状态,老子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道法自然”,意思是:大道之行,既要仿照大自然的规律法则,又要效法事物本身自然而然的状态,顺其自然,这就是道之所在。
②而把道家思想与个人生命形态结合得更紧密、更艺术的庄子,对自由的感受也更强烈。一篇著名的《逍遥游》,其实描写的正是庄子心灵的驰骋和思想的放飞。《逍遥游》中描述的那个叫做“鹏”的大鸟,能够扶摇直上九万里,能够背负青天激越云间,自由往来于天地间。其实,庄子以如此瑰丽的笔墨哪里仅仅是在描写一只鸟的行为呢?那“鹏”正是庄子自己的心,正是一颗开阔六合、含纳古今、超越世俗、纵横时空的心。
③心的自由,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自由。人力所及永远是有限的,人生环境永远是有遗憾的,然而,心的开阔可以超越现实局限,助你自由翱翔在无边无际的精神世界。
④儒家学派里,孔子曾称赞得意门生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箪食瓢饮的清贫生活,人人都不堪忧苦,只有颜回不改其乐——这“乐”,也许是身在陋巷、心在书中的精神享受,也许是身在平凡、志在高远的修身过程,也许是身虽未动、心已远行的超越眼前的卓越见识。
⑤可见,在中国文化里,无论是主张入世有为的儒家,还是主张出世无为的道家,无论他们的生存环境和行为特征有何不同,但在内心和精神层面,他们都同样拥有自由的灵魂。无论是脚踏实地的儒家,还是仰望天空的道家,他们不同的人生信条只是对生活哲学的探讨。而对生命状态的存在,他们都毫无异议地认为,不管在朝堂、闹市,还是在山林、陋巷,都可以也都应该自由而活。
⑥甚至,提倡法制、法度严明的法家,也不与自由的本质相矛盾。自由突显出秩序,在有形的层面,所有的自由都有其边界,法度之内是令行禁止,那么相对应的法度之外就是行动自由。而有秩序的自由才是有保障的自在,无秩序的自由只是野蛮的乱象。所以,法家的“明法度”其实是更好地规范了“享自由”。
⑦如果在现实社会的严格秩序之内,一个人的灵魂依然能充分体会到自由,那么这样的灵魂才真正具有力度,甚至具有艺术性。中国古代的士人就是如此。所谓“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当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受案牍之劳形、朝堂之艰险、宦海之沉浮、宵小(盗贼昼伏夜出)之倾轧而感觉受到待遇不公、制度禁锢、官场奴役、志向束缚的时候,他们释放自我的方法,往往不是逃避到山林隐逸而不问世事,不是投降于世道艰难而躲避退缩——他们总认为,遁入世外不是读书人的理想抱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负重前行中锻炼出一颗豁达自在的隐士之心才是真正自由的人生。所以,他们在任何困境里都努力自我调节,他们写诗、作画、弹琴、读书、品茶、赏花、雅聚、清谈……这些构成了他们快乐纵横的自由王国。
⑧国学中的自由,是儒家责任里的闲情,是道家朴素中的安然,是法家理性下的游弋,是士人重压时的释放。自由,从来不在远方的乌托邦,而就在当下的轻安自在;自由,从来不依靠他人的给予,而全在自我的获得。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形式的自由比心灵的自由强大有力。(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没有蕴含本文所说的国学中的“自由”的一项是()
A.荀子提出“礼法并举”,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认为在尊重礼义法律的基础上,百姓能自然为善生活自在。
B.庄子在梦中幻化为翩翩起舞的蝴蝶,感到舒适自得,忘记了自己原来是人,醒来后才发觉自己仍然是庄子。
C.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六艺”,强调学生应各方面能力全面发展,成为文武兼备、人格和谐的人。
D.辛弃疾离开官场后,为排遣英雄末路、壮志未酬的苦闷和压抑,写下了大量田园词,抒发了个人的闲情逸致。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中的“道”,就是道家的生命理想中的自由。
B.法家的“明法度”与自由的本质并不矛盾,而是为了“有秩序”的自由。
C.颜回的“箪食瓢饮的清贫生活”就是儒家对自由的追求的典型表现。
D.若一个人的灵魂能充分体会到自由,那么他的灵魂就真正具有力度和艺术性。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责任里的闲情,道家朴素中的安然,法家理性下的游弋,士人重压时的释放,都是自由的表现形式,是人获得自由的真实写照。
B.国学中的自由随处可见,且呈现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本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心的自由,就是由自己获得的一份轻安自在。
C.人力所及永远是有限的,人生环境永远是有遗憾的,现实社会是有严格秩序的,但心可超越现实,是没有限制的。
D.无论是主张入世有为的儒家,还是主张出世无为的道家,在内心和精神层面,都同样拥有自由的灵魂,他们的人生信条是一致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苦痛者的天籁
马 德
那两年,逢年过节,养鱼的蔡婆总要给我家送几条新鲜的鱼来。一进院门,她就扯着嗓门喊我:杨小闹,来,取盆,拿鱼。
我有点恨父亲。集市上什么鱼都有,为什么父亲偏偏喜欢蔡婆的鱼呢?有一次,我问蔡婆,你咋知道我爸爸喜欢吃你家的鱼哩?蔡婆说,你爸爸呀,是个馋猫,为了吃我的鱼,每天晚上敲我的门。父亲真没出息。
父亲在镇里的一家工厂上班,两班倒。但父亲很少上白班。父亲说,他胆大,不怕走夜路。我不相信父亲的话。其实,父亲是想多挣些钱。上夜班,一个月多挣100多块钱呢。
父亲每天晚上从镇里回来,要翻过一面坡,再翻过一面坡,七八里路,上坡下梁地要走半天。就在那两面坡中间,有一块洼地,蔡婆的鱼塘就在那里。
父亲说,蔡婆不容易。蔡婆的丈夫是个跑买卖的人,后来,生意越做越大,闹着要和蔡婆离婚,蔡婆死活不同意,结果,她的丈夫就跑了,临走的时候,卷走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只剩下蔡婆,以及三个孩子。
为了养家糊口,蔡婆凭着年轻时候养过几年鱼的经验,包了山洼里的鱼塘,并在鱼塘旁盖了间简陋的土房子。然后,把孩子扔给老人,一年四季,蓬头垢面地照看着她的鱼塘。
每天晚上,父亲下夜班,骑车路过那鱼塘的时候,总要去敲敲她的门。
笃——笃笃——舅奶,睡了没有?蔡婆是父亲的舅奶,父亲一直这么喊她。
屋子里亮着油灯,蔡婆还没睡。她便唤父亲进去,有一搭没一搭地说几句话,然后,父亲才走。有时候,父亲下夜班很晚,蔡婆屋子里的油灯早已熄灭了,但父亲依然要去敲敲蔡婆的门。笃——笃笃——舅奶,我下班回来了,你挺好吧。听着屋里的蔡婆在睡梦中含混地应了,父亲才走。
我问父亲,为什么要去敲蔡婆的门,是想吃她养的鱼吗?父亲摸摸我的头,笑笑说,你还小,不懂。
我已经不小了,都上初中了!我一本正经,又义愤填膺地喊。
父亲依旧每晚去敲她的门,蔡婆依旧逢年过节送鱼来。她一进门,依旧扯着嗓门喊我:杨小闹,来,取盆,拿鱼。
父亲真是个馋猫。
后来,我大学毕业了,父亲退了休,蔡婆也不养鱼了。混得不错的儿女们,把她接进了城里,让她去安享清福。
有一次,我和父亲谈起了蔡婆,谈起了那些年的事。父亲突然叹了口气,说,其实啊,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
你奶奶是生你五叔的时候,难产死的。我瞠目结舌,尽管我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奶奶就没了,但从来没有听父亲说过这些。
你爷爷受不了这个打击,想不开,几次想寻短见,随你奶奶而去。村里有一个叫杨有贵的人,和你爷爷岁数差不多,就经常来劝他,说,你还有几个孩子呢,就是为了孩子们,你也得活下去啊。
但你爷爷还是不能从悲伤中走出来。那一段日子,每天晚上,杨有贵都要来咱家坐坐,或者与你爷爷拉家常,或者聊东说西。有一搭没一搭地找些话说,即便真的没话说了,也要干坐着,一直待到很晚才走。
你爷爷后来说,如果没有杨有贵这个人,如果没有他每晚来陪着坐一阵子,也许,咱们家就没有今天。所以,你爷爷临去世的时候,语重心长地和我说:伸出手来可以扶人,拿出钱来可以帮人,人在遭难的时候,就是有人陪着说说话,也是能救人于苦难中的。
爸爸深深记住了爷爷说的这句话。那几年,蔡婆不容易,爸爸想帮帮她。于是,每天晚上去敲敲她的门,就是想让她知道,有人在惦记着她,好让她那颗清冷而孤独的心得到温暖,看到希望。
是啊,那些夜晚的敲门声,对蔡婆来说,不仅是温暖的,还是敲响在她苦痛心灵里的天籁之音啊!我说。
父亲笑笑,说,不管怎样,她从困境中走出来了。其实,这个世界还有很多的人,也许不愁吃、不愁穿,却在自我心底里痛苦着、挣扎着。他们所缺少的,也许只是陪他们坐一坐、说说话的人。哪怕,在他们最寂寞的时候,能够听到“笃笃”的敲门声,也是好的。
因为,对他们来说,这就是世界上最温暖、最美妙的天籁。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蔡婆把孩子扔给老人,一年四季蓬头垢面地照看着她的鱼塘,逢年过节送鱼来,总是一进门就扯着嗓门喊。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蔡婆邋遢粗俗的特点。
B.小说人物塑造生动传神,通过正面描写杨有贵的动作、语言和心理,表现他的善良朴实,正是他在爷爷遭难的时候,送去了天籁之音。
C.小说后半部分父亲讲述了爷爷和杨有贵之间的故事,解开了上文父亲每天晚上都要去敲敲蔡婆的门的谜团。故事中的故事,使小说情节更加曲折,艺术构思颇为精巧。
D这篇小说充满着温情和暖意,告诉人们,在别人落寞困难时,去敲敲门,陪他们聊聊天,送去的也许就是最美妙的天籁之音。这个主题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对当前人际关系日渐冷漠的社会现实有着积极的意义。
【小题2】小说在刻画父亲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概括。
【小题3】这篇小说着重塑造父亲的形象,并通过父亲的形象来表现主题,但小说一开始却写道“我有点恨父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
纪念但丁
陈衡哲
但丁死了六百年了,离开我们很远了,我们为什么要来纪念他呢?这有两个大原因:第一,因为他和我们一样,是一个特别过渡时代的人物;第二,因为他对于西方的文化,有许多的贡献和影响。
但丁是一个特别过渡时代的人物,因为他生在欧洲中世纪的末叶,那时文艺复兴的太阳还没有出来,他犹如一颗光明美丽的星,在那半灰红的东方天上闪烁着。看见他的人,有的说他是长夜的最后之光,有的说他是太阳的先驱。现在我们用历史的眼光看来,知道他两样都是:他是中古文化的结束,也是近古文化的先锋。他这两种性质,凡曾读过他的著作的都应该知道,但是他自己不知道。他的思想和哲学虽然不尽属于中古,但他对于自己的时代,不曾有意反叛过。他对于中古的唯一权威——教会——始终不曾驳斥过。他曾用严厉的态度批评僧侣的腐败,却不敢疑及教会。他在他的著作中,也竭力的拥护一尊、秩序、克已制欲的道德,以及一切中古文化,例如他的天堂地狱,完全是中古的天堂地狱。他的惩罚主义也纯是中古的反响。例如因为亚当得罪了上帝,所以他的子孙要受罪。他的世界观也有中古的气味。他的世界是静的,不是动的;世界上的政治中心点应该在罗马,罗马的中心点自然在那个罗马大皇帝。但是,因为但丁是一个属于过渡时代的人物,他的思想便不免有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他一方面拥护一尊和其他中古文化的产物,一方面又是个人主义的先驱。个人主义之于文艺复兴,好像酵之于酒,是一种重要的元素,必不可少的元素。这个主义在他的文艺中尤为显著。他的杰作《神曲》中的人物都是活的,有血有肉的,不像中古文学中的人物都是刻板的。不但如此,他把他自己的人格,情感,思想尽量的灌注在他所有的著作里;所以,除了《新生命》是他的自传以外,那部《神曲》也是他的思想和情感的记载。
但丁是那个重要的过渡时代的人物了,但是,和他同时代的人不计其数,我们为什么单要纪念他呢?这因为他对于西方文化有特别的关系。过渡时代的人比如渡河的人,有坐在船上呆等着上岸的,有被渡船挤到水里去淹死的,有的是去造桥的。但工便是最后的一种人,所以他活在历史的长河里。
但丁对于文化的贡献,最重要的便是他的文艺。他生平著作很多。其中最著名的:一是《新生命》,一是《神曲》。《新生命》是他自己少年时代的传记,他那如火一般的热忱和高尚纯洁的爱情,靠了他的文艺,至今还像春花一样鲜明艳丽,使我们读了,不由自主地对他表同情。这书是用意大利方言写的,为后来意大利散文的模型。《神曲》是一首长诗,是但丁一生的杰作。他写这首诗的时候,已过了壮年,对于人生的滋味,一一的备尝了。所以,这本他自己灵魂的传记,叙述他从地狱到天堂的经过,能够像亲身阅历的一样。我们读了他的《地狱篇》,不但可以看见一切恶鬼冤魂的腐肉残骨,听见他们的呼号咒骂,并且可以嗅着那地狱中霉臭恶毒的气味。我们不相信地狱和上帝吗?这样的地狱,怎能叫我们不怕?我们还敢不信上帝和天堂吗?便可以证明这首诗的文学价值了。但丁自己说,要用艺术引导人类到天国去,他真能达到这个目的了。不但如此,这首诗的成功,也是意大利方言的成功。方言成为文学,也是文艺复兴中的一件大事。但丁以前,也有用意大利方言写诗的,但是第一等的作品很少,第一等的长诗更是没有。但丁凭着他文艺的天才和纯挚的情感,把那块方言的生铁炼成柔美的钢。后来的人见了,不但可以得着用处,并且可以学着些制钢的方法。
但丁不单是个诗人,只因他生平最重要的成绩是诗,我们就不甚注意他别的成绩了。他也是个学者,对于希腊罗马的古学,都有很深的研究。他的思想学说,也是那个时代思想学说的结晶。第一,他的宇宙观完全是中古的,他的《神曲》的基础,是具有定形的天堂与地狱。第二,他的政治哲学是中古政治情形的回光返照,因为他理想中的世界是单元的,是奉一尊的;因为他说过唯有统一才能产生和平。但是在这个思想中,也含着这近世政治哲学的种子;因为但丁曾主张,他理想中统一之主——罗马皇帝——该是独立的,该是和中古的唯一主人——教皇——立于同等地位的。
(选自《陈衡哲散文选集》,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小题2】但丁对于西方的文化有哪些贡献和影响?
【小题3】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但丁便是最后一种人,所以他活在历史的长河里。
(2)后来的人见了,不但可以得着用处,并且可以学着些制钢的方法。
【小题4】本文中,作者认识历史人物的方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乡愁”的现代文学起源及其变异
陈晓明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乡土文学”的概念日益受到重视,这与“现代性”理论的兴起有关。“乡土”的概念可以视为“现代性”反思的概念,是以情感的及形象的方式表达对现代性的一种批判或反思。但它也是“现代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在“现代性”的思潮中,人们才会对“乡土”非常强调,才会试图关怀“乡土”的价值,并且以“乡土”来与城市或“现代”对抗。
中国的“乡土文学”有着它的现代起源,那就是鲁迅、沈从文、废名等人建构起来的乡土传统(准确地说,是对这些人的叙述建构起来的传统)。实际上,“乡土文学”最本质的含义应该是“乡愁”,也就是反现代性的怀乡病,那是“离去”与“归乡”的二元想象置换。
当然,乡愁也是一种古典经验。《论语•子路》中的“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是最早的美化家乡的说法。《列子•天瑞》中的“有人去乡土,离六亲”,是最早的表达关于乡土离别的感情的叙事。中国古曲诗词中关于怀乡的表达不胜枚举,李白的“低头思故乡”妇孺皆知,但崔颢《黄鹤楼》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令李白不敢题诗,不是李白诗不逮,而是他怀乡病重。古代的怀乡是单向度的,那是一种对故土和家人本真的单纯的怀念。现代的怀乡则包含着更复杂的社会理念与情感,是与当下经验对立的怀旧态度,或者是与城市生存对抗的乡村想象。
回望中国现代文学,“乡土”是一种素朴的存在,是更加具有个人化特征的经验或情绪。例如,鲁迅对乡村困境的切身体验,沈从文那种抹不去的怀旧和诗情,或者废名的那些玄妙的生存事实。这并不是说,乡土叙事就一定要沿革现代中国的传统,也不是说现代文学的乡土就比当代的更有文学品位。如此评价显然不是历史主义的态度。然而,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乡土叙事”中,看不到那么浓郁或深重的怀乡病。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当代“乡土叙事”确实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观念性的批判意识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更加个人化的“乡愁”式的乡土记忆被更强大的家国叙事覆盖。用点形象化的说法,当代“乡土叙事”已经被现代性占据,因为自重已经太重,结果是载不动一点“乡愁”。尽管我们一再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更趋向于个人化叙事,但在乡土叙事这一点上,家国叙事还是占据上风。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乡土文学”在现代之初,显得更单纯或质朴些;而当今的“乡土叙事”则要厚实复杂得多。这两者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是存在一种差异,只是表明了文学的现代性发展至今所发生的深刻变异。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变为50年代、70年代的“农村题材”,继而变为90年代的“乡土叙事”,由此可看出中国20世纪文学中现代性的流变轨迹。(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乡土”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对“乡土”非常强调,试图关怀它的价值,这与“现代性”理论的兴起有一定的关系。
B.“乡土”的概念可以视为“现代性”反思的概念;没有对“现代性”的反思,就没有“乡土” 的概念。
C.“乡土”以情感的及形象的方式表达了对“现代性”的一种批判或反思。
D.从鲁迅、沈从文、废名等作家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乡土”的存在,感受到更加具有个人化特征的经验或情绪。
【小题2】(小题2)下列不属于“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的原因的一项是()
A.现代的怀乡包含着更复杂的社会理念与情感,不再是古代单向度的怀乡。
B.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乡土叙事”中,看不到浓郁的或深重的怀乡病。
C.当代“乡土叙事”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已经被现代性占据,载不动一点“乡愁”。
D.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并不能说明当代的“乡土叙事”就不如现代之初的“乡土文学”。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土”与城市或“现代”对抗的事实,说明在现代性思潮中,“乡土”与现代性渐行渐远。
B.古代的怀乡与现代的怀乡有着很大差别,现代的怀乡包含着更复杂的社会理念与情感,更接近怀乡的本质意义。
C.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虽然“乡土”更加具有个人化特征,但不能说现代文学的“乡土”就比当代的更有文学品位。
D.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变为50年代、70年代的“农村题材”,继而变为90年代的“乡土叙事”,这充分说明现在的“乡愁”已经不再具有乡土离别的韵味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人是能够思考的动物,因此现代人类的动物分类学名称是“智人”。然而思考的能力须经过训练始得发展。不同文化训练思考的方法各有所长,于是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思考方式。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也许有下列几项特色,而这些特色也影响着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视野与角度。
第一个特色,相对于希腊文化与印度文化的缜密逻辑,中国人比较取径直观与体会。中国人日常语言中成语特多;中国文学中用典是其特色,这两者都采用一连串的模拟,提供一些相近的印象,然后重叠这些印象,建立起一个新的印象。这一过程只能意会,不易言宣。中国人擅长此道,找一个“悟”字,代表直观体会。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经过华化终于成为发扬光大的宗派。不是理论严谨的唯识宗,而是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宗。在中国人的日常经验中,“悟”是时时出现的思考方式。
第二个特色,中国人观察事物往往重视统摄全面,而不喜欢对局部进行分析。以中医理论为例,经脉遍布全身,气血周流顺畅,则身体康健。若有病痛,中医不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全身的整治调理下手。中国的绘画以气韵生动为上,也是看一幅画的全面性,为此,中国画家一落笔就定了全局,不能在中途修改。这种例证不胜枚举,说明中国人不注重局部分析的思考方式。
第三个特色,中国人习惯于从有机的变化中看世界。中国人的诗词中最多的是对时节的感慨,中国人的宇宙感处处都是活泼的生命,而且生命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价值。鸟飞鱼跃,是一个境界;绿满窗前,是一个境界;天心月圆,是一个境界。有机的宇宙观与上述全面性的考察又是互相关联、难以区分的。因此,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曾经指出,中国人的有机宇宙观是中国文明的特征,截然不同于牛顿力学的机械宇宙观。
第四个特色,是中国人对于“动态”的注意。《易经》一书全是讨论变易的过程;五行相生相克,也是不断变化的动态。“文化”一词其语根是“人文化成”,本身即是变化,而不是形态。太极图代表着进行中的变化,变化即是常态。这一命题又与上述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陈述了中国人思考方式的特色。
以上四项思考方式其实也是彼此相关、互相加强的。全面、有机与动态三项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陈述相同的现象,而直观的悟性则以非分析的思考统摄上述三个思考的角度。这些思考方式落实在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中即是认识世事多变化,也准备面对变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天下无不散的筵席”“日中则仄,月盈则亏”“盛极必衰,否极泰来”……有了这些对变化形势的理解,中国人不是坐待命运降临的宿命论者,而是随时准备面对变化的命运调整自己的反应。这是一种乐观的命运论。正如海边冲浪的并潮儿,随时抓住变化的浪头,调整自己的动作。在满湖时,为即将开始退潮而警惕;在谷底时,准备抓住再次上升的契机。这种智慧不能全由直觉获得,必须有一定深度的哲学探讨,始能浓缩为日常生活中的人生智慧。
(《读者》2009年12期16页)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的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是以悟为代表,比较重视直观体会,这是与具有缜密逻辑的印度文化与希腊文化相比而言的。
B.中国人观察事物不注重局部分析,观察事物的方式通常是重视统摄全面,中医与绘画就是这一思考方式的例证。
C.中国人习惯于从有机的变化中看世界,李约瑟认为,中国人的有机宇宙观与牛顿力学的机械宇宙观截然不同。
D.中国人的有机的宇宙观与中国人对于“动态”的注意构成表里,表达了中国人思考方式的特色。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绘画以气韵生动为上,看一幅画的全面性,中国画家一落笔就定了全局,不能在中途修改,这是中国人不注重局部分析的思考方式的一个例证。
B.因为生命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价值,所以中国人的诗词中最多的是对时节的感慨,中国人的宇宙感处处都是活泼的生命。
C.“文化”一词本身即是变化,而不是形态,它昀语根是“人文化成”,太极图就代表着进行中的变化。
D.直观的悟性是以非分析的思考统摄有机、全面与动态三个思考的角度,而这三个思考的角度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陈述相同的现象。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人类的动物分类学名称是“智人”,因为人是能够思考的动物。每一种文化有独特的思考方式,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有四项特色。
B.传人中国的印度佛教,在中国经过华化成为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宗,而不是理论严谨的唯识宗,终于成为发扬光大的宗派。
C.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的四个特色之间互相加强、彼此相关,这些思考方式落实在中国人的文化与人生态度中就是认识世事多变化,也准备面对变化。
D.中国人对“天下无不散的筵席”的理解,说明了具有乐观的命运论,随时准备面对变化的命运调整自己的反应,这种智慧是由深度的哲学探讨浓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