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阅读
雅舍
梁实秋
①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②“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株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③“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掉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对于鼠子,我很惭愧的承认,我“没有法子”。“没有法子”一语是被外国人常常引用着的,以为这话最足代表中国人的懒惰隐忍的态度。其实我的对付鼠子并不懒惰。窗上糊纸,纸一戳就破;门户关紧,而相鼠有牙,一阵咬便是一个洞洞。试问还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是“没有法子”?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雅舍”的蚊虱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别处蚊子早已肃清的时候,在“雅舍”则格外猖獗,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住在“雅舍”!
④“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肃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⑤“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西人常常讥笑妇人喜欢变更桌椅位置,以为这是妇人天性喜变之一征。诬告且不论,我是喜欢改变的。中国旧式家庭,陈设千篇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一旁一把靠椅,两旁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
⑥“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往“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1940年11月15日《星期评论》第一期,有删改)
【小题1】“雅舍”虽以“雅”为名,实乃是一栋典型的“陋室”,文章②③自然段极力描绘“雅舍”之“陋”、缺点之多有什么作用?
【小题2】文章末尾“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一句应该如何理解?
【小题3】文章①段说:“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认为“雅舍”有哪些“个性”让人觉得可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50: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白鸽铁塔
徐 平
有一个孤独的女孩,她很瘦,很丑,她的继父和继母种了满后院的草,没有花。没有人喜欢她,爱她。
有一天,她独自爬上后山一个铁塔。铁塔很黑很高,没有人,几只山鹰在上面俯冲盘旋。她伏着身子往下看,很久,都没有找到一朵花。她希望跳下去能躺在美丽的野花边,她寻找着,突然,头顶上传来沉重的翅膀拍击声,一转身,一只白鸽从空中跃进她的怀里。
是只信鸽,脚上套着金属圈。白鸽挣扎着想脱离她的怀抱,可是它太疲乏虚弱了。女孩托起白鸽仔细瞧,鸽子玉雕般纯洁,两只圆圆的善良的眼睛里正流露着精疲力竭的疲惫。女孩突然心里难受,紧紧把鸽子抱住。
脚下踩的是冰凉的铁塔。她用瘦瘦的脸颊摩挲着鸽子纯白的羽毛,一边环顾着四面寂静的山水。
她决定走下铁塔。
她查了有关的书籍,悉心喂了它水和鱼肝油丸。她轻声同鸽子讲了好多话。三天后,经过精心照料的鸽子又恢复了健美的英姿。她在金属圈内夹了个字条给鸽子的主人:多么羡慕你有一只白鸽子,因为我什么都没有。
要是我像它一样飞累了从空中掉下来,有谁会伸手接住我呢?出于少女的最后一点幻想,她认真写了地址。
她还去铁塔,还往下看,可是因为鸽子带走了她一丝希冀,她开始爱幻想了。但是,每当幻想消失,她就更加嘲笑自己。
然而,半个月以后,她意外地收到一个嫩红色的信封。她长这么大从来没有收到过一封信,所以她的心怦怦直跳。很小心地拆开信封,里面是一朵有点枯萎但仍有幽香的玫瑰花。信很简短,告诉她这花在枝头上是和信封一样娇媚的嫩红色,非常美丽,还说救了鸽子的好女孩一定美丽善良。署名:鸽子的主人。
女孩儿瘦脸发烧,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她马上给鸽子主人写信,信很长,话很多,写到孤独伤心处,泪水沾湿了信笺。
他很快回信:信挺长,满纸是理解和爱护。署名:远签。
女孩再也没有去过铁塔,写信看信成了她重要的生活支柱。她渐渐胖了,爱笑。有一天晚上,她梦见一个很帅的青年,托着鸽子向她走来。
三个月后。一天,女孩收到一个大信件。大信件里有一个小信件和一张信。信上说,请她下个月30号去风景区灵达山公墓G列R座,她会见到鸽子的主人,信中有张彩照,是他喂鸽子时拍的,和她梦中的青年一模一样。信中还要求她见过他再拆开那个小信封。
女孩的脸红极了。因为她在书上看过,那神秘的小信封内经常是写着“我爱你”或者“嫁给我吧”这类字眼。
每一天的日子都过得幸福。女孩容光焕发,青春照人。走到街上,人们开始注意她,男孩子会冲她飞吻吹口哨。
她再也没有想过铁塔。
30号终于来了!女孩穿上漂亮的长裙,早早登程。为了报答第一朵玫瑰,她买了整整一大捧鲜红欲滴的香水玫瑰。
辽阔的公墓群在灵达山西侧。女孩终于找到G列。她缓缓往下走去。到了,R座的墓碑上,站着一只洁白如玉的鸽子,墓碑上刻着“爱妻远签之墓”。
女孩脸色煞白,不敢上前。
她这才注意到一个穿着白T恤衫白长裤的男人伫立墓侧。只一眼,她就肯定照片上喂鸽子的人就是他。女孩急急撕开远签的小信封——
“这是最后一封信了。现在我全告诉你。我身患绝症,鸽子是我和丈夫去上海确诊的途中放飞的。我对他说,只要它能飞回来,我就不会离你而去。鸽子终于飞不动了,是你救了它,是你把我最后的幸福又带来了。我们是多么感谢你啊,所以,他寄了玫瑰送给你。
此后所有的信都是我假冒鸽子主人的身份给你写的。如果误会使你伤心,我很难过,可是最重要的是我想对你说,既然,他给你寄出了第一朵玫瑰,你为什么不能让他接着寄呢?
祝福你,好姑娘。
爱你的远签”
姑娘泪如泉涌,红玫瑰上泪花晶莹。
女孩慢慢上前,将怀里大捧鲜花轻轻安放在墓碑前。长风吹乱了她的一头秀发,几缕青丝被泪痕沾在脸上。
墓碑前肃立的白鸽子凝视着女孩。女孩默默抚摸过它的身子,含泪而去,背影染着夕阳,微微吹动着墓碑前的玫瑰花瓣和花丛中蝴蝶似的小信笺。
在痛苦中沉默着的白鸽主人,目送着女孩飘然而去。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第19期)
【小题1】简要概括主人公“她”围绕铁塔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女孩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小说的结尾,女孩留给了白鸽主人一个背影,也留给了读者一个悬念:女孩
是否会收获与鸽子主人的爱情?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一个失去了亲生父母的孤独的女孩,她很瘦,很丑,没有人喜欢她,爱她,这让她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B.“铁塔很黑很高,没有一人,几只山鹰在上面俯冲盘旋。”这些描写烘托了气氛,为故事的发展创设了典型环境。
C.女孩收到了“一朵有点枯萎但仍有幽香的玫瑰花”,这让她“瘦脸发烧,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因为她收获了爱情。
D.大信件里有一个小信件,这一情节的设置既巧妙又颇具悬念,同时也能很好地表现鸽子女主人善良的个性,使文章主题得以深化。
E.白鸽的背后还隐藏着另一个故事,一个绝症患者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中的灵魂救赎——鸽子的归来,让她重获“最后的幸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赝 品

姜铁军

鸿图房地产公司的总经理王利在北湖边上看中了一块地皮。在市规划局工作的朋友告诉他,按照规划,北湖很快就要修建地铁,到那个时候,这里的地皮可就值钱了。地皮值钱了,房子价格还不上涨吗?王利当然会算这笔账,决定找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黄胜帮忙给协调协调。想请黄胜吃饭,在酒桌上谈这件事情。被黄胜一口回绝了:“中央有八项规定,反对大吃大喝,你就别费心了!”说完就把电话挂断。

王利没想到会碰一鼻子灰,心里想,一定得想个办法让黄胜帮忙。于是托人打听黄胜喜欢什么。很快,那人给王利打来电话:“黄胜喜欢收藏瓷器。”王利说:“我知道了。”放下电话,王利就在心里琢磨,送黄胜什么样的瓷器好呢……

过了几天,王利通过一家快递公司给黄胜寄来一只瓷瓶。王利给黄胜打电话说:“黄局长,这个瓷瓶是清朝的粉彩,你好好留着吧!”

黄胜明白他说这话是什么意思,点点头,说:“地皮的事你听信吧。”

第二天,黄胜叫自己老婆拿着这只瓷瓶,来到市文物鉴定所,请瓷器专家做鉴定。瓷器专家仔细看了看,说:“这个粉彩是假的。”黄胜老婆立马火了:“这不可能,你是不是鉴定错了?”瓷器专家害怕自己看走了眼,急忙找来所里另外两位专家,共同又鉴定了一次,出具了鉴定书:赝品。

黄胜看着文物鉴定证书,给王利打电话,说:“我这地方小,没地方放你送的东西,把那只瓷瓶拿回去你自己收藏吧!”王利赶忙说:“拿回来多不好,你不喜欢就拿到拍卖公司卖了吧!”听到这话,黄胜鼻子差点气歪了,这么个破瓷瓶,还要去拍卖,拿我不识数是不?“啪”地一声把电话摔了。他老婆说:“这样也好,拿拍卖公司拍卖也卖不了几个钱,拍卖公司会给我们作证这是个赝品,省得他反咬我们一口,说拿了他的粉彩不给办事,败坏我们。”黄胜连连点头:“有道理,有道理。”

黄胜就把瓷瓶拿到了拍卖公司参加拍卖。拍卖公司的规矩是,只要有客户拿来东西我就负责拍卖,不保证东西的真假。责任是买家自负。他们也有鉴定师,看了黄胜拿来的瓷瓶,笑着说:“这东西还值得来拍卖吗?怕是不够手续费的。”黄胜心里很恼火,脸色十分难看。拍卖公司鉴定师问黄胜:“这个瓷瓶拍卖底价是多少?”黄胜没好气地顺口说:“五万。”

到了拍卖那天,不少人来参加竞拍。

黄胜拿去的粉彩瓷瓶五万开价,马上有人加到六万,接着被人叫到十万。而后一路攀升,最后被一个买家以九十八万元买走。

黄胜从拍卖公司拿到这笔钱的时候,自己都不相信这是真的。

投桃报李,黄胜给王利开了绿灯,让他以低于市场很多的价格拿到了北湖那块地皮……

事后有人举报,说黄胜受贿,收了房地产商的粉彩瓷瓶,以地皮做交易。

纪委派人找黄胜谈话。黄胜说,王利送给自己一只粉彩瓷瓶不假,就是朋友间的互赠,根本就是一个赝品,不值钱。他拿出了市文物鉴定所的鉴定证书证实自己说的都是实话。纪委又派人到拍卖公司了解情况,拍卖公司证明粉彩瓷瓶确实是一只赝品,值几百元钱。至于买家愿意出高价买走,那是买家的事,谁也管不着。买家看走眼的事在拍卖的时候经常发生。

黄胜没受什么处分,事情过去了。

现在,那只瓷瓶就放在王利家的卧室里,他当痰盂用。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黄胜以“中央八项规定”为由,拒绝了王利请客吃饭,可以看出黄胜还是一位想坚持原则的国土资源局局长。
B.小说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其中“鉴定瓷器”这一情节是故事的高潮,正因瓷器专家断定这件瓷器是“赝品”,才有了后来拍卖“赝品”等故事情节。
C.一件赝品能够以天价被成功拍卖,这件赝品的价值与价格反差极大,这给读者带来了思想冲击,产生颇具震撼力的艺术效果。
D.黄胜收受“赝品”经纪委查证并非违纪行为,而黄胜得到九十八万元,是买家看走眼所致,与黄胜无关,是无可厚非的。
E.小说中涉及到的利益各方都得到了想要得到的利益,而国家利益却在不知不觉中遭受到严重损失,令人痛心。
【小题2】人人皆知的赝品,最终却拍卖成功了,导致这件“赝品”拍卖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小题3】这篇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文本,谈谈为什么是“在情理之中”。
【小题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黄胜,也有人认为是王利。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2分)
带伤的美丽
如让你欣赏一位带伤流血的美人,那是一种怎样尴尬。40年后,当我重回内蒙古乌梁素海时,遇到的就是这种难堪。
乌梁素海在内蒙古河套地区东边的乌拉山下。40年前我大学刚毕业时曾在这里当记者。叫“海”,实际上是一个湖,当地人称湖为海子,这“海”确实很大,历史上最大时有1200多平方公里,是地球上同纬度的最大淡水湖。每当船行湖上时,我最喜欢看深不可测的碧绿碧绿的湖水,看船尾激起的雪白浪花,还有贴着船帮游戏的鲤鱼。而黄昏降临,远处的乌拉山就会勾出一条暗黑色的曲线,如油画上见过的奔突的海岸,当时我真觉得这就是大海了。
那时,市场上物质供应还比较匮乏,城里人一年也尝不到几次鱼,但这海子边的人吃鱼就如吃米饭一样平常。赶上冬天凿开冰洞捕鱼,鱼闻声而来,密聚不散,插进一根木竿都不会倒。每当外地人一来到河套,主人就说:“去看看我们的乌梁素海!”眼里放着亮光,脸上掩饰不住的骄傲。
这次我们真的又来看乌梁素海了。7月的阳光一片灿烂,我们乘一条小船驶入湖面,船中间的小桌上摆着河套西瓜、葵花籽,还有油炸的小鱼,只有寸许来长。主人说,实在对不起,现在海子里最大的鱼,也不过如此了。我顿觉心情沉重。40年前打鱼,是用麻绳结的大眼网。三斤以下的都不要,开着70吨的三桅大帆船进海子,一网10万斤,最多时年产500万吨。打上鱼就用这湖水直接煮,那才叫鲜呢。现在,这水你喝一口准拉肚子。
海上泛轻舟,本来是轻松惬意的事,可是今天我们却无论如何也轻松不起来。这应了李清照的那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我们今天坐的船真的由过去的70吨三桅大船退化成像一只蚱蜢似的舴艋小舟。
河套灌区是我国三大自流灌区之一。黄河自宁夏一入内蒙古境,便开始滋润这800里土地。乌梁素海是河套平原的“肾”,首先起储水排水的作用。同时,又是河套的“肺”,它云蒸雾霭,吐纳水汽,调节气候。所以才有800里平原的旱涝保收,才有和北面乌拉山著名的国家级森林保护区的美景。但是,近几十年来人口增加,工厂增多,农田里化肥农药增施,而进入湖中的水量却急剧减少,水质下滑。你想,排进湖里的这些水是什么水啊?就是将800里平原浇了一遍的脏水。所以,当地人说,乌梁素海已经由河套平原的肾和肺,退化为一个尿盆子”了。
抚今追昔,虽清风拂面,还是拂不去心头的一怀愁绪,我便到后甲板散步。只见偌大的湖面上,用竹竿标出二三十米宽的一条水道,我们的这个“舴艋”小舟只能在两竿之间小心地穿行。原来,湖面的水深已由当年的平均40米,降为不足一米,要行船,就只好单挖一条行船沟。我再看船尾翻起的浪,已不是雪白的浪花,而是黄中带黑,像一条刚翻起的犁沟。半腐半活的水草,如一团团乱麻在水面上荡来荡去,再也找不见往日的碧绿,更不用说什么清澈见鱼了。乌海难道真的应了它的名字,成了乌黑的海、污浊的海?
如果你不知内情,远眺水面,芦苇还是一样地绿,天空还是一样地蓝,水鸟还是一样地飞,猛一看好像无多变化。可有谁知道这乌梁素海内心的伤痛,她是林黛玉,两颊微红,弱不禁风,已经是一个病美人了,也是在强装笑颜,强支病体迎远客。我举目望去,远处的岸边有些红绿房子,泊了些小游船,在兜揽游客。船边地摊上叫卖着油炸小鱼,船上高声放着流行歌曲。不知为什么,我一下想起那句古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江犹唱后庭花”。
乌梁素海啊,过去多么绰约多姿健康美丽,而现在这样的苍老,这样的伤痕累累。但就是这样的病体,它还在承担着难以想象的重负。
受伤的乌梁素海,我们祈祷着你快一点康复,快一点找回昨日的美丽。
【小题1】结合全文来看,开头第一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6分)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乌梁素海已经由河套平原的肾和肺,退化为一个“尿盆子”了。
(2)已经是一个病美人了,也是在强装笑颜,强支病体迎远客。
【小题3】作者写乌梁素海昔日的“美丽”今天的“带伤”,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对比?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6分)
【小题4】文章以“带伤的美丽”为题,有什么含义?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