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66%的人认为保健品业滥用孝心绑架消费者
本报记者:肖舒楠 实习生:刘雅琴
近年来,保健品市场鱼目混珠、夸大宣传等乱象丛生。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189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47.0%的人表示对保健品的信任度降低,其中20.3%的人对保健品“完全不信任了”。另外,47.0%的人表示“一直对保健品有怀疑”。受访者中,71.5%的人购买过保健品。
保健品到底有没有用
武汉市市民吴先生坦言,自己一直对保健品的功效不大了解,“据说燕窝的营养价值不如鸡蛋,只是被贴上了营养圣品、保胎圣品、美容圣品等各式‘圣品标签’而已,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调查发现,受访者对当前保健品的功效普遍持怀疑态度——51.0%的人感觉保健品“没什么作用”;21.5%的人担心保健品“反而有害”。另有36.0%的人确信保健品“有一些作用”,2.5%的人认为“作用很大”。
北京某高校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周爱琴认为,大多数人买保健品就是买个“安慰”和“放心”。周爱琴参加高考前,母亲曾为她买过保健品,据说“每天一瓶可以舒缓神经,增加记忆力”。她“吃了之后觉得轻松了许多”,但现在想来那只是一种心理作用,“因为当时身体其实没有明显变化。”调查中,30.5%的人觉得很多人购买保健品就是一种“安全感消费”。另有44.9%的人认为,保健品市场火热是因为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39.0%的人觉得很多人“生活习惯不健康,希望用保健品来弥补”。
中国保健协会保健食品委员会相关负责人提出,有针对性地服用保健品对身体健康有好处。保健品的一个明显优势是本身有营养,有的还具有医疗辅助作用。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社会,保健品市场的繁荣还将继续。当前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规范保健品市场。
76.6%的人呼吁加大对虚假宣传的惩罚力度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凤指出,如今保健品市场火热,很重要的原因是当前消费者对健康高度关注。很多商家正是抓住了这个契机,通过广告宣传等形式向消费者传递信号,比如“小孩子一定要补钙、补锌才能成长”,“成年人要补充各种维生素”等,以此来操纵消费者的购买观念。此外,保健品广告还会通过视觉上的冲击、明星的代言来诱导消费者。
保健品市场存在什么问题?调查中,87.5%的人首选“虚假和夸大宣传的情况较多”;66.0%的人认为,滥用“孝心”宣传的情况较多,有绑架消费者之嫌。
周爱琴认为,当前保健品宣传主打“孝心牌”的现象非常普遍。比如商家在广告和促销过程中将顾客买不买直接与孝不孝顺挂钩。一些保健品的广告上,还经常描述一个孝子拿着保健品送给父母,一家其乐融融的场面,这是一种变相的“滥用孝心”现象。
调查中,76.6%的人呼吁加大对虚假和夸大宣传的惩罚力度。
《保健品监督管理条例》一直未能出台
对于当前保健品市场存在的问题,73.3%的人直指“市场鱼龙混杂”。业内人士张先生告诉记者,要解决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的情况,关键在于完善制度。国家在2009年出台的新《食品安全法》虽然规定,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产品的功能和成分必须与标签、说明书一致,但具体的《保健品监督管理条例》一直未能出台。保健品市场没有具体的行业规范,因此相关的监测和监管工作也无法展开。
张先生说,在一些发达国家,保健品类属于食品,与药品界限明晰。但我国很多东西都是药食同源的,比如枸杞子,既可以作为食材,也具有保健作用。所以在我国,保健品介于食物与药品之间,如果相关的界定和审批标准不够完善,会导致界限不明晰。这样一来,很多厂商会将保健品当作药品来宣传,且虚假宣传比较多,从而误导消费者;有的厂商则为节省成本,不走保健品的审批程序,但在售卖时极力宣传其保健功能。
中国保健协会相关负责人认为,政府应尽快出台《保健品监督管理条例》,同时保健品行业应建立安全诚信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成为企业自觉自愿的行为;另外,国家还应加强营养保健知识的科普宣传和教育,让消费者树立“只吃对的,不吃贵的”的消费观念。
(选自《中国青年报》)
【小题1】下列对报告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规范保健品市场,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应尽快出台《保健品监督管理条例》,保健品行业应建立安全诚信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消费者则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B.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凤认为,消费者对健康的过分关注导致当今保健品市场火热。很多商家正是抓住了这个契机,操纵了消费者的购买观念。
C.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社会,保健品市场的繁荣还将继续。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规范保健品市场。
D.我国很多东西都是药食同源的,既可以作为食材,也具有保健作用。在我国,一些相关的界定和审批标准不够完善,从而导致了那些介于食物与药品之间的保健品归属不好界定。
E.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购买过保健品的1891人进行调查,结果,47.0%的人表示对保健品的信任度降低,20.3%的人对保健品“完全不信任了”。
【小题2】这次调查反映了购买保健品的中国消费者存在着哪些心理?
【小题3】目前中国的保健品业存在哪些问题?请分条回答。
【小题4】对于本次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你有什么样的认识?请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51: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切艺术的问题都是韵律问题。所以,要弄懂中国的艺术,我们必须从中国人的韵律和艺术灵感的谈起。中国人对韵律理想的崇拜首先是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发展起来的。一幅寥寥几笔画出的顽石图,挂在墙上,供人日夜观赏。人们面对它沉思冥想,并得到一种奇异的快感。西方人士要想懂得此种快感,就非得懂得中国书法艺术的原则不可。书法给中国人提供了基本的美学,中国人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比如,中国的建筑,不管是牌楼、亭子还是庙宇,没有任何一种建筑的和谐感与形式美,不是导源于某种中国书法的风格。。

中国书法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实在是十分独特的。毛笔使用起来比钢笔更为精妙,更为敏感。由于毛笔的使用,书法便获得了与绘画平起平坐的真正的艺术地位。中国人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把绘画和书法视为姐妹艺术,合称为“书画”,其几乎构成一个单独的概念,总是被人们相提并论。假如要问两者之中哪一个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回答毫无疑问是书法。

书法代表了韵律和构造最为抽象的原则,它与绘画的关系,恰如纯数学与工程学或天文学的关系。欣赏中国书法,是全然不顾其字面含义的,人们仅仅欣赏它的线条和构造。在这绝对自由的天地里,各种各样的韵律都得到了尝试,各种各样的结构都得到了探索。正是中国的毛笔使每一种韵律的表达成为可能。而中国字,尽管在理论上是方方正正的,实际上却是由最为奇特的笔画构成的,这就使得书法家不得不去设法解决那些千变万化的结构问题。于是通过书法,中国的学者训练了自己对各种美质的欣赏力,如线条上的刚劲、流畅、蕴蓄、精微、迅捷、优雅、雄壮、粗犷、谨严或洒脱,形式上的和谐、匀称、对比、平衡、长短、紧密,有时甚至是懒懒散散或参差不齐的美。这样,书法艺术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整套术语,我们可以把这些术语所代表的观念看作中华民族美学观念的基础。

中国书法的美在动不在静,由于它表达了一种动态的美。迅捷稳重的一笔之所以是完美的,是因为它是速度和力量的象征。不能摹仿,不能更改,因为任何更改都会带来不和谐。这也是为什么书法作为一门艺术非常难学的原因。它最为明显的特征,不是努力抚慰我们的心灵,而是竭力刺激我们的感官,由于这一原因,对中国书法及其万物有灵原则的研究,归根结底也就是在万物有灵或韵律活力的原则指导下,对自然界韵律所进行的再研究,它会为现代艺术开辟广阔的前景。直线、平面和锥体的相互交错与反复运用,可以使我们激动不已,却不具备生动活泼的美。正是这些平面、锥体、

直线和曲线,看来已经使现代艺术家的才智衰竭了。

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美学的基础,其中的全部含义将在研究中国绘画和建筑时进一步看到。在中国绘画的线条和构图上,在中国建筑的形式和结构上,我们将可可以分辨出那些从中国书法发展起来的原则。正是这些韵律、形态、范围等基本概念给予了中国艺术的各种门类,比如诗歌、绘画、建筑、瓷器和房屋修饰,以基本的精神体系。

(选自林语堂《书法、绘画、建筑与中国人的艺术生活》,有改动)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能证明“书法是中国美学的基础”的一项是
A.一切艺术的问题都是韵律问题,中国人对韵律理想的崇拜首先是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发展起来的。
B.书法给中国人提供了基本的美学概念和理念,中国人通过书法才学会了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
C.通过书法,中国的学者训练了对各种美质的欣赏力,书法艺术又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整套术语。
D.中国书法的美在动不在静,它表达的是一种动态美,如线条上的刚劲流畅与形式上的和谐匀称。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面对一幅挂在墙上的寥寥几笔画出的顽石图,会沉思冥想,从而使自己得到一种奇异的快感。
B.书法与绘画具有平起平坐的艺术地位,合称为“书画”,因此中国人又把绘画和书法视为姐妹艺术。
C.中国书法最为明显的特征不是抚慰我们的心灵,而是竭力刺激我们的感官,但缺乏生动活泼的美。
D.迅捷稳重的书法架构之所以是完美的,是因为其中蕴含了速度和力量的元素,独具内在的美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建筑,不管是牌楼、亭子还是庙宇,它们的和谐感与形式美,均源于某种中国书法的风格。
B.书法的笔画是不能摹仿,不能做任何更改的,否则,就会破坏书法的完美,它也就不能成为艺术。
C.毛笔对于中国的书法艺术来说,意义非同寻常,它能精妙、敏感地使每一种韵律的表达成为可能。
D.中国书法的韵律、形态、范围等基本概念给予了中国艺术的各种门类如绘画等以基本的精神体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埃博拉病毒(EBOV)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EBHF)的烈性病毒,由此引起的出血热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已造成10次具有规模的爆发流行。埃博拉病毒首次暴发就夺走了近300人的生命,2003年又在刚果(金)让100多人命丧黄泉。
埃博拉出血热(以下简称埃博拉)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且往往致命的疾病,病死率最高可达90%。该病可侵犯人类和其他灵长目动物(猴子、大猩猩和黑猩猩)。病毒的起源尚不得而知。基于现有研究的证据,果蝠(狐蝠科)被认为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
在目前西非国家的暴发疫情中,大部分病例是由人传人导致的。健康人通过自身某处破损的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如粪便、尿液、唾液、精液)而感染,或通过自身某处破损皮肤或黏膜接触被患者体液污染的物品如衣物、床单或用过的针头而感染。已有100多名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病人的过程中感染埃博拉病毒,其原因可能是未穿戴个人防护用品,或在诊疗护理病人时未严格执行感染控制措施。
世界卫生组织(WHO)不建议出现埃博拉出血热症状的病人在家庭或社区中进行治疗,而应到具有救治埃博拉出血热病人能力和设施的医院就医。埃博拉出血热死者的葬礼或安葬仪式也会导致病毒传播。人们与死者尸体直接接触,是埃博拉病毒传播的重要方式。因此,人们在处理死者尸体时,必须穿戴具有较好保护性的防护服和手套,并将死者立即掩埋。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死者要由经过培训和严格防护的专业人员进行埋葬。
由于只要病人血液和分泌物中带有埃博拉病毒就具有传染性,因此感染的病人应由医护人员密切观察,并进行实验室检查,确保在出院前病人体内已无该病毒。只有确定病人不再具有传染性,医护人员才能让其回家。
典型症状和体征包括突起发热、极度乏力、肌肉疼痛、头痛和咽喉痛。随后会出现呕吐、腹泻、皮疹、肾脏和肝脏功能受损,某些病例会同时有内出血和外出血。实验室检验结果包括血液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降低,肝酶升高。
潜伏期(指病毒潜伏于人体,没有任何症状的这段期间)为2~21天,病人在潜伏期内没有传染性。病人一旦开始出现症状,就具有传染性。此外,埃博拉病毒感染只有通过实验室检测才可确认。
对病情严重的患者要进行强化的支持性治疗。病人往往会出现脱水,从而需要静脉或者口服补液进行电解质补充。目前并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部分病人在得到适当的医治后可康复。
虽然目前尚无获准使用的埃博拉疫苗或药物,但许多国家已有数种疫苗产品正在研发中,美国疫苗有望在近几年上市。
此次西非埃博拉疫情暴发,大多数病例是通过人与人之间传播造成的。此外,在受疫情影响的热带雨林地区,个人应该减少与高风险感染动物的接触(如果蝠、猴子或猿)。若怀疑某动物已被感染,不要再去处理它们。动物制品(血和肉)被食用前应确保熟透。
诊治埃博拉病例的医务人员比其他人群面临的感染风险更高。在暴发期间,许多重要的举措会减少或阻止病毒传播,从而保护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中的其他人。这些举措被称为“标准和其他防护措施”,是基于现有证据做出的可以防止病毒传播的建议。
目前尚没有针对埃博拉出血热的特异性药物,最佳的治疗方法就是在严格的感染控制程序下,由医院的医务人员对病人进行强化性的支持治疗。按照推荐的保护性措施去做,就可控制感染的发生。所以,关于食物可以预防感染是不科学的说法。
外出旅行遇到病毒携带者时莫惊慌。旅行者应对他们和周围人的健康状况保持警惕,但由于埃博拉的人际间传播是由于直接接触病人的体液或分泌物造成的,因此旅行者感染的风险较低。此外,像患其他疾病者一样,曾暴露于埃博拉病毒的人也有可能选择旅行。如果该个体尚未出现症状,他们不会向周围的人传播该病毒。如果该个体出现了症状,他们应在最初感到不适时就立即就医。如果是在交通工具上发病,则需要报告所乘坐交通工具的工作人员,并在到达目的地后立即就医。旅行者在出现埃博拉感染的早期症状时就应隔离,以防止进一步传播。尽管在这种情况中,其他同行者感染的风险很低,但是仍建议对接触者进行追踪随访。
【小题1】下列关于“埃博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V)感染导致的,由此引起的出血热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
B.健康人通过自身某处破损的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埃博拉病毒感染者唾液或通过自身某处破损皮肤或黏膜接触被患者体液污染的衣物就可以被感染。
C.病毒潜伏于人体,没有任何症状的这段期间为2~21天,病人在潜伏期内没有传染性。病人一旦开始出现症状,就具有传染性。
D.典型症状和体征包括突起发热、极度乏力、肌肉疼痛、头痛和咽喉痛。随后会出现呕吐、腹泻、皮疹、肾脏和肝脏功能受损,从而导致内出血和外出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埃博拉病毒的起源扑朔迷离,但根据科学家已掌握的证据,果蝠被一致认为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
B.埃博拉出血热死者的尸体是埃博拉病毒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处理死者尸体时,最好由经过培训和严格防护的专业人员并且必须穿戴具有较好保护性的防护服和手套进行立即埋葬。
C.“标准和其他防护措施”对保护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中的其他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暴发期间,它能够有效降低诊治埃博拉病例的医务人员被感染的风险。
D.目前尚没有针对埃博拉出血热的特异性药物,要控制感染的发生就得按照推荐的保护性措施去做,食物预防感染并不可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病人血液和分泌物中一旦带有埃博拉病毒就具有传染性,因此感染的病人应由医护人员密切观察,并进行实验室检查,确保在出院前病人体内已无该病毒。
B.在诊疗护理病人的过程中被埃博拉病毒感染的医务人员,主要原是在诊疗护理病人时未严格执行感染控制措施。
C.静脉或者口服补液进行电解质补充主要是针对有脱水症状的病人的疗法,而对严重的患者则需要进行强化的支持性治疗。
D.旅行者感染的风险较低主要是因为埃博拉的人际间传播是由于直接接触病人的体液或分泌物造成的,不过也应对他们和周围人的健康状况保持警惕。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
应该认真对待文献综述
熊易寒
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太重视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逐步建立,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不过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报幕似的把相关研究一个一个列出来,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关联,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的研究有何相干。这样的综述机械、突兀,有生拼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
②阅读国际上的顶级学术刊物,有这么几个发现:一、书评以外的论文〔 〕有比较翔实的文献综述;二、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 〕是由该领域的一流学者撰写的;三、对相关著作的征引〔 〕采取间接引用的形式,很少直接引用。这与国内的情形很不一样,值得我们思考。
③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述?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认祖归宗”,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有时候只有把一篇文献放到学术史的脉络中去,放到学术传统中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文本:作者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他的问题是什么?他试图与谁对话?我们在开始一项研究时也同样要有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不能自说自话。对话的前提自然是倾听,如果连别人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对话?正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才需要与对方进行讨论,否则便无话可说。通过综述的写作,我们就会知道:别人贡献了什么?我打算或者能够贡献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其次才是利他主义功能——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
④为什么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多由大家执笔?这类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首先,必须熟悉该领域的重要文献,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要做到这一点,非有积年之功不可。其次,面对汗牛充栋的文献,必须具备高超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从宏观上把握总的研究状况,否则就不是你在驾驭文献,而是文献在驾驭你。我们(特别是初学者)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常常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之中,茫然不知所措,有时甚至感觉被人牵着鼻子走,面对不同观点的学术论争,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免犯糊涂,此乃“段位”不够所致。最后,这类文献综述往往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前瞻性,除了要总结现有研究,还需要高屋建瓴,指出现状的不足及其根源所在,为这一领域甚至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如此看来,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由德高望重、造诣深厚的学术权威撰写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⑤为什么要尽可能间接引用?间接引用就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引文的核心观点。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重新表述需要我们先将对方的观点吃透,然后围绕自己的核心问题和行文思路,重新加以组织,这样可以使论述更加紧凑有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找出不同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它们的分歧是什么,共识是什么,然后将众多的观点进行整合、归类。二是间接引用突破了原文的限制,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有效节省篇幅。
⑥规范的文献综述,要求学者有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也需要学术刊物的大力倡导和支持。因为有了文献综述,论文的篇幅势必扩大,有限的版面会更加紧张,但论文质量将更有保障。因版面限制而砍去综述,实在是削足适履的不智之举。
⑦认真对待文献综述,对于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仅仅把文献综述看作论文写作的一个步骤、程序,或者是有关方面的一个规定,更应该看到,这是知识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不是在重复别人,它是在说出自己。这不仅是一个合法性问题,也是一个有效性问题。可以说,扎实的文献综述是一篇论文成功的一半。
【小题1】概括第①段大意。(25字以内)
【小题2】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②段空格处的一项是(   )
A.通常大多都B.大多通常都
C.都通常大多D.通常都大多
【小题3】第③段加横线词“倾听”在文中的意思是    
【小题4】简析第⑥段的作用。
【小题5】联系上下文,对第⑦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献综述需要对别人的观点概括提炼,不能重复别人的观点。
B.文献综述不是简单重复原文观点,而是对原文的发现和发展。
C.文献综述要突破原文观点的限制,表达出自己个性化的认识。
D.文献综述需要对别人观点加以整合,体现出自己的独立思考。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猎 貂
乔 迁
猎貂,主猎紫貂。紫貂,俗名大叶子,毛皮珍贵。用紫貂皮制成的裘装,得风则暖,着水不濡,点雪即消。满清王朝规定:非皇室与二品以上王公大臣不得着貂裘。
据说,老辈人猎貂,为使貂皮无损,在风雪天赤身裸体躺在有紫貂的山里。紫貂心善,常以体覆盖冰冻主人,使其暖,便被捉。只是,十人捉貂,常十人不得生还。
三皮把脸贴在母亲的胸膛,一股凉意立刻从他的脸皮传到心里,便禁不住心颤了一下,两行热泪夺眶而出。随着凉意而来的,还有母亲胸腔里那如风匣一般的呼嗒声。
老中医的话在三皮的耳畔响起:这病,有张貂皮暖着就好了。三皮起身去了老猎人四爷家。
四爷望着下了决心要去猎貂的三皮,缓缓地从身后拽出一坛陈年老酒来,启了封皮,一股浓烈的酒香立刻溢满了屋子。闻着酒香,三皮身子就暖暖的了。四爷把酒递给三皮说:“喝了吧!能顶一阵子的。”三皮喝了酒,就去了红马山。
四爷找到三皮时,三皮都冻僵了,可僵了的三皮没死,嘴里一口口地呼着白气呢!一只紫貂像一张小毯子似的把三皮的胸口捂个严严实实。
四爷把伏卧在三皮胸口的紫貂拾起,装进蛇皮口袋里。用雪擦了三皮的身体,又用狍皮袄裹了三皮,把三皮背了回来。
三皮醒过来,看到了母亲的泪眼和贴在母亲胸口的紫貂皮。三皮说:“紫貂也疼咱母亲呢!”
四爷说:“是紫貂知道你有孝心呢!”
日军占领东北,各地抗联勇击日寇。一日,一抗联小分队路过,小住。三皮在四爷家见到抗联队长不住捶腰,嘴里咝咝的痛苦地呻吟,一问得知,因天寒地冻腰处枪伤疼痛。
三皮便对四爷说:“给我坛陈年老酒吧!”四爷含泪而起,亲自斟酒给三皮。三皮顶着风雪上了山。
四爷寻上山来,远远便看见了三皮,惊奇万分,感叹不已。躺在雪地上的三皮身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貂毯,从头到脚,只留下两个鼻孔出气,数不清多少只紫貂卧在三皮的身上……四爷热泪长叹:“仁心呢!”
三皮参加了抗联。参加了抗联的三皮在一次战斗中被日军俘虏。三皮没熬得住日军的拷打,成了汉奸。
汉奸三皮领着日军找到了抗联小分队的营地,上百条铮铮不屈的汉子血洒黑土。
清理抗联物品时,日军少佐发现了抗联队长腰间的紫貂皮,惊喜地扯下来。一看,却有四五个枪眼,可惜得哇哇直叫。三皮过来,谄笑着,吹嘘说道:“这还是我猎到的呢……”少佐目露神采,寒光闪闪的战刀一指三皮:“你的,再猎一只给我。”三皮惊出了一身冷汗。望着寒光闪闪的战刀,却又不得不硬着头皮脱光了衣衫。
四爷在山上发现了死去多日、冻得梆硬、光条条的三皮。四爷来到三皮跟前,看到三皮的胸口处有个碗大的洞。四爷往里看了看,里面没有了心,早让什么掏吃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三皮把脸贴在母亲的胸膛,一股凉意立刻从他的脸皮传到心里”,这一细节描写表明三皮关心母亲,想了解母亲的病情。
B.文中多次出现了“酒”的字样,既体现了三皮爱喝酒的特点,又表现了三皮在猎貂前想通过喝酒来驱寒的心理。
C.作者描写人物性格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三皮由一个有“仁心”的汉子变成一个汉奸,其性格是发展的。
D.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呈现出主人公曲折微妙、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这是本文最突出的手法。
E.三皮前两次猎貂,四爷分别是“找到三皮”,“寻上山来”;三皮第三次猎貂,四爷却是“在山上发现了”三皮的尸体,这些细节描写,表现出四爷爱憎分明。
【小题2】小说开头两段对紫貂的介绍,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
【小题3】小说主人公三皮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试结合故事情节作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最后描写了三皮的心“早让什么掏吃了”。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花婶婶
连接鱼
花婶婶并不姓花,他是我的邻居小林叔叔新娶的媳妇。
之所以叫她花婶婶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她长得太漂亮了,二是因为他是小林叔叔的媳妇。小林叔叔家可是十里八乡有名的贫困户,家里穷得叮当响,托媒人跑了一趟又一趟,就是没有姑娘愿意嫁给他。小林叔叔一气之下跟着村里的建筑队外出去打工了。
没想到不到一年的工夫,小林叔叔竟讨回了一个新媳妇,那就是花婶婶。花婶婶是个孤儿,也是从小在苦水里泡大的。
记得成亲那天,小林叔叔家里人山人海,大家听说小林叔叔讨了个“赛貂蝉”的新媳妇,都跑过来一饱眼福。反正也快过年了,大家都难得清闲。
大家一拨接一拨地涌到屋里看花婶婶。花婶婶穿着大红棉袄,红绣鞋,头上戴着大红花,带着好看的笑容望着围在旁边笑嘻嘻的人群,一点儿也不见生。小林叔叔站在旁边一个劲儿地傻笑,他倒有些不好意思了。
“傻站着干吗,快,招呼大妈大婶们坐,给小孩子拿喜糖啊。”花婶婶用脚踢了小林叔叔一下,小林叔叔这才恍然大悟,抓起桌上的糖就往小孩子手里塞,惹得大家哄堂大笑。
新婚不久,小林叔叔就有外出打工了。
小林叔叔一走,家里地里的活儿全都落在了花婶婶的身上,胖奶奶身体不好,至多只能在家里帮忙做做饭。
花婶婶特别能干,别人锄地一次锄一垄,他一次锄三垄。别人早上八点上工,她六点就到了田里,中午大家回家吃饭,她却拿出自己带的馒头咸菜,三口两口吃完了接着干。
花婶婶人还特别好,不但把胖奶奶照顾的妥妥帖帖,邻居家水价有事儿需要帮忙,她二话不说,放下手里的活儿,卷起袖管就去。村里人都说,花婶婶看着娇嫩,其实是个孙二娘,风风火火,厉害着哩。
小林叔叔走后不久,花婶婶就发现自己有了身孕,把胖奶奶高兴得,要不是家里穷,非得再摆一次喜宴不可。小林叔叔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得在建筑队两天都没有睡好觉,干起活儿来更有劲儿了。
花婶婶要给小林叔叔生个大胖小子,让他高兴高兴,可是,最终,花婶婶没有等来小林叔叔,却等来了一个噩耗。小林叔叔干活的时候,不小心从高脚架上摔了下来。当场就死亡了。
花婶婶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两只眼睛都直了,她双手放在自己隆起的肚子上,身体慢慢地瘫倒了。
后来工友送来了小林叔叔的骨灰和抚恤金,胖奶奶经受不住打击,瘫痪了,脑子也变得神志不清。
再后来,我就去了城里读书。
再回来的时候,花婶婶的小孩儿已经抱在怀里了,她果然没有食言,为小林叔叔生了个大胖小子。
不久,胖奶奶也去世了,花婶婶没有再嫁,她凭着自己的聪明能干,做起了生意,一步一步,她靠自己的双手给家里盖起了一栋二层小楼。
如今,花婶婶的儿子已经是一个帅气十足的大小伙子了,花婶婶送他到城里读书,他很争气,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马上他就要参加高考了,现在住在我家里。
“花婶婶。”看着他与小林叔叔出奇像的脸,我忍不住念叨了一句。
“姐姐,你说什么?花婶婶?”他抬起头好奇地看着我。
我笑了,拿手拍了拍他的肩膀,“你一定会考上大学的,因为你的妈妈是花婶婶。”
【小题1】下列 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我”叫主人公为“花婶婶”,这是表明两人的辈分;而在“婶婶”前加“花”,则是因为其漂亮。所以“花婶婶”即“漂亮婶婶”之意。
B.作品写“花婶婶是个孤儿,也是从小在苦水里泡大的”,这是为后文写花婶婶成了寡妇作铺垫,突出其一生的不幸。
C.作品写“大家听说小林叔叔讨了个‘赛貂蝉’的新媳妇,都跑过来一饱眼福”这是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写花婶婶的漂亮。
D.小林叔叔摔死后,花婶婶没有再嫁,是因为要赡养胖奶奶;而胖奶奶去世后,花婶婶也没有再嫁,是有着“从一而终”的封建意识。
E、小说的结尾通过写参加高考的花婶婶的儿子,从侧面表现了花婶婶承担一家重担的艰辛和顽强意志,以及她对儿子的影响。
【小题2】作品开头为什么要写花婶婶“太漂亮”了?为什么要写她从小是个孤儿?(6分)
【小题3】简析作品中“我”的作用。(6分)
【小题4】有人说作品的最后四段可以删去,理由是这部分内容与刻画花婶婶没有多大关系。说说你的意见。(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