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猎 貂
乔 迁
猎貂,主猎紫貂。紫貂,俗名大叶子,毛皮珍贵。用紫貂皮制成的裘装,得风则暖,着水不濡,点雪即消。满清王朝规定:非皇室与二品以上王公大臣不得着貂裘。
据说,老辈人猎貂,为使貂皮无损,在风雪天赤身裸体躺在有紫貂的山里。紫貂心善,常以体覆盖冰冻主人,使其暖,便被捉。只是,十人捉貂,常十人不得生还。
三皮把脸贴在母亲的胸膛,一股凉意立刻从他的脸皮传到心里,便禁不住心颤了一下,两行热泪夺眶而出。随着凉意而来的,还有母亲胸腔里那如风匣一般的呼嗒声。
老中医的话在三皮的耳畔响起:这病,有张貂皮暖着就好了。三皮起身去了老猎人四爷家。
四爷望着下了决心要去猎貂的三皮,缓缓地从身后拽出一坛陈年老酒来,启了封皮,一股浓烈的酒香立刻溢满了屋子。闻着酒香,三皮身子就暖暖的了。四爷把酒递给三皮说:“喝了吧!能顶一阵子的。”三皮喝了酒,就去了红马山。
四爷找到三皮时,三皮都冻僵了,可僵了的三皮没死,嘴里一口口地呼着白气呢!一只紫貂像一张小毯子似的把三皮的胸口捂个严严实实。
四爷把伏卧在三皮胸口的紫貂拾起,装进蛇皮口袋里。用雪擦了三皮的身体,又用狍皮袄裹了三皮,把三皮背了回来。
三皮醒过来,看到了母亲的泪眼和贴在母亲胸口的紫貂皮。三皮说:“紫貂也疼咱母亲呢!”
四爷说:“是紫貂知道你有孝心呢!”
日军占领东北,各地抗联勇击日寇。一日,一抗联小分队路过,小住。三皮在四爷家见到抗联队长不住捶腰,嘴里咝咝的痛苦地呻吟,一问得知,因天寒地冻腰处枪伤疼痛。
三皮便对四爷说:“给我坛陈年老酒吧!”四爷含泪而起,亲自斟酒给三皮。三皮顶着风雪上了山。
四爷寻上山来,远远便看见了三皮,惊奇万分,感叹不已。躺在雪地上的三皮身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貂毯,从头到脚,只留下两个鼻孔出气,数不清多少只紫貂卧在三皮的身上……四爷热泪长叹:“仁心呢!”
三皮参加了抗联。参加了抗联的三皮在一次战斗中被日军俘虏。三皮没熬得住日军的拷打,成了汉奸。
汉奸三皮领着日军找到了抗联小分队的营地,上百条铮铮不屈的汉子血洒黑土。
清理抗联物品时,日军少佐发现了抗联队长腰间的紫貂皮,惊喜地扯下来。一看,却有四五个枪眼,可惜得哇哇直叫。三皮过来,谄笑着,吹嘘说道:“这还是我猎到的呢……”少佐目露神采,寒光闪闪的战刀一指三皮:“你的,再猎一只给我。”三皮惊出了一身冷汗。望着寒光闪闪的战刀,却又不得不硬着头皮脱光了衣衫。
四爷在山上发现了死去多日、冻得梆硬、光条条的三皮。四爷来到三皮跟前,看到三皮的胸口处有个碗大的洞。四爷往里看了看,里面没有了心,早让什么掏吃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三皮把脸贴在母亲的胸膛,一股凉意立刻从他的脸皮传到心里”,这一细节描写表明三皮关心母亲,想了解母亲的病情。
B.文中多次出现了“酒”的字样,既体现了三皮爱喝酒的特点,又表现了三皮在猎貂前想通过喝酒来驱寒的心理。
C.作者描写人物性格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三皮由一个有“仁心”的汉子变成一个汉奸,其性格是发展的。
D.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呈现出主人公曲折微妙、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这是本文最突出的手法。
E.三皮前两次猎貂,四爷分别是“找到三皮”,“寻上山来”;三皮第三次猎貂,四爷却是“在山上发现了”三皮的尸体,这些细节描写,表现出四爷爱憎分明。
【小题2】小说开头两段对紫貂的介绍,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
【小题3】小说主人公三皮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试结合故事情节作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最后描写了三皮的心“早让什么掏吃了”。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06 03:15: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责任

程宪涛

吴畏明天离职。

吴畏一夜未眠,翻来覆去如烙饼。

这里,除逢年或喜事燃放鞭炮,还给离任领导放鞭炮。这是“欢送”领导离职,是对领导未尽职责的诅咒。这是坊间的自发“仪式”。

上级在调职谈话时询问吴畏,吴畏道:“那是为官者的耻辱。”领导说:“今年是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你恰巧今年调动,有足够的信心吗?”吴畏不敢说,只觉压力更大,甚至生出一份惶恐。

电厂成立50多年,管理层換了多少届,没有几人记得清楚。任职者一届职满,都心怀忐忑,唯恐听见鞭炮噼啪声。

某任领导到异地赴任。迎接的人欢天喜地,送行的人兴高采烈。领导的脸如向日葵,对属下们持续绽放。小车行至小镇十字路口。喧闹声不绝于耳。身着工装的员工们,站在马路的两侧。两根竹竿立起来,两挂鞭炮挑起来。众人愣怔的片刻,鞭炮轰然爆开,陪同的人四散弃逃,领导灿烂的笑容枯萎成瑟缩的叶子。小车仓皇挤出人群逃出小镇。

知耻近乎勇。几届继任者,为官清廉发奋,突破发电纪录,实现辅业剥离,完成企业化改制……但是,历史轮回,又有继任者中枪。

某任老总颇自知,离职前谎称八点离厂,却在凌晨五点钻进小车启程。原想神不知鬼不觉,却不料刚转过街口,赫然看到,鞭炮蜿蜒,犹如几条红色的蛇,转眼间火信子喷吐。寂静的清晨,爆竹声格外刺耳。领导心脏病突发,再没有站起来。

俩领导其后相继被“双规”。

吴畏的上一任老总,在职期间被查,在上级谈话之后,即称病在家休养,直到半年后入狱。传说他临行前夜,小镇的爆竹售罄,在众人的浮想中,那是一爆竹铺天盖地,盛况空前的景况。而据说,在其后三年中,这批爆竹并未燃放,一直保留到现在,员工们在等待……或许,员工并不希望再现那场景。

吴畏心里没有底。

吴畏穿衣下床,拿起手电筒,戴上安全帽。这是他三年来形成的习惯,每天到厂子内巡查。三年前,吴畏第一次巡查时,值班室中一片狼藉,运行人员一个酒气熏天,两个在睡大觉,三个在斗地主……还有缺岗。吴畏立刻把班长、值长、主任及主管安会、生产的副总找来,自己坐在缺岗员工的位置上……

一切都需要改变。

正值设备检修关键期,检修主任提前一小时,早晨七点到达现场,他看见吴畏在现场。次日六点半到现场,他看见吴畏在现场。第三日六点到现场,他依然见吴畏在现场。主任问:“吴总几点来的?”吴畏答:“比你提前半小时!”主任说:“今晚,我住在检修现场!”那一年的机组大修,实现了有史以来首次全优。

无垠的天幕上,星光挥映;运行值班空内,机器浅声低唱。值班人员各司其职,目光在仪表上流动。这是一个普通的凌晨。吴畏流连在新建机组外,这是老厂的希望工程。远方山中,有在建的垃圾屯站,新型绿色能源基地……

但是,依然有那么多遗憾,断掉了员工福利用水,停掉了家属免费用电,学校和物业社会化……那么多的责难、掣肘,还有骂娘、唾沫,甚至上访……

吴畏告诉办公室主任,早七点启程,办公室主任似乎明白了,问吴畏怎么走。吴畏道:“步行。”主任说:“我知道一条小路,不会被人发现。”吴畏说:“我走大道,你把车开到小镇口。”主任说:“都知道你今天离厂,万一出现状况咋办?”吴畏道:“这是最好的检阅!”

清晨七点十分,吴畏出现在小镇街口。吴畏看见聚集的员工,穿着整齐的工装。几十挂挑起的鞭炮形成红色的海洋。办公室主任有了惊恐慌乱,他拉一下吴畏的衣袖:“咱们坐车走吧!”吴畏走向人群,人群散开一条路。吴畏走进人群。一位老员工犹豫着,手伸出去又缩回,再次试探着伸出,吴畏拉住那双粗糙的手,更多的手伸过来……

吴畏走出人群很远。没有爆竹炸响。身后忽然有人嘁:“吴总!”吴畏扭头回望。员工指着鞭炮阵,问:“你怕吗?”吴畏大声回应道:“怕!”人群轰的一声笑了,十分开心的模样,就像清晨的阳光。

那员工高声道:“这是准备过年放的摆出来让你看看,今年是个好年头!”

吴畏的眼眶一紧,用力地点了点头。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吴畏离职前一夜未眠,表现出吴畏内心的煎熬,既引出下文对放鞭炮欢送领导的民间仪式的介绍,又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注意。
B.“领导的脸如向日葵对属下们持续绽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领导离职到异地赴任时的得意,与下文鞭炮响起后领导的反应形成对比
C.小说中画线处的环境描写,渲染了工厂清晨安静的氛围,表明所有的工作井然有序,工厂已经形成良性运转,说明吴畏的领导工作卓有成效。
D.“一位老员上犹豫着,手伸出去又缩回,再次试探着伸出”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老员工对吴畏大胆改革后工厂出现重大变化的敬重和砍掉群众福利等措施后的畏惧心理。
【小题2】小说中吴畏形象有何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分析。
【小题3】小说中为什么要用大量篇幅写吴畏之前的几届领导离任的情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猴精
侯发山
侯乡长到任后,推掉一切迎来送往,把所有的材料报表搁置一边,带上秘书小吴到各村调研。当他来到龙湾村后,看到村民们还没脱贫,住的还是茅草房,吃的还是腌萝卜,心里就很不是滋味。村主任老周也早从其他渠道得知侯乡长是个干事的人,忙不失时机地哭穷,说侯乡长,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俺村还是闺女穿她嫁的鞋——老样子,你得给想个法子啊。
那是,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侯乡长笑了笑,看着一望无际绿油油的麦田,换了一下口气,说大家一起想办法。咱龙湾村一马平川,不能说没有优势。不能老是种传统衣作物,可以搞点其他的吗。
老周说,侯乡长,村里的老少爷儿们不是没想过办法,关键是W儿穿她娘的鞋——钱(前)紧吗。
侯乡长敛起笑容,点了点头。
老周想了想,斗胆说道,侯乡长,您看,能不能给俺村弄点资金?
没等候乡长说话,小吴插嘴说,咱乡底子薄,财政上还是赤字,外面塌了不少账,银行对咱们也不感冒,想贷款几乎不可能。
那、那……老周一脸失望,那样子像是饿得饥肠辘辘的人捡到一个烧饼,仔细一看,原来是画在纸上的。
常言说,要想富,先修路。老周,咱就先把路修修?侯乡长眉毛一扬,眼珠盯着老周。
老周张了张嘴,喔唷道,侯乡长,村里不路叫?
在耕地上修路,东西一条,南北一条,双向六车道……等到路打通再说上项目的事。侯乡长指了指眼前的麦田,似乎根有信心。
老周看着候乡长的脸,小心翼翼的说道,侯乡长,村里一分钱没有,咋个儿修法?
侯乡长,乡里也没钱。小吴也紧接着说道。新官上任三把火。他担心侯乡长脑子一热不顾一切。
侯乡长信心十足地说,这个不用管,我自有办法。
侯乡长,将来打算上啥项目?老周虽然不明白,但心里还是松了口气,他知道侯乡长肯定为龙湾村规划好了,要不然绝不会贸然提出修路。
我还没想好,不过,建工厂或是搞房地产,也不是没有可能……你要保密,不能乱说。现在的老百姓,猴精猴精的,不得不防啊。侯乡长说罢,对老周挤了下眼睛。
侯乡长是个雷厉风行的人,隔了两天就派人到龙湾村规划线路,一望无际的麦田里,麦苗刚露出头,几道石灰线很是显眼。
这下子,龙湾村热闹了。
村里的老少爷们也不僵,看到耕地被圄了起来,知道政府要修路,忙聚在一起商量。有的说弄大棚,有的说种树,有的说建厂子……经过权衡利弊,最后决定种树,种果树。主意一定,于是,不分白天黑夜纷纷行动起来,都把多年的积蓄拿出来,又借贷了一部分,派出几个人去邻县的果树培育基地采购了几货车果树,有核桃,有苹果,有鸭梨……随后,开始在自家的田地上挖坑栽树。这些村民们知道,乡里要修路,就得刨树要刨树,就得给村民补偿:否则,就不同意乡里修路。
刚开始,是那些土地即将被占用的村民种果树。后来,那些土地没被占用的村民也种上了果树,国力路一旦修通,接下来就该规划他们的土地。呵呵,短短半个月,龙湾村的土地上都种上了果树。真应了侯乡长的话,现在老百七卜头脑不简单啊。
侯乡长得知消息,亲自到龙湾村查看。当他看到一片片果林如雨后春笋般立在龙湾村,一下子惊呆了!
老周不敢看侯乡长,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
哼!侯乡长从鼻孔哼了一声,对老周说,没事的,村民们只是做个样子,要不了多久,这些果树就干枯了……到那时再修路吧。
当然,老周还是跟村民贴心,才巴侯乡长的话复制粘贴给了村民们。
村民们不取怠慢,为了得到更多的补偿,精心伺候那些果苗,浇水、施肥、打药,根是精心。一年,两年……乡里一直没提修路的事。
从第三年开始,龙湾村的果树开始开花、挂果了。村民们不敢怠慢,日夜守护,该浇水光水,该施肥施肥,该打药打药。用老周的话说,比待自己的儿孙还用心。
城里的水果贩子得知消息后,趁着果子没成熟,就来订购了包销合同。
等到那些大车小车来拉水果的时候,侯乡长未了。看着一筐筐苹果、鸭梨被装上了车……。他的脸上掠过一丝不易被察觉的微笑。
候乡长,啥时间修路啊?老周又旧事重提,
侯乡长呵呵一笑,说老周,现在还用再修路吗?把这些果树砍了乡亲们还不把我骂死啊?说罢,他抓起一个苹果,“咔嚓”。啃了一口,津津有味地吃着。
你看,你看,我真是老糊涂了!老周愣了愣,然后拍打了一下自己的脑袋。
(摘自《珠风小说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运用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叙述故事,亲切自然,便于抒发作者情感。
B.老周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人物,因他的传话,侯乡长的计划才得以实现。
C.文章以。修路。为中心,多次铺垫,设置悬念,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D.本文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整句和散句相结合。
【小题2】请简要概括文中侯乡长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猴精”为标题?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师

他是个普通的石匠,那天,接到一桩大买卖。邻村的财主要用汉白玉为去世的母亲雕座真人像,放在园子里,天天看着。

第一次听到消息时,他不敢相信这样的好运会落在自己身上。一个石匠能雕刻玉石,应该说身价上了一个台阶。他知道这是一次机会,如果真的完成了这座人像,那么他就可以在石像上刻上自己的名字。那时,他就是石匠行当里数一数二的人物了,再也不会雕那些石碑石人石马,摆在自家门前,等人来收购,然后送到墓地,过着清贫的日子。因为那时,他应该是位大师了。

他认真地做着准备工作。先将所有的工具磨了一遍,然后将自己关了三天三夜,只看财主母亲的一幅画像,那画像似乎是女人年轻时候的,看上去很漂亮。石匠将那女人的相貌记在了心里。

当他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来到财主家,第一眼看见那块汉白玉的时候,就已经按人体的比例位置,将那块漂亮的汉白玉给划分了,包括他的名字刻在哪里。他给自己的名字找了三个地方,一是在人像裙子的下摆处,二是在人像的袖口处,还有就是在人像的背后。

石匠构思好了便开始干活。一个月过去,人像完成了。财主来看的时候叫了起来:“你这刻的不是我母亲!”石匠找出财主母亲的画像,对比着看了起来。看着看着也觉出不像,但他没说,只是拿着画像给财主看。可财主却不看画像,冲着石匠说:“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如果你只能做成跟这幅画一样,那我要你来雕什么?我有这幅画就行了。”说着,财主指着人像的袖口处说:“这是什么?你的名字?这画上有吗?我跟你说,你要雕得不好,这汉白玉的钱你出!”说完扬长而去。

石匠傻了眼,他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没赚到钱还要赔钱,要是传出去,在这个行当里就没法混了。

石匠坐在人像前,目光呆呆地看着他亲手雕出来的人像,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时间一点点过去了,月光洒落在人像上,映衬出汉白玉的洁白。石匠透过月光看见汉白玉发散出一片金光,在那金光里他看见了离世多年的母亲,正满含愁苦却不失慈祥地看着他。石匠,多年没看见母亲了,他想起母亲带给他的温暖,以及在他年少时母亲给他的关爱。这个时候,他突然想扑进母亲的怀里,再一次感受母亲给他的爱。他扑了上去,摸到的却是冰冷的石头,石匠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

石匠又在雕刻那座人像了,一个月过去了,没有完工。两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完工。财主派人来看了几次,回去报告说还没有完工。整整十个月,石匠每天对着汉白玉慢慢地雕刻着,汉白玉是越来越鲜活,而石匠却是日渐消瘦。

十个月后,财主再次看见人像的时候,一下子跪倒在人像前,失声痛哭起来。跟来的家丁们也一下子肃然起敬,眼前的人像就是他们当年的老夫人。

一个管家模样的人绕着人像转了几圈后,轻轻地走到石匠面前说:“你还没刻上你的名字。”

石匠看了看天空,淡淡地说:“这么洁白的人像上为什么要刻我的名字?”说完,他停了一会儿,似乎在思考什么,然后对那个人说:“我好像忘了我的名字,你能告诉我吗?”

那人一下子弯下了腰,轻声地说:“你的名字叫大师。”

选自《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平实质朴,又富有感染力,简单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结尾处石匠说“我好像忘了我的名字”,一语双关,耐人寻味。
B.本文以“大师”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石匠一开始想当大师,却险些身败名裂,后来不想当大师,甚至忘了自己叫什么名字却反倒成了大师的故事。
C.“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这句话很有深意,表现了关于“艺术真实”的问题,说明财主是懂艺术的,他不满意石匠的作品。
D.在雕像上刻工匠的名字是中国人的传统,财主不准石匠在雕像上刻名字,还威胁石匠要他出汉白玉石料钱,体现了财主的蛮不讲理,强横霸道。
【小题2】小说中写石匠在构思雕像时,还设想了自己的“名字刻在哪里",并且很具体。这一细节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普通石匠成为大师的经历启示我们成为大师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厝①边小记
唐捐
①夜晚坐在桌前看书,一只蜜蜂从门缝里钻进来,绕着台灯盘旋三匝之后,终于撞向灯
泡,弹落在摊开的书本上。它并不气馁,又反复冲撞,直到丧尽气力。当它一进室内,我的
阅读就被打断了,生怕它把怒气发泄到我身上,现在它昏昏沉沉地陷入书页,在文字的草丛
中微微晃动仰起的脚,显得十分温驯。我捧起书本,拉开纱门,用力把它倒出去,只见它轻
轻扬起,沉沉跌落,看来连挥翅的力气都没有了。也许稍作休息,它就能从暗黑的地上爬起,
回到蜂巢。
②它的巢穴就悬在对面人家的檐下,是用一截树干制成,脱去树皮,挖空树心,并用木
板将两头密封起来,再从侧面开洞,就可以横悬为巢。养蜂者把抓到的蜂王,关入这全新的
公寓,像磁石吸铁那样,把蜂兵蜂将吸引过来。养在檐下的蜜蜂不比野地,有采不完的花
粉。不过细数我们居家附近,倒也有不少花:金匙一样的丝瓜花,舀起淡淡的晨光;流浪的
牵牛花,吹奏淡紫色的声响;天堂鸟投向山脚的云;圣诞红摊开没有掌纹的手心……这些花
生长在厝边头尾,日夜浸润于人烟之中,蜜蜂从她们身上取材,犬概会酿出比较充满“人情
味”的蜜汁来吧。
③才在桌前恢复阅读,一只蜜蜂又飞进来,重复它的同伴刚刚做过的那些傻事。不过它
显然更斯文一些,慢慢靠近、降落,因此竞能短暂歇在灯泡上,像果蝇吮着水果一样。当然,
手脚烫得不能忍受时,照样跌下来。
④仲夏之夜,许多不速之客慕光而来,若是短命的蝼蚁,或是扑火的蛾类,都算是正常。
只有迷路的蜜蜂最令我困惑,它们像采花一样,飞向灯泡,拼命想沾点光。也许灯的粉屑在
它们神秘的工厂里也能化作奇特的蜜汁吧。
⑤蜂窝筑于檐下,出于人的设计;燕巢筑于檐下,却是不招自来的。
⑥每年一到秋天,巷子里的燕子就像夏日的蚊蚋那样繁多。它们衔泥,沾水,飞到每户
人家的门楣上筑巢,在筑好的巢穴里交配、生卵、孵化,然后忙着觅食抚育幼雏,直到来年
春天。它们一旦选定位置,就会年年来访,若是旧穴完好,就稍加修葺;若已崩毁,就在原
地重起炉灶。期间非但未付房租,还把泥沙、粪便、枯草根散落到巢下,因此并非人人都欢
迎它们。
⑦斜对面一户,多年招租未果,人迹罕至,燕巢最多。屋主嫌打扫燕粪麻烦,乃用一面
大约五尺见方的细孔铁丝网,围住二楼以上的屋檐、窗户、阳台,以求杜绝后患。黄昏时,
觅食的燕子纷纷归来,想要靠近自己巢,却被那坚韧的网隔绝在外面。这时巢中还有许多
幼雏及尚未孵化的卵,燕子们急切地冲撞,终归徒然。只能在巷子内外盘旋、嚎叫,整个巷
子变得嘈杂不安。
⑧我站在阳台上,看数十只失巢的燕子在逐渐乌暗的空中仓皇起落。它们尖锐刺耳的啼
声,一声一声散布下来,像风沙那样,淹没周遭的虫鸣与人声。但尘埃终于会落定,那啼声
由密到疏,由浓而淡。它们似乎深深疲惫、绝望了,终于渐次停歇在电线、树枝,或屋顶、
鸽楼上。这时天色是更暗更暗了,燕子的形迹如同一滴滴墨汁,洒入黑色的画布中,越来越
难分辨。它们的愤懑与哀伤,好像也这样暂时被夜空吸收了。
(注)厝(cuò):住宅,房屋。
【小题1】这篇散文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展开的?(4分)
【小题2】结合文中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概括散文中蜜蜂、燕子与它们传统形象之间的不同。
(2)作者对蜜蜂、燕子的描写角度主要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1)也许稍作休息,它就能从暗黑的地上爬起,回到蜂巢。
(2)它们的愤懑与哀伤,好像也这样暂时被夜空吸收了。
【小题4】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7分)
(1)这篇散文是作者在深夜孤灯前与生命进行的一次对话,请概括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3分)
(2)这篇散文描写了几种人看待自然界生命的不同态度?你又如何看待?(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
夜色下的玫瑰
女人家有个不大的院落。
院落里盛开着娇艳的玫瑰花。
她的丈夫为救一个落水儿童,永远地离开了她。
她本是一挡车女工,现在,厂里说垮就垮了。
居家过日子,柴米油盐针头线脑儿,哪儿都离不了钱。女人把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她还有个上小学的儿子,正是长个头的时候,菜也好,汤也好,女人总想做的可口些。世上的好事只能想,做起来可就不那么顺手了。有热心肠的邻居给女人介绍了个丧偶的男人。
好说歹说女人总算是跟人家见了面。
人还说得过去,会一手好油漆手艺。
男人说话也直来直去:我没啥呼风唤雨的大能耐,但我会把你和儿子当做我的亲人。不会再让你为吃喝花钱的小事劳心就是了。
花钱也是小事?女人想,有手艺的人说话就是跟没手艺的人说话不一样。
回来后,邻居问女人到底是啥意思,说出来,好给人家回个话儿。
女人说:让我想想,让我想想。
女人其实早就早想好了,能有个人来帮衬着把儿子养大,还能陪她说说话,这比什么都好。女人不显山不露水地把这件事透给了儿子。当时,儿子正在吃饭,一听这话,小脸一下子就急成了紫茄子。
儿子问:那我要叫这个人爸?
你不想叫,就叫他叔叔好了。
他算哪路英雄,要到咱家来管着我?我不喜欢陌生人来咱家指手画脚。
儿子摔了筷子,眼泪婆娑地拎着书包上学去了。
女人手里拿着一样东西出了门。那是件很好看的丝织披肩,是那个男人让邻居转送给她的。
女人敲开邻居家的房门,把那件艳丽华贵的披肩塞到了那位热心的大姐手里。
女人没说儿子不原意。
女人说:我想等几年再说。
邻居家的大姐问:等到人老珠黄吗?
女人垂了头。
女人再抬起头时,眼里就有了雾一样的东西。
女人仍去做钟点工。做一天就给一天钱;不做,就没有一分钱。有时一连几天都没有人找她做钟点工,有时十天半月也没有人找她。女人就这样靠断断续续做钟点工的钱来打发紧紧巴巴的日子。
那件披肩又被邻居家的大姐送了回来。
大姐说:你看看,你看看,多知疼知热的一个男人。人家回了话儿说不成也没啥,留下做个念想吧。
女人闲下来时,就会从衣柜里拿出披肩看呀看。女人一次也没有舍得披在身上。女人每次端详完披肩时,样子都是痴痴的。那段时间,老师传过话来,说儿子最近上课时精力不集中。现在初中生早恋是最让老师头疼的事情。女人跟往常一样做给儿子吃,洗给儿子穿。儿子也没有什么不对头的地方。该上学上学,该做作业做作业。到了夜深人静的晚上,儿子神神秘秘在写什么。女人一走近儿子跟前,儿子就又捂着又盖着不让母亲看。女人只好说些弦外有音的话给儿子听,无非是劝儿子把心思用在学习上。
儿子倒也懂事。母亲说什么,他就点头应承下什么。可等母亲转向离去了,他就又神神秘秘地写个没完没了。
老师第二次来找女人时,说有同学反映常给邻班的一个女同学写求爱信。而且两人来往密切,躲在走廊里说个不停。
女人是个做事沉得住气的人,可这次真有点儿坐不住了。她牢牢地记下了那个女同学的名字。她不想先找儿子来谈这件事,她想只有先和那个女学生多接触几次,才能再来做儿子的工作,男女之事,妇人多多少少是懂的。
女人更不想把这事在学校里闹得沸沸扬扬。她等女学生下午放学后,约女学生到学校外的公园里坐坐。可是女人在横穿马路时,因心里装着事儿,心思就不那么专注,竟被迎面而来的一辆大卡车撞倒在地。倒下了,就再没起来。
那天,儿子去参加一个数学比赛,回家时,天就快黑了,家里空荡荡的,母亲不在家,儿子以为母亲是去做钟点工,一边写作业,一边静静地等母亲回来。等呀等,一等不来,二等不来。
他和那个邻班的女同学说好的,今晚邻班的女同学要来看那条披肩。
儿子把母亲在家常看披肩的事,还有母亲每次看完披肩失魂落魄的样子,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他要先把这些写出来,感动这位女同学,然后求女同学帮忙,告诉她那位油漆手艺的父亲,他的一条披肩,一直被一个女人完好地保存着。儿子希望女同学的父亲和自己的母亲结百年之好。每当儿子看到母亲生病时孤苦伶仃的样子,就有些后悔当初不该阻挡母亲嫁人。
……
儿子一个人坐在院落里。
夜风把院落里的玫瑰花轻轻地摇落,袅袅娜娜飞到儿子手里那条披肩上。一片,又一片。
【小题1】文中开头和结尾都写到玫瑰,这里的玫瑰花有什么意蕴?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⑴ 。(2分)
⑵  。(2分)
【小题2】这篇小说运用了误会法,请分析情节上构成误会的过程。(4分)
【小题3】这篇小说很善于运用多种人物描写手法来发掘人物的精神世界,试举例分析。(6分)
【小题4】说说你对小说中母亲最终没有改嫁这件事有什么看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