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我国古代的带钩
戴耕
带钩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服饰配件,是用来束带或佩系的用具,广泛流行于春秋战国以及秦汉时期,带钩一是连接带的两端,使之紧固;二是在腰间系挂器物、饰品。其造型多样生动。形象多有美好的寓意。其装饰工艺精美绝伦、技艺精湛,集当时生产技术、装饰工艺水平于大成。其材质除常见的青铜外,还有金、银、玉等。其纹饰造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意识和民族精神。带钩在造型、装饰、材质等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最高的制作工艺水平和审美意识。因此,带钩是古代达官贵人以及文人武士显示高贵身份的服饰配件,也是当时满朝文武相互炫耀和攀比的饰品。《淮南子》记载:“满堂之坐,视钩而异,于环带一也。”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开始使用玉带钩了。这一时期的玉带钩制作工艺流程可能是先将玉块切割成长方体形状,然后用对钻法从两端钻孔,钩体是用线割法把中间的部分剜去而成。这时的玉带钩,是带钩的原始形制。我们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玉带钩可以看出,在史前时期已经开始有了独特的并延续至今的中国传统玉文化。
春秋时期,带钩又随着青铜工艺的发展而再现。在此之前的商周时期,腰带多为丝帛所制的绅带。在绅带上不好勾挂佩饰,故又束革带。当初的革带两头是用短丝绳和环系结。青铜技术在西周已达到鼎盛时期,由巫术宗教中的礼器日益蜕变为生活中的服饰配件,青铜带钩正是这个时期出现的实用装饰品。湖北曾乙侯墓出土的一组带钩,应是迄今所知最早的青铜质带钩。
战国时期带钩已经广泛使用了,带钩的文化内涵和制作工艺空前发展。从战国时期的铸铜遗址来看,带钩陶范数量惊人。除了陶范浇铸工艺外,这个时期还出现了鎏金、包金、镶嵌等许多工艺。精湛的带钩工艺可以折射出战国时期是我国工艺美术史上最早的繁荣期。
汉统一后,中原文化融合了其他文化的特征,造型艺术兼收并蓄、气势雄浑、浪漫生动。无论从材质、工艺、造型等方面都代表了中国玉文化的一个高峰。青铜模铸的动物形象带钩也是常见的形式。汉代的带钩装饰纹样,由云纹逐渐转变为卷草,相比春秋战国时期的对称定型,绞缠重叠,更多的是线条的自由和生动,或粗犷豪迈,或轻巧奔放。
魏晋以后带钩进入应用的衰退期。北方少数民族迁徙,胡汉杂居。游牧民族的胡服穿着简便,于是汉族也穿起了胡服。胡人用带扣系扎固定革带,比带钩更加结实牢固,使用方便,带扣逐渐广为流传,最后完全取代了带钩。明清出现的带钩已失去实用功能,只作为一种把玩的物件而流传。
(选自《文化艺术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带钩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带钩是我国古代广泛流行于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的用来连接带的两端使之紧固或在腰间系挂器物、饰品的青铜制品。
B.带钩造型多样生动,形象多有美好的寓意,装饰工艺精美绝伦、技艺精湛,集当时生产技术、装饰工艺水平于大成。
C.带钩的纹饰造型反映了当时的审美意识和民族精神,其造型、装饰、材质等方面也反映了当时最高的制作工艺水平。
D.带钩是古代上层人物相互攀比炫耀高贵身份的饰品,正如《淮南子》中所述“满堂之坐视钩而异,于环带一也”。
【小题2】关于带钩的发展历史,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玉带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这时的玉带钩,是带钩的原始形制。它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才被青铜带钩所取代。
B.从曾乙侯墓出土的中国最早的青铜质带钩来看,战国时期的带钩由礼器转化为生活器具,文化内涵和制作工艺空前发展。
C.春秋战国时期带钩的装饰纹样多对称定型,绞缠重叠;而汉代带钩的装饰纹样更多的是线条的自由和生动,艺术性更强。
D.春秋时期带钩由纯粹的饰品蜕变为实用装饰品,魏晋后胡人系扎的带扣完全取代了带钩,明清后出现的带钩则又失去了实用功能。
【小题3】请用几个关键词概括我国古代带钩工艺的主要演变过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52: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古代“酷吏”政治对现代法治的启示
唐美娟
“酷吏”是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的产物。中国古代社会以儒家思想为准绳,将官吏区分为“循吏”与“酷吏”。“循吏”被世人所推崇,也是儒者们为仕途之人所树立的为官典范,而与其相对的“酷吏”却成为儒人墨客攻击的对象。以“酷吏”一词用来形容官吏的政治手段及其影响结果并将其载入史书作为一个类传的,首创于司马迁。纵观已有的史料及研究性论文,皆概括性地认为无论是哪一朝的酷吏皆为残暴酷烈,曲法滥杀的可恶之辈。如《辞源》对“酷吏”解释为“以严刑峻法残虐百姓的官吏”。这种片面的认识,使人们对“酷吏”产生误解。殊不知酷吏的出现及其发展是随君主专制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异的,不同时期酷吏的政治表现和内涵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酷吏政治的前期与其之后有本质不同。
其实,“酷吏”并不是中国君主专制时期的官职称谓,“酷吏”大多任“都尉”“延尉”“中尉”“中郎将”“御史…‘御史中丞”等与监察、司法相关的官职,也就是现在所称的“执法者”,相当于现在的公、检、法、司等司法机关,城管,药监等部门的执法人员。“酷吏”是对一些官员的行政手段及所达到的绩效程度的描述词。在司马迁看来,执法严峻、行政过程中重刑法、敢于执法的官吏就被称为“酷吏”,《史记·酷吏列传》中所记之吏皆为这一类人。
从咬文嚼字上来剖析“酷”字发现,其原本含义并不是指“残酷暴虐”。许慎的《说文解字·酉部》载:“酷,酒味厚也,从酉,告声。”可见,“酷”之本意与酒有关,“酒味厚”是一个中性甚至偏褒义的词,在中国的饮酒文化中,“酒味厚”往往被认为是好酒。后来“酷”才逐渐有了用来形容人的行为程度的含义,从而就有了“严酷…残酷”等贬义词的出现。
“吏”在《说文解字·一部》中载:“吏,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史亦声。”“从一”就是要忠于一主即君王,即如孔子所说的为官之道“臣侍君以忠”;而“史”的另一解释是“持中正”之意,要不偏不倚。概而说之,“吏”就是要对君主忠诚,又不徇私枉法,严格执行政令之人。
“吏”往往还充当教师的角色,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一项文化措施就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景帝也说“夫吏者,民之师也”。“吏”不仅是与基层百姓联系紧密的“治民之人”,也是民治榜样,是对百姓起教导作用之人。,由此看出,将“酷”与“吏”结合,其最初本意在
司马迁看来并不是指残暴、惨酷之官吏。《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载“民倍本多巧,奸轨弄法,善人不能化,惟一切严削为能齐之,作《酷吏列传》。”由此可知,酷吏最初是以法对“奸轨弄法”的违法之人进行严格管理的官吏。
在中国崇尚“人治”的社会中,酷吏的本职是对国君负责。汉武帝时张汤等人的廉平成为后世官吏的“仪表”;而无道德仁义可言的来俊臣等人则是被唾弃的对象,他们虽皆被称为酷吏,但这种“名同质异”的巨大差异使=者不可相提并论。这也说明了在中国古代崇尚礼义教化的儒家思想之下,实行“辅之以法”时要把握“法”的度及执法形式和用法的目的、对象。张汤等人的为官执法行为为后世的官吏、执法之人树立了一个榜样:严格执法,维护法律的权威,不欺下,不媚上,要有敢于担当的精神,能与权贵奸恶之人作斗争,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有序发展,同时还要保持自己廉洁高尚的一面。西汉时期的“酷吏”为现在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执法环境的执法者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尤其是随着各种高科技犯罪的频繁发生,怎样才能在执法过程中秉持中正,而又不越法度雷池一步,我们应从西汉酷吏的执法中总结经验。“执法者首先要持中正,守廉洁,遵法度,才能真正将国家的法制落到实处,才能将法制受惠于百姓”,这在崇尚法治,强调政治民主的今日也颇具借鉴意义。只有严格执法,执法公正,不恣意更改所依之法的内涵、范围,才能发挥法律应有的作用,这才称得上真正意义的法治,也才能真正改善吏治。
(节选自《从比较中窥见古代“酷吏”政治对现代法治的启示》唐美娟著)
【小题1】下列关于“酷吏”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酷吏”是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时期统治者用来维护其统治的工具,但“酷吏”并不是中国君主专制时期的官职称谓。
B.由于各种史料及研究性论文中的错误认识,酷吏在人们的认识中成为贬义词,甚至《辞源》都进行了不恰当地解释。
C.今天的司法机关、政府机关的执法人员大致相当于古代的“酷吏”,“酷吏”含有对执法手段达到的绩效程度的描述意义。
D.一般我们所谓“酷吏”就是指敢于执法、执法严峻、重刑法的官员,《史记·酷吏列传》中所记载的官吏都是这一类人。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酷吏政治的前期与其之后有本质不同,实际上不同时期酷吏的政治表现和内涵也有很大的不同,张汤与来俊臣就是证明。
B.“严酷”、“残酷”等贬义词性是在“酷”后来兴起用来形容人的行为程度的含义后出现的,原来的“酷”是中性甚至偏褒义的词。
C.许慎认为,“吏”要对君主忠诚,又不徇私枉法,严格执行政令,他还是民治榜样,对百姓起教导作用之人。
D.由《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载“民倍本多巧,……作《酷吏列传》”可知,酷吏最初是严格依法管理违法之人的官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汤成为后世官吏的“仪表”,而来俊臣则是被唾弃的对象说明执法要把握“法”的度及执法形式和用法的目的、对象。
B.酷吏的出现及其发展是随君主专制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异的,酷吏的“名同质异”的巨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C.崇尚法治,强调政治民主的今日执法者要持中正,守廉洁,遵法度,将国家的法制落到实处,将法制受惠于百姓。
D.真正意义的法治要像张汤执法时期一样,只要执法者严格公正执法,不随意改变法律的范围内涵,就能发挥法律应有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文学家之魂
【日本】内山完造
⑴倘若以一言来形容鲁迅,我只能说他有着古武士之气概和中国式的血肉之躯,该强硬的时候他绝不妥协。这与郭沫若的性格稍有不同,我与郭有相当深的交情,他主要偏向于政治,所以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政治家的气质。而鲁迅则是纯粹彻底的文学家,文章犀利伸展到一切可能的地方,至死都在拼命伸展抵抗。
⑵先生卧病在床的时候,托我找他时任南京宪兵队长的一名学生来见他。先生说:“带他来见我。”那名学生去见了先生,“我来看老师了。”学生没说上几句话就回去了。
⑶不久后先生收到从南京来的一封信,信中言辞恳切委婉,大意如下:
⑷前几日得见老师,激动欣喜之情不胜言表。老师现在卧病在床,而针对老师的逮捕令已发出十年,至今未撤,作为您的学生,我的立场也很尴尬,所以一直想撤销对您的逮捕令,可是如果我现在自行撤销的话,只怕日后您会有所不满,所以特询问您的意思。
⑸那天鲁迅先生又晃悠到我家,说道:“老板,今天我可遇上了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哦。上次从南京来看我的那家伙居然给我来了封信,言辞恳切委婉至极呀,说是想要撤销对我的逮捕令呢。我可不同意,所以这就来给那家伙回信了。”“好不容易撤销了,那不是很好吗?”我问他。他回答说:“我的日子也不长了,突然撤销跟了我十年的逮捕令会让我感到寂寞冷清的,所以信中已说明让那家伙不要撤销对我的逮捕令了。”
⑹之后先生的病情愈来愈严重,已到了要选择疗养地进行专门疗养的地步了。须藤医生建议到镰仓疗养,因为东京耳目太多,实在不合适调养身体。我个人觉得云仙还不错,先生肯定会喜欢,于是就预先把房子租好了。
⑺先生本来预计八月一日动身前往云仙,可从南京来了几个探病的,说他病情有所好转,建议他去德国漫游一趟。
⑻后来先生告知我:“老板,这次无论如何都不去云仙了,现在那些家伙来让我去德国留学,说为避免蒋的骚扰最好还是去德国。去云仙的话我就成了一个逃兵,也就意味着我输了,所以我是无论如何也不去了。”先生决心已定,只要是他说“不”的事情就绝对没有回旋的余地,虽然略显顽固,但也有一定的好处。
⑼每次说到“藤野先生”的事,先生总是眉飞色舞,饶有兴致,仿佛那些事情已经根深蒂固了一般,而《藤野先生》一文现已收入“岩波文库”的翻译集里。据说先生在北平的时候,书桌前挂有藤野先生的照片,每天在这张照片面前学习,当困意来袭想偷懒的时候看到这张照片就又奋发起来继续学习。每次谈到翻译的事情时他定会强调要把《藤野先生》一文译出来。对于在日本的诸多事情,赞成的赞成,反对的反对,他从来都是态度分明,可是对于藤野先生,总是毫无条件地一并说好,报以百分百的敬慕之情。
⑽对于中国,特别是中国人,他总是毫无掩饰地加以揭露和批判。我在《活中国的姿态》这本漫谈书中写到中国的优点,可对此先生却批评道:“老板,这可不行啊。过度的夸奖会让孩子们得意忘形的。书总要起点教育作用,所以还是得从头彻尾地多加批评才是。”我回答说:“可是,这确确实实是中国人的一个优点啊。”先生遂又回道:“要是我就不会这么写,但因为是老板写的,我也不多说什么了,要换成我,是断然不会这么写的。”语气依然强硬,坚决批判中国人的缺点。
⑾中国人普遍不喜欢《阿Q正传》,因为该书描写了中国全体国民的姿态,大家都觉得“这是在写我”。而主人公阿Q的性格是中国全体国民性格的缩影,由于该书毫不留余地地加以揭露和描写,以至于有些人看完后要起来抗议。
⑿但是先生并不是为了揭露而揭露,实际上他真的在担心着中国的命运,记得他临终前说过这样的话:“中国的未来如同阿拉伯沙漠,国内由于战争在不断地沙漠化,而国外又在不断地加速扩大沙漠化,两个方向都在不断地沙漠化。如果照这样下去的话,中国的四万万民众将被逼到饥饿的战线上,到这时,就不仅仅是中国的不幸了,而是中国全体国民的不幸了。”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先生把中国的未来清晰地摆到了自己的眼前,这番话也表明了他的意思,即:中国必须得改变当下的行进方式,这也是对中国的一个全面清晰的剖析。
——《大陆新报》一九四一年(摘自《美文》杂志《我的朋友鲁迅》一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⑷⑸段鲁迅先生拒绝学生撤销逮捕令一事,反映了他认为敌人不是真想逮捕他的心理,因此,先生不太在意逮捕令撤销与否。
B.文章第⑾段“这是在写我”,表明鲁迅先生文章对中国人进行毫无掩饰的批判和揭露,我们每一个人仿佛都能在他的文章里剖析自己的灵魂。
C.鲁迅先生对国人总是彻头彻尾的批评,对藤野先生却总是毫无条件地一并说好,这说明先生对待感情的原则性不强,看得出来人格都是有缺陷的。
D.文章中间部分插入“宪兵队长学生来看望先生”和“提及藤野先生”两个情节,既表现了作者和先生的关系密切,又对先生品格的塑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E.文章结尾“中国必须得改变当下的行进方式,这也是对中国的一个全面清晰的剖析”一句,如警世之钟,既响在历史的时空里,又对今天有警策作用,这也表明了鲁迅先生思想的深邃。
【小题2】联系全文,谈谈“我只能说他有着古武士之气概和中国式的血肉之躯,该强硬的时候他绝不妥协”一句的作用。(4分)
【小题3】“魂”在字典里可泛指“人格化精神”,鲁迅先生的“文学家之魂”表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全文进行概括。(6分)
【小题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先生对待敌人像鹰一样冷峻,对待友人又像鸽子一样温柔,其“爱憎分明”的态度多少年来已经成为我们剖析自己灵魂的标尺,请就你读过的鲁迅先生的文章的具体事例,从“爱”和“憎”两方面谈谈先生的人生态度。(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互联网时代:多维对话 培厚文化土层
互联网时代更需要我们从现实、历史、信仰等多个维度,去确认彼此的社会联系,让我们的文化感觉踏在现实的大地上。
2015年,从大众文化到严肃文学,从电影屏幕到手机阅读,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文化活动,共同叠合成当代中国的文化土层,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文化图景。这一年,有市场大盘的上扬,中国电影总票房突破400亿元;也有突破性的成就,刘慈欣的《三体》首获雨果奖。有久违的重逢,余秀华、汪国真让诗歌再度来到公众面前,带给人走过忧患的力量;当然,也不乏争议,小品戏说花木兰、各类“舆情反转剧”背后的理念之争,让人看到观念领域的分野。
无论后人如何书写,2015年的文化现象,有一个趋势无法忽视,即文化生产与互联网思维的深度融合。《大圣归来》《夏洛特烦恼》,让人们见识了网络口碑营销的威力。而《琅琊榜》等一批“互联网IP剧”被热捧,则显示出网络文化开始有了超越“粉丝经济”的市场逻辑。某种意义上讲,文化领域的“互联网+”时代正在走来,文化产品的生产流程也在悄悄改变,以大数据手段定位市场,以互联网营销、资本运作占据市场,气候渐显。
新的文化生产方式,造就新的文化格局。文化生产与互联网的深度结合,让更多“生于互联网”的好作品走进主流市场,走进普通人的生活,进而培厚时代的文化土层。以前的互联网文化产业,徒有庞大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空间,尽管有超过250万人的网络作家,有通过创作获得经济效益的10万作者,有日更新量突破1.5亿字的文站,却改变不了人们对互联网文化“土层浅、品质粗”的印象,因为它长期缺乏和产品数量匹配的品质保证,只能在互联网上的亚文化圈里封闭运行。然而,改变近在眼前。今后的互联网,有望成为越来越有分量的文化制造商,而不再只是个文化集散地。
我们正在见证一个文化新时代的到来。对互联网文化的变局,要有“正确打开方式”,既要看到它释放出来的文化生产力目前还比较无序,也难免泥沙俱下,但也要看到它的成长性与生命力。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载体,互联网正在让文化生产、传播、消费的场域,变成一个真正能包容文化多样性的“长尾”。过去只能湮没无闻的平凡个体,也因此有了被历史记住的表情。
文化多样性、分享精神等价值理想,是互联网带给这个时代的礼物。然而它既给了每个人被时代注目的可能,也容易让人的主体性迷失。作家博尔赫斯说过,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可是,他也暗示过,让一本书“消失”的最好方式,就是藏到图书馆里。事实上,尽管互联网有巨大的包容性,但是它不会自动生长出多样性。很多披着时尚、互联网等外衣的文化作品,由于没有文化思维的更新,只能给人时代错置、不伦不类的感觉。比如,有人曾指出,国产都市剧一点都不时尚,是因为核心问题总停留在家庭伦理层面,而很少真正关注都市人的职业生活。
互联网时代带来虚拟的文化生活,更需要我们从现实、历史、信仰等多个维度,去确认彼此的社会联系,让我们的文化感觉踏在现实的大地上。2015年的几起争议事件,深刻证明了这一点。北京朝阳区“仁波切”扎堆,提示灵魂生活并未被严肃对待;戏说花木兰,其引发的争议也还没有深入历史传统。这种浅尝辄止也提醒我们,要拨开文化表面的浮冰,深入热点背后的社情民意和世道人心,让新的文化形态真正成为直抵人心的力量。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激活互联网文化强大的创造力,先得以建设性的方式,主动融入并寻求创造,培厚其“文化土层”。以新的姿态和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在各个层面展开对话,众人拾柴,众星拱之,互联网时代才有机会孕育出孔子、但丁、莎士比亚那样的文化精神的“伟大综述者”。
【摘自《人民日报 》 (2015年12月31日 05 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发展到2015年,由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文化活动共同叠合成当代中国的文化土层。
B.以前的互联网文化产业,因为它长期缺乏和产品数量匹配的品质保证,因而只能在互联网上的亚文化圈里封闭运行,也给人们“土层浅、品质粗”的印象。
C.2015年的几起争议事件,深刻证明了:互联网时代带来虚拟的文化生活,更需要我们从现实、历史、信仰等多个维度,去确认彼此的社会联系,让我们的文化感觉更加踏实。
D.文化领域的“互联网+”时代正在走来,中国的电影产业不以大数据手段定位市场,以互联网营销、资本运作占据市场,将无路可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载体,互联网即使难免泥沙俱下,但具有成长性与生命力,它将让文化生产、传播、消费的场域,变成一个真正能包容文化多样性的“长尾”。
B.2015年的文化现象出现了文化生产与互联网思维的深度融合这的趋势,这一趋势正在形成文化领域的“互联网+”时代,也悄悄改变了文化产品的生产流程。
C.国产都市剧因为核心问题总停留在家庭伦理层面,很少真正关注都市人的职业生活,所以它往往缺少生命力,一点都不时尚。
D.互联网文化强大的创造力,要激活它,就要以建设性的方式,主动融入并寻求创造,培厚其“文化土层”,更需要从现实、历史、信仰等多个维度去确认彼此的社会联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生产与互联网的深度结合,使互联网文化产业得到改变。在未来,互联网有望成为越来越有分量的文化制造商。
B.互联网带给了人们文化多样性、分享精神等价值理想,让每个人被时代注目,也让人们的主体性迷失。
C.互联网虽然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但是它不会自动生长出多样性。同样,由于没有文化思维的更新,很多披着时尚、互联网等外衣的所谓文化作品,也只能给人时代错置、不伦不类的感觉。
D.互联网时代带来了虚拟的文化生活,有些引发了争议,这提醒了我们,要透过文化的表面,深入热点背后的社情民意和世道人心,让新的文化形态真正触动人心。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731”罪证值得全人类反思
参观过“731”罪证陈列馆的人都会留下终身的记忆。
陈列馆馆长王鹏说,“731”的罪行不仅仅是杀人,它进行30多项实验的目的是用于战争。用于实验的不光有中国人、朝鲜人,还有蒙古人、俄国人,一些从东南亚战场上抓来的美国、欧洲战俘也成了实验品,实验者要研究不同人种的耐受程度,以便将来在战场上有针对性地使用细菌武器。按照“731”部队生产细菌武器的能力,如果开足马力生产一年,足以毁灭人类。只是后来战况突变,大规模的细菌战没有来得及实施。所以“731”罪行是反人类的,它不光是国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值得全人类去关注和反思。
王馆长介绍说,这些年很多国外的媒体来拍摄专题片,而这些人以前对“731”罪行知之甚少。一次王鹏告诉英国BBC电视台记者,“731”犯下的罪行比纳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作所为还要严重,纳粹虽然也曾对活人做解剖实验,但数量和规模都远不及“731”。被“731”用作实验的人在实验者看来不是人,而是“没有生命”的木头(日语称作“马路大”),这些“材料”要接受各种残害性的实验。例如冷冻实验,要把人冻成能敲得响的“木棒”,然后再用不同温度的水去解冻,有的被解冻后肌肉脱落,露出白花花的骨头。再如脱水实验,是要把活人烤干,变成一具“木乃伊”,以此实验人体里含水的准确分量。BBC电视台记者听了也不禁为此暴行咋舌。
陈列馆的解说员介绍说,一位日本老人参观“731”罪证陈列馆时,对“731”部队犯下的滔天罪行气愤至极,他看到展台上“731”部队的恶魔石井四郎像后,一脚踢碎了玻璃,但能参观和了解“731”罪行的外国人太少了。据陈列馆统计,在建馆20多年时间里,馆展和流动展出接待的人数有300余万人,其中外国人不到十分之一。王鹏馆长说,陈列馆申报世界遗产,就是要扩大知名度,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这段历史,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
(节选自《生活报》)
【小题1】比较一下,本文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在新闻素材获取渠道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
【小题2】作者在第三段是怎样写“731”的严重罪行的?(4分)
【小题3】一位日本老人参观“731”罪证陈列馆时“一脚踢碎了玻璃”,这一细节有什么典型意义?(4分)
【小题4】2005年时值抗战胜利60周年,“731”罪证陈列馆是否应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问题曾在全国各界人士中引起不小的争论。请就此问题谈谈你个人的观点。(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