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听见流星的声音
梁朝伟
(1)时光流转回2001年,那一年的11月19号,新闻说晚上会有狮子座流星雨。半夜收工后,我拖着导演还有组里的人跑去片场的楼顶很兴奋地等着。突然,一颗流星划过,然后,又一颗。起初我们都会开心地欢呼,接下来就被越来越多的流星吓到,每个人都不再说话。
(2)在这样安静的环境里,我隐约地听到了“咻咻”的声音,起初我有些奇怪那是什么声音, 后来随着“咻”的一声,又一颗流星划过头顶,那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是流星划过天空的声音。
(3)在那之前,我从来不知道流星也会有声音,城市里太嘈杂,人人都很忙,没时间听流星说话。
(4)时光流转回30年前,当时的我还在卖家用电器,生活无风无浪。那时候我对未来的唯一设想就是,如果没意外的话,大概会一直升职到梢售经理吧。
(5)这样其实也没什么不好,但偶尔会觉得,这似乎不是我要的生活,至于我到底要什么,那时候的我并不知道。
(6)多亏一位老友,那段时间一直给我洗脑,每天给我画各种光怪陆离的蓝图,劝我放弃工作和他一起去考艺员训练班,我最后被他说动,于是迈出了那一步。
(7)我很感谢那位老友,但我妈当时很生气,因为她觉得这个叫周星驰的家伙害他儿子辞掉了稳定的工作,去上什么前途未卜的培训班,我至今都记得她当时对我说的那句话:“衰仔!我一块钱都不会给你!”
(8)她真的是讲得出就做得到,在艺员训练班的那一年,是我靠自己之前的积蓄撑下来的。那一年,我每天出门只带十块钱,走路去上课。如果不小心起晚了,十块钱就要交给的士司机,那天便只能挨饿。
(9)电影里那个叫万国鸥的男孩,和当年的我,真的是一模一样的境遇。不单是他,戏里的每一个路人甲,从初入行时的不知所措,到演戏时的每一次用力过猛,都会让我忍不住笑出声,就好像看到30年前的自己。
(10)唯一的区别,是他们带着明确的目标去了横店,而我是在进入训练班之后,才发现这是我想要的人生——我想要成为一名演员,不是明星,不是影帝,就只是演员。
(11)“演员”这个词对我而言分量太重。2013年,我在洛杉矶工作的时候接触到一些“临时演员”,他们平时都在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有的是侍应,有的是清洁工,但当你问他们是做什么的时候,他们还是会说:“我是个演员。”
(12)我相信,能说出“我是演员”这句话的人,对演戏一定是有热情的。对我来说,演员的工作就是无条件把戏做好,无关其他。
(13)这些年来,经常有人问我,如果不做演员会做什么?我至今都想不出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不会做别的,从我入行那天起,就有一个强烈的执念伴随我,就是:不管我的角色是什么,戏份有多少,哪怕只给我一秒钟的镜头,我也要想办法让你在这一秒钟内记住我。
(14)为了实现这个执念,我努力练习了很久,很难说这个执念就是我最初的“梦想”,但我要对得住“演员”这两个字,就必须做到这一点。
(15)在片场的时候,我会常常忘记我是梁朝伟,因为我只记得那个执念,到今天也是这样。
(16)戏里,年轻的路人甲们在探讨何为成功,我看的时候也在思考。我理解的成功,不是衣食无忧,不是获奖无数,而是你能否真正享受每一次努力的过程。有梦想有目标是好事,但如果只看到目标,就很容易忽略过程,就像跑步一样,你一心想跑到终点,就会忘记欣赏沿途的风景。
(17)所以,我们有时不懂珍惜,有时自视过高,有时怨天尤人,其实说到底,都是放不下自我。很多心中不平都因为放不下,当我们学会放下,往往会获得更多。
(18)梦想,不仅仅是有梦、敢想,还有做梦和思考的过程。因为有了这个过程,所以,结果是什么,也没那么重要了。
(19)在大多数人看来,路人甲只是路人甲,就像偶尔擦过夜空的流星,不会一直停留在你的生命里。
(20)但是,即使微弱如流星,也会有它的轨迹,也会在夜深人静时,借着划过夜空的那一秒钟,发出属于它自己的声音,希望被有心的人听到。
(本文是作者为电影《我是路人甲》公映而写,全文有删节。)
【小题1】全文以作者自己听到流星的声音一事开头,有什么作用?
【小题2】划线句子中的“目标”指什么?“区别”又暗示了作者对“他们”有怎样的态度?这样的措辞有什么好处?
【小题3】通过叙事来表达自己的认识,可以让行文不费力而又有说服力。本文通过下面三个人的事,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1)周星驰:
(2)“我妈”:
(3)“洛杉矶的”的“临时演员”:
【小题4】本文以“听见流星的声音”为题,暗含作者对读者怎样的期望?说说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52: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老 人
张炜
在一片山地的边缘,生活着两个老人。那儿很偏僻,但有山有水,林木蓊郁。小茅屋就搭在从山地流出的一条小溪边上。溪水不停地赶路,走向了很遥远的地方;但它在茅屋不远处稍稍歇息了一会儿,于是就形成了一个蓝蓝的小湖湾。
老两口无儿无女,却一点也不寂寞。为什么?因为他们特别喜欢动物,养了猫和狗,还有鸽子、鹌鹑、小羊、鸡、兔子,甚至还有几只刺猬。这些大大小小的动物给他们做伴,让他们高兴,有时也不免惹他们生气。
两个老人在山下已经生活了很久,虽然头发全白了,但身体非常健康。没有人知道他们是哪一年在此定居的,都认为这样两个老人和这样一座茅屋在山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小茅屋离最近的村子也有十华里远,所以从过去到现在,老两口都负责为那个村子看护山林。
其实他们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他们在坡地上垦了一块地,不大不小,正好用来种植一年里所需的粮食和菜。他们喝山溪里的水,用溪边的红土做成了盛粮食的泥缸。夏天,他们在湖湾里洗澡,天冷了就烧热水洗。两个老人都很爱干净,不仅身上没有灰尘,就连小茅屋内也扫得很光洁;灶口没有积灰,灶前没有草屑。
山上山下都长满了野花,他们最喜欢的是铃兰。它们长在阴湿的山坡林下,两个老人常常移栽一些到屋前的空地上。几年之后,小院四周到处都是铃兰了。
只要是喜爱花的人,就一定有许多的朋友。那些走迷了路的各种动物在茅屋前停下来,一会儿就能得到老人赐给的食物;有的干脆住下,成为小院中的一员了。他们的这些动物中,大多都是自己留下来的。这儿尽管离人们聚居的地方很远,可仍然有不少人特意赶来聊天、玩。来得最多的是老人们,他们说这儿的溪水甜,这儿的烟叶味道也醇。客人玩得晚了,就在这儿吃饭。那时猫、狗,甚至是羊和刺猬也大模大样地走到饭桌前。没有一个人驱赶它们,大家都习惯了。
人们给所有动物都取上了名字,哪一个嘴馋,哪一个脾气暴,都一清二楚。它们自己也不想隐瞒自身的弱点,有话直说。比如这年夏天,正是铃兰开花的季节,老人刚刚割下的蜜被什么动物偷吃了一些,还没等追查,猫儿小花就在它们一伙里嚷:“我知道这事儿会找上我,谁叫我的名声坏了哩!其实我才不愿意吃甜……”
除了在山上和田里忙,老人把所有空余时间都用在它们身上。它们就像老人的一群孩子,
有时孝顺,有时顽皮。如果它们之间吵起架来,大爷和大娘就出面调解,哪一个不听,就要挨训。老人希望它们互相帮助,个个讲卫生,勤洗澡,勤漱口,并且要把住处搞得很整洁。黑狗三虎子不拘小节,鼻子上常常有鼻涕,不像猫儿那样天天洗脸;而且它有一次还迎着大娘打了个长长的哈欠。“修养,还是修养问题啊!”大公鸡二柱跟在大娘和大爷身后,这样议论三虎子。
老两口对大家嘘寒问暖,体贴备至。母狗小狸到那个村子里去玩,被负心的雄狗咬伤了前右爪,让大娘多么痛心。她一天两次催老头子上山采药,亲自为它洗伤口、换药。小狸疼得一叫,大娘就流眼泪。
玉玉是一只鸽子,白白是一只羊。它们小时侯都怕冷,冬天都曾被大爷大娘揽进过被窝里,也都不小心在被窝里洒过尿。两个老人不仅没有呵斥它们,反而以人作比,安慰说:“哪家的小孩儿没尿过床?”
白白把大娘的话回去传达了一下,大家都兴奋,但是沉默着,羞羞的。猫儿小花红着脸问大家:“你们说,我们真的像他们讲的那样,长得那么好看吗?”小花的漂亮是出了名的,算是美的代表。不过由它来提出这样敏感的话题,似乎并不适当。大家都不回答它的话。
从那次以后,它们心里都装了一句话,但并不说出来:“我们是美的。”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两位老人无儿无女,但是他们生活很充实,并不感到寂寞,因为他们特别喜欢小动物,养了很多小动物,这些小动物从来不惹他们生气。
B.两位老人在山下已经住了很久,头发都全白了,没有人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定居下来的,他们负责看护山林,并且开荒种地,自给自足。
C.两位老人喜爱花,所以他们有很多朋友,很多老人愿意来这里喝水、抽烟、聊天,玩晚了可以在这儿吃饭,表现了两位老人爱热闹的特点。
D.两位老人像教育自己的子女一样教育小动物,让它们有修养、有礼貌、有爱心,说明了两位老人是有知识、有修养、有道德的隐居者。
E. 小说善于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小动物们人格化的动作、语言、神态,犹如一篇童话故事,但是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意蕴,耐人寻味。
【小题2】小说在刻画两位老人的形象时,突出了他们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写这篇小说有多方面的意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本文主题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小题。
杰克的领悟
美鲍勃·普科斯
杰克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但他并不满足于现状,他一直有一个宏大的梦想,就是将他的企业做成全州乃至全国最大的企业。这些年来,为了梦想,他远离家乡,和家人离多聚少,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事业上。
这一天,远在家乡的妈妈打电话过来,告诉他,“贝尔瑟先生昨天晚上去世了,葬礼将在本周三举行。”听到这个消息,杰克的心猛地一沉,往事就像黑白影片一样,一幕幕在脑海闪过。
“杰克,你在听我说吗?”“噢,对不起,妈妈,我在听。只是猛然听到这个消息,让我想起了很多我和贝尔瑟先生在一起的往事。”“杰克,你父亲去世得早,是贝尔瑟先生给了你很多只有父亲才能给予的‘男人的影响’。在他的心里,你就是他的儿子。”
“我知道的。那时候,我几乎每天都要到他的旧屋子里去,和他待上一段时间。是贝尔瑟先生教会了我木工手艺。”杰克说道,“如果没有他,就没有我今天的木制品公司。”“那么,你能抽出时间回来参加他的葬礼吗?”“我当然要参加他的葬礼。而且,关于贝尔瑟先生,我心中有一个埋藏了很久的谜团,但愿这次回去能找到答案。”
尽管杰克百事缠身,但他还是乘飞机回到了家乡。贝尔瑟先生的葬礼办得很简单,他没有自己的孩子,绝大多数亲戚也早已过世。当晚,杰克和他的妈妈来到了贝尔瑟先生的旧屋子。这座房子杰克是那么熟悉,以至于每一张图片、每一个小物件、每一件家具,都能带给他一段回忆。在贝尔瑟先生的书桌前,杰克停了下来。
“怎么了,杰克?”妈妈问道。“那个盒子不见了。”杰克怅然若失地说道。“什么盒子?很重要吗?”“一个金色的小盒子,贝尔瑟先生最珍爱的宝贝,他总是将它锁在书桌的第一个抽屉里,我问了他不下一千次,盒子里面到底装着什么东西。但他总是对我说:‘也许有一天你会看到盒子中的东西,但现在我能告诉你的只有一句话:那是我最看重的东西。’”“这么神秘,那盒子里究竟装的是什么呢?”妈妈皱着眉头好奇地问道。“这个问题就是一直埋藏在我心中的那个谜团。我猜测,可能是贝尔瑟先生的哪位亲友取走了它。看来,我将永远无法解开这个谜团了。”
杰克怀着失望的心情离开家乡,回到了自己的公司。两周后,杰克收到了一个包裹,包裹看起来很陈旧,包裹上的字迹很潦草,很难辨认,落款上写道:寄自霍华德·贝尔瑟先生。杰克急不可耐地打开包裹,里面果然有一个金色的小盒子以及一封信。杰克颤抖着双手打开了信: “我谨委托我的律师,在我离世之后,将此盒寄给杰克·班尼特,杰克陪伴了我晚年的10年时光,理应得到我一生中最看重的东西。”信封里还有一把小钥匙,杰克眼含泪水,打开了盒子,盒子里是一块纯金手表,手表背面醒目地镌刻着一句话:“杰克,谢谢你的时间——霍华德·贝尔瑟。”
“他最看重的东西竟然是……我的……时间!”杰克喃喃自语道,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在那段时光里,贝尔瑟像亲生父亲一样,关心他,呵护他,培养他;而作为一个懵懂少年,他所做的不过是经常陪伴在他身边,而这竟然成了一个孤独老人一生中最看重的事情!
与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共享时光竟然如此重要,这成了杰克人生中的最重要的领悟,他取消了未来两天的所有安排。“为什么?”秘书珍妮丝不解地问道。“我需要与我的妻子和儿子共享一些时间。”杰克对秘书说道,“另外,珍妮丝,谢谢你的时间。”
【小题1】小说多次提及“谜团”有何作用?(4分)
【小题2】指出文中“男人的影响”的内涵。(4分)
【小题3】装在金色小盒子中的纯金手表象征什么?为什么贝尔瑟先生委托律师在其离世后才将它寄给杰克?(4分)
【小题4】请简要谈谈小说带给你哪些启迪。(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八千岁
汪曾祺
①他是靠八千钱起家的,所以大家背后叫他八千岁。他如果不是一年到头穿了那样一身衣裳,也许大家就不会叫他八千岁了。总是一身老蓝布,年复一年。有些地方已经洗得露了白色,打了许多补丁。长度一律离脚面一尺。八千岁有八千岁的道理,衣取蔽体,下面的一截没有用处,要那么长干什么?
②八千岁开米店。店堂里一块竖匾:“食为民天”。竖匾两侧,贴着两个字条,“僧道无缘~概不做保”。和尚来化缘,一看“僧道无缘”四个字,也就很知趣地走开了。不但僧道无缘,连叫花子也“概不打发”。叫花子知道不管怎样软磨硬泡,也不能从八千岁身上拔下一根毛来,也就都“别处发财”。
③宋侉子是个世家子弟,吃喝嫖赌,无所不为,特别爱养骡马。没几年就把祖产挥霍去一半,干脆做起了骡马生意。他相骡马有一绝,一次只买几匹,但要是好的,很大的价钱买来,又以很大的价钱卖出。那一年,他带回两匹大黑骡子,来看的人不断,一问价钱,就不禁吐了舌头。八千岁带着儿子到宋家看了看,心里打了一阵算盘。他知道宋侉子的脾气,一口价,当时就取了八百大洋,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达件事哄动全城。一连几个月,八千岁买骡子的壮举,成了大家茶余酒后的话题。
④八千岁每天的生活非常单调。量米、看稻样,没什么事的时候,他就到后面看碾坊。这年头大部分米店都已经不用碾子,改用机器轧米了,八千岁却还用这种古典的方法生产。他舍不得这副碾子,舍不得这五匹大骡子他不看戏,不打牌,不吃烟,不喝酒,食谱非常简单,顿顿都是头糙红米饭。菜是一成不变的熬青菜,有时放两块豆腐。稻仓里有许多麻雀,宋侉子有时拿扫帚拦空一扑,能扑下十几只,说这是下酒的好东西。八千岁可不吃这种东西,有什么吃头!
⑤八千岁万万没有想到,他会碰上一个八舅太爷。
⑥八舅太爷是个无赖浪子。初中毕业后,上了一年美专,都没上完,却入了青帮,从此就无所不至。后来混进了军队,在军队中很“兜得转”。抗战军兴,军事第一,他到了哪里就成了这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只要他一拍桌子,骂一声“汉奸”,就可以拉出去枪毙,没人敢惹他。
⑦他还很风雅。谁家有好字画古董,有借无还。他也不白要你的,会送一张他自己画的画跟你换。他不是上过一年美专么?他有一匹鸟骓马,请宋侉子来给他看看,嘱咐宋侉子把自己的踢雪鸟骓也带来。千不该万不该,宋侉子不该褒贬了八舅太爷的马。八舅大爷问:“你那匹是多少钱买的?”宋侉子知道反正这匹马保不住了,就顺水推舟,很慷慨地说:“旅长喜欢,留着骑吧!”——“那,我给你画一张画吧!”
⑧宋侉子拿了这张画,到八千岁米店里坐下,说不出话来。八千岁劝他:“算了,看开一点。”宋侉子只好苦笑。
⑨没想到,过了两天,八舅太爷派兵把八千岁“请”去了。八千岁只来得及跟儿子说一句:“赶快找宋大伯去要主意!”
⑩宋侉子一了解,案情相当严重,是“资敌”。八千岁有几船稻子,运到仙女庙去卖,被八舅太爷的部下查获了。仙女庙是敌占区,别的粮商都是事前打通关节,八千岁没有花这笔钱。宋侉子知道这是非花钱不能了事的,就转弯抹角地问。“至少得罚一千现大洋。”宋侉子说:“他拿不出。你看看他穿的这身!”“包子有肉,不在褶儿了。看你的面子,少要他二百!他肯花八百块钱买两匹骡子,还不能花八百块钱买一条命吗!”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八千岁之所以叫“八千岁”,是因为他的穿着方式和外在形象经年不变、简朴破旧,尽显顽固老态。
B.文章以八千岁与宋侉子的友谊为主线,叙述了八千岁的人生变化过程,反映了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人情世态的微妙变化。
C.八千岁两次掉泪,意味深长。既有钱财被敲诈的悲伤,也有对自己长期明哲保身几乎无人可托的悔意,以及对八舅太爷大肆挥霍敲诈所得的痛心。
D.八千岁被抓后托宋侉子拿主意,宋侉子也为营救八千岁挺身而出,是因为两人在长期的生意和生活交往中形成了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的关系。
E.八舅太爷强占他人字画古董却又送一张自己画的画交换,体现出“盗亦有道”,虽行为不堪也要讲究江湖道义。
【小题2】请结合文章①—④段的内容概括作品中八千岁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并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题为“八千岁”,却花费较多笔墨叙写宋侉子,请简要分析这一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理解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并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
“给我去叫一碗三鲜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习家池的修禊习俗
刘克勤
修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说:“禊者,洁也。谨按《周礼》男巫掌望祀,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但从《诗经·溱洧》来看,修禊由纯祭祀活动逐步演变为带有节日性的活动。三月桃花盛开,百花馥郁,河水荡漾,水盈碧泛,阳光明媚的时候,郑国的青年男女到溱洧两水上沐浴,以洁身除秽邪之气,临别互赠花草。《韩诗》载:“郑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这应该就是修禊的前身。
但是到了两汉,修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减少了很多,祭祀只是象征性的,在水曲隈处喝酒吟诗成主要内容,成为一种官民同乐的高雅有趣的节日活动。到了宋代其内容已经是根据喜好随意增减了。文人雅士多曲水流觞,临河赋诗歌咏。一般民众则游春踏青,赏览春光。
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禊集会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王羲之父子、谢安、孙绰等共 41 人在山阴(今绍兴)兰亭举行的。贤士名流分列两岸,参差坐于茂林修竹中,曲水赋诗,纵酒狂欢。王羲之作《兰亭集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但影响巨大波及全国的修禊活动是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的三次“红桥修禊”,主持者皆为名士,参加者近万,规模空前,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盛举。其方式是在洗濯后,列坐水畔,随水流羽杯,举觞吃酒,吟诗作词。
襄阳也是一个有修禊传统的地方,而习家池就是主要的修禊地点。《湖广通志·襄阳府》载:“县东十里,有白马泉,晋习凿齿居焉,因名习家池。”宋祝穆撰《方舆胜览·襄阳府》载:“每年三月三日,刺史禊饮于此。”六朝时的《荆楚岁时记》云:“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水滨,为流杯曲水之饮,取黍曲菜汁和蜜为饵,以厌时气。”
襄阳习家池修禊习俗极可能源于东汉。但是,从东汉到隋没有文字记录。发现最早的修禊诗文是孟浩然《襄阳公宅饮》诗:“窈窕夕阳佳,丰茸春色好。欲觅淹留处,无过狭斜道。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写修禊之时,习家池风景无限。“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则写禊饮者的神态和曲水流觞的场景。
记载比较详尽的一次习家池修禊是清道光五年(1866),习家池改扩建及灌溉工程完成,应官民要求,太守周凯亲自主持了这次庆祝落成暨修禊活动。是日,习家池松簧交翠,桃柳夹岸,泉涌石洑,潺湲邅回,七十多位嘉宾、耆旧、士人、幕僚列坐池滨。曲水流觞,大家各赋诗一首。可惜这些诗今日未能目见。从周凯其它诗中我们约略可见,“盈盈水一泓,清浅鉴毛发”“胜事不可追,兰亭久消歇”“烹泉坐池上,默默问残碣”,便勾勒出当时的情景。这次修禊,成为襄阳历史上传为美谈的盛事。
孟浩然诗曰:“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襄阳,胜迹如林,修禊之事为何独情于习家池?习家池亦称高阳池,乃东汉初襄阳侯习郁所修建,为中国私家园林鼻祖。此处藏气聚风,名士辈出,为文人骚客垂青偏爱。高僧曾在此“弥天”,孟浩然有涧南居;李太白且醉池上亭,杜工部清思汉水上;李商隐曾共山翁把酒时,皮日休十宿高阳忘却回;白居易赋诗借良驹,欧阳修《醉翁亭记》续新词。习家池为文人雅士提供了最好的山水环境。他们的逸志闲情,往往在乐山爱水中,托酒而出。“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故习家池有“醉酒诗千篇”美誉也。习家池修禊,在乎山、在乎水、在乎酒、在乎意境矣!
(摘自《楚天都市报·文艺版》,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修禊习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从《诗经》及相关资料来看,修禊是由纯祭祀活动逐步演变成后来带有节日性质的活动的。
B.到了两汉时期,修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减少了很多,祭祀只是象征性的。
C.兰亭集会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禊活动,发生在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为此作《兰亭集序》,字如蛟龙之舞,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D.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举行的三次“红桥修禊”活动影响巨大甚至波及全国,主持者多为名士,参加者近万,规模空前。
【小题2】下列对襄阳习家池的修禊情况的介绍不当的一项是 (   )
A.襄阳习家池修禊习俗极有可能源于东汉,也可以说可能是从习家池修建起来,这里的修禊习俗便渐渐兴起。
B.襄阳习家池举办的修禊活动从东汉到清代均有相关记录,比如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男巫掌望祀,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就是记载习家池修禊仪式的。
C.唐代孟浩然的《襄阳公宅饮》诗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记录了习家池修禊习俗的文献,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D.清代襄阳太守周凯于道光五年亲自主持的习家池修禊活动是文献记载比较具体的一次修禊活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修禊活动产生后形式渐渐发生了变化,但直到明清都保留了洁身、饮酒作诗、游春踏青等高雅趣事的习俗。
B.到了宋代修禊活动的内容可以根据喜好随意增减,原本作为节日余兴的活动却成为了主要内容,人们常常曲水流觞、临河赋诗、游春踏青、赏览春光。
C.襄阳习家池为历代文人骚客垂青偏爱是因为这里风景优美并且修禊习俗活动的举办为他们提供了抒发性情的平台。
D.清代襄阳太守周凯于道光五年亲自主持的习家池修禊活动和兰亭修禊一样也仅仅是一次文人名士集会,此外没有其他的缘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记者日前在上海采访时看到,早晨7点半,嘉定区赵巷村的垃圾投放点热闹而有序。

志愿者顾彩娥热情招呼前来扔垃圾的居民赵根发,熟练地扫码登记。“滴”的一声后,赵根发收好自己的“绿色账户”二维码,在垃圾厢房配置的洗手台前一边洗手,一边对记者说:“月底我的‘绿色账户’就能有五六百积分,可以换牙膏、洗衣粉等生活用品。”

“绿色账户”是上海市在垃圾分类激励机制上的创新,向参与垃圾干湿分类的家庭发放。居民只要每天早晚定时定点正确分类投放垃圾就可以获得积分。积分可兑换物品或购物优惠券等。如今,上海的“绿色账户”已经发卡500多万张。

能烂在地里的就是湿垃圾,不会烂的就是干垃圾——简明两句话,居民们记得滚瓜烂熟。有居民说:“垃圾没分类都觉得不习惯了。”

居民垃圾分类投放仅仅是第一步。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等多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为严防“源头分类、中端混运、后端混合”问题出现,江苏省苏州市加强监督考核,通过第三方单独收运可回收物及有害垃圾等措施,加强对既有分类小区的长效管理,重点加强对混收混运的监督管理。

该市还在“苏州垃圾分类”微信平台开设了混收混运举报通道。市民如果发现混合收运行为,就可以直接在平台上进行检举监督。对于发现混收混运的居民小区,当地将取消垃圾分类小区称号,进行通报批评,并给予举报市民200元的现金奖励。

上海、厦门、西宁、广州等近30个城市出台了垃圾分类相关法规条例或管理办法,对垃圾分类链条上各相关方责任进行了明确。

(摘编自《推进垃圾分类,推动绿色发展》,《人民日报》2019年6月6日)

材料二:

(摘编自“人民论坛”)

材料三:

(摘编自《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

材料四:

日本垃圾分类是世界公认的成功典范,日本基于本国资源特点在多年实践中形成了以公民参与为中心,社会各界全方位参与的垃圾分类协同治理机制。这一机制的成功构建,是日本垃圾分类处理成功的最大秘诀。

垃圾分类之后,不同垃圾于何时、何地投放,各类垃圾的针对性处理方法,在日本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并且日本政府为垃圾的投放、回收,配设了大量的基础设施,以保障垃圾分类的施行。

日本还通过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以及建立相关的监督、惩戒机制保障垃圾分类的施行。为推动法律的施行,日本警察、公益性环保组织会联合当地住民,对居民和企业的不合法行为进行劝导和纠正。不按相关法律分类丢弃或者不按规定的场所、时间正确丢弃,垃圾将会返送回去;此外,对拒不改正或恶意扔撒垃圾的企业管理者,则会受到行政处分。

推动垃圾分类治理,离不开宣传与教育。日本建立了政府带头社会各界积极响应的宣传教育体系,对全体公民进行系统而细致的环保和垃圾分类宣传与教育。多年的宣传教育增强了民众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意识,同时也教育民众如何科学分类,并形成了良好的垃圾分类管理的舆论环境。现在,将垃圾进行分类已经成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摘编自《日本垃圾分类处理经验:资源化利用是趋势》,《新京报》2019年5月31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垃圾分类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了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明确责任,监督管理,缺一不可。
B.上海市为激励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给参与垃圾干湿分类的家庭发放“绿色账户”,获取的积分可兑换物品或购物优惠券等。
C.江苏省苏州市对混收混运加强监督管理,最主要的措施是让市民发现混合收运行为,直接在“苏州垃圾分类”微信平台上检举监督。
D.日本垃圾分类处理成功的最大秘诀就是基于本国资源特点形成了以公民参与为中心,社会各界全方位参与的垃圾分类协同治理机制。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只有不到四成的人会先进行垃圾分类,所以大多数老百姓并不认可垃圾分类,在处置生活垃圾前分类回收率不高。
B.受访者认为影响自身垃圾分类的主要原因是“小区没有分类垃圾桶”和“垃圾集中转运时不分类,所以没必要分类投放”。
C.“不知道怎么分类”的人数占受访者总数的36.5%,说明公众缺乏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这也是阻碍垃圾分类推行的原因之一。
D.处置生活垃圾“既分类又回收”的人数占受访者总数的17.17%,表明我国的垃圾分类已初有成效,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小题3】根据以上材料,我国可以从哪些方面积极有效地推进垃圾分类的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