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题。
默契合作的“黑牡丹”
于丽萍
黑鹳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野禽之一,目前的数量十分稀少。它的外形酷似鹤、鹭,长嘴长腿,一对翅膀丰厚宽大,飞翔起来显得极其轻快优雅。它是一种大型涉禽,主食小鱼、小虾、蟹、螺和蛇类、蛙类等,白天喜欢在竹木掩映的河溪之畔散步、觅食和小憩,晚上则成群栖息在高高的树桠上。它体长1米左右,雄鹳除腹肋部的羽毛是纯白色之外,其他与雌鹳一样,均呈深黑色,并泛出一种浓淡变幻、富丽秀美的紫青色光泽,曾被称为鸟中的“黑牡丹”。
黑鹳是一种十分友爱的野生禽类,配偶之间在共同生活中,合作得十分默契,特别是协力捕鱼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中,一对比翼飞来的“黑牡丹夫妇”徐徐降落在清流溪畔。个头稍矮的雌鹳,首先警觉地前后扫视一番,就跨入一段较为狭窄的溪中,缩起长脚,静静地伫立着,做好守溪待鱼的准备。个头高大的白肋黑鹳,一直用温柔的朱红色圆眼,看着雌鹳做好了准备,便展翅飞到水面较宽的溪水上游,放开两条健壮的长腿,使劲扑打着翅翼,快速地从溪中朝下奔去,身后溅起了一道白练,“哗哗”地响个不停。溪中的鱼儿,受到雄鹳的惊扰驱使,无不惊恐万状,成群结队地顺流逃选,自然要冲过雌鹳守着的浅水窄口。于是,恭候在一旁的雌鹳,只需举“颈”之劳,便可啄住活蹦乱跳的小鱼、小虾,当做美味。当雌鹳在下游吃饱之后,就会飞向上游,让雄鹳去守口,自己到上游赶鱼下来,让雄鹳也美美地享受一番。
当然,除了抓小鱼、小虾当“点心”外,“黑牡丹夫妇”还能抓鳝鱼当“大餐”呢。
生活在水田、沼泽淤泥中的鳝鱼,善于拱泥入洞,隐居其中。生性孤癖的鳝鱼,只在夜间出来觅食,白天一般躲着不出来。对于涉禽来说,黄鳝的外表溜滑,易于吞吃,且营养丰富、热能耐久,是难得的美味佳肴。夏秋之交,鳝鱼特别肥腴,自然会成为“黑牡丹夫妇”的捕食对象。“夫妻”俩成天徜徉在黄鳝出没的荒沼野塘中,常以自己的长喙当做犁头,耐心犁开洞穴,寻找着鳝鱼起居留下的蛛丝马迹。一旦发现鳝鱼的泥穴,双方就会轻轻地拍起“翅语”,并配以短促的低叫,示意齐心协力。于是,两只黑鹳摆开围堵的架势,轮番对着泥穴口察看。如发现成功在望,雄鹳就跃入水中,使劲将长喙插入泥穴,朝两边翻动;雌鹳则屏息静气地严阵以待,准备举喙擒捉受惊逃出来的鳝鱼。由于鳝洞一般都打得很深,很难挖掘,雄鹳经常要累得抬头小憩,只好由雌鹳来继续完成。经过反反复复的轮流苦战,终于逼得鳝鱼夺路逃窜。这下子正中“黑牡丹夫妇”的下怀,两鹳立即伸颈夹击,才将鳝鱼擒拿到嘴。
当然,这种功到垂成的概率还是很小的,因为鳝鱼也是个聪明的求生者,常常是“狡兔三窟”。当“黑牡丹夫妇”在洞外忙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滑溜溜的鳝鱼早已悄悄溜走了。“夫妻”俩运气不好,苦苦地折腾了大半天,却是徒劳无功。遇到这种情况,雄鹳便显得暴躁不已,连连仰天长鸣,并使劲儿用翅膀抽打着水面。雌鹳却很有耐心,常常柔声柔气地应答着,紧紧地依偎在“丈夫”的身旁,不停地用翅膀梳理着“丈夫”的羽毛,极力安抚它。经过雌鹳一番安慰,雄鹳的情绪开始稳定下来,恢复了平静。接着,就交头接耳一番,似乎又有了好主意。一会儿,双双展翅飞起,在绿野清流的视野里,两只优雅的“黑牡丹”飞向新的地方。
(选自《科学之友》2009年第4期)
【小题1】本文第二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A.
【小题2】文章最后一段说,“鳝鱼也是个聪明的求生者”,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题3】“黑鹳是一种十分友爱的野生禽类,配偶之间在共同生活中,合作得十分默契”,从全文来看,黑鹳的“友爱”和“默契”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4】作为科普文章,本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举例加以赏析(答出两条即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25: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隔年花

仲达明

母亲的离世,让他变得沉默寡言。

回到教室,他周围的气氛一落千丈。他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欢笑,甚至,他不允许别人在他面前大吵大闹。课堂上,他除了睡觉就是打盹。老师关心地把他叫起来回答问题,他就面条一样地耷拉着头站着,不说会,也不说不会。有一次课间,因为同桌和别人大声讨论问题,他红着眼站起来要和同桌打架,理由是打扰了他趴在桌子上睡觉。

班主任带着他,坐到香气四溢的紫藤长廊下面。两个人就那么静静地坐着,一直坐到一节课下课,彼此什么话也不说。到另一节课上到一半的时候,他再也忍不住了,趴在班主任的肩膀上,一直哭到下课。

好多天,他的眼泪一直窝在心里。在家里,看到原本滴酒不沾的父亲每天喝得酩酊大醉,看到从不抽烟的父亲一根接一根地抽烟,好几次,他都差一点和父亲发生冲突。夜晚,他一个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他知道,这个残缺的家,也许再也没有以前的温暖了,而他,必将从这里走出去,走出这个曾经给他无限幸福如今却又给他无尽痛苦的家园。

离家的前一天,父亲拿出母亲在世时准备春天播种的那半盆花种,放到夕阳下的磨盘上散潮,然后又一个人出去找酒喝了。他气极了。在那半盆花种上做了手脚之后,他收拾收拾行李,回学校去了。

两个星期以后,当班主任陪他再回到家的时候,看到的却是紧闭的家门。邻居把他父亲留下的几百元钱塞到他的手里,告诉他,父亲种下一亩多地的花种,竟没有发出一个芽,一气之下,出去打工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在班主任的照顾下,他情绪好多了。放假前的一天,窗口的同学告诉他有人找他,出去一看,竟是几个月不见的父亲。那一刻,他想告诉父亲所有的真相,但在父亲面前,他却说不出半句话。父亲只是用力地搂着他①

寒假,他和父亲聊起外出的原因,父亲再次提到那些没有发芽的种子。他安慰道,也许那些种子太过悲伤了,要等悲伤消尽才能长出芽来。

父亲“嘿嘿”地笑了一阵②,说也许是吧。人也一样,你看前一阵子我不是又喝酒又抽烟嘛。

春节过后,他说服父亲,不要出去打工,和邻居们一起种花,这两年花的行情看好。他再三提醒父亲,那块没有出芽的花地不要动,再给它一次机会,如果还不出芽,到秋天再从其他地里移小苗栽上。

父亲听从了他的建议,没有出去打工,也没有动那块没有发芽的田地。

几场春雨过后,那块空了一年的地上,竟长出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意。父亲在一个雨天,挽着裤管,披一件白色塑料雨衣,骑着一辆半旧的自行车,到学校里找到儿子,欣喜地告诉他,那块地,终于发芽了。

他看着激动不已的父亲说,那是隔年花。

父亲根本不知道那块地里种子隔年发芽的原因。他在绝望的时候,把父亲准备第二天用来种的种子在锅里炒到半熟;第二年春天,又新买了一些花种,洒到那荒了一年的土地里。  

他在一篇作文里说,自己就是一朵隔年花。作为语文老师的班主任,为他的作文打了最高分。因为,一朵隔年花盛开,一定要经历一个严寒的冬天。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小说中的班主任是一位富有智慧的老师,请简要分析。
【小题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父亲什么样的情感和心理?
【小题3】“他再三提醒父亲,那块没有出芽的花地不要动,再给它一次机会,如果还不出芽,到秋天再从其他地里移小苗栽上。”这段叙述在小说情节的展开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4】试探究小说以“父亲的隔年花”为题的深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上海世博会探索经济转型与城乡互动之道
世博网8月25日消息:8月的上海世博园烈日当空、人潮涌动。过去的3个多月里,累计已有4400万人次参观者,感受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滚滚车轮”。
“经济转型与城乡互动”成为来自五大洲的世博会参展方所共同关心的问题。首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成为人类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试验场”。

2010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与国际金融危机的余波相遇,在全球各经济体经受危机考验的同时,中国与其他国家相似,都希望在世博会上探寻新一轮的经济转型之道。
8月的上海黄浦江畔,夜色醉人,水光旖旎,这座正在建设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的中国特大型城市,经过两年多的综合改造,一个百年外滩以一个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了世人的面前,在新建地下车行道的同时,还休闲空间于民。
40年前,相似的一幕在德国港口城市杜塞尔多夫发生。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杜塞尔多夫案例告诉人们,这座传统的“钢铁之都”是如何把握时机转型为服务型城市的。
上世纪70年代,面对工业萧条,港口不再盈利的重重困境,杜塞尔多夫政府决定转变港口职能,引导当地居民回归莱茵河边。新建的莱茵河岸隧道总长2公里,每天有55000多辆车能够从地下隧道行驶。在隧道之上,新建的莱茵散步长廊每年举办各种展览,令游客流连忘返。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一些“老牌”大型城市,随着经济迅猛发展,能源、交通、生态等要素的局限性逐步突显。增长模式的转变成为摆在城市可持续发展面前的一道难题。传统工业化城市如何转型、新兴城市的快速扩张如何变得科学、产业结构如何调整等,都是处于快速工业化、后工业化过程中各国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世界许多城市的转型经验也表明,新兴产业对城市转型至关重要。”华东师范大学世博研究院院长林拓说。

上海世博会瑞士展区总代表乌利·希克对记者说,城市的每一个“自我循环”,都离不开乡村的支持;今天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所关注的经济转型问题,与良好的城乡互动也有着紧密关联。
城乡之间的良好互动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美好愿景。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专门开辟了一方“乡村”小天地——来自中国浙江宁波的滕头村在此展示。它代表9亿中国农民和32亿世界各国农民所在的农村,诉说“融城之梦”。
走进宁波滕头案例馆,不仅可以在岁月走廊上,聆听到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从立春到大寒的“天籁之音”,还能欣赏到蓝天白云、鸟语花香,切身体验乡土生活的真朴闲趣。
“村庄”入选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本身就预示着世人对城市命题的反思。无独有偶,西方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希腊在本届世博会上也展示了其对农耕文明的重视。
希腊驻上海总领事馆官员海恩富说,农业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没有乡村,没有乡村对城市的供给,人类的生存、生活将停滞。“希腊在本届世博会上,展示国家对于乡村的尊重,希望带给更多人启迪。”
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城市化伴随着人类的文明脚步而来。在中国,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只有18%,而到2010年,将超过48%。而在全球,到2030年,世界城市人口可能将占总人口的60%。
进入21世纪的中国,在高速融入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面临如何摆脱“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如何处理好“城乡二元结构”等一系列挑战,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世博会,是一个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城市发展和城市化经验和教训的好地方。”经济学家樊纲说,尽管世界各国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但“期盼更高质量的生活”是人类追求城市化的动力所在,这是应与肯定的。
世博会期间,前来上海参加书展的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强调,在推进经济转型、二元结构等问题时,必须摆脱“把GDP当作政绩”的惯性思维。
在世博园,人们所看到宁波滕头村案例,就试图摆脱城市化进程中的“唯GDP论”。为保持“村在景中、景在城中”的生活模式,近年来当地已拒绝了50多个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合作项目。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最终还是要依靠人的思想转变,进而带来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中共上海市委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王战曾说,“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本届世博会对于孕育人类新的生活方式,意义深远。”
【小题1】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这篇新闻报道没有对上海世博会的盛况作过多交代,而是通过典型案例和专家评论着重探讨了世博会提出的问题,使文章更具深度。
B.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如何转型,这既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也是拥有许多新兴城市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
C.在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上,东西方国家却不约而同地表示出对乡村的重视,这说明城乡互动逐渐消除城乡差别,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
D.世界各国城市化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中国在高速融入全球城市化进程时,真正需要关心的问题应该是如何拥有“更高质量的生活”,而不是GDP的增长。
E.文章通过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多处对比论述“经济转型与城乡互动”,既体现出这一问题的历史性,也体现出这一问题的普遍性。
【小题2】文章开头两自然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结构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6分)
答:  

【小题3】新闻主体部分有三个章节,请给一二节各拟一个小标题,每个在20字以内。(6分)
答:   

【小题4】从这篇新闻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弊端。结合文本谈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8分)
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企业家为什么越来越重视书画文化
书画艺术源远流长,中国书画涵盖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哲学、美学与历史。2000多年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中国书画形成了其自身独立的艺术体系与艺术规律。中国书画代表的是中国文化,如果失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中国书画艺术也就不复存在。
经营企业也是如此,特别是经营适应中国国情的企业,更是要有哲学思想的底蕴。未来企业的竞争就是文化的竞争,现实呼唤有文化内涵的企业家。同时,书画艺术还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对促进人们的思想大解放和发展先进文化的巨大作用。
用心的企业家总是能从书画艺术中汲取营养,运用在企业经营管理上。建筑、园林中讲究空间的曲折处理,“虽数间小筑,必使门窗轩豁,曲折得宜”。体操、武术中的一招一式,刻意塑造刚柔之美。墨分五色的笔墨技法之理,以及中国书画家们经常提到的“师法自然”等等,与构建什么样的企业组织、人际关系、管理风格如出一辙,都明显地体现了中国书画、企业管理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之间存在的渊源关系。
企业家学习书画,爱好书画,并非是人人都要成为书画家,而是重点在于陶冶身心,培养开朗豁达、自信率真、高瞻远瞩的性格特征。有的企业家本身就是书画家的当然更是求之不得。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企业家更能赢得人们的尊重,一个擅长书画的企业家更容易左右逢源。可以说,在商业氛围越来越浓的时代,企业家反而越来越重视书画文化,这正是现代企业家作为领导者在个人品味方面的升华,也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成功离不开良好公共关系的建立,以收藏、观赏或馈赠高雅艺术品作为创建良好公共关系的栽体,已经越来越为企业所重视,而且也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企业收藏书画有助于提高整个企业的形象,将企业的层次提高到文化层面的最高境界,同时超越了企业之间的行业界限,促进企业的沟通,有助于企业的实际经营和发展。   
企业收藏书画本身也是一种投资、集资、融资、增值的手段,书画艺术品是“软黄金”。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已被国内众多的企业家所认同和接受。中国有句古话:“宅有书画家不穷。”、对于企业而言也是如此,收藏一段时间,待到时机成熟将手中的艺术品出手,再转而买自己更为中意、有更高回报的艺术品。而通货膨胀肆虐,遭遇经济危机之时,书画较于货币资产更为保险。
当然,书画作品的最终价值还是决定于画家的思想境界与人生境界、内在修为与外在境遇。书画家应具有综合素养与创造能力,书画之外还要具备思想高度、文学修养等等。因此,作为收藏者的企业家也应具备相应的眼光和判断力。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书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书画涵盖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哲学、美学与历史,且具有自身独立的艺术体系与艺术规律。
B.中国书画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经营适应中国国情的企业家可以从中汲取哲学思想的内涵。
C.中国书画中蕴含的“师法自然”等与企业家构建企业组织、人际关系、管理风格存在渊源关系。
D.中国书画固然具有投资价值,但想收藏中国书画的企业家也应该具备相应的眼光和判断力。
【小题2】文章说,“书画艺术晶是‘软黄金’”。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小题3】企业家越来越重视书画文化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周婶

华东联大有一个周婶。 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在草地上(当地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

周婶叫学生,呼之曰先生。但没有一个先生知道周婶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周婶人很老实。虽然没有知识,但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学生洗了衬衫晾在外面,被风吹跑了,她捡了,等学生回来时交出。除了下雨,她一天都是在屋外劳作。

周婶养了二十来只鸭。联大到处是青草,草里有昆虫蚱蜢种种活食,这些鸭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个月,周婶就挎了半篮鸭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蛋大,红润好看,卖得很快。

周婶虽然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但是关乎大学的一切,她可一点都不清楚。但是她隐隐约约地知道,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

先生们现在可没有赚大钱,做大事,而且越来越穷,找周婶洗衣服、做被子的越来越少了。大部分先生非到万不得已,不拆被子,一年也不定拆洗一回。学生外貌,更是不修边幅,衣衫褴褛,囚首垢面,跟一个叫花子差不多。周婶看到这些先生,常常跟女儿说:“可怜!”

来找周婶洗衣的少了,她还有鸭,而且她的女儿已经大了。 女儿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这司机是下江人,除了他学着说云南话:“为哪样”、“咋个整”,其余的话,她听不懂,但她觉得这女婿人很好。他按月给周婶送钱。下江人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周婶胖了。

联大有个叫银昌焕的,学经济系的。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的东西的下面。学生离不开纸。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但银先生从不花这个钱。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出让衣鞋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这些启事、告白总不是顶天立地满满写着字,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银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他还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他大概是相当笨的,因此,每晚都开夜车。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他按期买了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借了周婶的鼎罐,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因此,人们送给他一外号,这外号很长:“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银昌焕倒不在乎。 你们爱调侃,爱当笑话说,说去吧!于银昌焕何有哉!银昌焕已经在重庆找好了事,过两天就要离开华东联大,上任去了。

周婶丢了三只鸭,一只白鸭,一只黑母鸭,一只花鸭。这三只鸭不是一次丢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不知怎么丢的。早上开鸭窝放鸭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了。周婶到处找,也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鸭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方言“的”)鸭呢?我口乃鸭呢?……”

周婶的女儿回来了。周婶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她明白出了大事了。她的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周婶失魂落魄,有点傻了。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还得吃饭,还得每天把鸭放出去,关鸭窝。还得洗衣服,做被子。有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周婶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

这几天周婶常上先生们的宿舍里去。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一件鱼网似的毛衣,一个压扁了的脸盆,几只配不成对的皮鞋——那有洞的鞋底至少掌鞋还有用……这些先生就把周婶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挑完了,周婶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们把曲尺形或凹字形的单元打扫一下。

因为洗衣服、拣破烂,周婶还能岔乎岔乎,心里不至太乱。不过她明显地瘦了。

银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周婶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

什么都没有。银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凹形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周婶借用的鼎罐。周婶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银先生打扫了一下。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鸭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周婶把三堆鸭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鸭呀!我口乃鸭呀!我口乃黑母鸭,我口乃花鸭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鸭呀!……”“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鸭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鸭呀!……”

“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鸭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

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曲、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周婶丢鸭后,并不泼妇骂街,而是喃喃自语,这主要表现周婶的胆小怕事,通情达理。
B.本文语言简洁自然,幽默轻松诙谐。记叙了两个相同生活轨迹人物的琐碎故事,写出了市井百姓生活的原味,反映出人物最真实的心理和脾性。
C.小说开头写周婶的勤劳、老实、洁身自好等特点,是为了让银昌焕的不善和丑恶更加彰显,以唤起读者对他的更强烈的鄙视、憎恶。
D.周婶尊称学生为先生,大学生并不知道周婶的身世,银昌焕甚至还偷吃周婶的鸭,作者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说明联大学生的自私自利。
【小题2】周婶这一形象与鲁迅先生笔下祥林嫂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两人命运的根源却实在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小题3】小说是如何塑造银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