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两个人的火车站
阿成
山坳站是一个小站,这些年来总是他们父子两个在小站上值班。没有人愿意到这个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小站来工作,有人甚至认为到这个深山沟里的小站工作等同于流放。的确,这里的冬天像寒冷的西伯利亚一样,占去了大半年的时间。
在儿子的印象中,父亲对深夜驶过的那列客车相当看重。那是一列每三天才从小站这里快速通过,开住南方的旅客列车。即便是到了儿子值班的日子,父亲也一准会整装出来,迎送这列客车。他真搞不懂,父亲为什么对这列客车情有独钟。
一日,儿子忍不住问父亲,那列去南方的车从没在咱们这个小站停过吗?
父亲说,二十多年前,那几天夜里下大暴雨,临时停过一次……
小赵从十八岁上岗以来,从未离开过这个小站,但也从未消逝去城里看一看的梦想。
是后来发生一件事改变了小赵循规蹈矩的生活。
那是个冬天。山外沿线发生雪崩,那列途经这里去南方的旅客列车被困停在了小站上。
列车停下以后,从车厢上下来一个穿着铁路制服的姑娘。她看见小赵在注视着她,便笑着冲小赵摆摆手。小赵完全被她的清秀美丽的容貌惊呆了。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小赵接到了发车的命令,紧接着那个穿着铁路制服的姑娘也上了车。客车缓缓地启动了,小赵清晰地看到那位穿铁路制服的姑娘正站在车门那儿向他敬礼。
火车驶去了,渐渐消失在夜的风雪之中。
小赵突然觉得这个穿制服的姑娘很面熟,好像在哪里见过。后来他终于想起来了,他曾在父母唯一的那张合影上见到过她。照片里的妈妈也穿着铁路制服。小赵在心里惊叹道,啊,她和妈妈太像啦……
从此,每当这列客车将要行驶来的时候,小赵就提前提着信号灯等在站台上,父亲看到后并没说什么,只是独自回到小站的屋子里,驼着背站在窗户前叭达叭达吸着旱烟。多少年来,父亲曾多次在这列客车上见到过这样的南方姑娘——在东北人的眼里,身材窈窕的江南女子和川妹子们,她们长得彼此几乎是一样的。
每当这列客车从儿子的身旁风驰而过的时候,儿子肯定要睁大了眼睛仔细地观察着那一节节车厢的车门。
客车照例呼啸着从小赵身边飞速地驶过去了,那个车门照例空空地亮着,连个人影也没有。
不当班的时候,小赵喜欢一个人坐在房子的外面吹柳树哨。他跟父亲的话越来越少了。
那天是个好天儿,父亲提着两瓶酒破例去了南面雪山后面的山坳村。
很快,山坳村有人过来提亲了。只是小赵一个也没有看好,一副没有心情的样子。
父亲似乎一夜之间就老啦,背驼得更厉害了,咳嗽也越来越多了。一天的早晨,他拿起电话,向调度室报告说,唉,我老啦——
终于得到了铁路局人事部门的通知,父亲可以退休了,他们将再给小站派一个年轻人过来。那个人事干部在电话里笑着说,是个挺秀气的姑娘哪。还补充说,这是调度室的几位老调度向人事处推荐的。你儿子老大不小啦,该成家啦。
三十年前,父亲同样接到了铁路局人事部门的通知。说他们将给小站再派一个年轻人过来。那个人事干部在电话里笑着说,是个挺秀气的江南姑娘。你们好好处吧,别让我们这些当红娘的失望。失望倒没失望,但是,那位南方姑娘在小站上只做了三年,她所有的新鲜和浪漫一点一点地在寂静的山坳里蒸发后,变得精神恍惚起来,脾气也越来越坏。她无法忍受小站日复一日的单调生话。最后,她决定离开这里,将自己的儿子留在小站上。她走的那天夜里,天正下着大暴雨,恰好那列去南方的旅客列车因山外发生泥石流临时停在小站上。她想,这是天意啊。于是,她快速地收拾了一下自己的衣物,最后亲吻了一下熟睡的儿子,随即冲向站台。
站台上,老赵正提着信号灯站在自己的岗位上。她冒雨跑了过去,说,我走了,你保重,还有咱们的儿子!老赵愣在了那里,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女人冒雨冲上车厢。此时此刻,老赵只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铁路上有铁的纪律。
女人走后,铁路局的人事部门又陆续派了几个人到小站上工作,但是,没有一个人干长的,最多挺个一两年就走了。直到儿子长大,填了一个表,成了小站上的另一名正式的铁路员工。
岁月如风,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
深夜,那列驶往南方的旅客列车很快又要从小站经过了。老赵看到儿子正全神贯注地搜寻那列驶往南方的客车上每一个亮着灯的车门。老父亲看这种熟悉的情景时,缓缓地流下了泪水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山坳站是一个只有父子两人值班的小站,它自然环境恶劣,几乎与世隔绝。小说以此为舞台,交代老赵父子的生存环境,展开小说的故事情节。
B.老赵的妻子趁着山外发生泥石流、去南方的旅客列车被困小站的机会,抛夫弃子,深夜冒雨逃离。说明她是一个贪图享受、寡情薄义的女子。
C.小赵邂逅姑娘后,与父亲的话越来越少。这个细节表明小赵性格内向,不善言语,与父亲产生了矛盾,只能以吹柳树哨的方式排遣内心痛苦。
D.那列开往南方的列车,是小说的线索。它不仅串起两代铁路人的故事,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还象征着美好、温暖、多彩、浪漫的山外生活。
E. 小说讲述了发生在深山小站的两代人的故事,歌颂了普通劳动者的高尚品质。语言朴实,却有着感人至深的力量,引发人们对人物命运的思考。
【小题2】这篇小说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指出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小题3】小说在刻画老赵这一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的结尾写到“儿子正全神贯注地搜寻那列驶往南方的客车上每一个亮着灯的车门”,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具体分析儿子究竟在搜寻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50: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文身的原初意义:中华古礼的原型
文身是我国东夷南蛮百越的古俗,东夷南蛮进入华夏,其原来的文身与古礼和风俗的关联已在五帝时代与华夏的融和中渐渐消失。而百越之地的吴在殷商末年,越在春秋末年仍以文身为俗。《墨子•公孟》曰“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这里“剪发文身”是用来治国的,不仅仅是风俗,而且是礼。墨子讲越国的“剪发文身”,是与齐桓公用“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晋文公用“大布之衣,牂羊之裘,韦以带剑”以治其国;楚庄王的“鲜冠组缨,缝衣博袍”以治其国相比较的。这时,东面的齐,南面的楚都进入到以衣冠为礼的阶段,而只有在越,仍是剪发文身。越国的“剪发文身”之礼,能与春秋时代的齐、晋、楚三国之礼并行且与之一样达到“其国治”的政治和社会效果,在于越国之礼虽然外在形式不同于三国,但在内在核心上却与之相同。从内在核心上讲,“剪发文身”这一源远流长的古礼,具有与其它古礼一样的三大共同点:
第一、文身图案与氏族的根本观念紧密相关。身之所文的,是类似于图腾理论所讲的图腾。既是氏族部落之祖先,又是氏族成员的保护神。《史记•周本纪》说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害。”文身关系到百越诸族的根本观念。
第二、文身具有百越诸族的成人礼的作用。《淮南子•齐俗训》:“中国冠笄,越人劗发。”这是从冠笄之礼的角度讲中原地区与百越地区的不同。冠笄之礼是中原诸族的成人礼。男子成年行冠礼,头上戴冠,以冠束发。女子成年行笄,用笄束发。百越诸族则是剪断头发而形成符合越礼的发式。中原成年之礼,不仅是冠笄,还有相应的服饰,同样百越的成人之礼,不仅要断发,还要拔牙、漆齿、文身。百越诸族成人礼中的文身,意味着将人的自然之躯,按社会、仪式、观念的要求加以改变,显示了自然人向社会(氏族、文化)人的生成,更重要的是,只有文,人才达到了自己的身份认同,才标志作为社会(氏族)人的完成。
第三,文身作为礼的重要功能是对人的等级差别进行外观感性上标识。《墨子》讲的越王用“剪发文身”之礼以“治其国”,越礼与华夏之礼一样,其重要功能就是对人进行等级区分。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记载黎族规定奴婢不得纹面:“惟婢获则不刺面。”《礼记•乐记》讲,“礼”的最大功能在“别”(区分)。《荀子•礼论》讲了“别”就是“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如果说,文身作为一种古礼,最初是平等性的图腾观念,然后有从生理上对人进行分类的成年礼,社会的再进一步演化,就会提升到别贵贱的等级标志。从越王的剪发文身而使越国大治看来,文身已经演进到别贵贱的功能了。
文,这种在身体上刻缕图像的行为,使自然之人变成社会之人和文化之人。文身是在仪式(原始古礼)中进行的。是仪式使文身具有了神圣性,同时文身之人在仪式中获得的神圣使之成为仪式的核心。
正是文身古礼内蕴着与后来精致化中华之礼同质的三大功能,“文”才最后演进成为中华之礼和中华之美的核心。
(摘选自《新华文摘》2015.11)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身古俗到殷商末年仍然在百越之地的吴、越流行,而且到春秋末年越王勾践还将它作为治国之礼用来治理国家。
B.齐桓公用“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之时,南面的楚也进入到以衣冠为礼的阶段,而只有在百越,仍以剪发文身为礼。
C.文身图案与氏族的根本观念紧密相关,往往既是氏族部落的祖先,又是氏族成员的保护神。例如,常在水中的越人“断其发,文其身,以像龙子”。
D.百越诸族的文身古礼按照社会、文化、观念的要求将人的自然之躯作了改变,使自然之人变成社会之人和文化之人。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越的剪发文身之礼与中原华夏之礼都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对人进行等级区分。按照荀子所说,这种区分就是让“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
B.从越王勾践的剪发文身而使越国大治看来,在那时越国的文身古礼已经从最初的在生理上对人进行分类的成年礼演进到贵贱的功能了。
C.古代百越诸族成人礼中的文身,是成人礼中最重要的一项。在那时只有“文”,人才达到了自己的身份认同,才标志作为社会(氏族)人的完成。
D.因为文身古礼蕴涵着与后代精致化中华之礼同质的三大功能,所以“文”才最后演进成为中华之礼和中华之美的核心内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国的“剪发文身”之礼,与齐、晋、楚三国以衣冠为礼一样能达到“其国治”的政治效果,是因为两种礼的内在核心是相同的。
B.从《淮南子•齐俗训》:“中国冠笄,越人劗发。”我们看到古代中原地区与百越地区成人礼的不同。中原各族男子成年行冠礼,女子成年行笄礼。
C.百越地区古代的成人礼要断发、拔牙、漆齿、文身完成了这一系列的仪式,才能够从外观感性上识别人的等级差别。
D.到了宋代,诗人范成大还在《桂海虞衡志•志蛮》记载:“惟婢获则不刺面。”这也说明了“文身”有对人进行等级区分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墓地

冯骥才

①死亡并非凄惨,并非一片空茫。死亡也是诗,是生命化入永恒的延续,这是使我每逢到国外,路经一处墓地,必要进去流连一番的缘故。它与中国坟地不同,毫无凄凉萧瑟之感,甚至像公园,但不是活人游乐而是死人安息的地方,处处树木幽深,花草葳蕤,一座座坟墓都是优美的石雕,有的称得上艺术杰作。在德国我见过一座墓,墓石两边浮雕一双巨大的耳朵。死者长眠地下,还要倾听世间的万籁,这才叫不甘寂寞。这一双石耳线条浑厚而洗练,和胖墩墩墓石协调为一个浑厚的整体。墓碑上刻着一行字:“我带不走的只有爱。”

②看来这雕刻家像死者的朋友一样了解他。

③漫步墓地间,浏览在那些树影深处、花草丛中各式各样的坟墓,真比在安特卫普的雕塑公园享受更多也感受更多。因为这里永远沉睡着无数连梦也没有、绝对安宁的灵魂。他们曾经是一个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人。此时,每一个墓穴里安葬着一个故事。小说家的故事是虚构的,他们的故事却是真实的。他们的容貌、个性、过失、业绩、命运以及真切的内心无从得知,只有任你去猜,一大片人生的想象构成墓地无限的空白。仅有的提示,便是墓碑上的铭言。我最喜欢伫立在这些陌生人的墓前,默然读着这些碑文。墓碑上很少“树碑立传”和“歌功颂德”,大多只有生卒年月,还有一句或几句话,大多是死者留下的遗言,或是他的亲友对其最后的馈赠。有几个碑文至今依然记得:

“所有的事我都快乐,包括这一次。”

“我是个酒鬼,现在才真醉了。”

“忘掉这个人的过失,记着他的好处。”

“你不认识我,我从未成功过;我的朋友都牢记我,凡事我都认真地做过。”

④常常见到墓碑前斜放着一枝鲜艳的玫瑰,或是一大束死者生前喜欢的花。那是饶有诗意的想念。

⑤在英国一处墓地,深秋天气,我见到一个老年妇女在地上拾落叶。她把精心选择到的最美最红的叶子一片片轻轻放在一座坟墓碑上的石板上。她做得好虔诚,又好像在享受着什么。我在公墓绕一圈回来,她不见了,只有墓穴上盖一大片秋叶。太阳静静晒着,好像愈晒愈红……

⑥欧洲宗教说死者要进天堂,中国佛教说死者要进地狱。进天堂快活而安详,因此西方的葬礼没有闹丧。幻想的形象是天使,不是阎罗小鬼牛头马面;祭奠用鲜花而不用瘳人的纸花。西方宗教思想讲出世,中国的儒家讲入世之道,对死的想象紧紧联系着生存现实,每到祭日便要烧纸钱纸衣纸车纸马,如今还烧纸电视纸洗衣机。中国人重实际,这也是中西文化传统的区别。

⑦夏威夷的一片墓地给我留下的印象独特。在山顶一片平荡荡的绿茵地上,放着上千块距离相等的方石板,大约一本杂志大小,这是小小石棺,是埋葬骨灰用的。据说凡是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人都可以埋葬在这里,石板上只有号码,埋葬好,就按号码把死者名字刻在前方一堵青色的墙上。这地方风景极美丽,无时无刻没有潮湿的海风轻轻吹拂,清爽而透亮。石棺是统一规格的,不论死者身份,不分大小粗细,完全相等。我忽然想起雨果在巴尔扎克墓前的一句话:“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⑧当然,凡是对死的寄语,都是对生存世界的追求。

【小题1】分析文章开头“死亡并非凄惨,并非一片空茫”这句话的作用。
【小题2】作者为什么“至今依然记得”那几个碑文?
【小题3】赏析文章第⑤段。
【小题4】第⑥段插入关于东、西方对待死亡态度的议论,有什么用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韩美林,写下一部现代《天书》

朱东君

北京的韩美林艺术馆里,有一幅书法作品占据了整面墙,足有3层楼高。其上错落排列的,字非字,画非画,更像一个个神秘的象形符号。“这就是‘天书’,都是形、音、义不全的光秦文字。韩美林老师花了三四十年时间,从全国各地的古陶厂、博物馆、古迹、古墓、古书上收集来的。”艺术馆讲解员说。开始,韩美林只是觉得这些文字字形好看,希望“看它形,养我画”。“上世纪80年代,韩老师在香港遇到启功先生,启功先生看到这个本子,觉得特别震撼,他鼓励韩老师一定要把这些字集结成册,拿出来让所有人去看、去传承。”讲解员说。

没想到这个收集的过程漫长而艰辛,把它们都以艺术的手法在宣纸上表现出来,又极其枯燥。讲解员说,“他带着写好的作品向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请教,季老也不认识这些字,便说,就叫‘天书’吧。”当时已缠绵病榻的季羡林,还为韩美林题写了书名。2008年,《天书》上册出版,收录了差不多1.5万例古汉字字形。在韩美林看来,“天书”是“中华古文化给艺术一点‘提炼’,和‘概括’的启示,撼人精魂”。他出版《天书》不是要给古文字学者做研究,而是希望普通人能感受到视觉上舒服的美。

农历猴年,中央电视台发布了春晚吉祥物“康康”,一只四肢呆板、红黄绿配色的3D猴子,马上被网友调侃为“猴赛雷”,将韩美林完全置于负面舆论中。说起这个,韩美林倒是一下子乐了。他让助手翻出“猴赛雷”的设计原稿,“你看看,我们原来设计的小猴,漂亮吧?多好玩啊!”果真,这小猴圆滚滚的,萌萌的,脸上水墨感的红绿色与皮毛的黑色非常和谐。“中央电视台找了个学生做成3D猴子,说是我设计的,大家把我骂得厉害!如果用我的原稿,全国人民不会骂‘猴赛雷’吧?”我们对这只萌猴爱不释手。“那您现在还生气吗?”“不生气,随他去。”

韩美林常说:“我的创作绝对没有重复。”他指着墙上的蓝印花布说:“你可能都不相信,我在南通一天半,设计了47个花色。”创作的速度和数量背后,是天赋、更是勤奋。“我一天能工作18个小时。”他说。聊起自己的作品,韩美林的眼睛越来越亮,聊到兴起:“走,我带你们看我的构思本。”在工作台尽头,堆着58本大开本的册子。

韩美林一辈子都是“画疯子”。他小时候偶然从家旁边的土地庙里摸到几本古书,就迷上了篆宇,用刀在石头上、木头上刻,刻得满手都是血口子。1949年,13岁的韩美林参了军,被分到烈士纪念塔建塔委员会的浮雕组,给艺术家们当通讯员。一天,书法家陈树亮看到了韩美林满桌子的篆文,很是赞赏,韩美林得到了莫大的鼓励。此后更是画疯了。1955年,仅读过3个月初中的韩美林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因为备考用功过度,考完后他的眼睛竟假盲了8天。直到年事已高,每当灵感来了,韩美林还是可以白天连着黑夜画下去,经常画到进医院。准备《天书》出版的时候,他在短短几个月里,挥毫写下1万多个古文字。高强度的工作让他大拇指和食指上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直到手指关节发炎,裏满纱布。老友冯骥才评价说:“他每一次投入都是大战。”

眼下,韩美林仍然在战斗。“八十大展”即将开幕,他要用中国国家博物馆满满8个展厅的作品,为自己庆生。等“八十大展”结束了,他也不会放慢脚步,因为全情的、艺术的“战斗”,已经成为他生命的常态。

(摘编自《环球人物》)

相关链接:

①韩关林,福娃之父。这位年近八旬的艺术大师,是中国当代极具影响力的天才造型艺术家。韩美林设计了第一轮生肖邮票中的《癸亥年》猪票,设计了第四轮生肖邮票中的《丁酉年》鸡票。他的作品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摘自郑心仪《时隔33年,他再次成为生 肖邮票的设计师》)

②我教育学生就三点:第一做人,第二有生存本领,第三要对世界有所贡献。我有过一个硕士生,愣是3年都没见到她。后来她要考博士,竟然还敢要我签字。我发火了,坚决不签,根本不承认她是我的硕士生。后来我定下一条规矩,没有2/3的时间在听我的课,我最后绝对不签字。我不能培养出“水货”让全世界笑话。

(摘自许陈静《八十功名尘与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美林用时多年,走遍全国收录先秦古文字,支撑他的动力之一是“看它形,养我画”。
B.韩美林是一个“画疯子”,备考时眼睛假盲,年事已高经常画到进医院都证明了这一点。
C.韩美林乐观豁达,面对网友调侃的“猴赛雷”事件,他却不生气,不在意,淡然处之。
D.韩美林设计了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和生肖邮票,体现出他的作品民族特色鲜明。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老友冯骥才评价韩美林说“他每一次投入都是大战”,作者认为“战斗”已经成为韩美林生命的常态,都表现了韩美林不服老的战斗精神。
B.启功鼓励韩美林一定要把古文字集结成册,季羡林将之命名为“天书”,还为韩美林题写了书名,这体现出两位大师对先秦古文字的喜爱。
C.韩美林拒绝为3年没见过面的研究生考博士签字,根本不承认这个学生,说明他在育人方面严谨认真,坚守原则,有使命感和荣誉感。
D.韩美林热爱创新,他的创作绝对没有重复,他在南通一天半设计了47个花色,他一天工作18个小时,在工作台堆着58本大开本的册子就是明证。
【小题3】文章标题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总有一朵花为你开放

叶延滨

都喜欢手上有一朵花,是别人送的。那一朵小花,也许是佳节的礼物,也许是你们之间的秘密,也许与别人都没有关系,只是你自己在山间小径漫步,信手从路旁的草坡上,摘下的一朵野菊,把它带进了你的房间,也就把山野的气味和色彩留在自己的身边。

不过,自己手.上有一朵花的时间好像总是比别人手,上有一朵花的时间少,因为“别人”有无数个,这是道数学题?不。是心理学的题目?也不。只是生活最真实的内容,只是我们忘记了安放它的位置。报上有这么一段文字:“姚明对他的朋友说:生活能选择吗?永远像现在这样,我羡慕你清闲,你羡幕我有钱。”也许不只是姚明和他的朋友有这种互相羡慕或是互相欣赏,遇到另外的情境,手上的花会长出刺,还会是互相妒忌。我们更多的不是面对姚明,因为爹妈没有给你这么一高大体魄当本钱,我们每个人更多的是面对身边的人,同事、同学、邻居以及各种圈子里的熟人。在这个时候,常常会因对方手上的“那朵花”而心生美慕,甚至心生妒忌,心生不平之怨:老天爷,怎么好事都落在他的手上!

姚明对他朋友所说的话,是老实话,但不是什么真理和高论,因为那只是一枚硬币的一面。只看到这一面,就自然产生美慕甚至妒忌之心。这句话换一个人来看,比方我,我就这么想:有钱的姚明,这下子没办法过我这样自由自在的日子了,我得感谢老天让我能有如此清闲的一段时光!于是我拒绝让我的钱包去和NBA的钱包打比赛,我愉快地安排这段清闲,读几本好书,写几篇文章,包括这一篇正在写作的短文。

这短文就是从读到姚明的话引出,我觉得姚明可爱的坦白中也有一丝不完全清醒的坦率。不是手上那只篮球才是命运赐予的鲜花,上帝既然是公正而英明的,那么,他一定也在你我手上放有另一朵鲜花,也许我们眼睛盯着别人的手,而让自己的那一朵枯萎了。

我从这一段话,想到了关于鲜花和命运的故事。看了许多二战集中营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去知晓善恶,同时也让我思索命运。在集中营恶劣的现实生活中,囚徒被剥夺了一切,而党卫军则占有了一切:阳光、食物、水甚至清新的空气,这真是太不公平了,这个世界所有的不公平都集中在这个叫集中营的地方。但是在活在这个集中营里所有人的内心里,在夜晚的梦里,却是另外的两种境遇。囚徒“拥有”希望和明天,这明天和希望是维系他们生命的最好礼物,梦里会有蓝天、草地、鲜花和解放者带来的阳光下的自由呼吸!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但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得到!而党卫军的噩梦,是绞架,是审判厅,是无休无止的追捕,只要他们活到战争结束,就实现噩梦中可怕的预言!

集中营的故事有许许多多,但所有的故事,都是上面这个事实的具体化和个别演绎。真的,当我一次次重温苦难,我增加了对生活的信心——只要活着,永远不会被剥夺得一无所有,在手上还会有“一朵花”,只是你和我千万不要忽略了“自己手上的花”,哪怕它只是梦里的自由、铁丝网外面的绿草!下面这段话是当年集中营里一名囚徒的祈祷“亲爱的上帝,别让我死在这里!请求你听我这唯一的一次!我要死在外面。我还年轻,请让我死在外面!我还想看一眼自由!请求你,让我看一眼自由再死。我知道自己不会活多久,可是,我想死在外面的草地上。”

永远不要只会美慕别人而忘记自己手上还有另外一朵“美丽的花”,相信命运在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会打开另一扇窗。一定要为生活找到理由,只要活着,就别让自己手上的那朵花枯萎了,那是命运的赐予。只要关注了手中的这朵花,你的生活就一定会变得不一样!

【小题1】文章从题目到正文多次提到“一朵花”,他分别有哪些内涵?
【小题2】第四段中,作者说“姚明可爱的坦白中也有意思不完全清醒的坦率”,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小题3】作者为什么要写集中营的事情?请简要分析。
【小题4】文章结尾,作者说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手上还有另一朵‘美丽的花’”,对此你怎么认识?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