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个时代的奢华

谢冕

①旗袍原系旗人装束,几经沿革,一脉至今。民国时期的旗袍,其大体形制沿袭了前朝旧式,却也融进了新进的时代意识,它是时代精进的形象见证。由于旗袍的发展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风貌,所以,它不仅是服饰,不仅是审美,更是文化。也许还不仅是文化,更是一种民族精神。都说中华旧邦生性守旧,其实不然。单以旗袍为例,当西方妇女界尚在推行束胸时,我们不仅毅然抛弃裹足陋习,更把旧式服装改造为领先潮流的时尚。   

②旗袍款式的演进,充分说明中国人审美观念的趋时与前倾姿态。传统的宽袍大袖,腰间束以很宽的腰带,原是为了适应游牧的草原生活,几经改进,顿时变成如今窄幅紧身、收腰、开衩的时尚的装束,这是一个姿态优雅的华丽的转身。它充分展露女性的胴体美,颈部、胸部、腰部、臀部,凡是足以显示女性体态之美的部分,它都没有放过。旗袍相当重视女性的这种身体资源,它全面而无保留地凸显了女性凹凸有致的体形特点,它推进并充分地展现这种美感。   

③在人类的初民那里,衣着原是为了蔽体,有着十分明确的实用目的——避寒冻,挡风雨,防伤害。后来文明程度高了,发展为维护尊严和仪态。再后来,人类懂得通过服饰来展示和享受美感,最重要的当然是欣赏女性美。当然,展示女性的身体可以是裸体,也可以通过类似“比基尼”的方式,但这些,不免有点“一览无余”的缺憾。一旦抛弃了外在的装饰,它就会违背人类审美的初衷。   

④旗袍作为一种服饰,它的好处是欲显故藏,是半遮半露,是开合有致,是让人在隐隐绰绰之间能够更充分地想象。中国旗袍装扮了中国女性,旗袍让中国女性更美丽也更自信了。这简直就是一支神笔,华贵而不事张扬,简约而蕴意丰富,它适中、含蓄而又充盈着情趣与风韵,精致地勾勒着中国女性的美丽身段,绝不轻易放过任何可以展现女性之美的细节。它是中国女性贴身的闺中密友。   

⑤经过改造的现代旗袍在中国流行于二十世纪最初的年代,成熟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四十年代是旗袍的鼎盛时期。当时,在上海,在香港,在北平,在中国更多的城镇,旗袍造就了一派风华绝代的华丽。以是之故,1929年南京政府在《民国服制条例》中规定了女子礼服的式样,袄裙和旗袍并列其中。当年对这一服饰的规定是:齐领,前襟右掩,长至膝与踝之中点,袖长过肘与手脉之中点。可惜的是,五十年代以后,旗袍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服饰,逐渐被列宁装、“布拉吉”甚至军装取代。自那以后,数十年间,中国女性的魅力身影消失在历史的风烟之中,女性服饰的男性化逐渐成为不可抗拒的趋势。   

⑥时代的开放召唤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回归,女人们重新穿起了她们钟爱的旗袍。她们恢复了自信。

  (节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旗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旗袍作为一种传统服饰,原来是旗人的装束,最初是为了适应游牧的草原生活而设计的,后来经过改造发展,成为领先潮流的时尚。
B.民国时期的旗袍虽大体形制沿袭了前朝旧式,但经过改造,造就了民国时代一派风华绝代的华丽,并成为女子礼服的式样之一。
C.由于旗袍的发展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风貌,所以它不仅是服饰、审美,还是文化、民族精神,更是时代精进的形象见证。
D.中国旗袍华贵而不事张扬,简约而蕴意丰富,能够精致地勾勒出中国女性的美丽身段,让中国女性更美丽也更自信。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几经改造后的旗袍,凡是足以显示女性体态之美的部分,它都没有放过,这种变化是一个姿态优雅的华丽的转身。
B.中国人一开始即掌握了女性凹凸有致的体形特点,为充分展露女性的胴体美,将旗袍设置为窄幅紧身、收腰、开衩的样式。
C.尽管比基尼、裸体等方式也可以展示女性的美丽,但和旗袍比较,抛弃了外在装饰的这些方式总有点“一览无余”的缺憾。
D.旗袍欲显故藏,半遮半露,开合有致,让人在隐隐绰绰之间能够更充分地想象,既给人以美感,又是一种诱惑。
【小题3】跟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生产力低下时人类穿衣只为避寒冻、挡风雨、防伤害,当文明程度高了之后,人类懂得通过服饰来展示和享受美感。
B.当西方妇女界还在推行束胸的时候,我们就毅然抛弃裹足的陋习,并对旗袍的款式进行了改进,旗袍款式的改进说明了中国人审美观念的趋时与前倾。
C.1929年南京政府在《民国服制条例》中规定旗袍为女子礼服之一,并对这一服饰的领、袖、前襟、长度等做了具体的要求。
D.虽然时代的开放召唤人们审美意识的回归,旗袍也被女子们重新穿起,然而女性服饰的男性化也逐渐成为不可抗拒的趋势。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27 10:45: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作为“狐狸”的“刺猬”
陈少明
以赛尔·伯林曾把托尔斯泰描述为一只自认为是刺猬的狐狸,但我觉得,他自己却更像一只以狐狸的方式行事的刺猬。
狐狸与刺猬的说法,是伯林对古希腊残诗“狐狸知道很多的事,但是刺猬则只知道一件大事”的一种发挥。它用以比喻两种相反的思想性格:“刺猬”的胃口大,喜欢对广泛的事物采取整体把握的立场,即把各种问题或见解都纳入到一个体系中去处理;“狐狸”则不然,关心的不是全,而是多,即多方面地追逐、猎取目标。伯林以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为例进行分析。《战争与和平》试图提供一种普遍的历史哲学,但吸引人的却是精彩的具体情节,而非那乏味的哲理。托翁生性是一只狐狸,却以为自己是刺猬。
毫无疑问,伯林不欣赏甚至厌恶大体系,这是由他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伯林不仅是著名的思想史家,其实更重要的是政治哲学家,是与波普、哈耶克齐名的自由主义思想领袖。这批思想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激烈抨击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以历史决定论为原则建立起来的思想体系,他们把这种思想体系看作法西斯政治或极权体制的哲学基础,是自由主义的思想敌人。伯林是以《自由的两种概念》一文斐声国际思想界的。他把自由区分为“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并把那些认为自由属于一种价值坐标,根据一种自然的、社会的或者是宇宙的完善计划来确定政治目标的思想观点都划归为“积极自由”,从中分析其导向社会控制的思想机制。这自然导致他以多元论反一元论的哲学立场,也即决定他反刺猬、反体系的思想基础。
然而,问题在于,是否可以由此把伯林看成纯粹的狐狸呢?也不尽然。刺猬只知道或关注一件大事,这一以贯之的“一”,可包括两层意义。一种是形式上的,即逻辑上把观念组织成一个整全的理论系统;另一种是实质上的,即思想上致力于维护一种价值立场。这在有些思想家那里,两者也许是统一的,如约翰·罗尔斯之《正义论》,但另一些人如伯林,两者则是不一致的:伯林反对大体系,但终生坚持一种价值立场。无论是写哲学评论,还是作思想人物的个案分析,其总目标都是为自由主义理想张目。所以我们也许能够说,伯林的行为方式是狐狸的,但抱负则是刺猬的。否则,他就不会是杰出的思想家。
与18世纪的狐狸当道不同,从思想学术的基本特性看,20世纪的中国是刺猬得势的时代。这是由现代中国的历史情势决定的。从19世纪中叶开始,传统的社会结构及价值系统就日趋解体,世纪之交维新派的努力失败,结果是旧体系瓦解,价值真空出现。从“五四”时代“问题与主义”论战开始,进入刺猬角逐的时代。但是刺猬得势而没有得逞,在这个世纪末,急剧转型的中国社会,仍然处在等待刺猬的时代。目睹或经受过某种刺猬的祸害的一代人文知识分子,多数会面临两难的选择:一是不谈价值,回避立场,做纯粹的狐狸;一是勉为其难,侈谈主义,依然做没有建树的刺猬。因此,以赛尔·伯林思想性格的分析,应该启示我们大多数人作出新的选择,那就是,以刺猬的抱负,做狐狸的工作,不迷失自己的价值立场。
(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作者认为以赛尔·伯林“更像一头以狐狸的方式行事的刺猬”,结合全文,概述作者这样认为的依据。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最后一段中“等待刺猬”的内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9分)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运河究竟对我国的历史发展起过什么样的作用?
历史上各王朝对都城地点的选择,首先考虑的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地理形势,而未必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因此,居住在首都的庞大的消费群体所需要的各种物资,必须通过漕运从全国富庶的地方攫取而来。我国水资源并不丰富,农业用水比较紧张①,而水运是最廉价的运输方式。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后经文景七十年休养生息,武帝时社会经济得到充分发展,“山东漕益六百万石,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 ②。武帝时北伐匈奴,南通西南夷,东至沧海之郡,都是靠“转漕辽远”支援前线。隋朝文、炀帝开凿大运河,对结束三百多年南北分裂的局面,重建大一统的敌国,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炀帝重修江南河,加强了中原王朝与分离了三个世纪的南方地区的联系;开永济渠至涿郡,将全国征集的兵员、军械、粮食等物质集中到北方重镇涿郡,以便征伐高丽,保卫北方边陲。明代,“范宗庙军国之需,营建宴赏之费,与夫四夷薄海之朝贡,京师万姓之仰给,举由是以达”。清朝由于实行满汉双轨制,机构庞大,对漕粮的需要更是超过历朝历代。
东汉末年以来,长期的战乱给黄河流域的城市造成严重破坏。曹操任冀州牧后,开凿了一系列运河,对河北平原上的城市布局产生重大影响。建安年间开凿的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利漕渠使原先一个普通小县邺城一跃成为河北平原上水运交通的枢纽,不仅成为政治中心(曹魏、东魏北齐都以此为都城),也是当时北中国最重要的商业都会。长江以南地区由于六朝经营运河,再加上江南河流密布的天然优势,使水运成为当地主要交通选择,沿运的城市布局也出现了新的面貌。建康不仅是传统的政治中心,同时因破岗渎、上容渎的开凿,使建康与三吴地区的沟通不必经大江之风险,建康也成为一重要商业都会。此外,淮阴、广陵、京口、吴兴、会稽等都因临河而成为商业都会。隋唐时,洛阳因南北大运河的开凿而恢复其“天下之中”的地位,汴州(今开封)“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通漕”③。元明清时期,由于徐州和淮河以南的运河基本沿用了唐宋时代的运河,城市的布局无大变化。而山东运河的开凿,临清、济宁、峄县、聊城等一批新兴城镇由此而兴起。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以商业贸易为驱动的民间日常商品的贸易流通,虽然规模不大,然而从长时段来考察,则对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还是有一定的影响。洛阳位于鸿沟水系上端,借助运河“东贾齐、鲁,南贾梁、楚”④。远在南海的番禺,“处近海、多犀、象、毒冒、珠玑、银、铜、果、布之凑”,因有灵渠可以沟通中原。唐天宝初年,借助大运河,官方在都城长安举办过一次“全国物资展览会”,三二百只小船泊于长安城东广运潭侧,每船表上南方各地署牌,船上陈列各地土特产。如表为广陵郡(扬州)的船上陈列铜器、海味等物,表为会稽郡(绍兴)的船上陈列吴绫、绛纱等物,表为宣城郡的船上陈列纸笔、黄连等物。驾船人皆戴大笠子,穿宽袖、芒屦,如吴、楚之制。陕县尉作歌词十首,于第一船作头号唱之以助兴,和者有妇人一百人,皆鲜服靓妆,鼓笛胡部以应之。这些船在广运潭上连樯弥亘数里,观者山积。
当然,运河在历史上夜有负面影响。
比如,汴河是唐代最重要的一条运河,其流经地也是农业发达地区,可每逢春上漕粮起运时也正是农业下种需要用水时,为防止农民灌溉引水导致汴河水位下降,官方就“遣官临汴水,察盗灌溉者”。此外,运河作为人工的水运通道,为保证通运时的一定水量,两岸必须筑堤。随着来水中泥沙的沉积,日久便形成地上悬河,加剧了洪涝灾害。
(节选自《文史知识》2014.12,;有删改)
【小题1】不符合文意,应当删去的一项是(    )
A.①    B.②   C.③   D ④
【小题2】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运河功能的充分发挥,大大增强了汉朝的国力。
B.没有大运河,隋朝不可能重建大一统的帝国。
C.古代漕运用水和农业用水的矛盾难以避免,运河沿线农业灌溉大受影响。
D.全面理解运河的历史作用,可为今后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提供一定的借鉴。
【小题3】根据选文,分点概括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自苏东坡发表这一评论后,“诗中有画推王维”遂成定论,申说者不乏其人。叶燮更直接说:“摩诘之诗即画,摩诘之画即诗,又何必论其中之有无哉。”今人也都将诗中有画作为王维诗的最大特色,一再加以肯定、推阐,“诗中有画”作为王维诗的主要特征,已是中外学者的共识。
然而我对此一直持有不同看法,觉得以“诗中有画”来论王维诗,值得推敲。就诗中有画的命题本身看,“画”应指画的意趣,或者说绘画性。尽管谈论诗中的画意不同于绘画本身,但从一般艺术论的意义上说,历时性的、通感的、移情且发生变化的景物,实际上是不能充任绘画的素材,而且根本是与绘画性相对立的。但它们却是最具诗性的素材,我们在杰出的诗人笔下都能看到成功的运用。
我们从论述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一些例子来看,它们能画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一联,张岱已指出,泉声、危石、日色、青松皆可描摩,而咽字、冷字则决难画出。这不同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纯粹呈示性,突出了主体的感觉印象,而这种印象又是听觉与触觉的表现,绘画无以措手。“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也是典型的感觉印象,诚如袁行霈先生所说,“这样的诗既富有画意,而又有绘画所不能得到的效果。只有诗画结合,诗中有画,才能达到这样完美的艺术境界”。如果我们承认此诗的魅力在于“欲上人衣来”,那恰恰是超越绘画性的表现,怎么又可以用诗中有画去范围它呢?“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两句,别说画,就是用语言也难以解说。我在镇江焦山登塔眺望长江时有幸目睹这一景色:浩淼长江在黯淡的阳光下微微反光,视线的尽头天水相连,一片空濛;隔江的山峦似乎都笼罩着薄薄的雾霭,若隐若现。当时闪过我意识的就是王维这两句诗,这眼前顷刻的视觉形象犹是可画的,而王维的感觉印象,有无中的山色,流于“天地外”的江水,怎么着笔呢?
看来,持“诗中有画”论者所举的例子,本身也不能自圆其说。真正代表王维成就的佳句都无法入画,这倒支持了张岱的观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摩诘一身兼此二妙,故连合言之。若以有诗句之画作画,画不能佳;以有画意之诗为诗,诗必不妙。”其实,只要我们摆脱“诗中有画”的思维定势,不带任何成见去看王维诗,就不难发现他更多的诗是不可画的:他以诗人的敏感捕捉到的异样感受,以画家的眼睛观察到的主观色彩,以音乐家的耳朵听到的静谧的声响,以禅人的静观体悟到的宇宙的生命律动,都融汇成一种超越视觉的全息的诗性经验,把他的诗推向“诗不可画”的瓊绝境地。以致我们一想到王维诗,脑海中就浮现出那种伴有动态的色彩,伴有声音的静谧,伴有心理感受的景物,伴有时间流动的空间展示……
(摘编自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诗中有画——一个被夸大的批评术语》)
【小题1】下列关于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是苏东坡针对王维的诗发表的评论,后来又有许多人对这一说法进行陈述说明。
B.叶燮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的大力支持者,他认定的“摩诘之诗即画,摩诘之画即诗”,这一说法比苏东坡的说法更为直截了当。
C.作者认为以“诗中有画”来论王维的诗值得推敲,因为就诗中有画本身看,“画”指画的意趣,绘画性与诗性根本上是相对立的。
D.从一般艺术论的意义上说,历时性的、同感的、移情且发生变化的景物,不宜充任绘画的素材,这些最具有诗性的素材却不具有绘画性。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经过苏东坡及以后的古人、今人的肯定、推阐,将诗中有画作为王维诗的最大特色,已是中外学者的共识,但作者对这一说法一直持不同看法。
B.“清泉咽危石,日色冷轻松”两句诗,被认为是“诗中有画”的例子,但张岱认为,泉石、危石、日色、青松皆可描摹,而咽字、冷字则决难画出。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等诗句,突出主体的感觉印象,既富有画的意境,而又有绘画所不能得到的效果。
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两句,写出了诗人的感觉印象,这些有无中的山色、流于“天地外”的江水,就是用语言也难以解说,更难以画出了。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诗中有画”论者之所以不能自圆其说,是因为真正代表王维成就的佳句都无法入画,可画的只不过是些较一般的诗句,而他的更多的诗句是不能画的。
B.张岱“因摩诘一身兼此二妙,故连合言之”的说法,是指王维一身兼诗人与画家,能诗画相通,所以把两者结合起来说。这是对“诗中有画”的一种理解。
C.王维的诗能够达到“诗不可画”的境界,是他能够把诗人、画家观察到的,音乐家听到的和禅人体悟到的融汇成一种超越视觉的全息的诗性经验创作出的诗句。
D.我们一想到王维的诗,脑海中就浮现出那种伴有动态的色彩,伴有声音的静谧,伴有心理感受的景物,是因为我们没能摆脱传统的“诗中有画”的思维定势。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我们如何与后现代主义对话
谭晓婷
后现代主义思潮繁荣于冷战后期,它认为过去的发展是一种异化了的发展,已脱离了人类所追求的本来目标。在深刻批判现代性的同时,后现代主义深层次地体现出对人的根本关怀,积极寻求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文精神与科技精神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倡导一种多元化的社会生态环境,去实现全球化所需要的一种既有文化多样性又有全球整体性的哲学突破。
杰姆逊指出,后现代的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表现为:以电视和电脑为主导的新的信息方式导致的信息全球化;以资本跨国流动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以两极世界消失和世界重寻政治新秩序的把全球各种文化力量都卷进世界政治中来的政治全球化;以消费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趣味全球化;以网络、电影、电视、录象、歌曲、服装、饮食、旅游、广告等形成文化工业和流行模式的文化全球化,等等。
有人说,如果西方属于后现代的话,当代中国则属于前现代,既然我国的现代性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又何谈抛弃现代性去关注后现代呢?然而,事实上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正是在后现代的全球化的环境中进行的,因此中国成为整个全球后现代时代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那么,我们与后现代思潮对话有何必要呢?正如美国后现代世界中心主任大卫·格里芬在《后现代科学》一书中文版序言中指出的:“中国可以通过了解西方国家所做的错事,避免现代化带来的破坏性影响。这样做的话,中国实际上是‘后现代化’了。”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大众传媒迅速普及,消费文化市场已经形成,商品化逻辑、资本逻辑已渗透市场经济诸多领域,后现代语境氛围日渐浓厚。然而,多年以来,我们一直沉迷于对科学技术的崇拜。后现代思想家坚决反对科学至上的观念,抨击科学话语的霸权。后现代学者指出,科学的价值实现既依赖于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和实用性,也依赖于对科学的应用方式。科学本身并没有对与错,但是科技的不当应用会给人类带来害处,科技的价值既依赖于使用者及其使用方式,还取决于应用的文化环境条件。后现代主义主张消解科技话语的霸权地位,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良性互动,实现一种绿色和平。在中国,对科学应用方式的研究,在体制上还缺乏相关论证和保障体系,后现代主义对科技的反思和批判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
当下的中国已进入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阶层正在重组,不同社会阶层在收入和利益分配上的差距不断拉大,各种社会矛盾、摩擦和冲突交错汇集。如何构建一种和谐的社会发展状态?格里芬曾指出:“后现代社会的思维拒斥支撑着现代社会政策的实利主义以及被这种实利主义信条所驱动的追求无限增长的政策。”反观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虽然在理论上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举,但在实践中,对社会发展所设定的规划指标,基本上是围绕经济增长制定的;文化、环保、人与人的和谐共处等方面则被当做次要手段而忽视。经济指标是现代化建设的硬指标,没有经济的现代化就不会有社会的现代化,但只有社会、文化、自然、经济综合协调发展,才预示人们生活质量的真正提高,才能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碰撞产生火花,对话蕴含智慧。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理念提醒我们,应从整体上认识人与自然、科技与人文、多元与统一、个体与整体的和谐统一的重要性,强调改造人类自身将成为活动重点,以生命的“延续性”代替文明的“增长性”,以多元发展模式、公正平等为发展准则。对于正处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和谐理念,对我们如何避免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破坏性影响,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青年报》2010年4月12日
【小题1】(小题1)下列选项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坚决反对科学至上的观念,主张消解科技话语的霸语权地位,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实现一种绿色和平。
B.后现代主义深层次地体现出对人的根本关怀,积极寻求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关系,倡导一种多元化的社会生态环境。
C.强调改造人类自身将成为活动重点,以生命的“延续性”代替文明的“增长性”,以多元化发展模式、公正平等为发展准则。
D.把实现全球化所需要的一种既有文化多样性又有全球整体性的哲学突破作为追求目标。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对“我们有必要与后现代主义对话”理由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的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有必要构建一种和谐的社会发展状态。
B.因为在中国,对科学应用方式的研究,在体制上还缺乏相关论证和保障体系,所以后现代主义对科技的反思和批判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
C.碰撞产生火花,对话蕴藏智慧,与后现代主义的对话让中国更加明确了只有社会、文化、自然、经济综合协调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才真正提高。
D.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和谐理念,对我们如何避免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破坏性影响,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现代性都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就无从谈抛弃现代性去关注后现代。
B.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在理论上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举,在实践中要围绕经济增长制定规划指标,并且文化、环保、人与人的和谐共处等方面也不能当做次要手段而忽视。
C.中国避免现代化带来的破坏性影响是中国进入后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
D.杰姆逊指出,后现代的时代是一个由信息、经济、政治、趣味、文化五个方面组成的全球化的时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关于侠的起源,历来争议颇多。我认为,侠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毕竟存在于历史文献典籍的时代性叙述和文学艺术作品的想象性建构之中,活跃于不同时代追求公道、正义、自由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中,难免带有一定的功利倾向与主观色彩。因此,用武士、平民、游民、诸子乃至原始氏族遗风、神话原型等标准来加以规约,其阐释的罅漏和矛盾是不言自明的。可以说,每一个社会团体或学派都有可能产生侠,但说它源自某一个社会团体或学派,就未免以偏概全了。所以,与其说侠的思想于儒、墨、道等种种学说,不如将之视为一种行动哲学,一种基于道德体认与人格风范的个性实践,章炳麟《儒侠》篇中“侠者无书,不得附九流”一语便道尽了侠的底蕴。
从社会基础而言,中国的侠从一开始就不限于贵族,而包括了许多平民在内,这也反映了侠之超越阶级的特点。太史公以“布衣之侠”“闾巷之侠”“匹夫之侠”等词来勾勒侠之平民性,并将之与战国四公子相比照。在他的观念中,战国时代的侠可以分为两类:贵族之侠(或曰卿相之侠)和平民之侠,而后者尤为可贵。此一时期,侠的思想和行为中包含着极大的复杂性,而其潜在的破坏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贵族中孟尝君之流或平民中朱家、郭解之辈,都为大批武士提供财力支持和政治庇护,而这些武士往往是违法犯禁的亡命之徒。难怪《韩非子·五蠹》云:“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皆礼之,此所以乱也。”在韩非子眼中,侠这一群体以武犯禁,对国家的稳定构成极大的威胁,对侠进行了全盘否定。尽管这一论点有着明显的偏颇,但却提醒我们一个重要的事实:早期的侠并不是普通大众所熟悉的孤独的、形单影只的潇洒剑客,而是豢养着一大批武士的组织领袖和霸主。
要而言之,侠从一开始就以两种面目示人——贵族之侠与平民之侠,但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文化人格的外化,一种无形的精神气概的践行,既超越阶级的局限,也没有形式化的礼的约束,有着极高的独立性,而这些正构成了中国之侠与西方骑士的关键差异,使侠这一群体从一开始就带有迥异于西方文化的中国性。西方中古的骑士必然是贵族,骑士资格的取得须经过一系列繁复的礼仪,包括庄严的授爵典礼和各种定期的武艺比试,严格的家世背景和繁复的礼制仪式构成了西方骑士这一正式组织的核心特点。相较之下,侠自始即包括了贵族和平民两种社会成员,且平民的成分渐次高涨,有道是“礼不下庶人”,所以中国侠并没有发展出一套礼制的规约,而更多的是以一种独特的文化人格的风范和气概而绵延后世。
【小题1】下列关于“侠”的起源的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由豢养着一大批武士的组织领袖和霸主,到如今人们所熟悉的孤独的、形单影只的潇洒剑客,侠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B.中国的侠从诞生起就包含着“布衣之侠”“闾巷之侠”“匹夫之侠”等平民之侠,具有超越阶级的特点。
C.侠是一种行动哲学,是一种基于道德体认与人格风范的个性实践,所谓“侠者无书,不得附九流”即体现其底蕴。
D.武士、平民、游民、诸子乃至原始氏族遗风、神话原型等标准的规约,阐释证明了侠必然源自某一社会团体或学派。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侠这一历史文化现象,体现了不同时代人们追求公道、正义、自由的思想观念,因此带有极强的功利倾向与主观色彩。
B.战国时代的侠的思想和行为中包含着极大的复杂性,他们常常为违法犯禁的武士提供财力支持和政治庇护。
C.“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可见侠这一群体对国家的稳定构成极大的威胁,是社会混乱的根源。
D.体现西方侠文化的中古骑士必然是贵族,严格的家世背景和繁复的礼制仪式构成了西方骑士这一非正式组织的核心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