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善亦有道
刘源
光绪某年,黄河发大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陕西关中东南有一长丰镇来了几十个衣衫褴褛的灾民。这长丰镇虽然有几个富户,但个个吝啬异常,真是铁公鸡一毛不拔,大伙儿私下里称长丰镇为“铁公鸡镇”。
灾民们等待施舍,但富户们家家大门紧闭。饥肠辘辘的灾民们正绝望之时,镇北的达好仁家忽然传出消息:达家将开粥棚!消息震惊了长丰镇!要知道,在众多铁公鸡中,达老爷子的吝啬可是鼎鼎有名的。达老爷子今年七十了,家里虽不是长丰镇的首富,但财力着实雄厚,只是达老爷子吝啬持家,达家上下连一个胖子都没有,他自个更是瘦骨嶙峋。前阵子他的小儿子成亲,宴席上的馒头居然是一半白面一半糠麸,莱也是素多荤少,规格比有些穷人家的婚宴还差。
如今他居然肯设粥棚,颇令人大惑不解。可眼瞅着几口大锅支了起来,家丁们劈柴烧火,不像是假的。很快,达家放出话来:“领粥时,必须说‘达老爷真慷慨,达老爷真是大善人’,然后跪下来朝达家大门磕个头……”一碗稀粥居然让人家磕头,太过分了。但饿肚子的滋味真不好受,灾民们只好自觉地排起了长队。水滚开时,围观的百姓们看着达家的伙计朝大锅里下了两瓢米,不由嘀咕道:“这么大的锅,下这么点儿米,这粥可真够稀的!”这时,那伙计又打开另一口袋子,舀出来一瓢东西,大伙儿一看,惊叫道:“米糠?”一锅粥,两瓢米加五瓢糠,粥是稠了,味道可就……没想到老爷子做善事也打折扣,这不明摆着让大家戳脊梁骨吗?家里人很不满,小儿子年轻气盛,跑到堂屋跟老爷子吵了起来。“爹,韩信衣锦还乡本可杀了那个让他钻裤裆的家伙,但他让那人做了官,赢得了好名声。可你呢?做个粥棚,一天花上一袋米,一个月也就三十袋米而已………”“你有本事给我弄三十袋米来,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辛苦攒下的家业迟早要被你们这些败家子败光!”达老爷子气呼呼地走了。灾民们感谢达家做善事,跪在地上朝坐在太师椅上的达老爷子磕了个头,才换得一碗黄粥,泪眼汪汪地蹲在一边喝。牺牲了尊严才换来的东西,虽能果腹,心里却在滴血……灾民们磕头讨饭,眼泪汪汪地喝粥,这幅凄惨的情景让长丰镇的上空弥漫着悲伤的气氛。
达老爷的慈善活动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被人骂得狗血淋头,那些没有施舍的富户们则耻笑达老爷子做了件蠢事。达老爷子似乎也意识到了,便改了规矩,领粥时可以不跪,但必须为达家做一天活。这个规矩倒还不错,但达家哪有那么多活给人干?于是达老爷子将家里的佣工全部遣走,这些人聚拢起来向达老爷子讨说法,达老爷子的回话倒也简单:谁干活只要三餐饭,不要工钱,就可以留下。小儿子担心:“爹,灾民们固然用着便宜,可他们总有走的一天,到时候咱们家再找人可就难了。”达老爷子说他们肯定会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活计。小儿子豁然开朗,这老爷子真算计到家了,够狠!结果长丰镇的小工价格直线下降。
水灾过后,长丰镇又恢复了原样。但是,达爷子的名声迅速在半年里变得臭不可闻,人们提起他,干脆以“老鬼”相称。
这一年达老爷子病重,临死前对孩子们说:“我知道你们对我颇有微词,但你们不知道,我这么做,既为他们好,也是为你们好。我原来也讨过饭,当时和我一起讨饭的好朋友,他一生都在讨饭,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大家惊奇地听着。“因为他运气好,遇到了一个好人家,大米饭白馒头管够,让他觉得讨饭的日子真不错;而我运气不好,讨饭被狗咬,被人欺,所以我恨透了讨饭。”达老爷子沉痛地说,“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别人不做粥棚,我做,但我不会让灾民们觉得讨来的饭特别香。钱花好了能帮人,花不好就毁人,我落了个坏名声,却总好过给长丰镇增加一批乞丐……”
说罢,溘然长逝。达家子孙将丧礼办得非常寒酸,百姓们纷纷议论达家孩子不孝,但达家人不在意。几十年后,达家还在,子孙兴盛,还出了好几个人才,而其他富户没有逃过“富不过三代”的宿命,相继败亡。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2011年4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这篇小说的内容涉及“勤俭持家”“行善亦有道”的主题,有很强的现实警示作用。语言质朴通俗,读来令人沉思良久,受益颇多。
A.饥民流落“铁公鸡镇”,吝啬的达老爷子将开粥棚。但是达老爷子规定,饥民领粥时必须先干活再磕头,那米少糠多的粥引起了饥民和家人的不满。
B.达老爷子施舍遭骂,他也意识到自己做得过分了,于是不得不改规矩,变磕头为干活,并遣走佣工。
C.水灾过后,达老爷名声臭不可闻,临终之语却让家人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
D.达家为老爷子的丧事办得非常寒酸,让镇子上的百姓们议论纷纷,这反倒让达家在几十年后子孙兴盛。
【小题2】请概括小说中达老爷子这一形象的特点。(6分)
【小题3】小说中的“小儿子”出现了两次,请简要分析这个角色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小题4】小说结尾处达老爷子临终的那番话启人深思。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28: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海啸的产生和预报
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激起的巨浪,在涌向海湾内和海港时所形成的破坏性的大浪称为海啸。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只在出现垂直断层,里氏震级大于6.5级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全球地震海啸发生区的分布基本上与地震带一致。破坏性较大的地震海啸平均六七年发生一次,其中约80%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当海底地震导致海底变形时,变形地区附近的水体产生巨大波动,海啸就产生了。
在开阔海面海啸波高度很低,海啸波在大洋中移行时,波长可达数十或数百公里,波高仅为1米左右,周期2—200分钟。海啸的传播速度与它移行的水深成正比。在太平洋,海啸的传播速度一般为每小时二三百公里到一千多公里。海啸不会在深海大洋上造成灾害,正在航行的船只甚至很难察觉这种波动。海啸发生时,越在外海越安全,因此,准备靠岸或者停靠在岸边的船只要及时向外海开就可以化险为夷。
一旦海啸进入大陆架,由于深度急剧变浅,波高骤增,可达20—30米,这种巨浪可带来毁灭性灾害。海啸携带海底沉积物、船只、树木等重物一直冲入海岸线以上几百米的地方。海啸登陆时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60公里。
海啸产生的巨浪可能是一个或多个,其间可能间隔几分钟或几小时。地面震动并伴随突然退潮往往是海啸发生的先兆。另外,海啸并不总是以巨浪的形式登陆。它们更有可能是快速涨潮,伴随着水下旋涡。可以把人卷入水下,并卷起重物。有时可以吞没整个海滩。
海啸威力如此之大,所以提前预警非常重要,这样才能赢得提前撤离的时间,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波沿地壳传播的速度远比地震海啸波运行速度快,所以海啸是可以提前预报的。例如发生在智利的海啸,需要经过13个小时才能传到夏威夷,约20个小时后到达日本沿岸,如果利用海啸监测网获取的地震波记录,在短时间内就能做出海啸警报,可以为该地区赢得时间。
1964年国际上就成立了全球海啸警报系统协调小组,太平洋由于海啸多发,所以海啸预警系统很发达。印度洋由于历史上很少发生海啸,近百年来又没有发生过海啸,所以没有国家参加海啸预警系统,根本没有海啸预警网络,此次海啸造成的重大伤亡和没有及时预警关系很大。此次大地震发生15分钟后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就从檀香山分部向参与联合预警系统的26个国家发布了预警信息。如果印度洋也有预警系统,也许人们就可以更好地利用从震后到海啸登陆印度洋沿岸的宝贵的90分钟。预警早一分钟就可以挽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可以说海啸预警是在与死神抢时间。
【小题1】下列对“海啸”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由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激起的巨浪,在涌向海湾和海港时形成的破坏性的大浪称为海啸。
B.海啸是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激起的巨浪,在涌向海岸时形成的破坏性的大浪。
C.海啸只在出现垂直断层,里氏震级大于6.5级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D.海啸是当海底地震导致海底变形时,变形地区附近的产生巨大波动产生的。
【小题2】下列有关“海啸灾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正在航行的船只很难察觉海啸的波动,因此不会有危险。
B.海啸发生时,越在外海越安全。
C.海啸进入大陆架,巨浪可带来毁灭性灾害。
D.海啸携带海底沉积物、船只、树木等重物一直冲入海岸线以上几百米的地方,使其更具有破坏性。
【小题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生海啸时,船只驶向外海比靠岸安全得多。
B.海啸发生的先兆是地面震动并伴随突然退潮。
C.海啸登陆时,更多时候表现为快速涨潮,伴随着水下漩涡。
D.印度洋地区由于这次海啸袭击,很有可能会建立自己的海啸预警系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个月不到,围脖就成了一个全民娱乐的话语场。新浪的“黑手”使劲儿推,微博迅速加入我们这个时代的微家族:微博——围脖、微软、微点公司、微星主板、台湾与俄罗斯合作的微卫星计划……
博客要当文章写,围脖只需随口说。MSN和QQ上的朋友再多,也没法像围脖上的粉丝那样,多到四五十万。织一条围脖,最短不过几秒钟;再长的围脖,也不超过140个字。它的缺陷是不能修改,但它并不像“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好在还能删除。配图配视频随便你,但互动、交流、分享的乐趣,才是织围脖的致命诱惑所在。你给出的是瞬间、是话语的碎片,围脖回馈你的是呼啸而来的数字生命流,呼呼冒着热气,背后是一张张真名实姓的脸。
围脖好写好玩,令人成瘾入迷,渐成不写不舒服的“围脖控”。有脖友自称创下连续26小时织围脖的纪录。“围脖控”有10个典型症状:每天织围脖好多下;每天看好几遍排行榜,找值得关注的人和自己的排名;见粉丝数量噌噌冒上去就心喜,关注却不超过200个;新评论、新粉丝、新转发的右上角提示,跳出来必点灭,根本等不及;与同事热议围脖;偶尔为发一条内容上去绞尽脑汁;开车开会都围脖;不爱写博客了;在MSN或QQ上推荐自己的围脖;在围脖上毫不吝啬地转发帮忙寻人的帖子、喜爱的明星的帖子、朋友的帖子,但最开心的还是脖友转发评论自己的帖子。
若说围脖只是娱乐场,则有点小瞧了脖友的素质。围脖上的黄段子、俏皮话的确不少,追星的、捧超女的也的确够多,但围脖的生态是多元的:有专业围脖、报刊围脖、时评围脖、帮教围脖、求助围脖……围脖织到现在,连杂志的封面和标题在围脖众议中生成的案例也出现了。
在围脖上,你能感受到社会并不如我们想象中冷血:人心未死,就算微博,也是媒体;就算微搏,也是心跳;就算微薄,也是力量。
据说,上午9点至12点是围脖的围观时间,下午是围脖的围困时间。简单、随意、新鲜,围脖使人际关系更加扁平化、更有人情味,并给了每个人被关注的感觉和成为明星的机会。你想不到,排行榜上的围脖女王会是演员姚晨,而无名草根的寻人启事能被数千人转发。
用手机还是用电脑织围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人都能发言,人人的发言都有人在听。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有删改)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围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围脖”,也就是微薄,即微型博客,长度在140字以内。
B.“围脖”可以通过电脑、手机上网更改内容或查看页面。
C.“围脖”无需标题及精心的构思,无需复杂的发布程序。
D.“围脖”的致命诱惑是互动、交流、分享所带来的乐趣。
【小题2】(小题2)下列关于“围脖”在当今社会得以盛行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围脖在今天成为一种娱乐的话语场,让普通民众也能够参与其中,表达内心隐藏的想法。
B.报刊围脖、时评围脖、帮教围脖等广为出现,著名演员不无名百姓都参与围脖编织之中。
C.人们可以利用围脖连接爱心接力的链条,以千里递证、转发寻亲启事等形式,急人之困。
D.草根一族在人生困窘之时,也可以从围脖中发现希望的曙光,为自己寻求到心灵的寄托。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围脖”能够将瞬间的灵感和思想表达的语言即时便捷地发布出来。
B.“围脖控”是指对微博极度喜爱的人,他们都已经不再写博客。
C.围脖的生态是多元的,雅俗共存,但主流是严肃的、有意义的。
D.简单、随意、新鲜的围脖创作,能够使每个无名草根成为明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3分)
单田芳:品评天下的曲艺泰斗
晨曦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语句曾经红遍中国,“单田芳评书”亦曾是彪炳数十年的文化符号。他的新老评书作品总共100余部,覆盖面达到全国530家电台,收听人数将近7亿。作为中国当代极具代表性的曲艺大家,单田芳以其独特的言语品评天下、指点江山,也精彩演绎着自己80年的智慧人生、60载的艺术人生。
单田芳六岁念私塾,七八岁即学会了一些传统书目。上学后,他边读书边帮助父母抄写段子、书词,评书中丰富的社会、历史、地理和生活知识及书曲协作、表演技巧都使他获益匪浅,十三四岁时他就已经能记住几部长篇大书。后来刚进入大学不久的他辍学拜师学评书,取艺名为“田芳”。
家庭的熏陶,加上天资聪颖,年仅22岁的单田芳在鞍山市曲艺团迅速走红,当时他说书的茶馆常被书迷们挤得水泄不通。书到用时方恨少,深感自己史学、文学知识不足的单田芳,报考了辽宁大学历史系函授班,学习深造了3年。多年以后,他谈起这个决定时仍感叹:“正是当时的学习为后来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当风华正茂的单田芳逐渐走向艺术成熟时,十年浩劫开始了。耿直的他因为说了几句真话被认为是“现行反革命”。在一次批斗中,他的满嘴牙被打掉了,后来又连急带气,嗓子发炎变肿,原本清亮浑厚的嗓音也毁了,这对一个评书演员来说意味着什么啊!后来单田芳全家又被遣送到农村接受改造,一呆就是好几年。铲地、送粪、割草、积肥……干着沉重的农活,单田芳还在心里默默地背着书。他背《三国》,背《水浒》,背《聊斋》,背学过的诗词歌赋。古书背完了背新书,新书背完了就背学过的课文,实在没得背了,就从头再背。他还在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再说自己热爱的评书。
1978年11月,单田芳终于得以平反。他回到了鞍山市曲艺团,又举起了心爱的惊堂木,说起了评书。已过不惑之年的单田芳由衷地感叹:“再没有比失去自由和政治地位更痛苦的了,也没有比彻底解放获得幸福更痛快的了。”格外珍惜重上舞台机会的他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旺盛的艺术创造力。从1979年到1994年的15年里,单田芳仅同鞍山电台合作就录制了评书43部,共3500多段。《隋唐演义》、《明英烈》、《三国演义》等传统评书和《百年风云》《平原枪声》等现代新书,在全国各地的100多家电台、电视台播出。一时间,单田芳的评书“说”遍全国,每到中午、晚上,大街小巷、胡同院落,成千上万的人守在收音机、电视机旁听他讲评书。著名节目主持人王刚出访美国时,在华盛顿一家华人商店里竟然也听到了单田芳说的《封神演义》,令他又惊又喜。
评书这门传统艺术,自古以来其故事梗概(行话称为“书梁子”)一直是口传心记,师父传给徒弟,徒弟记在心里再传给自己的徒弟,许多“书梁子”在这个过程中就散失了。为了抢救宝贵的民间文学,有心的单田芳很早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要在有生之年把自己所知道的评书全部写成书,以传后人。白天,他奔波于电台、电视台,忙于说书、录书。晚上,他又伏案疾书。十几年里,他已创作整理出47部共2000多万字的评书小说,并相继出版。速度之快、数量之大令人惊讶。
在各个电台、电视台的评书节目中,几乎清一色是传统段子,描写现实生活的则是凤毛麟角。单田芳在创作整理传统评书的同时,也大胆涉及近现代历史,如他创作的《百年风云》《乱世枭雄张作霖》、《千古功臣张学良》等书,都颇受好评。在他看来,评书作为传统艺术,要紧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只要不断创新,不墨守成规,努力贴近现实,评书就会大有希望。
当被问及有关评书艺术传承的问题时,单田芳表示:评书不会失传,我是坚定不移的相信;评书来自于民间,老百姓自然会喜欢,只要有人在从事这一行,它就不会消失。
(选自《人物周刊》,有删改)
相关链接单田芳,原名单传忠,评书表演艺术家。1934年生于曲艺世家。二十岁刚出头,加入鞍山市曲艺团。“文革”期间下放农村,1979年重返评书舞台,开始录制广播评书和电视评书,风靡全国。单田芳独特的嗓音陪伴了从“30后”到“90后”的几代中国人。
⑴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2分)
A.文章标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曲艺泰斗”说明单田芳在曲艺方面成就卓越、受人敬仰,“品评天下”指单田芳用评书来表达对社会的认识。
B.单田芳上学后帮助父母抄写段子、书词,其中的文化知识和表演技巧等让他受益匪浅,这充分说明家庭的熏陶和教育是单田芳在评书方面成功的保证。
C.辍学拜师学评书和说评书走红后到大学深造这两件事说明:单田芳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有着明确的认识,知道自己喜欢和需要什么。
D.“这对一个评书演员来说意味着什么啊”一句情感真挚,一方面痛惜单田芳嗓子毁了,另一方面为单田芳因为嗓子问题从此不能再说评书感到惋惜。
 
E.单田芳对评书的未来持乐观的态度,这种乐观源于他对评书本身的看法以及他的评书对国人的影响,毕竟他的评书影响了几代人,听众近7亿。
⑵文章第一段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何作用?(4分)
⑶单田芳对评书有哪些贡献?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⑷单田芳能够成为“曲艺泰斗”的内在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探究。(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2分)
罗国杰:儒者爱兰
罗老师走了。
两个多月前,他刚刚获得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的殊荣。那时,他身体状况已是日益孱弱,他却把1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作学生奖学金。
“他就是这样,永远心系学生,是真正的师者。”他的学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焦国成今天一直在罗先生家收拾遗物,心情沉重。
在罗国杰教授这个称谓的前面,可以加上很多殊荣。他是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教育家,他是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他是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他是新中国伦理学事业的奠基人,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开创者。
在他的学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肖群忠的眼中,最能形容老师的却是“现世的儒者”。
“他对待学生总是春风化雨,关爱有加,却严于律己,有儒者风范。我上大学期间,先生除了教学外,还担任学校副校长。有一年过节,我们几个学生给他买了一兜苹果,以表尊师之意。先生当时不说话,只是笑眯眯地看着我们,等到我们告辞的时候,他却坚决让我们把苹果拿回去。虽然仅仅是几个苹果,而且是学生的心意,但是先生还是认为不能收。”肖群忠说。
“在治学上,先生也总是告诫我们要把学问与国家前途命运联系起来,要理论联系实际,不做‘空学问’。而且,先生极其求真,有一次,我提到清代有一部《孝经大全》的文献,先生马上来了兴趣,说:‘我怎么不知道,要读一下。’书籍浩如烟海,没有读过很正常,但是有的学者大儒没有先生这份真实的气度。”肖群忠说。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姚新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则是罗国杰先生的讲义。“我是1978年读大学的,当时只有中国人民大学一个学校开设伦理学课程,我是课代表,可以看到先生的讲义。先生每次备课极其认真,讲义上每每增增删删,而且先生每次上课总是提前几分钟到,从不迟到。有一次,先生病了,需要在海淀医院住院,即使如此也没有缺课,无论身体多么难受,他总是白天从医院出来上课,然后再回到医院治疗。”
一辈子研究道德、伦理,罗国杰在生活中对自己要求严格,甚至在熟悉的人眼中,多少有些苛刻。
此前,罗国杰接受中国人民大学校媒采访时曾表示,儒家的修身养德之道讲求“吾日三省吾身”,他坚持做到“四省”:“我最喜欢的格言是陶行知先生的‘每日四问’。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也许就是在这样的每日追问下,他不仅是学者,还像个“侠客”。他的学生不会忘记,几十年来,只要路遇不平,他都会挺身而出。61岁那年,一天,他在北京蓟门桥商场看到两人相争,其中一人还手持尖刀,他却毫不犹豫冲上前去把二人拉开。这件事一时成为美谈。
罗国杰皓首穷经,几十年如一日,钻研学问。他的学生告诉记者,即使是晚年历经脑梗、心脏停跳、车祸等6次大的病痛和事故,先生依旧没有放下手中的笔、桌上的书。“现在,他终于可以歇歇了。”焦国成说。
罗国杰的爱好很多人都知道,他独爱花中君子——兰花。他种植兰花,欣赏各种兰花,因为“不求闻达只烟霞”。这略有些寂寞的花如今独自在先生的书桌之上,它没有绚烂的颜色,却见证了一个儒者、师者、学者在“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中不断探索与砥砺的一生。
相关链接:
(1)88岁的罗国杰头衔无数,生前最后一个头衔是“吴玉章人文科学终身成就奖”,该奖的颁奖词中这样介绍罗国杰:
罗国杰先生,中国当代著名伦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其为人谦逊、慎独、达观,其为学也勤勉、严谨、创新,他的学术思想声名远播,蜚声海内外,他的道德学问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他纵论历代治国理政经验之得失,建言献策,思想多次被中央采纳。
——摘自《澎湃新闻》
(2)罗国杰教授于1960年主持组建了中国高校第一个伦理学研究室,主编了新中国第一部伦理学教材。在罗国杰教授领导下,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教研室面向全国举办伦理学教师进修班和研究生班,培养了全国伦理学教学和科研的基本骨干队伍。罗国杰教授著作等身,独著、合著和主编的主要著作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伦理学》《伦理学教程》。
——《罗国杰教授生平》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
A.罗国杰永远心系学生,是真正的师者。在自己身体状况日益孱弱的情况下,他将自己刚刚获得的100万元奖金捐出作为学生奖学金。
B.罗国杰喜欢陶行知的“每月四问”,坚持做到“四省”,是因为他对陶先生的崇拜,体现了他严于律己,以身治德的进步思想。
C.罗国杰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不做“空学问”。他告诫学生要把学问与国家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因此当他知道有自己没读过的书,马上就来了兴趣。
D.罗国杰生前最后一个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奖是“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该奖项源于他高尚的情操、精深的学术思想。
(2)罗国杰有哪些学术上的贡献?请简要分析。
(3)兰花,被誉为“花中君子”,罗国杰独爱兰花,他身上体现了哪些高尚的情操?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选择2分,共7分)
汉字的文化学意义,还表现在能够缩影式地传导中国传统的认知方式、文化心理、价值取向等内隐文化结构。
从认知方式看,中国人长于直观地把握世界,重体知而轻认知,重体悟而轻分析,重形象而轻抽象,等等,这种认知特点,在汉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汉字的创造,是先民“仰观天象,俯察地法”“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造字方法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依类象形”,所造的字是“物象之本也”。众所周知,汉字是由图画发展来的,因此,文字极具形象色彩,无论是初文象形字,还是后起的会意形声字,都是形象斐然。
从哲学的角度看,汉字也是充满东方智慧的文字,文字中蕴涵了丰富的哲学思辩性和审美灵动性。中国传统哲学对宇宙、人事理解把握的认知方式,就是阴阳调和、美恶相兼、正反相容、始终相生的“一体二元”的方式。在《易》中,阴阳二爻表示相对立的两端事物,两爻相合构成八卦,诞生了宇宙间的天地雷风等物质,它们阴阳调和,相反又相正,对立又融合,演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从乾坤始,至既济未济终,未济意味着开始新的循环,其间蕴涵了阴阳对立,相推相转的辩证思想。《老子》一书中,也蕴涵着深刻的辩证统一思想,如“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故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第二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第二十六章)等等,都是就事物的两端相仇相因立论的。这种思维品格,在汉字孳乳过程中的“反训”现象里,得到了清晰展示。所谓“反训”,是指一个字具有相反相对的两个义项。如《书·泰誓》:“予有乱臣十人。”疏云:“《尔雅》云:‘乱,治也。’谓治理之臣有十人。”即“乱”有“治”义。再如“介”有“大”、“小”二义,“落”有“终”“始”二义,“受”兼“施”“受”二义,等等。这一类“反训”字,就是人们在创造和使用文字时的一种哲理蕴涵,是民族智慧的显现。
汉字的审美灵动性是自不待言的,它的具象性,使其自身从产生之日起,就具备了一种形式美,而在使用历史中,人们根据审美的需要,对其体势不断加以美的修正,使其呈现出多姿多态的美。甲骨文瘦峭峻锐,金石文温敦厚重,篆书含聚内敛,隶书外拓放逸,楷书端庄雄秀,草书飘逸虬曲等,无不显出或动或静的美。另外,汉字是矩形结构,每一字都有中心和重心,又使得它呈现出秀雄浑凝的力象。再一点,汉字的内质充满了审美的敏感,汉字的意象更能抽象演绎出人无限丰富的想像与联想,被惊叹为“诗之魂”,从而启迪了诗歌创作的灵感。
认知心理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积淀而成的,具有较固定模式的认知心理。可以这样说,当代人包括当代青年,无不是从历史的深处走出,其脉管里流淌的都是祖先的血液。汉字中的民族认知心理的蕴涵是极为丰富的,在汉字教育中,充分注意这一点,对于继承汉民族优秀的品质,发扬汉民族灵动的智慧,实现当代的思想原创,无疑将大有裨益。
(摘选自商忠的《汉字的文化学意义》,有改动)
【小题1】下列不能支持汉字中蕴涵了丰富的“哲学思辩性”说法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哲学对宇宙、人事理解把握的认知方式,即阴阳调和、美恶相兼、正反相容、始终相生的“一体二元”的方式。
B.《易》中,由阴阳二爻表示相对立的两端事物,两爻相合构成八卦,诞生了宇宙间的天地雷风等物质,最后演成的六十四卦。
C.《书•泰誓》:“予有乱臣十人。”疏云:“《尔雅》云:‘乱,治也。’谓治理之臣有十人。”即“乱”有“治”义。
D.汉字孳乳过程中有“反训”现象,如“介”有“大”、“小”二义,“落”有“终”“始”二义,“受”兼“施”“受”二义等。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它的意义表现在能够传导中国传统的认知方式、文化心理、价值取向等内隐文化结构。
B.汉字由图画发展而来,汉字的造字原则与方法,充分体现了汉民族传统的重体悟、重具象的思维模式或认知方式。
C.汉字的外形具有灵动美,汉字的内质具有敏感美,汉字的意象具有抽象美,从而启迪了诗歌创作的灵感。
D.我们在汉字教育中,要充分挖掘民族认知心理的丰富蕴涵,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实现当代的思想原创。
【小题3】本文从哪些方面对汉字的文化学意义展开论述?(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