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钱学森传》序
(美)张纯如
1914年,钱家举家从杭州搬迁至北京。耳濡目染京城恢宏雄伟的宫殿高墙,绚烂夺目的奇珍异宝,不可避免地在他心中打下以北京为傲的烙印,这种骄傲与他的自信合二为一,成为影响他终生人格的一部分。
钱学森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度过了几年愉快的时光。在同班同学的记忆中,钱学森是个极为聪颖的小男孩,叠的纸飞机比谁飞得都快都高。“他叠得非常精细,让机身严格对称,折痕又光又平。这样,当纸飞机掷出时,就可以很稳定地飞很远,”多年以后,钱学森的朋友张维这样回忆道,“尽管年纪还小,但他做事已经习惯于周密思索……”
1929年秋天,钱学森直奔上海交通大学。“当时,钱学森以身为班级上成绩最好的学生而闻名。”一位校友回忆道,“我们都知道他的成绩,他总是第一。”他很少说话,也很少和别人一起做功课。看上去,他所要的只是独处和沉默——一个可以安安静静思考与做自己的事的环境。
1935年,钱学森远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读。他的学习成绩依然保持着自幼一贯的优异出众,但是,麻省理工学院所重视的除了考试和开创新理论,还有动手实践的能力。而在这一点上,钱学森就全然无助了。很明显,实验室操作令钱学森心生畏惧,而在车间工作则令他疲惫万分。与麻省理工学院一样拥有类似项目的学校只有加州理工学院,非常重要的是,在加州理工学院主持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的冯·卡门以秉承德国式的理论思辨传统而著称。这里强调的是纸和笔,而不是动手实践的经验。1934年,钱学森转投航空学领域的学术巨擘冯·卡门门下,在加州理工学院攻读研究生课程。这里,也成为钱学森通往一个辉煌灿烂的职业生涯的起点。第一学年,他收集了可能找到的全世界所有与航空学有关的研究资料,系统性地加以阅读。他每天花在读文献上的时间平均超过10小时。
冯·卡门曾在自传中写到:“钱学森虽然不过是一个年轻的学生,但在解决一些相当难的问题时,他却帮助我理清了不少思路。”钱学森来到加州理工学院之时,正是冯·卡门和其他一些学者携手开创理论天体物理学新纪元的关键时刻,天时地利令钱学森得以参与到这个创造过程中。
1944年,已经博士毕业的钱学森为空军和海军军官讲授特殊课程。钱学森会用细小而工工整整的板书将整块黑板逐渐填满,“没有擦写涂改,也不会更改哪怕是一个符号。”韦伯斯特·罗伯茨回忆道,“他总能正好在一堂课结束前给出正确的答案。”
在课堂上,钱学森的评语切中要害但又非常冷酷。有一次,一个学生举手发问道:“我不明白第二块黑板上的第三个等式。”钱学森根本就不予回答。另一位学生问道:“喂,你不回答他的问题吗?”钱学森只是说道:“那是个事实陈述,不是一个问题。”另一次,一名学生问道,钱学森刚刚提出的方法是否“万无一失”。钱学森冷冷地瞪了他一眼,然后刻薄地答道:“只有傻子才需要万无一失的方法。”
“学生们都害怕他的严厉古板,他看上去就像个中国皇帝。”汉斯·利普回忆道。
然而,钱学森却对那些他认为智力上有潜质的人毫不吝惜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钱学森不耐烦的根源来自那些他认为不合格的学生。“在钱学森眼中,愚蠢就是最大的犯罪。”钱学森的朋友安德鲁指出。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回到中国,中国的空间研究开始高速发展。只要看一眼中国20世纪50年代之后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速度和提升幅度,就会明白钱学森的领军地位到底有多么重要。中国科技协会副会长庄逢甘说:“钱学森从无到有地开创了中国的火箭事业。”1991年10月,中国政府将中国科学家的最高荣誉——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称号颁与钱学森。
(选自张纯如《蚕丝——钱学森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纯如导师库里顿的一个朋友苏珊是一家出版社的图书编辑,她在1990年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听到钱学森的故事后,觉得他的生平颇有可写之处。纯如说,因为她的中国背景和科学写作能力,库里顿把她推荐给苏珊。
在北京时,纯如有机会采访了钱学森的秘书以及一些政府高官和军方人士,开始他们以为纯如会按照他们的想法撰写这本传记,然而,纯如清楚地向他们表示,她必须收集到所有的资料,整理出来,然后从实描述。(张盈盈《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
②关于钱学森留美那20年中发生的事,资料并不匮乏:在美国政府和大学的档案、公开出版物和学术杂志中,可以找到大量文献记录。美国国家档案馆也能找到大量有关他的文件。钱学森在美国的同事和学生都很愿意提供关于他的口头历史记录。钱学森回国后,也有大量关于他的新闻报道。
(张纯如《钱学森传·序》)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北京生活的15年,对钱学森影响巨大。无论恢宏雄伟的宫殿高强,还是绚烂夺目的奇珍异宝,都深深影响着钱学森,形成了他骄傲与自信的双重人格。
B.对自己厌恶的学生严厉古板,对自己欣赏的学生则毫无保留地付出。钱学森截然相反的态度引起了一些学生的不满,有人刻薄地称呼他为“中国的皇帝”。
C.钱学森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称号当之无愧。中国火箭事业的从无到有,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都说明了他对中国科学的巨大贡献。
D.美籍华人张纯如听到钱学森的故事后,深深地被他吸引,于是决定利用自己的中国背景和科学写作能力书写传记来记录他的传奇。
 
E.关于钱学森的资料,无论是留美期间的,还是回国以后的,都可以通过许多途径找到;他在美国的同事和学生也都愿意提供口头历史记录。
(2)钱学森在求学期间的治学精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有人说,《钱学森传》是迄今为止关于钱学森的最客观公允的一部传记。作者本人也说要“从实描述”。本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客观公允的?请简要分析。
(4)除了自身的治学精神外,你认为钱学森能通往“辉煌灿烂的职业生涯”的原因还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22 04:59: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抗生素的“末路来生”
楚云汐
20世纪40年代,许多人做完阑尾手术后却没能活过来,但让这些人丧生的并不是手术本身,而是随之而来的病菌感染,在那个没有青霉素的年代,医生们对那些感染束手无策。不过,青霉素等抗生素出现后,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因此,抗生素是很多病人的救星,自从有了它们,许多绝症变成了可以轻松治愈的普通病症,比如肺炎等,而人类的寿命也因此得以延长。
可是现在,由于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抗生素发展正在逐渐走向尽头。未来,我们甚至有可能重新退回到抗生素没发明之前的时代,仅依靠最原始、最天然的抗生素来帮助维持我们的生命。
实际上,关于抗生素危机这件事,早在1945年就曾有人提过,而此人正是青霉素的发现者亚历山大·弗莱明。他在领取当年诺贝尔医学奖时警告世人说,如果人们缺乏科学常识,造成抗生素使用不当,那么,就会让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从而引发严重后果——不幸的是,这事儿让他言中了。现在,抗生素的耐药性成了困扰医学界的巨大难题,而造成此后果的最主要原因正是抗生素的使用不当。
一个医学常识是,抗生素可以用来对抗细菌,但对病毒无效,可是,许多患了病毒性感冒或者流感的病人都要求医生给他们开抗生素处方。而为了尽快摆脱患者的纠缠,增加自己的收入,医生们常常会如他们所愿——反正,开出无用处方的医生不会受到处分,而那些使用抗生素对抗病毒感冒的病人也不会有什么生命危险。可正是这样滥用抗生素,才使得人体细菌百炼成钢,产生了抗药性。有时,即使医生遵守规范开出了抗生素,相当多的病人不按时、按量、按疗程服药,这同样会给细菌提供适应环境、伺机还击的机会。另外,在世界上很多地区都可以轻易获得人们想要的抗生素,而这进一步增加了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几率。可以说,那些“超级细菌”都是在这些机会中悄悄诞生的。等人类发现它们时,为时已晚。
而且,抗生素使用不当的范围并不仅仅限于人类本身,在动物身上滥用的抗生素数量也大得惊人。而人类这么做却仅仅是因为想让牲畜健康地快速生长,从而提高产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做法对降低肉价有利,但是却在无形中为病菌提供了更多产生耐药性的温床。
如今,随着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病原体越来越多,科学家终于重视起这个问题来了,在抗生素日渐枯竭的今天,科学家正在研发一种群体阻断药物——这种药物并不杀死病菌,而是阻止它们发动攻势,但是遗憾的是,现在这些药物还不能应用于临床,所以指望它们立即见效是不明智的。
不过,另一些科学家另辟蹊径,他们想到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慷慨帮助。我们都知道,新鲜的空气和阳光对人体有益,却很少有人知道它们还是最天然的抗生素。穿窗而入的新鲜空气不仅能够稀释空气中病原体,还能有效地杀死它们,而阳光不仅同样具有杀菌作用,还能促进人体制造维生素D,使人自身的免疫系统得到增强。事实上,在人工抗生素没流行之前,很多医院利用新鲜的空气和阳光获得了好处。虽然与强有力的人工抗生素相比,空气和阳光的作用不显眼,但我们对它们视而不见,或者完全放弃显然也是不明智的。
(选自《大科技·百科新说》2014年3期)
【小题1】下列对于“抗生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抗生素的出现让医生有了应对术后病菌感染的方法,而在抗生素出现以前,术后病菌感染让医生束手无策,甚至令病人丧命。
B.抗生素的发展会因细菌的耐药性变强而逐渐走到尽头,作者预测,我们甚至有可能退回到抗生素发明之前的年代,而仅靠最原始、最天然抗生素杀灭细菌。
C.抗生素在动物身上的滥用,一方面能让牲畜健康地快速生长,提高产量,另一方面却于无形中为病菌产生耐药性提供了条件。
D.在抗生素没有流行的时候,新鲜的空气和阳光已经被医院用来杀灭病菌。但现在的人们,已经完全不知道它们的医学效用。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患了病毒性感冒的病人要求医生给他们开抗生素处方,他们服用抗生素对他们的病症并没有作用,反而会增强体内细菌的抗药性。
B.医生之所以会按照病人的要求给他们开抗生素处方,一方面是使用抗生素对抗病毒并不会有生命危险,一方面是可以增加自己的收入。
C.人体细菌会因病人滥用抗生素而产生抗药性。而医生遵守规范开出的抗生素,只要病人按时服药,细菌就不会有伺机攻击人体的机会。
D.人们能轻易获取抗生素是细菌抗药性增强的原因之一,这一因素也导致了一些“超级细菌”的产生。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抗生素出现后,包括肺炎在内的多数绝症都可以被轻松地治愈。抗生素的使用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也使人类的寿命得以延长。
B.青霉素的发明者弗莱明早在1945年就提出了抗生素可能面临的危机,可是他的警告却没有被人们重视,以致危机真的出现了。
C.科学家们已开展一种群体阻断药物的研发,这种药物虽不能杀死病菌,却能使病菌不危害人体,这些药物现在还未应用于临床。
D.新鲜的空气和阳光是天然抗生素,它们都能帮助杀死致病病菌。此外,阳光还能促进人体制造维生素D,从而有效增强人体免疫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假如没有蜜蜂,人类将会怎样?
瞿剑
①近百年前,爱因斯坦曾预言“如果蜜蜂消失,人类生存的时间就可能只有几年了”。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提供的资料表明,在人类所利用的1330种作物中,有1100多种需要蜜蜂授粉,否则这些植物将无法繁衍生息;蜜蜂的采集半径在3000米左右,一箱蜜蜂通常有4—5万只以上的采集蜂,一个蜜蜂饲养场等于在其所覆盖的周围1800多亩范围内分布了数以万计的义务采样员,对环境进行动态取样和检测。来自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美国200多万群蜜蜂中,有100多万群用于为农作物授粉;蜜蜂授粉每年创造约200亿美元的产值,它们为农作物授粉而产生的价值是蜂产品本身价值的143倍;另外,蜜蜂授粉给美国人提供了1/3的膳食。2004年美国在发表蜜蜂基因组序列的评论中称:“如果没有蜜蜂,整个生态系统将会崩溃。”以至于2006年美国东、西海岸出现史无前例的因蜂群衰竭失调引起的蜂群丢失现象之后,美国国会经听证拨巨资对蜜蜂进行研究和保护。
②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所长吴杰指出,与其他养殖业相比,养蜂业不仅投入少、见效快,而且具有独特优势:养蜂无需占用耕地、建筑厂房,无需大量劳动力,无需灌溉及消耗玉米、水稻、大豆、小麦等饲料。更重要的是,蜜蜂靠采集花蜜、花粉生存繁衍,客观上起到为植物授粉,促进生态平衡的作用,这对我国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极具现实意义。他强调,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处于季风气候区,昼夜温差大,植物品种众多,尤其是存在大量野生植物(包括农作物)资源。而近几十年来,由于现代化、集约化农业的发展,杀虫剂和除草剂等被大量使用,致使野生授粉昆虫锐减。如果没有蜜蜂进行高效授粉,植物(包括农作物)的授粉总量将受到极大影响,一些植物资源、特别是野生植物资源的生存繁衍就会受到威胁,严重的可能导致物种灭绝,进而引发整个植物群落和生态体系的改变。其次,我国作为一个生态十分脆弱的国家,正在大力实施的水土保持、防沙治沙、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环境生态工程中,如果缺少蜜蜂授粉,显花类植被的繁育就会受到影响,其结果将直接不利于工程的实施效果。
③随着蜂业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蜜蜂基因组序列草图的完成,蜜蜂作为模式生物逐渐受到全球科学家及公众的重视。
④更关键的是,社会对蜂业的认知,主要停留在蜂产品的消费上,而基本上不了解蜜蜂自然授粉的重要作用。虽然在南方的荔枝种植区,因大面积种植单一果树而导致自然授粉的昆虫种类有限,而人工授粉又难度高、工作量大、效果不好,近年来已出现果农租用蜂群授粉的势头,但总体上,蜜蜂授粉远未形成专业化、产业化。同时,有关职能部门也对蜜蜂自然授粉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少地区至今仍在对基本不占用资源的蜂农征收所谓“资源占用费”;植保部门盲目引进和生产一些对蜜蜂剧毒的农药如“锐劲特”等,也对蜂群造成极大伤害。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第2段画线句子“这对我国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极具现实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其他养殖业相比,养蜂业具有不与农业生产争夺资源的独特优势。
B.蜜蜂的生存繁衍方式客观上起了为植物授粉,促进生态平衡的作用。
C.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气候条件不同,植物品种众多,农作物资源丰富。
D.蜜蜂授粉,能促进显花类植被繁育,增加环境生态工程的实施效果。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农科院提供的资料表明,蜜蜂是自然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B.蜜蜂能够对环境进行动态取样和检测,确实是生态环境监测的最佳物选。
C.有数据显示,蜜蜂为农作物授粉而产生的价值比蜂产品本身价值大得多。
D.和美国相比,我国蜂业的产业集中度低,蜂蜜产量及质量低,竞争力弱。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蜜蜂自然授粉对自然界的巨大贡献是人类和其他任何生物都无法替代的。
B.蜜蜂的重要性目前还基本上不为大众所知晓,而这将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C.蜜蜂一旦不授粉,将威胁野生植物资源的生存繁衍,乃至导致物种灭绝。
D.蜜蜂逐渐受重视的原因是蜂业的科学发展和蜜蜂基因组序列草图的完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学界典范
冯鹏生
启功先生的一生就像展现于人间的一道彩虹,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增添了无限的光辉。现在他已离我们远去,但人们仍在深切地怀念他。启功先生逝世于2005年6月30日,寿年96岁。他是名闻遐迩的书画家、鉴定家、训诂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尤其他那种卓荦大气、蔼然待人的风尚深深地铭刻在了我的心中。
记得在1963年的秋天,聆听过先生关于“董其昌书画作品鉴析”的讲座,那时我12岁。后来,在“文革”中又有幸聆听先生教诲,即使在那种缄口齐喑的情况下,先生仍显示出了实事求是、坚持真理、雅然风趣的品尚。虽认识先生很早,但一般情况下,不敢前往问学打扰。大概是在1978年左右,先生为出版二十四史事,在中华书局校点“清史”。忘记了是一种什么机缘,先生通知我将一篇关于《装潢历史沿变》的稿子送去。当我骑车来到中华书局的传达室时,先生已在那儿等候。我那个时候写的稿子值得请先生斧正吗?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尽管如此,过了几日,先生竟通知我到他的小乘巷寓所见面。几位兄长陪我到了小乘巷先生的一间狭小的卧室兼工作室,室内到处堆放着书籍和纸张,我们只好坐在先生的卧床上。未等寒暄,先生便伏案翻开了我那篇所谓文章,逐字逐句地念,随之以铅笔改谬。
当看到书画形式沿变的段落时,先生说:“立轴条幅画,唐时已定型,不是有杜甫为王宰山水图的题诗吗?‘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当时的书画形式,并不完全是横卷。”在座的几位都为先生顺手拈来的诗句所折服。因稿子冗长,先生边看边改,已近午饭时刻,我们几个起身告辞,记得当时都没说声感谢的话。倒是先生,有些歉意似的说:“到吃饭的时候,走啦。”接着他又像哄孩子要给些糖果似的说:“等等!”先生挑选了一幅法书,挥笔题上了我的上款,随之卷起十多幅他的字说:“这是最近写的,送给孩子们的老师,他们会喜欢。”我惭然接了过来。因为赐我的那幅墨宝有上下款,先生过于自谦,故而一直置之书橱,30年来,从未敢张挂。
后些年先生身兼多职,诸事繁多,我再未有过名为“看望”、实为“打扰”的举动。但凡经我向先生索取“赐墨”或题写书名堂号的,我多是请人代办,且一一应愿。记得1986年的一天,先生还着人转来一幅写给我的法书,诗意含蓄,并有题记数行,经反复咀嚼,方领悟到,其诗是在鞭策我于事业上应图精进。其边题褒责皆有:我曾有出语不当处,应自省,反映了先生对人的真淳之意;所指我的“擅长”,褒奖有过,故而此幅也未曾示人,折叠置书架20多年矣。
如今回想起来,我烦劳先生的事情太多了,不知耽误了他多少宝贵的时间。即使在“稿酬”通行的情况下,凡我托办的事情,并没给过一次报酬,我也未有一杯热茶敬给先生,反倒让先生为我付出了那么多的精力。先生病中,多次拟随他人去医院看望,总是唯恐“添乱”而作罢,只是请人带去祝愿。在先生仙逝4年后的今天,尤感深深的愧疚和忏悔。
先生逝世,四方哀吊。我去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所设置的灵堂。早早起床,沐浴更衣,怀抱96朵白色康乃馨,奔向了北师大。把花束置放在祭台上,后退几步,便不自觉地双腿跪下,含着泪水,虔诚地三叩首。因为时间尚早,灵堂里只有我和守灵者,便无所顾忌地像孩子似的向先生说:“总想去看望,唯恐添乱,如今后悔,启功先生安息吧,晚生永远怀念您!”
先生旅途漫长,艰难坎坷,但心胸坦荡,意气骏爽,宏著等身,吐纳自深,酌处万机,适度得宜,令人仰慕,堪称学界之楷范。揣其成因,我认为恰如宋王安石云:“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摘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启功先生是闻名遐迩的书画家、鉴定家、训诂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他的一生像展现于人间的一道彩虹,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无限光辉。
B.我将《装潢历史沿变》的稿子给先生看时,心中想到自己资历尚浅,不值得让启功先生为我斧正,但先生却很细致地修改校对。
C.启功先生治学严谨、博学强识,在为我修改文章过程中,看到书画形式沿变的段落,立刻想到前人有关诗句,并与我的观点发生很大分歧。
D.文中表达了我对启功先生的敬仰与怀念之情,启功先生霭然待人,曾着人转来一幅写给我的法书,赞扬我的优点同时也指出我的缺点。
E. 这篇文章大量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方式,表达我对启功先生的深切怀念,特别是在得知先生逝世后,我哀恸万分、悲痛欲绝。
【小题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启功先生的形象。
【小题3】请结合文章分析作者写作此文的原因。
【小题4】结合文章谈谈你对结尾处的引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理解,并联系现实说说你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