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什么是“讽刺”?
鲁迅
①我想: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地——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
②“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所以它不是“捏造”,也不是“诬蔑”;既不是“揭发阴私”,又不是专记骇人听闻的所谓“奇闻”或“怪现状”。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不过这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这么行下来了,习惯了,虽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譬如罢,洋服青年拜佛,现在是平常事,道学先生发怒,更是平常事,只消几分钟,这事迹就过去,消灭了。但“讽刺”却是正在这时候照下来的一张相,一个撅着屁股,一个皱着眉心,不但自己和别人看起来有些不很雅观,连自己看见也觉得不很雅观;而且流传开去,对于后日的大讲科学和高谈养性,也不免有些妨害。倘说,所照的并非真实,是不行的,因为这时有目共睹,谁也会觉得确有这等事;但又不好意思承认这是真实,失了自己的尊严。于是挖空心思,给起了一个名目,叫作“讽刺”。其意若曰:它偏要提出这等事,可见也不是好货。
③有意的偏要提出这等事,而且加以精炼,甚至于夸张,却确是“讽刺”的本领。同一事件,在拉杂的非艺术的记录中,是不成为讽刺,谁也不大会受感动的。例如新闻记事,就记忆所及,今年就见过两件事。其一,是一个青年,冒充了军官,向各处招摇撞骗,后来破获了,他就写忏悔书,说是不过借此谋生,并无他意。其二,是一个窃贼招引学生,教授偷窃之法,家长知道,把自己的子弟禁在家里了,他还上门来逞凶。较可注意的事件,报上是往往有些特别的批评文字的,但对于这两件,却至今没有说过什么话,可见是看得很平常,以为不足介意的了。然而这材料,假如到了斯惠夫德或果戈理的手里,我看是准可以成为出色的讽刺作品的。在或一时代的社会里,事情越平常,就越普遍,也就愈合于作讽刺。
④讽刺作者虽然大抵为被讽刺者所憎恨,但他却常常是善意的,他的讽刺,在希望他们改善,并非要捺这一群到水底里。然而待到同群中有讽刺作者出现的时候,这一群却已是不可收拾,更非笔墨所能救了,所以这努力大抵是徒劳的,而且还适得其反,实际上不过表现了这一群的缺点以至恶德,而对于敌对的别一群,倒反成为有益。我想:从别一群看来,感受是和被讽刺的那一群不同的,他们会觉得“暴露”更多于“讽刺”。
⑤如果貌似讽刺的作品,而毫无善意,也毫无热情,只使读者觉得一切世事,一无足取,也一无可为,那就并非讽刺了,这便是所谓“冷嘲”。
(选自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小题1】请简要概述第③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讽刺”的特点。
【小题3】文章第④段中“适得其反”有何含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2:00: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顶烈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给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终生,我决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邀请他去东北筹办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的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农林大学的教材钢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设设务。

邓叔群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期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教十名专轰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埋想。

(摘编自《中03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

相关链接
①邓叔群(1902-1970),中国真菌学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岭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和东北农学院院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 )。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的真菌》等。(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民族英雄岳飞、成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勘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邓叔群》)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A.因为种族歧视使邓叔群深受伤害,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他决心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为国争光。
B.考虑到岭南大学开学在即,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邓叔群听从导师的建议当即回国,全然不顾自己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
C.邓叔群采集、鉴定的中国真菌标本,填补了世界真菌研究领域的空白。他本人也因为在真菌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得到世界同行认可。
D.抗战时期,邓叔群与助手开展森林勘察,其研究成果不仅支持了当时的大后方建设,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E.邓叔群基于水利和林、牧并重的思想而提出的森林生态平衡理论,使得黄河上游的水土得以保持,并减轻了下游的水患灾害。
【小题2】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这样做,既有外部因素,又有内部因素。请结合材料概括指出。
【小题3】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概括指出。
【小题4】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优秀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②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

③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④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⑤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甚至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的。

⑥这位科学巨匠就是这样,但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小题1】第2段中先提“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后提“对于历史科学”的原因是
A.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B.他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C.欧洲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源地。
D.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需要更迫切。
【小题2】概括的说“两个发现”是什么?
第一个发现是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8个字)
第二个发现是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个字)
【小题3】“一生中能有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这两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小题4】认真阅读第6段,说说它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个中心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新诗格律问题,在主张“文当废骈,诗当废律”的极端反传统的五四时代,就有人论及。“第一个有意实验种种体制,想创新格律的,是陆志韦氏。”当时,陆志韦针对那些“为新诗运动的先生们”连节奏和押韵“这一些选择都在排斥之列”的现象,就说过“节奏千万不可少,押韵不是可怕的罪恶”之类的话,认为“自由诗有一极大的危险,就是丧失节奏的本意”,“美的灵魂藏在美的躯壳里”。所以他把自己用白话而不是用文言写的既有节奏又押韵的诗叫作(  ),而不是那种既不讲节奏又不押韵的(   )或“自由诗”。此后,有关新诗的格律和规范的探索,虽然并非都是出自陆氏的影响,但却大抵都是循着这样的思路进行的。 陆志韦也因此而被人称作“徐志摩氏等新格律运动的前驱”。 
如果说陆志韦的这些意见还只是新诗在草创时期未能脱尽旧胎的表现,还带有一种历史的惯性作用的话,那么随后继起的闻一多和徐志摩等创导和实验“新格律诗”,就不但是一种自觉的行为,而且也带有一种更加强烈的反拨早期白话新诗过于白话化和散文化的倾向。徐志摩认为新诗“迄今为止的尝试无所成就但到处都有”,他把那些“在文字里大声哭叫,而没有真情实感的诗”称之为(  )、“坏诗”,把那些“外表是诗而内容不是诗”的诗称之为(  )。闻一多也批评过早期白话新诗只重“自然的音节” (散文的音节)而不重经过人工“修饰”的“诗的音节”。他认为新诗已“够缺乏形式的了”,“若变本加厉,将来定有不可救药的一天”。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都如陆志韦那样,借用了“灵魂” 与“躯壳”的比喻来为他们创造新的格律提供理论的依据。徐志摩说:“我们自身灵性里以及周遭空气里多的是要求投胎的思想的灵魂,我们的责任是替它们抟造适当的躯壳。”他们后来所作的“创格”(即创造“新格式和新音节”)实验和提出“三美”(即“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的理论,虽然也主要是以西方诗歌的格律(包括西诗的格律理论)为摹本,但这种追求本身却切合中国诗歌的艺术传统,因而相对于极端反传统的早期白话新诗而言,就表现出了一种回归传统的趋向。从这个意义上说,闻一多和徐志摩等发动的新格律诗运动,是借助西方的诗学的资源,完成了一次对“西化”的新诗的艺术反拨,从而也引发了一次向中国诗歌传统回归的大幅度的艺术转向。 
自此而后,中国新诗开始由早期的漫无节制到有意识地接受形式的规范,后来有关新诗格律的探讨也源源不断地从中吸取宝贵的理论资源。更为重要的是,经过了新格律诗运动,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不再以规范和格律为诗的束缚,而是在一个新的意义上,以必要的规范为诗之为诗的形式的表征,以格律的创造为诗的艺术的最高表现。这样,也就在无形中重新接纳和认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传统。如同中国古典诗歌经过了齐梁时代的审音定律的工作,到隋唐时代便出现了一个格律诗的高峰一样,现代新诗经过新格律诗运动之后, 虽然未能形成一个新格律诗的高潮,但格律和规范的概念却已逐渐深入人心, 新诗已不再是郭沫若所说的那种“裸体的美人”,而是需要赋予“美的灵魂”以一种“美的形体”。 (选自《当代诗学》, 有删改)
【小题1】 结合文意, 依次填入文章空格里的内容, 恰当的一项是(    )
A.“白话诗” “新诗” “假诗” “形似诗”
B.“新诗” “假诗” “形似诗” “白话诗”
C.“白话诗” “假诗” “新诗” “形似诗”
D.“新诗” “白话诗” “形似诗” “假诗”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陆志韦用白话创作了既有节奏又有押韵的诗, 堪称自觉创新格律的第一人。
B.闻一多徐志摩等所作的“创格” 实验和提出的“三美” 理论, 本身就是中国诗歌的艺术传统。
C.现代新诗没有像隋唐时代出现一个格律诗的高峰, 原因在于格律和规范的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
D.“抟造适当的躯壳” 指的是创新新诗格律; “裸体的美人” 指的是既有好的内容又有严格的格律规范的诗。
【小题3】关于新诗格律回归传统方面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五四时代,陆志韦氏有意实验“白话诗歌”,既讲节奏又讲押韵。
B.闻一多、徐志摩等创导和实验“新格律诗”,主要借助西方诗歌格律,引发了大幅度回归中国诗歌传统的倾向。
C.中国新诗有意识地接受形式规范(规范和格律)也就重新接纳和认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传统。
D.中国古典诗歌到隋唐时代出现了一个格律诗的高峰,中国新诗经过新格律化后,也形成了一个新的格律诗高峰,具备了“美的灵魂”与“美的形体”。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按照隋唐以来定型并逐渐流行开来的四部分类法,中国古代的典籍可以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
经部主要是儒家的经典。由《诗》《书》《礼》《易》《春秋》组成的“五经”,很早以前就是知识分子的必读书。其后,又增至“七经”“九经”“十二经”。到宋朝时有了“十三经”的说法,它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又有人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抽出来,与《论语》《孟子》相配研读,并为之作了详尽的注释和阐发,称为“四书”。此后,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和提倡,“四书五经”成了士人必读之书,这九部书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史部书籍在中国文化典籍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从先秦的历史散文到“二十四史”,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完整的历史图景。所谓“二十四史”,指的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等,后来,加上《清史稿》,又有“二十五史”的说法。这些史书记载了历史的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沿用了《史记》开创的纪传体例,因为大多是由朝廷主持修纂或得到朝廷的认可,因而又被视为“正史”。
除了正史之外,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其他史书以及大量的“野史笔记”,同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如司马光主编的著名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专门叙述典章制度沿革的“三通”——《通典》(唐代杜佑)、《通志》(宋代郑樵)、《文献通考》(元代马端临)等。另外,还有一些史学理论方面的典籍也有很大影响,如唐代刘知几的《史通》。
子部则是更大的一个部类,先秦时曾出现过“百家争鸣”的局面,除了儒家的经典以外,各家也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典籍,如《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著作,都属于子部。魏晋以后,子部的范围不断扩大,在《四库全书》中收录的子部书有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可以说经、史之外的专门著作,几乎都包括在其中了。
在古代文化典籍中,最大的类别应该是集部,它包括各种汇集历代作家不同体裁作品的书籍,以诗文创作为主,但也不全属于文学作品。收集个人作品的称为“别集”,收录众人作品的则称为“总集”。如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文集》等典籍就是如此。而梁萧统编的《文选》则是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它选录了先秦至梁初一百三十余家的作品七百余篇,对后世影响极大,唐宋时甚至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另外,《全唐文》《全唐诗》等也是比较著名的总集。
虽然四部分类法的涵盖面很广,但并不能包括中国文化的全部典籍,例如本书所选的《天工开物》是一部综合工农业各种科技成就的著作,很难纳入子部的哪一个门类中。
【小题1】下面是关于“经、史、子、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部主要是儒家的经典,开始有“五经”,宋代增加到“十三经”,这些都是古
代知识分子的必读之书。
B.史部是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籍,各种体裁的
历史著作都属于这一类别。
C.子部是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到了魏晋以后,子部的范围不断地
扩大,它包括除经史之外的专门著作。
D.集部是四部中最大的类别,它包括各种汇集历代作家不同体裁作品的书籍,主
要是诗文创作,但也不全是文学作品。
【小题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二十四史”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在中国文化典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构成
了中国古代社会完整的历史图景。
B.唐代杜佑的《通典》、宋代郑樵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叙述
了从唐到元的典章制度的沿革。
C.集部中,汇选若干人作品的集子称为总集,而《白氏长庆集》和《欧阳文忠公
集》则属于别集。
D.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梁萧统编的《文选》,选录了先秦至梁初一百三十余家
的作品七百余篇。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书五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精神支柱的原因就在于历代统治阶级
的推崇和提倡。
B.由于“二十四史”都是由朝廷主持修纂或得到朝廷认可的,所以被统治阶级视为“正
史”。
C.司马迁的《史记》是“二十四史”的开始,“二十四史”采用的纪传体例,是
司马迁开创的。
D.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体例是编年体,这就导致了《资治通鉴》不能进入“二
十四史”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