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桑吉奈尔的灯塔
(法)都德
三年前的许多美妙的不眠之夜,我住在桑吉奈尔的灯塔上。在那里,在科西嘉的海岸边,阿雅克修海湾的入口处。你们可以想象一下一座荒野的红色岛屿,灯塔位于岛的一个尖角上,另一个尖角上有热那亚式古塔,古塔里住着一只鹰。海水边有一座杂草丛生的荒弃的检疫站;几只山羊,鬃毛在风中摇曳的科西嘉小马;在岛的高处,是灯塔房,海鸟在它四周盘旋,塔上的多面体大灯光芒四射……这便是桑吉奈尔岛。
三个守塔人,都是矮个子,胡子满腮,面孔棕褐色,皮肤皱裂,都穿着厚羊毛上衣,但神态和性情却不同。他们都是善良、朴实、天真的人,对我这个客人殷勤备至!对他们来说,日子是那么漫长,回陆地时是那么快乐,在灯塔上三十天就可回陆地十天,这是规定;但到了冬天或气候恶劣时,就没规章可循刮风起浪了,桑吉奈尔白浪滔天,守塔人两三个月被困在灯塔上,有时还会陷入更可怕的境况。
“先生,我曾遇到这样一件事,”吃晚饭时,老巴托利对我说道,“五年前,就在我们在坐的桌子上……那个冬天的晚上,灯塔上只有我和谢戈……我们吃着晚餐,非常平静,突然,我的伙伴停止吃东西,用奇怪的目光看了看我,然后‘扑通’一声倒在桌子上,手臂向前伸直,我摇着他:‘喂!谢戈,谢戈!’,他死了!我是多么震惊啊。我愣愣地,对着尸体发抖,过了一阵,我突然想到‘灯塔!’我登上灯塔,把灯点亮。夜幕降临……先生,那是怎样的夜晚啊!大海的声音跟平常不一样。我每时每刻都好像听见有人在楼梯上喊我的名字。天刚蒙蒙亮,我将死去的伙伴抱到他的床上,在他身上盖了一床被单,做完祈祷后,立即发出报警信号。”
可怜的老巴托利讲着,前额涌出冷汗,以后,我们常一边晚餐,一边交谈,灯塔,大海,海难,科西嘉海盗……之后,太阳平西,第一个值夜班人点亮小灯,带上烟斗,水壶,一部厚厚的红递的普鲁塔克写的岱列传》,前往塔的高处。片刻,整个灯塔就响起了哗哗啦啦的链条声,滑轮声和上了发条的大钟的钟摆声。
这时,我跑到房子外面,坐在阳台上。
夕阳落到很低的地方,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水里沉下去,把整个天边都拖在它身后。海风习习,海岛变成了紫色。天空中,一只大乌沉重地飞过,这是城堡的鹰回来了……渐渐地,雾霭从海面上升起来。……突然,我的头颁上空射出大量柔和的灯光,灯塔上的灯已经点燃。整个岛屿都笼罩在黑暗之中,但宽阔的海面上却闪着明亮的灯光,我也在黑夜里消失了,从刚才我头顶上一闪而过的强烈光线下消失了……
我摸索着上了小铁梯,铁梯在脚下颤动,我终于到了塔顶。这里,灯火明亮。一盏有六根灯芯的大型卡索灯,灯芯在多面内壁中慢慢转动。我也坐到灯下面,守塔人旁边,他正高声朗读《列传羚,以防睡着了……外面是茫茫黑夜,无底深渊。海风从小阳台上呼啸而过,像个疯子一样。灯塔嘎吱直响,大海狂呼怒吼,
半夜时分,守塔人站起身,最后瞥了一眼灯芯,我们下去了。在楼梯上碰上第二位值班人揉着眼睛上楼;第一位守塔人把水壶和《列传》交给他。尔后,我们走进底层的那间屋子,里面塞满了链条、大钟摆、锡壶和缆绳。守塔人借助小灯的微弱灯光,在一大本总是开着的灯塔记事簿上,写着:午夜。海浪很高。暴风雨。海上有船。”
(选自《磨坊书简>,有删改)
【小题1】概括小说第一段内容,并说明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小题2】第三段写老巴托利讲了一个故事,说明其叙述的特点。(4分)
    
【小题3】赏析小说结尾处画线句的妙处。(4分)
    
【小题4】小说的题目为“桑吉奈尔的灯塔”,请结合全文探究题目的意蕴。(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15: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路是人类向大山虔诚的叩手,一阶一阶地修下来,不异于朝圣路上的长揖匍匐。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把地球史浓缩成一年的话,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葳蕤的植被,把山体包裹得密密匝匝,层层叠叠的绿意中,时时有嶙峋山岩跑出来透气,这多少(泄露/暴露)了山的年龄,也是对其不俗来历的一点小小的提示。更有当头的棒喝,醍醐灌顶,让你心生敬畏。那两三层楼高的一块碣石, 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那朵朵石莲花在绽放之初,肯定伴着一声盘古开天辟地时的巨响,那声音与光阴碰撞,碎成了三分烟尘、七分流水。更有一座天生拱桥,掏心掏肺地要渡你到更遥远的高山草甸、原始森林。山梁便是桥面,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侧便是万丈深渊,脚下便是滔滔流水。
变质片麻岩、冰川遗迹、灾害地质遗迹,躺在书本上的这些文字全都立体、骨感得触手可及。浩劫与创伤、不屈与桀骜,全都原始地裸露着,棱棱角角,没有被精于(事故/世故)的圆熟覆盖,也没有来得及被(牵强附会/穿凿附会)的传说消费。我的目光与之相撞,仿佛碰到了时光凌厉的刀锋上,那刀刃伤着了我的心,好疼。
【小题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揖(yī) 叩手B.喝(hē) 密密匝匝
C.创(chuàng) 凌厉D.露(lù) 醍醐灌顶
【小题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泄露    世故    牵强附会B.暴露 世故 穿凿附会
C.暴露    事故    牵强附会D.泄露 事故 穿凿附会
【小题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即将失足的千钧一发顿然醒悟 ②却如何能在临渊处戛然而止  ③明明是从山顶滚下来的
④如梦中人的夜游 ⑤岂不惊出一身冷汗
A.④⑤①③②B.③⑤①④②C.④②③①⑤D.③②④①⑤
【小题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2017年1月17日,百度集团宣布,正式任命曾在微软一言九鼎的微软前全球执行副总裁陆奇担任百度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
B.老王是一个摄影爱好者,他走到哪儿都喜欢带着相机,那是因为他要及时拍下那些白驹过隙的瞬间。
C.学校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亡羊补牢,使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在萌芽状态及时得到解决。
D.继朝鲜发射北极星-2弹道导弹后,韩美又在紧锣密鼓地谋划新一轮的联合军演,这种危言危行直接威胁到朝鲜半岛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安全。
【小题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各大医院的就医环境、医疗水平与以往相比均有提高,但药价始终居高不下,让患者难以承受。
B.山东省将建立高层定期协商机制和城市群工作推进机制,破除行政壁垒,统筹协调山东半岛城市群协同发展重大问题。
C.钓鱼岛争端,使日本不但政治陷入混乱,更是冲击着日本脆弱的经济形势,之前日本公然叫嚣“日企撤离,崩盘的将是中国”,但是日本财务省最新的统计数据让这一谎言不攻自破。
D.为纪念中国文学巨匠汤显祖和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曼谷中国文化中心25日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了围绕“游园追梦——与民乐经典近距离”为主题的演出活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蓑衣
胡明刚
  ①在故都的某个雪天里,突然想到老家江南的蓑衣来了。
  ②满目彤云里,翻读一本江南的画册,心情一派宁静和畅。那连绵的苍翠山峦,那层层叠叠的梯田,那高低错落犹如穿着蓑衣的房舍,总给人以平和而安详。满谷烟云,缭绕着江南的烟花三月。三月的江南,春光迷漫,而乡村道上穿着蓑衣的赶着牛群的牧童,总把一管缠绵的委婉的笛声传入我的耳鼓。而穿着蓑衣在微雨中插秧的山地汉子,则把一篇耕作文章呈现在我的眼前了。
③我很少听到歌唱江南蓑衣的歌曲,江南的乡野之歌似乎除了采茶桃花和篱笆修竹外,就没有别的了。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就在我的记忆中与我隔岸相望。这江南的景色一半是属于蓑衣的,这季节的一半还是属于蓑衣的。不光是春天,还有下雪的隆冬,独钓寒江的孤舟蓑笠翁,一直在我眼前描绘着悠远的江南山水。在风景中出没的穿蓑衣的人,不仅仅是牧童,而且还有渔人,他们都是志趣清雅的高人。一蓑风雨,一叶孤舟,一片兰桨,一弯明月,顺流而下,逐草而居,是多么潇洒逍遥啊。我常把穿蓑戴笠的人称之为隐士和佛陀,且看那蓑衣似乎张开诗歌或者哲学的虚玄的羽翼翩翔在空明中,如神灵一般幽黑而深邃。这是自由狂放的,是寒山中的极致,远峰、孤舟、烟雨和萧寺,只是绝妙的陪衬。江南的蓑衣飘扬在诗意中。一袭蓑衣穿行在时空,犹如达摩的一苇渡江,把无限的禅机融入空荡和苍茫之中。
  ④江南蓑衣是平常的,一种极不起眼的家用物什,与镰刀、锄头和竹笠一起静默和谐地相处。在风雨中的劳作是艰辛的也是欢愉的,蓄满微凉的忧郁。当踏歌的农夫带着一身泥水,从田里山间归来,蓑衣和竹笠随即被挂在墙上,农夫歇息了,而它们则开始了默默的对话。蓑衣注定是蓑衣,竹笠注定是竹笠,似乎与主人一样无法逃避命运的摆布,无法摆脱生活的清寒。它们的主人一直向往着远方,但总无法走出这片山坳,他与他的老牛一起在这片小小的田地间一圈一圈地跋涉着,总超越不了这历史因袭的圆周率。雨中的蓑衣凝望着主人口鼻间升腾的气息,如雾般的慨叹着,幽幽地怀想着,难道主人真的没有幸福的愿望,没有丝毫改变命运的企图?
  ⑤尽管如此,蓑衣一定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蓑衣和主人同样的劳累和憔悴。岁月的风刀霜剑早已撕裂了它的前襟。它们毕竟诞生或者寂灭在理想的记忆中,当它们在尘封的空间被人翻捡,被人展示的时候,江南的蓑衣,是否还眷念着他主人日益苍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颜?
⑥在更加苍黄的时日,主人来不及与它打招呼,溶进城市街衢的喧嚣。当他在难得的寂静时分一个人端坐,蓑衣的影子就清晰地显现出来了,在脑海的某个角落里难以拂去。在某个下着微雪的夜晚,在某个寂寥的街道上,在街灯漠漠的照映下,他忽然发现了久违的江南蓑衣的影子。在某个茶室和酒吧间,他看见蓑衣还有他的竹笠高挂在髹漆得艳红或者金黄的柱子和墙壁上,落满红尘。那里不适合它们!主人想,此刻,它们仿佛像陪酒女郎,像示众者,像引颈自戮的罪囚。它们的心里会是如何想啊!那些酒客茶客是不知道的。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地翘首远望。它们想,城市里会下雪或者下雨,能解除心头的焦渴。它们想,下雨了,主人会重新穿戴起它们,飘飘扬扬地潇洒地走过雨巷。
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
【小题1】文章第③自然段引用了唐代诗人张志和《渔歌子》一诗中的句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小题2】“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地翘首远望”。它们在寻找什么?远望什么?“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他为什么等待内心的救赎?(5分)
    
    
【小题3】从全文看,“江南蓑衣”在文中有哪些含义?请体会并分条列举。(6分)
    
    
    

同类题3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近读《胡适文存》中有关论诗之作,我觉得胡先生的意见前后几十年间一以贯之,很少变化。这大概也就是胡先生的坚定不移的性格之一个例证,一有所见,便终生以之。
到了民国十一年,胡先生评康白情的《草儿》说:“看来毫不用心,而自具一种有以异乎人的美。”评俞平伯《冬夜》说:“艰深难解。”为汪静之《蕙的风》作序说:“他的诗有时未免太露,然而太露究竟远胜于晦涩。”评诗的标准依然是着重在诗之是否“明白清楚”,换言之,即所谓诗之“可懂性”。
《尝试集》以后,胡先生自己没有多少作品,即使偶有所作,也不离《尝试集》的作风,论诗的标准也依然未变。可是在《尝试集》(民国八年)以后的一二十年间,新诗的风气已有了改变,“可懂性”已不复是唯一标准,而且有些人还故意地走向晦涩之途,有人说是受了晚近法国诗派的影响。这一现象是胡适先生始料不及的。他极力主张打破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没想到五言七言的形式固然打破了,可是又来了洋式的精神上的束缚。在形式上打破传统是比较容易的事,在这一点上胡先生是成功的,在诗的内容方面诱导诗人走上白居易的路线,而不是走上李商隐的路线,则比较难,胡先生似乎无能为力。所以,在这一二十年间,胡先生沉默了。这沉默可不是屈服。他仍然不变他的“明白清楚主义”。
(选自梁实秋《雅舍杂文·胡适之论诗》,有删改)
【小题1】文中胡适先生有关新诗创作的主张主要有哪些?请加以概括。(4分)
    
【小题2】如何理解材料划线句中的“白居易路线”和“李商隐路线”?请具体解释。(6分)
    
【小题3】你是否同意胡适先生有关新诗创作的主张,试举例说明理由。(5分)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茶醉

姚宜玦

①温柔的月色使人醉;在青春如好花新放时也醉;或历练过人世沧桑又远离了故乡,再凝视孩童天使般小脸也醉;跋涉过好长好远的生命旅程,中年后幸得好心情和闲暇,来回顾自己初为父母的欣喜和快乐也醉;当然,饮美酒亦醉。如友伴好、风好、竹好、山水好,品好茶也会醉。

②四月下旬,雨后初晴的好天气,天微微阴,偶有日影在微凉的风中飞去,仿佛是江南暮春气息。我们三辆车由痖弦领头,带着一群爱茶的同好,驶向乌来山谷去尝好茶。

③久雨把路树洗得青碧苍翠。入山区后,屡见山畔有白色的花朵,缀在万绿之中,虽然是掠眼而过,仍识得是素雅美丽的野百合。近几年,我们在马路畔或安全岛上,常看到一片繁茂的花树,如红木棉、新品种的矮杜鹃、洛阳花、万寿菊和各种海棠……使我们的居住环境增添优美高雅的气息,这是台北市美丽的进步。过日子有余蓄才能顾及生活的品质和内涵;精致文化必定要有富足安定来作底子。

④我们一行人憩息在巨龙山庄二楼,面向一山灵秀逼人的修竹,楼窗下竟伸展着一条柔顺的小溪,溪水清澈见底,轻吟着游过两旁的乱石,悠然下山去。都市人见惯火柴匣式的水泥公寓,和阴暗的玻璃帷幕,见到溪床上笨拙朴实的石块,心里有说不尽的欢喜。我真想坐在溪畔乱石上喝茶,把脚放在溪水里嬉戏。

⑤一般人习惯泡茶的方式,都是唐朝喝茶老祖宗陆习式;把茶叶入壶,加开水或微开或起鱼眼泡的热水。而我们此刻要欣赏的是,俗花。正是日前许多茶艺馆沸沸扬扬提倡的方式。我们分三组围茶桌静坐,楼外山鸟清亮的歌声,好像也要来分享我们的好茶。

⑥精于茶的王昭文先生,递给我们几只名壶轮流欣赏。我对壶有极深的感情。先父和母亲讲究生活艺术,先父尤嗜好茶。我故乡宜兴出产有名贡茶、阳羡茶和名闻世界的紫砂茶壶,亲戚间家家有几把世代相传的名壶。父亲常用的茶壶,深沉如暮霭般暗紫,隐隐有丝缎柔美的光泽,盈盈在握,仿佛是一握温润的古玉。童年的我,常常在父亲书桌上偷啜一口,“爸爸的茶好苦哇!”好苦好苦的茶,苦后甘来,那芬芳甘美的余味缠绵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我的爱茶,想必是从偷喝父亲一口好茶开始……

⑦泡茶看似极简单,但要把等量的茶叶、水沸量和时间配合得恰到好处,非有长时期的学习和经验不可。吃是艺术,泡好茶也是艺术。为我们这桌泡茶的高手东正道先生,才三十二岁,他圆圆的脸上却是一派安详。我和司马、沈谦同桌。沈谦和临时有事缺席的亮轩,都温文尔雅,眉宇间蕴藉着中国几千年来读书人的风采和气质。我常称他们是今之古人。想必沈谦也精于茶艺,他竟看出东正道先生泡茶的手法似古玉,温润圆熟。

⑧茶好了,茶好了,茶香轻扬。一杯杯的品尝,醇美之极的铁观音、带着浓郁果香的冻顶、嘉义梅山的包种,气味芬芳华丽……喝久了,相互又到邻桌去“串门子”,品尝不同种类的好茶。最后,我又喝了四杯色泽艳丽如葡萄酒、入口醇厚的乌龙,俗称“栟风茶”。据说 “栟”在台语是“盖”或吹牛的意思。我问王昭文先生:明明是好茶,怎可说是“栟”。他只是安详地微笑回答。也许生活里,许多俗称俚语就是这样地流传。王先生夫妇遍尝台湾名茶,整日与茶为友,所以他们淳朴的脸上都很安详。这是爱茶的气质吗?看他们的年龄,正是二次大战后的新生代。他们在三十多年安定富足的生活中茁长,事业和经济有了深厚的基础,已是社会中有实力的中坚分子,因此,他们更有能力寻求精致生活的种种美好。

⑨他们使我想起三十多年前,我在报社工作,曾多次环岛旅行。有一年春天,我们坐着老旧吉普车,在南台湾简陋的公路上行驶。在林木苍苍的山路上,遇上一群群孩童,他们都赤着脚,像林中的小鹿,急行到十几里外的学校读书。那些天真的孩子,留给我深刻的记忆。我们曾照过一些相片,但已在我岁月流转中失落了。我相信,那天山路上赤脚的孩童,现在都已有了美好的生活。我真希望再看到他们,重温昔日春天山路上温馨的回忆。

⑩回家后,一下午在山谷中品尝的各种好茶,都在我身体里活泼地潺动,多饮茶也会醉的。

(11)深夜,我在巷底小公园中散步,好茶的甘香仍留在我口齿间。半月朦朦,被淡淡的月晕围绕,明天该有风吧!我走过沉沉的林阴小道,仿佛正穿过父亲书房门口高大的法国梧桐,走近父亲紫檀木的大书桌,偷啜一口小壶中苦涩甘美的好茶,那温暖的茶香一直在我生命中延续流动。

(12)月醉了。

【小题1】第③段描写了开车前往乌来山谷一路上的美景有何作用?
【小题2】第④段的划线句用了_________ 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出___________。
【小题3】对本文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
A.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楼外山鸟清亮的歌声”,表达出对山中静、美生活的无限喜爱。
B.作者写泡茶的方式,茶壶的欣赏,泡茶人的气质无不表现出对精致生活的追求与珍爱。
C.“茶好了,茶好了,茶香轻扬”一句节奏轻快明亮,准确地传达出品茶人的美妙心情。
D.作者叙述有关喝茶的记忆和故事是为了表达岁月流转,非人事所能左右的无奈和苦涩。
E.本文叙述了与好友山中品茶的经历,语言雅致,情感真挚,以“月醉”结尾耐人寻味。
【小题4】文章最后作者写到“走过沉沉的林阴小道,仿佛正穿过父亲书房门口高大的法国梧桐,走近父亲紫檀木的大书桌,偷啜一口小壶中苦涩甘美的好茶,那温暖的茶香一直在我生命中延续流动。”,联系全文,简要赏析这样写的好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1035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下简称“传承学校”),我市又有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南郑区城关小学、洋县青年路小学3所学校入选。至此,我市已有5所中小学获“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称号。
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实现了31个省(区、市)全覆盖,实现了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各地各校依托当地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传承项目包括戏曲、书法(篆刻)、民族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舞蹈等多种类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三是凸显育人特质。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积极探索开发校本课程。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以辐射带动为拓展,既要带动周边学校,又要辐射社区文化建设。以成果展示为助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摘自2018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有删改)
材料二:
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图一

教师眼里导致活动开展困难的因素
图二
材料三: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然而,传统文化进校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师资缺、涵养浅,碎片化、不系统,兴趣淡、重知识,课时紧、难安排,有活动、不持久,家校分、不整合……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缺。”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
(摘自2016年12月17日《中国教育报》,有删节)
材料四:
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学生的体会和感悟是最重要的,而学生精神层面要想有大收获,就需要结合文化进校园来总结反思。基础教育是普及教育,也是普惠性教育,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采纳师生中的“金点子”,扩大师生参与度。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看点”,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
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两者同属文化的一部分,而“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关乎世道人心。抽去 “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
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入心入脑来内化。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谐文化,师生爱校如家,学生才能爱护校园花草树木,不浪费水电;师生爱校如家,才能生生互爱,尊师爱生。和谐校园的核心是师生关系的和谐。和谐一旦成为一种校园文化,就能激活教育的潜力,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正能量。
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语文、历史教材中体现最多,如古诗词欣赏、历史典故等。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
当前,“互联网+”浪潮如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
(摘自2017年12月6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曲、书法(篆刻)、传统手工技艺、民族民间美术等进校园是传统文化进校园,在学校中构建一种向真、向善、向美、向上、和谐的校园文化也是传统文化进校园。
B.虽然属于理念及文化的内核、本质的“道”和属于形式、方法的“术”同属文化的一部分,但“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和世道人心相关,比“术”更为重要。
C.近年来,虽然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遍地开花,但实践中很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师资缺、涵养浅,碎片化、不系统等问题。
D.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只是比赛拿奖,校园文化活动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的机会和平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侧重介绍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目的,并分别介绍了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的特点。
B.材料二表明,比较了解传统文化的教师较少,这有可能成为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瓶颈;被调查教师都认为,课程设置是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困难的主要障碍。
C.材料三认为,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主要以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虽然值得肯定,但不如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
D.材料三侧重顶层设计,强调要从师资培训和课程体系的角度落实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有序推进中华优秀文化艺术教育。
E.材料四侧重基层落实,主要从对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总结反思、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整合现有教材、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等角度,来论述如何开展好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3)如何提高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成效?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