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说来说去,做人最难的事还是对付自己。
②自己不易对付,因为对付自己的道理有一个模棱性,从一方面看,一个人不可无自尊心,不可无人格。从另一方面看,他不可有妄自尊大心,不可任私心成见支配。总之,他自视不宜太小,却又不宜太大,难处就在调剂安排,恰到好处。
③自己不易对付,因为不容易认识,正如有力不能自举,有目不能自视。
④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于自己我们是当局者而不是旁观者,我们不能跳开“我”来看世界,来看“我”,没有透视所必需的距离,不能取正确观照所必需的冷静的客观态度,也就要执迷,认不清自己,只任私心、成见、虚荣、幻觉种种势力支配,把自己的真实面目弄得完全颠倒错乱。我们像蚕一样,作茧自缚,而这茧就是自己对于自己所错认出来的幻象。真正有自知之明的人实在不多见。“知人则哲”,自知或许是哲以上的事。“知道你自己”一句古训所以被称为希腊人最高智慧的结晶。
⑤“知道你自己”,谈何容易!在日常自我估计中,道理总是自己的对,文章总是自己的好,品格也总是自己的高,小的优点放得特别大,大的弱点缩得特别小。人常“阿其所好”,而所好者就莫过于自己。自视高,旁人如果看得没有那么高,我们的自尊心就遭受了大打击,心中就结下深仇大恨。这种毛病在旁人,我们就马上看出;在自己,我们就熟视无睹。
⑥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故事。一位美少年纳西司(Narcissus)自己羡慕自己的美,常伏在井栏上俯看水里自己的影子,愈看愈爱,就跳下去拥抱那影子,因此就落到井里淹死了。我们都有几分“纳西司病”,常因爱看自己的影子坠入深井而不自知。照镜子本来是好事,我们对于不自知的人常加劝告:“你去照照镜子看!”可是这种忠告是不聪明的, 他看来看去,还是他自己的影子,像纳西司一样,他愈看愈自鸣得意,他的真正面目对于他自己也就愈模糊。他的最好的镜子是世界,是和他同类的人。他认清了世界,认清了人性,自然也就会认清自己。
⑦自知之明需要很深厚的学识经验。
⑧德尔斐神谕宣示希腊说:苏格拉底是他们中间最大的哲人。而苏格拉底自己的解释是:他本来和旁人一样无知,旁人强不知以为知,他却明白自己的确无知,他比旁人高一着,就全在这一点。苏格拉底的话老是这样浅近而深刻,诙谐而严肃。他并非说客套的谦虚话,他真正了解人类知识的限度。有了这个认识,他不但认清了自己,多少也认清了宇宙。
⑨这种认识就是真正的谦虚。谦虚并非故意自贬声价,作客套应酬,像虚伪者所常表现的假面孔,它是起于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所已知的比起世间所可知的非常渺小,未知世界随着已知世界扩大,愈前走发现天边愈远。他发现宇宙的无边无底,对之不能不起崇高雄伟之感,返观自己渺小,就不能不起谦虚之感。谦虚必起于自我渺小的意识,是对自己所不知所不能的高不可攀的东西的一种仰望。
(节选自朱光潜《谈谦虚》)
【小题1】从全文看,“自己不易对付”的原因有哪些?
【小题2】文中第⑥段引纳西司的故事,阐明了哪些道理?
【小题3】结合文本内容,简述什么是真正的“谦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2:02: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拜祭先祖,其来有自。从甲骨文时代就有文字的证明,延绵至清末,始终未断。纵观古今,拜祭的形式随着时间、世情的变化而有所演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拜祭先祖理念的根基,也就是为何拜祭先祖,没有改变。
炎黄文化成型于农耕时代。农耕生产的发展、家庭和家族的繁衍,很重要的是要靠继承。从财产到技能、知识,都需要承接先人和前辈的成果。重继承,是中华民族文化区别于世界上很多民族文化的特征。不仅继承宗祖给自己的知识,还要延续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正是由于重继承,在继承中发展,所以中国被称为一个文化“早熟”的民族。这是以希伯来系列文化为标杆,而且出于历史线性发展观。前工业化时期希伯来文化与希腊罗马文化结合,经过文艺复兴,形成了西方的观念体系,包括西方哲学所说的宇宙观、价值观、伦理观和审美观。而中国早在农耕还比较原始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哲学思考体系,这一体系的定型者就是孔子。我们的文化至少五千年来延绵未绝。定型早,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到民众心里,渗透在人们衣食住行的每一个习惯里。因此,尽管有外族入侵和内乱,仍然无法使它中断和消灭。
中华民族一代一代举行拜祭,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思考。我们对于先祖先烈为社会所作的贡献和对今天的影响,有着富于理性的认识。这就是,社会要通过劳动,构成和谐的气氛,加强继承和传播,并且不断地创造。今天无论是拜祭伏羲、黄帝,还是拜祭孔子,没有人想回到那个时代的状况中去生活,先祖的精神是在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我是从哪里来的?将要归于何处?至今这还是人类思考的头等问题。中华民族长期思考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来自大自然与先祖;自己也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人终有一死,尸骨灭而精神存;时间、空间转变了,此理则依然。例如清明节的家祭,实质和拜祭民族共同祖先相同。用宋朝哲学家的话说,这叫“理一分殊”。理一,就是寻根溯源,想象未来,想到自己如何继承先祖的精神,如何继续创造,而这一切都围绕着如何完善人生的价值;“分殊”,就是拜祭黄帝、伏羲、家祖和父母等等,对象、形式各有特色。
但是,当一个社会只有小家庭拜祭祖先,久之,这个社会就呈现出一种离散趋势,凝聚力减弱。想想过去,思考现在,有心人都会认识到,我们今天的生活、学术、社会,都是对古代的继承和发展。未来的发展,也离不开今天的基础。既然如此,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就要想到,应该如何做人,一百年后的后代将如何议论现在的我们。一想到此,我们越发感到一种敬畏,应该感谢列祖列宗,应该给后人留下点什么。
【小题1】下列关于“拜祭先祖”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拜祭先祖的历史极其悠久,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
B.拜祭先祖,虽说拜祭对象和形式可以不同,但在精神实质上却是一致的。
C.尽管拜祭先祖的形式会因时代和世情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但拜祭先祖的理念一直未变。
D.拜祭先祖,缅怀先祖,是为了延续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用先祖的精神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是“早熟”的文化,而且定型早,所以才能历经外族入侵和内乱,仍然延绵不断。
B.中华文化是农耕文化。农耕生产的发展、家庭和家族的繁衍,很重要的是要靠继承。所以注重继承是中华文化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的根本区别。
C.中华民族拜祭先祖,无论是拜祭伏羲、黄帝、孔子,还是拜祭自己的祖先,都是为了对先祖的贡献有理性的认识,并将先祖的精神继承和传播下去。
D.拜祭先祖既是寻根溯源,继承先祖的精神,又是想象未来如何继续创造,最终指向是完善人生的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拜祭先祖的传统绵延不绝,反映出炎黄子孙对先祖开创的中华文明的热爱,缅怀先祖的精神,渴望从先祖的精神中得到激励。
B.中国文化被认为“早熟”的文化,这是以希伯来系列文化为标杆得出的观点。如果以中华文化为标杆,也可以说西方的文明是“晚熟”的。
C.拜祭先祖,要求我们想想过去,我们今天的生活、学术、社会,都是对古代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要求我们想想现在,我们应当给后人留下点什么。
D.一个只有小家庭拜祭祖先的社会是一个人心离散的社会,因此,只有恢复全社会对民族共同祖先的祭拜仪式,才能增强民族凝聚力。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曹操墓确认属实
1月11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组织专家团赶赴河南省安阳市考察西高穴曹魏大墓。据该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庆柱透露,通过考察,从考古学上已经可以确认西高穴曹魏高陵就是曹操墓。
同一天,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公开发表长达万字的“实地考察报告”,再次提出质疑。他认为,发掘现场的1号墓只发掘了三分之一,就宣布紧邻的2号墓是曹操墓,不够严谨。另外,魏武王用的石碑与石枕,有两样重要证据是从盗墓贼那里缴获的,人们有权利质疑证据的可靠性。此外,在曹魏高陵中没有发现汉末墓中常有的墓志砖;发现头骨鉴定为60岁左右,曹操去世时66岁,在证据链上不能无缝对接;墓葬中发现的两具女性遗骨的身份也无法作出解释等等。
带队考察的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表示,判断一个墓葬的主人,考古学家主要根据墓葬形制、规模、规格和年代,特别是墓葬中出土遗物,尤其是文字资料。按照这一方法,考古学家曾推断了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墓、广州西汉南越王墓。这一方法同样适用于西高穴曹魏高陵。王巍强调,对西高穴曹魏高陵的判断,依据的是考古发掘资料,后来回收或追缴的东西只是参考。魏武王的年号存在不到一年时间,所以这一墓葬的时间段非常准确,而且墓葬规格高、形制特点突出,特别是墓葬方位,与历史文献吻合,出土文物上的铭文所反映的墓主人信息重要性不容置疑。
该所安阳殷墟考古工作队队长唐际根也发文说,有10个源自考古材料的知识全部指向历史人物曹操,其中包括“唯一对唯一”的硬性条件。文献记载曹操生前患有头痛病,而收缴的“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可证实这一点,在通常情况下,这一条件是很不容易满足的。另外,墓中出土的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或“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的八件石牌可证实墓主人死后称“魏武王”,附近的鲁潜墓载证实墓主人后世又被称为“魏武帝”,历史上曹操生前称“魏公”、“魏王”,死后被谥为“魏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又被称为“魏武帝”,这种身份在历史上是唯一的。
“从考古学上来讲,曹操墓的确认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刘庆柱认为,有三个原因引发了关于曹操墓的争议。首先,之前发生了“周老虎”、“躲猫猫”等事件,降低了公众对政府信息的信任度。其次,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再加上历史故事的演绎,曹操本身就有很大的关注度。第三,部分所谓的专家,出于炒作的目的,提出一些纯粹是外行的说法。“外行的专家毕竟也是专家,应该凭实物说话。”
对于曹操墓入选2009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的原因,王巍解释说,这是基于曹操墓在学术上的重要性。曹魏时期年代确定的墓葬迄今发现很少。这一时期,无论是都城还是墓葬制度,都开了后世先河,但在已获得的考古资料中,都城资料较多,墓葬资料相对贫乏。西高穴曹魏高陵的发现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空白,尤其是这一时期高等级墓葬的空白。
【小题1】下列对袁济喜质疑曹操墓理由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1号墓仅发掘一小半的情况下即宣布紧邻的2号墓为曹操墓,未免失之草率。
B.魏武王石碑、石枕、墓志砖等重要证物是自盗墓贼手中收缴而来,不足为据。
C.历史记载的曹操去世年龄与墓中发现的头骨鉴定年龄有一定的差距。
D.考古人员未能对墓葬中所发现的两具女性遗骨的身份作出合理解释。
【小题2】(小题2)下列有关墓葬主人身份判断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考古学家除观察墓葬形制、规模、规格、年代等外,还可以特别根据出土遗物及文字资料来判断墓葬主人。
B.考古学家对西高穴曹魏高陵墓主的判断,是将考古发掘资料与后来回收、追缴的文物结合起来进行的。
C.魏武王年号的存在时间非常短暂,这对寻找有明确铭文的文物、以确定墓葬年代及墓主身份造成了一定困难。
D.墓中出土的八件石牌证实了墓主死后“魏武王”的称号,而附近的鲁潜墓载则证实墓主后世被追称为“魏武帝”。
【小题3】(小题3)下列对“从考古学上来讲,曹操墓的确认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在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墓、广州西汉南越王墓等处已经应用成功的考古学方法,对曹魏高陵墓主的鉴定同样适用。
B.根据刘庆柱的说法,从考古学工作的专业角度来看,曹魏高陵中一系列考古发掘资料已经能够证明其墓主身份。
C.曹魏高陵墓主身份的认定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考古学问题,还必须综合考虑业内外和全社会各方的观点与意见。
D.墓葬特点及方位与历史文献吻合,多个考古材料的知识明确指向历史人物曹操。
【小题4】(小题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多“唯一对唯一”的硬性条件的满足,应该是判断并确认墓葬主人身份的最有力的一种证据。
B.即使不是专业的考古工作人员,如能根据考古实物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推断,其观点也是可以采信的
C.曹魏时期的都城和墓葬制度都开了后世先河,因此考古学上的相关发现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D.通过与曹魏时期其他高等级墓葬进行比较,应能有助于确认河南安阳西高穴曹魏高陵墓主的真实身份。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看护父亲的孩子
(意大利)亚米契斯
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一个满身泥水的乡下孩子,来到那不勒斯市一家著名的医院门口,递了一封信给看门人,说要找他入院不久的父亲。看门人瞥了一眼信的大致内容,就叫了一个护士领孩子过去。
看着病人的样子,孩子哭起来。病人很瘦,头发变白了,胡须变长了,肿胀的脸又青又暗,皮肤像要破裂似的发亮,眼睛变小了,嘴唇变厚了,全然不像父亲平日的模样。呼吸很微弱,只有额头轮廓和眉毛还有点像父亲。孩子叫着:
“父亲!父亲!认得我吗?我是西西洛!母亲不能来,叫我来照顾你。请看看我,跟我说句话吧!”
病人看了孩子一会儿,又闭上眼睛。
“父亲!父亲!你怎么了?我是你的儿子西西洛啊!”
正胡乱想着,有人用手轻轻拍他的肩膀,抬头一看,原来是医生。“不要担心,他脸上发丹毒了。虽然病情很厉害,但还有希望。你要细心照顾他!你在这里真是再好不过了。”
从此,西西洛就细心照顾起父亲。病人常常看着西西洛,好像不很清醒,不过注视他的时间慢慢变长了。当西西洛用手帕捂着眼睛哭的时候,病人总是凝视着他。有一次嘴唇微动,好像要说什么。他昏睡之后清醒一点儿的时候,总是睁开眼睛寻找看护他的人。西西洛自己也很高兴,把母亲,妹妹们的事情以及平时盼父亲回国的情形都说给他听,又用深情的话劝慰病人。
到了第五天,病人的病情忽然加重,护士送来的药和食品,只有西西洛喂他才肯吃。
下午四点钟西西洛依旧独自流泪,忽然听见屋外有脚步声,还有人说话:“护士小姐!再见!”
这使西西洛跳了起来,激动地抑制住叫喊的冲动。
一个胳膊上缠着绷带的人走了进来。西西洛站在那里,发出刺耳的尖叫——“父亲”!那人回头一看,也叫起来:“西西洛!”箭似的跑到他身旁:
“啊!西西洛,这是怎么回事?你认错人了!你母亲来信说你已经来到医院了,快把我担心死了!西西洛!怎么这样憔悴?我已经好了,母亲、孔赛德拉、小宝宝都好吗?我正要出院!天呀!竟有这样阴差阳错的事!”
西西洛想说家里的情况,可说不出话来。
“走吧!我们今晚还能赶到家。”父亲拉他走,可西西洛一动不动,却回头看着那病人。病人也睁大眼睛注视着西西洛。西西洛从心里流出这样的话来:“别急,父亲!请等一等!我现在不能回去。我在这里住了5天,已经把他当作你了。我那么爱他,你看他看我的眼神!他不能没有我。父亲!请暂时让我留在这里吧!”
父亲犹豫不决,看看儿子,又看看病人,问周围的人:“他是谁?”
“跟你一样,也是个农村人,刚从国外做工回来,恰好跟你同一天住进医院。进来的时候不省人事,话也不能说了。家里人好像不在附近。他准是把你的儿子当成自己的儿子了。”
病人仍看着西西洛。
“那么你留在这里吧,善良的孩子。我先回去让你母亲放心。这几块钱你当作零用。再见!”父亲说完,吻了儿子的额头就走了。
西西洛回到病床旁边,病人似乎安心了,西西洛不离病人半步,病人也紧紧盯着西西洛,吃力地动着嘴唇想要说些什么,眼神也很和善,只是瞳孔渐渐缩小而且渐渐昏暗起来。西西洛紧紧握住病人的手,病人睁开眼,看了看西西洛就闭上了。
“他去了!”西西洛叫着。
“回去吧,善良的孩子。神会保佑你这样的人的,你将来会得到幸福的,快回去吧!”
护士把窗台上养着的花取来一束交给西西洛:“没什么可送你的,请收下这花当作纪念吧!”
“谢谢!”西西洛收下花,擦着眼泪。“但是我要走远路,花会白白枯萎的。”说完将花撒在病床四周,“把这花留下当作纪念吧!谢谢医生和护士小姐!谢谢大家!”又对着死者说:“再见!”
忽然不知道该如何叫他,西西洛想了一下,就用几天来已经习惯的称呼说:“再见,父亲!”说着取出衣服包,打起精神,缓缓走出去。
外面天亮了。
【小题1】小说首尾都有一段精短的景物描写,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明明是西西洛认错了父亲,作品为什么还以“看护父亲的孩子”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3】文中对病人有两处关于嘴唇的动作描写:①“有一次嘴唇微动,好像要说什么。”②“吃力地动着嘴唇想要说些什么。”病人到底要说什么?试作探究。
【小题4】这篇小说描述了乡下孩子西西洛在医院看护父亲的故事,情节的发展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试作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读莫扎特与忆乡村(有删节)
耿 翔
⑴大地上的事情,只有大地知道。
⑵当我还在北方的一个小村子里,跟着年迈的父母,像蚕儿结茧一样,完成将被土地封闭的童年时,一种内心的躁动,使我对来自土地的每一种声音,都十分敏感,都想通过声音的翅膀,飞抵一片比麦田,更令人动情的地方。
⑶莫扎特,我不知道在你生活的大地上,声音的翅膀,最初是怎样飞翔的?当你用耳朵,听见花的骨朵,轻轻地颤动出季节的消息时,你的内心,是否被音乐的潮水浸湿了?那时,站在维也纳郊外的山坡上,你是否做着这样的遐想:大地的内心,也是五颜六色的。要不,这些永远被踩在脚下的泥土,怎会生出这样美好的花朵?正是土地,给了你这样的遐想,正是这样的遐想,塑造了你的童年。由此,世界和我,在百年孤独之后的今天,还能通过你的音乐,排遣内心的寂寞,从而在一种不受时空约束的层面上,让精神获得神的愉悦。
⑷大地呵,为了富人,也为了穷人,就这样精美的安排着大地上的事情。
⑸现在,坐在把泥土隔在水泥和钢筋之外的长安城里,我想着远在百里的一块大地。尽管我的脚步,对于它已经很陌生了,但它关于泥土的神话,将永远在我的心田里疯长。
⑹其实,我在穿过所有麦田的时候,都是从屋后的园子里开始的。
⑺那是母亲种着黄花、韭菜、茄子和豆角的园子。
⑻我甚至相信,不仅园子里各种开得热烈的菜花,是母亲种出来的,就是那些在各种花间,飞得热烈的蝴蝶,也是母亲种出来的。我最爱看母亲在园子里摘菜,因为那时,就有许多蝴蝶,落在母亲的脊背、肩膀和头发上,也在采摘着什么。每每陷入这样的画面里,我发现母亲的身上,就集合了乡村里的所有声音。如果把它们用乐谱记下来,且由竹制的笛子演奏出来,就是对乡村精神最经典的歌颂。可惜的是,直到今天,我也没有把浮现在母亲身上的音乐读出来,让它成为我出生的大地上最惊心动魄的事情。但我坚信,莫扎特的全部音乐,都是从母亲身上对大地上的事情,一种最天才的阅读。可以这样想象,当父亲领着他和姐姐,在欧洲大地上为音乐奔走的时候,他的母亲,永远像一位集合着大地上的声音,时刻出现在他想象里的音乐之神,护佑着他,为了后来的我们能听到他天才的音乐,而从大地上的事情里汲取声音的力量。
⑼面对莫扎特,我不能不平静下来,回到母亲没有走出的那片乡土上去。
⑽在那里,我的所有记忆,都与声音有关。在母亲弯腰劳作的园子里,我听过蝴蝶的颤翅声;在母亲祈雨背水的后沟里,我听过老狼的凄哭声;在母亲挖药走过的土城里,我听过野兔的打洞声;在母亲洗衣的涝池里,我听过土蛙的鸣叫声。其实,我能长成一位诗人,用像青铜一样的汉字,写我日出日落中的村子,写我晴天雨天中的乡亲,是因为每天清晨,我第一眼看见的世界,都是在窗户自然成型的画框里,母亲梳着她的长发。随着木质的梳子由上至下的滑落,我听见阳光在她的长发里,发出光亮的声音。
⑾我不知道这就是音乐。但我对这个画面的欣赏,一直持续到我离开故乡。
…………
⑿当音乐不再是一种单一音符,而成为一种解读心灵的语言,我的心,每时每刻,都被它的神秘牵动着。或许,在我祖先生活的大地上,音乐,就是引导他们前行的一种神秘的力量。
⒀莫扎特,自从与你结缘,音乐,就浮出旋律的水面,就用思想的重量,侵蚀我的白天,撞击我的黑夜。使我在所有的日子里,不敢放弃生命对音乐的依赖。
⒁放弃音乐,就是放弃生命的质量,我想。
⒂是的,人类曾经拥有的诗意的栖居,已经退到城市的边缘,退到乡村的边缘,退到地球的边缘。在我居住的大唐长安,中国五行中的木没有了、水没有了、土没有了,只剩下一堆制造废都的金和火了。而充斥在秦砖汉瓦旁的音乐,已不是真正的音乐了。
⒃莫扎特,挽救我的城吧,用你的音乐。
【小题1】文章第⑴段“大地上的事情,只有大地知道。”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4分)
【小题2】为什么说“其实,我在穿过所有麦田的时候,都是从屋后的园子里开始的”?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3】作者回忆乡村时,为什么要写到莫扎特的音乐?(6分,每答对一点得2分)
【小题4】文章把大地和母亲放在乡村这一背景下,唱出了一首深沉的乡村赞歌,那么,作者对大地和乡村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具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呢?(6分)

同类题5

文学的安静
周国平
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该奖的一位得主爱尔兰女诗人希尼写信给她,同情地叹道:“可怜的、可怜的维斯瓦娃。”而维斯瓦娃也真的觉得自己可怜,因为她从此不得安宁了,必须应付大量来信、采访和演讲。她甚至希望有个替身代她抛头露面,使她可以回到隐姓埋名的正常生活中去。
维斯瓦娃的烦恼属于一切真正热爱文学的成名作家。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成为新闻人物是一种灾难。文学需要安静,新闻则追求热闹,两者在本性上是互相敌对的。福克纳称文学是“世界上最孤寂的职业”,写作如同一个遇难者在大海上挣扎,永远是孤军奋战,谁也无法帮助一个人写他要写的东西。这是一个真正有自己的东西要写的人的心境,这时候他渴望避开一切人,全神贯注于他的写作。他遇难的海域仅仅属于他自己,他必须自己救自己,任何外界的喧哗只会导致他的沉没。
最好的作家懂得孕育的神圣,在作品写出之前,忌讳向人谈论酝酿中的作品。凡是可以写进作品的东西,他们不愿把它们变成言谈而白白流失。海明威在诺贝尔授奖仪式上的书面发言,仅一千字,其结尾是:“作为一个作家,我已经讲得太多了。作家应当把自己要说的话写下来,而不是讲出来。”福克纳拒绝与人讨论自己的作品,因为:“毫无必要。我写出来的东西要自己中意才行,既然自己中意了,就无须再讨论,自己不中意,讨论也无济于事。”相反,那些喜欢滔滔不绝地谈论文学、谈论自己的写作打算的人,多半是文学上的低能儿和失败者。
好的作家是作品至上主义者,就像福楼拜所说,他们是一些想要消失在自己作品后面的人。他们最不愿看到的情景就是自己成为公众关注的人物,作品却遭到遗忘。因此,他们大多都反感别人给自己写传。福克纳告诉他的传记作者:“作为一个不愿抛头露面的人,我的雄心是要退出历史舞台,从历史上销声匿迹,死后除了发表的作品外,不留下一点废物。”昆德拉认为,卡夫卡在临死前之所以要求毁掉信件,是耻于死后成为客体。可惜的是,卡夫卡的研究者们纷纷把注意力放在他的生平细节上,而不是他的小说艺术上。
在研究作家的作品时,历来有作家生平本位和作品本位之争。十九世纪法国批评家圣伯夫认为作家生平是作品形成的内在依据,因此不可将作品同人分开,必须收集有关作家的一切可能的资料,包括家族史、早期教育、书信、知情人的回忆等等。普鲁斯特则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这种观点作了精彩的反驳。他指出,作品是作家的“另一个自我”的产物,这个“自我”不仅有别于作家表现在社会上的外在自我,而且唯有排除了那个外在自我,才能显身并进入写作状态。不管后来的文艺理论家们如何分析这两种观点的得失,一个显著的事实是,几乎所有第一流的作家都本能地站在普鲁斯特一边。
然而,在今天,作家中还有几人仍能保持着这种迂腐的严肃?将近两个世纪前,歌德已经抱怨新闻对文学的侵犯:“报纸把每个人正在做的或者正在思考的都公诸于众,甚至连他的打算也置于众目睽睽之下。”歌德倘若知道今天的情况,他该知足才是。我们时代的鲜明特点是文学向新闻的蜕变,传媒的宣传和炒作几乎成了文学成就的唯一标志,作家们不但不以为耻,反而争相与传媒调情。新闻记者成了指导人们阅读的权威,一个作家如果未在传媒上亮相,他的作品就肯定默默无闻。文学批评家也只是在做着新闻记者的工作,如同昆德拉所说,在他们手中,批评不再以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及其价值所在为己任,而是变成了“简单而匆忙的关于文学时事的信息”。其中更有哗众取宠之辈,专以危言耸听、制造文坛新闻事件为能事。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文学的安静已是过时的陋习,或者——但愿我不是过于乐观——只成了少数不怕过时的作家的特权。(有删节)
【小题1】文章开头为什么从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写起?(4分)
【小题2】从全文看,“一切真正热爱文学的成名作家”对待文学的态度是怎样的?请概括作答。(6分)
【小题3】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1)请解释文中“他遇难的海域仅仅属于他自己,他必须自己救自己,任何外界的喧哗只会导致他的沉没”这句话的含意。(2分)
(2)作者为什么说“歌德倘若知道今天的情况,他该知足才是”?(2分)
【小题4】本文指出,在研究作家的作品时,历来有作家生平本位和作品本位之争。你对这个存有争议的问题是如何看待的呢?请结合文中的观点,另举例子加以阐述。(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