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奶奶的桃树
江岸
九十高龄的奶奶年轻的时候有两个绰号,一个是“侉女人”,一个是“国民党婆”。她的老家在豫北安阳,硬腔硬板的口音和黄泥湾当地接近湖北的甜糯口音相差太大,惹人嘲笑,为她赢得第一个绰号。爷爷年轻的时候是一介书生,抗日战争爆发,他毅然投笔从戎,战死沙场,他的遗孀解放以后就此赢得第二个绰号。
不过已经有几十年没人再叫奶奶的绰号了。老迈的奶奶近来真是有点糊涂了。表现之一是她把自己的鞋子洗了。奶奶童年的时候包过脚,还没有包成三寸金莲,就放脚了,但她的脚比普通人的脚还是要小一码。她的这双小脚在她后来的千里之徙中让她吃尽了苦头。她的鞋特别难买,必须靠手工做。年轻的时候,她自己纳鞋底,自己剪鞋面,自己做鞋穿。后来她做不动了,就由我妈帮她做。她还从不洗鞋,说是她老家安阳的规矩,女人的鞋子直到穿烂,也不能洗。她也没有说过不洗鞋的道理,反正就是不洗。我妈发现奶奶晾晒在窗台上的刚刚洗过的一双小鞋,惊讶地叫了一声,把我们所有人都惊动了,跑到了院子里。
奶奶糊涂的第二个表现是突然馋嘴了。院子里有三棵桃树,两棵是五月桃,一棵是八月桃。我们家的桃子和本地土桃完全不一样,不仅个大,而且水分多,咬一口,甜掉牙。我们家的桃树是用奶奶从老家安阳带来的桃胡种植的,据奶奶说,那味道和她老家的桃子一模一样。五月桃快成熟了,又白又大地挂满枝头。从不贪嘴的奶奶竟然要吃桃子。奶奶咬了几口五月桃,就放下了,要吃八月桃。八月桃还是青涩的,看着奶奶一点点啃八月桃,我们的腮帮子都浸满了酸水。奶奶捧着那个八月桃,隔一会儿就啃一口,啃了一个上午。
奶奶糊涂的第三个表现是她喜欢哼曲儿了。奶奶面朝北方,依偎着桃树,久久凝视北方的天空。层峦叠嶂阻断了奶奶的视线,奶奶能看见的顶多是桃树顶上北方天空的一角。看着看着,奶奶竟然哼起了小曲儿。我们都不懂得奶奶哼唱的是什么。还是我妈细心,听出来奶奶哼唱的是《小放牛》。我妈是大跃进期间从平原逃进山里的,饿晕在路上,被奶奶救活,做了光棍汉我爸的老婆。我妈和奶奶一辈子相处得非常亲密,我爸五十九岁那年去世了,我妈独自奉养着奶奶。年轻的时候,奶奶偷偷唱过《小放牛》给她听,说是河北民歌,安阳人都会唱。我妈说,《小放牛》有三段,你奶奶翻来覆去就唱第三段:什么鸟儿穿青又穿白?什么鸟儿身披着绿豆衫?什么鸟儿催人把田种?什么鸟儿雌雄就不分开那个咿呀咳……
我妈背转身,抹开了眼泪。我妈说,看来,你奶奶的大限到了。停了停,我妈又说,她是想你爷爷了……
我妈跟我们讲过奶奶的故事,都是她们娘儿俩闲聊时,奶奶告诉她的。从我妈那里,我们知道了奶奶所有的故事,令人唏嘘。
阳春三月,桃花灿烂的时候,奶奶的村庄开过来一支军队。奶奶家也进驻了不少兵,挤满了偏院。后来,奶奶就认识了很多兵,也认识了我爷爷。不训练的时候,爷爷就邀奶奶去庄子周围看桃花。后来,就偷财主家的桃子给奶奶吃。五月桃罢园了,就偷八月桃。八月桃还很青涩,但是奶奶吃得津津有味,每天让爷爷去偷。爷爷咬过一口八月桃,酸得倒牙,就呸地一口吐了。这个丫头怎么那么喜欢吃青桃呢?爷爷非常狐疑。他毕竟二十多岁了,猛一下就明白了,吓出一身冷汗。吃到八月桃罢园的时候,爷爷的部队接到调令,要开往前线抗击日寇。开拔之前,爷爷找到奶奶,泪流满面,掏出一封写清地址的家信,掏光了身上所有的钱,塞给了奶奶。奶奶的父亲是个私塾先生,极要脸面的,爷爷怕他走了,奶奶的丑事一暴露,她准会被她父亲活埋。奶奶就在爷爷部队开拔的那个晚上,悄悄用烟灰抹脏了脸蛋,背个小包袱,逃出了她的村庄,一路向南而去。
我妈说,你奶奶肯定想念你爷爷了。她在路上奔波了两个多月,等她找到黄泥湾的时候,你爷爷的《抗日烈士证明书》和三百元抚恤金已经由政府送到家好几天了。
弥留之际,奶奶的枕边被我们放满了又白又大又甜的八月桃,我们往奶奶的手心里也塞了两个。奶奶的嘴唇还在轻微地翕动,我妈贴耳去听,听了一会儿,我妈抽泣着说,你奶奶还在哼《小放牛》:喜鹊穿青又穿白,金鹦哥身披着绿豆衫,布谷鸟催人把田种,鸳鸯鸟雌雄就不分开那个咿呀咳……
(选自《小说界》,有删改)
【注】小放牛:流行于河北省民间的歌舞小戏。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九十高龄的奶奶年轻时赢得的两个绰号,解说了绰号的由来,这样写点明了小说的主要人物,设置悬念,欲扬先抑,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B.小说通过叙述奶奶临终前做的三件“糊涂事”:洗了一生不能洗的小脚鞋子,吃起了八月酸桃,哼起了曲儿《小放牛》。以此揭示了奶奶的内心世界,勾勒了她的人生际遇。
C.“她还从不洗鞋,说是她老家安阳的规矩,女人的鞋子直到穿烂,也不能洗。”这表明奶奶具有深厚的封建迷信思想,她是一个从旧时代过来的,不适应新生活的人。
D.小说叙述爷爷在部队开往前线时与奶奶告别的场景,作者运用神态、动作、细节描写表现爷爷的内疚与不舍。这一场景描写为下文奶奶找到“黄泥湾”埋下伏笔。
E.小说运用了倒叙手法,通过“我妈”的讲述介绍奶奶的故事;这样写使小说有波澜,使奶奶这一形象更具体,同时也意在烘托“我妈”是一个孝敬、体贴老人的贤惠儿媳。
【小题2】小说中两次引用《小放牛》的歌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刻画奶奶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以“奶奶的桃树”为题有什么意图?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2:03: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吴小如
舒晋瑜
吴小如有三个嗜好,一是作诗,二是看京戏,三是写字。这三个嗜好都受家庭影响。他从小喜欢读书,最大的梦想是当作家。
吴小如年轻时曾经被父亲认为“不是写诗的材料”,年轻气盛的吴小如不服气,当时就下决心:我非做好不可!父亲晚年的时候,再看吴小如作的诗,问他:“你看你的诗像谁?”吴小如说:“谁也不像。”父亲说:“不对,你的诗像我。”由此可见,吴小如先生受父亲的影响很大,而并不自觉。从“不够材料”,到得到父亲的认可,吴小如是下了功夫的。在他的印象中, “有兴趣就爱钻研,什么事都有成功的那一天。”这是吴小如的经验。
因为父母喜欢看戏,吴小如三四岁开始听唱片,五六岁便随家人外出看戏,十岁左右就常常偕弟弟同宾跑戏园子,十三四岁亦摹仿小报文风老气横秋写剧评。有一次中学作文,老师给吴小如的批语是:“文章颇像林语堂的‘论语’体,油腔滑调。”吴小如大吃一惊,从此大加收敛,力求横平竖直,再不敢故弄玄虚。
他一生钟爱讲坛。“尽管下了课疲乏得抬不起腿,吃不下饭,但只要走上讲坛,面对着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把自己一得之愚贡献给他们,感活力顿增,浑不觉老之已至。”吴小如说,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杨宝森,都是在停止呼吸前不久才离开舞台的。他一生爱看戏,为这些艺术大师十分倾倒。从本心来说,只要自己干得动,决不轻易离开讲坛。
对于学生,吴小如从来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时候没有把握,也会老老实实告诉提问者:“待我查查书再答复。”为了一个极细小的问题,他可以专门骑车上图书馆泡上半天,一旦有了结果,又会兴冲冲跑到提问者的宿舍详细作答。有一次一位女同学提了一个问题,吴先生在《后汉书》里找到了答案,刚吃过午饭就跑到学生宿舍里去找那位学生。由于正值午休,他只好把材料写下来贴在那位女生的房门上,才心安理得地回家休息。
吴小如的学生陈丹晨曾称吴先生是“乾嘉学术最后的守望者”。在古典文学领域,吴小如先生的研究通达广博,可以从《诗经》讲到梁启超;研究诗文,从先秦贯通于明清与近代。他的学术根基俟实于20世纪,在诗文考证、字义训诂方面,亦有大量为学界瞩目的成果,《读书丛札》即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吴小如擅长书法,遍临名帖,已出版《吴小如手录宋词》《吴小如书法选》等,更多人称他为书法家。父亲在教吴小如学习书法时,就声明了两大前提,即“要学写字应先学做人”;“写字必先读书”。人,“宁可不会写字,也不要做一个俗不可耐的写字匠!”吴小如一生都奉此为准则。“书法最关键的是,功夫在书外。意思就是说,有两条,一是多念书;一是做人要好。这是最基本的。我父亲有一条,做学问首先是做人,人品要好。这是中国传统的美德。到书法本身,只有一条,就是路子正,别学邪门歪道。古人讲横平竖直,写字,字得规范,写出来的字得规矩。”
吴小如先生被称为“学术警察”,是有原因的。他对学界不良现象毫不留情:校点古籍书谬误百出,某些编辑师心自用地乱改文稿,知名学者缺乏常识信口胡说,学界抄袭成风……更关键的是,他的批评方式也并非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沈玉成就曾说吴先生批评不留情面:“连我这老学生都受不了,所以吴先生到处受挤兑碰钉子,一生坎坷。”
吴小如几十年的处境的确如此。他曾在文章中评价自己:“惟我平生情性褊急易怒,且每以直言嫉恶贾祸,不能认真做到动心忍性、以仁厚之心对待横逆之来侵。”在一份给北大百年校庆的题词中,他又重申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座右铭。他说:“我这人,一向就是主张表里如一,而且我做的事情都是光明磊落的,我对名利看得很淡。名利对我来说根本是身外之物。”“言寡尤,行寡悔”,是说做人说话要问心无愧,做出来的事情不至于做完后悔。但是吴先生也知道,人不可能一辈子不说错话不做错事。所以,他的主张是,不管别人满意不满意,首先自己不说违背良心的话,不做让自己后悔的事情。
吴小如的一生,坦荡磊落,他说过的一次假话,是对他的父亲。吴玉如先生壮年时,双臂有力,可将幼时的同宝(小如)、同宾(少如)兄弟抱在手中同时抛向空中后再稳稳接住,小兄弟俩对此不以为惧,反而特别高兴,因而吴小如与其父掰手腕一辈子没有赢过。吴玉老临终时,年过花甲的吴小如为了博老人一笑,再次提出掰腕子,其时老先生手腕早已无力,吴小如装作再次输给老先生,意思是:您还是那么有劲。吴小如后来说:那是我平生说过的一次假话。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吴小如刚写诗时下功夫不够,意气用事,曾经被父亲认为“不是写诗的材料”,后来他下了功夫,得到了父亲的认可。
B.吴小如十三四岁摹仿小报老气横秋文风写剧评被老师批评,是因为他油腔滑调,模仿不到家,徒有形式,缺乏内涵深度。
C.吴小如把父亲说的“学写字应先学做人和读书”、“宁可不会写字,也不要做一个俗不可耐的写字匠!”奉为准则,这告诉我们只要人品好了,书法慢慢就提高了.
D.吴小如先生爱做“学术普察”,对不良文风、学风猛烈抨击,表现出一位学术守望者对我国文化的热爱和关切。
E.吴小如深受家庭影响,做人真诚正直、淡泊名利,学向通达广博、刻苦钻研,虽然饱受委屈,却一生坦荡、光明磊落。
【小题2】吴小如的书法得到认可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吴小如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吴小如认为“不管别人满意不满意,首先自己不说违背良心的话,不做让自己后悔的事情”,请结合材料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长期以来,学术界研究孔子,把《论语》视作唯一信得过的依据;并在有意无意之间把它当成了孔子乃至孔门思想的全面记录。而没有注意到《论语》编纂也是有重点的,也要遵循不与“六艺”“六经”重复的基本原则,遵循著书立说的一般规律。这就导致人们对《论语》产生误解。例如,现代所有的《论语》普及本,都把孔门所谓的“士”译作“读书人”,不少教育史论著认为孔门的教育内容只有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并以前者为重心。
其实,春秋时代还没有常备军,官制文武不分职。各级官吏平日以理治民,农闲时节教民备战,战时出为带兵的将领。与此相应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也是文武兼备的。其中“射”是射箭,“御”是驾驭战车,即使平时演练也有“五射”“五御”等极为繁难的要求,属于早已规范化了的系统的军事教育科目。以历史的眼光看射、御,其专业化程度并不亚于现代射击与驾驶战车技术。借用现代术语来说:射、御这两项武艺,是每个受教育者必修的基础课,而不是可学可不学的选修课。
至于孔子所办的私学,既然教育目的仍然是培养修己治人的“君子”,那就不能不受官学教育传统的影响,不能不以传统“六艺”为弟子必修的基础课;更不能不受当时社会需要的制约,致力于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才。不然的话,孔门弟子从政以后,怎么能够适应当时社会的实际需要?孔子私学还会有什么吸引力?
关于孔门的武艺传授,《礼记·射义》中有颇为生动具体的记述。从孔子带领弟子在“矍相之圃”演习“乡射礼”的情况来看,孔门射艺教学既有孔子亲自示范,又有对要领的口头讲解,还十分重视将德育贯穿其间。孔子做射箭示范时“观者如堵墙”,可见其射艺之精湛。至于孔子驾驭战车的技艺,《论语·子罕》中也有反映:达巷党人叹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即谓之学而不专、缺乏强项。孔子知道了,便与门下弟子商议,拟在射、御二艺中选一艺来展示所长。这说明在孔子及其同时代人的心目中,所谓的“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传统的“六艺”之学。孔子经过比较权衡,选定以“执御”来展示专长,可见其御艺亦相当娴熟,可能更优于射艺。由此窥测孔门之御艺传授及弟子驾驭战车的水平,应当也不会比射艺差。以往论者多将“御”混同于一般的赶马车。其实,赶马车称“仆”,如《论语·子路》中有“子适卫,冉有仆”;驾驭战车才称“御”,如《诗经·车攻》中有“徒御不惊”。特别是当“射”“御”并举时,“御”绝不可以混同于“仆”,而只能是指“六艺”中的这项武艺。
【小题1】下列对“六艺”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六艺”在本文中主要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能。
B.在孔子时代,“六艺”中的“射” “御”是受教育者必须学习的科目。
C.“六艺”教育体现文武兼备的原则,是由当时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决定的。
D.“射”“御”被孔门重视,正源于孔门对社会需要的顺应和对教育传统的继承。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认为孔门教育内容只有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是人们误解《论语》的典型表现。
B.不懂《论语》编纂有其重点,是学术界研究孔子只取信《论语》的重要原因。
C.《论语》不与“六艺”“六经”重复的事实,是遵循著书立说的一般规律的结果。
D.从重视“射”“御”的程度看,当时官学的教育内容主要为军事,孔门也不例外。
【小题4】【小题5】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孔子时代各级官吏平日以理治民,农闲时节教民备战,战时出为带兵之将领,这与当时“三育”并举息息相关。
B.孔子的射艺御艺都很精湛,孔门关于射艺御艺的教学方法也灵活多样,能更好地顺应当时社会的需要。
C.孔子教育因为要扭转“博学而无所成名”的被动局面,所以加大了对生员“射”“御”技能的强度训练。
D.《诗经·车攻》中“徒御不惊”中的“御”也绝不可能混同于“仆”,因为“御”是驾驭战车的专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4分)
伊人寂寞
陈毓
是那场突然降临的死亡出卖了她。
灾难降临以前,她是一个不久就要当妈妈的女人。那时她的妊娠反应已经过去,她看上去很强健,有旺盛的精力。即使她的肚子高高地隆了起来,腰身的粗壮使原来的衣服不再合适她,但是春天的到来仍使她很想打扮自己。她穿着宽松舒适的孕妇裙,看上去是那样的闲适自在。
是一个周末,她要去郊区的镇子上看望一们女友。女友在电话里不止一次跟她描述小镇油菜花开的样子,麦苗青青菜花黄,那情景她是熟悉的,只是好多年没看见了。现在,怀孕使她从容起来,那就去看看吧。
她拒绝了丈夫的陪同,她说离产期还早呢,没那么金贵,一个人去得了。她心疼上夜班的丈夫,他就靠白天的睡眠补精神,她不能叫他缺觉的。
丈夫送她出门,随手理了理她耳边的头发,以使她的头发更整齐些。
他陪她走到巷子口,那里有1路公交车,可以载她去女友所在的小镇。他看着她上了公交车,他们相互挥手道别后,他就回家睡觉。他头一挨枕头就睡着了,一个完整的夜班的确使他疲劳。他的睡眠一片黑暗,那里很少有梦。
他不知道有什么在他安睡时发生。那辆公交车——载着他妻子和将要出生的孩子的车——被一辆迎面而来的车撞到了路基下。他的妻子和他未来的孩子就在那一瞬间永远地弃他而去了。
他在医院里看见他们,准确点说,是看见他的妻子,他妻子的尸体。
跟他谈判的是医生。医生说,她死了,在撞车的一瞬间就死了,她撞坏了大脑,她没有痛苦。医生替他揭开那块白布,他看见她的脸,她的身子。她的身子和脸都是完好的,区别是它们现在看上去僵僵的,没了血色。他仔细地看她,他看见她的眼睛睁得大大的。那里没有恐惧,只吃惊无辜地看着他,看得他心软,于是他就把所有的过错自觉承担下来。不管事情的起因在不在自己,他都甘心。现在,那样的目光再次看着他,他立即就有了要承担什么义务的准备了。可这一次,他能承担什么呢?
我们医院想买你妻子的身体,当然,这得你肯成全。医生在说话,在对他说。
等他终于明白医生的意思后,他的直觉反应就是把自己善于操持钢铁的拳头砸在医生脸上,但他控制了自己。他虽然活得粗糙,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缺少教养。
我们很想把你妻子的身体留在这里,你不知道,这对医学研究有多高的价值。医生更加小心地寻找字眼儿,生怕伤害了那丈夫的情感。
谈判是艰难的。一方是刚刚痛失妻子的丈夫,一方是对科学秉持严谨态度的医生。
总之这桩谈判最后定下来了。那丈夫终因那笔他不再有力气拒绝的金钱放弃了他的坚持。而医生,一个视人体研究如同生命的人得到了那具人体:一个怀孕六个月的年轻女人的健康完整的身体。
据说,那个女人的身体被用世界上最尖端的技术保存了下来。
我是在一次名为“人体奥秘”的展览里见到她的。于我,那是众多参观者中的一个参观者,是一个不明就里就走进去了的一次观看。讲解的先生一再说,一定进去看看,这里有中国仅此一家的珍藏。讲解先生说的“仅此一家的珍藏”指的就是那个怀孕六个月女人的身体,她在这里有一个名字:“惊鸿”。那是一个很诗意的名字,但在这里我看不见诗意,也因此怀疑,那不是她的本名。
讲解先生说了她的来历,她现在的身价,那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只因为,她的遭遇的偶然性导致了她身体的科学研究价值的珍贵。
时光过去了二十年这也是讲解先生告诉的,她依旧保持着二十年前那一瞬发生时的表情。让她“永恒”的技术的确高超,她站在那里的样子大方而周正,大睁的吃惊的眼睛叫她的表情看上去无辜而年轻。她的双乳饱满坚挺,鼓荡着生命力,她四肢和腹部的肌肉纹理结实有韵味,她孕育和护佑她婴孩的那个地方现在像一面永远敞开的窗,向遇见她的每一双眼睛打开她身体内的秘密:她是一个怀孕六个月的女人,你看她的宝宝多健康,仿佛随时都会在她的子宫里伸个懒腰踢一下腿似的。
我回到展览馆外,九月海滨的阳光明亮清润,空气里有青草的浓香气。我使劲摇了摇头,想摇落那女人留在我记忆里的目光。可是摇不掉。
我再回头,看见明亮的阳光使展览馆待在黑影里。
那里,藏着科学的凉意。
【小题1】试分析小说中“她”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3分)
【小题2】“丈夫送她出门,随手理了理她耳边的头发,以使她的头发更整齐些”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分析。(3分)
【小题3】小说结尾一段含蕴深刻,试分析其含义和作用。(4分)
【小题4】对文中“丈夫”最终“放弃了他的坚持!’这一举动,有人表示赞同,有人表示唾弃。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由。(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旧事土黄
孙君飞
那年冬天,父亲一声不响地递给我一把镰刀,磨出宽大刀刃。我说有割草的镰刀,也刚刚磨过。父亲说不是叫我割牛吃的草,而是荒地里的草。我仍旧不懂,父亲终于说,他要开一片荒地,种黄豆油菜芝麻瓜果蔬菜……荒地里槐枝上的刺生得泼辣,艾蒿人高马大,刺蓟密密麻麻,真乃一块荒蛮宝地。父亲一扭身,“刺刺啦啦”地割起来。我掂着镰刀,却怎么也钻不进去。刚一探手,刺蓟一下子刺中我,疼得我“咝咝”地吸溜了几声。艾蒿不长刺,我弯着腰,“刷拉刷拉”地割。父亲放倒的艾蒿很整齐,我做不到,速度却要跟上。两张镰刀在灌木丛里撒欢,它们的声音一个老辣,一个生猛,谁也不服谁。草汁溅到衣服上,不怕,这件衣裳早就五颜六色。十根手指头一会儿工夫变成青黑色,我凑近闻闻,真好闻,恨不得伸到嘴里吮吮。碰到槐刺,不得不小心,但还是扎中手指手背胳膊。父亲割刺槐也如割小麦,一直弯腰不直腰,茶不喝,烟也不抽,汗水太旺,如刚洗过头,脊梁上的衣裳湿透一大片。我们一直割到天黑,一直不搭话。我骨头发软、肌肉发酸,父亲拿毛巾擦脸,眼睛里的光竟还熊熊骇人。收工前,他收回我的镰刀,我心里一紧:他担心我累得提不动一把缺口的镰刀?
听母亲说,她在父亲的手上挑出七根槐刺。我自己给自己挑,只挑出一根。我出门上学,一周回家一趟,弟弟们还小,母亲要忙其它庄稼活和家务,开荒地的事情全交给父亲……又听母亲说,黄牛刚下荒地,还没动犁,就高亢地哞叫起来。荒地的坚硬父亲早已料到,草根草须在土里面编织成实心的巢,他也早已料到。然而只见黄牛的脖子忽一抖,皮褶子像拉开的手风琴眨眼间折叠起来,隆出一个大包,还没等吆喝出第二句,人和黄牛的步伐还没有迎合上,便听到一声脆响,半截入土的犁铧竟然折断了,这是父亲万万料不到的。父亲带回折断的犁铧,黄牛也拴回牛屋,只扛了镢头、锹锨出来。
母亲没有讲述父亲是怎样全靠人力开荒的,我也不愿想,想出来的劳动场面又有什么意思?我从学校回家,第一眼要看的就是父亲开的荒地。他基本上完工了,简直是个奇迹!荒地里的料姜石,他全拣出来放在地边,给荒地镶上一道辉煌的金边。大堆的草根晒得半干,我想用火点了,烧成草木灰肥,又怕直冒烟不着火,便作罢。荒地里的土一锨一锨翻成倒扣的瓦片状,等北风再吹吹寒冷和厚雪再冻冻,它们就容易敲成碎块,种黄豆会肚子圆,种油菜会满身黄,种萝卜也会婴儿肥吧。父亲回到家,我看到他瘦了整整一圈,身板还结实,也没有驼背,眼睛里发红,不知道是疲惫还是满足。他不说话,也不笑,跟往常一样,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多年以后,我在阎连科的《我与父辈》中读到一段话:“我看着他(父亲)把镢头举过头顶,镢刺儿对着天空。晴天时,那镢刺儿就似乎差一点儿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父亲那由直到弯的腰骨,这时会有一种柔韧的响声,像被奔跑的汽车轧飞的砂粒样,从他那该洗的粗白布的衬衣下飞奔出来……(他)将双手卡在腰上向后用力仰几仰,让弯久的累腰响出特别舒耳的几下嘎巴嘎巴的声音,再半旋身子,找一块高凸出地面的虚土或坷垃,仰躺上去,面向天空……”我脑袋里嗡的一声,不由眼热心跳,暗暗叫起来:这个开荒的父亲不也活脱脱是我的父亲吗?我想不出的开荒场面,阎连科一笔一笔地描绘出来了。他是嵩县人,我是南阳人,两地相距不远;他们的土地是黄色的,我们的土地也是黄色的,里面都有料姜石;他们需要开荒,我们也需要开荒,开荒的父亲简直就是同一个父亲啊。不同的是他们的荒地最后收归公有,我家的荒地则一直属于自家,种出圆滚滚的黄豆,炒熟后丢嘴里咬烂嚼碎,虽不耐饥,但那焦脆油香味一辈子都忘不了。
一片荒地并不能改变我家的命运,但父亲母亲毕竟用黄豆油菜芝麻的颜色覆盖了它的土黄和荒蛮……
(选自2015年5月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设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一“旧事土黄”为题,给“旧事”涂上土黄色,为全文蒙上一层旧色彩。
B.第一段中划线的句子,通过写对两张镰刀的描写,生动表现了父子二人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
C.第二段中,父亲没有料到犁铧会断,这表明父亲对开荒的困难估计还是有所不足。
D.文中几次写到母亲,主要是通过母亲正面描写父亲开荒的艰难,与前文的割草场面相互映衬。
【小题2】请结合全文,分析父亲的形象特征。
【小题3】文章第四段写到阎连科的《我与父辈》,有何用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汉末年,士人已不再是无根的游士,士与宗族的结合,产生了著名的“士族”,刘秀就靠着士族的支持建立起了东汉政权。但东汉中叶以后,政权与士大夫阶层日益失去协调。王莽篡位时裂冠毁冕,曾被迫遁迹山林的士大夫们又一次面对“主荒政谬”的时代。夹缝中,他们找到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归隐田园。隐为其表,逸为其实。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意趣成就了一代艺术新风,魏晋南北朝时,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有了重要的发展。

虚无主义的玄学引导着人们对自然山水的追崇,山水成为对抗门阀的依托和象征。“山水有清音,何必丝与竹”,将宅居置于郊野庄园之中是士大夫们相当普遍的选择,自然山水已成为个体情绪表达的载体。史籍上有所谓“竹林七贤”,“竹林”就是嵇康在山阳城郊的一处别墅。

士大夫一改汉儒穷经入仕为个体情绪表达的同时,并未走向对理想的否定,在自然中人们仍然探求着蜉蝣于天地而亲化万物的生存意义。陶渊明蔑视功名,宁愿回归田园,“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布置了“日涉以成趣”的素朴小园,门前以垂柳为荫,“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另一种情形可以列举隐居时的谢安。谢安“于土山营墅,楼馆竹林甚盛,每携中外子侄往来游集,肴馔亦屡费百金,世颇以此讥焉。而安殊不以屑意”。可见,园林中的士大夫,或简朴或奢侈,他们具体的生活方式都直指人生追求。

借山水以怡情一时成为风尚。临水行祭以祓除不祥,谓之“修禊”。但是,像著名的兰亭聚会,名为“修禊”,其实已经升腾为雅致的文化行为。茂林修竹,曲水流觞,“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种淡泊情怀取之于自然,又以自然来寄托人生追求的行为,是从“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到“足以极视听之娱”,再及“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一个过程,是魏晋六朝隐逸之士的心路历程。

唐代情形发生了变化,那是隐士最受宠、最春风得意的时代。由于超然世外的隐逸生活方式被认为是高尚品德的体现,唐代兴起了一股走“终南捷径”而为官的风气。“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要做隐士,已不必远遁山野林泉,魏晋时代的表隐实逸蜕变为以隐求仕。有“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孟浩然,有以“中隐”闻名的白居易,还有“隐于朝堂之上”的“大隐”人士李泌。在唐一代,文人在入世行“势”或出世入“道”方面,是最心安理得,最被宽容的。对于山水自然,表现出来的是积极地利用,隐逸已不可能是普遍追求的人生归宿。

(有删改)

【小题1】“魏晋南北朝时,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有了重要的发展”,选出下面不在原因之列的一项
A.汉末魏晋时代形成的隐逸之风。
B.士大夫阶层思想意趣的影响。
C.虚无主义的玄学对人们的引导。
D.自然山水已成为个体情绪表达的载体。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隐为其表,逸为其实”,深刻揭示了汉魏隐士们归隐的实质是对“主荒政谬”现实的逃避。
B.隐士们有的坚持着自己的人生追求,如陶渊明;有的则失去了人生目标,如谢安。
C.魏晋六朝隐逸之士的心路历程是:将淡泊的情怀寄托于自然,又从自然中感悟人生应有的追求。
D.“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两句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完全否定。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大夫文人们隐与不隐以及选择何种隐逸方式,都受制于社会状况和时代风气。
B.崇尚自然,将自然人格化是魏晋六朝文学艺术乃至社会文化的突出特征。
C.从汉末到唐代,隐逸文化中的自然山水都是隐士们寄托人生情怀的对象。
D.唐代以隐求仕风气的形成是隐逸文化的一次蜕变,也折射出作为封建盛世的唐代政治的宽松和社会的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