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五花山下收土豆的人

迟子建

①这世上最出色的染匠,一定就是秋霜了。只要它来了,青山就改变了颜色。初霜来的时候,树叶只是微微转黄,这时节的山峦看上去更像是洋溢着丰收气息的麦田。到了第二场霜降临之后,浅黄的树叶变得金黄或浅红,山峦有如戴上了一顶顶红黄相间的呢毡帽。而如果你沐浴着第三场更为浓重的霜走进森林,你是想看到什么颜色就能看到什么颜色。树叶大多是金黄和金红的,但也有黄中带粉、粉中含翠,翠中生红、红中隐紫,紫中有褐的,这时的山峦分明就是一个春天的花园,五彩缤纷的。我们把此时的山峦称作“五花山”。

②五花山簇拥着我们的时候,大雁向南飞了,河水流动得平缓了,天空中的云朵没有盛夏时多了,天显得格外高,格外蓝。人们把形形色色的菜籽吊到山墙上,开始了秋收。而秋收中最苦最累的活儿,就是起土豆。

③土豆既能做蔬菜,又能当主食,还能作为家畜的饲料,在那个粮食需要定量供给的年代,土豆被广泛种植也就不足为奇了。一家种上一两亩,那算是少的了;平平常常的人家都要有三四亩;而那些人口多的人家,种七八亩是很普通的。所以说秋收在我们那里,等于是“起土豆”的代名词。人们见了面跟对方说的话往往是“起土豆了吗”,或者是“你家今年能收多少麻袋土豆”。

④起土豆的工具是二齿子和三齿子。当然也有四齿子,但它因为密度高而容易伤着土豆,用它的人家很少。二齿子和三齿子是铁制的,它们的形状常使我联想到“M”和“N”的拼音字母,一握着它们,就老是想发鼻音。人们去离家较远的大地起土豆时,要拉起手推车。去的时候,手推车上放置着二齿子三齿子、空的麻袋、土篮等工具,当然,也要带上水壶和午饭。回来的时候,饭没了,水壶也空了,先前还明晃晃的铁齿上沾满黑油油的泥土若是赶上晴好的天气,车行起来还不吃力,而要是赶上秋雨连绵,路面的水洼一个连着一个的话,车轮往往会陷在泥泞中,几个人合力拉它,它也只是徘徊,最后只得回镇子朝养了牛的人家借牛,把手推车给从泥潭中拖出来。所以那些养了牛的人家,一到起土豆的时候就很牛气。

⑤人们把土豆运到家后,会把它们划分为三类:又大又光滑的是最好的,它们会被下到菜窖中,一部分作为来年的种子,一部分留做食用;那些中不溜的属于第二类,它们也会被下到菜窖中,作为越冬蔬菜;而那些跟驴粪蛋一样小的、青着半边脸的,被铁齿刨得满脑子都是窟窿的,属于最次的一类,它们通常是被埋在菜园的坑里,没被冻着时由人削削拣拣地随吃随取,等雪降临之后就喂了猪了。土豆地都在山下开阔的平地上,所以起土豆累了,就可以坐在地上欣赏五花山。这时候再鲜艳的鸟进了森林,也会慨叹自己的羽毛不如树叶绚丽。当你低头刨出一墩土豆时,就觉得那大大小小的土豆不是乳黄色的了,而是彩色的了。人们回家的时候,手推车上麻袋的缝隙中往往插着一支小孩子歇息时跑到山上折来的色彩缤纷的树枝,它像一枝灿烂的花,把秋天给照亮了!

⑥溜土豆就是在收获过的土豆地上,再沙里淘金地寻觅仍被遗落在土中的土豆。溜土豆通常要使用四齿子,它的铁齿间隙窄,搜寻土豆的几率高。通常被留下的土豆都不是很大,所以这样的土豆拿回家去,通常是洗一洗后连皮蒸了吃,或者是磨成粉。溜土豆的都是如我一样的孩子,大人们是不屑做这种活儿的。我每年都要去溜土豆,其实家里并不缺那点土豆,我只是喜欢在光秃秃的大地上再打捞一份惊喜罢了。那感觉很像是在寻找宝藏。

⑦我溜土豆的时候,常常会遇见住在北山的刘家的孩子,他们两人一伙,提着麻袋,在别人家的土豆地里溜得格外仔细。经他们溜过的土豆地,可以说是光光溜溜的了。所以一看到他们,我就避开了。他们很有眼力和经验,知道哪片地的哪个地方会有幸存的土豆,每天都会溜上半麻袋到一麻袋的土豆。他们见了我们也不打招呼,只不过有时会顽皮地打几声口哨。有的时候溜土豆溜累了,我坐在地上歇息的时候,会看到黑油油的土地上,那几个穿着暗淡衣裳的孩子,弯腰弓背溜土豆的情景。他们和他们面前的土地是那么暗淡,而他们背后的五花山则是那么的绚烂。他们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可他们因为他们的劳动,而成了我眼前这巨幅画卷中最生动、最永恒的一部分。

(有删改)

【小题1】下面对本文相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是过渡段,由描写自然景物过渡到描写起土豆的人,承上启下,使文章结构更加严密。
B.文章回顾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溜土豆给她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C.在绚烂的五花山下,溜土豆的北山刘家孩子显得暗淡,可见人类在自然面前显得多么渺小和单调。
D.如果说五花山是这幅油画的大背景,斑斓的色彩是它的主色调,那么油画核心就是起土豆的人。
【小题2】请结合全文分析开篇景物描写的作用。
【小题3】文章写了哪些人?他们有怎样的特点?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小题4】《五花山下收土豆的人》和《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两文中都以“我”的视角行文,请你选择其中一篇,结合相关文本,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5 01:02: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上海在近代中国地位(演讲记录稿)
葛剑雄
(1)近代的上海在中国处于什么地位?我可以这样说,研究下来,上海在近代中国的地位比我们老上海想象的还要高,我个人就有这样的体会。
(2)首先讲一下,近代以前的上海。一直有这样一种说法,特别是在西方人中,说上海是从一个小渔村突然之间变成国际大都市的,好像一切都是因为西方人来了。但是,近些年也有另一种说法,要是没有鸦片战争,没有开埠,上海也会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我觉得这两种说法都有偏颇的地方,事实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可以看一下,上海在中国一些古老的城镇中间,它的历史是比较短的。据目前所知,到公元10世纪才有了上海这个名称。它是一个小小的聚落。在公元1292年,上海镇升格为县。应该承认,上海超越其他县城,一跃成为中国第一、居国际前列的大都市,转折点就是上海开埠。在1845年设立了英租界,以后还设立了法租界、美租界,英租界与美租界又合成公共租界。直到改革开放初,上海的主要城区还是开埠后所设租界的范围。
(3)我想给诸位介绍一下上海的自然地理状况。在1843年刚开埠的时候,中国还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城市能发挥什么作用呢,就跟它所处的位置、自然条件有很密切关系。
(4)上海有非常好的内河航运和海运条件。黄浦江上游和苏州河上游连通着江南的水网,形成了非常发达的内河航运系统。 上海更有利的位置是江海之会,南北之中。上海处于长江的出海口。通过长江及其支流,上海可以连接整个长江流域,具有最广阔的腹地,上海大致处于中国海岸线的中间,气候条件较好,冬天不冻,夏天受台风影响较小。这样的位置既便于进入太平洋,并通往世界,也便于世界各地通过上海进入中国,并联系南北各地,或通过长江深入内地。
(5)但是,自然条件不过是提供一个舞台,真正起作用的还要靠在舞台上活动的人,以及人赖以活动的体制、制度。对上海来说,主要是两个因素,即_________
(6)首先,我们必须肯定,清朝是被迫开放的,租界是中国人民屈辱的象征。实际上租界是一个国中之“国”,拥有治外法权。但这也使它成为一个特殊的地方,各种势力都利用它得到一定程度的庇护,包括革命党在内。
(7)租界是侵华基地,也是冒险家的乐园。世界上任何想侵略或影响中国的势力,都会先进入上海租界。同样,中国的各种政治力量也会通过租界与外国势力接触和结合。近代中国没有哪一个政治力量可以离开外国的影响或支持而取得成功的,因此也都离不开上海。因此,上海不仅是当时的金融、经济中心,也是政治中心。讲它是政治中心,大家可能不理解,因为上海没有做过首都,但我们回顾近代的历史,包括辛亥革命,就可以发现,一些最重要的决定不是在南京、北京做的,而是在上海做的。政治中心主要是看它的内容和活动,而不是形式。另外,租界是中西文化汇聚的地方,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实验室。无论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大多是先从上海引进,在上海实验做出示范,然后再推广到全国。
(8)上海这个地方之所以近代发生那么大的作用,与它人口的有关的。开埠时整个上海县只有50余万人口,到1900年突破100万,到1915年突破200万,1949年到有500多万。这样的增长速度显然不是本地人口的增长所能达到的,主要是靠移民,上海人口的70%以上是移民或移民后代。大多数移民来自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这是近一千年来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所以移民的总体素质比较高。开埠时上海只有26个外国人,以后迅速增加,最多时有15万外国侨民,解放时还有28000。由于上海的重要地位,也吸引了大批流动人口,他们在上海居留的时间或长或短,其中的重要人物同样产生重大影响。
(9)今天我们讲上海在近代中国的地位,说明, _____ ______这是我们在回顾历史后需要思考的。
【小题1】在第(5)段空格处填写合适的内容
【小题2】联系全文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从文章的第(1)段的内容来看,作者是个老上海人。
B.“要是没有鸦片战争,没有开埠,上海也会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观点是错误的。
C.是上海“江海之会,南北之中”的有利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上海在近代中国的地位。
D.中国人对于上海租界的感情是复杂的,它既是中国人民屈辱的标志,也为上海发展带来机遇。
E.第(8)段所列举的数据是为了说明本地人口的增长对发展的重要性。
【小题3】请以上海为例,解释第(7)段划线句的含义。
【小题4】联系全文,辨析文意,分别为第(9)段两处空格填上合适的内容(各20字左右)。
【小题5】本文的语言风格是: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丝绸之路”的起与止

张骞“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大宛是最知名的地点之一。大宛,今地在中亚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史记》将有关西域的内容全部编入《大宛列传》。大宛是丝绸之路或西域的起止点。

与大宛对应的、中原的丝绸古道起止点,一般认为是西安或洛阳。

西安或洛阳,是汉代行政中心、首都,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不容置疑。商贸起自民间,除了行政中心,还需要有旅客与商品的集散地:人流如织、村落衔接、物产丰饶、宾至如归。丝绸之路承载着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越贴近基层,它的流动越通畅,脉搏越充满活力,存在越有实效。由此推断,中原的贴近基层的阶段性起止点、商贸中心,当在伏牛山麓的南阳。

大宛地名,曾引起过争议,争议在于,地名究竟是“大宛”,还是大“宛”。也就是说,大,究竟是当地地名的一部分(如同“大食”、“大夏”),还是汉语的修饰成分(如同“大月氏”)。岑仲勉先生的结论是:这个西域地名原来是“宛”,大,是汉语的附加成分,他的理由是:《史记》与《汉书》之中,常见“宛宝马”、“使宛”、“许宛之约”、“宛破”等词语,“从知大宛之大,同大月氏之大,意当日汉使艳说宛之广大,故以大冠称,且与小宛对言也”。

“宛”是西域语言,不是汉语。对此,中外学者从无异说。然而在中原的地名中,有另外一个“宛”与之对应。南阳郡别称“宛”,南阳郡的首府名为“宛城”。“宛”,据《史记》古注,读音为“冤”(yuān)。可“宛”的含义是什么呢?

费尔干纳盆地是中亚的富庶之区,古代文明的萌生之地,安集延则是盆地中较早出现的重要城镇。岑仲勉《汉书西域传地理校释》曾引录《西域图志》卷45说:安集延当古道,“与《史记》大宛‘土著有城郭’之说合,则古大宛地,当即今安集延诸城无疑”。而岑仲勉的结论则是:从对音来说,“余谓‘宛’本安集延之略译,似属无可非议”。安集延是中亚商贸中心、行旅集散地,长期以来,新疆各族居民曾将中亚商人泛称为“安集延人”。南阳,位于浅山盆地,宜耕宜牧,宜散宜聚,是丝绸、瓷器、冶铁、农牧产品、农耕技术的荟萃之区。南阳别名“宛”,应该是丝路行旅们对南阳人文地理特点的共同指认。

早在秦昭王时期,南阳郡的府治已经叫“宛城”了。在东汉,南阳被视为“旧都”、“南都”,张衡为此写出汉赋名篇《南都赋》。南阳处在华夏区域南方、北方两个物候带之间,处在南北文明交流的通衢、东西交通的起止点。《史记•货殖列传》这样概括南阳的特征:“宛亦一都会也。俗杂好事,业多贾。”《汉书•地理志下》进一步解释:“宛,西通武关,东受江淮,一都会也。”所谓“南阳好商贾”,或说民俗“好事”、“多贾”,无疑是远近、中外、朝野的共识。这就是它被称为“宛”的本意。直到明清时期,南阳仍然是商旅云集之处,社旗的山陕会馆等于南北商家的历史博物馆。

张骞通西域时期以及此前的民间商贸的起止点,是从伏牛山的宛城(南阳),到费尔干纳的大宛国。丝绸之路的一代又一代的行旅,沿昆仑山、祁连山、秦岭、伏牛山的山前洪积扇古道奔波往返着。

(选自《文史知识》2009年第6期 杨镰《〈丝绸之路史〉二题》题目为编者所加)

【小题1】下列对“大宛”地名的理解,不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关于“大宛”地名的争议主要在于“大”,是当地地名的一部分,还是汉语的修饰成分。
B.岑仲勉认为,这个西域地名原来是“宛”,大,是汉语的附加成分,其理由本自《史记》和《汉书》相关记载。
C.根据本文意见,“大宛”所指应该是南阳,因为从秦昭王时代开始,南阳郡的府治已经叫“宛城”了。
D.在中原的地名中,也有一个“宛城”,不过据《史记》古注,这个“宛”读音不同于“大宛”的“宛”。
【小题2】下列关于“丝绸之路”的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宛”是丝绸之路或西域的起止点,与其对应的中原的丝绸之路起止点是西安或洛阳。
B.丝绸之路贴近基层,其流动越通畅,越充满活力,存在越有实效,由此推断,中原的贴近基层的起止点在伏牛山麓的南阳。
C.根据本文意思,历史上有两个“宛”,即伏牛山麓的宛城(南阳)和费尔干纳的大宛国,它们是张骞通西域时期以及此前的民间商贸的起止点。
D.丝绸之路是张骞开通的,它的主要作用是打通与西域的联系,行政中心对于丝绸之路的开凿和兴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小题3】下列对“文化传统”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安集延则是费尔干纳盆地中较早出现的重要城镇,是中亚的富庶地区;《西域图志》记载的安集延,《史记》记载的“土著有城郭”,即为古大宛。
B.岑仲勉认为,从读音角度说,“宛”是安集延略译;长期以来,中亚商人被新疆各族泛称为“安集延人”,这也充分说明了安集延是中亚贸易中心。
C.南阳处于华夏区域南北两个物候带之间和南北文明交流的通衢、东西交通的起止点,这些都是“南阳好商贾”的重要因素,也是它被称为“宛”的本意。
D.纵观全文,可以看出,“大宛”在历史上有两个地方,其一是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另一个是中原地区的南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选择砖木材料和木构架承重形式建造房屋,是因为木材具有质轻、隔热、保温、强度高、容易加工等特性,是可再生和再循环利用的优质建筑材料。山西五台山遗存的南禅寺大殿,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建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虽然屡经地震的考验和岁月的洗礼,却能完好保存至今。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木构架采用了斗拱和榫卯连接技术,这种构造有若干伸缩余地,可称作“柔性结构”,其与钢筋混凝土整体浇筑的“刚性结构”不同,发生地震时,各层的交错振动能减轻整体摇晃的程度,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构架所造成的危害,而且在许多木构建筑内部设有减震构件,真正做到了“墙倒屋不塌”,这对现代建筑结构的发展起到了一定启示作用。

(摘编自张雪雯等《我国传统与现代木结构建筑的对比分析》)

材料二:

由于古建筑是中国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其木结构的修复加固也必须遵循遗产保护的原则。建筑遗产保护的核心原则是真实性、完整性。真实性要求在修缮过程中,保护好建筑的原材料、工艺、设计和它所反映的历史、文化等相关信息。完整性要求对遗产价值、价值载体及其环境等各要素进行完整保护。由核心原则还衍生出一系列的派生原则,如最小干预、可逆性、可识别性等。最小干预要求对建筑的修缮,保持在最必要部分、减少到最低限度。可逆性要求修缮所采取的任何措施都是临时的,后期需要时可以随时去除。可识别性是指为修缮所添加的任何构件和材料,都要具有可识别性。

(摘自李爱群等《中国古建筑木结构修复加固技术分析与展望》)

材料三:

考虑到木质材料拥有较好的弹性,长时间使用必然会出现各种变形,这也是木结构古建筑逐渐从建筑领域历史舞台中隐退的主要原因。在现代社会中,发达的科技成功地弥补了木结构古建筑的材料缺陷,通过将高强度的复合型材料和木质材料进行融合,制作出的新木质材料弹性有所降低,且承载负荷重量极大地提高。以CFRP碳纤维为例,它比其他材料具有更高的强度,尤其是在膨胀系数和抗拉伸程度上优势显著。作为最稳定的分子结构,碳元素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的元素之一,因而碳纤维具有出众的力学性能,能够对木质材料进行强有力的加固。与此同时,碳纤维较强的抗腐蚀性,使木质材料在面对自然雨水的侵蚀时能够延长使用寿命,从根本上保障了木结构古建筑的修复工作切实有效。因此,融合了碳纤维的复合型木质材料成为了现阶段木结构古建筑修复工作中使用最广泛的新型材料。

与CFRP 碳纤维相似,GFRP玻璃纤维增强材料在木结构古建筑修复中的优势也主要体现在强度上,但区别在于前者面对横截面为方形的木质结构时力学性能不出众,很容易在修复过程中浪费掉大量的材料;而后者对于方形横截面木质结构的修复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可以极大地提高木结构古建筑的耐久性,同时避免了材料的浪费,便于修复工作者进一步完善修复工艺。

(摘编自周勤劳《新材料在古建筑木结构修复工作中的应用》)

材料四:

为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从2019年起,甘孜州全面禁止全木结构建房。这是记者从 2018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举行的甘孜州新型建材替代传统木材建房改革工作现场会上获悉的。现场会上,甘孜州委、州政府对新型建材替代传统木材建房改革工作提出新目标:从 2019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城乡采用全木结构建房;到2020年,新型建材替代传统木材建房改革的技术路线、政策体系、管理制度逐步完善,新型建材民居占新建民居比例达到 80%以上,新型建材本土企业得以发展。甘孜州要求各相关部门、各县(市)积极与企业合作,实现新型建材替代传统木材建房设计研究再深入、建房投入再减负、责任落实再到位。甘孜州理塘县县城建有 2000多户藏式民居,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享有“千户藏寨”的美誉。“但由于这类民居耗费大量木材,群众建房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县城周边的生态环境。”理塘县住建局负责人说。甘孜州住建局局长马国忠表示,该州木结构民居平均每平方米建面耗费木材约 0.95立方米,对森林资源构成威胁。这与甘孜州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水量补给区的地位严重不符。

(摘编自 2018年11月3日《四川日报》)

【小题1】下列做法体现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原则的一项是
A.对南京江宁佘村的明清建筑潘氏住宅的修复,技术人员强调要尽量使用原有的青砖、房梁、瓦片等材料。
B.为保护颐和园西部缓冲区内的历史景观,将横穿颐和园及玉泉山的由数座铁塔组成的高压电缆全部入地。
C.针对重庆湖广会馆部分构件因长期风雨、阳光侵蚀导致的漆层剥落的情况,采用传统大漆工艺重做表面。
D.广州从化广裕祠修复过程中,将替换下来的二进六个红砂岩柱础置于厢廊两侧,以显示重修的印迹。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的木构架采用了斗拱和榫卯连接的“柔性结构”技术,是大殿在历次地震中完好保存的主要原因。
B.融合了碳纤维的复合型木质材料在现阶段木结构古建筑修复工作中,比玻璃纤维有着更为广阔的应用范围。
C.玻璃纤维在方形横截面木质结构的修复方面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并且能够大幅度提高木结构古建筑的耐久性。
D.出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因,甘孜州将全面禁止全木结构建房,并且将用碳纤维、玻璃纤维等新型建筑材料代替传统木材建房。
【小题3】综合四则材料,请简要概括木结构建筑的优势与不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统筹工农城乡,强农惠农富农,“三农”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可以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基础、有条件。 

(摘编自《增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使命感》,2017年12月30日《经济日报》)
材料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清除各种阻碍要素。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土地制度稳定以及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面要给农民吃“定心丸”,进一步构筑和巩固我国城乡社会结构和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说,科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有清晰的思路和措施,关键在于土地政策、产权制度、经营体系和政策体系这四个方面,要按照融合发展的角度完善体制机制。
(摘编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2017年12月29日“新华每日电讯”)
材料三: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首先,要因地制宜,确定乡村产业发展策略。依据乡村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比较优势,确定主导产业,形成能够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并符合市场需要的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其次,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新兴服务业。
乡村振兴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首先,整合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依靠科技创新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其次,促进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现代技术与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密切融合,让农民充分享受现代科技成果。
(摘编自刘合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个着力点》,2017年12月9日《农民日报》)
材料四:
以全域乡村旅游引领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新境界。进一步加大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既要继续修好进村、进社、入户的出行路,又要根据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需要适度超前规划修建农村产业路、观光路,提高农村公路标准,保障游客进出通畅。完善乡村规划,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打造各具特色、生态宜居乡村风貌,让城里人到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以健全的乡村治理体系开创乡村社会发展新风尚。要加大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弘扬力度,提升农民立足农村发展的自信心、自豪感,增强乡村的文化吸引力和内在凝聚力。
(摘编自《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与科学内涵》,2017年11月9日《重庆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战略选择,“三农”工作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B.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2016年达到12363元,其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增强了农民的获得感。
C.与2012年相比,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提高1.7个、9个百分点,我国农业在转型升级。
D.农业改革取得新进展,至2016年6月底,农村承包地流转面积比2012年有增加;2016年农村合作社入社农户占全国农户的四成多。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A.这四则材料围绕的中心话题是乡村振兴,但各有侧重,材料一揭示的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其它三则材料分析的是乡村振兴的途径。
B.实施城乡融合发展,要按照融合发展的角度完善政策等体制机制,这给农民吃了“定心丸”,巩固了城乡社会结构的坚实基础。
C.科技创新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的因素,只要依靠科技创新就能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就能够实现现代技术与农业生态的密切融合。
D.打造各具特色、生态宜居乡村风貌,让城里人到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农村优美的生态环境更有助于吸引游客。
E.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兴旺,所以首先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新兴服务业,其次发展乡村旅游业,最后是挖掘、保护乡村传统文化。
【小题3】怎样才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衰老是一个神秘的过程,会出现头发变白、皱纹遍布等明显变化,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自己体内细胞层面的变化。科学家希望寻找控制衰老的“主控开关”。理论上,抗衰老药物可以控制这个开关,不仅能够减缓或停止衰老,也会延缓许多与衰老相关的疾病发生。迄今为止,他们使用了各种手段试图找到延长人类寿命的方法。

科学家在大约三十多年前就已发现抗衰老药物,这就是雷帕霉素。它在波利尼西亚的拉帕努伊岛的土壤样本中被发现,可能是目前发现的最有效的抗衰老药物。雷帕霉素目前作为免疫抑制剂使用,用于降低肾移植过程中的排斥作用。同时,由于具有抑制细胞生长的作用,也被用来治疗某些癌症。

雷帕霉素延长寿命的秘密在于它能够阻断细胞通道——MTOR通道,它控制着许多影响细胞生长繁殖的流程,是研究人员一直寻找的‚主开关之一。这种通道从激素和营养物质中获得信号。当食物充足时,它发出信号使细胞吸收营养并生长。在这个过程中,细胞进行新陈代谢和生长的过程中会产生激发细胞老化的副产物。当限制食物热量的摄入时,这个通道可以发出信号使细胞停止生长——借此来延缓衰老。雷帕霉素作为抗衰老药的优点是,它可以阻断MTOR通道,而不需要限制食物热量的摄入。

雷帕霉素以阻断MTOR信号通道的方式来模拟限制食物热量摄入。而哈佛大学的研究员大卫·辛克莱尔致力于研究另一个通道,这就是名为sirtuin的基因组。与MTOR相似,该基因组中的SIRT1基因可能是延长寿命和防止衰老相关疾病的关键。

SIRT1基因是控制食物热量摄入量的开关。2003年,辛克莱尔和他的同事在葡萄⃝红葡萄酒和某些坚果中发现天然化合物——白藜芦醇,该化合物能够打开SIRT1基因,能够让酵母延长70%的寿命。

随后研究人员给两组小白鼠喂食高脂肪食物,其中一组用白藜芦醇喂养的小白鼠比非白藜芦醇喂养的小白鼠寿命更长。然而,对于不食用高脂肪食物,正常喂养的小白鼠,白藜芦醇并没有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延长寿命的效果。该研究结果及其他研究引起人们对白藜芦醇抗衰老作用的怀疑。

细胞中有种酶负责端粒的延长,其名为端粒酶。端粒酶可以把DNA复制的缺陷填补起来,借此把端粒修复延长,可以让端粒不会因细胞分裂而有所损耗,使得细胞分裂的次数增加。波士顿的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的罗纳德和他的团队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操纵端粒酶,寻找一种能够增强端粒酶的药物,特别是作为治疗引起人类早衰等罕见疾病的潜在药物。但值得注意的是,增强端粒酶可以促使细胞不断分裂,可能会成为肿瘤细胞。迄今为止,迅速地阻止或者逆转人类巧妙生物系统的想法无异于白日做梦。我们还需对人类的衰老机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尽管有些药物在实验室中已经表现出了抗衰老特性,但我们不知道它们能否安全地在人类身上发挥功效,这需要临床试验才能验证。

(《光明日报》2015年12月26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学家一直在寻找控制衰老的“主控开关”,因为抗衰老药物可以控制这个“开关”,不仅能够减缓或停止衰老,也会延缓许多与衰老相关的疾病发生。
B.对于白藜芦醇是否具有延缓衰老和预防衰老性疾病的效果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C.在波利尼西亚的拉帕努伊岛的土壤样本中被发现的雷帕霉素,是目前发现的最有效的抗衰老药物,由于具有抑制细胞生长的作用,也被用来治疗某些癌症。
D.研究表明,端粒酶能把端粒修复延长,借此把DNA复制的缺陷填补起来。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sirtuin基因组中的SIRT1基因是控制食物热量摄入量的开关,也是延长寿命和防止衰老相关疾病的关键。
B.端粒酶是细胞中一种负责端粒的延长的酶,可以让端粒不会因细胞分裂而有所损耗,使得细胞分裂的次数增加。增强端粒酶可以促使细胞不断分裂,这是延缓衰老很安全的方法。
C.雷帕霉素延长寿命的秘密在于它能够阻断细胞通道——mTOR通道,当限制食物热量的摄入时,这个通道可以发出信号使细胞停止生长,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D.有些药物在实验室中已经表现出了抗衰老特性,只要我们对人类的衰老机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那么迅速地阻止或者逆转人类巧妙生物系统的想法将很快会实现。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给本文拟一个合适的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