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衰老是一个神秘的过程,会出现头发变白、皱纹遍布等明显变化,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自己体内细胞层面的变化。科学家希望寻找控制衰老的“主控开关”。理论上,抗衰老药物可以控制这个开关,不仅能够减缓或停止衰老,也会延缓许多与衰老相关的疾病发生。迄今为止,他们使用了各种手段试图找到延长人类寿命的方法。

科学家在大约三十多年前就已发现抗衰老药物,这就是雷帕霉素。它在波利尼西亚的拉帕努伊岛的土壤样本中被发现,可能是目前发现的最有效的抗衰老药物。雷帕霉素目前作为免疫抑制剂使用,用于降低肾移植过程中的排斥作用。同时,由于具有抑制细胞生长的作用,也被用来治疗某些癌症。

雷帕霉素延长寿命的秘密在于它能够阻断细胞通道——MTOR通道,它控制着许多影响细胞生长繁殖的流程,是研究人员一直寻找的‚主开关之一。这种通道从激素和营养物质中获得信号。当食物充足时,它发出信号使细胞吸收营养并生长。在这个过程中,细胞进行新陈代谢和生长的过程中会产生激发细胞老化的副产物。当限制食物热量的摄入时,这个通道可以发出信号使细胞停止生长——借此来延缓衰老。雷帕霉素作为抗衰老药的优点是,它可以阻断MTOR通道,而不需要限制食物热量的摄入。

雷帕霉素以阻断MTOR信号通道的方式来模拟限制食物热量摄入。而哈佛大学的研究员大卫·辛克莱尔致力于研究另一个通道,这就是名为sirtuin的基因组。与MTOR相似,该基因组中的SIRT1基因可能是延长寿命和防止衰老相关疾病的关键。

SIRT1基因是控制食物热量摄入量的开关。2003年,辛克莱尔和他的同事在葡萄⃝红葡萄酒和某些坚果中发现天然化合物——白藜芦醇,该化合物能够打开SIRT1基因,能够让酵母延长70%的寿命。

随后研究人员给两组小白鼠喂食高脂肪食物,其中一组用白藜芦醇喂养的小白鼠比非白藜芦醇喂养的小白鼠寿命更长。然而,对于不食用高脂肪食物,正常喂养的小白鼠,白藜芦醇并没有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延长寿命的效果。该研究结果及其他研究引起人们对白藜芦醇抗衰老作用的怀疑。

细胞中有种酶负责端粒的延长,其名为端粒酶。端粒酶可以把DNA复制的缺陷填补起来,借此把端粒修复延长,可以让端粒不会因细胞分裂而有所损耗,使得细胞分裂的次数增加。波士顿的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的罗纳德和他的团队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操纵端粒酶,寻找一种能够增强端粒酶的药物,特别是作为治疗引起人类早衰等罕见疾病的潜在药物。但值得注意的是,增强端粒酶可以促使细胞不断分裂,可能会成为肿瘤细胞。迄今为止,迅速地阻止或者逆转人类巧妙生物系统的想法无异于白日做梦。我们还需对人类的衰老机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尽管有些药物在实验室中已经表现出了抗衰老特性,但我们不知道它们能否安全地在人类身上发挥功效,这需要临床试验才能验证。

(《光明日报》2015年12月26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学家一直在寻找控制衰老的“主控开关”,因为抗衰老药物可以控制这个“开关”,不仅能够减缓或停止衰老,也会延缓许多与衰老相关的疾病发生。
B.对于白藜芦醇是否具有延缓衰老和预防衰老性疾病的效果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C.在波利尼西亚的拉帕努伊岛的土壤样本中被发现的雷帕霉素,是目前发现的最有效的抗衰老药物,由于具有抑制细胞生长的作用,也被用来治疗某些癌症。
D.研究表明,端粒酶能把端粒修复延长,借此把DNA复制的缺陷填补起来。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sirtuin基因组中的SIRT1基因是控制食物热量摄入量的开关,也是延长寿命和防止衰老相关疾病的关键。
B.端粒酶是细胞中一种负责端粒的延长的酶,可以让端粒不会因细胞分裂而有所损耗,使得细胞分裂的次数增加。增强端粒酶可以促使细胞不断分裂,这是延缓衰老很安全的方法。
C.雷帕霉素延长寿命的秘密在于它能够阻断细胞通道——mTOR通道,当限制食物热量的摄入时,这个通道可以发出信号使细胞停止生长,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D.有些药物在实验室中已经表现出了抗衰老特性,只要我们对人类的衰老机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那么迅速地阻止或者逆转人类巧妙生物系统的想法将很快会实现。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给本文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09 07:44: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克思很早就针对人类空间的认识过程加以论述。自从人类意识产生后,空间就被对象化。随着资本主义全球的进程,空间又被资本化、政治化。构成方式和重要意义。历史进程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演进,把联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空间引入历史书写之中,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要求。

中国传统的历史书写中有极具特色的空间观念,“天下观”就是其中之一。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逻辑之下,京师被设定为天下之中,由城墙拱卫,京城之中复有宫城,以居住皇室。京城周边或曰京兆或曰顺天府,再外围则为“直隶”,南京为首都有南直隶,北京为首都有北直隶。直隶之外为行省。行省之外为藩属,通过朝贡制度维持联系。藩属之外则为蛮荒之地。这种同心圆结构的“空间”,既是地理、物理和有形的,也是哲学、文化、历史和无形的。但是,中国传统的这种空间观念所代表和承载的政治文化、典章制度和生产关系,在近代资本主义列强的全球扩张中遭遇了巨大挑战。在书写中国近代以来历史的过程中,把中国这个空间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从而把中国历史视为世界近代史的一部分,已经成为前辈学人的遵循。可以说,正是空间观念的改变形成了新的历史书写。

历史研究实践表明,自觉在历史研究和历史书写中突出“空间”要素,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历史的理解。比如,一部世界近代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强行复制其生产关系的历史,也就是资本主义在空间维度上排拒其他形式生产关系、进而改写其他空间政治建构和文化的历史。所谓“地理大发现”,其本质是欧洲列强在完全陌生的空间中强行复制其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乃至国家结构的过程,其结果不仅仅是当地土著和维京人早已“发现”美洲的历史被改写,整个人类近代史的叙述结构和价值取向都被改变。再进一步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参战国基本依赖工业区和工业生产能力,而中国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落后的大后方支撑全面抗战。落后的大后方经历了怎样的改造,生产了什么样的产品,以至于能支撑如此长久的全面抗战?从“空间”要素入手,显然可以深化对这些问题的研究。

对“空间”的关注也有利于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从而使古老的史学焕发新的生机。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把“菲利浦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作为一个“世界”,其实正是将其作为彰显长时段综合性史学理念的特殊“空间”。这个“世界”里纷繁复杂的各种经济社会现象,无不与特定空间结合。

当前,在历史书写中,空间的重要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从物理意义上说,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必定发生在特定空间之中;从哲学意义上说,历史又必定是政治性或意识形态性的。对历史书写而言,空间是主客观的统一和结合。空间制约历史书写的范围、内容和主题,但书写者绝不只是被动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被其想象、界定、形塑。洞悉空间在历史书写中的角色和作用,在历史书写中体现空间这个要素的深刻含义,是深化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编自张生《“空间”在历史书写中的重要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人类意识产生到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空间经历了对象化、资本化和政治化的过程。
B.代表政治文化、典章制度等的中国传统空间观念在近代被资本化、政治化空间所击败。
C.资本主义通过复制自己生产关系、排拒其他生产关系来改写其他空间的政治建构和文化。
D.对历史书写而言,空间是主客观相统一和结合的理念,但其重要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以马克思的言论引出把联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空间引入历史书写之中的意义。
B.第二段从中国传统历史书写中的“天下观”角度强调空间观念对历史书写的巨大影响。
C.第三段举例论证了自觉在历史研究和历史书写中突出空间要素有助于深入对历史的理解。
D.第四段从跨学科研究的角度论述了对空间的关注可以使古老的史学焕发新的生机的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想,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历史书写中极具特色的空间观念。
B.如果我们在历史书写中改变空间观念,就能改写近代以来中国在世界近代史中的地位。
C.从空间要素入手研究中国全面抗故,能更深入地认识中国与二故中其他参战国的不同。
D.历史书写者要主动从空间角度思考历史,否则会被空间制约历史书写面遭到历史淘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的天空,群星灿烂,诗人们写出了诸多优美的作品。谁荣膺唐诗桂冠?便有了不少纷争。

第一个从唐诗中选出独占鳌头之作的当数严羽,他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明代胡应麟则认为《登高》“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五言与七言绝句分别起源于汉代和西晋的民间歌谣,至唐朝时蔚为大观。对于唐人绝句,明代李攀龙推王昌龄《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为压卷之作;章太炎先生推王之涣《凉州词》为“绝句之最”。

尽管第一都是唯一的,但对于唐诗的评价,却有“多元第一”之说。对唐代律诗,杨慎认为崔颢《黄鹤楼》与沈佺期《独不见》难分优劣,故而把两者并举:“崔诗赋体多,沈诗比兴多。”(《升庵诗话》)王世贞认为崔颢《黄鹤楼》与沈佺期《独不见》,“百尺无枝,亭亭独上,在阙体中,要不得为第一也”,乃是唐诗的王冠。

对于唐人绝句,也有多个第一的主张。明代王世懋认为“必欲压卷,还当以王翰‘葡萄美酒’、王之涣‘黄河远上’二诗求之。”(《艺圃撷余》)李光地认为李白的绝句超群绝伦,特地标举《峨眉山月歌》和《山中问答》两首为第一。

明代胡应麟则提出“分期之冠”说:“初唐绝,‘葡萄美酒’为冠;盛唐绝,‘渭城朝雨’为冠;中唐绝‘回雁峰前’为冠;晚唐绝,‘清江一曲’为冠。”(《诗薮》)胡应麟不但开创了唐诗分期第一的评价思路,而且认定王翰《凉州词》、王维《渭城曲》、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刘禹锡《杨柳枝》分别为唐代各个时期的绝句第一。

更有甚者,认为第一不是恒定的,而是流动的。清代吴乔《围炉诗话》:“凡诗对境当情,即堪压卷。余于长途驴背困顿无聊中,偶吟韩琮诗云‘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乡一望时。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对境当情,真足压卷。”在吴乔看来,诗歌乃是对境当情、情与境会的产物,不同时空中的境与情不同,认定为鳌头独占的诗歌作品也不相同。

当然,也有人认为不必角逐出桂冠诗作。清代袁枚《随园诗话》:“音律风趣,能动人心目者,即为佳诗,无所为第一第二也。”

其实,但凡好诗都可以予人以艺术的享受和启迪,所以我们在接受唐诗时,大可不必在意哪首诗堪称第一,哪首诗可谓压卷,能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理想的读者便足够了。

(搞编自朱美禄《哪首诗是唐诗压卷之作》,《光明日报》2018年11月23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优秀作品群星灿烂,究竟谁能独占整头,历来标准不一,导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才使有人提出了不必选出第一的观点。
B.五言和七言绝句起源于汉朝和西晋民谣,到唐朝时蔚为大观,王昌龄《出塞·其一》与王之涣《凉州词》分别被李攀龙和章太炎推崇为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之冠。
C.“多元第一”说法的提出,折射出诗评家们对唐代诗歌品评的角度和标准具有多元性。
D.律诗绝句到底谁能荣膺唐诗桂冠,成为诗评家争论不休的话题,反映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文学地位和历史影响及文学意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正反论证等论证方法,阐释了“谁能荣膺唐诗桂冠”的问题,但最终并未达成一致的结论。
B.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针对“唐诗桂冠”的归属问题,列举并阐释了历代诗评家的不同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C.文章主体部分是以层进式为主的论证结构,将不同的观点逐一呈现和阐释,最终得出了自己的主张和结论。
D.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是不必分出哪首诗位居第一,这一点与吴乔“诗歌是对境当情、情与境会的产物”的观点是一致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桂冠”归属的纷争, 文章列举了“多元第一 ”、“分期之冠”、“流动说”等观点,反映了“唐诗桂冠”品评的流变历程。
B.文章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唐诗桂冠”的归属问题,让读者从中感受到唐诗天空的璀璨群星、迷离难辨高下。
C.明代胡应麟将王翰的《凉州词》、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王维的《渭城曲》、刘禹锡的《杨柳枝》分别认定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绝句第一,虽然诗人和诗作与所处时代有些不相对应,但是充分体现了他“分期之冠”说的观点。
D.尽管历代诗评见解不同,“唐诗桂冠”之争并未达成一致意见,但这种探究本身还是有其特定的意义和价值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思在远道”
王火
1964年初秋的一天,我到沂蒙山区的南旺庄去搜集创作素材,那里有一个干实事、关心群众的好支部书记魏立武。
老魏是个残疾转业军人,左臂早已截去。他安排我吃了晚饭,将我安置在大队办公室旁的一间瓦屋里住宿。
老魏安顿好我,似要走了,忽又想起了什么,说:“老王,有件事,我告诉你一下,免得受惊……”
我诧异地问:“什么事?”
他说:“咱这村上,有位军烈属陈大娘,今年69岁了。四七年打孟良崮,她亲自给独生儿子陈德明牵马戴花,送去参军。四九年冬天,德明不幸牺牲了。通知当时耽搁了,过了两年,通知来时,陈大娘都已经疯了……”
“疯了?”我慨叹地问。
“是啊!”老魏说,“她年轻时死了男人,就守着一个贴心儿子,好不容易拉扯大了。她要儿子革命,又想念儿子,心里老是憋着,能不疯吗?”
我忍不住问:“她现在还疯?”
老魏闷闷地点点头:“不过她这疯跟别人不一样。她不打人不骂人,也从不吵闹。她是五保户,受到照顾,生活能够自理,还非要干点集体活不可,见了什么活都抢着干。”
“那怎么说她疯了呢?”
“要说疯,也就只表现在两点上。一是一双一双不停地纳鞋底,做军鞋。二是只要外边来了人,她就以为是她儿子德明的战友,必定要来看看,问问德明好不好,只要回答她‘德明好着哩’,她就没事了。要不,她就很伤心……要是来了,别将德明的事露了馅就行!”
……
月光下一位头发银白、中等身材的老大娘朝我屋门口走来了!借着灯光和月光,我见她梳着髻,瘦瘦的,十分慈祥。她用一种亲切的口吻说:“同志!……”
我忙张开双手搀扶她到屋里坐下,叫了一声:“大娘!”忙给她斟水。
她接过水碗,眼神温暖地说:“你认识俺儿子德明吧?”
我连连点头:“认识!认识!”
她笑了,无限欣慰。
她又轻声问道:“俺儿子德明,他好?”
我装出一副高兴的样子,说:“好!好!”
大娘又无限欣慰地笑了。
她又问了:“德明,他干得不孬?”
我温语软言地安慰她:“嗯,他干得可好了……今年可能又能立功……”我的声音像飘忽的游丝,心里却在恳求宽恕。
大娘突然掉眼泪了,但慈祥的脸上依然停留着欣慰的笑。我忍住泪说:“大娘,您老人家是位好母亲,您儿子是位好军人!天不早了,我送您回去歇着吧!”
她嗫嚅着说:“不,俺坐一坐。看看你,你是俺家德明的同志……”她用满含柔情的眼睛望着我,就像一个母亲疼爱地望着自己的孩子,显得那么满足,那么幸福……
过了一会儿,她站起身来:“同志,俺,回去了!”我刚要上前搀扶着送她,只听见外边响起“噔噔噔”一阵脚步声,原来是老魏回来了。他瞅瞅我,知道没出什么事,放心地扶着大娘,像一个孝顺的儿子。一路上,大娘没说话,但显得高兴。到了她的住所,我才知道她就住在老魏家的一间北屋里。老魏用仅有的那只右手攥着一把大芭蕉扇子,一下又一下给大娘赶着蚊子……
那夜,我虽疲劳,却失眠了!老是想着陈大娘的事!
离开的那天,下着初秋常有的那种霏霏细雨,远近的山峦笼罩在白茫茫的雾气中。我去看过陈大娘,但并没有近前去向她告别。村头地边种满了翠蓬蓬的紫穗槐,像一层层绿云。我站在紫穗槐旁张望,见她正独自坐在家门前的一棵巨大的老榆树下。老榆树大伞似的挡住了纤纤雨丝,她带着一种守候的表情,不声不响地拿着长长的线在一针一针纳鞋底。间或抬头望望远山,把缝针在白发上蹭蹭。她又在做军鞋了!我静静看着,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古诗句“所思在远道”为题,诗意浓郁,意蕴丰富,既有陈大娘对儿子的刻骨思念,又有母子相聚无期的绵绵感伤。
B.小说中“我的声音像飘忽的游丝,心里却在恳求宽恕”一句,表现了“我”既想以假话安慰老人、又想以真话为自己开脱的矛盾心理。
C.小说以“我”的所闻、所见、所感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富有感染力。
D.小说中的魏立武虽身有残疾,但无私关心照顾陈大娘,再现了当时农村融洽的干群关系,暗含了对当前农村干群矛盾激化现象的批判。
【小题2】小说主人公陈大娘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根据小说内容分条概括。
【小题3】请简要赏析小说最后一段。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尽管说,技术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由来已久,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技术却更多停留在工匠和下层民众的劳作技艺层次,未能成为精致的文化,并因此而为上流社会所不屑谈及。人们常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反映的就是社会主流思想对技术的忽视;《师说》中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虽不见得就是韩愈的想法,但是至少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实际状貌。事实上,只是到了十九世纪,人们才开始意识到,技术比之前人们的想象要深刻得多。

一般而言,一种技术正在发挥其作用时,往往处在一个“自我隐蔽”的状态。就像我们所戴的眼镜,当它正常地发挥作用时,它往往是不被我们的眼睛所注意到的。我们的胃、大脑一刻不停地在工作,但是我们一般感觉不到它们的重要。只有胃疼了、病了,我们才会在它的存在而外,感觉到它们是比较重要的人体组织。所以,越是好的、合适的眼镜或越是健康的组织,我们可能越是注意不到它。庄子所言“得鱼忘筌”,收获了鱼,就忘掉了捕鱼的工具,大概也就是对当时一种比较普遍的世象的解说。因此,人们一般习惯认为,技术性的东西只是一些不自觉就会隐退的旁枝末节,当然也就难以发挥决定性作用。

另外,不管是在古代西方还是在古代东方,学术传统的重要特点就是不太去追究那些外在于我们的操作方式,而注重其内在的理路,注重道理的证明、推理和演绎。而证明、推理和演绎的过程,恰恰是不必诉诸外部经验即一般技术的。它们只是在自身内部进行,在思路、理路里面走。而那些与技术紧密相关的技术操作者往往置身社会底层,其对技术的推动作用的理解还缺少足够的影响力。因此,尽管技术也对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社会思想的主流仍然一直将思想作为人类最本质的特征。就像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有理性的动物”;笛卡尔也说,“我思故我在”。帕斯卡更说,人就像一根芦苇,一滴水就可以把它压弯,所以人很渺小;然而他又说,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人因着自己的思想而获得尊严,成就伟大。

近代以来,一些传统开始慢慢改变。曾经作为人类思想的“外在者”的技术,也开始慢慢地进入到我们视野的中心。其实,技术恰恰是思想的一种显性延伸,技术凸显了思想的可贵与成熟。也正因为如此,技术的长足进步,也就仍然有赖于人类思想的深入和发展。

【小题1】对文末“一些传统开始慢慢改变”中“传统”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技术更多的是停留在工匠和下层民众的劳作技艺层次,未能成为精致的文化。
B.技术性的东西只是一些不自觉就会隐退的旁枝末节,难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C.学术传统的重要特点是注重其内在的理路,注重道理的证明、推理以及演绎。
D.技术其实就是思想的一种显性延伸,技术的进步,凸显了思想的可贵与成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处于工匠和民众的劳作技艺层次的技术,一直未能成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
B.在过去,眼镜、筌等技术性因素在生活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并不为人们所认识。
C.学术思想与技术实践的关系相对分离,是古代东方和西方学术传统中相似的特点。
D.近代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深刻意义,动摇了思想作为人类最本质特征的认识。
【小题3】技术在过去长期被忽视,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根据原文内容分条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魏景超:用心守护植物健康成长
魏景超(1908~1976),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1930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园艺系。1933年,他参加清华大学公费留美研究生考试,名列全国第一。1937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任职,在水稻病害研究、真菌分类学及植物病毒学研究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魏景超幼年目睹农民颠沛流离、饥寒交迫,深感只有振兴农业,才能解决民生问题。立志于兴农的他,在大学毕业后就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获“金钥匙”奖,并成为“斐陶斐”学会会员。在美国留学期间,他利用可利用的时间和设备,放弃节假日休息,参加暑期学校学习,参观实验室和农场,访问老教授,以获取知识,汲取经验和新的见解。在学校里,他更是抓住学校资源,勤奋刻苦。图书馆里,他埋头钻研;实验室里,他观察切片、制作标本,孜孜不倦。爱思、善学、勤问的他,努力摄取国外新知识、新技术,汇集大量的宝贵文献与读书笔记。可惜的是,回国正值抗日战争期间,魏景超积累了四年的书籍、笔记随交运的美国轮船一起在日机轰炸下沉于太平洋底。
回国后执教于金陵大学的魏景超,面对国内农业教材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边执教边精心编写讲义、教材。外出采集标本、调查农作物病虫害情况、拍摄照片、绘制讲解图表等,身体力行。他先后讲授过普通和高级植物病理学、作物病害、真菌学、细菌学、植物免疫学和病毒学等课程。出版有《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真菌重要目、科、属分类检索表》等优秀教材、书籍。
魏景超十分注重课前准备工作,细致地整理授课内容、思路,并结合当时最新研究成果的讲解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确保课堂的高效授课。课堂上,他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实验室里,他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操作,及时指正规范;野外实习时,他认真传授观察作物病情和采集标本的知识。他注重因材施教,对低年级学生侧重基础知识的把握,对高年级学生侧重独立探索、学习的能力培养。对跟随他研究学习的十几个学生,他按各人的进修计划进行个别指导,耐心细致,诲人不倦。抗日战争期间,他常到外校兼课,将其所得资助家在沦陷区或家境困难的同学,竭力培养农业人才。他要求年轻助教作充分的课前准备,上课时还经常跟班听讲,对缺点加以指正,给予必要的示范。严谨的态度、躬亲的姿态,用“心”教学的魏景超对学生和其他老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水稻病害方面,魏景超先后发表8篇重要的学术报告及论文。他实地调查试验,足迹遍布江、浙、沪、闽、粵、桂、皖等近10个省市地区。他编写了《水稻病原手册》,详细记载了我国已发现和国外报道过寄生于水稻的约250种微生物,对重要病原菌简要说明其诱致的症状、发病因素和防治方法。该书作为诊断稻病的工具书,多年来为国内外同行所采用或引用。
在真菌分类学上,魏景超亦有卓越贡献。1948年,魏景超重新鉴定了番茄漆腐病的病原菌,更正了其所属类别,还澄清并鉴定了豇豆和大豆叶斑病病原菌。晚年的他辗转在病榻与书桌之间,日夜辛劳长达6年,完成了《真菌鉴定手册》,填补了我国真菌鉴定工具书的空白。
在植物病毒学研究方面,魏景超历来重视科学研究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早在上世纪40年代初期,他在成都附近调查烟草和番茄病害。之后又致力于华东地区十字花科蔬菜花叶病的考察、研究,阐明了常见病害的症状、病原、寄主范围及防治方法。尤其在油菜病毒研究方面,总结出油菜远村育秧、避蚜防病毒的有效措施。
晚年身患重病的魏景超,仍心系国家。1956年江苏省昆山县油菜田发生严重病害之际,他在同志们搀扶下仍然在田间跋涉,观察油菜病情,同行者无不感动。
“以振兴中国农业为己任”,上下求索,魏景超用躬行的一生诠释了践行者的姿态。
(摘编自李姝昱《魏景超:用心守护植物健康成长》)
(相关链接)
①分类研究并非易事,寻找理想标本,往往需要连续追索数年。有时能获得满意的结果,有时也会发生错误甚至失败,但魏景超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有错必纠,从不灰心丧气,总是再接再厉地干下去。
(摘编自“魏景超纪念馆”)
②一想到祖国多灾多难,备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他便愤然而起。他想自己是中国人,又是公费留学生,一定要刻苦学习,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气。
(摘编自《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魏景超素质超群,参加清华大学公费留美研究生考试,名列全国第一;大学毕业后获“金钥匙”奖,成为“斐陶斐”学会会员。
B.魏景超四年留美期间带回的资料因日机轰炸而随美国轮船沉于太平洋底;任职金陵大学期间,他边执教边编写讲义教材。
C.魏景超曾到多个地区采集标本、考察研究农作物病虫害情况,田间跋涉,身体力行;晚年带病辛苦工作6年,著作颇丰。
D.在真菌分类研究中,魏景超也经历了失败,但他不气馁,鼓足劲头继续干;对出现的错误,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纠正。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魏景超留美期间,深感振兴农业才能解决民生问题,利用可利用的时间和设备,抓住学校资源,埋头钻研,努力摄取国外的新知识、新技术。
B.魏景超回国后任教于金陵大学,授课准备充分,内容新颖,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资助困难学生,竭力培养农业人才。
C.水稻病害研究方面,魏景超发表8篇重要文章,在近10个省市地区实地调查试验,他编写的工具书《水稻病原手册》,多年来为同行所重视。
D.真菌分类学研究方面,魏景超重新鉴定了番茄漆腐病的病原菌,澄清并鉴定了豇豆和大豆叶斑病病原菌;晚年填补了真菌鉴定工具书的空白。
E. 植物病毒学研究方面,魏景超调查了烟草和番茄病害,考察研究了华东地区十字花科蔬菜花叶病,尤其在油菜病毒研究方面取得了有效突破。
【小题3】本文突出了魏景超多方面的宝贵品质,请就其中一个方面结合文本进行分析。